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时,用拇指指关节或用食指第二指关节扣住按键,并将秒表靠住自己的胸部,不在任何的摆臂动作中完成按键。
按表时不要用力过猛,以防损坏机件;回表后,如秒针不指零,应记下其数值(零点读数),试验后从测量值中将其减去(注意符号);按键时尽量用正确的角度和适合的力量,不要按在按钮的边缘或斜角度按,避免卡住或损坏按钮。
计时开启后不要将秒表挂在脖子上或放在口袋内跑动,防止跑的过程中秒表按键与身体相撞,造成意外的停止或开启。
(1)秒表测量坐标方法扩展阅读
1、记录一个时间:在计时器显示的情况下,按MODE键选择,即可出现秒表功能。按一下START/STOP按钮开始自动计秒,再按一下停止计秒,显示出所计数据。按LAP/RESET键,则自动复零。
2、记录多个时间:若要纪录多个物体同时出发,但不同时到达终点的运动,可采用多计时功能方式(具体可记录数量以表的说明书介绍为准)。即首先在秒表状态下按START/STOP开始,秒表开始自动计秒,待物体到达终点时按一下LAP/RESET,则显示不同物体的计秒数停止,并显示在屏幕上方。
此时秒表仍在记录,内部电路仍在继续为后面的物体累积计秒。全部物体记录完成后正常停表,按RECALL可进入查看前面的记录情况,上下翻动可用START/STOP和LAP/RESET两键。
3、时间、日期的调整:若需要进行时刻和日期的校正与调整,可按MODE键,待显示时、分、秒的计秒数字时,按住RECALL键2秒后见数字闪烁即可选择调整,直到显示出所需要调整的正确秒数时为止,再按下RECALL键。
② 如何测量所在地的经纬度
个人是无法精确测量所在地的经纬度,需要有专门的的测量设备(WGS84、GRS80),还需要精确计算才可以。由于地面高低的不同和地球形状的不正规,天体测量所得的信息(如卫星导航系统)不足用于明确地计算地理位置。
经纬度是经度与纬度的合称组成一个坐标系统,称为地理坐标系统,它是一种利用三度空间的球面来定义地球上的空间的球面坐标系统,能够标示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
经线也称子午线,和纬线一样是人类为度量方便而假设出来的辅助线,定义为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的大圆线上的半圆弧。任两根经线的长度相等,相交于南北两极点。每一根经线都有其相对应的数值,称为经度。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秒表测量坐标方法扩展阅读:
经纬度的计算方法:
1、先算两分日
比如在中国某地,杆影最短时是中午13点20分,且杆长与影长之比为1,则可知该地是北纬45°(tgα=1),东经100°(从120°里1小时减15°,4分钟减1°)杆长与影长之比需查表求α,这里用了特殊角。
2、再算两至日经度的算法不变 纬度在北半球冬至α+23.5°,夏至α-23.5°在任意一天加减修正值即可。
3、修正值算法:就是距两分或两至日的天数差乘以94/365. 比如2013年2月17日,2013年3月22日春分差33天,即太阳直射点在南纬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经纬度
③ 秒表的使用方法
秒表计时有三种时间模式:
累积计时:(1) 按 [+] 键开始 、停止、再开始计时(时间累计)(2) 计时完毕,按 [-]键计时归零
间隔计时: (1) 按 [+] 键开始 计时 (2) 按 [-]键一次停止秒表并显示间隔时间,心率读数和间隔时间将存入记忆中以便查看。间隔时间显示5秒后秒表将持续计时。重复此程序以便读取间隔时间(3) 再下一点终止按 [-]键记录此时点相关信息,如此重复(4) [+]键停止计时(5) 按 [-]键计时归零
终点计时(1) 按 [+] 键开始 计时(2) 按 [-] 键显示 第一人的完成时间,并作记录以便之后查看,5秒后计时将继续计时。重复此程序,可查看每一人的终点时间(3) 按 [+]键停止秒表(4) 按 [-]键计时归零
注意: 一旦秒表功能被激活,在使用其他主功能模式或子功能模式时,在区域 3将一直保持显示“ stopwatch秒表 ”,表明秒表功能处于被激活状态。
④ 秒表时间研究的秒表时间研究步骤
进行时间研究需要掌握一套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获取被观测者的信任和合作,以保证观测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并能进行正确判断,取得时间研究成功。时间研究的步骤如下: 没有经验的研究人员最普遍的错误就是忽视测时之前收集分析所需要的充分资料,有经验的人员都理解事先充分准备的必要性。那么,时间研究人员需要收集哪些资料呢?从前述的时间研究表格可以观察到应收集的一些信息,具体来讲包括以下资料:
(1)与时间研究有关的基础信息资料。基础信息资料可帮助人们迅速识别研究内容,便于存档、查询和管理。包括研究号码、页数、总页数、研究者姓名、研究日期、批准者姓名;研究开始时间、完成时间、研究经过时间;生产部门、操作地点、工作名称、工作现场的布置图等基础资料。
(2)操作方法资料。未经方法研究而进行的时间研究没有实际意义。操作方法的改变必然带来标准时间的变化。因此,时间研究人员在测时之前,要调查、判定该操作是否进行了方法研究,各操作单元是否确定了操作标准。研究人员还应熟悉操作过程,并绘制双手操作程序图(做详细的动作说明),作为细分操作单元的依据,也可作方法改善的基础及领班判断该操作是否标准的依据。
(3)产品或零件、材料的资料。收集能正确识别制造的产品或零件的资料,如,产品或零件的名称;图样或规格的号码、材料;品质要求等。时间研究所采用的材料应为标准规格材料,不同材料所用的工具不同,加工时间也不同。应注意收集有关材料性能、规格方面的资料。
(4)设备资料。机器设备的性能影响加工方法以及加工时间,不同性能设备对同一件产品的加工时间自然不同。另外,工具、夹具也对操作方法和操作时间有较大影响。因此在时间研究进行前,应明确所用的设备和工具的名称、规格、性能等方面的资料。
(5)操作者的资料。操作者的选择是时间研究的重要工作。所以研究人员应认真选择并收集其相关资料。一般而言,应选择具有承担该项工作所需的智慧和能力,受过适当训练,拥有平均熟练程度,且愿意与时间研究人员合作的工人即可。收集的资料包括:操作者的姓名、性别、文化程度、操作经验及技术水平。
(6)有关作业环境的资料。作业环境中影响操作者的生理与心理的资料。如,温度、湿度、热辐射、照明、噪声、空气污染以及其它条件,这些条件对作业评定和确定宽放时间具有直接作用。 作业分解是指为便于观测和分析而将某一作业加以细分成若干个操作单元。秒表测时是以操作单元为单位进行观测记录的,并非其操作的总时间。所有个别单元的时间之和等于整个操作时间。
1.作业分解的原因
(1)总时间内所包括的动作,数量多且性质复杂,很难评比其快慢。划分单元后,每一单元的动作数量较少,并且性质相同,评比会更容易、准确。
(2)操作者在整个操作中,其动作速度很难保持一致,也许有些单元速度较快,另一些又较慢,有些也许正好,所以如对每一单元个别予以评估,则动作快慢可作较精确的调整。
(3)可将操作内生产工作(有效时间)与非生产工作(无效时间)分开。
(4)各单元分别评比,使标准时间更为精确,尤其高度疲劳单元应独立,这样其疲劳宽放时间的确定会更加合理。
(5)每单元予以详细说明,并求其标准时间,则详细的操作规则即可产生,且以后如某单元需更换动作,则可直接修正本单元时间。
(6)划分单元后,每个单元再给予详细的说明,不但可作为介绍整个操作的说明,并且还可用其作为“标准操作”培训新人。
(7)如已制定出每个单元的标准时间,将其综合,即为整个操作的标准时间。且以后单元如遇有增减时,亦可迅速算出其标准时间。
2.作业分解的原则
划分单元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秒表时间研究的质量,对于已经标准化的操作过程,划分单元时应注意下列原则:
(1)单元之间界限清楚,每一单元应有明显易辨认的起点和终点,有时为方便辨认,将工作循环中,一个操作单元中止,另一个操作单元开始的瞬间作为分界点。
(2)各单元时间长短适度。一般来说,单元时间愈短愈好,一般认为以0.04min为宜,这是有经验研究人员所能观测记录的极限。没经过训练的研究人员可靠读出的最小时间单位约为0.07min~0.1min。
(3)人工操作单元应与机器操作单元分开。因为机械加工时间受回转速度、进刀速度影响,必须分开予以记录。机械加工不受评比影响,而人力操作受评比影响,应予以分开。尤其在机械操作远比人力操作时间长时更应该注意。
(4)不变单元与可变单元应分开。不变单元是指在各种情况下,其操作时间基本相等.如焊接操作中,手拿焊枪应为不变单元。而可变单元是指因加工对象的尺寸、大小、重量的不同而变化的单元。在焊接操作中,焊接所需时间是随焊缝的长短而变化,故为可变单元。
(5)规则单元、间歇性单元和外来单元应分开,否则在观测记录上将引起极大的困惑。规则单元是每个作业循环中都出现的单元,间歇单元是在作业循环中偶尔出现的单元,它使规则单元的时间值相差很大,在剔除异常值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困难。外来单元为偶发事件,且将来不需列入标准时间以内。
(6)物料搬运时间应与其他单元时间分开,因为搬运时间受工作场所布置变动的影响,搬运较远地方的物体所需时间必然较长。 秒表时间研究是一个抽样观测的过程,为了得到科学的时间标准,需要有足够的样本容量。样本愈大,得到的结果愈准确。但样本量过大,时间和精力大量耗费,也是不必要的。因此科学地确定观测次数,尤为重要。一般地说,作业比较稳定(如材料规格一致,场地布置整齐,产品质量稳定)、观测人员训练有素、经验丰富,被观测对象较多,则观测次数可少些,否则观测次数就要多些。在选择观测次数对,精度与费用之间呈相反变化的趋势,要在二者之间做出最优的决策。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误差界限法。误差界限法原文为Error limit,是确定时间研究观测次数的一种方法,其要点是先对某操作单元试观测若干次,求其平均数与标准差,再按可允许的误差界限求应观测的次数。
该法是假定所有时间值的变化均属于正常波动,在异常值已经剔除后,且有相当的观测值样本数,实用上可视观测值成正态分布。
(3)通过作业周期确定观测次数的方法。 如果是为了工作改善而进行时间研究,要求不必像制定标准时间那么严格,可根据作业周期粗略确定观测次数。具体见下表(表:观测次数确定标准)。例如,一个作业周期为5min的作业,观测15次就可以了。 作业周期/min 0.1 0.25 0.5 0.75 1.0 2.0 5.0 10.0 20.0 40.0 40.0以上 观测次数 200 100 60 40 30 20 15 10 8 5 3 测时是指时间研究人员采用记时工具对操作人员的操作及所需时间进行实际观测与记录的过程。进行测定时,时间研究人员应将观测位置选择在操作人员的侧后方,以既能清楚地观测操作、便于记录时间,又不干扰操作者工作为原则。研究人员要与操作人员通力协作,态度上平易近人,不要造成操作人员反感或产生紧张心情。观测时应采取立姿,以示对操作者的尊重,测时期间不要与操作者谈话,以免分心。绝对不能采取秘密测时方式,否则会导致研究人员与操作人员之间的对立,即使一时瞒过操作人员,也决不能得到正确的观测资料。
使用秒表进行测时时,通常采用方法有:连续测时法;归零测时法;累计测时法和周程测时法。
(1)连续测时法。在整个研究持续时间内,秒表不停地连续走动,直到整个研究结束为止。观测者将每个操作单元的终点时间读出,记录在表格内。研究结束后,将相邻两个操作单元的终点时间相减,即得到操作单元实际持续时间。
用此法现场记录时,因表针启动后一直走动,至各单元末记录其时间,比较方便,且一直连续记时,可以在整个观测时间内得到完整的记录,即使出现一些迟延,或发生额外的动作要素,或有外来的因素干扰,也毫无遗漏地记录了下来,有助于以后的分析与确定标准作业方法;缺点是各单元的持续时间必须通过减法求得,处理数据工作量大。
(2)归零测时法。在观测过程中,每逢一个操作单元结束,即按停秒表,读取表上读数,然后立即将秒表指针快速回到零点,在下一个操作单元开始时重新启动。由于上一个操作单元结束点,即是下一个操作单元的开始点,所以秒表指针归零后要立即启动。
归零测时法的优点是可以直接读得记录每个操作单元的持续时间,而且很容易地记下不按规定进行操作的单元时间,在观测过程中就可以比较不同周期内各单元时间读数的同一性;其缺点是缺乏观测期总工时的完整记录,这对分析观测数据、制订标准工时并与实际时间作比较是不利的。另外,指针归零是有时间损失的,一般每次为0.004s,影响测时的准确性,对短要素的影响尤大,但新型电子表可做到没有时间损失。
(3)累计测时法。累计测时法是一种用两个或三个秒表完成测时的方法。这里只介绍两个表联动测时的方法。把两只秒表装在一个专用的架子上,由一联动机构连结。用于连续计时的时候,在每一个操作单元结束时,操作联动机构,一个表停下来,另一个表则重新起动。研究人员对停下的表读数,每个单元的时间通过将两个交替的读数相减而获得。若用于重复记录时,停下的表在被读数后即返回到零位,所有单元的时间是直接读出来的。此法最大缺点是携带不便。
(4)周程测时法。也有称之为差值测时法的。对于单元甚小且周期甚短的作业,读出并记录时间很难准确,于是将几个操作单元组合在一起测时。此法采用每次去掉一个单元的办法来测时。 现场记录之后,应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首先应计算各单元的平均值,但在计算平均值之前,必须检查分析并剔除观测数值内的异常值。
异常值是指某单元的时间由于外来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超出正常范围的数值。 正常时间是指以正常速度完成一项作业或操作单元所需的时间。前面步骤已经求出操作者完成某单元的实际时间,但是该时间仅为操作者完成操作所需的平均时间,操作者的操作速度可能比标准动作快(正常速度操作),也可能比标准动作慢。所以,不能直接将上述时间认为是操作者以正常速度操作所需的时间。必须对操作者的作业进行评定,并以此对观测时间进行修正,使操作所需的时间变为不快不慢的正常时间。
评定是一种判断或评价的技术,是指时间研究人员将操作者的操作速度与理想速度(正常速度)作比较,以使实际操作时间调整至平均熟练工人的正常速度基准上。因此,若要对操作者的速度给予正确的评定,必须建立理想速度(或称正常速度)概念,这样才能保证制订的标准时间的科学性。 1.为什么要考虑宽放时间
正常时间并未考虑操作者个人需要和各种不可避免的延迟因素所耽误的时间。而实际生产过程中,操作者可能因下列原因停止工作:
(1)操作者疲劳,需要休息;
(2)个人需要,如喝水、上厕所、擦汗、更衣等;
(3)听取班长或车间主任指示,或本人指示助手等而造成的工作停顿;
(4)领材料、工件、物件及完成件、工具的送走等;
(5)等待检验、等待机器的维修、保养、等待材料等;
(6)从事操作前的准备工作,如清理工作场所、擦拭机器、所需物件的准备和操作;操作完后工作场所、机器、物料及工具的清理工作。
(7)从事刀具的刃磨、更换皮带、调整机器等工作。
如果以正常时间作为标准时间,则会使操作者从早工作到晚,而不能有任何的停顿或休息。所以在制定标准时间以前,必须找出操作时所需的停顿或休息,加入正常时间,这才符合实际的需要,也更能使操作者稳定的维持正常的操作。这种进一步进行修正的时间称为“宽放时间”。
2.宽放时间确定方法
科学地确定宽放时间有两种方法:连续观测法与工作抽样法。
(1)连续观测法。该法是工作日写实的方法。时间研究人员通常要对一个工作小组的成员在一个整班内的活动作连续观测,将生产中的任何中断,如个人的需要、工具修理、非工人原因造成的停机等统统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分析。即使是中断时间,也要进行效能评定,加以适当的调整,换算成正常的效能水平。连续观测法的工作量相当大,时间研究人员要整班观测,非常疲劳,而且即使观察数日,样本容量仍不够大,偏差在所难免。
(2)工作抽样法。该法是通过大量的随机观测,研究操作者的各种活动占用总工时的比例的方法。时间研究人员随机地走进现场,将操作者工作与中断的内容记录下来,最后加以综合分析,即可获得宽放时间与操作时间的比例,以确定宽放时间。
3.宽放种类及给值方法
在制定标准时间时,合理地确定宽放时间是重要的,但又无法制定一种适合所有情况而被普遍接受的宽放时间,因为宽放时间与操作者的个人特征、工作性质和环境因素有关,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例如家电生产厂的总宽放率可能只有l0%,而钢铁厂的总宽放率可能达35%。因此,尽管许多组织与研究者对宽放进行了大量研究,国际劳工组织至今没有通过与确定宽放时间有关的标准。目前有关宽放种类的划分方法不同,但通常划分为私事宽放、疲劳宽放、延迟宽放和政策宽放四种。
(1))私事宽放。即满足操作者生理需要所需的时间,如喝水、上厕所、擦汗、更衣等。
在工作环境恶劣情况下从事工作的操作者,如高温重体力劳动者,所需私事宽放时间应大于轻工作的操作者,如办公室人员。私事宽放也与操作者的年龄、体质、性别等有关,例如女工的私事宽放多于男工。
在正常情况下,每个工作日中私事宽放时间约5%已足够了,除此之外,可参照下面标准:1)对于轻松工作,一般为正常时间的2%~5%。2)对于较重工作(或不良环境)则大于5%。3)对于举重工作(或天气炎热)定为7%。如果企业规定工作日中有工间休息时间,则应视为福利而不计入宽放时间。
(2)疲劳宽放。即为恢复操作者在工作中产生的生理上的或心理上疲劳而考虑的宽放。导致疲劳的因素很多:①工作环境的影响,如照明、温度、湿度、空气清新度、色调、噪音等。②精神疲劳,如精神紧张、单调厌倦感。③劳动强度与静态肌肉疲劳。④操作者的健康状况,如生理状态、营养、休息、情绪等。这些因素都很难准确地测量,因此疲劳宽放时间的确定最复杂,也容易引起争论。
(3)延迟宽放。是操作中无法避免的延迟所需要的宽放,即并非由操作者本人所能控制的中断。如班组长布置任务、管理原因造成的延误等考虑的宽放。具体包括以下3种。
1)操作宽放。是指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程序或操作上的特性而发生的不可避免的中断时间。例如,工人到仓库领料、刃磨工具、清洁机器、周程检查等发生在一固定间隔或某一定周期之后的动作时间。
2)机器干扰宽放。机器干扰表现为操作工正在一台机器上工作时,另一台机器已完成上道工序而等待操作工去操作,从而产生了迟延。
3)偶发宽放。考虑生产中不规则发生的中断迟延时间。如打扫卫生,维护机器,以及由管理原因造成的中断,后者如填写生产日报,停工待料,停电停水等。偶发宽放是考虑生产中不规则发生的中断延迟时间,这部分宽放时间很不稳定,可通过工作抽样确定。
(4)政策宽放。是作为管理政策上给予的宽放时间。它不但能配合事实上的需要,而且能保持“时间研究”的原则不受破坏。例如因某种原因,某类操作者在市场上的工资已升高,按本企业工资标准已无法招聘到此类人员,则可通过“政策宽放”给予补偿。其它如材料的品质不良,或机器的机能欠佳时,也都常给予此类宽放,当影响因素消失时,该宽放随之取消。 标准时间包括正常时间和宽放时间两部分。 即
标准时间=正常时间+宽放时间=正常时间 (1+宽放率)
例8-7 某一单元观测时间为1.2min,评定系数为110%,宽放率为10%,试计算标准时间?
解 正常时间=观测时间×评定系数=1.2×1.1=1.32(min)
标准时间=正常时间(1+宽放率)=1.32×(1+0.1)=1.45(min)
⑤ 如何测算当地经纬度
一、纬度测量的理论依据
方法一:利用二分二至日正午的太阳高度角
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由于地轴倾斜,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始终保持66°34′的夹角,这样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并决定了太阳光可直射的范围:春、秋分日(北半球)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的纬度为0°。冬至日(北半球)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S。夏至日(北半球)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N。
如果我们知道某地的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的高度角的大小,依据下面这个公式就可以计算出此地的纬度大小。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为:H=90°-|φ-δ|
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地理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在测量时,当地地处北半球,在夏至日时,δ取正、冬至日时取负。
例如:在冬至日测北半球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5°26′,求当地的地理纬度。
H=90°-│φ-(-23°26′)│=35°34′ ∴φ=31°
在春、秋日时,δ=0°,夏至日δ=23°26′N,冬至日时δ=23°26′S,所以在二分二至时测得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就可计算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方法二:测量北极星的仰角。
因为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一般来说,这是不会改变的,当地地处北半球,理论上在晴朗的夜晚可以观察到北极星。
设D为地球北半球任意一点,N为北极点,BC为赤道面,北极星在BN的延长线上。
∵AB⊥BC
∴∠BAD+∠C=90°
∵AC是圆B的切线
∴∠C+∠DBC=90°
∴∠BAD=∠DBC
∵AB∥ED
∴∠BAD=∠α∴∠α=∠β
这就是说,北半球某地的地理纬度等于当地观测北极星仰角的度数。
二、经度测量的理论依据。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区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秒钟,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差。
例如:某地地方时比东八区区时早20分钟,求该地的地理经度。
此地比东八区早20分钟,即此地东经120°以东20/4度,即该地是东经125°。
当地采用北京时间,所谓北京时间,是我国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全国目前采用了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知道 当地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的时差,就可以知道经度数,于是就能求出当地的地理经度。
第二部分测量器材
水平仪 直杆(1米长) 秒表 皮尺 测角器
第三部分测量步骤
一、利用正午太阳高度测纬度。
1、分别在二分二至日的晴天,找一块平地,在地中间立一直杆。利用水平仪,使直杆与水平地面垂直。
2、观测一天之中,直杆的影长,取其最短的影长,即当地正午直杆的影长,用皮尺量出此时影长的长度。
3、利用测量得的数据按照公式计算出纬度的大小。
为了使得计算出的纬度比较精确,应多测几组,取其平均数。
二、利用北极星测纬度
1、找一块平地,利用水平尺使地面较平整。
2、在晚上看到北极星的时候,用量角器测出北极星的仰角。
测出的仰角就是该地的纬度,为了使得测量出的数据比较精确,就多测几次。(因为本地区位于山区谷地,往往晴朗的夜晚看不到北极星,这只是从理论上说明测量方法)
三、利用地方时和区时之间的差值测经度。
1、用秒表设定北京时间。
2、晴天找一块平地,在地中间立一直杆,用水平尺,使其直杆与水平地面垂直。
3、观测太阳光照射出直杆的影长最短时,即当地地方时为十二点,看秒表北京时间是什么时间。
4、计算时差,得出经度数,从而得出当地经度。
当地午(地方时12点正)时的北京时间、时差、经度数、测量表。
在地上立一根杆子,不断的画出它的影子。当影子最短时,记录下此时影子的方向。这是正北方向。测量此时影子和杆子的长度,用三角函数算出太阳仰角,再考虑测量日距离春(秋)分和夏(冬)至的日期数,用三角插值算出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附加后即可得出当地纬度值。因为北极星不严格在北极点,所以用测量北极星仰角得纬度会有大约半度的误差。另外,得到正北方向后,记录太阳过正南方向时的时间,因为北京时间用的是东经120度的时间,用记录的时间和12时整的时间差就可以得出经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