导航:首页 > 计算方法 > 制作小型电脑的方法

制作小型电脑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2-07-10 03:37:49

1. 小型电脑的组装

小机箱一般要用MATX的板,独显的板比较少是ATX大板的。

CPU: INTEL 酷睿2 E5200
内存:金士顿2G DDR2 800 2根
硬盘:西部数据 640GB SATA 16MB
显卡: 索泰9600GT 512M
主板:微星 G41M-FD
机箱:酷冷至尊 特警341
电源:酷冷至尊 魔石420

可以使用全高的显卡,空间也较大,

2. 怎么样组装一台小型的台式电脑,机箱最小那种

体积小的话用主板类型为micro atx的主板体积最小,别的按照主板的规格配就可以了

3. 电脑是怎样做成的

电脑的组成
电脑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
从外观来看,电脑是由机箱、板卡、插件等元器件组成的,这些就叫电脑的硬件,它们是电脑可以进行工作的物质基础。电脑软件部分是指在硬件设备上运行的各种程序以及有关的数据资料,在外观上是不可见。可以打个比方:硬件就相当于人脑,而软件相当于人的思维。
电脑硬件是支撑电脑软件工作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硬件支持,软件也就无法正常工作。电脑软件随硬件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发展,反过来,正是软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导致对硬件要求越来越高,又促进了硬件的新发展,两者的关系可谓唇齿相依,缺一不可。
一、 电脑的硬件
电脑的硬件体系结构以数学家冯·诺依曼(Von Neumann)的名字命名,被称为VonNeumann体系结构。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几部分组成。
1.运算器、控制器
运算器是数据处理装置,用来完成对数据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控制器是发布操作命令的装置,用来控制整个计算机自动执行程序,它类似于人的大脑中枢,指挥和协调计算机各部件的工作。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I.J。CPI.J通过几个部分相互间的配合,从而实现数据的分析、判断和计算等处理,达到控制电脑其他部分协调工作的目的。
2.存储器
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内存储器简称内存或主存,它的存储容量一般较小,但存取速度快,主要用于暂时存放当前执行的程序和相关数据;外存储器作为内存的辅助存储器,称为外存或辅存,它的存储容量大,但存取速度比内存慢,主要用于长期存放大量计算机暂时不执行的程序和不用的数据。
3.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负责将外部的各种信息或指令传递给电脑,然后由电脑处理。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扫描仪、数字照相机、电子笔等。
4.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负责将计算机处理的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以人们能够识别的字符、表格、图形或图像等形式表示出来。最常用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和绘图仪等。
二、 电脑的软件
电脑的软件系统一般可以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目前常见的系统软件有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常见的应用软件是指各种字处理软件、辅助制造和辅助教学软件、各种图形图像软件等。

4. 电脑是怎么做出来的

电脑的主板、CPU等等部件都是独立生产的,然后集成在一起。CPU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在一块九平方厘米或者十六平方厘米左右的集成板上集成数以亿计的晶体管,主要是CMOS、PMOS等。最初计算机有几个部件: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运算器就是现在的电脑的CPU,但是现在的CPU已经比较复杂,不再是单纯的计算器,因为都集成了缓存和控制器,集成了部分存储器的性质。其中典型的一级代码缓存,二级数据缓存和最新的三级数据缓存。控制器用于发出和接受指令——控制计算和数据的输入输出。存储器就是ROM和RAM,ROM是只读存储器,存储的数据是运算器工作的流程和模式,不可以更改,RAM是可擦除存储设备,可以写入程序还可以更改或者清除。输入输出设备包括最初的输入输出总线、接口和现在的电脑上的鼠标、键盘、网线、显示器、摄像头、话筒、打印机,指纹头像识别识别以及一些高端设备上的先进的语音指令系统、视频指令系统等等。
现在的电脑,主板主要集成了总线以及总线接口和后来加的输入输出设备辅助设备——显卡。主要存储设备由于操作系统的出现需要插在主板内存接口上——内存插槽。系统所占的部分相当于ROM,一旦变成RAM就是中了病毒木马,其余部分相当于RAM。很多手机厂商根本分不清ROM和RAM,在中关村网站上这种错误太多了。只有RAM部分才可以装软件,ROM部分是只读的,一般不可以更改,除非刷机重装系甚至崩溃,危害极大的病毒木马就是这个原理用程序编写的。对于一台电脑,以上是硬件设备,还有软件设备,一般存储在ROM-部分内存中,主板的BIOS相当于主板的ROM+RAM对主板支持其他设备运行进行控制和支持。所以现在的电脑已经不是单一计算机系统,而是多个系统的集成。软件部分本人了解的不多,组成更复杂,本质都是汇编以及C系语言程序,当然手机和小型系统一般都用JAVA编程

5. 制作手工作品电脑需要什么材料

你说是电脑的机箱DIY?简单的如下:
1、电钻、螺丝刀、锤子、切割铁板用的刀具。
复杂的如下:
1、数控机床、激光切割机、汽车喷涂设备,小型冲压设备。

6. 电脑是怎么做出来的

国人会制造一部电脑吗?会的话,能否告诉我!因为我一直在想:我用手机用电脑都会用,但电脑坏了手忙脚乱,叫人修人家也是换换件,那叫修吗?唉,很想明了电脑的始末,从物理讲过来,我也愿意听!

7. 能用stm32单片机做微型电脑吗,自己向stm32单片机里写一个微型操作系统

估计STM32不行,达不到你的性能要求。我们常说的STM32一般指的是STM32F10x系列的,很明显,这个级别的性能根本达不到要求,最多跑个ucos系统,连linux系统都上不了。
linux系统至少要ARM9或ARM11的性能,TM32F10x系列也就比ARM7强一些。
另外hdmi,固态硬盘,这些东西对总线的速度要求相当高,和STM32的72M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光是速度上就跟不上,更不说内存之类的了。

总之,STM32F10x系列只能算是一辆自行车,最多拉个人什么的,你想在上面停放几个战斗机,那是航母干的事情,即使你只想在上面放些大东西,至少得弄个货车吧。即使是稍好一点的STM32F4xx系列,最多也只能算个摩托车。
当然前面说的有些夸张了,当年的MP3和MP4播放器人家也做了视频音频播放,和显示。但要区别的是,人家那是没有操作系统,没有硬盘,没有HDMI,舍弃了很多东西。
当然STM32本身处理不了这些事物,但外接一些辅助专用芯片是可以达到部分功能的,但那样的话,STM32就成打酱油的了。

8. 怎样根据个人需要组装电脑

手把手教你攒电脑:组装电脑全过程
安装前的准备
在动手组装电脑前,应先学习电脑的基本知识,包括硬件结构、日常使用的维护知识、常见故障处理、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安装等。
安装前配件的准备
装机要有自己的打算,不要盲目攀比,按实际需要购买配件。

如选购机箱时,要注意内部结构合理化,便于安装,二要注意美观,颜色与其他配件相配。一般应选择立式机箱,不要使用已淘汰的卧式机箱,特别是机箱内的电源,它关系到整个电脑的稳定运行,其输出功率不应小于250 W,有的处理器还要求使用300 W的电源,应根据需要选择。
除机箱电源外,另外需要的配件一般还有主板、CPU、内存、显卡、声卡(有的声卡主板中自带)、硬盘、光驱(有VCD光驱和DVD光驱)、软驱、数据线、信号线等。
除了机器配件以外,还需要预备要用到的螺丝刀、尖嘴钳、镊子等工具。 另外,还要在安装前,对室内准备好电源插头等,这些内容在第1章的1.4节已经叙述了。

装电脑的基本步骤

组装电脑时,应按照下述的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

(1) 机箱的安装,主要是对机箱进行拆封,并且将电源安装在机箱里。

(2) 主板的安装,将主板安装在机箱主板上。

(3) CPU的安装,在主板处理器插座上插入安装所需的CPU,并且安装上散热风扇。

(4) 内存条的安装,将内存条插入主板内存插槽中。

(5) 显卡的安装,根据显卡总线选择合适的插槽。

(6) 声卡的安装,现在市场主流声卡多为PCI插槽的声卡。

(7) 驱动器的安装,主要针对硬盘、光驱和软驱进行安装。

(8) 机箱与主板间的连线,即各种指示灯、电源开关线。PC喇叭的连接,以及硬盘、光驱和软驱电源线和数据线的连接。

(9) 盖上机箱盖(理论上在安装完主机后,是可以盖上机箱盖了,但为了此后出问题的检查,最好先不加盖,而等系统安装完毕后再盖)。

(10) 输入设备的安装,连接键盘鼠标与主机一体化。

(11) 输出设备的安装,即显示器的安装。

(12) 再重新检查各个接线,准备进行测试。

(13) 给机器加电,若显示器能够正常显示,表明初装已经正确,此时进入BIOS进行系统初始设置。

进行了上述的步骤,一般硬件的安装就已基本完成了,但要使电脑运行起来,还需要进行下面的安装步骤。

(14) 分区硬盘和格式化硬盘。

(15) 安装操作系统,如Windows 98或者Windows XP系统。

(16) 安装操作系统后,安装驱动程序,如显卡、声卡等驱动程序。

(17) 进行72小时的烤机,如果硬件有问题,在72小时的烤机中会被发现。

组装电脑的过程
对于平常接触电脑不多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装机”是一件难度很大、很神秘的事情。但其实只要你自己动手装一次后,就会发现,原来也不过如此(当然你最好先对电脑的各个配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组装电脑的准备工作都准备好之后,下面就开始进行组装电脑的实际操作。

(1) 打开机箱的外包装,会看见很多附件,例如螺丝、挡片等。

(2) 然后取下机箱的外壳,我们可以看到用来安装电源、光驱、软驱的驱动器托架。许多机箱没有提供硬盘专用的托架,通常可安装在软驱的托架上。

机箱的整个机架由金属构成,它包括五寸固定架(可安装光驱和五寸硬盘等)、三寸固定架(可用来安装软驱、三寸硬盘等)、电源固定架(用来固定电源)、底板(用来安装主板的)、槽口(用来安装各种插卡)、PC喇叭(可用来发出简单的报警声音)、接线(用来连接各信号指示灯以及开关电源)和塑料垫脚等,如图11.1所示(这里的图片已经安装好电源,实际上新打开的机箱是没有安装好电源的)。

l 驱动器托架。驱动器舱前面都有挡板,在安装驱动器时可以将其卸下,设计合理的机箱前塑料挡板采用塑料倒钩的连接方式,方便拆卸和再次安装。在机箱内部一般还有一层铁质挡板可以一次性地取下。

l 机箱后的挡片。机箱后面的挡片,也就是机箱后面板卡口,主板的键盘口、鼠标口、串并口、USB接口等都要从这个挡片上的孔与外设连接。

l 信号线。在驱动器托架下面,我们可以看到从机箱面板引出Power键和Reset键以及一些指示灯的引线。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小型喇叭称之为PC Speaker,用来发出提示音和报警,主板上都有相应的插座。

有的机箱在下部有个白色的塑料小盒子,是用来安装机箱风扇的,塑料盒四面采用卡口设计,只需将风扇卡在盒子里即可。部分体积较大的机箱还会预留机箱第二风扇、第三风扇的位置。

图11.1 机箱内部的构造

11.2.2 安装电源
机箱中放置电源的位置通常位于机箱尾部的上端。电源末端四个角上各有一个螺丝孔,它们通常呈梯形排列,所以安装时要注意方向性,如果装反了就不能固定螺丝。可先将电源放置在电源托架上,并将4个螺丝孔对齐,然后再拧上螺丝,如图11.2所示。

图11.2 安装电源

把电源装上机箱时,要注意电源一般都是反过来安装,即上下颠倒。只要把电源上的螺丝位对准机箱上的孔位,再把螺丝上紧即可。

提示:上螺丝的时候有个原则,就是先不要上紧,要等所有螺丝都到位后再逐一上紧。安装其他某些配件,如硬盘、光驱、软驱等也是一样。

11.2.3 安装主板
在机箱的侧面板上有不少孔,那是用来固定主板的。而在主板周围和中间有一些安装孔,这些孔和机箱底部的一些圆孔相对应,是用来固定主机板的,安装主板的时候,要先在机箱底部孔里面装上定位螺丝,如图11.3所示(定位螺丝槽按各主板类型匹配选用,适当的也可放上一两个塑胶定位卡代替金属螺丝)。

图11.3 在机箱底部孔里面装上定位螺丝

接着将机箱卧倒,在主板底板上安装铜质的膨胀螺钉(与主板上的螺钉也对齐),然后把主板放在底板上。同时要注意把主板的I/O接口对准机箱后面相应的位置(图中箭头所指位置),ATX主板的外设接口要与机箱后面对应的挡板孔位对齐,如图11.4所示。

图11.4 使主板的外设接口与机箱后面孔位对齐

注意:要让主板的键盘口、鼠标口、串并口和USB接口和机箱背面挡片的孔对齐,主板要与底板平行,决不能搭在一起,否则容易造成短路。另外,主机板上的螺丝孔附近有信号线的印刷电路,在与机箱底板相连接时应注意主板不要与机箱短路。如果主板安装孔未镀绝缘层,则必须用绝缘垫圈加以绝缘。最好先在机箱上固定一至两颗螺柱,一般取机箱键盘插孔(AT主板)或I/O口(ATX主板)附近位置。使用尖型塑料卡时,带尖的一头必须在主板的正面。

再把所有的螺钉对准主板的固定孔(最好在每颗螺丝中都垫上一块绝缘垫片),依次把每个螺丝安装好,拧紧螺丝。如图11.5所示。

接着就是给主板插上供电插座。从机箱电源输出线中找到电源线接头,同样在主板上找到的电源接口,如图11.6和图11.7所示。

图11.5 拧紧主板螺丝

图11.6 电源输出接头 图11.7 主板上的电源输入接口

把电源插头插在主板上的电源插座上,并使两个塑料卡子互相卡紧,以防止电源线脱落。同时这也是指示安装方向的一个标志(如图11.8所示)。

图11.8 连接电源输出与主板上的电源接口

提示:ATX电源的插头如果插反了,根本插不进去的,所以不必担心因插反而引起烧主板坏情况,这一点装机的新手尽可以放心。

安装主板时,多数主板都能够自动识别CPU的类型,并自动配置电压、外频和倍频等,所以不需要再进行其他跳线设置。有的主板是要求进行跳线的,即进行CPU主频、外频、CPU电压、内存电压等跳线。跳线时可根据主板说明书来进行,下面以进行CPU主频、外频跳线为例,进行跳线的简要说明。

我们可参照说明书找到该跳线的位置,并正确地设置跳线。多数主板说明书中都会有一个主板布局简图,如图11.9所示。

然后再在说明书中,找到设置外频的跳线说明,如图11.10所示。

图11.9 主板布局简图

图11.10 设置外频的跳线说明

在主板上找到相应的跳线位置,该位置上会与主板说明书上具有相同的开关数,如JP1、JP2、JP3或SW1。

如找到SW1跳线位置后,按照图11.10的主板说明书上注明,有5个跳线开关,如要设置CPU外频为133 MHz,则把第1、第2、第3、第5跳线设置为关,第四跳线设置为开即可,又如让CPU外频为100 MHz,则把第1、第3、第4跳线设置为关,第2、第5跳线设置为开即可。

提示:除了直接使用“ON”或“OFF”开关控制跳线外,还有的主板是使用1与2短接或2与3短接来跳线的,如图11.11所示就是当跳线设置为1与2短接时,外频为 100 MHz,而设置2与3短接时,外频为133 MHz。

图11.11 使用短接跳线来设置外频

同样,在主板说明书中,找到设置倍频跳线的说明,如图11.12所示。再在主板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进行相应的跳线操作,就可以设置CPU所使用的倍频了。

进行超频也就是这个原理,如果CPU不进行锁频(一般是锁定了倍频,但可以超外频)的话,把倍频或外频相应地提高了,如果成功的话,就可以让CPU在高主频下工作了。

图11.12 设置倍频跳线的说明

11.2.4 安装CPU
接下来是安装CPU。CPU的插槽有Socket 7、Socket 370、Slot 1、Slot A、Socket 423和Socket 478、Socket A 等几种,除了Slot 1、Slot A(此两种不是主流,已退出市场)的插槽以外,Socket插槽一般都是先把它的摇杆拉起,把CPU放下去,然后再把摇杆压下去即可,具体方法如下。

(1) 将主板上的CPU插座侧面的手柄拉起,准备安装CPU。如图11.13所示。

(2) 将CPU插入到插槽中,此时应注意插槽是有方向性的,插槽上有两个角上各缺一个针脚孔,这与CPU是对应的。认准方向后,将CPU插入到插槽中,如图11.14左图所示。

图11.13 扳起CPU插座旁边的手柄

(3) 轻轻按下CPU,使每个针脚都顺利插入到针孔中,注意插座缺角的位置应和CPU上缺针脚的位置应该在同一方向。使CPU上的每一个针脚都插到相应的插孔中,要注意放到底,但不要太过于用力,以免弄坏针脚。确认CPU已经插好后,将金属手柄压下并恢复到原位,使CPU牢牢固定在主板上。如图11.14右图所示。

注意:CPU的每个针脚对应插座上的一个针孔,在安装时要轻轻地按CPU,使每根针脚顺利地插入到针孔中,不要用力按,以免将CPU的针脚压弯或折断,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图11.14 安装CPU

(4) 在CPU的核心上涂上散热硅胶,不需要太多,涂上一层就可以了。主要的作用就是和散热器能良好地接触,CPU能稳定地工作。如图11.15所示,

(5) 现在市场上的散热风扇采用最多的安装方式是卡夹式,这种散热风扇利用一根弹性钢片来固定整个风扇,这里介绍的也就是卡夹式的风扇,如图11.16所示是掰开的风扇卡子。

图11.15 涂散热硅胶 图11.16 风扇卡子

(6) 将散热器温柔地和CPU的核心接触在一起,但不要很用力地去压,接着将扣子扣在CPU插槽的突出的位置上。最后扣上另一头卡子,如图11.17所示。

图11.17 扣紧风扇

(7) 安装风扇后,还要给风扇接上电源。电源的接法有两种,一种是从电源输出线中任意找一个“D”型插头与风扇电源线连接(如图11.18所示),另一种形式的安装是把插头插到主板提供的专用插槽上(主板说明书中有说明)。

至此CPU的安装就完成了。

……………………

具体请看

9. 我一直很奇怪,人们是怎么让很普通的电脑原材料造出电脑,怎么能让电脑运算、显示图片、发出声音的。

半导体
1947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贝尔实验室的三位科学家巴丁、布莱顿和肖克利在研究半导体材料——锗和硅的物理性质时,意外地发现了锗晶体具有放大作,经过反复研究,他们用半导体材料制成了放大倍数达100量级的放大器,这便是世界上第一个固体放大器——晶体三极管。晶体管的出现,迅速替代电子管占领了世界电子领域。随后,晶体管电路不断向微型化方向发展。
1957年,美国科学家达默提出“将电子设备制作在一个没有引线的固体半导体板块中”的大胆技术思想,这就是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思想。
1958年,美国德克萨斯州仪器公司的工程师基尔比在一块半导体硅晶片上电阻、电容等分立元件放入其中,制成第一批集成电路。
1959年,美国仙童公司的诺伊斯用一种平面工艺制成半导体集成电路,“点石成金”,集成电路很快成了比黄金还诱人的产品。
1971年 11月,英特尔(Intel)公司的霍夫将计算机的线路加以改进,把中央处理器的全部功能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另外再加上存储器,制成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
随着硅片上元件集成度的增加,集成电路的发展经历了小规模集成电路、中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阶段。
1978年,研制成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达10万以上,电子技术进入微电子时代。80年代末,芯片上集成的元件数突破1000万的大关。
计算机的历史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 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英国数学家巴贝奇在1822年制作差分机模型时提出一个设想,每次完成一次算术运算将发展为自动完成某个特定的完整运算过程。1884年,巴贝奇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机。这台分析机虽然已经描绘出有关程序控制方式计算机的雏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而未能实现。

巴贝奇的设想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期间,电磁学、电工学、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在元件、器件方面接连发明了真空二极管和真空三极管;在系统技术方面,相继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视和雷达……。所有这些成就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准备了技术和物质条件。

与此同时,数学、物理也相应地蓬勃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的各个领域经历着定量化的阶段,描述各种物理过程的数学方程,其中有的用经典的分析方法已根难解决。于是,数值分析受到了重视,研究出各种数值积分,数值微分,以及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把计算过程归结为巨量的基本运算,从而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数值算法基础。

社会上对先进计算工具多方面迫切的需要,是促使现代计算机诞生的根本动力。20世纪以后,各个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的计算困难堆积如山,已经阻碍了学科的继续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军事科学技术对高速计算工具的需要尤为迫切。在此期间,德国、美国、英国部在进行计算机的开拓工作,几乎同时开始了机电式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研究。

德国的朱赛最先采用电气元件制造计算机。他在1941年制成的全自动继电器计算机Z-3,已具备浮点记数、二进制运算、数字存储地址的指令形式等现代计算机的特征。在美国,1940~1947年期间也相继制成了继电器计算机MARK-1、MARK-2、Model-1、Model-5等。不过,继电器的开关速度大约为百分之一秒,使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受到很大限制。

电子计算机的开拓过程,经历了从制作部件到整机从专用机到通用机、从“外加式程序”到“存储程序”的演变。1938年,美籍保加利亚学者阿塔纳索夫首先制成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部件。1943年,英国外交部通信处制成了“巨人”电子计算机。这是一种专用的密码分析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应用。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制成的大型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最初也专门用于火炮弹道计算,后经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计算机。这台完全采用电子线路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信息存储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比继电器计算机快1000倍。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但是,这种计算机的程序仍然是外加式的,存储容量也太小,尚未完全具备现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

新的重大突破是由数学家冯·诺伊曼领导的设计小组完成的。1945年3月他们发表了一个全新的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EDVAC)。随后于1946年6月,冯·诺伊曼等人提出了更为完善的设计报告《电子计算机装置逻辑结构初探》。同年7~8月间,他们又在莫尔学院为美国和英国二十多个机构的专家讲授了专门课程《电子计算机设计的理论和技术》,推动了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

1949年,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实验室率先制成电子离散时序自动计算机(EDSAC);美国则于1950年制成了东部标准自动计算机(SFAC)等。至此,电子计算机发展的萌芽时期遂告结束,开始了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时期。

在创制数字计算机的同时,还研制了另一类重要的计算工具——模拟计算机。物理学家在总结自然规律时,常用数学方程描述某一过程;相反,解数学方程的过程,也有可能采用物理过程模拟方法,对数发明以后,1620年制成的计算尺,己把乘法、除法化为加法、减法进行计算。麦克斯韦巧妙地把积分(面积)的计算转变为长度的测量,于1855年制成了积分仪。

19世纪数学物理的另一项重大成就——傅里叶分析,对模拟机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前期,相继制成了多种计算傅里叶系数的分析机和解微分方程的微分分析机等。但是当试图推广微分分析机解偏微分方程和用模拟机解决一般科学计算问题时,人们逐渐认识到模拟机在通用性和精确度等方面的局限性,并将主要精力转向了数字计算机。

电子数字计算机问世以后,模拟计算机仍然继续有所发展,并且与数字计算机相结合而产生了混合式计算机。模拟机和混合机已发展成为现代计算机的特殊品种,即用在特定领域的高效信息处理工具或仿真工具。

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机一直处于高速度发展时期,计算机由仅包含硬件发展到包含硬件、软件和固件三类子系统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的性能—价格比,平均每10年提高两个数量级。计算机种类也一再分化,发展成微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通用计算机(包括巨型、大型和中型计算机),以及各种专用机(如各种控制计算机、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等。

计算机器件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从分立元件到集成电路以至微处理器,促使计算机的发展出现了三次飞跃。

在电子管计算机时期(1946~1959),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主存储器是决定计算机技术面貌的主要因素。当时,主存储器有水银延迟线存储器、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和磁心存储器等类型,通常按此对计算机进行分类。

到了晶体管计算机时期(1959~1964),主存储器均采用磁心存储器,磁鼓和磁盘开始用作主要的辅助存储器。不仅科学计算用计算机继续发展,而且中、小型计算机,特别是廉价的小型数据处理用计算机开始大量生产。

1964年,在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的同时,计算机也进入了产品系列化的发展时期。半导体存储器逐步取代了磁心存储器的主存储器地位,磁盘成了不可缺少的辅助存储器,并且开始普遍采用虚拟存储技术。随着各种半导体只读存储器和可改写的只读存储器的迅速发展,以及微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系统中开始出现固件子系统。

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算机用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迅速从中小规模发展到大规模、超大规模的水平,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应运而生,各类计算机的性能迅速提高。随着字长4位、8位、16位、32位和64位的微型计算机相继问世和广泛应用,对小型计算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的需求量也相应增长了。

微型计算机在社会上大量应用后,一座办公楼、一所学校、一个仓库常常拥有数十台以至数百台计算机。实现它们互连的局部网随即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应用系统从集中式系统向分布式系统的发展。

在电子管计算机时期,一些计算机配置了汇编语言和子程序库,科学计算用的高级语言FORTRAN初露头角。在晶体管计算机阶段,事务处理的COBOL语言、科学计算机用的ALGOL语言,和符号处理用的LISP等高级语言开始进入实用阶段。操作系统初步成型,使计算机的使用方式由手工操作改变为自动作业管理。

进入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时期以后,在计算机中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软件子系统,高级语言种类进一步增加,操作系统日趋完善,具备批量处理、分时处理、实时处理等多种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处理程序、网络软件等也不断增添到软件子系统中。软件子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明显地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属性,使用效率显着提高。

在现代计算机中,外围设备的价值一般已超过计算机硬件子系统的一半以上,其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计算机的技术面貌。外围设备技术的综合性很强,既依赖于电子学、机械学、光学、磁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又取决于精密机械工艺、电气和电子加工工艺以及计量的技术和工艺水平等。

外围设备包括辅助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两大类。辅助存储器包括磁盘、磁鼓、磁带、激光存储器、海量存储器和缩微存储器等;输入输出设备又分为输入、输出、转换、、模式信息处理设备和终端设备。在这些品种繁多的设备中,对计算机技术面貌影响最大的是磁盘、终端设备、模式信息处理设备和转换设备等。

新一代计算机是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的智能计算机系统。它不仅能进行一般信息处理,而且能面向知识处理,具有形式化推理、联想、学习和解释的能力,将能帮助人类开拓未知的领域和获得新的知识。

计算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中国曾经在早期计算工具的发明创造方面写过光辉的一页。远在商代,中国就创造了十进制记数方法,领先于世界千余年。到了周代,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这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计算每一个数学问题时,通常编出一套歌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一边不断地重新布棍。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就是用算筹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结果比西方早一千年。

珠算盘是中国的又一独创,也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第一项重大发明。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最初大约出现于汉朝,到元朝时渐趋成熟。珠算盘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过有益的作用,而且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区,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至今仍在使用。

中国发明创造指南车、水运浑象仪、记里鼓车、提花机等,不仅对自动控制机械的发展有卓越的贡献,而且对计算工具的演进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张衡制作的水运浑象仪,可以自动地与地球运转同步,后经唐、宋两代的改进,遂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记里鼓车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数装置。提花机原理刘计算机程序控制的发展有过间接的影响。中国古代用阳、阴两爻构成八卦,也对计算技术的发展有过直接的影响。莱布尼兹写过研究八卦的论文,系统地提出了二进制算术运算法则。他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二进制表示法就是中国的八卦。

经过漫长的沉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计算技术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先后建立了研究机构,在高等院校建立了计算技术与装置专业和计算数学专业,并且着手创建中国计算机制造业。

1958年和1959年,中国先后制成第一台小型和大型电子管计算机。60年代中期,中国研制成功一批晶体管计算机,并配制了ALGOL等语言的编译程序和其他系统软件。6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研究集成电路计算机。70年代,中国已批量生产小型集成电路计算机。8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重点研制微型计算机系统并推广应用;在大型计算机、特别是巨型计算机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计算机服务业,逐步健全了计算机产业结构。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面,中国在有限元计算方法、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汉字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软件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中国在科学计算与工程设计领域取得了显着成就。在有关经营管理和过程控制等方面,计算机应用研究和实践也日益活跃。

10. 小型电脑机房用的的母盘的制作。电脑配置不同,要怎么搞

你把windows不能直接识别并安装驱动的硬件都逐一加装并装好驱动,能自动识别的就不用管了,软件啥的都装好,包括还原工具,然后做成一个还原镜像就可以了,给不同的配置还原后,启动会自动识别硬件并加载驱动的,顶多再重启一次。

或者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下载一个例如大地或者雨林木风的ghost成品系统,根据需要对镜像做一些修改……

阅读全文

与制作小型电脑的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人补骨脂的最佳方法 浏览:148
运动是减肥的最佳方法吗 浏览:461
财商教育数量分析方法 浏览:945
二头最佳锻炼方法 浏览:914
如何做甜点和做蛋糕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692
膝盖有积液用什么方法能快速消肿 浏览:347
英语如何用好的方法呈现形容词 浏览:394
原酒怎么储藏方法 浏览:486
行业研究报告分析方法 浏览:677
可口可乐解决负面影响的方法 浏览:614
膝关节检测方法养生堂 浏览:372
饿了么引流有哪些方法 浏览:381
扣安全带方法图片 浏览:637
冰箱的冰快速溶解的方法 浏览:54
红茶的制作方法发源地是哪里 浏览:605
正确的科学发声方法是哪里用力 浏览:400
高效沟通技巧和方法图片 浏览:292
初五接财神正确方法动图 浏览:721
动物胃肠炎的治疗方法 浏览:359
高冰岫玉的鉴别方法 浏览: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