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概率的公式是怎么计算的
1、C 3 10 = (10*9*8)/(1*2*3)
A 3 10=10*9*8
2、A(n,m)=n*(n-1)*(n-2)……(n-m+1),也就是由n往下每个数连乘。
C(n,m)=A(n,m)/A(m,m)。一般地,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为一组,叫作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1)概率常见的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概率的加法法则
定理:设A、B是互不相容事件(AB=φ),则:
P(A∪B)=P(A)+P(B)
推论1:设A1、 A2、…、 An互不相容,则:P(A1+A2+...+ An)= P(A1) +P(A2) +…+ P(An)
推论2:设A1、 A2、…、 An构成完备事件组,则:P(A1+A2+...+An)=1
推论3:为事件A的对立事件。
推论4:若B包含A,则P(B-A)= P(B)-P(A)
推论5(广义加法公式):对任意两个事件A与B,有P(A∪B)=P(A)+P(B)-P(AB)[1]
条件概率
条件概率:已知事件B出现的条件下A出现的概率,称为条件概率,记作:P(A|B)
条件概率计算公式:
当P(A)>0,P(B|A)=P(AB)/P(A)
当P(B)>0,P(A|B)=P(AB)/P(B)
乘法公式
P(AB)=P(A)×P(B|A)=P(B)×P(A|B)
推广:P(ABC)=P(A)P(B|A)P(C|AB)[1]
‘贰’ 初中数学几种求概率的方法,可以收藏
一、列表法求概率:列表法的应用场合:当一次试验要设计两个因素, 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列表法。
二、树状图法求概率:运用树状图法求概率的条件,当一次试验要设计三个或更多的因素时,用列表法就不方便了,为了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通常采用树状图法求概率。
概率是度量偶然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值。
假如经过多次重复试验(用X代表),偶然事件(用A代表)出现了若干次(用Y代表)。以X作分母,Y作分子,形成了数值(用P代表)。在多次试验中,P相对稳定在某一数值上,P就称为A出现的概率。如偶然事件的概率是通过长期观察或大量重复试验来确定,则这种概率为统计概率或经验概率。
‘叁’ 怎么计算概率
概率是对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不会发生的概率为0,一定会发生的概率是100%,也可以说是1.例如抛硬币,正面和反面出现的可能性都是50%,筛子每面出现的可能性都是六分之一,这些概率值通过直觉和经验就能想出来。虽然我们知道实验几次不一定是这个结果,但试验次数很多时,出现的频率就会接近概率值,无穷次时,频率就会等于概率。
通过直观和经验就能知道概率的几个基本命题,也可以说是公理,苏联的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总结了3条概率公理。
1. 事件发生的概率不小于0
2. 集合中的事件必有一件发生,则发生的概率之和等于1
3. 集合中事件互相不容,没有交集,则发生至少一个的概率等于每个事件概率之和
这3个公理不需记忆,应用时也不需刻意用,用直觉和经验靠算术思维就能想出概率计算方法。
通过这3个公理也可以推导出6个定理,也不需记忆,甚至不需要知道。
概率计算不像方程应用,简单地分别考虑每个数值含义列出等式,然后变换方程就能求解。列概率算式无法这样做,那些概率定理和概率公式以及写法,如:贝叶斯公式 P(A|B)=P(B|A)*P(A)/P(B) ,对列出概率算式帮助不大,也无法降低分析和推理难度,也就是说概率知识的公理化意义不大。概率计算时,只需按算术思维,按直觉和经验直接列出算式,然后进行四则运算即可。简单的场合,可以直接列出一个算式就可以算出概率值,在稍微复杂的场合需要分别列出几个算式,然后再去转换,这些复杂场合的概率算法常见的有频次算法,集合对应算法,和反向算法。
‘肆’ 概率是怎么计算的
P(A)=A所含样本点数/总体所含样本点数。实用中经常采用“排列组合”的方法计算·
定理:设A、B是互不相容事件(AB=φ),则:
P(A∪B)=P(A)+P(B)
推论1:设A1、 A2、…、 An互不相容,则:P(A1+A2+...+ An)= P(A1) +P(A2) +…+ P(An)
推论2:设A1、 A2、…、 An构成完备事件组,则:P(A1+A2+...+An)=1
(4)概率常见的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条件概率
条件概率:已知事件B出现的条件下A出现的概率,称为条件概率,记作:P(A|B)
条件概率计算公式:
当P(A)>0,P(B|A)=P(AB)/P(A)
当P(B)>0,P(A|B)=P(AB)/P(B)
乘法公式
P(AB)=P(A)×P(B|A)=P(B)×P(A|B)
推广:P(ABC)=P(A)P(B|A)P(C|AB)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概率计算
‘伍’ 概率怎么算
布丰(Comte de Buffon)设计出他的着名的投针问题(needle problem)。依靠它,可以用概率方法得到π的近似值。假定在水平面上画上许多距离为a的平行线,并且,假定把一根长为l<a的同质均匀的针随意地掷在此平面上。布丰证明:该针与此平面上的平行线之一相交的概率为:p=2l/(api) 把这一试验重复进行多次,并记下成功的次数,从而得到P的一个经验值,然后用上述公式计算出π的近似值,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最好结果是意大利人拉泽里尼(Lazzerini)于1901年给出的。他只掷了3408次针,就得到了准确到6位小数的π的值。他的试验结果比其他试验者得到的结果准确多了,甚至准确到使人们对它有点怀疑。还有别的计算π的概率方法。例如,1904年,查尔特勒斯(R·Chartres)就写出了应用下列实例的报告:如果写下任意两个整数测它们互素的概率为6/π2。 下面就是一个简单而巧妙的证明。找一根铁丝弯成一个圆圈,使其直径恰恰等于平行线间的距离d。可以想象得到,对于这样的圆圈来说,不管怎么扔下,都将和平行线有两个交点。因此,如果圆圈扔下的次数为n次,那么相交的交点总数必为2n。 现在设想把圆圈拉直,变成一条长为πd的铁丝。显然,这样的铁丝扔下时与平行线相交的情形要比圆圈复杂些,可能有4个交点,3个交点,2个交点,1个交点,甚至于都不相交。 由于圆圈和直线的长度同为πd,根据机会均等的原理,当它们投掷次数较多,且相等时,两者与平行线组交点的总数可望也是一样的。这就是说,当长为πd的铁丝扔下n次时,与平行线相交的交点总数应大致为2n。现在转而讨论铁丝长为l的情形。当投掷次数n增大的时候,这种铁丝跟平行线相交的交点总数m应当与长度l成正比,因而有:m=kl,式中k是比例系数。为了求出k来,只需注意到,对于l=πk的特殊情形,有m=2n。于是求得k=(2n)/(πd)。代入前式就有:m≈(2ln)/(πd)从而π≈(2ln)/(dm)
‘陆’ 概率如何计算
定义事件和结果。概率是在一系列可能结果中一个或多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假设我们希望计算出把一个六面骰子掷出三的可能性。"掷出三"是一个事件,而我们知道六面骰子可以被掷出六个数字中的任何一个,因此其结果数为六。以下为另外两个例子能加深你的理解:
例1:随机选择一个星期中的一天,选出的一天是周末的可能性有多大?
"选出周末中的一天"是我们的事件,而结果数就是一个星期中的天数,即七。
例2:一个罐子中装有4个蓝色小石、5个红色小石和11个白色小石。如果随机从罐子中取出一块小石,这块小石是红色的可能性有多大?
"选出红色小石"是我们的事件,结果数是罐子中小石的总数,即20。
2
用事件数除以可能结果数。所得结果即为单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在掷骰子中掷出三的例子中,事件数为一(每一骰子中只有一个三),而结果数为六。则其概率为1 ÷ 6、1/6、.166或16.6%。以下为计算其他例子中的概率的方法:
例1:随机选择一个星期中的一天,选出的一天是周末的可能性有多大?
事件数为二(因为一个星期中有两天为周末),而结果数为七。则其概率为2 ÷ 7 = 2/7即.285或28.5%。
例2:一个罐子中装有4个蓝色小石、5个红色小石和11个白色小石。如果随机从罐子中取出一块小石,这块小石是红色的可能性有多大?
事件数为五(因为共有五块小石),而结果数为20。则其概率为5 ÷ 20 = 1/4即.25或25%。
‘柒’ 概率计算公式
12粒围棋子从中任取3粒的总数是C(12,3)
取到3粒的都是白子的情况是C(8,3)
C(8,3)
P=——————=14/55
C(12,3)
排列: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排,叫做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m个元素的排列。
排列数: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m(m≤n)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记为Anm
排列公式:A(n,m)=n*(n-1)*.....(n-m+1)
组合: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m个元素的组合。
组合数: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记为Cnm。
组合公式:C(n,m)=A(n,m)/m!=n!/(m!*(n-m)!)
拓展资料:
概率的计算,是根据实际的条件来决定的,没有一个统一的万能公式。解决概率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然后,再考虑使用适宜的公式。
有一个公式是常用到的:P(A)=m/n。“(A)”表示事件。“m”表示事件(A)发生的总数。“n”是总事件发生的总数。
‘捌’ 数学概率计算方法
概率=符合条件的数目/总数目
概率,又称或然率、机会率或机率、可能性,是数学概率论的基本概念,是一个在0到1之间的实数,是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度量。
概率的公式很多,不知道你要哪个方面的:
1.P(Φ)=0. 性质2(有限可加性).当n个事件A1,…,An两两互不相容时: P(A1∪...∪An)=P(A1)+...+P(An). _ 性质3.对于任意一个事件A:P(A)=1-P(非A). 性质4.当事件A,B满足A包含于B时:P(BnA)=P(B)-P(A),P(A)≤P(B). 性质5.对于任意一个事件A,P(A)≤1. 性质6.对任意两个事件A和B,P(B-A)=P(B)-P(AB). 性质7(加法公式).对任意两个事件A和B,P(A∪B)=P(A)+P(B)-P(A∩B). (注:A后的数字1,2,...,n都表示下标.)
‘玖’ 初中数学中的概率怎么计算
您好。P(A)=A所含样本点数/总体所含样本点数。实用中经常采用“排列组合”的方法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