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人是用什么方法计算24节气的
在古代,人们对于天气与大地的关系一直进行着观察摸索、积累总结。很多古书中有夜观星相的故事。但是星星离人们很远,不具备一定的天文知识很难记得住天上星辰的位置,以及各星之间变化的范围和方向。于是人们摸索出了很多观测天象的办法,但是只有极少数的星相师掌握,并掺进了许多迷信的色彩。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需要提高观察的精度。于是,人们加长了表的高度和圭的长度。我国现存最早也是最大的测影台是河南登封的“周公测影台”。它把测影用的表盖成了一座台,在离地面约十米的测影孔架了一根横杆,下面的石圭有十几米长,上面有刻度。每当中午太阳通过测影孔时,横杆的光影就落在了石圭上。这样,很容易就可以观测到光影的长度,而且测量精度也提高了很多。
② 古人是靠什么确定二十四节气的
古人是靠什么确定二十四节气的?地球每年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天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地球旋转的轨道与赤道不一致的,保持一定的斜度,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古人根据太阳照射,测量每天太阳照射物体的影子长短,这个测量宽尺晌的方法叫高表测影法,用一根杆子垂直于地面,然后观察测量正午影子的长短,因为季节不同,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影子最短就是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影子最长就是冬至。两次冬至或夏至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困改回归年,把回归年的时间二十四等分,再在根据气候特点给每个点取了一个名字。
③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据什么而制定的
到秦汉时期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方法一般是测出两次冬至之间的时间然后24等分。叫做平气法的。
所以这种方式事实上是依据正午日影长短,或者说,正午太阳高度。
④ 我国古代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是怎么确定的
二十四节气体现了我国古代先人的智慧,二十四节气对古代的农业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前很多农民就是通过二十四节气来判断收割和种植农作物的时间的。我携启埋们现在也在用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与现代社会也是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的。
这个二十四节气不是说一下子探索出来的,而是一段时间,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才探索出来的,因为当时的科技发展是有限的。所以这个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我们古代人类的智慧和财富了。
⑤ 古人用什么来确定二十四节气
北斗斗柄分
太阳落下的地方。
蚂蚁庄园的祖先最初是靠什么来确定二十四节气的答案的?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我们远古祖先的智慧。二十四节气在古代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许多农民用它们来判断收割和种植庄稼的时间。毁神现在我们也在使用二十四节气,这对现代社会意义重大。
二十四节气是立春、雨水余袭、蛰、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芒种、夏至、夏至、立秋、初舒、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在古代,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发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中国古代的人是怎么划分二十四节气的呢?因为这个方法真的很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通过对太阳每年运动的观察和总结而形成的一个纤毁亏时间知识体系。有些古籍中记载有画风。二十四节气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换星法、日晷测影法、黄赤公法。
他们通过观察一些天文运动来判断一些时间规律。这三种方法是不同的。标准海图的阴影测量方法是在地上插一根直杆。每天中午太阳直射的时候,看杆子影子的长度,取影子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
然后以冬至为起点,把两个冬至日之间的时间定为一年,再根据夏至的时间算出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不是一下子发现的,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几代人探索出来的,因为当时科技发展有限。所以这真的可以称之为我们古人类的智慧和财富。
⑥ 古代用什么来测算节气和时间急~
测算节气主要是用圭表。测算节气和时间主要用“日晷”和“漏刻”。
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圭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仪器之一,包括“圭”和“表”两部分,互相搭配,用来量度正午日影长度。“圭”平置于南北方向,表垂直立于圭的南端,根据正午表影投射在圭面上的影长,来判断冬至日、夏至日与二十四节气。
我国传统上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在冬季,太阳光比夏季倾斜,因而表影比夏季长。换句话说,正午时的表影最长或最短的那一天,太阳恰好处于最南或最北的极限位置。这两天分别叫作冬至日和夏至日。经验告诉人们,当太阳离开最南端,开始向北方移动时,天气逐渐变暖,万物陆续复苏;当太阳离开最北端,开始向南方移动时,天气逐渐变冷,万物陆续凋零。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纬度高于北回归线(即二十三点五度),正午时的表影总是在表的正北方向。把一块有刻度的平板,紧接表基处朝北水平放置,便可以直接读出正午时表影的长度。通过表影来测算冬至日和夏至日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基本内容之一。
圭表在我国始于何时,现尚无考。我国古代有一罩或本古籍《三辅黄图》,记载了汉时长安(今西安)的古迹,书中说“长安灵台有铜表,高八尺,长一丈三尺,广一尺二寸;题云太初四年立”,太初四年为公元前一○一年,这是关于圭表最早的文字记载。
测算节气和时间主要用“日晷”和“漏刻”。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姓氲纳隙苏弥赶虮碧旒露苏弥赶蚰咸旒T陉忻娴恼戳矫婵袒?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裂闷逗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漏刻
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不仅古代中国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使用过。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肆卖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人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铜壶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最上面漏壶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壶,箭壶盖上有个铜人仿佛报着箭杆,箭杆上刻有96格,每格为15分钟,人们根据铜人手握箭杆处的标志来报告时间。
⑦ 24节气的具体的时刻是怎么算出来的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渗世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坦册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让喊宏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⑧ 古人是如何掌握节气与纪年的
通过高表测影法古人发现了太阳高度变化造成的物体影长变化与岁月周期变化的相关性,进而确立了最早的几个节气——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而两次冬至或夏至之指唯间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回归年。在确定了回归年周期之后,人们把一年的时间再二十四等分,即得出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对指导古代劳动人民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和逗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据史料记载,我国在秦汉时期已经总结出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而二十四节气中的两分、两至日在更早的战国时代已有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日公转时在黄道(即公转轨道面)上的位置确定的。把地球绕日轨道平均分为二十四份,每隔15°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在没有现代天文学知识及精密观测仪器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做到准确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呢?这唤州就要从一种简单易行的观测方法和一种相应的观测仪器说起。这种观测方法称为高表测影法,相应的仪器就是圭表。所谓高表测影法,通俗的说,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过观察记录它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正午时处于最高的位置。但季节不同,正午太阳的高度也不相同,夏季时太阳高一些,冬季时低一些。
因此,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了太阳高度变化造成的物体影长变化与岁月周期变化的相关性,进而确立了最早的几个节气——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由于我国主要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当正午时,太阳始终位于正南方,圭表中的圭尺朝南北方向放置,垂直的表因太阳照射形成的影子正好落在圭尺上。到了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影子最长;而到了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影子最短。经过长期的反复观测记录正午日影,确定了一年中影子最长最短的位置,因此确立了夏至与冬至。
而两次冬至或夏至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回归年。在确定了回归年周期之后,人们把一年的时间再二十四等分,即得出了二十四节气,古人把这种方法叫“平气法”。因为冬至时影子最长,其相邻几天的影长变化最为明显,更利于观测记录。
我国古人利用冬至日间隔来计算回归年,所测量计算的结果十分精确。而且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所测定的回归年时间精度一直位居世界第一。由于圭表中表的高度与测量精度呈正比,所以,在我国有一部分的圭表设计的非常高大,比如河南的登封观星台。
⑨ 24节气怎么计算的
一、划分方法: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日期计算:
通式寿星公式——[Y×D+C]-L
Y=年代数的后2位、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21世纪立春的C值=3.87
例如:2017年的立春日期
[17×0.2422+3.87]-[(17-1)/4]=7.9874-4=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
(注:计算结果只保留整数)
三、节与气: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计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即一个月之内有一节一气,每两节气相距,平均约三十天又十分之四,而阴历每月之日数.则为二十九天半,故约每三十四个月,必遇有两月仅有节而无气、及有气而无节者。
有节无气之月,即农历之闰月,有气无节之月不为闰月。
(9)节气的传统测量方法扩展阅读:
一、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哗友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二、二十四节气 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肆芦缺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较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裂辩要节气还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二十四节气对我们的生活、文化等仍有实用价值。比如,从十分流行的中医养生来看,秋季起于立秋节气,紧邻大暑,又热又湿;秋季结束于霜降,已近立冬,气候又干又冷。
秋初和秋末虽然同在一个季节,但气候却完全相反,医生遇到的季节病和中医养生需要预防的病也截然不同。所以,治病和养生简单地跟着四季走还不够,更要跟着节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