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善导大师开示如何得念佛三昧
用“朝暮十念法”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于佛根地:这个念佛的法门,老年人也可以念佛;青年人也可以念佛;壮年人也可以念佛:无论任何人,都可以念佛。有病的人可以念佛;健康的人更应该念佛。为什么呢?有病的人,你病苦这么重,因为有业障,应该要念佛来消业障;没有病的人,趁着你身体健康,正好用念佛来回向身体永远的健康。那么老年人呢?这个路快要走完了,你应该走一条好路,应该念佛。青年人,正年轻,前途有无量的光明,你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你的前途也有无量的光明。所以这个念佛法门无论任何人,都应该念佛的。这个念佛,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佛。你行也可以念佛;住也可以念佛;坐也可以念佛;卧也可以念佛。但是,卧着念佛,不要出声念,要在心里头念;你要出声念就不恭敬了。因为你躺着念佛这是不恭敬的。这一点各位要知道。最忙的人可以念佛,最闲的人也可以念佛。最忙的人你怎么样念呢?你要修“朝暮十念法”。怎么修“朝暮十念法”呢?就是早晨和晚间用十念。怎么叫十念法呢?每一念是一口气;念十口气这叫十念法。一早起来,把脸洗干净,把牙也都洗干净了,然后你面对着西方,要是有阿弥陀佛像更好。你们无论哪一位,如果希望请阿弥陀佛像,我有纸印的阿弥陀佛像,你们可以到金山寺来,我可以送给你一张。那么你对着佛像合起掌来恭恭敬敬地先拜三拜,然后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十口气。这个朝暮,早晨与晚间都这么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么一口气,也不要故意叫这个气长,也不要故意叫这个气短,就是很自然的。这一口气就为一念,念十口气。早晨念十口气,晚间念十口气,叫朝暮十念法。你要能以天天不间断,只用五分钟,或十分钟的时间就够了。那么平日是不是也可以念呢?当然可以念了。你念得越多越好。这是朝暮十念法;你要是用这朝暮十念法的功夫,也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所以这个念佛的法门是最方便的法门……http://www.xuanhuafb.com/reading/dharma_talks/BRF/BRF_CH1.htm宣化上人法宝网
⑵ 念佛的全过程
建议你 看《地藏菩萨本愿经》消业障最好
如按《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内容做的话
对你本人也会有极大益处 应说业不能牵
念:那摩(南无)地藏王菩萨
《地藏菩萨本愿经》: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即得安乐,衣食丰溢。乃至睡梦中悉皆安乐。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地藏菩萨本愿经》:复次普广,若未来世中,阎浮提内,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一切人等,及异姓种族,有新产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与读诵此不思议经典,更为念菩萨名,可满万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报,便得解脱,安乐易养,寿命增长。若是承福生者,转增安乐,及与寿命。
持斋10天 去寺庙烧香拜佛 在佛像前读《地藏菩萨本愿经》7遍 每读完一遍 读如下回向文3遍,如此 自己的亡亲 冤亲债主即可解脱!
回向文:
(合掌)弟子XXX(自己名字)愿以此所诵《地藏经》一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自己名字)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祁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XXX真心求忏悔。
读经是消业障的第一步,以后坚持在心中默念 那摩(南无)地藏王菩萨 名号,可使本人逢凶化吉 转变不好的命运。
在读佛经的问题上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明确说明可用来读 可消业障 可用来超度亡人的。佛经不打诳语,有此经典明确说明,不必疑惑。对于佛经,一信解百惑。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一本书 读完一遍需要90多分钟吧。
1.看大成佛经 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 首先明理 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 《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看修行的书 明理不求实证 则无意义 目前时代 最好最易成就的 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 能即生开悟 大圆满法 天赐众生福泽 能修习 当累世修的机缘 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着《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着《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 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 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 不仅仅是开悟 且证量足 能够灌顶加持 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 能即生开悟
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回光一瞥,了了常知,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那摩(南无)阿(音:a) 弥陀佛
那摩(南无)观世音菩萨
那摩(南无)地藏王菩萨
⑶ 善导大师如何说持戒念佛
“又念佛即是持戒”,我们要不要再去学戒律?念佛人不需要了。戒律有三大类,第一个是律仪戒,一定一条一条的遵守,特别是对初学的也很重要。真念佛的人,一天到晚十万声佛号,那个念佛就是持戒,这叫什么?道共戒。念佛是修道,修西方道,弥陀的道,步步向极乐世界靠近,这就属于道共戒。佛号就是戒律,心里是佛,口里是佛,身即是佛,哪里会做坏事!这就叫持戒。第二类叫什么?定共戒,他入定了,入定不会做坏事情,没有恶念,也没有恶行,所以定共戒,定里头有戒,道里头有戒。如果没有修道,没有修定,那就要持戒;没有戒,佛法就没有了,这个诸位同修不能不知道,戒律没有了,佛法就灭掉。所以我们今天念佛还要强调持戒,为什么?念佛我们自己成就,这地球上许许多多众生他们要受苦,持戒就能够离苦得乐。戒是善法,断恶修善,善有善果,果报,恶有恶报,佛给我们讲的十个标准,十善业道,你修十善你的果报在三善道,真的善。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九十七集)
⑷ 如何念佛
大安法师开示念佛方法
念佛以往生净土为旨归,亦以对治烦恼,荡涤妄想杂念为下手功夫。佛以六根为六贼,贼众则难一网就擒。娑婆众生,耳根最利,意根功德最全。故应在制服耳意二根上下功夫。先利用耳根听佛声,摄住意根作观想,紧紧制服,其他诸根自然臣服。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咸解脱。古往今来诸多净宗祖师大德在精修净业中积累了诸多的方法,以作末法行人的轨范,略作介绍。
l.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为十念者,显是借气束心。心自不散,但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三次亦可。如家有净室或佛堂,仍须对佛像焚香礼拜,立念跪念均可。
十念法是慈云忏主依据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趣,为忙碌事务者所立。实为无论僧俗闲忙均可奉持之法。楚石禅师晨朝十念,终身不缺;幽溪大师奉为日课,至老不休。古昆法师亦虔持此法。此法能令心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2.十念记数法
印光大师为对治妄波沸涌而立。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久自当得之。
此十念记数法与晨朝十念法,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十念记数,以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3.追顶念
念佛要一心不乱,只以一句佛号,一句顶一句,一声追一声,如猛将提刀捉贼,努力直前,无少憩息。不可高声伤气,不可逼气动火,不可默努伤血,不可轻松养识,不可沉静堕昏。坐、立、行各半技小香,周而复始,均匀不断。此法或在健时一日间一做,极力追顶,猛之又猛,情识不断,物我同消,一法不立。此个光景,名为一心不乱。或于每坐念佛末后一用,或妄想汹涌时用,此法须善用,否则,容易受病。
4.高声念
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纷起时,振作精神,高声念佛,声声快足,乃至高亢入云,别具一番境界。高声念佛能护耳根而启心灵,涤荡五阴之尘垢,观音入心,则心易专而杂念少。《业报差别经》云: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又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高声念佛一法,愿常行之。
5.金刚念
着心气不适,或人地有碍,但动口唇,用金刚持法,不拘多少,总要字字从心里过,心忆而动于舌,舌动而后返于心。舌既有声,耳还自听,绵绵密密,历历分明,口耳相传,自他不隔,是为心念心听。心念心听,则目不妄视,鼻不妄嗅,身不妄动,一个主人翁被阿弥陀佛四字请将出来。
6.随息念佛
或于气静心平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想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吸气时念南无,呼气时念阿弥陀佛),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常自密持,摄心既久,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持至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得大受用。
7.系缘念
行往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系念佛号。虽事务忙碌,内心亦不忘于佛及忆净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种种作务,而不妨密忆,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应如是。或若失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但于洁净处,恭敬时,或出声,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洁净处(如登厕等),或不恭敬时(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声,非此时处不可念也。系缘念佛不妨碍世间法。例如,耕田、经商、造饭、洗衣、一切土木金石种种行业,悉皆可以随着工作,或默持佛号,或出声念佛,其功德相等。作工用的是手,念佛用的是心,心之于手,各司其事,日久纯熟,制心一处,相得益彰,事无不办。如黄打铁念佛往生,葛济之夫人织布念佛见佛等,足资佐证。系缘念佛即尘劳而道场,在家人尤宜着力。
8.观字念
当徐徐称念佛号时,随每字音声,内观字形,或观中文字形南无阿弥陀佛,或观梵文字形NamoAmitabha,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意根观照字形清清楚楚,声与字相应不乱,耳根与意根并摄。摄心显着,净念易成。
9.持名与观想合修
凡于行住坐卧时,则一心执持名号,凡于蒲团上跏趺静坐时,则心心观想佛像与净土庄严。经行疲乏则跌坐以观佛,坐久则经行以称名。如能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如是循环善巧修行,必定成就往生净业。持名方法有上述诸种可资采用,跌坐观想之方略举数端。
(1)自坐莲花想
在念佛心中默下观想,想目前生一大莲华,不拘青黄赤白,状如车轮之大,观想华状分明,仍想自身坐在华中,须台之上,端然不动。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当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我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莲华化生,得未曾有。作眼目开想,见佛菩萨及国土想,即于佛前,坐听妙法,及闻一切音声,皆说所乐闻法,所闻悉与十二部经相合。
(2)白毫观
观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身,跌坐胜宝莲台,端正无比,两眉之间,有白毫一颗,长丈五尺,周围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稜,右旋宛转,中则虚空,放净光明,莹净明彻,不可具说,显映金颜,分齐分明,作此想时,停心住念,坚固勿移。心内忆念白毫相光四字,愈久愈妙。《观经》云:“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3)阿弥陀佛观
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无不照见,如黄金山,出于海面。其中万物,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有无数声闻菩萨,恭敬围绕。
另外亦可对西方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若德风华雨,若妙香天乐,若泉池楼阁,若林树宝网,-一忆念,一境一幕,神游净域。先送心归极乐,临终定得莲华化生。
10.临睡观念法
修净土人,凡欲入观及临睡时,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声念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竟,发愿云:
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受。弟子某甲,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
发愿已,正念入观,或临睡正念而寝,不得杂语,不得杂想。或正发愿时即得见之,或睡梦中得见,但办专志,必如所愿。
此法系善导大师所立。莲池大师云:“善导大师古称阿弥陀佛化身,今此愿文,修净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暂时无验而辄废惰,务必久远行持,必于净土,功不唐捐。”冀净业学人于每日功课后,或临睡时行之。
上述十种念佛方法,只是以对末法众生契机实用的标准作采撷。众生根机各异,方法亦众多,如于上十种仍感不足,亦可于净宗诸典中搜寻,续藏中,有《念佛百法》一篇,详明指陈,兹不繁引。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4/43253.html)
⑸ 怎样念佛怎样念佛才得真实受用
第十八愿释
善导大师用二十四个字解释第十八愿,抓住核心,点中要害,一听就明白,很简短,但是意义无穷无尽: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原文是这样的,我们对比一下: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善导大师解释特别的地方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善导和尚没有解释说这样的信、那样的信,就直接解释为“称我名号”,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能够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叫“至心信乐”了,你再这样的信、那样的信,你不念佛,那都是空的。所以,落实在行动当中,你说你信,怎么叫信啊?你称我名号,专念弥陀,这叫“至心信乐”。“我很相信净土法门……”但是,你杂行杂修,那就不叫信了。善导和尚的思想是“就行立信”,就看你的行动,不看你讲那么好听的话,不用听那些,你拿出行动来,你至心信乐,信哪件事情呢?也就是信:念佛一定往生。“至心”是真实心,“信乐”是信心,真实相信念佛一定往生。所以,善导和尚在这里直接就写“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是解释“乃至十念”,把“十念”解释为“十声”,把“乃至”解释为“下至”,这都是有特别的含义。净土法门,最开始讲“持名念佛”的,是道绰大师、善导和尚,因为当时有人解释“乃至十念”解释得很复杂,这样的念、那样的念,意念、观念、想念……而善导大师一锤定音,解释说:所谓“念”就是口称名号,发出声音来,这就叫念佛。当然说“我不方便,在心中默念”,心中默念也有声相,也能自己听得到,一声一声的。所以叫“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这个解释是根据《观经》下下品“具足十念,令声不绝,称南无阿弥陀佛”而来的,即根据下下品这样的造罪凡夫的念佛方法来解释阿弥陀佛的本愿“乃至十念”的。
本来《观经》也好,《阿弥陀经》也好,里边讲的念佛,肯定是从弥陀本愿来的。你念阿弥陀佛,却不顺阿弥陀佛本愿,你是念哪一尊佛呢?这三部经的宗旨是一样的,以《观经》下下品更加显示念佛是容易的,口称名号——这里有没有说到要如何的清净心呢?有没有说到要如何断烦恼呢?通通没有说到。因为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不堪修持圣道戒定慧的人,阿弥陀佛发超世的悲愿,“你念我的名号来往生”,你只要有口,有心,会念佛,愿念佛,愿往生,就能往生,所以解释为“下至十声”。有人问:“打坐念啊?还是走路念啊?”昨天也说到“不问行住坐卧”,口称名号就好了。怎么叫“下至”呢?“下至”是对着“上至”,这就包括了多到一辈子的念佛、少到临终十声一声的念佛。那我们都不是“下至十声”这样的根机,我们是平生一辈子念佛的人,所以大家不能误解说“我就念十句,就念一句”,不是的,即然有下,那就有上,上和下相对,那我们一天念十句,一百句,一千句,一万句;今天念,明天念,直到命终,这叫一向专念,不改变题目。“十声”也有人解释说“少一声都不行”,也不是如此,因为《无量寿经》说“乃至十念”,又说“乃至一念”,善导和尚解释为“下至十声”,也说到“下至一声”,并不是说临终之时一定要念十声才能往生,如果不能念十声,念三声、一声也往生,所以说“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法藏比丘为我们保证说:“你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往生,我则不成佛。”
称念必往生
下面是第十八愿成就以后的状况,善导大师说: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善导大师说“彼佛今现,在世成佛”,现在已经在极乐世界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我们应知道,阿弥陀佛作法藏比丘的时候,本来所发的誓愿,叫“本誓”;“重愿不虚”,“重”是殷重,很恳切,不虚假,佛不会欺骗我们,“念我的名号,你不往生,我则不成佛”,那自然推导出一个结论:“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我们念佛一定往生,是不是这样?那么,是什么样的“众生”呢?前面讲“十方众生”,没有说“出家众生”,也没有说“在家众生”,是所有十方众生念佛都往生,所以,自古以来,有鹦鹉念佛往生的,它有什么修行?还有老鼠念佛往生的,它有什么修行?这都是佛的愿力不可思议,鹦鹉念佛是照葫芦画瓢,“你念,我也念”,主人念阿弥陀佛,它也念阿弥陀佛,那么,“主人你往生,我也往生。”这样就能往生啊,这叫不可思议啊。长期念佛就行了,这是名号自然的功能。
任何一个东西,都有它的效果,比如这个念佛机,它的效果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才有资格称为念佛机,是不是?不然就不叫念佛机了。如果这个念佛机坏了,那就要丢弃了。一个手表,它有它的功能,它就是看时间的,如果手表没有这个功能,也扔掉了。每一个事物都叫一个法,每一个法都有它本身的作用和功能,这个作用和功能是客观的,本来就如此。
那好了,我们讲“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这个法是阿弥陀佛成就的不可思议的功德之法,是十方诸佛皆悉赞叹之法,这个法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功能呢?六字名号的功能,就是“念我的人,必然往生”。这就是六字名号的作用,那不然就不叫六字万德洪名了。像手表,它就能看时间,不然怎么叫手表呢?手表就是表示时间的。“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念我的名号,必然往生”。我们每天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面还说:“能不能往生?会往生不会往生?”就好像一边吃饭一边问能不能饱。所以,有这么一个比喻说:“如焰升空、水下流,此是自然之事。”皆是法尔自然的道理,像火,烧着之后,自然火焰往上升;那么,水,自然往下流淌。这个是自然而然就这样一回事情。阿弥陀佛之本愿者,是以名号引导罪恶凡夫往生极乐净土之誓愿,所以,称念弥陀名号之人,往生极乐世界是自然法尔之事,不可怀疑。这名号就是引导你来往生极乐世界的,你念名号,就来往生,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就像吃饭就能饱,纸拿火一点就燃烧,我们念名号就往生,这就是名号的作用。
所以,善导大师解释六字名号说:“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归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成了你的修行,所以,你必然往生,就这么简单。
如果有人给我们一个苹果,吃了会不会有营养?如果这个苹果没有营养,它能叫苹果吗?那就不叫苹果了。六字名号我们念了会不会往生?如果不能往生,那六字名号有什么功德?那就不能叫六字名号了。所以,称念必往生。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有没有说怎样称念才能往生?只说到“下至十声”,这样念佛就必然往生。比如说,吃苹果就有营养,并没要求怎样吃,嘴张多大、要用多大的力量、要如何认真地吃、一心不乱地吃才有营养,不然就没有营养……很自然的,你就这样吃苹果,苹果本身就有营养。如果苹果本身没有营养,你再怎么一心不乱地吃,还是没有营养。六字名号本身就有功德,念佛就有功德,不是这样念、那样念才有功德。
我们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它的前提就是“重愿不虚”,佛不会讲假话骗我们。各位啊,信佛是信佛的什么呢?信哪一尊佛呢?信阿弥陀佛(当然也信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净土三部经);信阿弥陀佛信什么呢?信阿弥陀佛为我们这样的众生发了这样的誓愿,而他的誓愿已经成就了,所以,我们念佛必然往生。如果这一点你不相信,你就不能叫做信佛弟子了。佛亲自为我们保证了,说念佛一定往生,“不往生,我则不成佛”,然后我们在这里说:“念佛一定往生,不过那是人家,我念佛可能不一定往生。念佛要达到什么样的功夫、做什么样的修行才能够往生……”这个都是我们脑子里想出来的,不是阿弥陀佛本愿里所有的。
所以,肯切地劝导大家:一定要以阿弥陀佛誓愿作为轨范,作为标准,作为一面明镜来核对。你在自己心中想,怎么想都对,但是一拿佛的经典来对照,就不对了,比如说“念佛达到某种程度才能往生”,这是佛的誓愿里面有的吗?没有啊!没有的话,你怎么这样想呢?可是我们这样想:“我认为,要念到这样才能往生,不然的话,那么容易能往生吗?”是我们心中不敢相信这样容易就能往生,所以呢,自己想了一个标准,要必须那样才能往生。这个叫曲解佛义,把佛的意思做弯曲的理解,以吻合自己的心。这是不应该的,学佛法是把我们的心敞开,以佛的知见规范我们的心,不是以我们的心打个弯来理解。
阿弥陀佛的誓愿叫做不可思议,阿弥陀佛叫不可思议光如来,他的光明是不可思议的。你“这样能往生,那样不能往生……”都是凡夫自己在思议。而阿弥陀佛的誓愿:任何众生念佛必然往生!超过你的思议。所谓出家、在家,有修、无修,昨天讲的那个五逆谤法的罪人,一直到临命终时才念了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而他当时的心是惶乱不堪、恐怖无比,丝毫不能心神安定,这么多的罪过,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少的念佛,这样乱的心,他都能往生极乐世界,这难道可以思议吗?我们各位,罪过再深,跟他比,差太远了;念佛再少,他跟我们比,差太远了;心再乱,我们和他比,差太远了;时间再短,他跟我们比,又差太远了。他都能往生,我们在座各位念佛无有不能往生。所以,希望大家有事无事,经常翻翻《观经》下下品看一看。
⑹ 怎样念佛
如何念佛?
常用的念佛方式有---默持,高声持,有金刚持(金刚诵念法)三种。
倘觉高声过于费力,默念又易昏沈,便只绵绵密密,牙齿不开,以舌弹动声音,声在唇齿之间,叫做金刚持。
念佛若觉费力,就不妨默持。或觉昏沈,就不妨高声、如心难归一,当至诚恳切,摄心而念。无论声默、都要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
如果妄念还是汹涌,当用印光法师提倡的十念记数法。其法从一句念到十句,要念得分明并且要记得分明。十句念了,再从一句念到十句。随记随念,不可掐珠。如十念直记为难,可分为两气,即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这样的把全心力量,用在一声佛号上,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自然无从着脚。
当做事时,或难记数。暂且恳切直念,事完仍旧摄心记数。那掐珠念佛,只宜于行动时用。
倘在静坐养神时也掐珠,因手动着,神不能安,久则受病。
卧时不可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
说到作观,必须熟读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法,次第渐入。当细参经文,如法修持。要明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要知道心净佛现,境非外来,唯心所现,不生取着。果能做到这般境地,境愈深妙,则心愈专一,那观想的利益实非小小。
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欲以躁妄心急求境现,这就全体是妄,与佛与心都不相应,其结果是不堪问的。所以善导大师说:“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正是深防不善用心,致入魔境。行人要自量根性才好。
莲池大师说“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功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重者,亏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刹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
妄念一起就念佛,这是念佛最要紧的一句话
律航法师说,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谓不假方便者,因念佛就是方便,不必于念佛之外,更求方便也。但众生根器不同,故所用的方法亦异。
念佛宗旨,本为摄心专注一境,令散乱心,渐成片段,乃至一心不乱。若欲达此目的,必须将阿弥陀佛四字宏名,字字都念的清清楚楚,听的明明白白,但耳根对声尘,须由听力强锐,方能格外清晰。并耳者,即合并两个耳根的听力,用在一个耳根上,试看古人射箭,今人放枪,当他瞄准时,皆闭一眼,用一眼,视力格外分明,而听力亦复如是。律航初学此法时,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并在右耳听一百声,然后两耳平均一百声,如是循环练习,不过一月,大见功效,一往妄念纷驰,现因听力特别增强,渐受约束,偶起妄念,随即觉知,日久自成习惯,不必作意并耳,而自然并耳矣,经云:“此方兴教体,清净在音闻。”则持名念佛者,诚不可不加强听力。
律航尝劝人念佛。得到的回答,多说:“念佛很好,可惜没有工夫。”唉!这没有工夫四个字,不知耽误多少人不得往生,因此,建立“随工念佛”一个名词。随工念佛者,即随着工作而念佛,像所谓打铁念佛、织布念佛。随着工作,可以念佛,并可成佛,只要对于念佛法门,具有深信切愿,则无论什么工作,皆可随着念佛,决不妨碍。例如耕田,经商、造饭、洗衣,一切土木金石种种行业,悉皆可以随着工作,或默持佛号,或出声念佛,其功德相等。作工用的是手,念佛用的是心,心之与手,各司其事,日久纯熟,制心一处,相得益彰,事无不办,此后学佛者,焉得藉口“没有工夫”而自甘暴弃呢?
古德云:“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又云:“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当痛念生死。”由是知吾人为了脱生死而念佛,决非悠悠泛泛所能济事,故律航于晨昏两课时,增设痛切念佛一门,共分五段,每段先作观想,随即念佛,其法如下:
1、先面佛长跪,口念南无阿弥陀佛三声,同时心中观想“我自无量劫来,流浪生死,皆因不知念佛法门”,即以头着地,两手轮番屈指自数,出声念南无阿弥陀佛二十声,再抬头长跪。
2、接念南无阿弥陀佛三声,同时心中观想“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即以头着地,如前念佛二十声,抬头长跪。
3、接念南无阿弥陀佛三声,同时观想“此生如不能生西,即仍在六道中轮回,刀山剑树,驴肚马腹,势必难免,可悲可怕”,即以头着地,如前念佛二十声,抬头长跪。
4、接念南无阿弥陀佛三声,同时观想“今生父母眷属现在(将来)堕在何趣,若不自度度他,问心难安”,遂即以头着地,如前念佛二十声,抬头长跪。
5、接念南无阿弥陀佛三声,同时心中观想“无量劫来,父母眷属,皆在六道中受苦,若不能普度一切,则念佛何为?”于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油然而生,与佛心冥合矣,随则以头着地,如前念佛二十声,仍抬头长跪。高声自唱“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行人彷佛亲聆阿弥陀佛空中开示云云,随即至心虔诵往生咒十遍,或七遍(至少三遍)起立礼佛三拜,同时默祝四生六道,一切含灵,咸凭法力,离苦得乐。
上来痛切念佛,律航自实行后,觉得步步紧拶身心,念念切近精实,不觉不知,由念而痛,由痛而悲,由悲而哀,以致哭不成声,及至诵咒之后,又觉得身轻心愉,如释重负,共计五段,每段需二分钟,总共不过十分钟,其功德无量无边,实不可思议,谨作供养,聊备参考。
念佛要打成一片,一定要静中念佛与动中念佛融成一片,静中是在坐、停止时,动中念佛是在走路、工作之动态中念佛,动中念佛为了避免气不顺,要以默念为主,最好先由经行中念佛开始,佛号随者脚步在念,一步一字佛号,还是一步一句佛号皆可。开始时,二者比较难配合,久了自然熟鍊。
当佛号句句听的清楚时,除了身根在走外,其它诸根皆摄受。如此念久了,念佛的妙乐自然会生起,什么妙乐呢?平时散乱的心会因念佛而改善,当念念相续时,自然就开始相应念佛三昧,一分相应就有一分法喜,二分相应就有二分法喜----。而后就能扩及于爬山运动、扫地、拔草---种种不必用很多心思的工作,并乐此不疲,养成动静中融成一片,此时,行者即使走进吵杂的菜市场,佛号依然句句听的清楚,耳不邪听,目不邪视,犹如入无人之地,法乐在净念相续中。
我们平时在动中,意根都会往外跑,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惯性攀缘心,也正是所谓的无明习气,养成在动中念佛摄受诸根,正是扭转、瓦解无明习性的善巧方便。一句佛念到底,虽不谈止观,止观就在其中,一句佛号念到底,不说三昧,三昧在其中。
印光法师说,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发切愿,专持佛号,亦即信愿行。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续。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不会乱视。
念佛时,眼宜垂廉,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则摄矣。鼻也不会乱嗅,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鷡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
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粉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续,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又说,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去念,则不念矣)。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
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此种境界殊不昜得,不可妄会。
观想一法虽好,必须了知所见佛像,乃属唯心所现,若认做心外之境,或致着魔发狂,不可不知。唯心所现者,虽其像历历明明,实尔块然一物,若认做外境,作块然实有,便成魔境矣。
另一篇
应如何念佛?
念佛可以高声念、默念和金刚齿念。
经云:高声念佛获十种功德。一者能排睡眠,二者天魔恐怖,三者声遍十方,四者三途息苦,五者外声不入,六者令心不散,七者勇猛精进,八者诸佛欢喜,九者三昧现前,十者往生净土。(莲宗六祖,弥陀化身的永明延寿大师,也常常以此教人。)
但高声念佛易于疲劳,默念易于昏沉,所以最为普遍,最易掌握的方法,当属金刚齿念。所谓金刚齿念,就是声音在于唇齿之间,以自己听清为宜。这三种方法可以灵活掌握,高声念佛疲劳了,可以默念;默念昏沉了,可以高声念,大可不必拘泥。
念佛时最重要的是,无论出声与否,自己一定要听清楚,务必使每一句佛号都过于耳根,入于识田,这样才事半功倍。
初习念佛时,所有人都会感到杂念纷飞,心念四处攀缘。这并不要紧。要知道,这是进步而不是退步。莲池大师说:“汝之能觉妄念重者,亏这句佛号耳。
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刹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又说:“万念纷飞之际,正是作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又云:“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必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摄心。”
菩萨曰:“息想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随乎声,念久自得。诸念澄清,心境寂照,证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须多念。从千至万,心无间断,则根器最易成熟。若强之使一,终不一也。”
念佛切忌杂修,因为杂修会造成分心,导致修行不能成功。藕益大师说:“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
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古德也说:“专修者,一人修一人得度,百人修百人得度。杂修而得度者,未曾有也!”
倘昨日持咒,今日念佛,明日参话头,最后必落得一无所获。最宜万缘放下,依于念佛,一门深入。若无所成就者,诸佛妄语!
初学者按照上面的方法精进,是一定可以往生的。
若要更深入了解
请留言
⑺ 慧净法师:念佛怎么念
慧净法师:念佛方法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善导大师
称名乃是弥陀的本愿,所以祖师一谈到弥陀的本愿都说“称名念佛”,因为有这些教理、经证、祖传,所以我们这个法门就不做其他的念佛,只做“称名念佛”。
“称名念佛”当然是有相念佛,有声音、符号、文字;一般感觉好像其他的三种念佛境界比较高,称名念佛境界比较低,其实不是比较低,而是“极平常又最高深,极高深又最平常”,这一句名号使得上、中、下三根能普被、利钝能全收。
如何成为一个念佛生活化的人呢?要以念佛为生命的重心,也就是念佛就是我的生命,我的生命就是念佛;使得生活就是念佛,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那要怎么养成这样的习惯呢?一句话十个字──“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
一个真正一心归命南无阿弥陀佛的念佛人,他的心是很恳切的,他归命的心是怎样的呢?是全身心投靠在阿弥陀佛之上,他把他的身心、性命都归投在阿弥陀佛的救度。他的生命就是阿弥陀佛的生命,阿弥陀佛的生命就是他的生命,念佛就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就是念佛。他的人就是个念佛人,他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他是一体的,是机法一体不离的,这样才是个念佛人。
以我们来讲,我们“念念不舍”;以阿弥陀佛来讲,阿弥陀佛“摄取不舍”。就像一个即将沉没大海的人,忽然被救上了船,这时候他一定不可能离开这一条船,船也不会离开他一样。
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一个人如果生死心迫切,罪恶观深的话,自然会依靠阿弥陀佛,对这句佛号会不念而自念。
寂静的法喜是从教理上而来,也是从念佛上而来。
“念念不舍”有“机相策励”与“法德不断”两种意义。
从“法德不断”来讲,我们既然归顺弥陀的本愿,晓得八万四千法门都不能救度我们,我们都修不起、行不来,只有地狱这一条路;能够让我们离开地狱之火的燃烧,现生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成佛的法门,就只有“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所以,自自然然的不假勉强自己,就会常常去念佛,因为后退无路,即使有十八般武艺,在这里也无用武之地,前面仅有的一条路,就是念佛法门,所以不必犹豫、不必顾虑,自自然然就是念佛。就如同本来好像有很多钱,一检查起来这张是假钞,那张也是假钞,通通是假钞,就只有这一张才是真钞,那自自然然就会使用这张真钞──只有阿弥陀佛能够救我们,所以你自自然然就会去称念这句名号。生死心越恳切,念佛就会转趋殷重,这是“法德不断”。
因为我们众生都是好逸恶劳,常会懈怠,有时间不大想要念佛,都会想来看看报纸杂志、看看电视、听听音乐,或者是打打电话跟亲友闲聊,或者到哪里逛逛。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策励自己,如法然上人所说:“倦念佛者失无量宝,勇念佛者开无边悟。”这样想就会很惭愧地来鞭策自己:我一天有四个钟头,那么四个钟头能够念多少佛号?百分之八十就好,就来规定念那百分之八十的佛号;如果不规定自己,这四个钟头就会不知不觉地就晃过去了,这就是“机相策励”。
“机相策励”是指自己对自己的鞭策,既然如此,那么鞭策自己到底是自力还是他力呢?仍然完全是他力。因为晓得念佛就必定往生,在念佛之外,你不是以其他的功行,或者是其他的善事来回向;即使做其他的善事,也不是用来回向的,是晓得念佛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是“正定之业”,是以那种心情去念,所以“机相策励”本身不是自力。
念佛当中如果能够一句一句没有粗的杂念,就会体得安详、寂静的心境,这样,逐渐气质就会改变;如果念佛时妄想杂念还很多,可以依照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来念佛,三三四也好,五五也好,一口气念下去也好,这样当然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妄想杂念,可是比较细。尤其早晨刚睡醒时,心比较平和、稳定、寂静,可利用早晨的时间采十念记数静坐念佛,久而久之,就能体会到详和寂静之境。
要怎么样让念佛而妄想杂念少呢?
第一、“虔诚恭敬”。这句弥陀名号是活灵活现的,它不是白纸黑字,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所谓的名体一如,它跟阿弥陀佛的本体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像我们的身体有眼睛、有耳朵、有嘴巴、有头脑会思考、有手脚会行动,那阿弥陀佛他具足三明六通、百千陀罗尼,他具足大慈悲、大智慧,这一些的功能在哪里?在这句名号里面。所以在这句名号中有阿弥陀佛的眼睛,有阿弥陀佛的耳朵,有阿弥陀佛的心肝,有阿弥陀佛的头脑,有阿弥陀佛的慈悲、智慧、神通、愿力,所以当我们念这一句佛号的时候,我们就用一种诚恳、恭敬、感恩的心来念。
只要诚恳的话心就会比较专,像我们的孩子如果生重病,或者突然发生严重的车祸,我们去求神或者是求菩萨都会很虔诚,在那很虔诚当中根本不会想东想西,同理,我们今天也应是以这样的心情来念佛。
阿弥陀佛他本身是佛,所以应该虔诚恭敬,阿弥陀佛他救了我们的生死轮回,我们本来在这三界的火宅,六道的苦海,头出头没,没有出离之缘,常常被地狱之火所燃烧,可说苦不堪言,今天被阿弥陀佛救度起来,所以我们念佛就会很虔诚恭敬,感恩戴德,所以虔诚就比较不会有妄想杂念。
第二、“摄心谛听”。就是心专注,心专注的话,也比较不会有妄想杂念,就会比较集中。再来就是用耳朵听,不管你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心中默念,也都用耳朵听,也就是所谓的“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这样一个循环。因为专注在自己念佛的声音,自然旁边的声音,谁来谁去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自己的心有一个对象,而且是专注这个对象,这个叫做“摄心谛听”。
第三、“十念记数”。十念记数就是不管我们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默念,都是十念记数,十句为一个单位,就是我们念第一句,晓得第一句,念第二句,晓得第二句,念第三句,晓得第三句,一直到第十句,这样一句一句,清清楚楚,念到了第十句又回过头来从第一句记起,这叫十念记数。那一下子要十念清楚不容易,那也可以三、三、四,三句,三句,再四句,加起来就十句了,这个就是十念记数。十念记数听也在里面,摄心也在里面,无形中就虔诚恭敬。十念记数如果清清楚楚就比较少杂念,杂念还是有,比较没那么多、那么粗,因为如果杂念多、杂念粗,十念就记不清楚,就不晓得已经念到第几句了,所以不管我们是固定多少数目的念佛,或是固定多少时间的念佛,我们都用十念记数来念佛。
称名到底是怎么称?要称到什么标准?其实就是“念念不舍”,时刻把“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挂在心中、挂在口中,把念佛融入日常生活,使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像善导大师所讲的:“行住坐卧念念不舍”,行住坐卧念念不舍就包括“时处诸缘”。
念佛是不管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念的。有空的时候,来念佛会念佛,是属于专念,专心念佛不做其他事情。而虽做其他的事情,只要不是动脑筋的,也可一面念佛一面做事,这是散心念佛。所以,不是专念就是散念,不是散念就是专念。
念佛有专的念,有散的念,专的念就是这个时候有个空挡,没有做其他事情,可以专心一意,可以念半个钟头,一个钟头,三个钟头,或者是念个五千、一万,这个是专的念佛;那散的念佛,是因为有在工作,眼耳有在面对声色,所以不是专,虽然不是专,可是不妨碍我们念佛,我们一方面工作,一方面动嘴巴也可以念佛。这样的话,行住坐卧,时处诸缘,二六时中没有不可以念佛的。所以阿弥陀佛跟我们,我们跟阿弥陀佛就恒常都结合在一起,因为弥陀忆念众生,众生忆念弥陀,弥陀跟众生,众生跟弥陀,一体不相离开。
平常念佛,以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主。在佛堂打坐,也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走路的时候,也是念南无阿弥陀佛;睡觉的时候,就只要念阿弥陀佛四字即可,或是病痛缠身,无法念六字佛号时,也只念阿弥陀佛四字,或是只念二字,一字皆可;如果到了临终之时,都没办法念出佛号时,只要知道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救度,这样也可以。因为念六字是阿弥陀佛本身,念四字也是阿弥陀佛本身。所以念六字也好,念四字也好,念二字也好,全都是阿弥陀佛本身,只不过六字是比较完整的。
六字有特别的涵义,表示我们众生与阿弥陀佛是一体不二,佛凡一体,机法一体,而且也表示阿弥陀佛将功德回向给我们,我们则随顺阿弥陀佛的救度,彼此互动,相互呼应,若是念四字恐怕就没有这样的涵义。所以,平时就以念六字为主;但是,并不是非念六字不可,若在某个因缘下无法完整地称念六字名号时,就改念四字、二字、一字,这样全都可以。因为我们现在还健康,可以称念六字名号时,当然就以称念六字名号为主。
虽然念四字比较简略,但有些人因为不明了以上说的道理,往往流于自力而不自知。比如有人念四字的时候,常常愈念愈快,他的目的是为了摄心,希望能克期取证,这往往兼含有自力之心。反之,如果他没有自力的成分,完完全全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他只不过是藉这样来降伏自心,这样也是可以的。
所以,怎么样的称念都可以,端看他是否完全靠他力?是否有全靠阿弥陀佛?是否有依循第十八愿?这个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如果了解这个道理,有这个信心的时候,再怎么样的念佛都是正确的,而且平常就会以念六字名号为主。
平常以称名念佛为主,睡觉时只要在心中默念佛号就可以;或者生病、体力较虚弱的时候,若无法张开嘴巴念,那就在心中思惟忆念;甚至临终的时候,嘴巴都僵硬了,只剩下意识,那就用意识去思惟忆念;或者是这个人从来都没有学佛念佛,到了临终善知识才去关怀,告诉他“只要念佛就能往生”,这个时候他嘴巴几乎都已经硬了,口业的功能没有了,只剩下意业,而且快断气了,他连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的时间也没有,就只这么一刹那的系念,他就断气了,也照样往生。这就是经文所讲的“闻已思惟,系念不乱”。
所以,称名念佛跟短暂的忆念,以及意业的默念,是有长短的关系。也就是说,包含平生、临终,这其实也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的“乃至”。
⑻ 善导大师如何念佛
老实念佛!一声佛号不要间断,究竟往生!
"念佛一声,口出一道光明,声声如是。
较量念佛,如意杖一指,满堂佛像放光为之证明。
手指西方,即时显现极乐世界,恶人一见,立即放下屠刀,念佛往生。"
这是其弟子记录的善导大师往生前后的记录,可见大师往生之前已经成就。
⑼ 唐怀感大师(善导大师最知名弟子)开示如何念佛
特别是净宗同学,要认真念佛,二六时中不要把佛号忘掉。念佛有的时候会忘记,没有关系,想起赶紧接着念。念佛不拘处所,什么地方都可以念,也不拘时间,日夜都可以念,躺在床上念不要出声,出声伤身体,伤气,默念。如果想摄心,可以用印光大师三个清楚的方法。印光大师自己念佛,他一生用的,我们想到这是佛菩萨再来的,为我们做示范,这个方法最适合于现代众生。第一个,佛号从心里面生出来,口里念出来,念得清清楚楚,再从耳朵听进去,听谁呢?听自己念佛的声音,所以念佛的速度不要快。印光大师念佛,一个字一个字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个字一个字很清楚,字字听清楚。第三个,每一句佛 号知道是在十句里面的第几句,一点都不会错乱。只记十,用心记,不要有痕迹,从第一到第十,念到第十然后再从一念到十,我这一句佛号是这十声佛号里头的第 几声,念得清楚,听得清楚,记得清楚。不可以阿弥陀佛一,阿弥陀佛二,这就错了,不可以这样念法。连心里记都不要,练习到连心里也不要有这个痕迹,阿弥陀 佛,好像心里有个一、有个二,都不要,心里头都没有,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四个字。
这个记得清楚是叫你摄心,你的妄念生不起来。如果说是念得清楚,听得清楚,不用去记,还会有妄念渗透进来,妄念夹杂进来。要用记得清楚,妄念就不会生起。开始比较难,念到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就习惯了。这个方法好!不但自己可以把烦恼念掉,杂念念掉,这是我们得生净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