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孩子都上大班了20以内的加减法都不会,还是扳手指算,算起来直迷胡,怎样能简单又容易明白的方法教孩子
没关系,坚持每天给孩子定量的计算题,算着算着他就不再扳手指了。就如同写字,开始都写得很慢,写着写着,让他慢都慢不下来了。
B. 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具体方法
计算,数学用语,是一种将单一或复数之输入值转换为单一或复数之结果的一种思考过程。提升孩子计算能力的方法有:1、多做多练,熟能生巧;2、保质、保量的训练;3、训练形式多样化;4、理解算理,掌握巧算的方法;5、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01.多做多练,熟能生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口算能力是孩子必备的基本功,我们应作出长计划,短安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和训练,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和按新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在日常生活中每天要坚持3—5分钟的口算训练,每天坚持练习1条口算题。开始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慢慢可放手使孩子形成习惯,自觉、自愿的完成。
另外在学校里老师也会经常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加强孩子口算能力的同时孩子的书写习惯和集中注意力的习惯也会得到加强。
02.保质、保量的训练
每次练习要记录完成1页所用的时间,做完后马上订正对错并分析错误原因。每做一次训练,都与上一次的速度比较一下,看看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家长应当适当地赞扬一下小孩,说“真棒,有进步!”
孩子这时需要及时鼓励,正如在球场上拼搏的球员需要自己的队友当啦啦队一样,也可将他们优秀的练习张贴在家中醒目的地方作为激励,有时也可以给他们一个小小的奖品。
家长切不可一见自己的小孩的速度稍慢就急不可耐,说“真笨,怎么搞的!”如果当家长这样会对孩子有不利的影响,这是一件需要耐心和爱心才能做好的事情。
对有退步的孩子则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退步的原因,然后再轻轻地摸着他们的头提出在以后口算中应该怎样去做,如果下次成绩提高了就及时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树立自信。
03.训练形式多样化
多做多练是前提,但孩子习惯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尤其喜欢在游戏中学习从中增长知识,如果长期单独某种练习,孩子是容易感到厌倦情绪的。
由此,口算练习要活泼、生动、多样化,在练习中可以采用的补充方式有:玩扑克牌(24点),听算,开火车,对口令,夺红旗,送信,找朋友,争擂台大王,定期检测等等。(要注意讲究实效、简便易行)
C. 怎么教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
1、采用画图的方法学习:可以事先画一些小动物,亦或是孩子比较喜欢和感兴趣的水果之类。有助于增加孩子的趣味,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2、准备一些颜色艳丽的图片:事先准备一些漂亮的,孩子感兴趣的图片,可以是人、物、水果、衣服和家用电器等图片,陪孩子一边玩一边学习,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3、采用画树棍的方法进行学习:事先拿笔在纸上画一些孩子比较感兴趣的树棍形状,使之看起来清晰明了。这样孩子也比较容易听的懂。
4、充分利用孩子的手指进行学习: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对数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自己的手指进行数数。比如:需要计算9+8是多少的问题,可以让孩子在心里记住9,然后伸出双手,数够8个手指头,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了。
5、练习采用进位的方法:让孩子做算式的时候。学习和掌握使用10进1的方法进行学习。换句话来说就是凑10的方法。
D. 20以内数的加减法有些什么方法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一、口算教学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因为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熟练了,笔算才能过关。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必须从口算抓起。
第二,有利于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简单的计算问题。一些简单的计算在许多情况下大都运用口算来进行。
第三,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智力。儿童在进行口算练习的时候,需要集中注意力,记着数目,选择算法,在头脑中紧张地思维运算。因此口算教学能促进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但要注意优化。
由于学生学习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的差异,面对同一个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的题目,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法。为让每个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使他们都能得到个性价值的体现,教材对情境问题呈现的方式是先提出数学问题(或者由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安排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对学生每一种思考的过程都呈现了几种情况,以说明不同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存在的不同解决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提倡算法多样化。所谓算法就是指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程序与方法,具体包括运算的方法与解题策略。算法多样化是指解决各种数学总是的方法多样化,即对同一个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20以内进位加法的思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数数法。用数手指头或画点子逐一计数。
2、接数法。基本仍是数数法,只不过是在第一个数的基础上再逐一计数。例如8+5,第一个数8不用数,接上去数8+1+1+1+1+1。
3、双手助记法。差生可以用“双手助记法”帮忙,一只手表示一个数,大姆指表示5,其他四指各表示1。例如7+6,按照规定伸出双手,一看即知,7+6=13,经常练习后,学生看到算式,即在头脑中呈现双手的表象,借助表象,学生便可以立即算出得数。这也可以说,是一个简便的数学模型。这同数手指不同,数手指是逐一计数,水平较低,而“双手助记法”属于按群计算了,达到了高一级层次。
4、珠心算。是80几岁高龄的数学教育家陈子镜老先生创立的一种珠算和心算相结合的新算法,其基本方法是借助手形码来计算,右手大姆指代表5,其余每个手指代表1,左手每个指头代表10。在计算中做到口、心脑并用。
5、凑十法。8+5=8+2+3=13,把第二个加数分解,与第一个加数凑十再算。
6、口诀法。在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熟记加法口诀,直接报出结果8+5=13(八五13)。在教学中,我是主张要求学生熟记加法口诀的,20以内进位加法口诀只有20句,熟记起来并不困难。熟记以后,可以一生受用。熟记加法口诀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可以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帮助记忆。这四种方法也表示学生口算能力的四种水平。第1、2、3、4四种方法属于计算的初级阶段,严格讲起来不能说是计算,仅是计数而已。学生停留在这四种水平上,只能依赖扳手指头、数小棒、画点子,不利于计算能力的发展。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一定要使学生熟练掌握10以内进位加法,再过渡到口诀法。
20以内退位减法也是计算教学的难点。先分析一下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几种方法:
1、数数法。用数手指头或画点子逐一减法。例如12—4就用12—1—1—1—1计算。
2、破十法。用被减数的十位数先减去减数,再加上被减数的个位数。例如:12—4=10—4+2=8以前的小学数学课本都采用这种方法。
3、逆算法。根据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用加法做减法,现在有些课本就采用这个方法。思维过程比“破十法”简单,计算速度快,使用逆算法要有个前提条件:必须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如果熟记加法口诀,对使用逆算法更为有利,即用加法口诀做减法。例如:12—4=8想(八)四12这种方法在笔算减法中使用也方便,可以提高计算速度。
4、退十加补法。“补”是指“补数”,是指一个数凑满十的数,如9的补数是1,8的补数是2,……用这种方法的思维过程如下:12—4=12—10+6=8。
由此看来,学生的算法的确存在着思维的差异性与层次性。显然这几种思维并不在同一层次上,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化,只是优化地过程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的过程。当学生已经能够借助表象,甚至符号和逻辑思维进行思考时,为什么一定要借助小棒和计数器呢?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如何发展,不正是培养了他们的主观意识吗?鼓励每位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算法,并不等于他们可以满足现状,而拒绝学习新的、更有效的一般方法。教师应创设小组和全班交流的时机,通过对不同算法特点对比,使学生学会怎样去寻找最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在更高层次上有更深刻的认识、更概括性的理解,进一步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敏捷,从而提高思维质量,培养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我在教学中碰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时,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但是不刻意地追求算法多样化。让学生自己介绍解题方法,然后跟其他同学的方法进行比较,说说自己解法的优缺点,最后还多问一句:“你认为哪种最好?为什么?”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择优录用了。当然教师在肯定其中一种方法的时候,也要肯定其他方法的长处。教师只有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的内涵,从而进行有效地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从小就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这种思想方法正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负责。
三、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以内数的加减法是小学生学习数学运算的基础知识,学好这部分知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让每个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使他们的计算逐步达到正确熟练,为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在口算练习中避免不必要的单调重复,可以设计多种练习形式,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如:填数字15—( )=8 ;填运算符号5( )7=12;填等号或不等号12-3( )11-2。
口算练习必须经常进行,持之以恒,才有成效。许多优秀教师在每堂课开始,用5分钟左右时间进行口算基本训练,这是一个好经验。口算练习的方式一般有视算和听算两种。视算是学生看着卡片或教具上的式子计算;听算是听教师报式计算。听算要求高,既要记住运算的数目,又要进行思维计算,因此数目不能过大,局限于基本口算。听算在日常生活中用处较大,又能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教学中应该重视听算训练。在教学中,也可以结合游戏的形式,如找朋友、对口令让学生感到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多样性。
当然,教师在采用这些练习时要注意练习适度。因为,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法比10内数的加减法要困难一些,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该允许他们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在有条件的班级,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适应这些特殊学生学习需要的练习题,给予他们具体的帮助,使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E. 如何循序渐进地进行儿童数学加减法教育
对孩子的数学教育,一方面给孩子建立数学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生活中点滴渗透。
1、增强瞬识数能力
瞬间识数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在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能立刻反应过来这个数字代表的实际含义。
这份能力的好处,可以减少孩子在脑中判定数量的时间,提高回答效率。
平时,家长想要训练这份能力,可以从生活中找实例:
比如出去吃饭要几双碗筷,吃水果的时候,抓一把樱桃,让孩子估计总共有几颗。
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判定数量的情况,都可以要求孩子来完成,这其实就是在训练孩子的瞬间识数能力。
2、凑十法熟练应用
数学早教中,加减法尤其是20以内的加减法,关键就是要能灵活运用凑十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
8+6,将8拆分为4和4,得出4+4+6=14的结果。
考虑到数学本身的抽象性特征,在一开始早教时,可以先以书面形式进行练习,待孩子熟悉后,再训练口算能力。
3、基础练习不能丢
一些家长在看到孩子已经能够进行口算后,就觉得不必再做书面的计算习题,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书面式的练习,对孩子来说,是熟悉计算最好的方式,
未来孩子在学习数学时,口算只是早教中一个附加能力,使用率最高的还是笔纸的计算。
4、善用生活中数学
生活中,其实很多时候都暗含着数学计算,家长要做的就是发现这些计算机会,给孩子提供多样化计算环境。
超市就是一个非常适合给孩子练习计算能力的地方:
购买多件商品后,到底需要花费多少钱,可以让孩子自己来算一算。
同样的产品,在打折促销时,不同的方案,到底应该买哪一种,会更加优惠。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高的学科,家长只要善于发现,就能找到很多练习的机会。
5、让计算变趣味性
计算本身就是非常枯燥的事情,但是掌握计算能力,又是不可避免的,
这时就需要家长开动脑筋,多找一些有趣的形式,锻炼孩子的口算能力。
比如:今天是5月20日,距离六一儿童节还有多少天?
外婆今天买了12个苹果,家里五个人都吃了一个,还剩几个苹果?
多样化的提问,会让孩子更乐于去使用自己的计算能力。
F. 75X109简便运算
简单计算也叫简单计算。这个方法的简单过程是:原公式=(260-3)x109=260x109-3x109。循序渐进,这种计算方法就是简单计算。可以,原公式=257x100 257x9,这个计算方法也可以接受。
G. 幼儿园凑十法7+8怎么算
凑十法计算“7+8”,方法如下:
方法一:将7凑成10。
7凑10缺3,那么可以把8分成3和5,先计算7+3,得到10,再计算10+5。
算式:7+8=(7+3)+5=15
方法二:将8凑成10。
8凑10缺2,那么可以把7分解成2和5,先计算2+8,得到10,再计算10+5。
算式:7+8=5+(2+8)=15
简单的数学计算是小朋友从幼儿园到小学必备的能力之一,由于学龄前宝宝还没有建立起数的概念,因此对数学的加减法学习比较困难,幼儿学习加减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凑十法是小朋友在刚接触数学运算加法时经常用到的解题方法,其思路很简单,就是以10为标准,差几补几,补几减几,然后相加。“9要1”、“8要2”、“7要3”、“6要4”、“5要5”是其记忆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