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计算方法 > 计算方法答题

计算方法答题

发布时间:2022-06-13 16:04:50

①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怎么计算求详细解题思路。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先用乘数个位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

例:25×12=300

意义

3×5表示5个3相加

5x3表示3个5相加。

乘法的新意义:乘法不是加法的简单记法

Ⅰ乘法原理:如果因变量f与自变量x1,x2,x3,….xn之间存在直接正比关系并且每个自变量存在质的不同,缺少任何一个自变量因变量f就失去其意义,则为乘法

② 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是什么

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

一、物理计算题基本格式要求:

①先写解,然后根据题意列出已知条件,并对应统一好单位(要求基本单位相互对应,常用单位相互对应)。

②写出计算公式,然后带值,带值时要带上单位。

③计算,数字与数字相运算,单位与单位相运算。

④检验,作答。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当题目中出现两个及以上物体时,各物理量要用脚标来区分。(脚标可以是数字、字母或汉字的简写)解题过程中必须有必要的文字说明,来体现你解题的思路。

②计算过程中,中间量最好用分数表示,便于下一步计算时进行约分,但最后的计算结果必须写成小数。

范例:

例如:某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的成绩为10.5秒,请问他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一看到题目,我们就会想到这是一道求平均速度的计算题,那么我们就应该先想到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

然后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路程s=100m,时间t=10.5s,有了这两个已知条件,我们就可以很顺利的求平均速度了,物理学中要求必要的文字说明,并且每个数字后面都要带上单位。

这个题目的规范答题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解:由题目可知,运动员运动的路程为s=100m,所要时间为t=10.5s,根据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可以计算出该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

v=s/t。

=100m/10.5s。

=9.95m/s。

即这名运动员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9.95m/s。

③ 计算题的方法技巧

1、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看,现在的计算题的计算量和计算难度都要求不高。

主要涉及这几个公式:

密度公式:(ρ=m/V); 固体压强公式:P=F/S;

功的公式:(W=Fs); 功率公式:(P=W/t=Fv);

机械效率公式:(η=W有用/W总); 热量计算公式:(物体温度变化吸、放热:Q=cmΔt;燃料燃烧放热:Q=qm);

欧姆定律公式:(I=U/R); 电功公式:(W=UIt);

电功率公式:(P=UI=W/t); 电热公式:(Q=I2Rt),此外可能会用到阿基米德原理,即F浮=G排。

2、解答计算题的一般步骤:

(1)细心读题审题 (2)寻找解题根据 (3)解答和检验

3、解计算题的一般要求:

(1)要明确已知条件和相对隐含条件,确定主要解题步骤。

(2)分析判断,找到解题的理论依据。

(3)分清各个物理过程、状态及其相互联系。

(4)计算过程应正确、规范。要正确写出有关的公式,正确代入公式中物理量的数字和单位。能画图的可以作图辅佐解题。

4、解计算题应注意:

单位的统一性;物理量的同体性、同时性;解题的规范性。

5、计算题的主要类型:

1)有关密度、压强、机械功、功率和效率的计算

此类试题一般围绕“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展开,同时考虑实际使用机械做功时要克服机械自重、摩擦等因素,因此使用任何机械的效率都小于100%。

解题时要注意:

(1)分清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2)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总功

(3)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初中物理中一般不考虑拉线质量)。

(4)可根据滑轮组中n=s/h 来确定动滑轮上绳子的股数

2)有关热量、能量转换的计算

热量计算公式:物体温度变化吸、放热:Q=cmΔt;燃料燃烧放热:Q=qm;电热公式:Q=I2Rt

解此类题注意:①各种能量间转换的效率②各物理量的单位统一为国际单位。

3)有关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电热的计算

(1)电路的结构变化问题 (2)电路计算中的“安全问题”。

4)综合应用的计算

总之,无论是解好哪种类型的物理题,除了掌握好一定的解题方法外,解题时审题是关键,否则将会离题万里,前功尽弃。

审题时需注意:

(1)理解关键词语(2)挖掘隐含条件(3)排除干扰因素

三.巧解计算理解符号

1.尽量用常规方法,使用通用符号答题

1) 掌握通用解题技巧,以不变应万变。

2) 使用准确的物理符号。

比如像时间、路程、摩擦力等等,这些物理量都是有相应的通用符号的,规范的选择即可,但是也要避免和题目中已有的符号冲突。

3) 简单的技巧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以上所有方法,可能同学们刚运用时感到吃力,但是只是有意识地训练之后,慢慢就可以游刃有余了。所以加强基本方法的训练至关重要。

2.对复杂的数值计算题,先解出符号表达

1)掌握数值计算题应用符号公式的“三部曲”。

物理数值计算题的答题,要求明确写出应用公式,并在带入数值时,必须既有数据又有单位,而且书写清晰,计算正确。间接表示为“三部曲”,即(A)公式;(B)代入;(C)结果。

2)代入数值计算题的表达符号要标准化。

当计算题中涉及到物理量单位时,要用课本上规定的国际单位符号来表示。

3)把符号替换为数值,数值计算题答案书写要合理化。

④ 分式计算解题方法

分式的计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分式加减法。当相加减的两个分式,分母相同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进行加减。如果相加减的两个分式分母不一样,则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分,再进行加减。
分式乘法。分式乘法,要把分子、分母分别相乘。
分式除法:分式除法是把除式的分子、分母上下颠倒后,再乘以被除式。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⑤ 初中化学竞赛的中计算题解题方法

初中化学竞赛试题中常设置新颖、灵活的计算题,借以考查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为了提高解题速率,提高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化学计算的基本技巧非常必要。现将化学竞赛计算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归纳如下,供参考。
1.守恒法
例1 某种含有MgBr2和MgO的混合物,经分析测得Mg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4%,求溴(Br)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在混合物中,元素的正价总数=元素的负价总数,因此,Mg原子数×Mg元素的化合价数值=Br原子数×Br元素的化合价数值+O原子数×O元素的化合价数值。
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00克,其中Br元素的质量为a克,则
×2=×1+×2
a=40(克)
故Br%=40%。
2.巧设数据法
例2 将w克由NaHCO3和NH4HCO3组成的混合物充分加热,排出气体后质量变为w/2克,求混合物中NaHCO3和NH4HCO3的质量比。
解析:由2NaHCO3Na2CO3+H2O↑+CO2↑和NH4HCO3NH3↑+H2O↑+CO2↑可知,残留固体仅为Na2CO3,可巧设残留固体的质量为106克,则原混合物的质量为106克×2=212克,故mNaHCO3=168克,mNH4HCO3=212克-168克=44克。
=
3.极植法
例3 取3.5克某二价金属的单质投入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稀盐酸中,反应结束后,金属仍有剩余;若2.5克该金属投入与上述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等反应结束后,加入该金属还可以反应。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24 B.40 C.56 D.65
解析: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克×18.25%=9.125克,9.125克盐酸溶质最多产生H2的质量为=0.25克。由题意知,产生1克H2需金属的平均质量小于3.5克×4=14克,大于2.5克×4=10克,又知该金属为二价金属,故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28,大于20。答案选A。

4.十字交*法
例4 取100克胆矾,需加入多少克水才能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硫酸铜溶液?
解析:结晶水合物(CuSO4*5H2O)可看成CuSO4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00%=64%。设加水(溶质质量分数可看成0%)的质量为x,则
x=60克
5.估算法
例5 将13.2克可能混有下列物质的(NH4)2SO4样品,在加热的条件下,与过量的NaOH反应,可收集到4.3升NH3(密度为17克/22.4升),则样品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
A.NH4HCO3、NH4NO3 B.(NH4)2CO3、NH4NO3
C.NH4HCO3、NH4Cl D.NH4Cl、(NH4)2CO3
解析:假设样品为纯(NH4)2SO4,则由(NH4)2SO4→2NH3可知,能产生4.48升NH3,大于4.3升。因此样品中的杂质造成样品NH4+的含量小于纯(NH4)2SO4中NH4+的含量。这就要求选项的两种物质中至少有一种物质的NH4+含量小于(NH4)2SO4中NH4+的含量,都大于是不可能的。可将备选答案化学式变形后进行估算:NH4HCO3→(NH4)2(HCO3)2,NH4NO3→(NH4)2(NO3)2,NH4Cl→(NH4)2Cl2.部分“式量”:(HCO3)=122,(NO3)2=124,Cl2=71,CO3=60,而(NH4)2SO4中,SO4=96,故答案选D。
6.差量法
例6 4.0克+2价金属的氧化物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完全转化为氯化物,测得氯化物的质量为9.5克,通过计算指出该金属的名称。
解析:反应后物质质量增加是由于参加反应氧化物的质量小于生成氯化物的质量。设金属氧化物化学式为RO,式量为m,
则RO→RCl2 质量增加
m 55
4.0克 (9.5-4.0)克
m=40。故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16=24,属于镁元素。

⑥ 4阶行列式的计算方法,解题方法....

有两种方法可供你选择
第一是你可以采取通过化为三角行列式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第二种方法是你可以通过展开式来进行计算
2种方法都是简单的

如果本题有什么不明白可以追问,如果满意请点击右下角“采纳为满意回答”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采纳本题后,另外发并点击我的头像向我求助,答题不易,请谅解,谢谢。
O(∩_∩)O,记得采纳,互相帮助
祝学习进步!

⑦ 高中化学计算题的各种解题方法

这个问题实在是非常宽泛啊...主要介绍几种吧,差量法,极值法,转换法,十字交叉法
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法。
此法将“差量”看作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题步骤与化学方程式列比例式解题完全一致。
用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理论差量。
【适用条件】
(1)反应不完全或有残留物。
在这种情况下,差量反映了实际发生的反应,消除了未反应物质对计算的影响,使计算得以顺利进行。
(2)反应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易求出。这是使用差量法的前提。只有在差量易求得时,使用差量法才显得快捷,否则,应考虑用其他方法来解。
【用法】
A ~ B ~ Δx
a b a-b
c d
可得a/c=(a-b)/d
已知a、b、d即可算出c=a*d/(a-b)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中有一条:
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反应前后各物质间的比例关系。
这是差量法的理论依据。
【证明】
设微观与宏观间的数值比为k.(假设单位已经统一)
A ~ B ~ Δx
a b a-b
a*k b*k (a-b)*k
可得a*k=a*[(a-b)]*k/(a-b)
推出a/(a*k)=(a-b)/[(a-b)*k]
用c替换a*k,d替换(a-b)*k
已知a、b、d即可算出c=a*d/(a-b)
因此差量法得证
【原理】
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差和参加该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成正比例关系,这就是根据质量差进行化学计算的原理。
【步骤】
1.审清题意,分析产生差量的原因。
2.将差量写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右边,并以此作为关系量。
3.写出比例式,求出未知数。
【分类】
(一)质量差法
例题:在1升2摩/升的稀硝酸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铜粉,充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了13.2克,问:(1)加入的铜粉是多少克?(2)理论上可产生NO气体多少升?(标准状况)
分析:硝酸是过量的,不能用硝酸的量来求解。铜跟硝酸反应后溶液增重,原因是生成了硝酸铜,所以可利用这个变化进行求解。
3Cu + 8HNO3 = 3Cu(NO3)2 + 2NO↑+ 4H2O 增重
192 44.8 636-504=132
X克 Y升 13.2 可得X=19.2克,Y=4.48升
(二)体积差法
例题:10毫升某气态烃在80毫升氧气中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来状况(1.01×105Pa , 270C)时,测得气体体积为70毫升,求此烃的分子式。
分析:原混和气体总体积为90毫升,反应后为70毫升,体积减少了20毫升。剩余气体应该是生成的二氧化碳和过量的氧气,下面可以利用烃的燃烧通式进行有关计算。
CxHy + (x+ )O2 → xCO2 + H2O 体积减少
1 1+
10 20
计算可得y=4 ,烃的分子式为C3H4或C2H4或CH4
(三)物质的量差法
例题:白色固体PCl5受热即挥发并发生分解:PCl5(气)= PCl3(气)+ Cl2 现将5.84克PCl5装入2.05升真空密闭容器中,在2770C达到平衡时,容器内的压强为1.01×105Pa ,经计算可知平衡时容器内混和气体物质的量为0.05摩,求平衡时PCl5的分解百分率。
分析:原PCl5的物质的量为0.028摩,反应达到平衡时物质的量增加了0.022摩,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PCl5(气)= PCl3(气)+ Cl2 物质的量增加
1 1
X 0.022
计算可得有0.022摩PCl5分解,所以结果为78.6%
【例题】
一。把6.1g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放在试管里加热,当完全分解、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4.2g,求原混合物里氯酸钾有多少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混合物加热后减轻的质量即为生成的氧气质量(W混-W剩=WO2),由生成的O2即可求出KClO3。
〔解答〕设混合物中有质量为xKClO3
二。把质量为10g的铁片放在50g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洗净、干燥、称重,铁片的质量增加到10.6g,问析出多少克铜?原硫酸铜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在该反应中,单质铁变成亚铁离子进入溶液,使铁片质量减少,而铜离子被置换出来附着在铁片上。理论上每56g铁参加反应后应能置换出64g铜、铁片净增加质量为64-56=8g。现在铁片增重10.6-10=0.6g并非是析出铜的质量,而是析出铜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差。按此差量即可简便进行计算。
〔解答〕设有质量为x铜析出,有质量为yCuSO4参加反应
三。向50gFeCl3溶液中放入一小块Na,待反应完全后,过滤,得到仍有棕黄色的溶液45.9g,则投入的Na的质量为
A、4.6g B、4.1g C、6.9g D、9.2g
[解析] Na投入到FeCl3溶液发生如下反应
6Na+2FeCl3+6H2O=6NaCl+2Fe(OH)3↓+3H2↑
若2mol FeCl3与6molH2O反应,则生成6molNaCl,溶液质量减少82g,此时参加反应的Na为6mol;
现溶液质量减少4.1g,则参加反应Na应为0.3moL,质量应为6.9g。答案为(C)
四。同温同压下,某瓶充满O2共重116g,充满CO2时共重122g,充满某气体共重114g,则该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为( )
A、28 B、60 C、32 D、14
[解析] 由“同温同压同体积下,不同气体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摩尔质量比”可知此题中,气体质量之差与式量之差成正比。因此可不计算本瓶的质量,直接由比例式求解:
(122-116)/(44-32)=(122-114)/(44-M(气体))
解之得,M(气体)=28。 故答案为(A)
五。向10g氧化铜通氢气,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4g 。判断剩余固体的成分和各自的质量。
[解析]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4g 则失去氧的质量 10 - 8.4 = 1.6g
则还原生成铜的质量 1.6×64/16 = 6.4g
剩余固体的成分 氧化铜 8.4 - 6.4 = 2g 铜 6.4g
六。10g铁样品放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测得固体质量为10.8g,求铁样品中铁的纯度(假设样品中的杂质不和硫酸铜反应,也不溶于水) 。
[解析]增重0.8g 则消耗的铁物质的量为 0.8/(64-56) = 0.1mol
铁的质量 56×0.1 = 5.6g
铁的纯度 5.6/10 = 56%
七。将一定质量的铁放入100g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的质量为105.4g,求加的铁的质量
[解析]增重 105.4 - 100 = 5.4g
则铁物质的量 5.4/(56-2) = 0.1mol
铁的质量 0.1×56 = 5.6g

极值法
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和分析方法。化学上所谓“极值法”就是对数据不足而感到无从下手的计算或混合物组成判断的题目,采用极端假设(即为某一成分或者为恰好完全反应)的方法以确定混合体系中各物质的名称、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这样使一些抽象的复杂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转换法
定义
转换法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多处应用了这种方法。
应用
测量仪器:秒表、电流表、电压表、电阻表、弹簧测力计、气压计、微小压强计、温度计、托盘天平、电能表、测电笔……
物理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探究影响导体产生电热多少的因素……
实例
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可证明一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马德堡半球实验可证明大气压的存在;雾的出现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影子的形成可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月食现象可证明月亮不是光源;奥斯特实验可证明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指南针指南北可证明地磁场的存在;扩散现象可证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铅块实验可证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运动的物体能对外做功可证明它具有能等。

十字交叉法 (注:只适用于由两种物质构成的混合物 M甲:甲物质的摩尔质量 M乙:乙物质的摩尔质量 M混:甲乙所构成的混合物的摩尔质量 n:物质的量,M乙<M混<M甲)
据:
甲:M甲 M混-M乙
M混
乙:M乙 M甲-M混
得出:
n甲:n乙=(M混-M乙):(M甲-M混)
{M甲 M混 M乙 必须是同一性质的量 (即要是摩尔质量,必都是摩尔质量,要是式量,必都是式量) X 、Y 与 M 之间关系:X 、Y 与 M 之间可在化学反应式中相互算出来 (如:在化学反应式中,物质的量 n 和 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Q 之间可相互算出,则 Q 之比【Q甲/Q乙】= (n混—n乙)/(n甲—n混)【n乙<n混<n甲】,n 之比【n甲/n乙】=(Q混—Q乙)/(Q甲—Q混)【Q乙<Q混<Q甲】) }
一、十字交叉相乘法
这是利用化合价书写物质化学式的方法,它适用于两种元素或两种基团组成的化合物。其根据的原理是化合价法则: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的代数和为0或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的绝对值相等。现以下例看其操作步骤。
二、十字交叉相比法
我们常说的十字交叉法实际上是十字交叉相比法,它是一种图示方法。十字交叉图示法实际上是代替求和公式的一种简捷算法,它特别适合于两总量、两关系的混合物的计算(即2—2型混合物计算),用来计算混合物中两种组成成分的比值。
三、十字交叉消去法
十字交叉消去法简称为十字消去法,它是一类离子推断题的解法,采用“十字消去”可缩小未知物质的范围,以便于利用题给条件确定物质,找出正确答案。
其实十字交叉法就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的简便形式 如果实在不习惯就可以例方程解 但我还是给你说说嘛 像A的密度为10 B的密度为8 它们的混合物密度为9 你就可以把9放在中间 把10 和 8 写在左边 标上AB 然后分别减去9 可得右边为1 1 此时之比这1:1 了这个例子比较简单 但难的也是一样 你自己好好体会一下嘛 这个方法其实很好 节约时间 特别是考理综的时候
(一)混和气体计算中的十字交叉法
【例题】在常温下,将1体积乙烯和一定量的某气态未知烃混和,测得混和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2,求这种烃所占的体积。
【分析】根据相对密度计算可得混和气体的平均式量为24,乙烯的式量是28,那么未知烃的式量肯定小于24,式量小于24的烃只有甲烷,利用十字交叉法可求得甲烷是0.5体积
(二)同位素原子百分含量计算的十字叉法
【例题】溴有两种同位素,在自然界中这两种同位素大约各占一半,已知溴的原子序数是35,原子量是80,则溴的两种同位素的中子数分别等于。
(A)79 、81 (B)45 、46 (C)44 、45 (D)44 、46
【分析】两种同位素大约各占一半,根据十字交叉法可知,两种同位素原子量与溴原子量的差值相等,那么它们的中子数应相差2,所以答案为D
(三)溶液配制计算中的十字交叉法
【例题】某同学欲配制40%的NaOH溶液100克,实验室中现有10%的NaOH溶液和NaOH固体,问此同学应各取上述物质多少克?
【分析】10%NaOH溶液溶质为10,NaOH固体溶质为100,40%NaOH溶液溶质为40,利用十字交叉法得:需10%NaOH溶液为
×100=66.7克,需NaOH固体为 ×100=33.3克
( 四)混和物反应计算中的十字交叉法
【例题】现有100克碳酸锂和碳酸钡的混和物,它们和一定浓度的盐酸反应时所消耗盐酸跟100克碳酸钙和该浓度盐酸反应时消耗盐酸量相同。计算混和物中碳酸锂和碳酸钡的物质的量之比。
【分析】可将碳酸钙的式量理解为碳酸锂和碳酸钡的混和物的平均式量,利用十字交叉法计算可得碳酸锂和碳酸钡的物质的量之比97:26

守恒法

守恒法的原理就是利用质量守恒原理。在化学反应中,所有物质反应前后质量之和是一变的,这在任何条件下都适用。

⑧ 初级会计实务计算题答题技巧

【导读】初级会计实务考试主要的考试内容就是考察考生的计算核算能力,因此,计算题的比重还是相当大的,为了帮助大家在计算题上免失分,小编整理了这篇初级会计实务计算题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整理和回顾错题集

在做题上,并不是越多或越困难越好。一定要按照初级会计考试的要求进行练习。对于考生来说,整理一些错误的题目来避免知识盲点甚至比做一个新问题更有效。

在复习错题集时,不仅要检查自己是否在第二次成功的把题目做对了,还要思考答案的异同。如果考生能保证每次做错题都认真复习,不会再错,相信考试前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

三、总结各种题型答题技巧

初级会计考试总共有单选、多选、不定项和判断四种类型的题目,考生应该熟悉基本的会计考试命题规律,善于总结各种各样的答题技巧,有针对性的归纳,及时抓住弱点和灵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整理发布的关于初级会计实务计算题答题技巧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关于初级会计实务备考经验的相关内容,尽请关注环球快问。

⑨ 简答题,求计算方法

使用求导方法,求价格弹性
dQ/dp=-2
本题需求与仿格是线性关系,价格弹性不变。
求价格弧弹性,已知Q的函数是否漏了数据。

阅读全文

与计算方法答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学生在校时间的计算方法 浏览:534
大数字相加的简便运算方法 浏览:986
研究学霸学习的方法 浏览:649
写出常用的煮浆方法及特点 浏览:185
如何学初三英语最有效的方法 浏览:495
快速简单安全的减肥方法 浏览:933
常用硫酸制备方法 浏览:816
非淋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方法 浏览:678
过滤烟嘴使用方法 浏览:551
脸部红血丝的治疗方法 浏览:329
双面羊绒的边如何缝制方法视频 浏览:754
脑血管堵塞手脚无力用什么方法治 浏览:536
贵州学习方法哪里学 浏览:410
变压器串连接方法 浏览:400
爱卫唾液试纸使用方法 浏览:626
鱼钩鱼线鱼竿的连接方法 浏览:246
一建各科内各种计算方法编制方法 浏览:578
葛藤蔓的种植方法 浏览:507
小米平板的照片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693
毛囊增生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