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体重应在空腹时将尿排出,脱去衣裤鞋袜后进行。平时于进食后2小时称量为佳。
身高(长)身高(长)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它反映小儿骨骼的发育情况。身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增长相似,年龄越小增长越快,也同样出现婴儿期和青春期两个高峰。正常小儿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厘米,出生后6个月以内,每月平均长2.5厘米左右;6~12个月,每月平均长1.2厘米左右;1周岁以后平均身高按以下公式计算:身高(厘米)=年龄*5+8(厘米),如4岁小儿的身高(厘米)=4*5+80=100(厘米);青春期身高增长速度加快,12岁以后就不能按此公式推算了。影响身高的因素有遗传、内分泌、营养、运动、疾病等。明显的身材异常往往由甲状腺功能减退、生长激素缺乏、软骨发育不全和成骨不全、营养不良、佝偻病等引起。
测量身高3岁以下一般卧位测量,3岁以上站位测量。应脱掉帽、鞋、袜及外衣。
坐高指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代表头长加脊柱长。由于下肢增长速度随年龄增加而加快,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数则随年龄而下降,此百分数显示了身躯上、下部比例的改变。3岁以下小儿卧于量板上测顶臀长即为坐高。3岁以上小儿坐于坐高计凳上,身躯先前倾使骶部紧靠量板,再挺身坐直,大腿靠拢紧贴凳面与躯干成直角,膝关节屈曲成直角。两脚平放,移下头板与头顶接触,记录读数至小数点后1位数。
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头围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3岁以下定期测量头围,有助于了解大脑发育情况,并对诊断智力低下有一定参考价值。
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头围约为34厘米,前半年增长较快,10岁左右停止增长,头围在2岁以前测量最有价值。测量头围应用软尺测量,小儿立位或坐位,将软尺0点固定于头部一侧眉前上缘,紧贴头皮绕枕骨结节最高点及另一侧眉弓上缘回至0点,读数记录至小数点后1位数。
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统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主要反映胸廓骨骼、肌肉、软组织和肺的发育程度。新生儿的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12~18个月时两者约相等,以后胸围大于头围,营养较差、佝偻病、锻炼不够的小儿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可推迟到1岁以后。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小儿岁数减1。测量胸围的方法是:3岁以下小儿取卧位,3岁以上小儿取立位(不取坐位),测量者一手将软尺0点固定在一侧乳头下缘(乳腺已发育的女孩,固定于胸骨中线第4肋间),另一手将软尺紧贴皮肤,经两侧肩脚下缘回至0点,取平静呼吸气时中间读数,或呼吸气时的平均数,记录小数点后1位数。
② 如何测量婴幼儿的身长
测量身长的方法一:首先选择1个两边有刻度的量床,把新生儿头部紧贴量床顶板,身体平直,膝关节不弯,两足平齐,足底与下肢呈直角,量床底板紧贴双足,两侧刻度读数一致。读数精确到0.1厘米。
测量身长的方法二:这种方法分为上部量与下部量,最后加在一起即是新生儿身长。自头顶至耻骨联合的上缘为上部量,表示躯干的长度与脊柱的发育有关;自耻骨联合至足底为下部量,表示下肢的长度,与下肢长骨的发育有关。新生儿下部量比上部量要短,随着月龄的增长比例逐渐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