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食用菌菌种分离有哪些方法
菌种分离:
有担孢子分离、组织分离(子实体、土壤中的菌根、菌素等)和基内分离(菇木)3种方法
Ⅱ 怎样分离特定菌种
菌种分离就是用无菌操作技术将所需的食用菌与其他杂菌分开,让其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繁殖而得到纯种。分离通常是在无菌条件下经分离技术进行的,是菌种制作程序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环节,其菌种质量的好坏,菌性的优劣与它有直接关系。菌种分离一般有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和菇(耳)木分离法3种,其中组织分离法操作简便,能保持菇种特有的优良性状,一般不必做出菇实验,所以采用较多。
Ⅲ 如何进行菌种的分离与筛选(需要详细的步骤)
用选择培养基。比如青霉素培养基选择出能抗青霉素的细菌
Ⅳ 平菇组织分离的方法和步骤如下
平菇母种没长满能用,平菇母种繁殖技术。一、平菇组织分离技术组织分离是采菇体的部分组织进行繁殖母种的方法。尽管平菇的任何部分都能分离培养出母种,但是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选用菌柄和菌褶交接处的菌肉最好。平菇组织分离的方法和步骤如下: 1、种菇选择:一般选择在适宜出菇期出菇早、出菇整齐、特征典型、无病虫害、产量高的栽培袋,从中选择菌肉肥厚、大小适中、颜色正常、尚未散孢、长至七八分成熟的优质菇作种菇。 2、种菇消毒:用0.1%升汞溶液或75%酒精浸泡或擦拭,无菌水冲洗,吸干表面的水分。 3、切块接种:将分离种菇沿菌柄中心纵向掰成两半,用解剖刀在菌盖和菌柄交界处划成田字形,取黄豆粒大一小块菌肉组织,接在PDA培养基上。 4、培养纯化:温度控制在22℃~25℃之间,培养1~2天,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体,4~5天通过筛选,挑出菌丝洁白、清晰、生长整齐、健壮的试管母种继续培养,将有杂菌、长势纤弱的淘汰。7~10天菌丝长满斜面。 二、平菇孢子简易分离法笔者将多孢子分离与组织分离有机结台,使退化品种的优良特性得以恢复。现简升如下,以供同行参考。制备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磷酸二氢钾3g,硫酸镁1.5g,VB1微量,琼脂18g,水1000mL,pH值自然。按常规方法制试管斜面。选择种菇选取生长健壮,八成熟,无病虫害的平菇一朵,用锋利小刀在其上切取菇形美观的菇肉组织一片待用。收集孢于及培养纯化在无菌条件下,拨出斜面试管口的棉塞,用试管口从菇种菌褶处顶穿菇种片,使一小片菇种陷入管口以内,迅速塞好棉塞。于24-26℃条件下恒温培养6小时后取出。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去掉棉塞,用消毒小钩钩出管内的小片菇种,将棉塞连同试管口在火焰上灼烧后,迅速塞上棉塞,于24~26℃恒温培养1周,待孢子萌发,井长成成片菌丝后,切取生长迅速、无杂菌污染的菌丝团转管。待菌丝长满管后备用。组织分离将孢子分离所得试管菌种,按常规方法接入棉子壳培养基的原种瓶中(750mL),待菌丝长满瓶后自然出菇。选取菇体健壮、菇形正常,无病虫害的菇体组织分离后得纯菌种,经栽培出菇试验后便可用于生产。三、平菇菌种的复壮-组织分离使用组织分离复壮平菇菌种,简便易行、效果明显,很适宜一般种植户。其操作技术要点是: 1.在菇床、菌墙或菌袋中选择出菇早、无杂菌病毒侵染、株型紧凑、圆整肉厚、色泽美观、七八成熟的第一潮菇的肥壮菇体作种菇; 2.在种菇中部取最大的3-4张菇片,用70%的酒精轻擦表面后置于接种箱内消毒; 3.将菇片纵向撕开,在菇盖与菇柄交界处取一米粒大小的菇肉组织接于PDA培养基上。每只菇片可接数支试管,每次应多分离几支试管,方便选优; 4.将试管置于适温下培养; 5.培养期间每天都要检查发菌情况,从中选择菌丝浓白粗壮、边缘整齐、长速正常、无绿、黄及浆糊状等杂菌斑点的,表现最好的分离种转接于木屑麸皮培养基上,于适温下培养; 6.菌丝发满后,在接种箱内去掉棉塞,用蜡封口,用黑膜包裹后于4-9℃的冰箱内保藏; 7.在下一个生产季节与原始保藏种作对比试验,择优作为生产用种。每季都如此复壮,能逐步提高菌种各方面的性状,使发菌加快,抗逆抗杂性增强,质量明显提高。 8.有条件的可以先采用孢子分离法进行分离培养,并栽培出菇,然后从中选择较好的菇体(种菇选择标准同上),再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组织分离,其复壮效果更好。注意:孢子分离的母种不能直接应用到生产中。
Ⅳ 如何纯化菌种
菌种在分离、保藏和生产过程中,极易遭致杂菌污染,因此必须对染有杂菌的菌种进行提纯,方能用于生产。根据污染的类型和程度,需采用不同的纯化措施。
(1)排除细菌或酵母菌污染
在菌种培养中,用肉眼仔细观察培养基表面,不难发现被细菌或酵母菌污染的分离物常出现黏稠状的菌落。取被纯化物接种在无冷凝水、硬度较高(琼脂用量2.3%~2.5%)的斜面上,再降低培养温度至15~20℃,利用某些大型真菌在较低的温度下,菌丝生长速度比细菌蔓延速度快的特点,用尖细的接种针切割菌丝的前端,转接到新的试管斜面培养基中培养,连续2~3次就能获得所要的纯菌丝。也可打破试管,挑取内部长有基内菌丝的琼脂块,移入无冷凝水的培养基上,该法适于被好气性细菌污染的母种。
(2)排除霉菌污染
霉菌和细菌不同,它和食用菌菌丝很相似,也有气生菌丝和基内菌丝。分离的方法主要是抑制杂菌生长,拉大食用菌菌丝生长和杂菌菌丝生长的范围差,从食用菌菌落前端切割,移植入新培养基。杂菌发现越早,分离的成功率越大。严格地说,在斜面培养基上的非接种部位发现的白色菌丝,应认为是杂菌菌落,应马上提纯。若有色孢子已出现,一方面易使分生孢子飘散,另一方面其基内菌丝早已蔓延,可能和食用菌菌丝混生一起。如霉菌刚出现孢子且尚未成熟、变色,则可采用前端菌丝切割法提纯。转管时先将菌丝接种在斜面尖端,当长满斜面后,及时将原接种点连同培养基一起挖掉;如霉菌菌落颜色已深,说明孢子已成熟,稍一振动孢子就会飘满培养基,若再行上法意义不大。如菌丝蔓延范围较大,可将0.2%升汞溶液或1%多菌灵处理过的湿滤纸块覆盖在霉菌的菌落上,可抑制霉菌生长,防止孢子扩散,后用灭菌接种铲将表层铲掉,随之用接种针钩取基内菌丝移入新的培养基,如此2~3次。
(3)限制培养
取直径7~10毫米、高4~6毫米的玻璃环或不锈钢环,经酒精灯火焰灼烧后趁热放到斜面培养基中央,将环的一半嵌入培养基内,然后将染有细菌的接种块放入环内进行培养。细菌生长会被限制在环内,而食用菌菌丝则可越过环而长到环外的培养基上,转管后即可得到纯化。
(4)覆盖培养
在污染了细菌的食用菌菌丝斜面上倾注一层厚约2毫米的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当食用菌菌丝透过培养基形成新的菌落时,即可切割转管。最好进行二次覆盖。
(5)基质菌丝纯化培养
对棉塞长有霉菌的试管斜面,可将试管打碎,取出培养基,用0.1%升汞浸泡2分钟,用无菌水淋洗,再用无菌滤纸吸干。取一段2厘米的培养基从中部切开,在断面上用无菌刀片切成米粒大小的块,移入新的斜面上进行培养。
(6)药物处理
菌种提纯时,可向培养基中注入选择性强的抗菌制剂,如加入 5~10毫克/升的多菌灵(MBC)、涕必灵(TBZ)或托布津等,可有效地防止菌霉混生;在每毫升培养基中加入30~40毫克链霉素、20~30毫克四环素、金霉素,或50毫克高锰酸钾,可以有效地防止细菌混生;加入灰黄霉素(20单位/毫升),可抑制真菌生长。
(7)破碎菌丝
从试管中取出已污染的培养基,放在0.1%升汞水中处理2分钟,用无菌水冲洗,无菌纸吸干,再放入有玻璃珠的无菌水内,经组织破碎,稀释后注入平板培养,取其单个菌落纯化培养。
Ⅵ 菌种鉴定常用的分离方法有哪些
菌种质量检测的目标包括菌丝形态、菌落特征以及子实体形态等方面。质量检测常用方法如下:
(1)建立标准的培养和观察方法
对于一个栽培品种各菌种的质量检测,实际上是以该品种典型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特征、生理生态特性、栽培习性)为参照标准进行比较,以检验菌种是否存在品种退化、菌种老化、病菌侵染、杂菌污染和品种混杂等质量问题。同时,菌种质量检测不仅要考虑从哪些方面来评价一个菌种的质量优劣,也要考虑用怎样的标准方法对菌种质量进行评价的问题。因为一定的结果来源于一定的方法和一定的条件。方法和条件不同,结果就失去了可比性,也就无法鉴别,因此,需要建立标准。这些标准包括:培养基、培养条件(温度、湿度、pH、光照等)、菌种的菌龄等。
(2)连续观察
在菌种生长过程中,要连续观察,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只有在生长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而当菌种长满培养基表面后,其不正常现象往往会被菌种的过龄而掩盖。
(3)宏观检查
对食用菌母种、原种及栽培种的宏观检查要根据其培养特征来进行(参见前述有关内容),这是菌种生产者及使用者普遍使用的方法,简单易行,但需要有多年的从业经验与技术沉淀。如被检菌种表现出菌落生长速度不一致、气生菌丝变稀疏或出现扇变菌落、菌落上过早出现色素、或不同特征的菌落混杂共存、或菌落上出现黑褐色、青灰色、黄褐色或红色的孢子堆,均可以确定该菌种存在质量问题。优质菌种外观菌丝洁白、密集粗壮,生长速度一致,齐发并进。
在生产实践中,广大菇农和专业工作人员总结出“纯、正、壮、润、香”的质量检查方法。这种应用感官识别菌种优劣,是经验的总结,能大致、快速地鉴定出菌种的优劣。具体方法是:
“纯”指菌种的纯度高,无杂菌感染,无斑块、无抑制线,无“退菌”、“断菌”现象等。
“正”指菌丝无异常,具有亲本正宗的特征,如菌丝纯白、有光泽,生长整齐,连结成块,具弹性等。
“壮”指菌丝发育粗壮,长势旺盛,分枝多而密,在培养基上恢复、定植、蔓延速度快。
“润”指菌种含水量适中,基质湿润,与瓶壁紧贴,瓶颈略有水珠,无干缩、松散现象。
“香”指具该品种特有的香味,无霉变、腥臭、酸败气味。
通过检测各种食用菌菌丝生长的色泽、速度、均匀度等特征是否正常,来判断菌种生长是否正常、是否可用,但辨别不了是否优质高产。
(4)显微镜检查
对菌丝体进行显微观察,可以确定菌丝粗细、分枝、隔膜、锁状联合等特性是否均一,是否与该栽培品种的典型特征一致(参见前述相关内容)。具有不同形态特征的菌丝体存在于同一菌种体中,表明该菌种存在质量问题;如果出现菌丝体重寄生现象,常表现出不同特征的菌丝体相互缠绕,或菌丝体中空变细,或在寄生点出现吸器等不正常现象。
镜检的方法是:挑取少量菌丝,置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上,用解剖针或接种针拨散,盖上盖玻片,也可加碘酒或美蓝等染色后进行镜检。正常的菌丝一般透明、分枝状,有横隔和明显的锁状联合;异宗结合的食用菌,如仅有单核菌丝,不具结实性,不宜作菌种用;双核菌丝中,锁状联合多而密,则结菇力强,一般可认为是好菌种。如:
①双孢菇 观察双孢菇单孢子萌发后的菌丝生长形态。凡菌丝洁白、健壮,保存时间较长时菌丝颜色不变,较耐28℃以上气温,生长在基质上平贴培养基表面,气生菌丝不多的,为同化能力较强,产量较高的菌株。相反,菌丝生长初期好,很快变黄变稀,如蜘蛛丝一样,长出培养基表面菌丝较多的菌株产量较低。
②香菇 观察香菇的双核菌丝,在斜面培养基上生长速度达到1.2厘米/天以上的,菌丝不十分粗壮和洁白,锁状连合频繁,锁状连合在菌丝间相距较近,且在观察面上分布均匀,一般均是高产和抗杂能力较强的菌株。香菇出菇的密度与锁状连合有一定关系。
③草菇 观察草菇菌丝,发现菌丝分枝角度大的,出菇率高,产量高。菌丝分枝角度小、平行排列的,产量低。
各种食用菌的菌丝生长是否正常、是否可用,一般都以色泽、速度、均匀度等特征加以检测,但这并不能说明其是否优质高产。
(5)拮抗试验
也称对峙反应。同一种食用菌,经分离或杂交,将选育出许多不同的菌株,这些菌株的菌丝在形态上很难区别。如不同编号的香菇菌种,都是白色绒毛状菌丝,镜检时均具有锁状联合等。在当前菌种管理工作尚不十分健全的情况下,“同名异种”、“同种异名”的现象普遍发生,要识别异同,可采用“拮抗试验”加以区别。具体方法是:
用1支20毫米×200毫米的无底试管,中央部位装入长 5~7厘米的木屑麸糠培养基,两端压平并盖棉塞,灭菌后,两端各接入两株受检的菌种 1小块,25℃左右条件下培养,当两端菌丝往中央生长并相互接触后,把试管移至20℃、约300勒克斯的漫射光下继续培养,观察菌丝接触区有无对峙反应。若无褐色的带线出现,表示两个受检菌株的基因极相似或相同,是相同的菌株,仅编号不同,即同种异名。如果受检菌株间形成带线,则表示是不同的菌株。
用平板进行拮抗试验测试,方法是在无菌的PDA培养基平板上各接入2个或多个被检菌株的菌种,在上述条件下培养,观察菌丝相接触部分有无带线,以区别相同或不同的菌株。也可用菌种瓶(袋)进行拮抗测试(图2-11)。
图2-11 拮抗现象
(6)菌丝长速测定
在适宜的条件下,若菌丝生长迅速、粗壮有力、浓密整齐,一般为优质菌种。若菌丝生长缓慢、中断或长速极快、稀疏无力、参差不齐和易枯黄萎缩,则为不良菌种。菌丝生长速度测定,可在PDA平板中心接种培养,测量菌落两个直交直径,取其平均值。同理,还可在原种、栽培种瓶(袋)壁上划线测定。
(7)菌丝生长量测定
将等面积的菌苔接入无菌的液体培养基内,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摇床振动培养,经过一定时间后,过滤收集菌丝,反复冲洗干净后置容器内,80~100℃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后称重。凡菌丝增殖快、重量重的为优质菌株,而增殖慢、重量轻的为不良菌株。
(8)耐高温测定
以双孢菇为例,把菌种置于20~22℃下培养,待菌丝长到1/2试管斜面时,每一菌株取出2~3支试管,置于35℃温度下,经24小时作抗热性试验,然后放到22~23℃下培养,观察菌丝恢复情况。若菌丝恢复萌发快,仍健壮、旺盛生长,则表明该菌株具有耐较高温的优良性状;如果菌丝生长缓慢,出现发黄倒伏,萎缩无力,则为不良菌株。
(9)均一性测定
将母种接种于标准培养基的平板上,并置于标准的环境条件下,每批做30~50个重复,进行长势和长速的连续观察记录。均一性好的品种,每个重复之间长势和长速几乎没有肉眼可见的差异。如果长势和长速不一,则表明原始的母种的遗传均一性不良,不宜作生产用种。
(10)纯度测定
菌种纯度高低是鉴定菌种质量好坏的关键环节。优质菌种要求同一管、瓶或袋内只含有所需要的菌种菌丝体,而不能含有其他种类的杂菌。这里所说的杂菌包括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各种霉菌,以及含有两种食用菌菌丝体或同一种食用菌的两个品种菌丝。凡是被杂菌污染的菌种都是不纯菌种,必须予以淘汰。在三角瓶内装入浅层液体培养基,灭菌后接入经捣散的菌种,25℃条件下培养,约1周观察,若有气泡和菌膜发生,并具酸败味,说明菌种不纯,混有杂菌;如果无上述现象则菌种纯正无杂。
(11)长势测定
菌丝长势包括菌丝生长的状态和速度。凡是菌丝生长迅速、整齐浓密、健壮有力的菌种为优良菌种。如果菌丝生长缓慢,或长速特快、稀疏无力、参差不齐、易于衰老,则表明是劣质菌种。在鉴别菌丝长势时,必须注意,在不同培养基上、不同培养条件下,同一种食用菌菌丝的长势不同,因此,判断食用菌的菌种长势,应采用相同的培养基,这样,结果就可靠一些。在外界环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菌丝生长旺盛、生长量多、生长速度快的要好于菌丝生长弱、生长量少、生长速度慢的菌种。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三角瓶内装入浅层液体培养基,灭菌后接入经捣散的菌种,25℃条件下培养,约1周观察浮在液面的菌种。如果菌丝向旁边迅速生长、健壮有力、边缘整齐,且不断增厚,说明该菌株生长势强;若表面生长慢、稀疏、菌丝层薄,说明长势弱,不宜用于生产。
(12)抗霉性测定
以木耳为例:制备平板,在平板的一边分别接入不同的木耳菌株,每一菌株3个重复,在26~28℃下培养。待木耳菌丝长到平板一半左右时,在平板的另一边接上木霉菌丝,继续培养。之后注意观察木霉菌丝与木耳菌丝的交界处,出现拮抗线的表示木耳菌株抗霉能力强,木霉菌丝无法长过去,为抗霉能力强的菌株。如果木霉菌丝很快盖过木耳菌丝,说明这个木耳菌株的抗霉能力差或没有抗霉力。
(13)出菇试验
对引进或分离的同一品种的若干菌株进行出菇对比试验,必须是在各级菌种的培养基成分、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及栽培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进行。出菇试验可按菇类的常规栽培方法进行,数量可少些。为使试验准确,每一菌株设3~4个重复,以避免试验的偶然性。在位置排放上尽可能按菌名拉丁文排列,以相同的措施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对环境因子的变化、管理措施及生长历程、品种本身性状等要详细全面记录。以香菇为例记载内容如下:
①母种菌丝生长情况,如菌丝浓淡、生长快慢、菌苔韧性等。
②原种、栽培种中菌丝生长情况,如菌丝萌动、吃料、生长快慢;菌种表面有无菌皮或菌皮厚薄,白色颗粒状物有无或多少;培养基转色情况等。
③栽培阶段应记载:菇木转色快慢、颜色深浅;出菇快慢、菇生长密度;子实体经济性状,包括菇的大小、厚度、色泽、圆整程度、菌柄长度、粗细等;转潮快慢;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产量及产量分布;出口菇比例等。
通过对记载资料分析,选出综合性状符合要求的菌株,供大面积生产或出售。
出菇试验因季节推迟或其他原因,可采用一种较简单的方法来弥补,即直接将接有各菌株并已发好菌的瓶(袋)装菌种,小心地敲破瓶颈或打开塑料袋口,使培养料外露(如果是双孢菇,则要覆土调好土粒的湿度),置最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进行出菇(耳)管理,观察记载各项指标,最后进行评比。但这种方法的结果只能提供参考。
(14)栽培指标
采用一定的栽培规模,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原料、不同栽培方式,进行多次反复栽培观察,详细记录、评比后,具有优质、高产、高抗、高效和遗传性、稳定性强的菌株,才是优质和可推广的品种。其鉴定的内容、方法和指标有:
①吃料能力鉴定 将菌种接入最佳配方的原种培养料中,置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培养,1周后观察种菇(耳)菌丝的生长情况。如果菌种块能很快萌发,并迅速向四周和培养料中生长伸展,则说明该品种的吃料能力强;反之,菌种块萌发后生长缓慢,迟迟不向四周的料层深处伸展,则表明该品种对培养料的适应能力差。对菌种吃料能力的测定,不仅用于对菌种本身的考核,同时还可以作为对培养料选择的一种手段。
②成活率 将菌种接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若菌丝能很快恢复、定植和蔓延生长,成活率很高,是质量好的菌种;反之,接种后恢复慢,成活率不高是质量差的菌种。
③出菇快慢 一般说,高温型的出菇快,低温型的出菇慢,中温型的介于两者之间。而以菇的质量来说,高温型的质量差,低温型的质量好。但同一温型食用菌品种的不同菌株,其菌种接种后若菌丝分解培养料能力强,培养前后培养料失重大,出菇快而多,总产高,即是好菌种;否则为劣质菌种。
④菇峰间隔 在一个生产周期中,子实体发生可分数潮次,产菇最多时称菇峰,最低时称菇谷,每个菇峰和菇谷构成一潮菇。凡菇潮多,间隔时间短,说明菌丝分解能力强,供子实体发生的养分积累多,因此转潮快,是好的菌种;反之,菇潮间隔时间长,或不明显,零星出菇,产量低,即为劣质菌种。
⑤干燥率 鲜菇经干制后干燥率高,说明转化率高,子实体含水分低,为优质菌种。
⑥生物学效率 生物学效率,指每100千克干料可产多少千克鲜菇。生物学效率高,则菌种质量好,反之为劣质菌种。
(15)经济指标
高产不一定高效、丰产不等于丰收,要占领市场,获得较高利润,还必须具备商品的要求,如产品的色、香、味、形,档次,上市时间,货架期和保质期等。凡是鲜菇上市时间早,产量高、品质好、档次高、含水量低,不易变色、变质、破碎、失重,无农药残毒、残臭,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得到的利润高等,均表示经济指标高,则为优质菌株;而上市有效时间短,易变色、变味、变质,含水量高,失水严重,易破碎,利润低的菌种均为劣质菌种。如香菇以大小适中、肉厚、色深、边缘内卷,柄短细为优良;双孢菇以色白、子实体大小适中,菌柄短,不易开伞等为优良;银耳以色白、开片好、蒂头小、松泡率高为优良等。
Ⅶ 采用组织分离法培育菌种要经过哪些步骤
菌棒分离法,包括耳(菇)木分离法和代料基质分离法,通常称之为“基内菌丝分离法”。菌棒分离法是获得胶质菌的常用方法。菌棒分离法的主要步骤如下:
(1)耳木分离法
耳木的采集,必须在木耳、银耳出耳盛期,在已经长过子实体的耳木上,选择菌丝生长旺盛,周围无杂菌的部分,用锯截取一小段,先把耳木表面的杂物洗净,然后风干或充分晾干,使耳木干燥。在分离之前,先把耳木通过酒精灯火焰,重复燎过多次,烧去表面的杂菌孢子,再用75%酒精表面消毒。组织块必须从耳木中菌丝蔓延生长的部位选取,用无菌解剖刀挑取一小块耳木组织,接入PDA培养基上,挑取的组织块越小越好,可减少杂菌污染,提高分离成功率。培养基高压灭菌后加入广谱抗菌素(每毫升培养基加链霉素或青霉素50~100单位),抑制细菌生长。认真检查组织分离获得的菌丝体,淘汰杂菌。挑取菌落边缘菌丝,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获得纯培养。
(2)代料基质分离法
选择子实体发生早、产量高、无病虫害的栽培瓶或栽培袋,待子实体长至八成熟时,从中筛选出最佳的一瓶(或袋),去掉子实体,然后用75%的酒精消毒整个栽培瓶(或袋),同时将接种工具和待接培养料一起放入接种箱内,用甲醛熏蒸消毒。分离时,去掉料面老菌丝,用接种针挑取小块长有菌丝的培养料,接入试管内,适宜温度下培养。选取菌丝生长良好的试管转管纯化。
Ⅷ 分离筛选微生物菌种的基本程序
流程
4.1 优良糖化酶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融化培养基→倒平板→打散孢子团粒→梯度稀释→涂布平板→培养观察→滴加碘液→挑菌落→接种→培养→糖化酶活力测定→菌种保存
4.2 酸乳制品中的乳酸菌的分离
制培养基→倒平板→梯度稀释→涂布平板→培养观察→挑菌落→接牛乳管→培养观察→传代培养→挑选凝乳管→乳酸测定→菌种保存
5 步骤
5.1 优良糖化酶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1)融化淀粉察氏培养基,稍冷后倒平板与斜面数个。
(2)取种曲少许,加入10mL带玻璃球的无菌生理盐水的三角瓶中,用力振荡打散孢子团粒,使之形成均匀的孢子悬浮粒。然后将其用无菌纱布过滤于无菌试管中。
(3)将上述滤液以10倍稀释法知释至10-7,取后3个稀释度的稀释液各0.2mL,于淀粉察氏培养基平板上用无菌涂布器分别依次涂布2至3个皿,30℃培养1~2d。
(5)性能测定:测定各菌落的糖化酶活力。
5.2 酸乳制品中的乳酸菌的分离
(1)制备BCG牛乳营养琼脂培养基。
①称取脱脂奶粉10g,溶于50mL水中,加入1.6%溴甲酚绿酒精溶液0.07mL,0.075MPa压力下灭菌20min。
②另取琼脂2g,溶于50mL水中,加酵母膏1g,溶解后调pH值至6.8,0.1MPa压力下灭菌20min。
③趁热将上述两液以无菌操作混合均匀,倒平板6个,待凝固后,置37℃培养24h,若无杂菌生长,即可使用。
(2)将样品以10倍稀释法稀释至10-7,取其中10-7、10-6 2个稀释度的稀释液各0.1~0.2mL,分别置于上述各营养平板上,用无菌涂布器依次涂布2至3个皿,置43℃培养48h,如出现圆形稍扁平的黄色菌落及其周围培养基亦为黄色者初步定为乳酸菌。
(3)将典型菌落转至脱脂乳发酵管,43℃培养8~24h,若牛乳管凝固,无气泡,呈酸性,镜检细胞杆状或链球状,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则将其连续传代若干次,43℃培养,挑选出在3~4h能凝固的乳管,保存备用。
(4)乳酸菌的鉴定及生物量的测定。
Ⅸ 菌种分离的一般过程
1. 将液体的混合菌液通过在选择性培养基上划线(或涂版,视菌液浓度和活性而定),分离出单菌落。
2. 挑取单菌落液体培养,鉴定。
Ⅹ 纯种分离的方法有哪些简述菌种分离和筛选的步骤
稀释法,平板划线法,常用的就是这两种
筛选就用不同的培养基,加不同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