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检测继电器
1)直观诊断法
汽车电路发生故障时,有时会出现冒烟、火花、异响、焦臭、发热等异常现象。这些现象可直接观察到,从而可以判断出故障所在部位。
2)断路法
汽车电路设备发生搭铁(短路)故障时,可用断路法判断,即将怀疑有搭铁故障的电路段断开后,观察电器设备中搭铁故障是否还存在,以此来判断电路搭铁的部位和原因。
3)短路法
汽车电路中出现断路故障,还可以用短路法判断,即用起子或导线将被怀疑有断路故障的电路短接,观察仪表指针变化或电器设备工作状况,从而判断出该电路中是否存在断路故障。
4)试灯法
试灯法就是用一只汽车用灯泡作为试灯,检查电路中有无断路故障。
5)仪表法
观察汽车仪表板上的电流表、水温表、燃油表、机油压力表等的指示情况,判断电路中有无故障。例如,发动机冷态,接通点火开关时,水温表指示满刻度位置不动,说明水温表传感器有故障或该线路有搭铁。
❷ 怎么用万用表测量继电器好坏
使用万用表欧姆档,首先测量继电器的线圈,线圈测下来应该是有很小的阻值,若阻值无穷大即说明线圈开路,继电器损坏。
然后测量继电器的常闭和常开触点,阻值分别是:常闭触点接近于零(1欧姆以下)和常开触点阻值无穷大。
之后要看你这个继电器是否能使用手动方式去推动吸合部分了,如果能推动的,将继电器吸合部位保持已动作状态,再测量一下常闭合常开触点是否状态互换了。
或者直接给线圈接上一个线圈的工作电压,让继电器得电动作,再测量继电器的两种触点状态是否改变了。
❸ 继电器怎么检查好坏嘛
继电器好坏检查方法如下:
1、通过万用表的电阻挡测量控制部分线圈的电阻是否符合标准,如果不符合更换继电器。
2、在不给继电器通电的状态下,用万用表的电阻挡测量触点(输出端)是否导通,如果导通,说明继电器损坏,更换继电器。
3、将继电器接入电路中,使继电器工作,此时用万用表的电阻挡测量输出端的电阻是否很小(接近0),如果测量发现电阻触点电阻无穷大或者阻值超过标准值则说明继电器出现故障需要更换。
(3)继电器测量方法扩展阅读:
继电器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1、环境对继电器可靠性的影响:继电器工作在GB和SF下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最高,达到820000h,而在NU环境下,仅60000h 。
2、质量等级对继电器可靠性的影响:当选用A1质量等级的继电器时,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可达3660000h,而选用C等级的继电器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为110000,其间相差33倍,可见继电器的质量等级对其可靠性能的影响非常大。
3、触点形式对继电器可靠性的影响:继电器的触点形式也会对其可靠性产生影响,单掷型继电器的可靠性都高于相同刀数的双掷型继电器,同时随刀数的增加可靠性逐渐降低,单刀单掷继电器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是四刀双掷继电器的5.5倍。
4、结构类型对继电器可靠性的影响:继电器结构类型共有24种,不同类型均对其可靠性产生影响。
❹ 如何去判断各类继电器的好坏
1 电磁线圈加上额定电压时能正常吸合,失电后能正常复位。在线圈未加电时常闭触点应接通良好,常开触点应保持断开。在线圈加电后常开触点应接通良好,常闭触点应确保断开。这样的继电器就是好的。
2 用万用表的电阻挡,测量常闭触点与动点电阻,其阻值应为0;而常开触点与动点的阻值为无穷大。由此可以区别出哪个是常闭触点,哪个是常开触点。用万用表的R×1挡测量常闭触点的电阻值,正常为0;将衔铁按下,此时常闭触点的阻值应为无穷大。若在没有按下衔铁时,测出常闭某一组触点有一定的阻值或无穷大,则说明该组触点已烧坏或氧化。
3 电磁式继电器线圈的阻值一般为25Ω~2kΩ。额定电压低的电磁继电器线圈的阻值较低,额定电压高的电磁继电器线圈的阻值较高。可用万用表R×10Ω挡测量继电器线圈的阻值,从而判断该线圈是否存在开路现象。若测得其阻值为无穷大,则线圈已断路损坏;若测得其阻值低于正常值很多,则线圈内部有短路故障。如果线圈有局部短路,则用此方法不易发现。
(4)继电器测量方法扩展阅读:
继电器(英文名称:relay)是一种电控制器件,是当输入量(激励量)的变化达到规定要求时,在电气输出电路中使被控量发生预定的阶跃变化的一种电器。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电符号和触点形式:
继电器线圈在电路中用一个长方框符号表示,如果继电器有两个线圈,就画两个并列的长方框。同时在长方框内或长方框旁标上继电器的文字符号“J”。
继电器的触点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把它们直接画在长方框一侧,这种表示法较为直观。另一种是按照电路连接的需要,把各个触点分别画到各自的控制电路中,通常在同一继电器的触点与线圈旁分别标注上相同的文字符号,并将触点组编上号码,以示区别。
继电器的触点有三种基本形式:
1、动合型(常开)(H型)线圈不通电时两触点是断开的,通电后,两个触点就闭合。以合字的拼音字头“H”表示。
2、动断型(常闭)(D型)线圈不通电时两触点是闭合的,通电后两个触点就断开。用断字的拼音字头“D”表示。
3、转换型(Z型)这是触点组型。这种触点组共有三个触点,即中间是动触点,上下各一个静触点。线圈不通电时,动触点和其中一个静触点断开和另一个闭合,线圈通电后,动触点就移动,使原来断开的成闭合,原来闭合的成断开状态,达到转换的目的。这样的触点组称为转换触点。用“转”字的拼音字头“z”表示。
作为控制元件,概括起来,继电器有如下几种作用:
1)扩大控制范围:例如,多触点继电器控制信号达到某一定值时,可以按触点组的不同形式,同时换接、开断、接通多路电路。
2)放大:例如,灵敏型继电器、中间继电器等,用一个很微小的控制量,可以控制很大功率的电路。
3)综合信号:例如,当多个控制信号按规定的形式输入多绕组继电器时,经过比较综合,达到预定的控制效果。
4)自动、遥控、监测:例如,自动装置上的继电器与其他电器一起,可以组成程序控制线路,从而实现自动化运行。
❺ 如何测继电器好坏
1、使用万用表欧姆档,首先测量继电器的线圈,线圈测下来应该是有很小的阻值,若阻值无穷大即说明线圈开路,继电器损坏。
2、然后测量继电器的常闭和常开触点,阻值分别是:常闭触点接近于零(1欧姆以下)和常开触点阻值无穷大。
3、之后要看你这个继电器是否能使用手动方式去推动吸合部分了,如果能推动的,将继电器吸合部位保持已动作状态,再测量一下常闭合常开触点是否状态互换了。
4、或者直接给线圈接上一个线圈的工作电压,让继电器得电动作,再测量继电器的两种触点状态是否改变了。
❻ 跪求汽车小型继电器的测量方法及接线区分方法
继电器的两个对脚分别为一组,所以总共有两组,一组为吸引线圈的正负极,所以要接地的也就是吸引级圈的负极,你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两个对脚有电阻的是吸引线圈,电阻为无穷大显示1的为电磁开关组.确定正级的方面很简单用万用表的的直流电压12V档 负表笔搭铁,把对应的开关打开用正表笔插在继电器插座各插口量电压有电压的为正极所对应的继电器的也就为正极
❼ 继电器怎么测量
假如是12伏的继电器,可用一个12伏的电源将继电器的线圈吸合后,就可以测量闭合触点了。
❽ 怎么测量继电器通断
检测继电器通断方法:
置万用表于R×10k挡,测量继电器的输入端电阻,若正向电阻在十几kΩ左右,反向电阻为无穷大,则表明是好的。然后用同样挡位测其输出端,阻值均为无穷大,表明输出端是好的。此时继电器为通,如与上述阻值相差太远,表明继电器为断。
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是当输入量(激励量)的变化达到规定要求时,在电气输出电路中使被控量发生预定的阶跃变化的一种电器。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之间的互动关系。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❾ 继电器怎么测是好是坏
用万用表测继电器好坏的方法
1、使用万用表欧姆档,首先测量继电器的线圈,线圈测下来应该是有很小的阻值,若阻值无穷大即说明线圈开路,继电器损坏。
2、然后测量继电器的常闭和常开触点,阻值分别是:常闭触点接近于零(1欧姆以下)和常开触点阻值无穷大。
3、之后要看你这个继电器是否能使用手动方式去推动吸合部分了,如果能推动的,将继电器吸合部位保持已动作状态,再测量一下常闭合常开触点是否状态互换了。
4、或者直接给线圈接上一个线圈的工作电压,让继电器得电动作,再测量继电器的两种触点状态是否改变了。
❿ 谁有通用继电器的检测方法
中文文摘: 航天继电器多余物自动检测方法和研究有着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其目的是通过对原有的微粒碰撞噪声检测(PIND)检测仪输出信号的采样与数据处理,采用一定的算法对其特征进行提取,从而对继电器中有无多余物进行自动识别,以代替不可靠的人工识别。本文从航天继电器多余物自动检测的要求出发,着重于工程应用,采用虚拟仪器的设计技术,进行了基于航天继电器多余物自动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文章首先概述了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的发展状况,明确了虚拟仪器的概念与特点,提出了PC总线的虚拟仪器结构体系,应用这处结构体系,成功实现了具有连续数据采集与波形显示功能的数据采集卡。该系统在40KHz的采样频率下,具有12位系统分辨率,其采样存储深度决定于系统所用的微型计算机扩展内存或硬盘的大小,各项指标均满足了对航天继电器多余物进行自动检测的要求。概括起来,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根据虚拟仪器的结构与特点,确定了基于PC/AT总线数据采集卡的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方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仪器仪表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虚拟仪器这种新的仪器设计观点。虚拟仪器在硬件上由几个功能模块组成,通过软件进行组构,其核心是解决系统硬件与软件的标准化,从而提高系统的互用性,使之更易于集成和应用。它强调在通用计算机平台上,通过灵活的虚拟仪器软件和仪器软面板更好地实现仪器的测量和控制功能。利用虚拟仪器的这些特点,可以提供给用户具有更强大的功能、更佳的性能价格比、更易于扩展和应用的仪器系统。2、着重叙述了数据采集卡各功能电路的设计与实现。采用12位AD 1674模数转换苡片,其内部集成了采样保持电路与三态输出缓冲接口电路,便于系统设计与降低成本;选用2K×9位先进先出存储器(FIFO )芯片作为在板缓冲存储器,该芯片具有独立的全空、半满与全满标志,有效地实现了数据的连续采样功能;采用8254计数/定时芯片产生系统所要求的时钟频率,实现了数据采集的功能与可调参数;采用多种触发方式,丰富了系统功能;采用可编程门阵列(GAL系列)设计实现了PC /AT总线数据采集卡的接口电路;利用硬件与软件等多种抗干扰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外界环境对系统的干扰问题。3。系统控制软件的设计依据虚拟仪器软件的要求,完成了数据采集卡设备驱动程序、数据采集部分的控制程序与数据处理部分的应用软件的设计。设备驱动程序提供了硬件与控制软件的接口;数据采集部分的控制软件包括了对系统硬件的管理、对数据采集流程的控制以及虚拟仪器面板的设计。数据处理部分的软件包括了对样本数据的预处理以及谱分析等处理程序。4、着重叙述了对采集到的样本数据所进行的数据预处理与功率谱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样信号所对应的继电器是否含有微粒进行了软件判断,所提出的算法简单有效,物理意义明确,判断的正确率高于人工判断。
英文文摘: The research of methods of detecting losse particles inside the relays has an unequivocal engineering background in space craft. Its purpose is to automatically test the relays, by th e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of outputs of Particle Impact No ise Detection instrument, and the algorithm of their feature extraction, to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they have loose parti cles inside them, furthermore, to take the place of the subje ctive man-made testing method. In this paper, under the consi deration of the require of automatically testing loose partic les inside the relays in spacecraft,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 ion is emphasized; the Virtual Instrument (VI) technique is u sed to study and practice the method of automatically detecti ng loose particles inside the relays in spacecraft. First, th e condition of data acquisition and signals rocessing is pres sed; the concept and features of VI are definitely defined; t he structure system of PC-based VI is put forward; and with s uch structure system, a kind of PC-based data acquisition car d intrument is achieved, which has the function of successive data acquisition and waves record. With 40KHz sampling frequ ency, this system has a resolution of 12 bits, and the extend ed memory or hard disk of Personal Computer determines its me mory depth. Its targets meet with the require of automaticall y testing loose particles inside the relays in spacecraft. In summary, the main results of this paper are: 1. The structur es and features of VI determine the design scheme of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PC-based data acquisition card instrument. W ith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 here are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field of instrument and meas urement. The VI is made up of several hardware functions moul ds, and is organized through software. Its core is to resolv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in order to enh ance the capacity of system's integrity, mutual utility and a pplication. Users can assemble much better measuring system i n use of the features of VI's function-user-defined, future- f unction-reamed, high measuring accuracy and speed. 2. The har dware designing process of the data acquisition card instrume nt with two analog inputs is analyzed in detail. Some advance d techniques such as First-In-First-Out memory (FIFO) memory, software virtual panel, flexible logic control circuit and t he full use of resources of PC are used in the overall layout. Some hardware and software techniques are used to minimize t he disturbance in or out of the system. 3. The system managem ent software, which includes the equipment driver model, the management software of data acquisi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s oftware of data processing are introced. The equipment driv er model provides a port between hardware and management soft ware; the management software of data acquisition provides co ntrols of system hardware, data acquisition and virtual panel; the application software of data processing provides some pr e-processing methods and the analysis of signal power spectru m. 4. The process of the sample data pre-processing and analy sis of the power spectrum are introced in detail. Judgement s are made to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the relays in spacecra ft have loose particles inside them. The algorithms are simpl e, efficient and with clear physical meanings, the rate of co rrection is high than that of the subjective man-made testing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