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简述身体形态的评价方法
一 概述
人体形态学的评定内容:
⑴ 体格评定: 身高、体重、胸围、肢体长度和围度
⑵体型评定: 内胚型(肥胖型)、中胚型(健壮型) 、外胚型(瘦小型)
⑶身体成分评定:皮肤、脂肪、肌肉、骨骼及内脏器官
⑷身体姿势评定
在现在的康复评定中,主要以身体姿势评定为主,所以下面就主要论述一下身体姿势的评定的内容及方法。
二 身体姿势的评定
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各部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它反映人体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各组织间的力学关系。
正确的身体姿势应具备如下条件:具有能使机体处于稳定状态的力学条件;肌肉为维持正常姿势所承受的负荷不大;不妨碍内脏器官功能;表现出人体的美感和良好的精神面貌。身体姿势。
评定人体姿势时,通常采用铅垂线进行观察或测量。所谓铅垂线,是将铅垂或其他重物悬挂于细线上,使它自然下垂,沿下垂方向的直线被称为铅垂线,它与水平面相垂直。姿势正常时,铅垂线与一系列或若干个标志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一) 后面观
1.正常所见 正常人跟骨底与跟腱在同一条与地面垂直的线上,双侧内踝在同一高度,胫骨无弯曲,双侧腘窝在同一水平线上,大粗隆和臀纹同高,双侧骨盆同高,脊柱无侧弯,双侧肩峰,肩胛下角平行,头颈无侧倾或旋转。
2.检查方法与内容
(1)铅垂线通过的标志点 枕骨粗隆 脊柱棘突 臀裂 双膝关节内侧中心 双踝关节内侧中心
(2)观察内容 从足部观察开始,足有无内外翻畸形,扁平足;双侧胫骨是否同高,胫骨是否弯曲:膝关节有无内外翻,双侧腓骨头高度是否一致;双侧股骨大转子高度是否同高;观察骨盆,双侧髂嵴是否在同一高度;脊柱有无侧弯;双侧肩胛骨是否与脊柱距离相等,是否同高,是否一侧呈翼状;头颈部有否侧偏,旋转或向前。
(二)正面观
1.正常所见 双足内侧弓对称;髌骨位于正前面,双侧腓骨头,髂前上棘在同一高度。肋弓对称,肩峰等高,斜方肌发育对称,肩锁关节,锁骨和胸锁关节等高并对称。头颈直力,咬颌正常。
2.检查方法与内容 从足部开始观察,有无足内翻,足扁平,足大趾外翻。胫骨有无弯曲,腓骨头髌骨是否同高,是否有膝反张,膝外翻。手放在双侧髂棘上观察骨盆是否对称。如果脊柱侧弯,观察肋弓,旋转的角度和侧方隆起。肩锁和胸锁关节是否等高。头颈部有无向前或倾斜等。
(三) 侧面观
1.正常所见 足纵弓正常,膝关节0度到五度屈曲,髋关节0度,骨盆无旋转。正常人脊柱从侧面观察有四个弯曲部位,称为生理性弯曲。即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有较明显的前凸;骶椎则有较大幅度的后凸。头,耳和肩峰在同一条与地面垂直的线上。
2.检查方法与内容
(1)铅垂线通过的标志点 外耳孔一肩峰一大转子,膝关节前面(骸骨后方)一外踩前约
2cm。
(2)观察内容 足纵弓有否减小,踝关节有无跖屈挛缩;膝关节是否过伸展;注意髂前上棘
和髂后上棘的位置关系:若髂前上棘高,提示骨盆后倾或髋骨向后旋转;若髂后上棘高,则提示骨盆前倾或髋骨旋前。腰椎前凸是否增大,腹部有否凸出;胸推弯曲有否增大,躯干是否向前或向后弯曲,背部变圆、变平或驼背;头是否向前伸。
四记录结果与分析
记录上述观察所见。将垂线与标志点不一致的部分用直尺测量,量化后填人评定表格。
姿势的对线发生改变继发于结构畸形、关节退变、关节不稳、重力的改变、不良姿势习惯或疼痛等。脊柱发育畸形、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均可改变正常的姿势;胸部结核可致脊椎后凸增加,形成驼背畸形;由于髋关节的固定或屈曲畸形,致使腰椎前凸增加而形成前凸畸形;脊柱侧弯过多,可造成侧突畸形。不同侧面的观察所见及分析参见表5—5。
三、注意事项
1.检查项目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人体形态学测量的内容较多,检查时应根据疾病、障碍
的诊断对相关的内容予以详尽的记录,如与小儿发育有关的疾病应对小儿身长、身长中点、小儿坐高、头围、胸围、体重等进行测量。而对肢体水肿的患者则应重点测量肢体的周径等.
2.测量应按规定的方法操作 测量方法不正确会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精确性。为了使
评定难确、客观,治疗师必须熟悉各人体解剖的体表标志,严格按照测量的方法进行操作:
3.向被测量者说明测量目的和方法,以获得充分配合。
4.使用仪器测量时.每次测量前应对仪器进行校正。使用皮尺进行测量时,应选择无伸
缩性的皮尺。
5.被测量者着装以宽松、不厚重为原则,被测量部位应充分暴露。
6.在测量肢体周径或长度时,应作双侧相同部位的对比以保证测量结果可靠。重复测量时,测量点应固定不变。
7.评定表格设计科学,记录方法严格统一 为了防止遗漏,应对不同障碍诊断设计出不
同的评定表格,如对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身体重心线的测量与记录;对截肢的患者应详细填写截肢残端评定表。并且对评定表的诸项予以认真填写,以便动态观察患者指标的变化,为调整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Ⅱ 腿围的测量方法
人体形态指标之一。人体腿部围度的大小,分大腿围和小腿围(腿肚围)。它反映人体腿部肌肉发育水平及发达程度。测量大腿围时,被测者两腿开立同肩宽,检测者在其侧面将软带尺置于被测者臀股皱襞下水平环绕大腿一周计量。测量小腿围(腿肚围)时,姿势同上,检测者将带尺在小腿最粗壮处以水平位绕其一周计量、测量单位为厘米(cm),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测量误差不得超过0.5cm。
Ⅲ 按照人体形态分可分为哪四大形态
按照人体形态分分为四大形态如下:
1、体格评定: 身高、体重、胸围、肢体长度和围度
2、、体型评定: 内胚型(肥胖型)、中胚型(健壮型) 、外胚型(瘦小型)
3、身体成分评定:皮肤、脂肪、肌肉、骨骼及内脏器官
4、身体姿势评定:在如今的康复评定中,主要以身体姿势评定为主,所以下面就主要论述一下身体姿势的评定的内容及方法。
人体形态测量是体育测量内容之一。为应用规范测具和仪器对人体体型、体态和结构进行的测量。正常所见 双足内侧弓对称;髌骨位于正前面,双侧腓骨头,髂前上棘在同一高度。肋弓对称,肩峰等高,斜方肌发育对称,肩锁关节,锁骨和胸锁关节等高并对称。头颈直力,咬颌正常。
检查方法与内容 从足部开始观察,有无足内翻,足扁平,足大趾外翻。胫骨有无弯曲,腓骨头髌骨是否同高,是否有膝反张,膝外翻。手放在双侧髂棘上观察骨盆是否对称。如果脊柱侧弯,观察肋弓,旋转的角度和侧方隆起。肩锁和胸锁关节是否等高。头颈部有无向前或倾斜等。
(3)形态测量法测量足形的测量方法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检查项目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人体形态学测量的内容较多,检查时应根据疾病、障碍的诊断对相关的内容予以详尽的记录,如与小儿发育有关的疾病应对小儿身长、身长中点、小儿坐高、头围、胸围、体重等进行测量。而对肢体水肿的患者则应重点测量肢体的周径等.
2、测量应按规定的方法操作 测量方法不正确会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精确性。为了使评定难确、客观,治疗师必须熟悉各人体解剖的体表标志,严格按照测量的方法进行操作。
3、向被测量者说明测量目的和方法,以获得充分配合。
4、使用仪器测量时.每次测量前应对仪器进行校正。使用皮尺进行测量时,应选择无伸缩性的皮尺。
Ⅳ 测量宇宙几何形态方法的解释
宇宙不能用平直和弯曲形容。也不能简单的用大小,多少,长短来形容。因为宇宙是由空间和时间组成的,还可能有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说宇宙是平直的其实是只看到了宇宙空间的部分,是片面的。最基本的连时间都没考虑进去。
(2003年,美国宇航局为此专门发射了一颗卫星 WMAP 。结果发回的数据完全符合理论计算结果。这就直接证明了我们的宇宙是平直的。)
他只考虑了距离,也就是空间,没有考虑时间,不管试验结果是什么都是不正确的。我们要考虑宇宙,首先要跳出时间,就好像我们要了解地球是圆的,只有离开地球,在太空中才能看到它真面目一样。以前在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之前,人们都以为地球是方的,他们不相信地球是圆的,他们的理由是,如果地球是圆的,地球另一面的人岂不是脚向上?他们不理解,他们觉得可笑,其实他们才是值得可笑的。
现在很多人一直在考虑宇宙,但是一直在时间之内,所以非常可笑,还在这发表大论,也很气人!!
Ⅳ γ测量方法
γ测量是利用仪器测量地表岩石或覆盖层中放射性核素放出的γ射线,并根据射线强度或能量的变化,发现γ异常或γ射线强度(或能量)增高地段,以寻找铀矿床或解决其他地质问题的一种天然核辐射测量方法。
γ测量可在地面、空中和井中进行,按测量的物理量的不同,可分为γ总量测量和γ能谱测量两类。γ总量测量简称γ测量,是一种积分γ测量,记录的是铀、钍、钾放出的γ射线的总照射量率,但无法区分它们。γ能谱测量是一种微分γ测量,记录的是特征能谱段的γ射线照射量率,并进而确定岩石中铀、钍、钾的含量,故解决的地质问题更广泛。
12.1.1 地面γ测量
12.1.1.1 γ射线照射量率的计算
γ辐射仪在地表测得的γ射线照射量率与地质体的形态、规模、放射性核素含量、γ射线谱成分、盖层特点及测量条件等因素有关。下面仅对一些简单模型进行讨论,以便了解地质体周围γ射线照射量率分布的基本特征。
(1)点源的γ射线照射量率
设点状γ源处于均匀介质中,则介质内部距离点源R(cm)处的γ射线照射量率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m为点源中放射性物质的质量(g);μ为介质对γ射线的吸收系数(cm-1);K为伽马常数,数值上它等于对γ射线无吸收的情况下,距质量为1 g的点源1 cm处的γ射线的照射量率。铀、镭、钍、钾的K值分别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用不同类型仪器测量时,K值稍有变化。
当点源产生的γ射线通过几种不同介质时,距点源R处的γ射线照射量率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μi为第i种介质对γ射线的吸收系数(cm-1),Ri为γ射线通过第i种介质的距离(cm)。
(2)圆台状岩体上的γ射线照射量率
如图12-1所示,有一高为 l、上底半径为 R 的圆台状岩体出露地表,其密度为ρ,放射性核素质量分数为 w,岩石对γ射线的自吸收系数为μ,空气对γ射线的吸收系数为μ0,则圆台体内放射性物质质量为 dm 的体积元 dV 在高度为H 的P 点处产生的γ射线照射量率为
图12-1 圆台状岩体上γ射线照射量率的计算参数
勘查技术工程学
取P为球坐标的原点,将dm=wρdV,dV=r2sinφdrdφdθ代入上式,并对整个体积积分,则
勘查技术工程学
由于r1-r0=lsecφ,r0=Hsecφ,故上式变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对(12.1-4)式中的积分,可引入金格函数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t=xsecφ。金格函数是比指数函数e-x衰减得更快的列表函数(见表12-1)。当x→0时,Φ(x)→1;x→∞时,Φ(x)→0。可以证明
表12-1 金格函数表
勘查技术工程学
将(12.1-5)式代入(12.1-4)式(x=μ0H或x=μl+μ0H),则圆台体在空中任一点P产生的γ射线照射量率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φ0为P点对圆台上底半径的张角,且有
勘查技术工程学
如果圆台厚度为无限大(l→∞),则(12.1-6)式变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地面测量中,仪器探头紧贴地面移动,可认为H→0,则上式简化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容易证明,观测点P对圆台所张的立体角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于是,(12.1-8)式可写成
勘查技术工程学
(12.1-9)式表明,对于放射性核素含量均匀的同一放射岩层,观测点对岩体所张的立体角不同,会对地面γ测量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图12-2所示,在狭缝中测得的γ射线照射量率高于平坦表面的照射量率,而在微地形凸出部分的顶部测到的γ射线照射量率就更低。所以,地面γ测量中应注意微地形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一般应记录平坦表面上的测量数据。
图12-2 不同立体角对γ测量的影响
(3)半无限岩层上的γ射线照射量率
对于体积半无限大的岩层,l→∞,R→∞,φ0→π/2。因此(12.1-6)式中cosφ0→0,Φ(μl+μ0H)→0,此时离地面H高度上P点的γ射线照射量率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可见P点的γ射线照射量率将随高度的增加按金格函数规律衰减。
地面测量中,在岩层表面任一点,H→0,Φ(μ0H)→1,此时γ射线照射量率达到极大值
勘查技术工程学
(4)半无限大岩层上有覆盖层时的γ射线照射量率
设非放射性覆盖层厚度为h,覆盖层对γ射线的吸收系数为μ1,则用与推导(12.1-10)式类似的方法,可求得覆盖层表面上任一点的γ射线照射量率
勘查技术工程学
上式表明,无限大岩体覆盖层上的γ射线照射量率随覆盖层厚度增加而按金格函数规律衰减。盖层物质的密度不同,γ射线照射量率的衰减程度也不相同。盖层密度越大,吸收的γ射线越多,照射量率衰减得越快。
12.1.1.2 地面γ辐射仪
地面γ测量使用的辐射仪由γ探测器和记录装置组成。最常用的γ探测器是闪烁计数器,它由闪烁体(荧光体)和光电倍增管组成,其功能是将光能转换成电能(图12-3)。当射线射入闪烁体时,使它的原子受到激发,被激发的原子回到基态时,将放出光子,出现闪烁现象。这些光子打击在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上,产生光电效应而使光阴极放出光电子,再经光电倍增管中各倍增电极的作用,使光电子不断加速和增殖,最后形成电子束,在阳极上输出一个将初始光讯号放大了105~108倍的电压脉冲。辐射射线强,单位时间产生的脉冲数目多;辐射粒子的能量大,脉冲的幅度也大。因此,闪烁计数器既可测量射线的强度,又可测量射线的能谱。
图12-3 闪烁计数器工作原理图
闪烁体可分为无机闪烁体(NaI、CsI、ZnS等)和有机闪烁体(蒽、联三苯等)两大类。常用的NaI(Tl)晶体是在碘化钠晶体中渗入铊作激活剂,使晶体发出可见光,并防止光被晶体自身吸收。由于晶体发光时间仅为10-7s,因而最大计数率可达105 cps。测量γ射线要使用大体积晶体,而测量X射线则使用薄晶体(厚度1~2 mm)。
辐射仪的记录装置由一套电子线路组成,闪烁计数器输出的电压脉冲经放大、甄别(选择一定幅度的脉冲)、整形(将不规则脉冲变成矩形脉冲)和计数后,由线路的读数部分显示出来。
12.1.1.3 地面γ测量工作方法
地面γ测量一般应布置在地质条件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条件对成矿有利的地段。在地形切割、水系发育、露头良好、覆盖层较薄,并有机械晕和盐晕发育的地区进行γ测量最为有利。
地面γ测量可分为概查、普查和详查三个阶段,各阶段的工作比例尺和点线距如表12-2所示。概查在从未做过γ测量或勘查程度较低的地区进行,概查的工作比例尺为1∶1万~1∶5万,目的是为下一步工作圈出远景区;普查一般在概查阶段所选的远景区内进行,其工作比例尺为1∶2.5万~1∶1万,其任务是研究工作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寻找异常点、异常带,研究它们的分布规律,解释异常的成因,为详查圈定远景地段;详查在选定的远景地段或矿区外围进行,采用1∶5000~1∶1000的工作比例尺,其任务是查清已发现异常的形态、规模、强度、赋存的地质条件、矿化特征等,以便对异常进行评价,为深部揭露提供依据。
表12-2 γ测量精度及点线距要求
概查和普查都采用路线测量方法,γ测量路线应与地质测量路线一致。观测采用连续测量方式,以穿越地层和构造走向为主,发现岩性变化、构造带及破碎带等地质现象时,可沿走向适当追索。为保证测线两侧范围不漏掉异常,实测路线可以是曲折的。详查采用面积测量方法,按选定比例尺预先布置测网,测线应尽量垂直穿过欲探测的地质体。
工作时,γ探测器应放在较平坦的地方测量,以避免微地形影响。测点附近的地质情况应予记录,遇到有利层位,或岩性、构造和底数有明显变化时,应适当加密测点。
用γ辐射仪测量时,所记录的γ射线照射量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可表示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其中:是测点附近岩石或土壤中放射性核素产生的γ射线照射量率;是宇宙射线产生的γ射线照射量率;是仪器底数;,为仪器的自然底数。
由于宇宙射线的照射量率随地区纬度、海拔高度和昼夜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仪器底数也受探测器内放射性核素含量、仪器受污染程度、仪器噪声强度和假脉冲数,以及仪器使用时间长短的影响。因此,辐射仪的自然底数不是一个常数。但是这种变化一般不大,在岩石底数中所占份额较小,所以可将它视为常数。不同的仪器,其自然底数也可能不等,当多台仪器进行γ测量,尤其是在环境γ本底调查、放射性核素定量测量以及为确定低于背景的γ偏低场而进行的测量中,必须测定各台仪器的自然底数,以便使测量结果能进行统一对比。
测定自然底数的方法有铅屏法、水中法、水面法等多种,其中水中法最为简便。选择水深大于1.5 m,水面直径大于2 m,无放射性污染的水域,将γ辐射仪用塑料布密封好,置于水下50 cm处,此时取得的读数即为自然底数。
岩石中正常含量的放射性核素产生的仪器读数叫做岩石底数或背景值。各种岩石有不同的底数,可按统计法求取,作为正常场值。野外工作中,凡γ射线照射量率高于围岩底数三倍以上,受一定岩性或构造控制,性质为铀或铀钍混合者,该处称为异常点。若γ射线照射量率偏高(高于围岩底数加三倍均方差),但未达到异常照射量率标准,而地质控矿因素明显,且有一定规模者,亦称为异常点。应当指出,上述标准不宜用来解决非铀地质问题。例如,找寻蓄水构造时,异常只比底数高 10%~80%。因此,解决非铀地质问题时,高于底数者即是异常点。异常分布受同一岩层或构造控制,其长度连续在20 m以上者,称为异常带。对有意义的异常点应进行轻型山地工程揭露。在做好地质、物探编录和取样分析的基础上,可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
在测区内镭、铀平衡遭到破坏,平衡显着偏铀时,由于铀的γ射线照射量率很小,宜采用β+γ测量,即用记录β射线的仪器测量β射线和γ射线的总照射量率。当需要查明浮土覆盖地区铀矿远景时,可采用孔中γ测量。
为了评价地面γ测量的质量,应布置检查路线。检查路线应布置在地质有利地段或工作质量有疑问的地段。检查工作量应不少于测区工作量的10%。工作质量高的标准是:未遗漏有意义的异常,检查测量曲线与原测量曲线形态无明显差异。
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是核衰变的统计涨落。由(11.2-16)式可知,提高精度的途径是要有足够的脉冲计数。实际工作中可采用延长测量时间,增加测量次数等方法解决。
为了保证工作质量,每天出工前后都必须用工作标准源对仪器的性能进行检查。当在某一固定点带标准源和不带标准源的读数差在统计涨落允许范围时,可认为仪器工作正常;否则应对仪器重新标定。同时,工作期间还应定期检查仪器的稳定性、准确性及多台仪器对比的一致性。
12.1.1.4 地面γ测量数据的整理及图示
(1)地面γ测量数据的整理
地面γ测量数据的整理包括将读数(计数率)换算成γ射线照射量率、确定岩石底数、计算岩石γ射线照射量率统计涨落的均方差等。
为了求得岩石底数,首先要根据实测γ射线照射量率绘制频数直方图(或概率分布曲线)。如果岩石γ射线照射量率服从算术正态分布,则岩石照射量率(算术)平均值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均方差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 n 为统计分组的组数;为第i 组的频数;为第i 组的组中值。
如果岩石γ照射量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则岩石照射量率几何平均值和均方差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取作为岩石底数,+3σ作为异常的下限(非铀地质工作除外)。
岩石底数和异常下限也可在累积频率展直图或累积频率分布曲线上直接读取。
(2)地面 测量成果的图示
地面γ测量的成果图件主要有:γ照射量率剖面图、γ照射量率剖面平面图、γ照射量率等值线平面图和相对γ照射量率等值线平面图等。
γ照射量率等值线图按±3σ、±2σ、±σ勾绘。不同岩石有不同的底数,且不同岩石γ射线照射量率的变化幅度(即均方差)也是不同的,这些都会影响γ照射量率等值线图的精度。为此,可以在每种岩性范围内按各自的+σ、+2σ、+3σ将γ场划分为偏高场、高场和异常场三级,然后分别把各种岩性γ射线照射量率等级相同的点连接起来(不论它们的岩性是否相同),这样便构成了一幅相对γ照射量率等值线平面图(图 12-4)。这种图避免了岩石背景值不同造成的干扰,较全面地反应了各种不同岩性的γ场特点,能清楚地反映γ晕圈与矿化、构造的关系,有利于研究矿化规律及推测成矿有利地段。
图12-4 某地区相对γ照射量率等值线平面图
12.1.1.5 地面γ测量的资料解释及实例
地面γ测量的资料解释是定性的,因为γ测量的探测深度浅,1~2 m。一般只能圈出地表放射性核素增高的地段,难以发现埋藏较深的矿体。此外,γ射线照射量率的大小并非总是反映铀的富集程度。因为铀系中主要γ辐射体都是属于镭组的核素,所以产生γ异常的源主要是镭而不是铀。
放射性核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γ测量中发现异常并不难,但评价异常就不容易了。当矿床出露地表或处于氧化带中,而附近又有断裂迹象时,铀容易受风化淋滤作用而被酸溶解带走。其结果是镭的数量增大,平衡偏向镭,从而出现γ射线照射量率很高而铀并不富的现象。若被运走的铀在适当的环境下被还原而沉积下来,或在还原环境下镭被带走而铀又被溶解得很少,就会发生平衡偏向铀的情况。这时γ射线照射量率不高,但铀却很富。因此,必须特别注意用铀镭平衡系数确定测区内铀、镭是否处于长期平衡状态,而不能仅仅依靠γ射线照射量率的大小来评价异常。同时,还应综合应用异常点(带)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包括射气测量、β+γ测量等)资料进行分析,才能对异常做出正确的判断。
图12-5 某地区地质、相对γ照射量率综合平面图
地面γ测量具有仪器轻便、方法简单、工作灵活、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除用于直接寻找铀、钍矿床和确定成矿远景区外,还用于地质填图,寻找与放射性核素共生的其他矿产,探测地下水以及解决其他地质问题。
图12-5是地面γ测量寻找铀矿床的实例。该地区曾发现燕山运动早期花岗岩体,其主要岩性为中细粒花岗岩。区内浮土覆盖面积较大,岩浆活动频繁,构造复杂,呈东西向分布。γ测量圈定了两个异常和两个偏高场,都有一定的规模,经地表揭露后它们依然存在。对偏高地带又做了射气测量、铀量测量和伴生元素找矿等工作,结果均有显示。经勘查揭露,在1、2号异常及3号偏高地带发现铀矿,4号偏高地带见到了铀矿化。
12.1.2 地面γ能谱测量
如前所述,铀系和钍系都有几个主要的γ辐射体。因此,在铀、钍混合地区,用地面γ测量方法不易判定异常的性质,这时采用地面γ能谱测量往往能取得良好的地质效果。
12.1.2.1 地面γ能谱仪和仪器谱
地面γ能谱仪的闪烁计数器可将γ射线的能量转换成电脉冲输出,输出脉冲的幅度与γ射线的能量成正比,因此能谱测量实际上是对脉冲幅度进行分析。完成这个功能的电路称为脉冲幅度分析器。其原理见图12-6(b),它由上、下甄别器和反符合电路组成。甄别器是一种只允许幅度高于某一数值(称之甄别阈值)的脉冲通过的装置。上甄别器的阈电压较高,只有较大幅度的脉冲(如9号脉冲)才能通过。下甄别器的阈电压较低,除了所有能通过上甄别器的脉冲(如9号脉冲)可以通过外,幅度介于上、下甄别器之间的脉冲(如3、5、8号脉冲)也能通过。两甄别器输出的信号均送到反符合电路。反符合电路的特点是,当上、下甄别器有相同的信号同时输出时,使这些信号在反符合电路相互抵消。因此,反符合电路输出的只是介于上、下甄别阈电压之间的脉冲(3、5、8号脉冲),然后进行计数和记录。
上、下甄别阈电压的差值称为道宽。道宽固定以后,通过调节下甄别阈电压(上甄别阈电压相应地变化),可把幅度不等的脉冲逐段分选出来,这种脉冲幅度分析方法称为微分测量。所测得的谱线称为微分谱。
如果脉冲幅度分析器只用一个下甄别器,则所有幅度超过下甄别器阈电压的脉冲(图12-6(a)中3、5、8、9号脉冲)都被记录,这种脉冲幅度分析方法称为积分测量。所测得的谱线称为积分谱。
实际工作中,γ能谱仪测得的γ能谱不是线谱,而是因各种因素复杂化了的仪器谱(图12-7),它是γ射线通过物质(岩石、土壤、能谱仪探测元件等)产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和电子对效应等,使能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后形成的,是一种连续谱。与线谱相比,U、Th、K的上述特征峰峰位不够突出,但仍能分辨。
图12-6 脉冲幅度分析器原理
图12-7 NaI(Tl)测得的微分仪器谱和U、Th、K道的选择
12.1.2.2 U、Th、K含量的计算
γ能谱仪用一个积分道(>50 keV)记录某一能量阈以上的总γ射线计数率,还用三个微分道分别测量γ射线三个能谱段产生的计数率。其中钾道道宽0.2 MeV,所鉴别的γ谱段中心可选在40K特征峰1.46 MeV处;铀道道宽0.2 MeV,谱段中心可选在铀系214Bi特征峰1.76 MeV处;钍道道宽0.4 MeV,谱段中心可选在钍系208Tl特征峰2.62 MeV处。三个谱段都选在高能区,可以减少散射γ射线的影响。三个谱段又相互独立,且每一谱段中,目标核素谱线占主要成分,有利于提高计算方程解的稳定性(图12-7)。
设钾、铀、钍道的计数率(已减去底数)分别为I1、I2、I3(单位为cpm),则它们与U、Th、K的质量分数w(U)、w(Th)、w(K)(单位分别为10-6、10-6、%)的关系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系数ai、bi、ci(i=1,2,3)称为换算系数,分别表示单位含量的铀、钍、钾在不同测量道的计数率(单位分别为cpm/10-6、cpm/10-6和cpm/%),需在铀、钍、钾标准模型上实测确定。
解上述方程组,可求得铀、钍、钾的质量分数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
勘查技术工程学
12.1.2.3 地面γ能谱测量的工作方法及成果图件
地面γ能谱测量与地面γ测量的工作方法类似,但地面γ能谱测量需要按照预先布置的测网定点、定时读数,读数的时间一般为1min。微机化γ能谱仪实现了现场自动数据采集、数据初步整理及现场绘制剖面平面图。
在室内,可将野外采集的数据直接输入计算机,在屏幕上快速形成各种图件,并进行人机交互解释。
地面γ能谱测量的成果图件有:铀、钍、钾含量剖面图、剖面平面图和等值线平面图,有时还要绘制钍铀比[w(Th)/w(U)、钍钾比w(Th)/w(K)、铀钾比w(U)/w(K)]剖面图或等值线平面图。
12.1.2.4 地面γ能谱测量的应用
地面γ能谱测量可以直接寻找铀、钍矿床,也可寻找与放射性核素共生的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利用铀、钍、钾含量及其比值的分布资料,还可推测岩浆岩和沉积岩的生成条件及演化过程,探测成矿特点和矿床成因等。
图12-8是应用γ能谱测量寻找含金构造带的实例。在含金矿脉附近,γ总量曲线和K含量曲线出现低值,U、Th含量曲线出现高值,而w(U)/w(Th)、w(U)/w(K)、w(Th)/w(K)值形成明显的异常。综合这几条曲线,可确定含金矿脉的位置。根据矿脉两侧K含量曲线两处出现高值的位置,可大致估计钾化带的宽度。
图12-8 山东某地地面γ能谱测量曲线
Ⅵ 人体形态测量的姿势评定
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各部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它反映人体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各组织间的力学关系。
正确的身体姿势应具备如下条件:具有能使机体处于稳定状态的力学条件;肌肉为维持正常姿势所承受的负荷不大;不妨碍内脏器官功能;表现出人体的美感和良好的精神面貌。身体姿势。
评定人体姿势时,通常采用铅垂线进行观察或测量。所谓铅垂线,是将铅垂或其他重物悬挂于细线上,使它自然下垂,沿下垂方向的直线被称为铅垂线,它与水平面相垂直。姿势正常时,铅垂线与一系列或若干个标志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1.正常所见 正常人跟骨底与跟腱在同一条与地面垂直的线上,双侧内踝在同一高度,胫骨无弯曲,双侧腘窝在同一水平线上,大粗隆和臀纹同高,双侧骨盆同高,脊柱无侧弯,双侧肩峰,肩胛下角平行,头颈无侧倾或旋转。
2.检查方法与内容
(1)铅垂线通过的标志点 枕骨粗隆 脊柱棘突 臀裂 双膝关节内侧中心 双踝关节内侧中心
(2)观察内容 从足部观察开始,足有无内外翻畸形,扁平足;双侧胫骨是否同高,胫骨是否弯曲:膝关节有无内外翻,双侧腓骨头高度是否一致;双侧股骨大转子高度是否同高;观察骨盆,双侧髂嵴是否在同一高度;脊柱有无侧弯;双侧肩胛骨是否与脊柱距离相等,是否同高,是否一侧呈翼状;头颈部有否侧偏,旋转或向前。 1.正常所见 双足内侧弓对称;髌骨位于正前面,双侧腓骨头,髂前上棘在同一高度。肋弓对称,肩峰等高,斜方肌发育对称,肩锁关节,锁骨和胸锁关节等高并对称。头颈直力,咬颌正常。
2.检查方法与内容 从足部开始观察,有无足内翻,足扁平,足大趾外翻。胫骨有无弯曲,腓骨头髌骨是否同高,是否有膝反张,膝外翻。手放在双侧髂棘上观察骨盆是否对称。如果脊柱侧弯,观察肋弓,旋转的角度和侧方隆起。肩锁和胸锁关节是否等高。头颈部有无向前或倾斜等。 1.正常所见 足纵弓正常,膝关节0度到五度屈曲,髋关节0度,骨盆无旋转。正常人脊柱从侧面观察有四个弯曲部位,称为生理性弯曲。即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有较明显的前凸;骶椎则有较大幅度的后凸。头,耳和肩峰在同一条与地面垂直的线上。
2.检查方法与内容
(1)铅垂线通过的标志点 外耳孔一肩峰一大转子,膝关节前面(骸骨后方)一外踩前约
2cm。
(2)观察内容 足纵弓有否减小,踝关节有无跖屈挛缩;膝关节是否过伸展;注意髂前上棘
和髂后上棘的位置关系:若髂前上棘高,提示骨盆后倾或髋骨向后旋转;若髂后上棘高,则提示骨盆前倾或髋骨旋前。腰椎前凸是否增大,腹部有否凸出;胸推弯曲有否增大,躯干是否向前或向后弯曲,背部变圆、变平或驼背;头是否向前伸。 记录上述观察所见。将垂线与标志点不一致的部分用直尺测量,量化后填人评定表格。
姿势的对线发生改变继发于结构畸形、关节退变、关节不稳、重力的改变、不良姿势习惯或疼痛等。脊柱发育畸形、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均可改变正常的姿势;胸部结核可致脊椎后凸增加,形成驼背畸形;由于髋关节的固定或屈曲畸形,致使腰椎前凸增加而形成前凸畸形;脊柱侧弯过多,可造成侧突畸形。
Ⅶ 身体形态测量的方法
一、身高
身高是指人体站力时颅顶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它是生长发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1. 使用器材
一般使用金属身高坐高计。使用应致意身高计的底版是否放置平稳,立柱是否与底版垂直,连接处是否晃动,滑测板与立柱之间是否成直角,零件有无松脱等情况并及时加以纠正。使用前还一校对0点,一标准钢卷尺不得有可见误差,1米误差不得超过0.2厘米。
2. 测试方法
受试者赤足,以立正姿势站在身高计的底版上。上肢自然下垂,足尖分开成600.足跟、骶骨部及两肩胛间区与立柱相接触,躯干自然挺直,头部正直,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呈水平位。。测试人员站在受试者右侧,将水平压板轻轻沿立柱下滑,轻压与受试者头顶。测试人员读取测量值,双眼应与压板平面等高。记录员复诵后记录之。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测试误差不得超过0.5厘米。
3. 注意事项
(1) 身高坐高计应选择平坦靠墙的地方放置,立柱的刻度尺应面向光源。
(2) 严格掌握“三点靠立柱”、两点呈水平“的测量人员读数时,双眼一定要与压板等高。两眼高于压板时要下蹲,低于压板时应垫高。
(3) 水平压板与头部接触时,松紧要适度,头发蓬松者要压实,头顶的发辫、发结要放弃,饰物要取下。
(4) 读数完毕,立即将水平压板轻轻推向安全高度,以防碰坏。
(5) 测量身高前,受试者不应进行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6) 测试记录取一位小数,第二位小数按“四舍五入”原则取舍。
二、 体重
体重是指人体的总重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儿童的营养状况和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内脏质量的综合情况。
1. 使用仪器
杠杆式体重计。使用前需检验其准确和灵敏度。准确度要求每100千克误差不超过0.1千克。检验方法是首先调整零点,分别以备用的10、20、30千克标准码(或用等重的标定重物代替)分别进行称量,检查指示读数与标准砝码误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灵敏度的检查方法是置100克重的砝码,观察刻度尺变化。如果刻度尺抬高了3毫米,或游标向远移动0.1千克而刻度尺仍维持水平位时,说明达到要求。
2. 测试方法
测试时,杠杆秤应放在平坦地面上,调整0点至刻度尺呈水平位。男生只穿短裤,女生穿短裤、短袖衫,站力在秤台中央。测试人员放置适当砝码并移动游码至刻度尺平衡。读数以千克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记录远复诵后记录。测试误差不得超过0.1千克。
3. 注意事项
(1) 测量体重前,应让所有受试者排空大小便。不要大量喝水,也不要进行剧烈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2) 受试者应站在秤台中央,上、下杠杆秤时动作要轻。
(3) 每天使用杠杆秤前,均需进行校正。测试人员每次读数前都应核对砝码重量,避免差错。
(4) 不得使用弹簧秤,以免影响测试精度产生系统误差。
(5) 测试记录取一位小数,第二位小数按“四舍五入” 原则取舍
Ⅷ 生长发育测量的方法有哪些
观察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比周围同年龄、同性别的孩子长得慢、个头矮,就应尽早找医生咨询,通过孩子的生长量表,了解孩子是平均身高还是偏矮身高。
记录孩子的生长速率如果孩子第一年长不到25cm,第二年长不到10cm,2岁以后到青春发育前,每年生长的高度不到5cm,应该就医咨询。对于生长发育中的孩子,家长应该记录孩子每年长多少。如果没有测量,孩子的裤子几年都穿不短,肯定也有问题。
注意孩子的性发育性早熟或青春早发育的孩子会伴有骨龄提前,可能导致“高小孩”、“矮大人”现象。现实中不少孩子在小学时身高比同龄孩子高,家长从没想过孩子会有身高问题。
但到了初中或高中孩子生长速率逐渐下降,在班里排队越来越靠前,如果那时再来就医,孩子的骨骺可能就已经闭合或接近闭合了。也就是说,孩子就医时不理想的身高,可能就是他的终身高度了。因此,过早的蹿长可能是骨龄提前的征象。
Ⅸ 人体观察和测量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头型的测量 (一)实验原理 人的形态体形主要决定于遗传因素,但是环境因素也影响着形态体形的多样化。根据人类学的研究,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短头化现象,头型有逐步园头化的趋势。研究表明,头型具有同血缘家族和同民族的类似性,但是同民族不同居住环境其头型也有所不同,而营养水平的高低对头型的园头化也有一定影响。根据人体测量的标准测量点表,收集我国大学生头型数据,并比较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对头型形成的影响。 (二)测量工具 弯角测径规,数码相机。 (三)测量方法和指标 1、头长的测量 测量部位:眉间点到枕后点之间的距离 测量方法:受测者取坐姿,身体挺直,头部正直,两眼平视。测量者站在受测者的侧面进行测量。 2、头宽的测量 测量器具:弯角测径规 测量部位:左右头侧点之间的距离 测量方法:受测者姿势同山。测量者站在受测者前面进行测量。 3、头长宽指数 头长宽指数=头宽/头长×100 4、马丁四分法 长头型 X ——75.4 中头型 75.5——80.9 园头型 81.0——85.4 超园头型 85.5——X 2、头型测量:采用马丁四分法,详见测量办法。 3、数据分析:将数据根据性别、民族、居住地分为不同的组,采用t检验对比男女之间、不同民族之间、南北不同温度条件下头型是否有区别。(t检验属统计学方法,将在卫生统计学中详细讲授,目前统计方法学部分由教师统一来做) 二、的性别差异观察与测量 (一)实验原理 骨骼性别的鉴定,无论在人体测量学上或是法医学上,都是重要的事情。现代人的两性差别在骨骼上表现得不如化石人那样明显。对于性别特征显着得骨骼进行鉴定,并不是难事。但是对于一些特征不显得骨骼,情况就不是这样了。在大量得骨骼材料中,总有一部分骨骼的特征处于男女两性变异范围得重迭部分而难于辨认。单就颅骨(缺下颌骨)决定性别,一般有80%的标本可以确定,有下颌骨时可达90%,如再有其他的骨骼,特别是骨盆来帮助鉴定,则可以确定的标本可达95%以上。未成年骨骼的性别鉴定比成年骨骼为困难。所有的性别差异几乎都是相对的,很难用绝对值来表示。一般来说,男性颅骨比女性颅骨较为粗壮。男女主要骨的性别差异见表1、2、3。通过对颅骨、骨盆等标本的观察,判断标本的性别,加深对骨学标本的认识,并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表1、男女性颅骨的性别差异 男性 女性 较大而重,骨壁较厚 小而轻,骨壁较薄 颅腔较大 较小 肌嵴及肌线强烈发育 发育较弱 脑颅欠膨隆 较膨隆 颅骨较向后倾斜,凸度较均匀 额鳞下部较陡直,上部突然向后上弯曲 额结节、顶结节均欠明显 显着 颅面宽指数大 指数小 面骨较大 较小 面高宽指数大,即面部较狭长 面部较低矮 眉间和眉弓强烈发育 较弱 眶上缘较厚 较薄 犁状孔较高、较狭 较低、较宽 上齿槽突较高 较低矮 牙齿较大 较小 颧骨较高、较粗壮 较低,较薄弱 颧弓较粗 较细 颞骨鼓部较大 较小 颞骨乳突较大,乳突上嵴显着 颞骨乳突较小,乳突上嵴发育较弱 茎突、蝶骨嵴、翼突、枕髁均较粗壮 都较细弱 枕外隆凸、项上线等均粗大 都不明显 枕大孔较大 较小 鼻后孔相对较小 较大 表2、男女下颌骨的性别差异 男性 女性 较大、较厚、较重 较小、较薄、较轻 下颌体较高、尤以联合区为明显 较低 下颌支较宽 较狭 下颌角区较粗糙,往往外翻 较细致 下颌角角度较小 较大 关节突较壮实 较细弱 颏突较重,往往近于方形 较小而欠凸出 表3、男女骨盆的性别差异 性状 男性 女性 耻骨弓 夹角较小 较大 坐骨耻骨支 稍向外翻 显着外翻 联合部 高 较矮 闭孔 大,较近卵圆形 较小,较近三角形,相对较宽 髋臼 大,较朝外侧方 较小,较朝前方 坐骨大切迹 窄而深 宽而浅 髂骨 高,较为陡直 较低,上部较向外张开 骶髂关节 大 较小和较斜 耳前沟 不常有 较常见和发达 骶骨 较高而窄,可有五节以上 较短而宽,上部曲度较小,骶岬较显,一般为五节 整体骨盆 粗壮,肌嵴明显 较细致 骨盆缘 心形 约呈圆形或椭圆形 真骨盆 较小 较斜、较浅和较大 (二)测量工具 游标卡尺,弯角测径规,数码相机。 (三)观察测量方法与指标 1、颅骨及下颌骨的观察:将颅骨置于法兰克福平面(简称FH平面,又称为眼耳平面,由三点组成,即两侧外耳门上缘点和左侧眶下缘点构成的平面。如果左侧眶下缘点损坏,可用右侧眶下缘点),然后进行观察及测量,对各项指标进行记录。 2、骨盆的观察测量:将骨盆置于解剖学标准姿势,然后进行观察及测量,对各项指标进行记录 3、对于各项指标,应尽量采用定量数据进行描述,对于描述性数据应采用基本统一的标准。
Ⅹ 人体形态测量的注意事项
1.检查项目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人体形态学测量的内容较多,检查时应根据疾病、障碍
的诊断对相关的内容予以详尽的记录,如与小儿发育有关的疾病应对小儿身长、身长中点、小儿坐高、头围、胸围、体重等进行测量。而对肢体水肿的患者则应重点测量肢体的周径等.
2.测量应按规定的方法操作 测量方法不正确会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精确性。为了使
评定难确、客观,治疗师必须熟悉各人体解剖的体表标志,严格按照测量的方法进行操作:
3.向被测量者说明测量目的和方法,以获得充分配合。
4.使用仪器测量时.每次测量前应对仪器进行校正。使用皮尺进行测量时,应选择无伸
缩性的皮尺。
5.被测量者着装以宽松、不厚重为原则,被测量部位应充分暴露。
6.在测量肢体周径或长度时,应作双侧相同部位的对比以保证测量结果可靠。重复测量时,测量点应固定不变。
7.评定表格设计科学,记录方法严格统一 为了防止遗漏,应对不同障碍诊断设计出不
同的评定表格,如对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身体重心线的测量与记录;对截肢的患者应详细填写截肢残端评定表。并且对评定表的诸项予以认真填写,以便动态观察患者指标的变化,为调整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