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引力波的波长和频率是多少引力波传播需要介质吗
引力波以波动形式和有限速度传播的引力场。按照广义相对论,加速运动的质量会产生引力波。引力波的主要性质是:它是横波,在远源处为平面波;有两个独立的偏振态;携带能量;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等。引力波携带能量,应可被探测到 。但引力波的强度很弱,而且,物质对引力波的吸收效率极低,直接探测引力波极为困难。曾有人宣称在实验室里探测到了引力波,但未得到公认。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双星轨道参数的变化来间接验证引力波的存在 。例如,双星体系公转、中子星自转、超新星爆发,及理论预言的黑洞的形成、碰撞和捕获物质等过程,都能辐射较强的引力波。我们所预期在地球上可观测到的最强引力波会来自很远且古老的事件,在这事件中大量的能量发生剧烈移动(例子包括两颗中子星的对撞,或两个极重的黑洞对撞)。这样的波动会造成地球上各处相对距离的变动,但这些变动的数量级应该顶多只有10^-21。以LIGO引力波侦测器的双臂而言,这样的变化小于一颗质子直径的千分之一。这样的案例应该可以指引出为什么侦测引力波是十分困难的。
Ⅱ 引力的传播速度是光速,我们是怎样进行测量的
我们对引力传播速度的测量,是从“引力波”现象开始的。最终,在两年前,我们才真实得出了“引力传播速度趋同于光速”这样的结论。我们都知道,引力,可以说是自然界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最神奇的一种力。
物理学的四大基本力中,虽然引力的影响范围最小,力度最弱;但是,它确制约着可观测宇宙里的种种变化;上到日升月落,下到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在被引力不断的影响着。
当时,引力波是从距离地球六千五百光年之外的开普勒63v星球上传来的。经过计算之后,我们得出了引力波,也就是引力本身的传播速度:和光速趋同。
Ⅲ 宇宙中比光速快万倍的引力波,是怎样的存在
宇宙中比光速快万倍的引力波,是怎样的存在?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神奇的波——引力波。在物理学中,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它是太空中一种看不到的波,并且传播速度非常快。我们从很久以前就知道这种波了。100多年前,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许多关于重力和空间的想法。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也就是物体加速运动时给宇宙时空带来的扰动。
如何证实引力波的存在呢?2015年,科学家们首次探测到了引力波!他们使用了一种非常灵敏的仪器——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LIGO)。这次引力波是两个黑洞对撞后融合时产生的。令人惊讶的是,这次撞击发生在13亿年以前,但是引力波直到2015年才传到了地球上。引力波的首次发现是科学史上十分重大的事件。在此之前,我们对于宇宙所有的认识都来自于光波。但之后我们拥有了一种认识宇宙的全新的方法——引力波。
Ⅳ 如何理解引力波,怎样具体探测
直接探测到引力波有多重要?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多国家科学家认为,新发现不仅填补了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让现代物理学的根基更加坚实,也意味着科学家抓住了揭开宇宙奥秘的“钥匙”,有助于了解宇宙的起源和运行机制。
英国着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表示:“引力波提供了一种人们看待宇宙的全新方式。(人类)探测到引力波的这种能力,很有可能引发天文学革命。”
全球近千名科学家参与了搜寻引力波的项目,其中有来自中国清华大学的科研团队,包括该校信息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天体物理中心兼职研究员曹军威,以及计算
机系副教授都志辉和王小鸽等。参与研究的几位科学家对新华社记者说,他们着重采用先进计算技术提高引力波数据分析的速度和效率。如果说引力波发现有重大意
义,那么探测和数据分析技术水平的提高意义也同样重要。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物理学家劳伦斯·克劳斯告诉新华社记者,发现引力波开启了观测宇宙的一个新窗口,就像望远镜的发明或太空无线电波的发现一样。引力波天文学将成为21世纪的天文学。不仅如此,它可能还揭示了有关引力、黑洞及基本物理问题的性质的重要信息。
南非夸祖鲁-纳塔尔大学的引力波研究专家马寅哲说,天文学的发现几百年以来主要靠电磁光谱的测量,射电、光学、红外、X射线等天文观测手段均是在收集
光,靠“看”观测宇宙。引力波的发现则将从“听”这一完全不同的角度进行天文观测,引力波天文学这一学科的大门彻底被打开。引力波将成为检验爱因斯坦相对
论、探测黑洞质量、测量宇宙距离等基本问题的新窗口。
此次主导发现引
力波的是“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项目(LIGO)。参与该项目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科学家乍得·汉娜说,我们无法预测引力波天文学将如何改变对宇宙
的基本认知,就像伽利略用他的小望远镜预测不了哈勃太空望远镜展现给我们的宇宙那样,“我们可以预期的是,100年后我们的后辈所知道的将与我们所知道的
有天壤之别”。
LIGO原型机实验室科学家埃里克·金特罗对新华社记者回忆自己得知引力波可能被探测到的经历说,“我们被告知不得声张,我甚至没有告诉家人,其实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好好庆祝,我只是在当时偷偷攥了下拳头,对自己说‘YES’”。
另一名LIGO项目共同创始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基普·托尔内说:“有了这一发现,我们人类将会开始不可思议的新探索:探寻宇宙扭曲的一面——由扭曲时空生成的天体与现象。”
托尔内也是好莱坞科幻大片《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有人在记者会上问这一发现对时间旅行有什么意义,他回答说:“这大大加深了我们对在极端扭曲情况下的时空行为的了解,但我不认为它使我们距时间旅行更近一步。我倒是希望如此,但那是两个不同的方向。”
100年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爱因斯坦也曾认为,由于引力波太过微弱,它无法被探测到。参与LIGO项目的墨尔本大学研究人员孙翎告诉记者,这次“我们既证明了他的正确,另一方面他也说错了,我们真的探测到了”。
Ⅳ 引力的传播速度是光速,那么科学家是怎样测量引力的传播速度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好奇这种事情的出现了。
但是如果现在太阳上突然出现一个人,那么根据光从太阳到达地球需要8分钟的时间,就说明你和太阳上突然出现的这个人的引力作用接触也必须用8分钟。但他质量小,离你又远,所以根据引力定理公式可以知道,你根本感觉不到他对你的引力作用。你们两个人都对自己所处星球的引力作用感觉明显。
Ⅵ 双星系统的引力波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从波的频率演化看,在低频的部分开始。碰撞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两个黑洞的引力波频率从30 Hz开始。这在引力波天文学中是比较低的频段,但是这就意味着黑洞是15Hz轨道频率。再具体点就是,这两个黑洞分别为36和29太阳质量,每个半径大约是一百公里左右,距离是一千公里,每秒钟互相转15圈。
第二阶段。到两个黑洞快并合的时候,引力波频率达到100 Hz,轨道频率50 Hz,就是每秒钟转50圈。这个时候两个黑洞已经快形成一体了,它们每个“中心”之间的距离大概是两百公里左右。
第三阶段。然后,这个合并成一体的扭曲的黑洞继续震荡,逐渐变成一个新的、旋转的黑洞(科尔黑洞)。这个黑洞的质量是63个太阳质量,它的半径大约是160公里。在这个震荡的过程中,这个黑洞主要显示发射频率在240 Hz左右的引力波,说明它在以120 Hz左右旋转,也就是每秒钟120圈。这个过程也可以看做是引力波在黑洞的“光球”周围绕转,并且逐渐逃逸到远处。”
Ⅶ 关于引力波
引力波
人们熟知的万有引力的本质是什么?牛顿认为是一种即时超距作用,不需要传递的“信使”。爱因斯坦则认为是一种跟电磁波一样的波动,称为引力波。
电荷被加速时会发出电磁辐射,同样有质量的物体被加速时就会发出引力辐射,这是广义相对论的一项重要预言.
1959年,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韦伯发表了证实引力波存在的消息,这引起了世界物理学界一阵狂热的激动。事情是这样的,韦伯等人制造了6台引力波检验器,分别放在不同地点进行长期的检波记载。结果发现在各台检波器上都记录到一种相同的、不规则的“扰动”,并证明它并不是由声学振动、地震、电磁干扰或宇宙线干扰等引起的,因此,他们认为“不能排除这就是引力波”。之后,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采用各种方法企图证实宇宙深处的同样“来客”,但终未得到肯定的结果,于是激动之余,人们便只能叹息罢了。
射电天文学的蓬勃发展为物理学家们新的探测途径。射电望远镜的探测本领比光学望远镜强得多,美国天文物理学家泰勒等人在1974年,靠着射电望远镜发现了一个双星体系——脉冲射电源(PSR1913+16)。按照广义相对论计算,双星互相绕转发出引力辐射,们的轨道周期就会因此而变短,(PSR1913+16)的变化率为-2.6*10 -12。而在1980年,他们也是采用精密的射电仪器,由实验行到观察值为-(3.2±0.01×10 -12,与理论计算值在误差范围内正好符合。这可以说是引力波的第一个定量证据。上述消息传开,引起物理学界的极大震动。科学家们信心倍增,为欢迎引力辐射这位宇宙“娇客”将开展更为广泛的探索研究。因为对引力波的探测不仅可以进一步验证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而且将为人类展现出一幅全新的物质世界图景,茫茫宇宙,至个有物质,到处有引力辐射。
Ⅷ 如何通过引力波测量地球与黑洞的距离
在物理学中,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这种波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在1916年[1] ,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的存在是广义相对论洛伦兹不变性的结果,因为它引入了相互作用的传播速度有限的概念。相比之下,引力波不能够存在于牛顿的经典引力理论当中,因为牛顿的经典理论假设物质的相互作用传播是速度无限的。
各种各样的引力波探测器正在建造或者运行当中,比如 advanced LIGO(aLIGO)从2015年9月份开始运行观测。
Ⅸ 地球引力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比较高深,现在科学界还有不同解释
引力产生的原因:
【第一种解释】
空间 引力扭曲空间,也可以说是膨胀使空间扭曲。
牛顿被苹果砸到,换一种说法 牛顿撞到了苹果。
用于宇宙在不断膨胀,可是为什么我们没粘在一起呢?空间,空间存在压力使我们不会粘在一起。
这就是为什么2个物质靠近,还会产生斥力的原因。
在太空加速运动的飞船理你会感到重力。
在坠落的电梯你感觉不到重力。
但是还有一点,我们在宇宙中,而且我们还是人类,我们无法高于人类的思想以令一种形式看我们的这个宇宙。一切都在发现,一切都在探索,永远没有止境。
引力是什么?茫茫宇宙由无数个星系、星体组成,这些天体沿着各自的轨道秩序井然地运转,组成一个和谐的宇宙大家庭,是什么神奇的力量把这些天体组合在一起的呢?人们认为是引力。然而引力的实质是什么呢?
早在1679年,着名科学家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认为天体间因有质量而有引力,并且发现了引力对一切物体的作用性质都是相同的。例如,当地球引力把任何一个物体吸引到地面时,其加速度是9.8米/秒’。很显然,牛顿所提出的引力,实际上就是重力。但是引力是如何实现的呢?它的作用机制是什么?万有引力定律不能解答。
引力与电力有相似之处,如二力均与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所带力荷(引力是质量,电力是电荷)的乘积成正比。但二力的比例系数相差悬殊,电力远远大于引力。例如,在氢原子中,原子核与电子间的电吸引力是它们间引力的 1040倍!二力间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差别,如(两物质的)同性电荷间存在相互排斥力,异性电荷间存在吸引力,而万有引力却总是吸引力。
1916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问世,提出了崭新的引力场理论。他认为由引力造成的加速度,可以同由其他力造成的加速度区分开来。这个命题就是爱因斯坦的等价原理,即一个加速系统与一个引力场等效。我们设想,一个人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中乘一架升降机上升,上升的加速度为9.8米/秒·平方,由于速度变化产生了阻力,这个人双脚会紧紧压在升降机的底板上,就像升降机停在地球表面上不动一样,但无法说明他所受到的是引力还是惯性。因此,牛顿所说的万有引力,在爱因斯坦看来,根本不是什么引力,而是时空的一种属性。在这种成曲线的四维时空连续体中,根本不需引力.天体是按自己应有的曲线轨道运行的。
1918年爱因斯坦根据引力场理论预言有引力波存在。他认为高速运动着(加速运动)的物质会辐射引力,引力波就是这种引力的载体,就像光波是电磁力的载体一样。引力波的速度与真空中的光速相同。例如,在太阳和地球之间就是靠引力波传递引力子而实现相互作用的。因此,引力波存在与否,是广义相对论的又一个关键性验证。引力波非常微弱。据计算,用一根长20米、直径1.6米、重500吨的圆棒,以28转/秒的转速绕中心转动,所产生的引力波功率只有2.2× 10的负29次方瓦;一次17000吨级核爆炸,在距中心10米处的引力波充其量也只有10的负16次方瓦/厘米·平方。因此,引力波在目前还无法直接测量。
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自然界也应存在引力波,正如电荷的运动会产生电磁波一样,物体的运动也会产生引力波,引力波的传播速度为光速。这是电力与引力间又一个重要的相似特性。但只有宇宙中具有巨大质量(几倍于太阳质量)的运动天体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引力波。
最早动手检测引力波的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物理学家韦伯博士。60年代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引力波检测装置:一根长153厘米、直径61厘米、重约1.3吨的圆柱形铝棒——后人称之为韦伯杆,横搭在由两个铁柱子支着的钢丝上。铝杆质量虽大,钢丝却几乎无丝毫振动。韦伯推测,铝杆若能接收到来自太空的一束强引力波,就会摆动起来,但摆动很可能是很轻微的,他估计摆动幅度可能只有原子核直径(10的负15次方米)那么大,附近卡车开过等引起的地面震动均可能导致韦伯杆产生如此幅度的振动。为确认检测的确实是引力波,他还在 1000公里之外的芝加哥阿岗国家实验室安装了一个类似的仪器。他想,假如有一个引力波扫过整个太阳系的话,则两个仪器都会同时作出同样的反应。1969年6月,他宣布检测到了引力波。但后来科学家用更精确的仪器再也未检测到,现在一般认为,韦伯的实验结果有误。
韦伯检测器工作在室温(27℃左右)环境,由于受分子热运动噪声的限制,最高灵敏度只能达10的负16次方量级,用来检测引力波尚不可能。
1974年美国人泰勒领导的实验小组,用射电望远镜对天空扫描,发现了离地球15000光年的一颗脉冲星发出的脉冲信号,又经过近4年的观测,间接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脉冲星是急速旋转的中子星,它是一个内部停止了核燃烧而被压得极端紧密的恒星体。它与另一个中子星一起相互绕转,构成一个双星体系。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这个双星体系应能发射引力波,从而带走一些能量,使双星轨道慢慢缩小,周期慢慢变短。这些变化尽管都很微小,却可以从它们发出的脉冲信号到达地球的时间精确计算出来。4年的观测表明:双星轨道周期总共减少了万分之四秒。这个结果恰好与爱因斯坦的理论相符。这是人类第一次间接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但是,这毕竟是间接证明,还不能由此得出引力波真实存在的结论。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出现了工作在低温条件下的第二代引力波检测器(韦伯检测器为第一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建成了低温引力波天线装置:天线是圆柱形的铝棒,长3米,重4.8吨,工作在液氮温区,灵敏度达5×10的负19次方,能检测出振幅为1.5×10的负16次方厘米即约千分之一原子核半径或者一百万亿分之一头发直径的振动。日本东京大学平川诺平教授的引力波检测工作也令人耳目一新。其众多实验均以频率为千赫量级的高频引力波为检测对象,这是与科学家迄今所知道的最强天体引力波源相对应的。平川则创制了一种共振低频引力检测器(方形或扭摆型天线),明确以蟹状星云中的高速自转脉冲中子星NP0531+21为检测对象,该星自转周期为33毫秒,所发引力波到达地面的强度约为10的负27次方量级。平川的引力波检测器分别设立在东京和筑波科学城,经在低温条件下的长时间积累,灵敏度已达10的负25次方。
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前苏联科学家乌恰耶夫又提出了“中微子引力论”。
传统理论认为,中微子不带电荷,无静止质量,它以光速运动,几乎不与物质发生作用,可以顺利穿过地球。但是近年来发现中微子还是有静止质量的,不过其质量极小,约10的负32次方克。科学上发现的中微子实际上有三类:电子类、μ介子类和,介子类。例如,在太阳核聚变反应中辐射的是电子类中微子,它们在到达地球前某个时候就已经变成了μ介子类或,介子类中微子了。如果一类中微子能变成另一类,它们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质量了。有质量就可能对物体造成冲力。乌恰耶夫以“中微子气”代替引力波,认为在充满宇宙间的中微子气中,中微子以亚光速进行着杂乱无章的运动,其中一部分总是要被天体吸收的,结果每一天体都获得一种“脉冲力”,此脉冲力大小等于其吸收的中微子质量与其速度乘积。在日地系统中,地球向日面承受的中微子流比背日面要弱,由此产生的脉冲力恰好抵消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离心力。宇宙间各天体运动都可以如此解释。在这里根本不需要吸引之力。当然,这个理论只是一种探讨,并无实验事实作依据。不过由于中微子在宇宙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它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因此,乌恰耶夫的说法或许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么,引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重力,引力波,还是中微子?
现在,科学家又在改进检测器或创制新的检测器,以求检测到引力波。例如,美国计划分别在东西两岸建立臂长为3.2公里的激光检测器,经多次反射,总光程可达100公里,其灵敏度估计可达10的负21次方。前苏联科学家提出,引力既然能使空间弯曲,引力波将使空间弯曲程度发生改变,由是,电磁场就会因其存在空间的改变而改变,只要检测到这种改变,就算检测到了电磁波。我国科学家提出,引力波会使物质的超流态发生改变。罗马尼亚学者则提出,引力波将使约瑟夫森结电流受到影响。这些效应均可用来检测引力波。
【第二种解释】
引力来源于弯曲
正是质量造成了空间的弯曲,而运动是沿着弯曲的空间进行的,这使得人们“以为”是在受某种引力支配着。实际上不是引力,而是弯曲的空间。这就是“引力”产生的原理。
【第三种解释】
爱因斯坦认为万有引力是物质的存在使时空发生弯曲所致。时空弯曲的理论很独特,也很令人费解,物质的存在如何使时空发生弯曲?又如何产生引力?万有引力来自哪里,怎样相互作用?成了自然之谜。
三百年来,有那么多人探索万有引力,而今的结论竟是这么简单——万有引力就是质子与电子间电磁力的外延。为什么别人就没有想到?
百年来肯定有不少学者首先就想到过这个原由,肯定提出过假说,但是提出这个新假说与学界奉行的电子云理论、自由电子理论相悖,而无数次被迅速地否定了。
百年来,学界认为原子的核外电子是杂乱无章的电子云,而新假说是原子核吸引了电子,还有库仑力外延,所有原子核的电磁力都延伸在外,吸引原子以外的电子。那岂不成了不可收拾的电子争夺战!
百年来,学界认为金属内弥漫着自由电子,而新假说认为万有引力是原子核吸引了电子后还有库仑力外延。这种力构成了地球的重力,吸引住了地球上的山川、河海、大象和人,那么对自由电子的吸引更是轻而易举。事实上臆想中的自由电子没有受到万有引力的制约,于是新假说就被就地否决了。
抛弃了核外电子无规律的电子云理论,抛弃了金属内弥漫着自由电子的理论,注意到核外电子有规律的运动,认识到核外电子都是在一定的能级轨道规律运转。再来看万有引力,它就这么简单!
万有引力的存在也辅证了核外电子是规律有序的:万有引力吸引着万亿吨的山川、海洋、高楼、大坝。那么,吸引散漫轻小的电子云、吸引自由杂乱的自由电子应该是轻而易举,然而事实是万有引力对于如此轻小的电子没有明显的作为,证明原子外的电子是各有归属的,不是散漫、自由的。那些电子云理论、自由电子理论是应该抛弃的。
大道至简,大自然总是用最简法则构成自身。在探索了物质核外电子有规律的运转之后,再来看万有引力,发现万有引力的本源非常简单:就是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库仑力,就是原子核(质子)与电子间电磁力的外延。
大家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绕核旋转的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才有这电子饶核高速旋转。
原子核对电子的引力不会到了原子的边缘嘎然而止,质子对电子的引力是没有边界的,远远地超出了原子、超出了物体之外,谁也没有理由把这种无限的作用限制在一个原子范围内。那种把原子核对电子的引力孤立在一个原子之内,认为原子间没有相互作用、对外没有交流是形而上学的。
所有原子核的电磁力都延伸在外,所有的质子引力都向外延伸,为什么没有形成电子争夺战?这是因为相邻原子的外电子相距较远,引力大打折扣。再者,每个原子的核外电子都是在一定的能级轨道规律运转,都有各自的归属,是十分稳定的,核心多吸引来了电子也没有其轨道,原子也留它不住。
【第四种解释】
虽然外延的引力没有夺得相邻的电子,但是质子的这种引力是实实在在的,是没有边界的。单个原子核的外延引力是微不足道,可万亿亿个原子核的外延引力却是天体运行的纤绳,是重力之母。
目前有两种主流理论(但没听说过什么地应力)
1.引力波,任何有质量的物质均会对外辐射引力波,就象热物体辐射红外线一样,引力波能传达引力,就象红外线传达热一样
2.中微子,中微子以亚光速在宇宙各角落进行着杂乱无章的运动,其中一部分总是要被天体吸收的,结果每一天体都获得一种“脉冲力”(中微子具有质量)。在日地系统中,地球向日面承受的中微子流比背日面要弱(因为这中间的中微子要被太阳和地球两者吸收,故两个天体在连线方向上吸收的中微子要比其他方向的少),由此产生的脉冲力在地-日连线方向上也小些,故地-日会有种向彼此运动的趋势,既我们所说的引力
参考资料:爱因斯坦理论和前苏联科学家乌恰耶夫理论
Ⅹ 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 单位都分别是什么
1、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
2、依照国际单位制,F的单位为牛顿(N),m1和m2的单位为千克(Kg),r 的单位为米(m),常数 G 近似地等于G=6.67×10⁻¹¹ N·m²/kg²(牛顿平方米每二次方千克)。
(10)引力波的距离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经典万有引力定律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人类对引力的认识,在十九世纪末发现,水星在近日点的移动速度比理论值大,即发现水星轨道有旋紧,轨道旋紧的快慢的实际值为每世纪42.9″。
这种现象用万有引力定律无法解释,而根据广义相对论计算的结果旋紧是每世纪43.0″,在观测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此外,广义相对论还能较好地解释谱线的红移和光线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的偏转等现象。这表明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理论比经典的引力理论进了一步。
在法拉第和麦克斯韦之后,人们看到物理的实在除了粒子还有电磁场。电磁场具有动量和能量且能传播电磁波。这使人们联想万有引力定律也是物理的实在,能传播引力波,也有许多人努力探测它,但尚无很好的结果。电磁波的传播可用光子解释,类似地,光子也导致引力子概念的引出。万有引力也不再是超距作用,而以引力子为媒介。但这些都是物理学家正在探索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