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预应力张拉实际伸长量计算公式的含义是什么
计算公式的含义:
100%-20%+20%*理论伸长量,如果是两端对称张拉,将理论伸长量除2,两端的伸长量再相加。
通常工程建设中就是用这种计算方法了 ,至于你说的相关依据现在还不敢确定,但是这种计算方法只是比较合理的计算方式。
如果你长束的钢绞线张拉你不妨使用20%→40%→100%把初应力加大使其钢绞线能接近绷紧状态。
测量时注意事项:
1、锚具夹片必须室内存放,并采取防潮防锈措施,防止夹片锈蚀造成滑丝。
2、夹片安装时检查锚环夹片孔内应洁净无杂物,同时夹片无锈蚀,严禁夹片被土、砂污染。
3、开始张拉时(张拉至张拉力15%前),观察锚环应与锚垫板密贴,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4、张拉完成及时对伸长量进行校核,超出±6%暂停张拉,查明原因并调整后方可重新施工。
Ⅱ 钢筋张拉理论伸长值和实际伸长值的计算
1,首先计算张拉力:P=(1+m)δcon Ap (m是超张拉百分率,δcon是张拉控制因力,Ap是预应力筋截面面积)
即:P=1.03x0.85x450x6x1/4x3.14x20²=742249 N(6是根数)
2,理论伸长值=Fp·l/(Ap·Es)
FP──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
L──预应力筋的长度(mm);
AP──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mm2);
EP──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N/mm2)
=1.03x0.85x450x6680/1.8x105(1/4x3.14x20²分子分母都有,自动约去,105是10的五次方,打不出来)
=14.62mm
3,推算值:x=0.1δcon/0.9δconx12=1.33mm
实际伸长值:12+1.33=13.33mm
4,理论伸长率:(13.33-14.62)/14.62x100%=-8.8%>±6,应暂停张拉
Ⅲ 油顶行程不够或者油顶一次放不到位,需要两次张拉 如何计算伸长量
两次张拉伸长值之和,过程为:
1、初始应力张拉,记录油缸伸长值L1,夹片外露长度L夹1;
2、中间应力张拉,记录油缸伸长值L2,夹片外露长度L夹2;
3、倒顶应力张拉,记录油缸伸长值L3,夹片外露长度L夹3;
4、回油,倒顶;
5、倒顶应力张拉,记录油缸伸长值L4,夹片外露长度L夹4;
6、控制应力张拉,记录油缸伸长值L5,夹片外露长度L夹5
初始应力取值应该根据管道的长度和管道的弯曲程度来确定,正常情况,50m左右的管道初始应力可取10%控制应力,100m的管道初始应力可以取20%控制应力,150米的预应力管道,初始应力应增大到30%左右
Ⅳ 怎样计算预应力伸长值
怎样计算预应力伸长值
理论伸长值计算公式
曲线预应力筋的理论张拉伸长值△LT按以下近似公式计算:
△LT=(1+exp[-(k LT+ uθ)]) Fj/(2ApEp) LT
式中: Fj —— 预应力筋的张拉力;
Ap —— 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
Ep —— 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
LT —— 从张拉端至固定端的孔道长度(m);
K —— 每米孔道局部偏差摩擦影响系数;
u —— 预应力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系数;
θ —— 从张拉端至固定端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总夹角(rad)
Ⅳ “预应力张拉”的实际伸长值有哪些计算方法呢
10%→100%,20%→100%,这也就是简易张拉 其实跟直接拉到100%没有区别,适用于短束10%、20%也就是给你参考的一个在钢绞线拉至规定的初应力值。
Ⅵ 箱梁的预应力张拉计算方法,详细的从预应力的初应力算法到伸长值的算法...
初应力简单来说就是把预应力钢筋松弛拉紧,如果按10%、20%、100%张拉,就是从20%到100%的实际伸长值加上0-10%的伸长值,但是0-10%的值不好计算,就采用10%-20%的伸长值了。伸长值指的是钢筋绷紧后的伸长,所以部能加上初应力的伸长值,否则就比实际的长了
Ⅶ 初始应力伸长值怎么算
△L=PpL/AyEg
式中:△L—理论伸长值
Pp—平均张拉力(N)
L— 预应力钢材长度(cm)
减去两个10%初应力:预应力筋在穿束过程中有可能有交叉、松驰状态,没有完全挺直,张拉后的伸长值较大,所以控制伸长量时以初应力以后的伸长值为准,因为两端张拉所以要减两个10%。
Ⅷ 预应力 伸长量实测计算公式为什么是“(20%-10%+100%-10%)”
之前10%含有非弹性变形,不能算到伸长量里面,用后面的10%到20%的变形来替代,不过,还得减去回缩量的,你这个公式应该是不全的!
Ⅸ 各位朋友好,请告诉我预应力锚索张拉实际伸长值的计算方法奋斗
(1)、理论伸长值计算:
后张法预应力钢绞线张拉伸长值计算公式如下:
△L=p×[1-e-(KL+μθ)]/ (KL+μθ)
Ay—预应力钢绞线的公称截面积mm2,取140 mm2。
ΔL——预应力筋理论伸长值(cm)
Eg——预应力筋弹性模量MPa(N/mm2),取2.03×105Mpa 。
P——预应力筋平均张拉力(N)
L——从张拉端至计算机截面孔道长度(m)
P——预应力筋张拉端的张拉力(N)
θ——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曲线孔道部分切线夹角之和(rad)
K——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取0.0015
μ——预应力筋孔道壁的摩擦系数,取0.15
(2)、实测伸长值:
在初始张拉力15%σK状态下作出标记,钢绞线张拉15%σK作为初应力,初应力伸长值采用理论推算伸长值, 15%σK~100%σK的伸长值作为实测伸长值。
Ⅹ 实际伸长量如何计算
计算过程如下:
1、初应力宜在10%-3%,到达初应力时测量伸出钢绞线长度L1(或者油缸出来长度),到达初应力2倍时,测量钢绞线长度L2。
2、到达100%应力时测量L3,钢绞线实际伸长量为:L3-L1+(L2-L1),然后两端相加为总伸长量。如果分级张拉,按照同样步骤测量,然后累加即可。
3、一端张拉工艺时,假如张拉端称为A,固定端称为B,那么,张拉端开始从初始应力0拉至100%张拉力时,伸长也随着应力的增加从A端慢慢的影响到B端,总伸长量是100。
4、采用二端张拉工艺时,因张拉形式的改变也导致B端形式由固定端变为张拉端、我们把A端与B端的中间点称为C,那未张拉端A、B分别从初始应力0张拉至100%应力,伸长影响范围分别从A端影响到C(伸长量50)和B端影响到C(伸长量50)。
(10)初始应力伸长值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预应力的计算特点
1、截面计算和预应力损失计算
体外预应力钢筋与混凝土截面变形不协调,在应力计算中不能将体外预应力钢束面积计入换算截面的特征。
由于管道在结构体外,直线段体外预应力钢束的摩阻损失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曲线段体外预应力钢束的摩擦系数与采用的体外预应力钢束类型有关。
由于截面变形造成的预应力损失需根据体外预应力体系与结构的粘结关系来计算。这部分包括混凝土弹性压缩损失和混凝土徐变、收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若体外预应力钢束为无粘结形式,则这部分损失计算与锚固点间相对位移差有关。故其计算方法与体内预应力钢束不同。
2、体外预应力钢束在转向结构处的滑移
体外预应力钢束在转向结构处是否产生滑移以及由于滑移引起的应力重分布,需根据体外预应力体系与结构的粘结关系来判断。
若钢束在转向点固定,则体外预应力钢束在转向结构处无滑移发生;若在转向处可以滑移,则需要根据转向结构两端的钢束拉力差和钢束在转向处的摩阻来判断是否发生滑移。
3、体外预应力钢束的二次效应
体外预应力钢束仅在锚固和转向位置处,才能与结构的竖向位移相协调,竖向约束点越少,结构变形时体外预应力钢束偏离原位置就越多,这就是体外预应力钢束的二次效应。二次效应是体外预应力结构在弹性阶段区别于体内预应力结构的特征之一。
由于二次效应考虑的是体外预应力钢束与结构竖向变形的差异,故这种效应是非线性的,对二次效应的研究必须考虑结构的非线性影响。
体外预应力在有限元计算中的实现
目前体外预应力的有限元计算主要有两种方法:
1、以等效荷载的形式添加体外预应力;
2、单独建立体外束单元的方式实现。
方法1能近似的计算预应力损失,但无法考虑转向块的作用(粘结滑移),且由于方法1是以荷载形式表达的(没有实际的结构),所以难以考虑钢束的二次效应。
方法2用结构来模拟预应力,因此能较好的考虑钢束的二次效应,但预应力损失的计算与转向块的模拟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但是这并不是不能克服的,这一点在WISEPLUS中已经提供了相关技术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