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安装方法 > 地形地质图的方法和步骤

地形地质图的方法和步骤

发布时间:2023-12-14 18:18:10

Ⅰ 地质填图方法

地质图是各种地质体在地表出露界线的水平投影图。它借助于线段、文字符号及花纹图例表示测区地质体的性质、形态、空间几何关系和相对时序。它是地质图作者对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认识的一种反映。把地质体表示在图上的过程叫地质填图或地质制图。

3.2.2.1 地层划分、对比及地质图的基本类型

(1)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是地质填图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重塑地质发展历史、研究构造和矿产分布规律的重要基础。地层划分是根据地层的岩石、生物化石、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特征,把地层划分为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地层单位,借以表示地层的相对顺序或相对年代关系等。现代地层学主张地层划分的多重性,认为岩层有多少种能够用以作为划分地层的依据,地层就有多少种划分方法,一种特征的改变并不一定与另一种特征的改变相一致。

就某一具体研究对象而言,不可能也不需要使用所有的各类地层划分,而是按实际可能或为某一应用目的而采用相应的划分系统。目前最常用的地层划分系统有三类:①根据岩层的岩石特征划分成群、组、段、层四级单位的岩石地层学;②根据岩层所含的化石或化石组合内容将含化石部分的岩层划分成各种生物带的生物地层学;③根据推论或解释的岩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宙、代、纪、世、期、时)划分成宇、界、系、统、阶、时间带的年代地层学。只有年代地层单位才有固定一致的时间含义,其他各类地层单位大都是穿时的,即与等时面呈斜交关系。年代地层单位是依据属性划分的,它属于认识范畴,是可变的。前两类的划分依据都是岩层客观存在的特征,它不依人的认识变化而改变。但化石内容需要一个积累过程也具偶然性或机遇,而对于化石的详细研究又并非一般地质工作者尤其是在野外所能做到的。因此,只有岩石地层划分是地层研究的第一程序。另一方面,作为第一性的客观地质实体,它又具有永久性,是不能用其他概念来限定或修改的。

在大、中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中,组的划分及其界线的选择对填图质量有重要作用。应该正确地理解组的含义,掌握建组条件。地层规范中规定:“组的重要涵义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统一性。组或由一种岩石所构成,或包括一种主要岩石而兼有重复的夹层,或由两、三种岩石反复重叠所构成,还可能以很复杂的岩石组分为一个组的特征,而与其他单纯的组相区别。”海相地层的组常为一个相的简单岩性组合,陆相和海陆过渡相岩性比较复杂,常由相邻的几个相合并而成。组必须有一定的横向稳定性和一定的厚度。一般条件下,组的分布范围不应小于三级地层分区的范围,厚度不应小于50M。但对具有特殊的构造岩相意义的岩层建组可不受此限制。组的界线一般是岩性、岩相、沉积旋回或侵蚀间断的界线,应具有明显的识别标志。化石并不是建组的必要条件,但显生宙地层都有自己的化石组合甚至建立了化石带。若单有化石界线,而岩性无明显差别,则无建组的必要。群是最大的地方性单位,通常相当于包括不同相的大的沉积旋回,岩性组合复杂,厚度很大。段是比组更低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它可以是组内单一岩性、单一岩相的分离体,也可以是组内岩性组合差异的再划分,它不一定要求相当的横向稳定性,不要求一定的化石内容。

(2)地层对比是在地层划分的基础上,与国内外标准剖面比较,确定地层在地质年代表中的位置;另一方面是测区各相应层位的对比,以确定填图单位的地质界线、相邻图幅间界线的等时性,以及地层的发育规律。生物地层单位对比借助于标准化石、生物群或化石组合进行,也可利用生物的种系演化或生物演化方向,以及利用古生态资料对同时异相地层进行对比。为此,在野外必须进行系统的化石采集与生态观察。岩石地层单位对此可利用岩性特征、标志层、沉积韵律、重矿物、微量元素、古地磁及物探测井等资料。因此,在实测地层剖面工作中,需进行大量标本和样品采集工作。

(3)在现代地层学理论指导下,世界上有两种类型的地质图,即组图和系图。组图以岩石地层单位的组为制图基本单位(如黄泥岗组、砚瓦山组等)。它是地表岩石组分及其几何关系的直接反映,是地质历史和构造环境演化的真实记录。它能促进遥感资料、地球物理资料与地质研究的结合,适用于大比例尺(>1:10万)的地质填图。组图可作为岩性分布图使用,具有更广泛的服务领域。系图是以根据生物演化相对顺序建立的年代地层单位“系”为基础填制的。适用于小比例尺(如1:100万)地质调查,供大范围地质构造理论分析使用。

组图是实际地质体的客观而直接反映,它可以在野外进行实测,其界线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可直接利用遥感资料填图。而系图所表示的地质年代是根据古生物等多方面资料经室内分析鉴定推论而来的。由于受不同时期资料积累程度和个人认识差异的限制,地质年代界线经常有较大的变动。系图不适合野外直接填图,在无直观标志的地段寻找年代地层界线要花费很大力气甚至无法弄清。由此可见,组图应是地质调查的基本图件。在组图的基础上,可编制不同年代的系图。

3.2.2.2 观察线、观察点的布置原则和方法

按照一定间距的路线和一定间隔的控制点进行连续定位的地质观察是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它的作用是用不同的线、点密度反映不同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精度,也有助于对野外观察材料进行系统编录。

(1)地质观察路线的布置原则和方法

地质观察路线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穿越路线和追索路线。穿越路线是垂直或基本垂直地层或区域构造线的走向布置,按一定间距横穿整个测区。地质人员沿观测路线收集地质、矿产资料,标绘地质界线,采集必要的标本、样品。线间的地质界线用“V”字形法则和少量追索连接。这种路线的优点在于能迅速地掌握测区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地层层序、相变及接触关系的空间变化。缺点是线间的地质细节会出现错漏。如使用航空像片,这种缺陷会得到很大改善。追索路线是沿地层界线、地质体边界或构造走向布置,用于研究地质体的横向变化(如地层相变、接触关系、含矿层、断层等)。填图精度高,但效率较低。穿越路线和追索路线在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中应结合使用。在中、小比例尺的地质填图中以穿越法为主,大比例尺填图中追索路线应明显增加。至于矿区1:1000~1:5000填图中则以追索圈定为主。

穿越路线布置应考虑:主要构造线方向,通行逾越条件,露头分布状况,基站的设计与野外工作组织等。追索路线主要布置在关键性专题研究地区,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区(如平原河网区、高寒山区、森林覆盖区、沙漠等)必须因地制宜,灵活安排。路线平均密度必须遵守规范要求,但测区不同部位的路线密度分布则应根据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矿化远景以及航空像片解释程度等而疏密有别。

(2)地质观察点的布置原则及定位方法

观察点按其性质可分地质界线点、构造点、矿产点、水文点、地貌点等。观察点的作用是准确控制地质体空间位置;使原始资料编录条理化、系统化,控制各种地质资料间的联系以及文、图资料与实地位置的对应吻合关系;便于原始资料的整理、查阅和检查工作质量。点的布置以有效地控制地质界线和各种地质要素为原则。一般布置在填图单位界线、标志层、化石点、岩性岩相明显变化处,岩体接触带、相带,矿体或矿化,断层、褶皱枢纽,有重要水文地质意义的井泉、地貌等处。等距离机械布点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但大范围单一地质体中的控制点也是必要的,它是避免重要地质现象、矿产线索疏漏的一种措施。

观察点定位应力求准确,图面误差不得超过1Mm。定点方法:①目测法:根据地形、地物直接定位;②后方交汇法:根据已知的三个地形、地物点用罗盘作后方交会。各点方位间的夹角不得小于45°。如三线交成一视差三角形,则取重心为点位,或在此基础上再参照地形细部特征标定;③用航空照片定点,转绘在地形图上。④GPS法:是利用遥感卫星定位测定仪,直接定量测定某点的经度、纬度或高斯坐标。在森林覆盖区、高山峡谷等特殊地理条件下,可适当采用罗盘定位、步测距离的极坐标定位,也可用空盒气压计测量相对高程进行间接校正,为保证精度应尽可能攀登临近高地,建立一些控制点对已定点位进行修正。

(3)观察路线和观测点的密度定额

观测路线和观测点的密度定额是地质测量的质量标准。

《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暂行要求》(试行稿)规定,基岩区线距一般为400~800M,点距一般为300~500M。在有航片解释程度较高的地区,岩性单一的地层或出露较宽的地区,其线、点距均可适当放稀。大片第四系分布区,其线距可放宽至1000~1500M。1:5万地质图,只标定直径大于1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50M,长度大于50M的线性地质体;长度大于250M的断裂、褶皱构造。小于上述规模的直接、间接找矿标志和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应适当放大或归并表示。基岩区内,面积小于0.5km2和沟谷中宽度小于100M的第四系,在图上仍按基岩填绘。大片第四系覆盖者,在物化探工作的基础上,可酌情布置工程予以揭露。分层界线、接触带、化石层、标志层和矿化标志等,其标定误差不得大于50M。

考虑到江山实习区的具体情况,本次实习区域内采用标准为:线距和点距分别为300M和100~150M,观测点的密度为每平方千米的有效点约为27个。

3.2.2.3 路线地质的观察程序及编录要求

路线地质观察一般程序是:①定点;②观察、描述该点周围的地质、矿产现象;③测量产状;④追索与填绘地质界线;⑤采集标本和样品。点上的工作结束后,沿路线前进方向进行连续的地质观察与描述,同时编制连续的信手剖面图。

地质观测点的描述内容如下:

(1)日期、天气情况。

(2)路线与任务。

(3)人员组成。

(4)点号:即观测点的编号,用调查区统一的编号注明,并写出该点所在图幅的名称。

(5)点位及高程:要写明观测点的地理位置和坐标网及构造部位以及后方交汇方向。高程则根据气压计或实际交会点等来确定,在记录时应予以说明清楚,以便使人们了解其可靠性。GPS定点,则记录经纬度或高斯坐标和高程即可。

(6)点性或目的:目的指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主要是描述标志层及其变化、地层界线和接触关系还是观察褶皱或断裂构造等。

(7)露头情况:描述观测点附近的露头好坏,出露哪些地层,露头性质(天然露头还是人工采石场),露头面积大小,延伸情况,风化程度和植被覆盖等情况。

(8)地貌特征:描述观测点附近的地形形态特征。如山坡、山脊、陡崖或冲沟等,组成的岩性、成因及其与地质构造关系。

(9)内容描述:一般描述的顺序是由老到新,但也可以反过来描述。首先应将界面上下两侧地层单位的接触关系和时代略加说明,然后在分别描述其岩性和其他特征。

(10)沿途描述和路线小结:当一个观测点描述完以后,应该连续观测描述到下一个观测点;当一条路线观测完成之后要认真写出路线小结。这样可以及时使野外资料得到系统化,使原始记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地质点的描述。

路线观察的编录格式和描述举例如下: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天气晴

地点:江山藕塘底

路线Ⅰ:272.2高地310°方向150M处—藕塘底村西池塘边

任务:路线地质调查,主要任务是确定O1n与O1y的界线

人员:刘绿水(记录),张青山(标本采集员),……

工作图:1:1万地形图(江山地区地形图)

No.001

点位:272.2高地310°方向150M处(也可以用GPS坐标如:X:3180625,Y:40362185)

高程:188M

露头情况:人工(良好)

微地貌:公路边

点性:界线点(O1n与O1y)

内容描述:

点东:印渚端口组(O1y)黄绿色、紫红色页岩夹少量压溶型瘤状灰岩。瘤状灰岩呈紫红色,瘤状构造发育。岩石由瘤状体和基质两部分组成,瘤体呈椭球体、扁豆状及姜状等,大小2~5cm不等,由微晶方解石组成。瘤体长轴大致平行层面排列,占全岩的60%~70%,与基质界线清晰、平滑。基质由钙质、泥质组成,遇酸微弱起泡。岩石风化面因瘤体溶失或剥落而成蜂巢状外貌。瘤状灰岩呈薄-中厚层状,走向延伸不稳定,与泥岩呈相变关系。

产状:320°∠42°

点西:宁国组(O1n)深灰色薄中层状微晶灰岩。

产状:318°∠45°

O1n与下伏O1y呈整合接触关系。

……

(其他现象如构造、地貌、水文现象的简要叙述。)

No.001-No.002(点间描述)

沿途描述:0~10cm深灰色薄中层微晶灰岩。

10~50M灰黑色页岩夹黑色微薄层状燧石岩,水平层理发育,见零星黄铁矿结核。产丰富笔石化石。

50~80M灰色粉砂质页岩、粉砂岩夹硅质岩薄层。

产状:308°∠39°

……

(信手剖面图,比例尺与平面图相同,画在左侧方格纸上。)

No.002

点位:藕塘底村西池塘边

高程:158M

露头情况:天然、良好

微地貌:池塘边

点性:构造点

内容描述:

本点为一断层观察点。断层走向320°,倾向南西,倾角近于直立。断层向两端延入邻近观察路线。断层东盘为O3c黄绿色页岩,产状168°∠57°。断层西盘为C1y灰褐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砂岩、砾岩,产状182°∠72°。断层破碎带宽40~60cm,由泥岩、砂砾岩碎块组成,未经胶结。断层性质待进一步查明。

No.002-No.003

(连续描述,方法同前。)

今日路线到此结束。

路线小结

1.……

2.……

……

路线地质观察中,必须勤追索敲打、勤观察思考、勤记录勾画,保持旺盛的探索精神。对点上及点间的任何地质现象,原则上均应全面观察、记录。做到术语准确、概念清楚,文字简明扼要、层次分明,空间位置明确。要勤于思索,注意分析地质现象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路线观察的预见性。对实际现象持客观态度,不能任意取舍乃至于夸张伪造。每条路线资料经室内整理后,当日写出路线小结,对重大地质问题的资料进行归纳,指出存在问题,作为相邻路线的工作参考。

路线地质观察记录方式除上述外,还有适用于计算机处理的表格卡片和录音笔在野外录音后,再经室内整理等多种方法。

3.2.2.4 产状要素的测定与地质界线勾绘

产状要素是确定地质体空间几何关系的重要资料。要注意产状的可靠性、代表性和系统性。判断岩层产状的可靠程度首先要辨别是基岩露头还是转石;是层面还是节理面或其他结构面。注意产状所处的构造位置,鉴别是否因次级构造引起的或因重力作用在斜坡上引起岩层产状的局部变动。注意筛选有代表性产状,这对正确认识区域构造格架十分重要。产状要素要进行系统测量,图面上应均衡分布,在构造关键部位(如褶皱的两翼、转折端、倾伏端,断层的两盘岩层、断层面,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侵入体接触面、原生流动构造等部位)必须有足够的产状注记。产状写成如290°∠36°格式,前者代表倾向,后者为倾角。产状要素测定主要依靠罗盘进行。由于罗盘是用磁针定位,为了能直接在罗盘上读出地理方位,需进行磁偏角校正。各地磁偏角数值在地形图上可以查出。实习区磁偏角为西偏2°58′,应拨动刻度盘,使正北落在357°02′刻度线上即可。为了在图上投绘产状符号的方便,常用公里网格(高斯-克吕格坐标)的纵坐标作为平面方位角的0°,因而需对产状进行子午线收敛角校正。子午线收敛角在地形图上可以查出。如坐标线偏子午线以东,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线收敛角;如坐标线在子午线西侧,则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线收敛角。实习区坐标线为西侧0°41′。

地质界线和岩层产状是地质图反映地质体空间展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原始资料,必须在野外填绘。地质界线在基岩地区可根据填图单位的标志和接触关系直接确定。但在植被、土壤覆盖较大的地区,可参考残积物中岩屑的分布、地貌特征、土壤的颜色和结构、植被类型及发育程度等自然标志,也可利用动物洞穴的掘出物、路基、电线杆、沟渠等人工揭露。地质界线在大比例尺图上必须严格按照“V”字形法则勾绘,小比例尺图则依照地层产状,参照地形、地物勾绘。

3.2.2.5 地质素描图与摄影

素描与摄影是野外地质现象更直观、生动的记录形式。地质素描是地质工作中常用的平、剖面图与绘画中素描的结合。它包括:①用花纹图例作平面素描(图3.1a);②素描与地质花纹结合(图3.1b);③完全的素描(图3.1c)。在表示区域地质构造景观的素描图中,多采用立体地形的线描加地质符号表示(图3.2),或采用联合剖面素描(图3.3)。地质素描一定要主题突出,取舍适当,尊重实际,线条简练。

图3.1 不同类型的地质素描图

图3.2 景观地质素描

图3.3 联合剖面素描

地质摄影在地质体色调对比明显,地貌反差强烈时效果较好。多数情况下,需用素描图加以补充。拍摄时应在记录簿中注明编号、拍摄地点、拍摄方位及拍摄对象,并记录摄影技术参数。

3.2.2.6 标本、样品的采集

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需要采集的标本、样本类型繁多。包括:

(1)岩矿鉴定用标本,必须全面反映测区岩石的主要类型及组合特征。陈列标本规格为9cm×6cm×3cm,鉴定切片用标本6cm×4cm×3cm。岩石标本尽可能采未经风化的新鲜岩石。

(2)岩组分析样。

(3)古生物化石标本。在测制地层剖面时逐层采集,分层编录。对未见大化石的地层应采微古分析样(如牙形刺、介形虫、孢子花粉等)。

(4)基岩光谱和金属量测量样品,样重50g。用于研究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5)自然重砂样与人工重砂样,样重10~20kg。

(6)硅酸盐分析、碳酸盐分析样。

(7)矿石化学分析及矿石技术物理性能测定样。

(8)同位素年龄样、古地磁样,古地磁定向标本规格应大于10cm×10cm×10cm。

样品的采集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有充分的代表性,必须符合样品的加工处理和实验分析的技术要求。要重视样品及其分析、鉴定成果的整理编录工作。

3.2.2.7 沉积岩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内容

沉积岩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岩石,是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主要对象。由于它带有明显的层状特性,所以沉积岩区以有规律的带状地质构造景观同岩浆岩区和变质岩区相异。沉积岩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善的工作方法。其主要工作程序是,测制剖面以建立地层顺序,通过地质填图研究测区构造特征,借助沉积相与古地理研究,寻找含矿层位。主要工作包括:①划分对比地层,建立地层层序;②沉积岩石学研究;③生物化石的采集;④沉积相与古地理调查;⑤构造(褶皱、断裂)及地层接触关系的研究;⑥沉积矿产调查;⑦探索地质发展历史等。

Ⅱ 地质作者原图的编图步骤

(1)选择地理底图,设计全面布局

A.地理底图的选择

地理底图是地质图的重要背景要素,要选择精度符合要求的地理底图来编制作者原图。地理底图中的地理要素的表示程度要突出地质要素发生的环境,但不能干扰地质要素的表示,整个地形地质图的图面要层次分明、清晰易读。为了准确突出表示地质内容,对地层、岩石构造等起到定向、定位作用的水系、山系等地貌应正确反映其特征、类型;对谷、坡形态及地形变换处应准确详尽表示。而对居民点、交通则可做综合取舍,但对于新近修建的地物标志要利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绘的手段进行补充。此外,图中的植被可不表示。

B.设计全面布局

根据地质作者原图的内容和要求,设计其布局,准确、合理地放置平面地质图、综合地层表、岩石地层(填图)单元说明、图例、图切剖面图、角图、接图表等。

(2)拟定地质体

选择拟在作者原图中要表现的地质体,一般有以下要求:

(a)选定要表现的地质体在图面上的直径需大于2mm。

(b)选定要表现的线状地质体在图面上的宽度需大于1mm(但不能合并不整合接触和不同时代的地质体)。

(c)对于特殊的含矿层、标志层可扩大表示,但其顶界线或底界线必须准确无误。

(d)在图中,宽小于(含等于)2mm,面积小于4cm2的第四系地层可舍去。

(e)在图中,长度小于5mm的小型断层可舍去。

(3)编制平面地质图

按第四系界线→断层线→地层分界线→产状→地貌→地层单元代号的顺序,从实际材料图中将以上内容转绘到地理底图上,检查完整无误后,放置在作者原图的平面地质图的位置。

(4)编制图切地质剖面图

根据测区地质情况和复杂程度,编制一条或多条图切地质剖面图,并水平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下方。

(5)编制综合地层表(综合地层柱状图)

根据测区不同地层分区内地层的出露特征和层序特征,分别编制综合地层表或综合地层柱状图,并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左侧。

(6)编制岩石地层(填图)单元说明

根据测区不同地层分区内地层的岩性和组合特征及其横向变化,编制岩石地层(填图)单元并加以文字注记说明,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右侧。

(7)编制角图

通过对测区地质的综合整理分析,结合测区地质体的发育状况,编制符合并能反映测区地质特色的角图,并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右侧图例的下方或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左侧综合地层表的下方。

(8)编绘图例

对平面地质图、图切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岩石地层单元说明中出现的线条、代号、符号、岩性花纹等进行统计分类,编绘出图例,并按规范要求的顺序排列和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右侧岩石地层单元说明的下方。

(9)着色

对平面地质图、图切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岩石地层单元说明、图例、角图中的地质要素进行着色。

选择色标:按照国标规范的要求进行着色,不同时代的地质体有其基本的色调,而同时代地层由老到新,其颜色由浓变淡。

上色:按先淡后浓和全面统一的原则上色,即以平面地质图→图切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岩石地层单元说明→图例→角图为序,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次统一着色。

(10)线条绘制

对于不同颜色线条,先绘制断层,后绘制其他地质界线;先绘制主线,后绘制辅助线条。不同地质线条绘制顺序为:第四系界线→其他地质界线→产状→岩性花纹→图切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代号→图切剖面线及起止点字母→剖面图标高、地名等。

(11)绘制其他信息

包括图名、图幅编号、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制图单位、责任表及责任人员等。

Ⅲ 工程测量的地形图的画法的基本步骤

地形图应表示测量控制点、居民地和垣栅、工矿建筑物及其他设施、
交通及附属设施、管线及附属设施、水系及附属设施、境界、地貌和土质、植被等各项地物、地貌要素,以及地理名称注记等。并着重显示与测图用途有关的各项要素。
地物、地貌的各项要素的表示方法和取舍原则,除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地形图图式执行外,还应符合如下有关规定。
1. 测量控制点测绘
1.1测量控制点是测绘地形图和工程测量施工放样的主要依据,在图上应精确表示。
1.2各等级平面控制点、导线点、图根点、水准点,应以展点或测点位置为符号的几何中心位置,按图式规定符号表示。
2. 居民地和垣栅的测绘
2.1居民地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主要附属设施应准确测绘实地外围轮廓和如实反映建筑结构特征。
2.2房屋的轮廓应以墙基外角为准,并按建筑材料和性质分类,注记层数。1:500与1:1000比例尺测图,房屋应逐个表示,临时性房屋可舍去;1:2000比例尺测图可适当综合取舍,图上宽度小于0.5mm的小巷可不表示。2.3建筑物和围墙轮廓凸凹在图上小于0.4mm,简单房屋小于0.6mm时,可用直线连接。
2.4 1:500比例尺测图,房屋内部天井宜区分表示;1:1000比例尺测图,图上6mm2以下的天井可不表示。
2.5测绘垣栅应类别清楚,取舍得当。城墙按城基轮廓依比例尺表示,城楼、城门、豁口均应实测;围墙、栅栏、栏杆等可根据其永久性、规整性、重要性等综合考虑取舍。
2.6台阶和室外楼梯长度大于3M毫米,宽度大于1M毫米的应在图中表示。
2.7永久性门墩、支柱大于1M毫米的依比例实测,小于1M毫米的测量其中心位置,用符号表示。重要的墩柱无法测量中心位置时,要量取并记录偏心距和偏离方向。
2.8建筑物上突出的悬空部分应测量最外范围的投影位置,主要的支柱也要实测。
3. 工矿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的测绘
3.1工矿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的测绘,图上应准确表示其位置、形状和性质特征。
3.2工矿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依比例尺表示的,应实测其外部轮廓,并配置符号或按图式规定用依比例尺符号;不依比例尺表示的,应准确测定其定位点或定位线,用不依比例尺符号表示。
4. 交通及附属设施测绘
4.1交通及附属设施的测绘,图上应准确反映陆地道路的类别和等级,附属设施的结构和关系;正确处理道路的相交关系及与其它要素的关系;正确表示水运和海运的航行标志,河流和通航情况及各级道路的通过关系。
4.2铁路轨顶(曲线段取内轨顶)、公路路中、道路交叉处、桥面等应测注高程,隧道、涵洞应测注底面高程。
4.3公路与其它双线道路在图上均应按实宽依比例尺表示。公路应在图上每隔15~20mm注出公路技术等级代码,国道应注出国道路线编号。公路、街道按其铺面材料分为水泥、沥青、砾石、条石或石板、硬砖、碎石和土路等,应分别以砼、沥、砾、石、砖、碴、土等注记于图中路面上,铺面材料改变处应用点线分开。
4.4铁路与公路或其它道路平面相交时,铁路符号不中断,而将另一道路符号中断;城市道路为立体交叉或高架道路时,应测绘桥位、匝道与绿地等;多层交叉重叠,下层被上层遮住的部分不绘,桥墩或立柱视用图需要表示,垂直的挡土墙可绘实线而不绘挡土墙符号。
4.5路堤、路堑应按实地宽度绘出边界,并应在其坡顶、坡脚适当测注高程。
4.6道路通过居民地不宜中断,应按真实位置绘出。高速公路应绘出两侧围建的栅栏(或墙)和出入口,注明公路名称。中央分隔带视用图需要表示。市区街道应将车行道、过街天桥、过街地道的出入口、分隔带、环岛、街心花园、人行道与绿化带绘出。
4.7跨越河流或谷地的桥梁,应实测桥头、桥身和桥墩位置,加注建筑结构。码头应实测轮廓线,有专有名称的加注名称,无名称者注“码头”,码头上的建筑应实测并以相应符号表示。
4.8大车路、乡村路、内部道路按比例实测,宽度小于1M毫米时只测路中线,以小路符号表示。
5. 管线测绘
5.1永久性的电力线、电信线均应准确表示,电杆、铁塔位置应实测。当多种线路在同一杆架上时,只表示主要的。城市建筑区内电力线、电信线可不连线,但应在杆架处绘出线路方向。各种线路应做到线类分明,走向连贯。
5.2架空的、地面上的、有管堤的管道均应实测,分别用相应符号表示。并注明传输物质的名称。当架空管道直线部分的支架密集时,可适当取舍。地下管线检修井宜测绘表示。
5.3污水篦子、消防栓、阀门、水龙头、电线箱、电话亭、路灯、检修井均应实测中心位置,以符号表示,必要时标注用途。
6. 水系测绘
6.1江、河、湖、海、水库、池塘、泉、井等及其它水利设施,均应准确测绘表示,有名称的加注名称。根据需要可测注水深,也可用等深线或水下等高线表示。
6.2河流、溪流、湖泊、水库等水涯线,按测图时的水位测定,当水涯线与陡坎线在图上投影距离小于1mm时以陡坎线符号表示。河流在图上宽度小于0.5mm、沟渠在图上宽度小于1mm(1:2000在形图上小于0.5mm)的用单线表示。
6.3海岸线以平均大潮高潮的痕迹所形成的水陆分界线为准。各种干出滩在图上用相应的符号或注记表示,并适当测注高程。
6.4水位高及施测日期视需要测注。水渠应测注渠顶边和渠底高程;时令河应测注河床高程;堤、坝应测注顶部及坡脚高程;池塘应测注塘顶边及塘底高程;泉、井应测注泉的出水口与井台高程,并根据需要注记井台至水面的深度。
7. 境界测绘
7.1境界的测绘,图上应正确反映境界的类别、等级、位置以及与其它要素的关系。
7.2县(区、旗)和县以上境界应根据勘界协议、有关文件准确清楚地绘出,界桩、界标应测坐标展绘。乡、镇和乡级以上国营农、林、牧场以及自然保护区界线按需要测绘。
7.3两级以上境界重合时,只绘高一级境界符号。
8. 地貌和土质的测绘
8.1地貌和土质的测绘,图上应正确表示其形态、类别和分布特征。
8.2自然形态的地貌宜用等高线表示,崩塌残蚀地貌、坡、坎和其它特殊地貌应用相应符号或用等高线配合符号表示。
8.3各种天然形成和人工修筑的坡、坎,其坡度在70°以上时表示为陡坎,70°以下时表示为斜坡。斜坡在图上投影宽度小于2mm,以陡坎符号表示。当坡、坎比高小于1/2基本等高距或在图上长度小于5mm时,可不表示,坡、坎密集时,可以适当取舍。
8.4梯田坎坡顶及坡脚宽度在图上大于2mm时,应实测坡脚。当1:2000比例尺测图梯田坎过密,两坎间距在图上小于5mm时,可适当取舍。梯田坎比较缓且范围较大时,可用等高线表示。
8.5坡度在70°以下的石山和天然斜坡,可用等高线或用等高线配合符号表示。独立石、土堆、坑穴、陡坡、斜坡、梯田坎、露岩地等应在上下方分别测注高程或测注上(或下)方高程及量注比高。
8.6各种土质按图式规定的相应符号表示,大面积沙地应用等高线加注记
表示。
9. 植被的测绘
9.1地形图上应正确反映出植被的类别特征和范围分布。对耕地、园地应实测范围,配置相应的符号表示。大面积分布的植被在能表达清楚的情况下,可采用注记说明。同一地段生长有多种植物时,可按经济价值和数量适当取舍,符号配制不得超过三种(连同土质符号)。
9.2 旱地包括种植小麦、杂粮、棉花、烟草、大豆、花生和油菜等的田地,经济作物、油料作物应加注品种名称。有节水灌溉设备的旱地应加注“喷灌”、“滴灌”等。一年分几季种植不同作物的耕地,应以夏季主要作物为准配置符号表示。
9.3田埂宽度在图上大于1mm的应用双线表示,小于1mm的用单线表示。田块内应测注有代表性的高程。
10.注记
10.1要求对各种名称、说明注记和数字注记准确注出。图上所有居民地、道路、街巷、山岭、沟谷、河流等自然地理名称,以及主要单位等名称,均应调查核实,有法定名称的应以法定名称为准,并应正确注记。
10.2地形图上高程注记点应分布均匀,丘陵地区高程注记点间距为图上2~3cm。
10.3山顶、鞍部、山脊、山脚、谷底、谷口、沟底、沟口、凹地、台地、河川湖池岸旁、水涯线上以及其他地面倾斜变换处,均应测高程注记点。
10.4城市建筑区高程注记点应测设在街道中心线、街道交叉中心、建筑物墙基脚和相应的地面、管道检查井井口、桥面、广场、较大的庭院内或空地上以及其他地面倾斜变换处。
10.5基本等高距为0.5米时,高程注记点应注至厘米;基本等高距大于0.5米时可注至分米。
11.地形要素的配合
11.1当两个地物中心重合或接近,难以同时准确表示时,可将较重要的地物准确表示,次要地物移位0.3mm或缩小1/3表示。
11.2独立性地物与房屋、道路、水系等其它地物重合时,可中断其它地物符号,间隔0.3mm,将独立性地物完整绘出。
11.3房屋或围墙等高出地面的建筑物,直接建筑在陡坎或斜坡上且建筑物边线与陡坎上沿线重合的,可用建筑物边线代替坡坎上沿线;当坎坡上沿线距建筑物边线很近时,可移位间隔0.3mm表示。
11.4悬空建筑在水上的房屋与水涯线重合,可间断水涯线,房屋照常绘出。
11.5水涯线与陡坎重合,可用陡坎边线代替水涯线;水涯线与斜坡脚线重合,仍应在坡脚将水涯线绘出。
11.6双线道路与房屋、围墙等高出地面的建筑物边线重合时,可以建筑物边线代替路边线。道路边线与建筑物的接头处应间隔0.3mm。
11.7境界以线状地物一侧为界时,应离线状地物0.3mm在相应一侧不间断地绘出;以线状地物中心线或河流主航道为界时,应在河流中心线位置或主航道线上每隔3~5cm绘出3~4节符号。主航道线用0.15mm黑实线表示;不能在中心线绘出时,国界符号应在其两侧不间断地跳绘,国内各级行政区划界可沿两侧每隔3~5cm交错绘出3~4节符号。相交、转折及与图边交接处应绘符号以示走向。
11.8地类界与地面上有实物的线状符号重合,可省略不绘;与地面无实物的线状符号(如架空管线、等高线等)重合时,可将地类界移位0.3mm
绘出。
11.9等高线遇到房屋及其它建筑物,双线道路、路堤、路堑、坑穴、陡坎、斜坡、湖泊、双线河以及注记等均应中断。
11.10当图式符号不能满足测区内测图要求时,可自行设计新的符号,但应在图廓外注明。
四、测图
1. 平板仪白纸测图
1.1置平板仪于测站上,整平、对中、量取仪器高、定向,使照准仪的直尺边准确地通过图板上测站点的位置;用已测地物点或图要点检查定向。
1.2用照准仪瞄准碎部点上立的视距尺,读出碎部点的视距和中丝切尺数,读垂直角。
1.3用计算器计算水平距离和碎部点高程。公式(内调焦望远镜)如下:
测站点至立尺点水平距离:S=KL�6�1COS2α;
立尺点高程:H=H0+I+ h’-B
其中 h’=0.5Klsin2α
L:两视距丝间标尺读数差;
K:视距乘常数,通常为100;
H0:测站点高程;
I:仪器高,H0+I即为视线高;
B:中丝读得的切尺数;
α:垂直角(视准轴的倾斜角)。
1.4用卡规和斜分比例尺按测图比例尺截取碎部点在图上的长度,沿照准仪直尺边沿,使卡规一脚对准测站点,另一脚在图上刺点,即得到碎部点在图上的点位,并注记高程。
1.5一点测量完毕,指挥立尺员进行下一点的观测,直到本测站上应测的碎部点全部测完为止。
1.6每个测站上测出部分碎部点以后,应随时进行勾绘,尽量作到随测随绘,避免绘错或遗漏。
1.7在测站上勾绘地物地貌结束后,应立即进行巡视检查,发现漏、错或综合取舍不当,等高线与高程注记相矛盾,要立即纠正。务使成图清晰易读、主次分明、取舍恰当、图式运用正确。
1.8测图过程中和收站前要检查图板定向。
2. 经纬仪配合小平板仪白纸测图
2.1将经纬仪置于测站旁2米左右处,整平,后视测站,计算视线高。
2.2将小平板仪置于测站上,整平、对中、定向、检查定向后,用测斜照准仪瞄准经纬仪的垂球线,量取到经纬仪的距离,按测图比例尺在图上定出经纬仪的位置。
2.3以测斜照准仪瞄准碎部点上的视距尺,通过图上测站点的位置,以测斜照准仪的直尺边沿定出碎部点的方向。
2.4以经纬仪观测碎部点的标尺,读取视距和垂直角,计算碎部点的高程和碎部点到经纬仪的距离。
2.5按测图比例尺用卡规自经纬度仪在图上的位置截取经纬仪至碎部点的长度与直尺边相交,刺出碎部点的位置,并注记高程。
2.6重复2.3、2.4、2.5的过程,测出本站其它碎部点。
2.7勾绘,巡视检查。
2.8测图过程中每测20~30个点和收站前要检查图板定向是否变动。
3. 经纬仪配合量角器测图
3.1将经纬仪置于测站上,对中、整平、量仪器高,后视附近的一个控制点作为起始方向(零方向)。
3.2小平板置于测站附近的任意位置,固定测图板,在图上测站点位置插绣花针,并将量角器圆心小孔套在针上,画出测站点至后视点的方向线。
3.3经纬仪观测碎部点的水平角、立角、视距。
3.4计算碎部点高程和碎部点至测站点的水平距离。
3.5用量角器和比例尺,按水平角、水平距离刺点,标注高程。
3.6重复3.3、3.4、3.5操作,完成其它碎部点测量。
3.7检查后视方向是否变动,勾绘,巡视检查,本站测量结束。
3.8用此法进行小面积测图时,可记录经纬仪野外观测数据,并绘制草图,在室内展点勾绘。
3.9为了解决量角器估读误差太大和量角器圆心偏心问题,可根据观测的水平角、立角、视距计算出碎部点的坐标和高程,用三角板和直尺或坐标尺手工展点。
3.10当视距较短时,用钢尺或皮尺量距代替视距,可以大大提高测距的精度。
3.11用经纬仪或经纬仪配钢尺(或皮尺)测量的测图数据可以计算、整理成坐标数据文件,用机助成图法成图。
4. 经纬仪配合测距仪测图
4.1将经纬仪置于测站上,对中整平,后视一个邻近的控制点并配置方位角,量取仪器高,计算视线高。
4.2将测距头安装到经纬仪上,并连接电池,设置温度、气压、棱镜常数。
4.3经纬仪照准棱镜下方的标志中心,读记方位角。
4.4测距仪照准棱镜中心,测记水平距离和高差。
4.5计算碎部点的坐标和高程。
4.6在图板上用比例尺按坐标展点,加注高程。
4.7重复4.3、4.4操作过程,完成本站其它碎部点的测量。
4.8勾绘,巡视检查。
4.9观测过程中注意检查后视方位角,也可以在已知点上检核坐标或高程。
4.10用此法进行大面积测图,应现场勾绘。当范围较小时,可以野外测记数据,绘制草图,室内展绘或机助成图。
4.11无内存全站仪测图方法与经纬仪加测距仪测图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全站仪可以直接测出坐标和高程,无需计算。
5. 全站仪配合电子平板测图
电子平板的工序:命名、控制点录入、测量、编辑、绘图。
5.1硬件检查:检查电子平板(便携机或掌上电脑)电池及接插设备,确保数字测图供电正常;通讯电缆室内联机检查,无论电缆故障,或仪器设置不对,均要发现在室内,及早作相应处理;检查光笔及鼠标器是否正常,确保生产过程中没有问题;准备编码表;携带软件狗。
5.2软件操作准备:设定工程名,确定准备作业的文件名及存贮空间;划定测区,确保屏幕显示与所测内容相适应;将控制点文件备份到当前工程名目录下。
5.3置全站仪于测站上,对中整平,量仪器高;开机,设置温度、气压、棱镜常数。
5.4在电子平板上进行测站设置,输入测站点号、后视点号、仪器高;经纬仪照准后视点并将水平度盘置零。
5.5测站检核:观测1~2个控制点或已测过的地物点(包括后视点)检核点位和高程,图上点位相差不大于0.3mm,高程之差不大于1/10基本等高距,便可开始测量。
5.6测量过程中,平板操作员与全站仪操作员要配合好,并指挥立镜人员立镜;当棱镜高改变时,立镜员要及时回报棱镜高。
5.7全站仪照准棱镜后测量确认;平板仪读取全站仪测量的数据;键入编码(或查询确认编码);选线形与上一点连接(需要连接时);需要高程的点,输入棱镜高。
5.8外业结束后对图面进行编辑,编辑操作因软件而不同,作业员应按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5.9利用高程点数据文件建立三角网,生成等高线,并进行等高线编辑。
5.10图面检查、图廓整理、绘图。
5.11为防止数据丢失,外业测量数据应及时输入台式机,备份保存。
6. 全站仪测记法
6.1设站:对中整平,量仪器高;输入气温、气压、棱镜常数;建立(选择)文件名;输入测站坐标、高程及仪器高;输入后视点坐标(或方位角),瞄准后视目标后确定。
6.2检查:测量1个已知坐标的点的坐标并与已知坐标对照(限差为图上0.1mm);测量1个已知高程的点的高程并与已知高程比较(限差为1/10基本等高距);如果前两项检查都在限差范围内,便可开始测量,否则检查原因重新设站。
6.3立镜:依比例尺地物轮廓线折点,半依比例尺或不依比例尺地物的中心位置和定位点。
6.4观测:在建筑物的外角点、地界点、地形点上竖棱镜,回报镜高;全站仪跟踪棱镜,输入点号和改变的棱镜高,在坐标测量状态下按测量键,显示测量数据后,输入测点类型代码后存储数据。继续下一个点的观测。
6.5皮尺量距:对于那些本站需要测量而仪器无法看见的点,可用皮尺量距来确定点位;半径大于0.5m的点状地物,如不能直接测定中心位置,应测量偏心距,并在草图上注明偏心方向;丈量的距离应标注在草图上。
6.6绘草图:现场绘制地形草图,标上立镜点的点号和丈量的距离,房屋结构、层次,道路铺材,植被,地名,管线走向、类别等。草图是内业编绘工作的依据之一,应尽量详细。
6.7检查:测量过程中每测量30点左右及收站前,应检查后视方向,也可以在其它控制点上进行方位角或坐标、高程检查。
6.8数据传输:连接全站仪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电缆;设置超级中端的通讯参数与全站仪的通讯参数一致;全站仪中选择要传输的文件和传输格式后按发送命令;计算机接收数据后以文本文件的形式存盘。
6.9数据转换:通过软件将测量数据转换为成图软件识别的格式。
6.10编绘:在专业软件平台下进行地形图编绘,具体操作依照软件使用说明进行。
6.11建立测区图库,图幅接边,必要时输出成图。
6.12注意:每次外业观测的数据应当天输入计算机,以防数据丢失;外业绘制草图的人员与内业编绘人员最好是同一个人,且同一区域的外业和内业工作间隔时间不要太长。
五、全数字地面摄影测量测绘地形图(适普软件)
1.准备工作:
1.1检查好仪器、脚架、仪器的基座;
1.2装好摄影用的干板;
1.3准备像控点牌子,数量不能少于6个。
2.外业工作
2.1根据具体的地形条件、摄影范围、摄影距离安排好摄影的像对数;计算摄影基线长度,选好基线;
2.2在基线两端架摄影站,摄影站一定要整平,否则在内业处理时,一个像对难以一次处理完成;加大模型拼接的难度;
2.3在摄影的像对中布设好象控点,安排人员测出每个像控点的坐标及高程,测像控点的坐标及高程时,一定要正倒镜,以保证高程精度;摄影站上摄影时,一定要做好每个像对的记录,即像对次序、左右影像、像控点草图、像控点坐标和高程;
2.4每个像对在摄影时,像控点牌子一定要保持不动。
2.5相邻像对,重叠部分不能少于1/3,像控点不能少于3个。
3.内业数据采集
3.1干板冲洗凉干后进行扫描,再进行内业处理;
3.2首先建立一个测区,测区参数是在输入文件名时是生成的,按弹出的参数界面中填好测区目录、控制点文件名、模型控制点文件名、原始影像类型、摄影比例尺、成图比例尺、正射影像的输出分辨率等;一个测区可由多个模型组成,每个模型需要建立一个模型参数文件,模型参数文件是在输入文件名时生成的,按弹出的参数界面中填好模型目录、左右影像名、临时文件目录、产品所在目录;
3.3在软件的File菜单中选择输入像控点文件;
3.4在软件的处理菜单中选择全自动内定向,待计算机处理完后,按传统方法在计算机中将像控点确定,然后选择绝对定向,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调整好视差,将像控点定准,然后存盘退出;
3.5做好上述工作后,定义当前像对的作业区,即此像对需测图的有效区域,再进行自动生成核线影像,弹出菜单选择退出;
3.6在软件的主界面下,选择影像匹配,然后进入匹配编辑状态,需要编辑的地方有:影像的不连续、被遮盖及阴影、成片灌木、干扰、大面积的平地等。
3.7在软件的主界面下,选择产品,生成DEM、正射影像、等高线等,若测区有多个模型,还要进行模型拼接,再重新生成等高线;
3.8在数字影像测图界面下,建立测图矢量文件,打开模型,输入等高线,再进行地物、地貌等量测、编辑。
4.图廓编辑,输出地形图。
六、GPS水下地形测量(南方软件)
用GPS进行水下地形测量作业时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固定站设置:
1.1根据GPS上的端口标记将电台天线、GPS天线、电源线连接好。
1.2用电缆将计算机与GPS的RS232C串口连接好,先打开GPS的电源, 再
启动计算机。
1.3运行“海洋测量软件”的“图幅表”程序,根据待测量区域设置合适的图幅范围。
1.4运行“海洋测量软件”的“基准站设置”程序,选择上一步设置好的图幅,将控制点的坐标输入至GPS中,并点击“更新”,然后退出程序,再关闭GPS电源,拔掉电缆线后再打开GPS电源,选择电台频道。
2.移动站设置:
2.1将换能器测深杆固定在测量船上,测深杆的吃水深度一般为50厘米左右,测量施测水域水面高程。用测锤或花杆在换能器旁边测量水深,与测深仪所测水深进行检核。
2.2便携式计算机应放在测量船驾驶室工作台上,便于导航。
2.3将测深仪(SDH—13D)放在计算机附近,将换能器的数据传输线与测深仪相连。校准测深仪的零位线和吃水线。
2.4在测深杆上安置GPS天线,在船上合适的位置安置电台天线,并将GPS天线、电台天线、电源线与GPS连接好。
2.5在便携式计算机上插入PCMCIA串口卡,再将卡上的两个串口分别连接到测深仪的“测试II”端口和GPS的“计算机”端口。
2.6打开GPS电源,选择与固定站GPS电台相同的频道。
3.观测
3.1在计算机并口上插入软件狗并启动计算机。
3.2运行“海洋测量软件”的“测量”程序,选择固定站设置3定义好的图幅,设定数据采样率,按“F2”键即可开始测量。
3.3工作时应将测量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及水位数据记录好,这是内业的基础。
3.4测深过程中,测深仪操作员要注意观察水深变化,及时变换测深档。
3.5测量完成后,要再次用花杆或测锤测量水深,检查测深仪测深误差大小。然后按顺序关闭计算机电源,关闭测深仪电源,关闭GPS电源,拔掉各种连接电缆,拆卸测深杆。清点设备无遗漏后方可离开测量船。
3.6回到固定站,关闭GPS,并回收天线,放入仪器箱内。
4.内业编辑,输出水下地形图。
七、手工描图
1.首先把外业底图(铅笔图)整理好。
2.按照所测图形范围大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分幅。
3.如果外业底图是绘在一般计算纸(通常所说的厘米格网纸)上的话,可直接用描图纸蒙在底图上,按照地形图图式进行着墨描绘。如果外业测的图是直接绘在聚脂薄膜上,应先清洗图面,待图纸干后直接在聚脂薄膜上着墨。
4.相邻图幅接边完成后,就可以开始地形图的清绘。一般地形图清绘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绘图廓、坐标格网、测量控制点、独立地物、居民地、管线及垣栅、水系及附属建筑物、道路及附属建筑物、境界、植被、地类界、地貌、注记及等高线。
5.自检、互检。
6.图廓整饰。
7.检查验收。

怎么判读地质地形图判读的重点和顺序是什么

准确的说应该是地形地质图,就是带等高线的地质图。
地质图中内容很丰富,不同类型地质图侧重点也不一样,所以阅读重点也不同(视你的目的而定)。
总体上阅读地质图的顺序应是:看区域,看局部,再看区域,即总、分、总。
1、看区域。首先看图例,了解这个地区总体上的地层发育情况、接触关系情况、构造类型情况、岩浆活动情况,其次看图区,大致了解地形地貌和水系情况以及地层、不整合面、构造、岩浆岩的空间分布情况。这时在大脑里树立了这个地区总体地形、地质概况。
2、看局部。对图中每一条断层、岩体、岩层产状进行细致分析,研究其性质、类型、基本特征。
3、看区域。在对局部地质现象详细了解的基础上,总结区域地质特征。

如果你的意思只是说如何判断倾向、倾角,简单地说有两种办法:
1、V字形法则(内容我就不展开了),它是定性分析倾向倾角与地形地貌的关系,即地层倾向、倾角与山坡坡向、坡角的关系
2、三点法(内容不展开),它是定量计算倾角的方法

Ⅳ 地形图野外判断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何请详述之。

你好,你问的是一个大问题,是一个专门的课程,我就是研究这方面工作的老师。想详述之,怕是难度很大,一本教材会有几十万字,也不方便你查阅。我想这样,我先简要的回答你,如果再有问题,我们可以继续研究讨论,好吗?
地形,就是地貌和地物的总称;地形图,就是指采用正射投影的地图。地物用图式符号加注记表示,定位精确;地貌用等高线显示,能反映地表面的高低起伏和高程;图上还有等角投影构成的经纬网和平面直角坐标网及规定的比例尺,能在图上量取角度、距离、坡度、坐标、高程、面积等。
一、现地对照
现地对照就是将行进图上的内容和现地一一对应起来,目的是明确站立点周围地形的基本概貌,是保障正确行进的前提。现地对照,通常在标定地图和确定站立点的基础上进行的。
所谓标定地图就是使地图的方位与现地的方位相一致。将地图打开放平,指北针准星朝向北图廓,直尺切于指北方向线,转动地图,使磁针指向“0”分划,地图即标定完毕。
二、选择与标绘行进路线
根据你的目的选择路线。总体要求是:线路较近、安全性高、灵活机动。
三、出发和行进
按照规定时间出发后,在行进途中要始终保持地图和现地方位的基本一致,做到“人在路上走,心在图中移”。特别在转弯点、岔路口、居民地进出口处,更应注意对照方位物,保持正确的行进方向和路线。当遇到现地地形变化与地图不一致时,应根据地形变化规律,正确分析变化的原因,准确判定自己在图上的位置,待判明行进道路和方向后继续前进。当发现走错时应立即停止,回忆走过的路线,判明发生错误的位置,偏离原定路线的距离,根据情况决定选择迂回路线或原路返回。到达正确路线后,再继续前进。

阅读全文

与地形地质图的方法和步骤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x1到2y的计算方法 浏览:192
雷区取水时间计算方法 浏览:927
形容想出好方法的成语有哪些 浏览:951
财智账户卡登录企业手机银行方法 浏览:754
bim构件连接方法 浏览:871
如何用物理方法恢复散光 浏览:683
外螺纹加工方法有哪些 浏览:143
蜂保温最佳方法 浏览:263
冬天电动汽车耗电快解决方法 浏览:171
常用的论证方法和论据 浏览:560
求长方体的面积有什么简便方法吗 浏览:234
蓝莓怎么养殖方法 浏览:329
四年级数学未知数计算方法 浏览:349
已知等式求解方法视频 浏览:393
通大便有什么最快方法 浏览:902
女人如何长高的好方法 浏览:447
手机pin码忘了怎么办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570
青岛海珍品食用方法 浏览:670
如何创新党课方式方法 浏览:121
手机壳鉴别方法 浏览: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