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是在髌骨上下缘10厘米处测肌肉周径,而不是最粗的部位测量
基本知识解释:髌股下缘十厘米只是一种测量方法,经常用的还有在胫骨结节下方15cm平面测量,等等其他的测量方法。测量的部位是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标准,其实就是这个标准也有很大的差异。拿髌骨下缘来举例子。因为个体差异,每个人的髌骨相对胫骨的高低都是不同的,所以髌骨下缘10cm,也就是一个可变量。
只有一种情况,就是对个人来说,你如果有以前你个体的髌骨下缘10cmd 的数据,这样以后再在同一个位置测量才有意义。
其实胫骨结节下方15cm,个人觉的比髌骨下缘下方更有意义。因为那里肌肉的含量更多,不想髌骨下缘那里,有很多的腱性和肌性互相延伸的部分,不能完全代表肌肉。
不确定性:但是这两种方法其实也有问题,例如这里没变化,不等于你其他部分的肌肉没变化。
再说说为什么不用最粗的部位测量,因为最粗的部位测量没法标准化,你这次最粗的部位可能和你练习三个月后的最粗部位不同,这样你没办法准确知道自己的进展。所以综上所述,你只要选择自己确定的固定平面测量就可以了。以后就可以对比变化,这样才有参考意义。
其实还有很多很专业的测量方法,例如肌肉B超测量等等。简单说越做个体化测量,越把肌肉当做一个整体处理,得到的数据,得到的比较,才是有意义的。
当然不过如果你只是健身,不是做医学上的处理,也是不需要这个精准的数据的。差不多就好啦。
解决的办法:多做几个维度的测量,这样更有意义。举例:髌骨下10cm,15,20.25.30,向下延续这做记录,对你个人会更有意义的。
希望上面的回答能够帮到你!
⑵ 怎么测量病人关节及肌肉
轴线的测量:上肢屈曲时,手正对肩,而伸肘时,上臂与前臂并非直线,后者桡侧,在肘部形成10度左右的“携物角”。下肢也非直线,膝关节有10度左右的外翻,小腿本身轻度向内侧弯曲。下肢正常轴线的测量是由髂前上棘,通过髌骨中线,达足趾和二趾间隙,连成一条直线。下肢畸形如膝内、外翻时,轴线即变位。
下肢长度的测量:尺量法。病人平卧,双腿并拢,由髂前上棘达足内踝的距离可代表长度;垫高法。对下肢不等长病人,在站立位,用不等厚度类似的鞋底形状的木板,垫高短腿,使两侧髂前上棘在同一高度。所垫木板厚度即等于腿短的长度。
四肢周径的测量:选择肢体肿胀或萎缩明显的部位,用皮尺测量周径。再于同一水平位测量健侧周径,以资对比。
关节活动范围和畸形角度的测量:用各种类型的角尺来测量关节的活动范围。一般以肢体伸直位为起点,皆按0度计算,仅踝关节由90度位按0度位计算,另外前臂以中立位为0度。
根据病情,有些固有的体征,可用特殊体检的方法显示出来。如X线、CT、MR等检查。
⑶ 周径的测量结果双侧相差多少即可考虑有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为:D选项 答案解析:约半数以上的蚂升下肢DVT患者无自觉症状和明显体征。为诊断应测量双侧下肢的周径来评价其差别,患肢肿胀、周径增粗。大腿周径测量点在髌骨上缘以上15cm处,小腿周径测量点在髌骨下缘以下10cm处。双侧相差>闷凳老lcm(D项)即考虑有临床粗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