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卫星大地测量学的观测方法
按其内容有:以恒星为背景测量卫星方向,人造卫星激光测距,多普勒频移测量定位,卫星雷达测高等。
以恒星为背景测量卫星方向 利用卫星反射的太阳光或卫星上反射镜反射的激光束进行摄影,通过像片处理归算,即可求得摄影瞬间卫星所在的空间方向。由摄影测量求得的卫星方向的精度,在良好的条件下可以达到±0.3″。
方向观测法是60年代主要使用的方法,它的观测数据曾用于几何法建立空间三角网。由于观测精度不易再提高,而且可供观测的卫星和观测的机会较少,所以已很少使用。
人造卫星激光测距 用安置在地面站的卫星激光测距仪向卫星发射激光脉冲,并接收由卫星反射镜反射回来的脉冲,测量脉冲往返所经过的时间,从而计算测站至卫星的距离。60年代初,曾试验用激光技术测量从地面站到月球的距离。利用月面漫反射进行测距的尝试,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以后随着带激光反射镜的人造卫星的出现,以及仪器的改进,测距精度不断提高。第一代激光测距仪用目视跟踪观测,测距误差为±2米;第二代为自动跟踪,误差为分米级;第三代的测距仪精度达到厘米级。
人造卫星激光测距仪的工作原理如图3。固体激光器所发射的激光脉冲,由取样电路截取其极小部分能量,经光电转换后形成一个基准信号,送至测时装置,作为计时的开门脉冲。激光脉冲的大部分由光学系统发射至卫星。卫星上的反射镜将脉冲反射回到地面,为接收系统所接收,并由光电倍增管转换为电脉冲,经放大、整形后送至测时装置作为计时的关门脉冲。激光脉冲往返于测距仪与卫星间的传播时间,由计数器记录下来,据以计算出测距仪至卫星的距离。
卫星激光测距仪分为固定式和流动式两类。前者安装在地面的固定测站上,后者可安装在车辆上,具有高度机动性。两类测距仪的精度大致相同。
为了用计算机控制激光测距仪,使它自动跟踪卫星,须有精确的轨道预报。根据预报数据换算成观测时卫星的坐标,再计算出卫星的方位角、高度角和距离。输入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跟踪卫星。
人造卫星激光测距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大地测量和地球动力学。70年代,地球和月球之间距离的测定有很大进展。月球激光测距除起到与卫星激光测距相同的作用外,还可以改善月球星历,推求地球引力参数GM。月球激光测距精度已达到±10厘米左右。
多普勒频移测量定位 多普勒频移测量的原理以多普勒效应为基础。装在卫星上的无线电发射机连续发射的电磁波频率为fs,地面站接收机所接收到的电磁波频率为fe。由于卫星对地面站的相对运动,根据多普勒效应有下列关系:
式中妆为卫星到地面站距离的变率,c为光速。引入接收机本地振荡频率f和卫星所发射电磁波波长λS=c/fS,上式写成如下形式: 由接收机将时间t1到t2的频移个数累加起来,亦即将上式求定积分,则有:式中N是接收机所记录的t1到t2之间频移个数。据此,即可由观测到的频移推算卫星至地面站的距离或距离变率。图4表示多普勒频移的变化情况。
为了提高精度,卫星发射两种相干频率,通过数据处理,可消除电离层影响的主要部分。多普勒频移测量可以全天候工作,且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观测数据。
子午卫星系统,也称海军导航卫星系统(NNSS),就是利用多普勒测量原理进行导航和定位的一种典型的系统。该系统的子午卫星不断发射供多普勒频移测量用的电磁波信号,频率分别为150和400兆赫,在 400兆赫载波上调制有时间信号和计算卫星空间位置用的“广播星历”。地面测站上的多普勒接收机在观测多普勒频移的同时,也接收这些信息。利用观测到的多普勒频移,以及卫星的瞬间位置和测站坐标之间的数学关系,可以计算出测站的地心坐标。用以进行子午卫星多普勒测量的仪器称为多普勒接收机。
地面测站大约每隔一小时可以观测到子午卫星通过一次。一般观测40~50次,利用广播星历和单点定位技术求得的测站地心坐标,其精度约为±3~±5米。此外还可采用联测定位技术(在两个测站上对子午卫星进行同步观测)和短弧定位技术(多测站上对子午卫星进行同步观测)。这两种定位技术都可以削弱卫星的星历误差和大气折射的影响,但前者将卫星广播星历视为已知值,后者则将它作为观测量处理。采用这两种技术按广播星历计算,可将每两点之间相对位置的误差减小到 1米以内。美国还于事后计算1~2颗子午卫星的精密星历。根据这种星历和单点定位技术计算的测站地心坐标的误差也在±1米以内。
子午卫星多普勒定位法不受天气影响,所用仪器轻,操作简便,现在已成为测定地面点地心坐标的主要方法。在天文大地网中,适当地测设多普勒测站,可以检核和改善网的质量,并把局部大地坐标系转换为全球统一的地心坐标系。卫星多普勒定位和地面水准测量结合,还可得出精度优于1米的相对高程异常。
② 卫星轨道及运行姿态
( 一) 卫星轨道参数与轨道类型
卫星围绕地球运行是按一定的轨道进行的,其运行规律像行星围绕太阳运行一样,满足开普勒三大定律。卫星轨道在空间的具体形状和位置,由六个轨道参数来确定,分别为升交点赤经Ω、近地点角距 ω、轨道倾角 i、卫星轨道的长半轴a、卫星轨道的偏心率 ( 或称扁率) e、卫星过近地点时刻 T ( 图 3-20) 。除此之外,卫星轨道还有其他一些参数,如卫星速度、卫星运行周期、卫星高度及重复周期等。以下将重点介绍一些常用卫星轨道参数。
图 3-20 卫星的空间轨道
1. 轨道高度
卫星轨道为一椭圆,按其高度可分为低轨、中轨和高轨三种轨道。
低轨卫星: 一般距离地面约 150 ~300km。低轨卫星可获取大比例尺、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但寿命较短,一般只有几天到几周的工作时间,多用于侦察遥感。
中轨卫星: 一般距离地面约 1000km。这种卫星寿命较长,适用于各种环境遥感和资源遥感。
高轨卫星: 距离地面高度约 35860km。此时卫星的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又称为地球同步卫星。
2. 卫星运行周期和卫星重复周期
卫星运行周期也称卫星轨道周期,是指卫星绕地一圈所需的时间,即从升交点开始运行到下一次过升交点时的时间间隔。
卫星重复周期 ( 卫星覆盖周期) 是指卫星从某地上空开始运行,经过若干时间的运行后,回到该地上空时所需要的天数。
3. 轨道倾角
轨道倾角 ( i) 是指卫星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的夹角,也即从升交点一侧的轨道量至赤道面。当 i =0°时,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称为赤道轨道,若卫星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一致且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等,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当 i =90°时,轨道地面与赤道面有垂直,称为极地轨道,可以覆盖全球。介于上述两者情况之间的轨道则都为倾斜轨道。
4. 升 ( 降) 交点
卫星质心与地心连线同地球表面的交点称星下点,该点在卫星飞行过程中在地面移动的轨迹称星下点轨迹。当轨道倾角不为 0°时,它与赤道面有两个交点,分别为升交点和降交点。升交点为卫星由南向北运行时,轨道与地球赤道面的交点; 反之,由北向南飞行时的另一个交点称为降交点。
( 二) 卫星运行姿态
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其姿态有三种情况: 偏航、俯仰和侧滚 ( 图 3-21) 。若以卫星质心为坐标原点,沿轨道前进的切线方向为 x 轴,垂直轨道面的方向为 y 轴,垂直 xy平面的为 z 轴。则绕 x 轴旋转的姿态角,称之为侧滚; 绕 y 轴旋转的姿态角,称俯仰;绕 z 轴旋转的姿态角,称偏航。这里的卫星姿态角与遥感影像几何变形有直接的关系。遥感过程中,必须对卫星的 x,y,z 三轴进行定向,以使其保持一定的空中姿态,保证传感器始终对准地面。
图 3-21 卫星三轴定向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