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臀部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部位一样吗
臀部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臀大肌定位从髂前上棘到尾骨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为注射部位。臀中肌、臀小肌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骼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
皮下注射常选用的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大腿前侧、大腿外侧、下腹部及肩脚下方等。
臀部肌肉注射与皮注的区别在于,所注射的药液刺激性较强,药量较大,使用更大的针头和针管(皮注用1毫升针管,肌注用2~5毫升的针管),进针更深且针管与皮肤表面垂直。
2. 肌肉注射方法
注入药物 1、 洗手 2、 物品准备:75%酒精、2%碘酒 、无菌镊子缸及镊子、无菌棉签缸及棉签、弯盘、无菌注射器、注射药物、启瓶器、砂轮; 3、 如药液为安瓶:酒精消毒安瓶,砂轮,用砂轮划痕,再用酒精消毒安瓶划痕部,用手掰开安瓶; 如药液为密封瓶:消毒启瓶器,铝盖,启铝盖,消毒瓶塞; 4、 取注射器, 抽吸所用药液; 5、 放弯盘中备用,注意勿污染针头、活塞; 6、 选择注射部位 7、 臀大肌注射定位法:十字法、连线法; 8、 皮肤消毒:面积4×6厘米,脱碘干净(2次),待酒精干 9、 排气 10、 左手拇指及食指固定注射部位,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注射针头与皮肤成90度角,垂直迅速刺入肌层,进针深度为针体的2/3 11、 固定针头,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右手推动活塞缓慢注药 12、 注药完毕,固定针栓,干棉签按压针眼处,快速拔针,棉签按压片刻 【肌肉注射部位】 1、臀大肌注射法定位: 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脊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在外上四分之一为注射部位。 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定位(儿童): ①、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脊下缘外,髂脊、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 ②、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 3、股外侧肌注射法定位: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大约7.5cm宽,位于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左右。 【注射原则】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②根据药液量、粘稠度和刺激性的强弱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④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防止损伤神经和血管,避开发炎、感染化脓、硬疤痕及患皮肤病处。 ⑤药物按规定时间临时抽取,立即注射。注射前,排尽空气。 ⑥进针后,先抽有无回血,无回血方可注入药物。 【注意事项】 1、 切勿把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衔接处折断。万一针头折断,应保持局部与肢体不动,速用血管钳夹住断端拔出,如全部埋入肌肉,需请外科医生手术取出。 2、 长期作肌肉注射,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以减少硬结的发生。 3、 两种药液同量注射时,要注意配伍禁忌,在不同部位注射。 4、 根据药液的量、粘稠度和刺激性的强弱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5、 避免在瘢痕、硬结、发炎、皮肤病及旧针眼处注射。淤血及血肿部位不宜进行注射。 你也可以上网搜一些肌肉注射的视频进行学习.
3. 肌肉注射的两种定位方法是怎样的
我是一名实习生,肌注的时候不懂怎么定位
4. 屁股打针怎么打
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达到治病的目的。不是什么情况下都能进行肌肉注射的,如在注射部位有硬结、感染时就不宜做肌肉注射治疗。肌肉注射主要适用于:不宜或不能做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时,以及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时。 在进行肌内注射之前要做相关的准备工作。包括注射部分的定位和相关药品、器材的准备。 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三角肌。肌肉注射很重要的是对注射部分的精确定位. 臀大肌注射定位:臀大肌起自髂后上棘与尾骨尖这间,肌纤维平行向外下方至股骨上部。注射时应避免损伤坐骨神经。坐骨神经起自股丛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骨盆至臀部,注射时注意坐骨神经体现投影:自大转子尖至从骨结节中点向下至胭窝。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该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目前使用日趋广泛,定位方法有两种: a以食指尖和中指类分别置于骼前上棘和骼吟下缘处,在骼峪、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 b骼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应以其手指的宽度为标准。 股外侧股注射定位:位置为大腿中段外侧:一般成人可取髋关节下10cm至膝上10cm的一段范围,该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且部位较广,可供多次注射。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取得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肌肉较臀部肌肉薄,只能做小剂量注射。 体位:可取坐位或卧位。 (1)卧位:臀部肌内注射时,为使局部肌肉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可彩以下姿势: 侧卧位:上腿伸直,放松,下腿稍弯曲。 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垂,头偏向一侧。 仰卧位:常用于危重病人及不能翻身的病人,采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较为方便。 (2)坐位:为门诊病人接受注射时常用体位。可供上臂三角肌头,如注射用药为油剂或混悬液,需备较粗的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排携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2)帮助病人取适当体位,用2%碘酒和70%乙醇或单独用3%络合碘消毒皮肤,待干。 (3)排尽抽取药物之注射器内空气。 (4)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开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和注射部位程mp,快速刺入肌肉内,一般进针约2.5~3cm(针头的2/3,消瘦者及病儿酌减)。 (5)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注入药物。注射毕,以干棉签按压进针处,同时快速拔针。 (6)帮助病人卧于舒适体位。清理用物。 在肌肉注射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1)需要两种药液同时注射,应注意配伍禁忌。 (2)回抽无回血时,方可注入药物。 (3)注射部位适合于个体。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股注射,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因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一般发育不好,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 (4)定位准确,尤其是臀大肌注射应避免损伤坐骨神经。 (5)切勿将针头全部刺入,以防针头从衔接处折断。一旦针头折断,保持局部及肢体不动,迅速用血管钳夹住断端拔出。如断端全部进入肌肉,则行手术取出。 (6)需要长期肌注的病人,注射部位要经常更换,以防局部形成硬结,若出现硬结,则可采取热水袋或热湿敷、理疗等处理。 怎样护理肌肉注射的孩子? 肌肉注射是小儿患病时常用的一种给药方法。一般常用于药物不宜口服、病儿不能口服药物,或根据病情需要快速药物效果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肌肉注射虽然由护士执行,但作为家长也应该协助做好护理工作。 (1)对懂事的孩子,应给予说明打针的必要性,让孩子勇敢地接受,尤其应给孩子以同情安慰,消除紧张害怕心理,减少不良反应。 (2)协助护士做好注射前的三查三对工作,务必做到准确无误。 (3)如药物在使用前需作过敏试验,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有无异常或不适。如有无胸闷、气短、呼吸不畅、苍白、青紫或烦躁不安,以便及时报告医护人员,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4)肌注过程中,对婴幼儿要固定好,不让其挣扎乱动,以免弄断针头。 (5)注射后不要立即离开,应停留在医院观察15分钟左右。 (6)肌注后应让孩子休息一段时间,不要作剧烈的跑动。肌注后如孩子诉说打针部位疼痛,走动不便,要严密观察。必要时到医院请医生检查。 (7)肌注后药物引起的局部硬块,可用热敷或艾条促其吸收。
5. 小儿肌肉注射部位及注意事项
有两种找注射点的方法: 一,将一半屁股分成四份,取外上象线,因为小孩肌肉未发育完全尽量向外, 二,髂前上脊与尾骨连线的上三分之一处。要扎针快,推药快(因为小孩子要乱动动作慢了会导致针断在肉里),拔针快,三快
6. 关于小儿肌肉注射
没有多大的区别。选择准确的部位重要;尽可能用小号针头;至于注射的深度、手法要因人而异。最好经过儿科护士的当面操作指导,才有大的受益。法则:要有悟性,但不能盲目。
7. 我想请问一下打屁股针的方法
希望你能看得懂,因为有些术语无法找别的文字代替。
一,十字法
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上作一垂直平分线,在外上方四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
臀裂顶点应该想象得到,髂嵴最高点是指人体骨盆后面一侧最高点。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与髂嵴最高点这两条线的垂直平分线,在人体的外侧,那四分之一处,就是肌注部位。此外,应注意避开该平分线的内角。
二,联线法
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
髂前上棘,为人体骨盆(髂骨)在前面那点,相当于人体腰左右两侧垂直下来摸到骨盆那部位。这两点联线的外侧上三分之一处,即为注射部位。
臀部肌肉注射为使臀部肌肉松弛,可采用侧卧位。人体侧卧,上腿伸直,下腿弯曲。
注意事项
一,切勿把针栓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衔接处折断。
二,需长期作肌肉注射的,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并用细长针头,可避免或减少硬结的发生。
三,需要两种药液同进注射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四,2岁以下儿童不宜选用后臀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幼儿尚未能独自走跟前,其臀部肌肉一般发育不好,因此不宜在臀大肌处进行注射。可选用臀中肌,臀小肌处注射为佳。
8. 小儿肌注部位及定位方法
注射部位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三角肌。肌肉注射很重要的是对注射部分的精确定位。 臀大肌注射定位: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从髂嵴最高点向下做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中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区。连线法:从髂前上棘到尾骨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为注射部位。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该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目前使用日趋广泛,定位方法有两种: a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骼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 b骼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应以其手指的宽度为标准。 股外侧肌注射定位:位置为大腿中段外侧:一般成人可取髋关节下10cm至膝上10cm的一段范围,该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且部位较广,可供多次注射。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肌肉较臀部肌肉薄,只能做小剂量注射。
9. 小儿肌肉注射注意什么
1)需要两种药液同时注射,应注意配伍禁忌。 (2)回抽无回血时,方可注入药物。 (3)注射部位适合于个体。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因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一般发育不好,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 (4)定位准确,尤其是臀大肌注射应避免损伤坐骨神经。 (5)切勿将针头全部刺入,以防针头从衔接处折断。一旦针头折断,保持局部及肢体不动,迅速用血管钳夹住断端拔出。如断端全部进入肌肉,则行手术取出。 (6)需要长期肌注的病人,注射部位要经常更换,以防局部形成硬结,若出现硬结,则可采取热水袋或热湿敷、理疗等处理。 怎样护理肌肉注射的孩子? 肌肉注射是小儿患病时常用的一种给药方法。一般常用于药物不宜口服、病儿不能口服药物,或根据病情需要快速药物效果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肌肉注射虽然由护士执行,但作为家长也应该协助做好护理工作。 (1)对懂事的孩子,应给予说明打针的必要性,让孩子勇敢地接受,尤其应给孩子以同情安慰,消除紧张害怕心理,减少不良反应。 (2)协助护士做好注射前的三查三对工作,务必做到准确无误。 (3)如药物在使用前需作过敏试验,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有无异常或不适。如有无胸闷、气短、呼吸不畅、苍白、青紫或烦躁不安,以便及时报告医护人员,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4)肌注过程中,对婴幼儿要固定好,不让其挣扎乱动,以免弄断针头。 (5)注射后不要立即离开,应停留在医院观察15分钟左右。 (6)肌注后应让孩子休息一段时间,不要作剧烈的跑动。肌注后如孩子诉说打针部位疼痛,走动不便,要严密观察。必要时到医院请医生检查。 (7)肌注后药物引起的局部硬块,可用热敷或艾条促其吸收。
10. 进行肌肉注射怎么弄
您好,肌肉注射操作方法: 1.洗手,准备药物,准备针筒。 2.安慰病人,取得合作。 3.消毒,选择注射部位。 4.进针约2/3,(儿童和瘦弱者减少深度) 5.抽动活塞,如无回血,缓慢注射药物 6.迅速拔针,提醒病人压住注射部位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