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计算方法 > 一秒信号源设计计算方法

一秒信号源设计计算方法

发布时间:2022-06-19 12:46:48

⑴ 有一个信号发生器,最高输出电压只有10V,想要把电压升到20-30V怎么办请高手指点,最好有电路图,谢谢~

用LM358设计一个运算放大器,直接输入你的10V信号源,运放电源用32-35V供电,自己设计计算反馈电阻,设定放大倍数为2,输出就是0-20V的信号,设定放大倍数3,输出就是0-30V的信号
具体的设计很简单,就2个电阻,外加一个运放IC,还有一个电源。就可以了

⑵ 设计和制作一函数信号发生器

基于ICL8038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本设计是以ICL8038 和AT89C2051 为核心设计的数控及扫频函数信号发生器。ICL8038 作为函数信号源
结合外围电路产生占空比和幅度可调的正弦波、方波、三角波; 该函数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可调范围为1~100kHz, 步进为0.1kHz, 波形稳定, 无明显失真。
1.系统设计框图如图1 为系统设计框图。本设计是利用键盘设置相应的频率值, 根据所设置频率段选择相应电容, 经计算获得相应数字量送数字电位器实现D/A 转换, 同时与参考电压( 本例为5.5V) 相加后形成数控调压去控制ICL8038 第8 脚, 这样即可由ICL8038 实现对应频率值的矩形波、三角波和正弦波。方波幅度经衰减后送单片机可测得信号源频率并由数码管显示。
2.电路原理图
图2 为电路原理图。其中AT89C2051 是8 位单片机, 其中: P1.4~P1.7、P1.2、P1.3、P3.0、P3.1 作为数
码显示; P3.3、P3.5 、P3.7 作为键盘输入口; P3.4 作为计数口, 用于测量信号源频率;P3.0~P3.2 作为数字电位器的SPI总线; P1.1、P1.0 可根据需要扩展继电器或模拟开关选择ICL8038第10 脚( CAP) 与第11 脚间的电容C。
MCP41010 是8 位字长的数字电位器, 采用三总线SPI 接口。/CS: 片选信号, 低电平有效; SCK:时钟信号输入端; SI: 串行数据输入端, 用于寄存器的选择及数据输入。MCP41010 可作为数字电位器, 也可以作为D/A 转换器, 本设计是将MCP41010 接成8 位字长的D/A 转换器, MCP41010 根据输入的串行数据, 对基准电压进行分压后由中间抽头输出模拟电压, 即VPWO =DN/256VREF ( 式中VREF=5V) 。
函数发生电路ICL8038, 图2所示是一个占空比和一个频率连续可调的函数发生电路。ICL8038是一种函数发生器集成块, 通过外围电路的设计, 可以产生高精密度的正弦波、方波、三角波信号, 选择不同参数的外电阻和电容等器件, 可以获得频率在0.01Hz~300kHz 范围内的信号。通过调节RW2 可使占空比在2%~98%可调。第10 脚( CAP) 与第11 脚间的电容C 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它的大小决定了输出信号频率的大小, 当C 确定后, 调节ICL8038 第8 脚的电压可改变信号源的输出频率。从ICL8038 引脚9(要接上拉电阻)输出的波形经衰减后送单片机P3.4 进行频率测量。
正弦函数信号由三角波函数信号经过非线性变换而获得。利用二极管的非线性特性, 可以将三角波信号的上升和下降斜率逐次逼近正弦波的斜率。ICL8038 中的非线性网络是由4 级击穿点的非线性逼近网络构成。一般说来, 逼近点越多得到的正弦波效果越好, 失真度也越小, 在本芯片中N= 4, 失真度可以小于1。在实测中得到正弦信号的失真度可达0.5 左右。其精度效果相当满意。为了进一步减小正弦波的失真度, 可采用图2 所示电路中两个电位器RW3 和RW4 所组成的电路, 调整它们可使正弦波失真度减小。当然, 如果矩形波的占空比不是50% , 矩形波不再是方波, 引脚2 输出也就不再是正弦波了。 图2 电路原理图
经实验发现, 在电路设计中接10 脚和11 脚的电容值和性能是整个电路的关键器件, 电容值的确定也就确定电路能产生的频率范围, 电容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信号频率的稳定性、波形的失真度, 由于该芯片是通过恒流源
对C 充放电来产生振荡的, 故振荡频率的稳定性就受到外接电容及恒流源电流的影响, 若要使输出频率稳定, 必须采用以下措施:外接电阻、电容的温度特性要好; 外部电源应稳定; 电容应选用漏电小、质量好的非极化电容器。3.实验结果
当±12V 工作电源时, 输出频率如下表: 失真度情况, 实验数据如下表: 4.软件流程图
图3 为软件流程图。T0 设为计数器,T1 设为定时器(初值为5ms)。5ms 启动主循环, 主要用于键盘扫描及扫描显示, 图2 中K0 作为控制键, K1 作为调整键, K2 作为增加键; 上电时程序进入频率设置模式, 按一下K0 键程序进入数控模式, 按二下K0 键程序进入扫频模式, 按三下K0 键程序进入频率设置模式, 周而复始。在频率设置模式, 由K1 键和K2 键完成频率设置。 图3 软件流程图基于ICL8038的函数发生器函数发生器是一种可以同时产生方波、三角波和正弦波的专用集成电路。当调节外部电路参数时,还可以获得占空比可调的矩形波和锯齿波。因此,广泛用于仪表之中。一、电路结构函数发生器ICL8038的电路结构如图虚线框内所示,共有五个组成部分。两个电流源的电流分别为IS1和IS2,且IS1=I,IS2=2I;两个电压比较器Ⅰ和Ⅱ的阈值电压分别为 和 ,它们的输入电压等于电容两端的电压uC,输出电压分别控制RS触发器的S端和 端;RS触发器的状态输出端Q和 用来控制开关S,实现对电容C的充、放电;两个缓冲放大器用于隔离波形发生电路和负载,使三角波和矩形波输出端的输出电阻足够低,以增强带负载能力;三角波变正弦波电路用于获得正弦波电压。RS触发器是数字电路中具有存储功能的一种基本单元电路。Q和 是一对互补的状态输出端,当Q=1时, ;当Q=0时, 。S和 是两个输入端,当 时,Q=0时, ;反之,当 时,Q=1时, ;当S=0, 时,Q和 保持原状态不变。两个电压比较器的电压传输特性如下图所示。二、工作原理★当给函数发生器ICL8038合闸通电时,电容C的电压为0V,根据电压比较器的电压传输特性,电压比较器Ⅰ和Ⅱ的输出电压均为低电平;因而RS触发器的 ,输出Q=0, ;★使开关S断开,电流源IS1对电容充电,充电电流为IS1=I因充电电流是恒流,所以,电容上电压uC随时间的增长而线性上升。★当上升为VCC/3时,电压比较器Ⅱ输出为高电平,此时RS触发器的 ,S=0时,Q和 保持原状态不变。★一直到上升到2VCC/3时,使电压比较器Ⅰ的输出电压跃变为高电平,此时RS触发器的 时,Q=1时, ,导致开关S闭合,电容C开始放电,放电电流为IS2-IS1=I因放电电流是恒流,所以,电容上电压uC随时间的增长而线性下降。起初,uC的下降虽然使RS触发的S端从高电平跃变为低电平,但 ,其输出不变。★ 一直到uC下降到VCC/3时,使电压比较器Ⅱ的输出电压跃变为低电平,此时 ,Q=0, ,使得开关S断开,电容C又开始充电,重复上述过程,周而复始,电路产生了自激振荡。由于充电电流与放电电流数值相等,因而电容上电压为三角波,Q和 为方波,经缓冲放大器输出。三角波电压通过三角波变正弦波电路输出正弦波电压。结论:改变电容充放电电流,可以输出占空比可调的矩形波和锯齿波。但是,当输出不是方波时,输出也得不到正弦波了。三、性能特点ICL8038是性能优良的集成函数发生器。可用单电源供电,即将引脚11接地,引脚6接+VCC,VCC为10~30V;也可双电源供电,即将引脚11接-VEE,引脚6接+VCC,它们的值为±5~±15V。频率的可调范围为0.01Hz~300kHz。输出矩形波的占空比可调范围为2%~98%,上升时间为180ns,下降时间为40ns。输出三角波(斜坡波)的非线性小于0.05%。输出正弦波的失真小于1%。四、常用接法如图所示为ICL8038的引脚图,其中引脚8为频率调节(简称为调频)电压输入端,电路的振荡频率与调频电压成正比。引脚7输出调频偏置电压,数值是引脚7与电源+VCC之差,它可作为引脚8的输入电压。如图所示为ICL8038最常见的两种基本接法,矩形波输出端为集电极开路形式,需外接电阻RL至+VCC。在图(a)所示电路中,RA和RB可分别独立调整。在图(b)所示电路中,通过改变电位器RW滑动的位置来调整RA和RB的数值。当RA=RB时,各输出端的波形如下图(a)所示,矩形波的占空比为50%,因而为方波。当RA≠RB时,矩形波不再是方波,引脚2输出也就不再是正弦波了,图(b)所示为矩形波占空比是15%时各输出端的波形图。根据ICL8038内部电路和外接电阻可以推导出占空比的表达式为故RA<2RB。 为了进一步减小正弦波的失真度,可采用如下图所示电路中两个100kΩ的电位器和两个10kΩ电阻所组成的电路,调整它们可使正弦波失真度减小到0.5%。在RA和RB不变的情况下,调整RW2可使电路振荡频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达到100:1。在引脚8与引脚6之间直接加输入电压调节振荡频率,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可达1000:1。

⑶ 用555定时器设计一个周期T=1S的矩形脉冲信号源。要求:占空比为2/3,电容C=1UF。

这个设计是比较简单的,在数电模电的课本里都有专门讲555定时器的,555定时器的各种使用方法也都有介绍。

下面我简单讲一下设计矩形脉产生电路(只是理论设计不考虑实际情况),由:T=T1+T2=0.7(R1+2R2)C=1S;T1/(T1+T2)=2/3这两个公式,可解得R1+R2=952KΩ,R2=476KΩ,按照这个数值去设置R1、R2的阻值,出来的就是按题目要求设计的矩形脉冲信号,占空比为2/3,电容C=1UF,周期T=1S

(3)一秒信号源设计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555定时器可工作在三种工作模式下:

1.单稳态模式:在此模式下,555功能为单次触发。应用范围包括定时器,脉冲丢失检测,反弹跳开关,轻触开关,分频器,电容测量,脉冲宽度调制(PWM)等。

在单稳态工作模式下,555定时器作为单次触发脉冲发生器工作。当触发输入电压降至VCC的1/3时开始输出脉冲。输出的脉宽取决于由定时电阻与电容组成的RC网络的时间常数。当电容电压升至VCC的2/3时输出脉冲停止。根据实际需要可通过改变RC网络的时间常数来调节脉宽。输出脉宽t,即电容电压充至VCC的2/3所需要的时间由下式给出:

虽然一般认为当电容电压充至VCC的2/3时电容通过OC门瞬间放电,但是实际上放电完毕仍需要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被称为“弛豫时间”。在实际应用中,触发源的周期必须要大于弛豫时间与脉宽之和(实际上在工程应用中是远大于)。

2.无稳态模式:在此模式下,555以振荡器的方式工作。这一工作模式下的555芯片常被用于频闪灯、脉冲发生器、逻辑电路时钟、音调发生器、脉冲位置调制(PPM)等电路中。如果使用热敏电阻作为定时电阻,555可构成温度传感器,其输出信号的频率由温度决定。

无稳态工作模式下555定时器可输出连续的特定频率的方波。电阻R1接在VCC与放电引脚(引脚7)之间,另一个电阻(R2)接在引脚7与触发引脚(引脚2)之间,引脚2与阈值引脚(引脚6)短接。工作时电容通过R1与R2充电至2/3VCC,然后输出电压翻转,电容通过R2放电至1/3VCC,之后电容重新充电,输出电压再次翻转。

对于双极型555而言,若使用很小的R1会造成OC门在放电时达到饱和,使输出波形的低电平时间远大于上面计算的结果。

3.双稳态模式(或称施密特触发器模式):在DIS引脚空置且不外接电容的情况下,555的工作方式类似于一个RS触发器,可用于构成锁存开关。

双稳态工作模式下的555芯片类似基本RS触发器。在这一模式下,触发引脚(引脚2)和复位引脚(引脚4)通过上拉电阻接至高电平,阈值引脚(引脚6)被直接接地,控制引脚(引脚5)通过小电容(0.01到0.1μF)接地,放电引脚(引脚7)浮空。所以当引脚2输入高(有误应为低)电压时输出置位,当引脚4接地时输出复位。




参考资料:网络-555定时器

⑷ 怎么设计: 已知cpld信号源脉冲频率为50M,试编写一分频程序,得到一周期为1秒(频率为1Hz)的脉冲频率

要详细的答案 请你提着大包小包来我寝室

⑸ 利用51单片机,4个数码管设计一个计时器,要求在数码管上显示的数据从0开始每1秒钟加1。

没有定时器的不过有数字钟的
你可以参考下
其中可有有用的

摘要
本题给出基于单片机的数字中的设计,设计由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器,通过频率计数实现计时功能,将实时时间经由单片机输出到显示设备——数码管上显示出来,并通过键盘来实现启动、停止、复位和调整时间的功能。
关键词: 单片机、数字钟、AT89S52、LED
1 引言
在单片机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其灵活的硬件电路的设计和软件的设计,让单片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几乎是从小的电子产品,到大的工业控制,单片机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单片机小的系统结构几乎是所有具有可编程硬件的一个缩影,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新时代。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电子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电子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电子技术正在不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在这快速发展的年代,时间对人们来说是越来越宝贵,在快节奏的生活时,人们一旦遇到重要的事情而忘记了时间,这将会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计时系统来提醒这些忙碌的人。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时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时钟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多功能数字钟不管在性能上还是在样式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如电子闹钟、数字闹钟等等。 单片机在多功能数字钟中的应用已是非常普遍的,基于单片机的数字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现今,高精度的计时工具大多数都使用了石英晶体振荡器,由于电子钟,石英表,石英钟都采用了石英技术,因此走时精度高,稳定性好,使用方便,不需要经常调校,数字式电子钟用集成电路计时,译码代替机械式传动,用LED显示器代替指针显示进而显示时间,减小了计时误差,这种表具有时,分,秒显示时间的功能,还可以进行时和分的校对,片选的灵活性好。本文利用单片机实现数字时钟计时功能的主要内容,其中AT89S52是核心元件同时采用数码管动态显示“时”,“分”,“秒”的现代计时装置。与传统机械表相比,它具有走时精确,显示直观等特点。它的计时周期为24小时,显满刻度为“23时59分59秒”,另外具有校时功能,断电后有记忆功能,恢复供电时可实现计时同步等特点。
2 方案论证
2.1 方案一
数字钟采用FPGA作为主控制器。由于FPGA具有强大的资源,使用方便灵活,易于进行功能扩展,特别是结合了EDA,可以达到很高的效率。此方案逻辑虽然简单一点,但是一块FPGA的价格很高,对于做电子钟来说有一点浪费,而且FPGA比较难掌握,本设计中不作过多研究,也不采用此方案。
2.2 方案二
数字钟由几种逻辑功能不同的CMOS数字集成电路构成,共使用了10片数字集成电路,其原理图如图2.1所示。它是由秒信号发生器(时基电路)、小时分钟计数器及译码和驱动显示电路3部分组成,其基本工作过程是:时基电路产生精确周期的脉冲信号,经过分频器作用给后面的计数器输送1HZ的秒信号,最后由计数器及驱动显示单元按位驱动数码管时间显示,但是这样设计的电路比较复杂,使用也不灵活,而且价格比较高,故不采用此方案。

图2.1 方案二原理示意图

2.3 方案三
AT89S52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CMOS 8位微控制器。使用Atmel公司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器技术制造,与工业80C51产品指令和引脚完全兼容。片上Flash允许程序存储器在系统可编程,亦适于常规编程器。在单芯片上,拥有灵巧的8位CPU和在系统可编程Flash,使得AT89S52为众多嵌入式控制应用系统提供高灵活、有效的解决方案。它具有串行口,片内晶振及时钟电路。另外,AT89S52可降至0Hz 静态逻辑操作,支持2种软件可选择节电模式。空闲模式下,CPU停止工作,允许RAM、定时器/计数器、串口、中断继续工作。掉电保护方式下,RAM内容被保存,振荡器被冻结,单片机一切工作停止,直到下一个中断或硬件复位为止。
基于AT89S52单片机来实现系统的控制,外围电路比较简单,成本比较低,此系统控制灵活能很好地满足本课题的基本要求和扩展要求,因此选用该方案。其硬件框图如图2.2所示,原理图见附录图6.1。

图2.2 数字钟硬件框图

2.4 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
本文数字时钟设计原理主要利用AT89S52单片机,由单片机的P0口控制数码管的位显示,P2口控制数码管的段显示,P1口与按键相接用于时间的校正。在设计中引入220V交流电经过整流、滤波后产生+5V电压,用于给单片机及显示电路提供工作电压。
整个系统工作时,秒信号产生器是整个系统的时基信号,它直接决定计时系统的精度,将标准秒信号送入“秒计数器”,“秒计数器”采用60进制计数器,每累计60秒发出一个“分脉冲”信号,该信号将作为“分计数器”的时钟脉冲。“分计数器”也采用60进制计数器,每累计60分钟,发出一个“时脉冲”信号,该信号将被送到“时计数器”。“时计数器”采用24进制计时器,可实现对一天24小时的累计。显示电路将“时”、“分”、“秒”计数器的输出,通过六个七段LED显示器显示出来。校时电路是直接加一个脉冲信号到时计数器或者分计数器或者秒计数器来对“时”、“分”、“秒”显示数字进行校对调整。在本设计中,24小时时钟显示、秒表的设计和显示都是依靠单片机中的定时器完成。使用定时器T0产生1s的中断,在中断程序中完成每一秒数字的变化,并在主程序中动态显示该字符。其功能框图如图2.3所示。

图2.3 秒表外中断的功能示意图

数字钟的电路设计主要功能是提供单片机和外部的LED显示、273地址锁存和片选以及外部存储器2764的接口电路,此外还需要设计相关的LED驱动电路。
(1)电路原理和器件选择
本实例相关的关键部分的器件名称及其在数字钟电路中的主要功能:
89S52:单片机,控制LED的数据显示。
LED1--LED6:用于显示单片机的数据,其中三个采用7段显示用于显示时、分、秒的十位,另三个采用8段显示用于显示时、分、秒的个位。
74LS273:锁存器,LED显示扩展电路中的段码和位码使用了两片74LS273,上升沿锁存。
74LS02:与非门,与单片机的读写信号一起使用,选中外部的74LS273,决定LED的字段和字位的显示内容。
7407:驱动门电路,提供数码管显示的驱动电流。
74LS04:非门,对单片机的片选信号取反,并和读写信号一起使用,决定74LS273的片选。
L1--L4:发光二极管,通过单片机的P1.4--P1.7控制,用以显示秒表和时钟的时间变化。
BUZZER:扬声器,在程序规定的情况下,发出声音,提示计时完毕。
74LS373:地址锁存器,将P0口的地址和数据分开,分别输入到2764的数据和地址端口。
2764:EPROM,为单片机提供外部的程序存储区。
开关K0、K1、K2分别调整秒、分、时。
按键RESET:在复位电路中,起到程序复位的作用。
按键PULSE:提供单脉冲,从而实现单片机对外部脉冲的计数功能,利用单脉冲实现相应位加1。
(2)地址分配和连接
P2.7:和写信号一起组成字位口的片选信号,字位口的对应地址位8000H
P2.6:和写信号一起组成字段口的片选信号,字段口的对应地址位4000H
D0--D7:单片机的数据总线,LED显示的内容通过D0--D7数据线从单片机传送到LED
P2.0--P2.5:单片机的P2口,和2764的高端地址线相连,决定2764中的存储单元的地址。
P1.4--P1.7:单片机的P1口,和反光二极管L1--L4相连,通过单片机的P1.4--P1.7控制,用以显示秒表和时钟的时间变化。
(3)功能简介
LED显示模块与单片机的连接中,对LED显示模块的读写和字位、字段通道的选择是通过单片机的P2.6、P2.7口完成。其中,P2.6、P2.7口的片选信号需要和读写信号做一定的逻辑操作,以保证字位和字段选择的正确性。
外部存储器2764是通过74LS373和单片机相连,并且通过P2口的相关信号线进行地址的分配。地址范围为0000H--1FFFH。
3 各电路设计和论证
3.1电源电路设计
在各种电子设备中,直流稳压电源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为系统提供多路电压源,还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技术指标和抗干扰性能。要想得到我们所要的+5V输出电压,就需将交流220V的电压经过二极管全波整流、电容滤波、7805稳压输出稳定的5V直流电压为整个电路提供电源。

图3.1 电源电路图
4个IN4004组成桥式整流电路,电容(104uf)用于滤波,LM7805将经过整流滤波的电压稳定在5V输出。
3.2 晶体振荡器
51系列单片机内部有一个时钟电路(其核心时一个反相放大器),但并没有形成时钟的振荡信号,因此必须外接谐振器才能形成振荡。如何用这个内部放大器,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做出不同的选择。这样就对应了单片机时钟产生的不同方式:若采用这个放大器,产生振荡即为内部方式;若采用外部振荡输入,即为外部方式。
方案一、内部方式
如果在51单片机的XTAL1和XTAL2引脚之间外接晶体谐振器,便会产生自激振荡,即可在内部产生与外加晶体同频率的振荡时钟。
最常见的内部方式振荡图如图3.2所示。

图3.2 晶体振荡电路

不同单片机最高工作频率不一样,如AT89C51的最高工作频率为24MHZ,AT89S51的最高工作频率可达33MHZ。由于制造工艺的改进,现在单片机的工作频率范围正向两端延伸,可达40MHZ以上。振荡频率越高表示单片机运行的速度越快,但同时对存储器的速度和印刷电路板的要求也就越高。频率太高有时反而会导致程序不好编写(如延时程序)。一般来说,不建议使用很高频率的晶体振荡器。51系列的单片机应用系统一般都选用频率为6~12MHZ的晶振。
这个电路对C1、C2的值没有严格的要求,但电容的大小多少会影响振荡器的稳定性、振荡器频率的高低、起振的快速性等。一般外接晶体时,C1、C2的值通常选为20~100PF。
晶体振荡器是数字钟的核心。振荡器的稳定度和频率的精确度决定了数字钟计时的准确程度,通常采用石英晶体构成振荡器电路。一般说来,振荡器的频率越高,计时的精度也就越高。在此设计中,信号源提供1HZ秒脉冲,它是采用晶体分频得到的。AT89S52单片机有一个用于构成内部振荡器的反相放大器,XTAL1和XTAL2分别是放大器的输入、输出端。石英晶体和陶瓷谐振器都可以用来一起构成自激振荡器。从外部时钟源驱动器件,XTAL2可以不接,而从XTAL1接入,由于外部时钟信号经过二分频触发后作为外部时钟电路输入的,所以对外部时钟信号的占空比没有其它要求,最长低电平持续时间和最少高电平持续时间等还是要符合要求的。反相放大器的输入端为XTAL1,输出端为XTAL2,两端连接石英晶体及两个电容形成稳定的自激振荡器。电容通常取30PF左右。振荡频率范围是1.2~12MHz。
晶体振荡器的振荡信号从XTAL2端输出到片内的时钟发生器上。时钟发生器为二分频器。向CPU提供两相时钟信号P1和P2。每个时钟周期有两个节拍(相)P1和P2,CPU就以两相时钟P1和P2为基本节拍指挥AT89S52单片机各部件协调工作。在本次设计中取石英晶体的振荡频率为11.0592MHz。
另外在设计电路板时,晶振、电容等均应尽量靠近单片机芯片,以减小分布电容,进一步保证振荡器的稳定性。
方案二、外部方式
在较大规模的应用系统中可能会用到多个单片机,为保证各单片机之间时钟信号的同步,应当引入唯一的公用外部脉冲信号作为各单片机的共同的振荡脉冲,也就是要采用外部方式,外部振荡信号直接引入XTAL1和XTAL2引脚。
由于HMOS、CHMOS单片机内部时钟进入的引脚不同,因此外部振荡信号的接入方式也不一样。所以不选用此方案。
3.3 校时电路
当数字钟走时出现误差时,需要校正时间。校时控制电路实现对“秒”、“分”、“时”的校准。其电路图如图3.3所示:

图3.3 校时电路
3.4 译码显示电路
译码电路的功能是将“秒”、“分”、“时” 计数器中每个计数器的输出状态(8421码),翻译成七段(或八段)数码管能显示十进制数所要求的电信号,然后再经数码管把相应的数字显示出来。译码器采用74LS248译码/驱动器。显示器采用七段共阴极数码管。显示部分是整个电子时钟最为重要的部分,共需要6位LED显示器。采用动态显示方式,所谓动态显示方式是时间数字在LED上一个一个逐个显示,它是通过位选端控制在哪个LED上显示数字,由于这些LED数字显示之间的时间非常的短,使的人眼看来它们是一起显示时间数字的,并且动态显示方式所用的接口少,节省了CPU的管脚。由于端口的问题以及动态显示方式的优越性,在此设计的连接方式上采用共阴级接法。显示器LED有段选和位选两个端口,首先说段选端,它由LED八个端口构成,通过对这八个端口输入的不同的二进制数据使得它的时间显示也不同,从而可以得到我们所要的时间显示和温度。但对于二十个管脚的AT89S52来说,LED八个段选管脚太多,于是我选用2764芯片来扩展主芯片的管脚,74LS164是数据移位寄存器,还选用了74LS373作为数据缓存器。
选用器件时应注意译码器和显示器的匹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功率匹配,即驱动功率要足够大。因为数码管工作电流较大,应选用驱动电流较大的译码器或OC输出译码器。二是逻辑电平匹配。例如,共阴极型的LED数码管采用高电平有效的译码器。推荐使用的显示译码器有74LS48、74LS49、CC4511。
3.5 显示电路结构及原理
(1)单片机中通常用七段LED构成 “8” 字型结构,另外,还有一个小数点发光二极管以显示小数位!这种显示器有共阴和共阳两种!发光二极管的阳极连在一起的(公共端)称为共阳极显示器,阴极连在一起的称为共阴极显示器。
一位显示器由8个发光二极管组成,其中,7个发光二极管构成字型“8”的各个笔划,另一个发光二极管为小数点为。当在某段发光二极管上施加一定的正向电压时,该段笔画即亮;不加电压则暗。为了保护各段LED不被损坏,需外加限流电阻。
在本设计中时、分、秒的十位采用七段显示,个位采用八段显示,使得更易于区分时、分、秒。
(2)LED显示器接口及显示方式
LED显示器有静态显示方式和动态显示方式两种。静态显示就是当显示器显示某个字符时,相应的段恒定的导通或截止,直到显示另一个字符为止。LED显示器工作于静态显示方式时,各位的共阴极接地;若为共阳极则接+5V电源。每位的段选线分别与一个8位锁存器的输出口相连,显示器中的各位相互独立,而且各位的显示字符一经确定,相应锁存的输出将维持不变。
正因为如此,静态显示器的亮度较高。这种显示方式编程容易,管理也较简单,但占用I/O口线资源较多。因此,在显示位数较多的情况下,一般都采用动态显示方式。
由于所有6位段皆由一个I/O口控制,因此,在每一瞬间,6位LED会显示相同的字符。要想每位显示不同的字符,就必须采用扫描方法流点亮各位LED,即在每一瞬间只使某一位显示字符。在此瞬间,段选控制I/O口输出相应字符段选码(字型码),而位选则控制I/O口在该显示位送入选通电平(因为LED为共阴,故应送低电平),以保证该位显示相应字符。如此轮流,使每位分时显示该位应显示字符。
在多位LED显示时,为了简化电路,降低成本,将所有位的段选线并联在一起,由一个8位I/O口控制。而共阴(共阳)极公共端分别由相应的I/O口线控制,实现各位的分时选通。
段选码,位选码每送入一次后延时2MS,因人的视觉暂留效应,给人看上去每个数码管总在亮。

图3.4 六位LED动态显示电路
3.6 键盘部分
它是整个系统中最简单的部分,根据功能要求,本系统共需三个按键:分别对时、分、秒进行控制。并采用独立式按键。
按键按照结构原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触点式开关按键,如机械式开关、导电橡胶式开关等;另一类是无触点式开关按键,如电气式按键,磁感应按键等。前者造价低后者寿命长。目前,微机系统中最常见的是触点式开关按键。
按键按照接口原理可分为编码键盘与非编码键盘两类,这两类键盘的主要区别是识别键符及给出相应键码的方法。编码键盘主要是用硬件来实现对键的识别,非编码键盘主要是由软件来实现键盘的定义与识别。
全编码键盘能够由硬件逻辑自动提供与键对应的编码,此外,一般还具有去抖动和多键、窜键保护电路。这种键盘使用方便,但需要较多的硬件,价格较贵,一般的单片机应用系统较少采用。非编码键盘只简单地提供行和列的矩阵,其它工作均由软件完成。由于其经济实用,较多地应用于单片机系统中。在本套设计中由于只需要几个功能键,此时,可采用独立式按键结构。
独立式按键是直接用I/O口线构成的单个按键电路,其特点是每个按键单独占用一根I/O口线,每个按键的工作不会影响其它I/O口线的状态。独立式按键的典型应用如图3.5 所示。
独立式按键电路配置灵活,软件结构简单,但每个按键必须占用一根I/O口线,因此,在按键较多时,I/O口线浪费较大,不宜采用。

图3.5 独立式按键结构图
3.7 复位电路
复位时使CPU和系统中的其他功能部件都处于一个确定的初始状态,复位后计算机就从这个状态开始工作。在复位期间,CPU并没有开始执行程序,是在做准备工作。
无论时在计算机刚上电时、断电后、还是系统出现故障时都需要复位。
51单片机的复位条件靠外部电路实现。当时钟电路工作时,只要在单片机的RESET引脚上持续出现2个TP以上的高电平就可以使单片机复位。但时间过短往往使复位部可靠。为了确保复位,RESET引脚上的高电平一般要维持大约10ms以上。
常见的复位电路有上电复位和按键复位电路。在此我们选用按键复位电路。
(1)上电复位电路
上电复位电路是利用电容充电来实现的。在接通电源的瞬间,RESET端的电位与VCC相同,都是+5V。随着RC电路的充电,RESET的电位逐渐下降,只要保证RESET为高电平的时间大于10ms就能正常复位了。如图3.6(1)所示。

图3.6(1)上电复位电路
(2)按键复位电路
在单片机已经通电的情况下,只需要按下图3.6(2)的K键也可以复位,此时VCC经过电阻Rs、Rk分压,在RESET端产生一个复位高电平。
在图3.6(2)的电路中,干扰容易窜入复位端,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造成单片机的错误复位,但可能会引起内部某些寄存器的错误复位。这时可在RESET端接上一个去耦电容。
另外有些单片机应用系统中的外围芯片也需要复位,如果这些复位端的复位电平要求和单片机的复位要求一致,则可以直接与之相连。常将RC电路接施密特电路后再接入单片机的复位端。这样系统可以有多个复位端,以便保证外部芯片和单片机可靠地同步复位。

图3.6(2) 按键复位电路
4 软件设计
4.1 程序流程
程序整体设计:定时模块,显示模块,时间调整模块,状态调整模块。
(1)总体介绍:此部分主要介绍定时模块,和显示模块。定时部分采用经典的定时器定时。它实现了数字钟的主要部分和秒表的主要部分,以及进行定时设置。显示模块是实现数字钟的又一重要部分,其模块的独立程度直接影响到数字钟的可视化程度。在此部分的设计中,设置专用显示数据缓冲区,与分、时及其他数据缓冲区数据区别,在其中存放的是显示段码,而其他缓冲区存放的是时间数据。在显示时,首先将时间十进制数据转化为显示段码,然后送往数码管显示。显示段码采用动态扫描的方式。在要求改变显示数据的类别时,只须改变指向数据缓冲区的指针所指向的十进制数据缓冲区即可。
(2)时间调整:时间调整有多种方式。一、可以直接进入相关状态进行有关操作,二、将调整分两步,先进入状态,然后执行操作,这两步分别由两个键控制。方式一,比较直接,设计思想也比较简单,但是,这种方式存在操作时间和控制键数目的矛盾。如果用比较少的键,那么可能会在进入状态后处于数据调整等待状态,这样会影响到显示的扫描速度(显示部分可以采用8279芯片来控制,可以解决此问题)。 当然在这种方式下,还可以使用多个状态键,每个状态键,完成一个对应数据的调整。如果采用二的方式,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状态的调整,与状态的操作可以分别由两个键控制,其状态的调整数可以多达256个(理论上),操作的完成是这样的,一键控制状态的调整,一键控制数据的调整。以上两种方式的实现都可以采用查询和中断的方式。两种方式必须注意的问题是两者进行相关操作的过程不能太长否则会影响显示的扫描。利用查询的方式,方法传统,对此就不作过多的讨论,以下是采用中断的方式实现的数字钟的一些讨论和有关问题作的一些处理。基于以上的讨论可以设计如下:将调整分为状态调整和数据调整两部分,每次进入中断只执行一次操作,然后返回,这样,就不必让中断处于调整等待状态,这样,可以使中断的耗时很小。将定时器中断的优先级设置为最高级,那么中断的方式和查询的方式一样不会影响到时钟的记数。
(3)中断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采用中断的方式,最好将定时器中断的优先级设置为最高级,关于程序数据的稳定性应注意两个问题:一、在低优先级中断响应时,应在入栈保护数据时禁止高优先级的中断响应。二、在入栈保护有关数据后,对中断程序执行有影响的状态位,寄存器,必须恢复为复位状态的值。例如,在用到了十进制调整时,在中断进入时,需将PSW中的AC,CY位清零,否则,十进制调整出错。
(4)定时准确性的讨论:
程序中定时器,一直处于运行状态,也就是说定时器是理想运作的,其中断程序每隔0.1秒执行一次,在理想状态下,定时器定时是没有系统误差的,但由于定时器中断溢出后,定时器从0开始计数,直到被重新置数,才开始正确定时,这样中断溢出到中断响应到定时器被重新置数,其间消耗的时间就造成了定时器定时的误差。如果在前述定时器不关的情况下,在中断程序的一开始就给定时器置数,此时误差最小,误差大约为:每0.1秒,误差7—12个机器周期。当然这是在定时器定时刚好为0.1秒时的情况,由以上分析,如果数字钟设计为查询的方式或是在中断的方式下将定时器中断设置为最高级,我们在定时值设置时,可以适当的扣除9个机器周期的时间值。但如果在中断的情况下,没有将定时器中断设置为最高级,那就要视中断程序的大小,在定时值设置时,扣除相应的时间值。
(5)软件消抖:
消抖可以采用硬件(施密特触发器)的方式如图4.4所示,也可以采用软件的方式。在此只讨论软件方式。软件消抖有定时器定时,和利用延时子程序的方式。一,定时器定时消抖可以不影响显示模块扫描速度,其实现方法是:设置标志位,在定时器中断中将其置位,然后在程序中查询。将其中断优先级设置为低于时钟定时中断,那么它就可以完全不影响时钟定时。二,在采用延时子程序时,如果显示模块的扫描速度本来就不是很快,此时可能会影响到显示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每秒的扫描次数不应小于50次,否则,数码的显示会出现闪烁的情况。因此,延时子程序的延时时间应该小于20毫秒,如果采用定时器定时的方式,延时时间不影响时钟。
如果,设计时采用的是中断的方式来完成有关操作,同样可以采用软件的方式来消抖,其处理思想是:中断不能连续执行,两次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4.1.1 系统主程序流程图

图4.1 主程序流程图
4.1.2 各子程序流程图

图4.2 时钟调整子程序流程图 希望可以帮到你.!

⑹ 单片机高手看过来

//方波信号产生的源代码--三峡学院-文建祥 原创

#include"reg51.h"

sbit out=P1^0; //定义信号输出端口,可改变

//延时函数,del为延时参数,可以改变频率
void delay(unsigned char del)
{
unsigned char i;
for(;del>0;del--)
for(i=0;i<10;i++); //可以改变数值10,就可以改变频率
return ;
}
void main(void)
{
out=0; //初值
while(1) //循环,产生方波信号,改变del,就可以改变频率
{
out=~out;
delay(2);
}
}

这是我编的信号发生端的程序,接下来跟硬件有很大关系就只讲讲思路了:
1.信号输入单片机的外部中断引脚,软件上设置中断为边缘触发。中断函数就对变量计数。
2.用定时器,定时一秒,通过定时一秒,检查中断次数,就可以就算出频率,周期,脉宽等参数。
3.液晶显示接口相对较简单,编程较复杂,而数码显示分静态、动态。动态接口电路简单,软件复杂,静态推荐用UART串口加74HC164,实现,软件非常简单。

⑺ 请问数字电子钟设计中的秒基准源精度是什么意思

秒基准源
就是产生最基本的计时信号(秒)的单元
比如
振荡器(晶振、陶瓷振荡器、RC振荡器,当然是晶振的精度最好了)、内部计数器(单片机等器件上的内部计数器)、自己用软件实现的延迟、移位寄存器等
精度
指的是上述信号源发出的

信号和世界上的最精准的时钟相差多少
一秒的定义我忘了
记得是用光
1/XXX
定义的

比如
你可以说
“我的秒基准精度是+—
0.001%”
或者
每24小时
-15s
可以参考一下钟表生产商的表示方式

⑻ 信号源的主要技术指标

信号发生器的技术指标主要包括3项内容。
一、频率特性
信号发生器的频率特性包括有效频率范围、频率准确度和频率稳定度。
1)有效频率范围
有效频率范围是指信号的各项指标均能得到保证时的输出频率范围。在有效频率范围内,有的仪器采用频率连续可调式,有的仪器采用频率分波段连续调节,有的仪器则采用一系列的离散频率。
2)频率准确度
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准确度是指输出信号频率的实际值fx与其标称值f0的相对偏差,其表达式为:

式中,fmax、fmin分别为信号频率在任何一个规定的时间间隔内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一般来说,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应比所要求的仪器频率准确度高1〜2个数量级。
二、输出特性
1)输出电平调节范围
低频和高频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平通常用电压电平表示,微波信号发生器则用功率电平表示。电平表示的方法可用电压,也可用分贝表示。-般输出电平并不高,但调节范围较宽,可达107。
2)输出电平准确度
输出电平准确度一般在±3%〜±10%的范围内。
3)输出电平稳定度和平坦度
输出电平稳定度是指输出电平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而平坦度是指调节频率时输出电平幅度的变化情况。
4)输出阻抗
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阻抗因信号发生器的类型不同而不同。低频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阻抗有50Ω、600Ω、5000Ω三种,而高频信号发生器则为50Ω和75Ω两种。使用高频信号发生器时,要特别注意阻抗的匹配。
三、调制特性
对高频倍号发生器来说,一般还能输出调幅波和调频波,有的还带有调相和脉冲调制等功能。当调制信号由信号发生器内部产生时,称为内调制。当调制信号由外部电路或低频信号发生器提供时,称为外调制。

⑼ 一个周期为1秒占空比为50%的信号源是什么意思

一、周期1秒,则这个信号源的振荡频率就是1赫芝(频率等于周期的倒数);
二、占空比为50%是说这个信号源在一个振荡周期内,高电平的宽度和低电平的宽度各占50%,即:高电平的宽度为0.5秒,低电平的宽度也是0.5秒。

⑽ 数字钟设计

数字电子时钟课程设计
题目: 数字电子时钟课程设计
目 录
一、设计任务及设计要求…………………………………………(3)
二、设计方案论证 ………………………….. …………. (3)
1.总体方案及框图
2.各部分论证
三、单元电路设计…………………………………………………(4)
1.振荡器 ………………………………………………………(4)
2. 秒、分、时计数器…………………………………………(5)
3. 显示译码/驱动器和LED七段数码显示管……………….(6)
4. 分频器……………………………………………………(7)
5. 报时电路…………………………………………………(9)
四、总体电路设计及原理………………………………………(13)
五、元器件明细表………………………………………………(10)
六、心得体会……………………………………………………(11)
七、参考文献……………………………………………………(11)
一、设计任务及设计要求
1.设计任务
数字电子钟的逻辑电路
2.设计要求
(1)由晶振电路产生1HZ的校准秒信号。
(2)设计一个有“时”、“分”、“秒”(23小时59分59秒)显示切且具有校时、校分、校秒的功。
(3)整点报时功能。要求整点差10秒开始每隔1秒鸣叫一次,共五次,每次持续时间为一秒,前五次为500赫兹的声音,最后依次为1000赫兹的声音。
(4)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电子钟,并在实验箱上进行组装和调试。
(5)划出框图和逻辑电路图,写出设计,实验总结报告。
二、设计方案论证
数字钟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电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振荡器、分频器、译码显示电路、时分秒计数器、校时电路、报时电路。
图一
对于各个部分而言
 数字钟计时的标准信号应该是频率相当稳定的1HZ秒脉冲,所以要设置标准时间源。
 数字钟计时周期是24小时,因此必须设置24小时计数器,他应由模为60的秒计数器和分计数器及模为24的时计数器组成,秒、分、时由七段数码管显示。
 为使数字钟走时与标准时间一致,校时电路是必不可少的。设计中采用开关控制校时直接用秒脉冲先后对“时”“分”“秒”计数器进行校时操作。
 能进行整点报时。在从59分50秒开始,每隔2秒钟发出一次低音“嘟”的信号,连续五次,最后一次要求最高音“嘀”的信号,此信号结束即达到正点。
三、单元电路设计
1. 各独立功能部件的设计
(1) 、振荡器
振荡器是计时器的核心,其作用是产生一个标准频率的脉冲信号振荡频率的精度和
稳定度决定了数字钟的质量。第一种方
案采用石英晶体振荡器,如图二。使用
振荡频率为32768HZ的石英晶体和反
向器构成一个稳定性极好、精度较高
的时间信号源。改变电容C可以

图 二 石英晶体振荡器
振荡器的频率进行微调,再通过一个反相器,输出32768HZ的方波将此方波的频率进行15次二分频后,在输出端刚好可得到频率为1HZ的脉冲信号。
第二种方案如图三采用集成电路555定时器与RC组成的多谐振荡器。输出的脉冲频率为fS=1/[(R1+2R2)C1ln2]=1KHZ,周期T=1/fS=1ms。若参数选择:R1=R2=10K欧姆,C1=47uF时,可以得到秒脉冲信号。
图三 方波信号发生器
附555定时器的功能表
输 出 输 出
阀值输入(v11) 触发输入(v12) 复位(RD) 输出(VO) 发电管T
× × 0 0 导通
<2/3VCC <1/3VCC 1 1 截止
>2/3VCC >1/3VCC 1 0 导通
<2/3VCC >1/3VCC 1 不变 不变
(2) 秒、分、时计数器
U1到U6 六个74LS161构成数字钟的秒、分、时计数器。
 U1、U2共同构成秒计数器,它由两个74LS161构成六--十进制的计数器,如图四。U1作为秒个位十进制计数器,它的复位输入RD、和置位输入LD都接低电平,秒信号脉冲作为计数脉冲输入到CP1端,输出端C控制U2秒十位计数器的计数脉冲输入。Q1、Q2、Q3、Q4作为秒个位的计时值送至秒个位七段显示译码/驱动器。
U2作为秒十位六进制计数器,它的计数脉冲输入受到秒个位U1的控制,其计数器使能端EP、ET与U1的输出端C相连接。当U2计数器计到0011,即清零信号到复位输入端时,Q1、Q2、Q3、Q4输出的都是零。Q1、Q2、Q3、Q4作为秒十位的计时值送至秒十位七段显示译码/驱动器。
 U3 、U4分别构成分个位十进制和分十位六进制计数器,如图四。U3、U4与U1、U2的连接方法相似。当计数器输出为01011001状态,U3(U1)、U4(U2)的LD端同时为“0”,使计数器立即返回到00000000状态。这样就构成了六十进制计数器。
图四 六十进制计数器
 U5、U6共同构成时计数器,它由两个74LS161构成六十进制的计数器
如图五。U5作为时十位计数器,它的复位输入RD、和置位输入LD都接低电平,时信号脉冲作为计数脉冲输入到CP1端,输出端C控制U6秒十位计数器的计数脉冲输入。Q1、Q2、Q3、Q4作为秒个位的计时值送至秒个位七段显示译码/驱动器。当计数器输出为00100100状态,U5、U6的LD端同时为“0”,使计数器立即返回到00000000状态。这样就构成了二十四进制计数器。
U12
图五 二十四进制计数器
(3) 显示译码/驱动器和LED七段数码显示管
六个74LS248集成电路构成数字钟的七段数码显示管显示译码/驱动器。74LS248七段显示译码器输出高电平有效,将8421BCD码译成七段(a、b、c、d、e、f、g)输出,用以直接驱动LED七段数码显示对应的十进制数。74LS248的显示功能:
显示功能见功能表的上半部分。[DCBA]是二进制码输入,要正确的执行显示功能,有关的功能端必须接合适的逻辑电平,这些功能端的作用随后介绍。对于0~9输入,[DCBA]相当BCD8421码。当超过9以后,译码器仍然有字型输出,具体见图六。当[DCBA]=1111时,数码管熄灭。实验时要在笔划段电极串联电阻,以保护LED数码管。
表1 中规模显示译码器74LS248的功能表
图六 74LS248显示字型与输入的对应关系
如图七,六个LED七段数码显示管利用不同发光段组合的方式显示不同数码,都采用+5V电源作为每段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源。需要发光的段为高电平,不发光的段为低电平。设计中采用共阴极数码管,每段发光二极管的正向降压,随显示光的颜色有所不同,通常约2V~3V,点亮电流在5~10mA。六个LED七段数码显示管分别显示秒个位、十位;分个位、十位;时个位、十位的计数十进制数

图七 显示译码/驱动器和数码显示管
(4)分频器
分频器电路是由三个74LS90构成,如图八。74LS90是异步十进制计数器,它由一个一位二进制计数器和一个异步五进制计数器组成。将QA与CP2相连,计数脉冲由CP1端输入,输出由QA~QD引出,即得到十进制计数器。只有在复位输入R0(1)= R0(2)=0和置位输入S9(1)= S9(2)=0时,才能够在计数脉冲(下降沿)作用下实现二—五—十进制加计算。因为要对输入的脉冲进行三次10分频,三片74LS90的复位输入R0(1)、 R0(2)和置位输入S9(1) 、S9(2)都接低电平。振荡器输出的方波脉冲计数器作为U1的CP1端的输入时钟脉冲,U1的QD端的输出脉冲作为U2的CPA端的输入时钟脉冲,U2的QD端的输出脉冲作为U3的CP1端的输入时钟脉冲,U3的QD端的输出脉冲fO=fS/103¬¬¬¬¬¬¬=1HZ,即为秒信号方波脉冲,成为秒、分、时计数器的计数脉冲和时间校准信号。
将JK触发器的J、K端都接在高电平,Qn+1=JQn+KQn=Qn,每输入一个时钟脉冲后,触发器翻转一次,触发器处于计数状态。经过触发器的二分频,Q端输出为500HZ的脉冲作为低音脉冲。
经过U1、U2计数器的二次十分频,输出的脉冲频率为10HZ,作为秒校时脉冲。

图八 分频器
附74LS90二—五—十进制计数器功能图
复位输入 置位输入 输出
R0(1) R0(2) S9(1) S9(2) QA QB QC QD
H H L × L L L L
H H × L L L L L
× × H H H L L H
L × L × 计数
L × × L 计数
× L L × 计数
× L × L 计数

JK触发器的功能表
J K Qn Qn+1 说明
0 0 0 0 输出状态不变
1 1
0 1 0 0 输出状态与J端状态相同
1 0
1 0 0 1 输出状态与K端状态相同
1 1
1 1 0 1 每输入一个脉冲输出状态改变一次
1 0

(五)报时电路
整点报时电路要求在每个整点发出音响,因此需要对每个整点进行时间译码,以其输出驱动音响控制电路。如图九。
若要在每一整点发出五低音、一高音报时,需要对59分50秒到59分59秒进行时间译码。QD4~QA4是分十位输出,QD3~QA3是分个位输出,QD2~QA2是秒十位输出,QD1~QA1秒个位输出。在59分时,A= QC4 QA4 QD3 QA3=1;在50秒时,B= QC2 QA2=1;秒个位为0、2、4、6、8秒时,QA1=0,C= QA1=1;因而F1=ABC= QC4QA4 QD3 QA3 QC2 QA2 QA1仅在59分50秒、52秒、54秒、56秒、58秒时等于1,故可以用F1作低音的控制信号。
当计数器每计到59分59秒时,A= QC4 QA4 QD3QA3=1,D= QC2 QA2 QD1 QA1=1,此时F2=AD=1。把F2接至JK触发器控制端J端,CP端加秒脉冲,则再计1秒到达整点时F3=1,故可用F3作一次高音控制信号。
用F1控制5次低音、F3控制高音,经音响放大器放大,每当“分”和“秒”计数器累计到59分50、52、54、56、58秒发出频率为500HZ的五次低音,0分0秒时发出频率为1000HZ的一次高音,每次音响的时间均为一秒钟,实现了整点报时的功能。

图九 整点报时电路
四、原理图(见最后一页)
五、元器件明细表
序号 元器件名称 型号规格 数量(个) 备注
U0 集成定时器 5G555定时器 1 构成多谐振荡器
U1~U6 同步加法计数器 74161 6 构成模加法计数器
U7~U9 异步十进制计数器 74LS90 3 构成分频器
U10 七端显示译码器 74LS248 6 分别显示秒、分、时的数字
U11~U12 与非门 多输入与非门 2
U13 J-K触发器 1
C1、C2 电容 2 C1=C2=104pf
R1 R2 电阻 2 R1 =2K、R2=5.1K
R、R` 电阻 2 R=1k,R`=47
U14 U20 门器件 非门 1
U15~U19 门器件 与门 6 多输入与门
U21~U23 门器件 与非门 3 多输入与非门
U24 触发器 J-K触发器 1
U25 晶体三级管 1
U26 喇叭 1 实现闹铃
六、设计体会
在整个课程设计完后,总的感觉是:有收获。以前上课都是上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而现在却可以将以前学的东西作出有实际价值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确学得到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如:如何利用现有的元件组装得到设计要求,如何找到错误的原因,如何利用计算机来画图等等。但也遇到了不少的挫折,有时遇到了一个错误怎么找也找不到原因所在,找了老半天结果却是芯片的管脚接错了,有时更是忘接电源了。在学习中的小问题在课堂上不可能犯,在动手的过程中却很有可能犯。特别是在接电路时,一不小心就会犯错,而且很不容易检查出来。但现在回过头来看,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阅读全文

与一秒信号源设计计算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解决语音控制方法 浏览:155
天葵治疗缩阴症煮鸡蛋的方法 浏览:495
wps如何调整表格方法 浏览:908
快速折长袖衬衫的方法图解 浏览:313
青春痘治疗方法哪种最好 浏览:298
平菇最佳保存方法 浏览:164
苹果6s的权限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910
狗狗的乳腺癌治疗方法 浏览:72
生豆芽的正确方法图片 浏览:423
手机下载网站的方法 浏览:106
中医治疗冻疮的外治方法 浏览:666
内消连翘丸食用方法和副作用 浏览:425
掌握研究方法 浏览:845
破壁机打豆浆的方法和技巧视频 浏览:662
地面消毒方法怎么说 浏览:263
电动机使用方法 浏览:316
最佳抢镜方法视频 浏览:130
哑铃增肌锻炼方法 浏览:433
上古青花瓷碗真假鉴别方法 浏览:539
缠枝牡丹的种植方法 浏览: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