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能量传递效率怎么算
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公式是:下一营养级同化量/这一营养级同化量 ×100%。同化量=摄入量-粪尿量。
生物群落能量来源与去向: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与碳循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
能量传递效率相关延伸:能量转化效率中
生态系统与自然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存在于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之间。在不断地流动和转化的过程中,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摄取的能量或同化量,占前一营养级生物换算或能量的生物量百分率。
1942年由林德曼提出,他认为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换率为10%,则生产效率顺营养级逐级递减,即每通过一个营养级,能量减少90%。如果这个数值比例失调,就意味着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数量平衡遭到破坏。也就是说能量转换的效率对于生态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在自然系统中,能量存在的形式主要为:热能、电能、内能、光能、声能、化学能、机械能、电磁能、原子能、生物能等集中形式,它们主要是通过一些机器设备来进行从 “此种能” 到 “彼种能” 的转变。
2. 食物链,能量流动计算
依据题意假设人类只通过2条食物链获取能量。
A
植物--》食草动物--》人
B
植物--》人
设人类的能量为1
原来从这2条食物链获取的能量1:1,即2条食物链提供的能量各1/2.
由此可以算出植物的能量:A食物链中:
1/2
/10%/10%=50
B食物链中1/2
/10%=5
植物中的能量一共为50+5=55
调整后从A中得到1/5,B中为4/5.
A食物链中需要能量
1/5
/10%/10%=20
B食物链中需要能量
4/5
/10%=8
一共需植物的能量为20+8=28
所以可以供应的人口倍数为55/28=?
约等于2
3. 生物中能量流动的具体数值科学家是如何测定出来的
首先用同位素示踪,就是用同位素标记某种食物然后让生物食用,接下来根据同位素示踪得到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化细节,再根据反应热准确计算释放的能量。
4. 能量流动的计算技巧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一般不能逆向流动。这是由于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确定的。如狼捕食羊,但羊不能捕食狼。逐级递减是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人后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平均效率为10%~20%,即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 摄食量(I):表示一个生物所摄取的能量;对植物来说,它代表光合作用所吸收的日光能;对于动物来说,它代表动物吃进的食物的能量。
同化量(A):对于动物来说,同化量表示消化道后吸收的能量(吃进的食物不一定都能吸收)。对分解者来说是指细胞外的吸收能量;对植物来说是指在光合作用中所固定的日光能,即总初级生产量(GP)。
呼吸量(R):指生物在呼吸等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中所消耗的全部能量。
生产量(P):指生物在呼吸消耗后净剩的同化能量值,它以有机物质的形式累积在生物体内或生态系统中。对植物来说,它是净初级生产量(NP);对动物来说,它是同化量扣除维持呼吸量以后的能量值,即P
= A - R。
利用以上这些参数可以计算生态系统中能流的各种效率。最重要的是下面3个:
1.同化效率(assimilation
efficiency)指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
同化效率=被植物固定的能量/植物吸收的日光能
或 =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能量/动物摄食的能量
2. 生产效率(proction efficiency)指形成新生物量的生产能量占同化能量的百分比。
生产效率=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n营养级的同化能量
有时人们还分别使用组织生长效率(即前面所指的生长效率)和生态生长效率,则
生态生长效率=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n营养级的摄入能量
3. 消费效率(consumption efficiency)指n+1营养级消费(即摄食)的能量占n营养级净生产能量的比例。
消费效率=n+1营养级的消费能量/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
所谓林德曼效率(Lindemans
efficiency)是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相当于同化效率、生长效率与消费效率的乘积。但也有学者把营养级间的同化能量之比值视为林德曼效率。
5. 生物必修三的,那些食物链的能量流动的计算题怎么算的
那些食物链的能量流动的计算题怎么算的
依据题意假设人类只通过2条食物链获取能量.
A 植物--》食草动物--》人
B 植物--》人
设人类的能量为1
原来从这2条食物链获取的能量1:1,即2条食物链提供的能量各1/2.
由此可以算出植物的能量:A食物链中:1/2 /10%/10%=50
B食物链中1/2 /10%=5 植物中的能量一共为50+5=55
调整后从A中得到1/5,B中为4/5.
A食物链中需要能量 1/5 /10%/10%=20
B食物链中需要能量 4/5 /10%=8 一共需植物的能量为20+8=28
所以可以供应的人口倍数为55/28=?约等于2
6. 生物能量流动能量传递效率计算
食物链中,能量的传递效率是:20%--10%,也就是平常说的十分之一定律。计算的方法就是以后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增重一定重量消耗前一个营养级生物的重量来计算,比如:草---兔---狼。兔子增重一克需要草10克,能领传递效率就是10%。能量传递效率=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乘以100%
7.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方法。
答: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按10%--20%进行。
解析:单向流动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一般不能逆向流动,也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是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后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的。一般来说,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什么时候算10%,什么时候算20%?
1、知低营养级求高营养级:A、获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B、获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2、知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A、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B、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注意:以上不等于“吃十长一”。
8. 关于能量流动效率的计算一直没搞清.麻烦给个图解.能量流动效率的概念.
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同化量就是其固定的太阳能
9. 能量流动的模型建立是用的什么方法
简单来说,包括四个部分:建立概念模型,建立定量模型,模型检验,模型应用。 建立生态数学模型的方法一般认为至少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分室方法,用以研究生态系统中各分室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并给出定量的表示。 一种是实验组成成分法,主要用于复杂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如捕食,竞争等)的分析。 以下是生态建模的一般过程示意图: 可以概括如下: 模型准备 首先要明确地定义所研究的问题,确定建模目的,确定系统边界,确定模型的组分(输入和输出变量,初始和驱动变量,参数,时空尺度),建立流程图。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的目的搜集建模必需的各种信息如现象、数据等,尽量弄清对象的特征,由此初步确定用哪一类模型,总之是做好建模的准备工作.情况明才能方法对,这一步一定不能忽视,碰到问题要虚心向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请教,尽量掌握第一手资料. 模型假设 根据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合理的简化,用精确的语言做出假设,可以说是建模的关键一步.一般地说,一个实际问题不经过简化假设就很难翻译成数学问题,即使可能,也很难求解.不同的简化假设会得到不同的模型.假设作得不合理或过份简单,会导致模型失败或部分失败,于是应该修改和补充假设;假设作得过分详细,试图把复杂对象的各方面因素都考虑进去,可能使你很难甚至无法继续下一步的工作.通常,作假设的依据,一是出于对问题内在规律的认识,二是来自对数据或现象的分析,也可以是二者的综合.作假设时既要运用与问题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又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善于辨别问题的主次,果断地抓住主要因素,舍弃次要因素,尽量将问题线性化、均匀化.经验在这里也常起重要作用.写出假设时,语言要精确,就象做习题时写出已知条件那样. 模型构成 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常量和变量)之间的等式(或不等式)关系或其他数学结构.这里除需要一些相关学科的专门知识外,还常常需要较广阔的应用数学方面的知识,以开拓思路.当然不能要求对数学学科门门精通,而是要知道这些学科能解决哪一类问题以及大体上怎样解决.相似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