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跪求由Leung编制的有17个项目的《手机依赖指数量表》以及4维度分别对应的项目
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 MPAI)由香港中文大学梁永炽编制,主要用于诊断青少年和大学生手机成瘾。该量表采用5点评分,1表示从不,5表示总是,包括17题,4个维度,分别为戒断性、失控性、低效性和逃避性。断性包括项目8、9、10、11,失控性包括了项目1、2、3、4、5、6、7,低效性包括项目15、16、17,逃避性包括项目12、13、14。戒断性是指个体无法适应不能正常使用手机时出现的不良的情绪等反应;失控性指个体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在手机上花费的大量时间;低效性指过度使用手机导致较低的学习或者工作效率;逃避性指利用手机逃避现实世界,使用者沉浸在手机网络世界中。如果被试17道题中有8题是肯定回答,就被界定手机成瘾。
2. 如何设计一个关于中学生手机依赖性的团体辅导。
方法:通过海报形式在武汉某高校招募10名有手机依赖倾向的大学生为被试。对他们进行为期近2个月共6期的团体辅导。使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及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对10名被试在团体辅导前后进行测量。结果: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大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在团体辅导前后存在显着差异(t=-6.816,P<0.001);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水平在团体辅导前后也存在显着差异(t=3.723,P<0.01);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的正负性情绪调节有一定作用,但作用不显着(t正=-1.511,P>0.05;t负=2.024,P>0.05)。结论:自我控制团体辅导提高了大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降低了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是对手机依赖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 求!!熊婕老师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具体的评分标准!!!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手机具有通讯、娱乐、摄像、计算、阅读和文档编辑等一系列的功能,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威胁。不少大学生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沉迷其中,难以自拔,严重的甚至产生了手机成瘾的症状。熊婕等人在2012年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适合测查国内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状况,信效度良好。但此量表的测量学评价指标是基于经典测量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CTT),而CTT无法识别影响测量目标的各种误差的来源和大小,以至于不能精确地估计信度,也不能提出减少误差的方案。而概化理论(GeneralizabilityTheory,GT)弥补了CTT的不足,引入实验设计和方差分析,可分解测量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误差来源,对测量信度的评价更加准确。本研究分别运用一元概化理论和多元概化理论考察《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测量学性能。以双侧面混合p×(i:h)随机测量模式和多元p˙×i)o随机测量模式的概化设计,对西南地区1253名大学生进行手机成瘾状况的调查。结果如下:(1)双侧面混合设计分析显示与被试有关的变异占量表变异的大部分,量表的概化系数为0.88,可靠性系数为0.85。(2)多元概化分析中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的概化系数在0.64~0.80之间,可靠性系数在0.63~0.77之间,全域总分的概化系数为0.91,可靠性系数为0.90。四个维度对全域总分方差的贡献比与量表编制的赋值意图存在差异,后续修订工作中可进行相应的修正和完善。结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既可作常模参照测验,又可作标准参照测验。
4. EPQ是怎么算分的
EPQ算分标准:
EPQ算分是根据受测者在各量表上获得的总分,据常模换算出标准分T分(T=50+10*(X-M)/SD),便可分析受测者的个性特点。
各量表T分在43.3~56.7分之间为中间型,T分在38.5~43.3分或56.7~61.5分之间为倾向型,T分在38.5分以下或61.5分以上为典型。
(4)手机依赖量表分值计算方法和判定标准扩展阅读:
艾森克继承先前实验心理学家的工作,通过对由实验、问卷与观察所得到的大量的人的特质资料的因素分析,深入研究了人格维度。
他认为研究人格特质有时可能会含混,只有研究人格维度才能清楚。他指出,维度乃是代表一个连续的尺度。
每一个人都可以被测定在这个连续尺度上所占有的特定的位置,即测定每一个人具有该维度所代表的某一特质的多少。19世纪已有心理学家提出人格图解的雏形。
他们认为人格可以从两个直角维度来进行描写。按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的假设,一个维度是从情绪性强过渡到情绪性弱,另一个维度是从可变性过渡到不变性。
艾森克则提出外-内倾、神经质、精神质、智力和守旧性-激进主义五个维度,但认为外-内倾、神经质和精神质是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
5. 手机依赖有成熟的心理学量表吗
有。我看这个可以,请自行下载。
题名:
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
其他题名: Development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Inventory for College Students
作者: 徐华 ; 吴玄娜 ; 兰彦婷 ; 陈英和
通讯作者: 陈英和
学科分类: 心理测量
关键词: 手机依赖 ; 量表编制 ; 大学生
刊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ISSN号: 1005-3611
出版日期: 2008
卷号: 16, 期号:1, 页码:26-27
收录类别: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6. SPSS的这个操作什么做
8个筛选题的答案如果是定为1,否为0,利用excel将答案求和。大于5的就是手机依赖,其余为不依赖。依赖不依赖你也用数字替换。然后放进spss里就可以了
7. 高中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自尊和安全感的中介
高中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自尊和安全感的中介效应
贾丽娟
【摘要】: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高中生对手机的使用也越来越多,出现了手机依赖的现象,手机依赖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关于影响手机依赖的因素主要关注于性别、孤独感、内外向、安全感、情绪、自尊等方面,通过阅读和研究相关文献发现,孤独感、自尊和安全感水平与手机依赖程度有一定关系,且对手机依赖有一定程度的预测,本研究旨在了解孤独感、自尊、安全感对高中生手机依赖影响的具体路径,从而解释高中生手机依赖的内在机制,为高中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借鉴。本研究的测试对象全部来自研究者任教的中学,运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从高一至高三年级进行抽样,每个年级随机抽取出四个班,发放调查问卷615份。研究工具选用了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MPAI)、孤独感量表(Loneliness Scale,UCLA)、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SQ),探究了自尊和安全感在孤独感与手机依赖之间的中介效应,解释了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内在机制。得出如下结果:(1)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中,手机依赖的失控性维度在性别上差异极其显着,其中,女生在这一维度上的差异高于男生(F_((2,417))=0.448,P0.001)。低效性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显着,女生平均数高于男生(F_((2,417))=1.696,0.01P0.05)。手机依赖在性别上的差异出现边缘显着,女生手机依赖高于男生(F_((2,417))=1.434,P=0.053)。在文理科人口学变量上,手机依赖及其戒断性维度同时表现出文科学生显着高于理科学生(F_((2,417))=0.038,0.01P0.05;F_((2,417))=1.983,0.01P0.05)。在是否独生子女和户口上,手机依赖及其四个维度的差异均不显着。(2)高中生的自尊在其性别、选择文理科存在着差异。研究显示,高中生的自尊在性别上差异极其显着,男生的自尊水平极其显着高于女生。在所研究对象的文理科上也存在着差异,理科生的自尊水平高于文科生。(F_((2,417))=0.073,P0.001;F_((2,417))=0.059,0.01P0.05)。(3)本研究显示,安全感及其人际安全感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男生平均数高于女生平均数(F_((2,417))=0.930,0.01P0.05),而在其它人口学变量上,安全感及其二个维度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4)在所研究的性别、文理科、是否恋爱、是否独生子女、户口等人口变量上,孤独感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5)高中生孤独感、手机依赖、自尊水平以及安全感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孤独感越强的人,手机依赖程度越深;孤独感越强,自尊水平越低;自尊水平越高,手机依赖程度越低;孤独感越高,安全感越低;安全感越高,手机依赖越低;自尊水平越高,安全感越高。(6)安全感在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中起着中介的作用。(7)自尊在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中没有起到直接的中介作用,但它通过影响安全感在孤独感和手机依赖之间形成了孤独感-自尊-安全感-手机依赖的链式中介的效应。
8. 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美国调查机构Strategy Analytics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用户预计到2015年年底接近25亿,其使用率将达34.7%。[2]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由于使用者过度依赖手机导致其行为失控,生理及心理受损的现代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综合征,也悄然现身于社会。[3]大学生是智能手机的主要购买人群,智能手机在给他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危害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关学者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心理因素进行探讨,发现孤独感是引起手机依赖的原因之一,孤独感强烈的大学生常常更倾向使用手机转移注意力;[4]杜立操和熊少青(2007)则从四个维度对手机依赖进行了研究,分别为去断性、突显性、强迫性、神经性;[5]周喜华(2010)则将大学生手机成瘾进一步划分为客观因素和自身因素,客观来看,手机自身的特点及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导致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而大学生自身性格特点及普遍的从众心理等也不容忽视;[6]董海军则从社会网络环境的视角,提出用户需求是导致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7]
综上所述,以往的大多数研究多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而忽视了导致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客观网络环境、手机自身的特点。随着手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拥有老式功能机无法比拟的操作系统及用户体验,因此有必要探究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成因,并与以往研究做比较。鉴于此,此次研究选取部分山西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探究影响其手机依赖的因素。文中引用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梁永炽教授首创的“智能手机依赖测量量表”(以下简称SPAI量表)来测度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1],并以该指标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讨论大学生生活习惯、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状况及用户需求对手机依赖度的影响,以期为预防和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努力方向。
9. 手机成瘾和学习压力方面的量表 需要有详细的评分标准及分析 谢谢拜托各位
我没有表 。。。但我可以给你分析 。。
对于不同的学生是不一样的。
有上进心的:面对压力,不会采取消极方法,只会坦然待之,积极进取。
无上进心的:面对压力,就采取注意力转移法,而现如今,手机又是最方便的,所以才会上瘾。最终成为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