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安装方法 > 测量物体的结论与方法

测量物体的结论与方法

发布时间:2022-04-19 02:12:59

1. 数学测量方法哪些

1.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
2.累积法:把多个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进行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得出被测量值;
3.替代法:测量某个与被测量相等的量,用以代替对被测量的直接测量;
4.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如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等),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5.滚动法:先测出某个轮子的周长,让此轮子在被测曲线上滚动,记录滚动的圈数。然后用轮子周长乘以圈数就可得到曲线路径的长度。

2. 测量特殊物体如一粒黄豆的质量时如果不能直接测量出结果可以通过什么的方法来

可以通过测量多数量的质量来求平均值的方法来测量,比喻数出十粒黄豆来测量一个数值再除以十得出十粒黄豆的质量平均值,再数出二十粒又得到一个平均值,再数个另外的十粒二十粒,或者另数三十粒四十粒等,最后将这些平均值再平均,就会得到一粒黄豆的质量

3. 初中物理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有那8种

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多种多样,可开发学生思维,本人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种测量方法:
一、 测固体密度
基本原理:ρ=m/V:
1、 称量法:

器材:天平、量筒、水、金属块、细绳
步骤:1)、用天平称出金属块的质量;
2)、往量筒中注入适量水,读出体积为V1,
3)、用细绳系住金属块放入量筒中,浸没,读出体积为V2。
计算表达式:ρ=m/(V2-V1)
2、 比重杯法:

器材:烧杯、水、金属块、天平、
步骤:1)、往烧杯装满水,放在天平上称出质量为 m1;
2)、将属块轻轻放入水中,溢出部分水,再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称出质量为m2;
3)、将金属块取出,把烧杯放在天平上称出烧杯和剩下水的质量m3。
计算表达式:ρ=ρ水(m2-m3)/(m1-m3)
3、 阿基米德定律法:

器材:弹簧秤、金属块、水、细绳
步骤:1)、用细绳系住金属块,用弹簧秤称出金属块的重力G;
2)、将金属块完全浸入水中,用弹簧秤称出金属块在水中的视重G/;
计算表达式:ρ=Gρ水/(G-G/)
4、 浮力法(一):

器材:木块、水、细针、量筒
步骤:1)、往量筒中注入适量水,读出体积为V1;
2)、将木块放入水中,漂浮,静止后读出体积 V2;
3)、用细针插入木块,将木块完全浸入水中,读出体积为V3。
计算表达式:ρ=ρ水(V2-V1)/(V3-V1)
5、 浮力法(二):

器材:刻度尺、圆筒杯、水、小塑料杯、小石块
步骤:1)、在圆筒杯内放入适量水,再将塑料杯杯口朝上轻轻放入,让其漂浮,用刻度尺
测出杯中水的高度h1;
2)、将小石块轻轻放入杯中,漂浮,用刻度尺测出水的高度h2;
3)、将小石块从杯中取出,放入水中,下沉,用刻度尺测出水的高度h3.
计算表达式:ρ=ρ水(h2-h1)/(h3-h1)
6、 密度计法:

器材:鸡蛋、密度计、水、盐、玻璃杯
步骤:1)、在玻璃杯中倒入适量水,将鸡蛋轻轻放入,鸡蛋下沉;
2)、往水中逐渐加盐,边加边用密度计搅拌,直至鸡蛋漂浮,用密度计测出盐水的
密度即等到于鸡蛋的密度;
二、 液体的密度:
1、 称量法:
器材:烧杯、量筒 、天平、待测液体
步骤:1)、用天平称出烧杯的质量M1;
2)、将待测液体倒入 烧杯中,测出总质量M2;
3)、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
计算表达:ρ=(M2-M1)/V

2、 比重杯法

器材:烧杯、水、待液体、天平
步骤:1)、用天平称出烧的质量M1;
2)、往烧杯内倒满水,称出总质量M2;
3)、倒去烧杯中的水,往烧杯中倒满待测液体,称出总质量M3。
计算表达:ρ=ρ水(M3-M1)/(M2-M1)
3、 阿基米德定律法:

器材:弹簧秤、水、待测液体、小石块、细绳子
步骤:1)、用细绳系住小石块,用弹簧秤称出小石块的重力G;
2)、将小块浸没入水中,用弹簧秤称出小石的视重G/;
3)、将小块浸没入待测液体中,用弹簧秤称出小石块的视重G//。
计算表达:ρ=ρ水(G-G//)/(G-G/)
4、 U形管法:

器材:U形管、水、待测液体、刻度尺
步骤:1)、将适量水倒入U形管中;
2)、将待测液体从U形管的一个管口沿壁缓慢注入。
3)、用刻度尺测出管中水的高度h1,待测液体的高度h2.(如图)
计算表达:ρ=ρ水h1/h2
(注意:用此种方法的条件是:待测液体不溶于水,待测液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5、 密度计法:
器材:密度计、待测液体
方法:将密度计放入待测液体中,直接读出密度。

4. 物理测量物体质量有哪些方法(请举出)

用天平直接测、用弹簧秤先测重力再算质量、还有很多比较复杂的方法,比如排水法,加速度法等

5.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

量物体的长度:
(1)认,就是认识刻度尺.首先,观察它的零刻线是否磨损.其次,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若零 刻线磨损时,不可再把它的零刻线作为测量的起点,这时可在刻度尺上任选一刻度线作为测量的起点 线. 分度值越小,准确程度越高.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就是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的.
(2)放,即尺的位置应放正.一是使刻度尺的零刻线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二是刻度尺应与被测 物体的边平行,即沿着被测长度;三是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
(3)看,即视线不能斜歪,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读,即读数,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 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计值) .
(5) 记, 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准确值, 估计值和单位. 友情提示:在事先没有给定 刻度尺时,还要根据测量的 要求选择恰当的刻度尺. 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注意:
(1)“看“: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是否完整,量程和分度值
(2)“放“:测量时尺要沿着被测物体,尽量靠近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6. 物体的测量方法

这个问题要讲起来很长,一般的物理辅导书上都有。
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天平测量的是物体的质量,也就是说,即使在其他的星球,用天平测出的物体质量还是和在地球上测得的相同。而用弹簧测力计测得的,就是物体的重力,在不同的星球上是不一样的哦。

7. 物理学中常见的测量方法

1. 控制变量法

当某一物理量受到几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为了确定各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要控制某些量,使其固定不变,改变某一个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如: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2. 理想模型法

在用物理规律研究问题时,常需要对它们进行必要的简化,忽略次要因素,以突出主要矛盾。用这种理想化的方法将实际中的事物进行简化,便可得到一系列的物理模型。如: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3. 转换法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如:奥斯特实验可证明电流周围有磁场;扩散现象可证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4. 等效替代法

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例如:在曹冲称象中用石块等效替换大象,效果相同。

5. 类比法

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如: 用抽水机类比电源。

6. 比较法

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如:比较发电机和电动机工作原理的异同。

7. 实验推理法

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想,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如: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实验;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等。

8. 比值定义法

就是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其特点是被定义的物理量往往是反映物质的最本质的属性,它不随定义所用的物理量的大小取舍而改变。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热值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

9. 归纳法

从一般性较小的前提出发,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归纳法。如;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反复做了三次实验来验证F1 L1= F2 L2

10.估测法

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或数量关系,可以不精确计算,而经分析、推理或进行简单的心算就能找出答案的一种解题方法。它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要精确计算,只要对数据进行粗略估计或模糊计算,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1)解答时应了解一些常用的物理数据:家庭照明电压值220V、每层楼高3m左右、一个鸡蛋的质量约50g、成人身高约1.60~1.80m、人体的密度约为1.0×103kg/m3、人的心跳约1秒70~80次、人体电阻约为几千~几百千欧、人正常步行的速度1.4m/s、自行车一般行驶速度约5m/s、一本物理课本的质量约230g、一张报纸平铺在桌面产生的压强约0.5Pa等。(2)记住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数: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水的密度、水的比热容等。

8. 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实际上这是一种军事上的测距的方法,叫臂长尺测量距离
用臂长尺测
人都有一双胳臂,如果问他:你的臂有多长?他可能摇头说没量过。若要再问“臂长尺”是怎么回事?恐怕就更无法回答了。这是因为他还不知道自己的胳臂还能测距离。其实,说开了,臂长尺就是一支刻有分划的铅笔(或木条)。可是和手臂一结合起来,就变成一具非常灵活方便的测距“仪器”了。
铅笔上的分划,是按每个人臂长(手臂向前平伸,从眼睛到拇指虎口的距离)的百分之一为一个分划刻画的,所以叫臂长尺。比如,某人的臂长是60厘米,那么臂长尺上的一个分划就是6毫米。有了臂长尺,只要事先知道目标的大小,就可以用臂长尺测出距离。
那么距离是怎样计算的呢?前面已经说过,臂长尺上的每个分划是臂长的百分之一,如果目标的高度(或宽度)占一个分划时,也正好是距离的百分之一,占两个分划,就是百分之二。这样,根据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道理,距离:目标高度(间隔)=100(臂长)∶分划数(臂长尺),就可以得出求距离的公式:
距离=高度(间隔)×100分划数
例如:测得前方电话线杆的一个间隔,约5个分划,我们知道一般电话线杆间隔是50米,那么到电线杆的距离是:
50米×100=1000米。
如果不知道物体的宽度(或高度),能不能用臂长尺来测量距离呢?也可以,但是要先创造一个已知距离条件,才能计算出所求距离。
当你用臂长尺观测各种物体的分划时,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观测某物体的间隔(或高度0时,离物体越近,测的分划数越多;反之,离物体越远,测的分划数越少。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就可以在前后两个位置上对同一个目标测出大小两个分划数,并测出前后两个观测位置间的距离,有了这三个已知数,就可以按下列公式计算出距离了。
距离=前进(或后退)距离×小分划
大分划-小分划。

9.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什么

(1)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要从其它整数刻度开始测量;
(2)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线垂直,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物体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5.00cm,物体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6.46cm,物体长度为6.46cm-5.00cm=1.46cm.
故答案为:
(1)使用时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要从其它整数刻度开始测量;
(2)视线与刻度线垂直,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1.46.

阅读全文

与测量物体的结论与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原中归纳的方法有什么局限性 浏览:510
灯具遥控安装方法 浏览:985
在家地震预警有哪些方法论 浏览:399
气缸圆柱度的检测方法 浏览:215
东风制动灯故障原因和解决方法 浏览:309
简谐运动研究方法 浏览:124
幼儿异物吸入的抢救方法有哪些 浏览:212
开衫毛衣尺寸的经典计算方法 浏览:356
广电有线连接方法 浏览:828
局解血管的检查常用方法 浏览:988
瑜伽的技巧和方法 浏览:835
写出五种植物的传播方法 浏览:100
治疗脾气差的最佳方法 浏览:816
花卉满天星的种植方法 浏览:968
风控未通检测方法 浏览:767
根管治疗术的步骤和方法 浏览:180
去脚臭的简单的方法 浏览:934
二年级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浏览:69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题 浏览:867
瑜伽胳膊锻炼方法 浏览: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