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性状如何鉴定
对果树种质资源或选育出单系的特性、特征进行观察、测定、描述和评价。性状鉴定是果树资源研究、果树分类、品种描述、品种鉴别及后代选择的依据。在选育种中,鉴定性状往往围绕目标性状表进行。并将这些性状按其有无、大小、高低、强弱等加以分级。鉴定结果按所分的级或类进行规范化记载。在选育种后代结果前,对某些性状进行直接或间接与结果期相关性进行鉴定,又称早期鉴定。
性状鉴定可以通过人们感官或借助简单的测定工具,以及先进的实验仪器来进行。鉴定用的材料可以是果树群体或植株整体,或部分器官、组织以至细胞。古代人们采集野果为食,通过肉眼观察、口尝来决定优劣。较大、悦目和好吃的果实就成为当时鉴定选择的标准。随着植物分类学研究的进展,对果树性状鉴定日趋详尽和规范,对果树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器官的性状鉴定和不同果树种类果实的大小、形状、颜色、品质、丰产性、适应性等都已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性状鉴定记载标准。
近代实验技术和测试手段进步,除对形态进行观察、量度描述外,还采用解剖学,孢粉学,细胞遗传学,生理生化学,病理学和血清学等方法,来进行植物细微结构,内部结构,染色体,生理生化特征的鉴定,尤其核型分析、孢粉观察、同工酶分析,叶油鉴定等发展很快。通过这些鉴定手段,对确定果树本质异同,亲缘关系,遗传反应,品质优劣、抗性等等能得出更为深刻和可靠的依据。
性状鉴定主要内容
植物学性状
以性状变异大和有经济价值的性状为主要鉴定内容。鉴定果树的器官,多采用量度法,比值法和归类法。应用统计学原理归类法可以数字化,并输入计算机,例如葡萄果粒紧密度可划分为很密、密、中密、松、很松五级,可采用相应的数字如5、4、3、2、1来表示,分级结果便于品种描述,数字分级便于进行遗传分析。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鉴定,其结果必须用客观、确切的科学术语表示。
生物学性状
主要侧重具有经济价值方面的性状,包括物候期、果实经济性状、丰产性、稳产性、抗性等。物候期主要观察萌芽期、展叶期、新梢生长期、新梢停止生长期、花期、生理落果期、果实发育期、果实成熟期、落叶期、根系生长期和停止期等。记录日期或旬期,也可以用同标准品种比较的方法进行记录(见物候期)。
果实经济性状鉴定主要是对果实鲜食,加工和贮运品质进行鉴定。根据果树种类的不同,鉴定果实大小、整齐度、光洁度、色泽、果形等外观性状。测定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汁液、糖、酸、维生素、淀粉、脂肪、蛋白质等指标。品尝鉴定风味、香气、肉质(粗细、溶质或不溶质)等。果实经济性状鉴定多采用量度法,生理生化测定法以及对果实形状、色泽、香气、风味进行感官鉴定。对于加工原料要鉴定加工适应性和加工产品的品质。感官鉴定能很快地鉴定出果实品质的主要特点和异常现象,能鉴评出凭其它检测仪器尚无法判明的一些特殊的问题,所以至今仍是果实经济性状鉴定的重要手段。
丰产性和稳产性鉴定主要对花芽的多少,花粉量,可育性,受精结实率,生理落果程度、坐果率、果实大小、结果枝比率、结果枝连续结果能力、大小年幅度等有关产量因素的各种性状进行鉴定。产量一般以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和几年累计产量来表示。
抗性鉴定主要对抗病、抗虫、抗寒、抗旱等性状进行鉴定。对后代的抗病、抗虫性可在温室或田间用人工接种法进行鉴定。对果树资源可在病虫大发生的年份统计病情或虫情指数法来鉴定。抗寒性鉴定可以在冻害年份调查受冻级别来鉴定,也可以采用人工冷冻的方法进行鉴定或用浸出液电导法进行间接鉴定。
孢粉学鉴定
采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对果树花粉进行观察、摄影和比较归类。严格地说孢粉学属植物学鉴定范围,孢粉学鉴定多用于种、属间亲缘关系的判断方面。
细胞遗传学和解剖学鉴定
研究细胞核中染色体数目、形态,在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的行为,染色体结构变异,解剖特征和叶绿体基因图谱等。进行核型分析鉴定,可鉴定亲缘关系、品种的变异和演化。为果树分类或果树种、品种鉴别提供依据。果树矮化性状多采用枝条组织解剖观察方面,通过测定韧皮部与木质部的比例,来确定矮化程度。
生理生化鉴定
主要测量果实化学成分,植株的同工酶,柑橘叶片叶油等,通过鉴定确定果实营养价值和利用价值。通过同工酶分析可以鉴定亲缘关系、杂种来源,鉴别雄性不育、雌雄株、生长发育动态等。尤其能对一般植物学鉴定难以确定的类型提供有效的鉴定方法。以生理生化的方法鉴定矮化性状常以测定枝条组织的酒精浸提液的电导来判断,具有矮化性状的一般电导值偏高。
生态地理学鉴定
选育出的后代通过当地鉴定获得的优系,为了确定其遗传反应和利用价值,往往把它置于不同生态地理环境下种植,然后再进行生物性状鉴定,据鉴定结果提出推广范围。反之为了确定当地适宜推广的品种,则可引入不同生态地理条件下的品种,在同一生态地理条件下种植,进行经济生物学性状鉴定,然后选出适于当地推广的品种。
㈡ 植物定量抗病性状的遗传的基本分析方法是什么
经典的数量遗传学把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认为数量性状是由许多作用相等的微效基因共同影响的。进行数量遗传学分析,要选取表型对立的亲本杂交,建立适宜的子代实验群体,观测群体性状的表型分布,个体或品系间表型的相关,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将所得观测结果配合群体均值、方差、协方差的理论模型,估算基因数目,计算遗传力,描述与数量表型相关基因的特征,诸如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上位效应、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等。
用于遗传分析的定量抗病性指标很多,诸如病害潜伏期、病斑长度、病斑数量、病原菌繁殖量、发病率、发病严重度、病害发展曲线下面积(,AUDPC),等等。这些指标都具有数量性状的一般特点,其变异是连续的,在杂种一代往往表现出两亲本的中间类型,无显性和表现部分显性,有时还会出现超亲分离,表现杂种优势。定量抗病性的性状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在子二代既有基因型分离的差异,又有环境引起的表型变异。控制定量抗病性状的基因数目多,单个基因效应小,但其作用是可以累加的。经典数量遗传学并不企图认知单个的基因,而是用统计的方法从基因的总效应上进行分析。
不同的定量抗病性指标,遗传基础可能不同。因而同一个品种对同一种病害的定量抗病性,因选用的指标不同,遗传分析的结果也不相同。在进行定量抗病性遗传分析时,应选择病理学意义明确、差异明显而稳定、易于定量观测和统计分析的性状。国内一些研究单位习惯选用病情指数作为定量指标,并不合理。病情指数是一个综合指标,其两个组分,即发病率与严重度,不论病理学意义和遗传基础都不相同。即使病情指数相同,由于两者的贡献率不同,也并不是等值的。
抗病性的定量性状对环境高度敏感,在进行遗传分析时,必须保持环境要素稳定并适于发病。环境不适宜,品种在一个地方表现抗病,而在另一个地方就可能表现感病。环境敏感性状难以准确测度,往往低估抗病性状的遗传率。
㈢ 显隐性性状如何判断
通常根据亲代与子代所表现出的性状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只表现出一个亲本的性状,则这一性状为显性;若子代同时表现出两个亲本的性状,则根据现有条件无法直接判断,可用假设法予以判断。
即假设(假设1)某一亲本的性状为显性(隐性),按照假设的条件去推算,若与事实不符合,则假设1不成立,可判断出亲本的显隐性;若与事实相符,应再假设(假设2)另一亲本的性状为显性(隐性),按照假设的条件去推算是否与事实相符,若与事实不符。
说明最初的假设(即假设1)成立。如果也与事实相符,则无法判断显隐性,可再设计实验予以确认。
隐性性状
当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未出现的一个亲本性状。孟德尔把在F1中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叫显性性状。孟德尔在杂交实验中,无论用白花作父本,红花作母本,还是用红花作父本,白花作母本,子一代植株全部开红花,没有白花或其它颜色的花。
红花相对于白花来说,红花是个显性性状,因为红花在子一代中显现出来。遗传学部分是高中生物学科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历年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多次考查到显隐性性状的判断问题。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隐性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