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时如何计算
把小时数作为最终小时数的整数部分,把分钟数除以60作为最终小时数的小数部分。
(比如:3小时45分钟 = 3.75 小时;其中 3 为整数部分,45÷60 = 0.75 为小数部分)
“小时”的由来
中国古代用“铜壶滴漏”的方法来计时,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与西方钟表的两个钟点。当钟表由西方传入中国后,人们把中国的一个时辰叫“大时”,而把西方的新时间一个钟点叫“小时”。
事实上,中国古代也有类似于今天“小时”的概念。如,《明史-志第七-历一》记载:“盖太阳依赤道左行,每十五度为一小时。”360÷15=24,可见,此处的“小时”基本等价于我们今天的这个时间概念。后来,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逐渐消失,而“小时”一直沿用至今。
㈡ 小学数学教学怎样计算时间段
先用整点相减,再用分相减,如分钟数不够就在小时中拿出一小时作60分加上原来的再减。对应分钟后者小于前者的应向后者的小时借1小时,即60分钟。
1、这样后者的时间表示就为:
(A-1):(B+60)。
如:09:20到13:10
计算过程:
13-1=12
10+60=70
12-9=3
70-20=50
所以时间段为:
3小时50分。
2、再如:7:50到15:10分, 15-7=8时,10-50不够,变为60+10-50=20分,8-1=7时,经过的时间为7:20分。
学习数学时钟主要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既然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会像知识、技能的学习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具体做法是如下。
第一,重视低学段学生对数的感觉的建立,并在数感培养上处理好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第一学段教学是重点。《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教学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提供实物,联系身边具体事物,观察操作、游戏等都是较好的方式,如刚入学的儿童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应该通过实物、图片等,将数与物对应起来。然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逐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在第二学段应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如时钟在生活中作用。
第二,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感。由于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如时钟与生活密切相关。
㈢ 小学数学关于时间的计算
第一步,把22:02换成21:62
第二步,22-21=1(小时)
62-10=52(分钟)
总共就是一小时五十二分钟。
㈣ 学时怎么计算
学时这个词一般用于课程的安排计划上,其计算方法和相关知识如下:
1.根据国家教育部对教育的根本要求:一节课通常等价于一学时。但一节课的时间长短是需要根据教育的等级进行划分的,如小学阶段每节课只有40分钟,中学阶段是45min,而则是大学50min。
2.学时通常也用于一些教育培训班中的学习计划。举个例子:如果某培训课程中,需要48个学时来完成,平均每天学习6小时,则要8天。那么这里的学时其实与时间上的小时是一样的。
3.所以平时计算学时时,需要知道完成学习计划需要多少小时的时间,那么这个小时数就是所需要完成的学时数。然后即可按照每天完成固定的学时量来有步骤进行学习。
(4)小学小时数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与“学时”相关的教育培训时间计量单位是【课时】。课时则是指学习时间以上课节数为单位计算的。通常认为,非成年人教育及全日制大学教育普遍都是一个课时的时间在40分钟。因此若需要30课时的培训任务,则换算成有效的培训时间为:30×40=1200分钟,1200/60=20小时。另外,在两个课时之间通常会安排10分钟以内的休息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学时
㈤ 如何计算小时数
如果是计算两个日历日期直接的小时数的话,那么先计算出天数,然后再成以24,然后再加上当时的小时数。
如果是用分钟或者秒钟换算成小时的话,那么根据60分钟=1小时,60秒=1分钟的方式进行换算。
㈥ 关于时间用算式的方法如何列式和计算。三年级。
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
例如:小明早上7:30从家出发,8:20到达学校,小明从家到学校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如题所述,结束时间为8:20,开始时间为7:30,因此,可列式如下:
因此,可得结果为,小明从家到学校一共花了50分钟。
(6)小学小时数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时间的计算分为:
1、 计算时刻:统一计时法 采用尾+头的方式计算,表示方法:几时几分
2、计算时段:统一计时法 采用尾-头的方式计算,表示方法:几小时几分钟
表示方法不一样代表的结果不一样。
例如:
1、早上8:00经过20分钟后的时间,计算时刻时刻:8时20分
2、早上9:00到10:00经过多长时间:1小时0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