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阳明心学221――克己功夫
阳明心学221――克己功夫
(2020年11月4日星期三10:05)
读《传习录》十八,让我再一次感受了什么是克已功夫。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初步认为学习阳明心学也就是去私欲、存天理。说白了,也就是去掉心上的灰尘,恢复明镜式的心,让心一尘不染。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难在那里呢?
如果把去除心镜上的灰尘作为学习过程的话,就要持续不断地下功夫。心上的灰尘有多种,有的经久多年,已经固化在了心镜上,要想去除掉并不容易。因为时间太长了,一些习惯性的灰尘已经和心镜融合在一起了,就象堆在墙角的黑碳,时间一久就和墙体渗透一块了,是无论如何也去除不掉的,要强制去的话,就会毁坏墙体。渗透在心镜上的灰尘也是如此,如果强制去除就很难了,必须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一点一点地、日复一日地去除。有的灰尘如油渍一般,紧紧地粘在心镜上,不借助于去污粉类的东西是很难去掉的。有的积了很厚的灰尘,虽不如以上固化,但也需日日打扫方可。一日不扫一日积,时间长了又扫不动了。
我心镜上的灰尘就有多种多样的情况,有的很好去除,用掸子轻轻一扫就去掉了;有的需借助于外物的帮助才行;有的根本去不掉,需要温水煮青蛙式地借助圣贤智慧去融化了。对于我来说,这里的掸子、外物、圣贤智慧,就是阳明心学。只要坚持学好、用好阳明心学这把利剑,就能又快又好、有效地去掉这些灰尘,还自己一个清澈的心镜。
既然有了利剑,如果搜笑不会用也等于没有。这就要用心把阳明心学学好,真正地在克已上下功夫。这个克已的功夫,不是理论上的功夫,而是专注于实践,在实践中一点一点地去克已之私。今天的学习,也让我更深地体会到了什么才是实践出真知。
今天早晨,妻子让我开车去送她上班。在吃饭时,我问她:“几点动身走?”
她说:“7:25。”
我就按照这个时间准备我的事项。当一切准备停当以后,又去按好了电梯门。可妻子还在那里拾掇,直到7:29还没有拾掇完。我拿漏敬就对妻子说:“以后你确定事情把时间定宽松点,不要定得这么紧。”
妻子也很生气,嫌我嫌她晚。也许我在说话时肢体语言不好,有带气的感觉。可我心里真的没带气,只是提醒式说的,可表达出来的不是这样。让妻子感受到我生气了,嫌她慢了。
在内心深处,我也许有这个想法,只是自己没感觉到吧。心一动,别人可能感知到,而自己不自知。为什么不能用宽容的心去说呢?我反思自己也有错误,说话语气上不好,说明在起心动念处就蒙上了一层气的灰尘吧。挂在嘴上的和表现出的不一样,看来自己还需多多修炼。
知道不代表做到,如果光知道道理,不去践行也不是真知道。只有从实践中悟出来的道理,才是真正的知道的道理。阳明先生才开始也是对竹悟道,结果没悟出什么来,还得了一场大病。后来,才体会到要坚持知行合一,重在行而后行的道理。
文中也讲到,没有必要去苛求什么是天理、什么是良知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只要坚守自己的本心,在克除私欲上下功夫,就会“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不用去问那么多,只管去做就是了。遇到问题就解决,一个劲地走在成圣成贤的路上就行。
读家书,听点评责善分享感悟
读青法大哥的《修心慧眼》家书,感觉青法大哥真的是入心入脑地学习了。对于阳明心学学得很认真、很入心。从文中能感受到青法大哥对自己有一种“学不知足”之感。总感觉自己学习得不够好,真是“不满是向上的车轮”的写照。青法大哥真是学习的榜样,他想炼就一双孙悟空式的“火眼金睛”,能看穿一切迷雾,看透一切人事物,看清真善美,看明假恶丑。并为家人们提供了很好的炼就方法。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眼看到什么,其实内心就是什么,看到的东西就是心投射的东西。眼睛不会骗人,就是因为眼睛最能反映人的内心。老大哥事事致良知,处处彰显正能量,已经炼就了一双慧眼。老大哥真是一位大智消慎慧、大能量的人,向您学习!!!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炼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为社会 做出 实质性贡献
‘贰’ 近代太虚法师提出阳明“致良知”学说的步骤为:( )
近代太虚法师提出阳明“致良知”学说的步骤为:悟得良知、存省良知、运用良知、完成良知
知行合一,是对歪解“心即理”的后学的紧箍咒,读来朗朗上口,启清但容易被当成口号空喊扰旁昌。基于这样的担忧,王阳明晚年着重提倡“致良知”。王阳明曾说:“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
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可知,致良知既是阳明心学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阳明心学思想的逻辑终点。
‘叁’ 如何才能系统的学习王阳明先生的心学
你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你所要的是系统学习,系统学习就不止看看书那么简单,当然书也是要看的,但更重要的是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皈依。
这里,我要提一点,叫"心外无物",这是阳明世界观的核心,也是致良知之所以成立的依据。这个世界观当然和唯物主义世界观不一样。所谓的心外无物,不是说,物质都在我们心里,而是说,我们要用心感知并明白物。
比如,我说电脑,你应该知道电脑是什么东西,但电脑就是电脑么?"电脑"这个名字,只是我们方便交流,而约定俗成的一个代词。我们不叫电脑,也可以叫"计算机",叫其他任何的名字。所以我们要了解所谓的电脑,必须亲自去操作,去感触,这样的知道才是真的知道。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是此意。所以,学习阳明学,我们首先要破除概念上的东西,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才能体会阳明的境界。
所以阳明学的系统学习,难点不在看什么书,而是在于怎么把它落实到自己生活中去。这里要讲阳明学学习成果检验的标准--学问以得用为真。就是说,所学的东西必能指导自己的生活才行。
有了我以上所说,你应该可以自行系统学习阳明学了。阳明学是孟子学,其学问发端处是<大学>,所以首先要熟读大学,孟子,不求能有多少理解,但求熟悉其气场。接着由<大学问>和<拔本塞源论>两篇入手。这两篇是阳明学门户,要求熟读,以固养根基。接着可以看<传习录>,配合书籍可以看<心体与性体>,<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王阳明的致良知教>
在49年以前,北京大学是阳明学重镇。熊十力,牟宗三,梁漱溟,陈寅恪等人都对宋明儒学有很深见解。现在的北京应该没有那样大师级别的存在,不过由阳明学发展出来的新儒家思潮,在北京应该也有一定发展,你可以找一下北京的新儒家群体。学习上有什么困难你也可以和我联系。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肆’ 从知识层面来讲,如何才能系统的学习王阳明先生的心学
首先,必须明白心学是儒学的一个派别,阳明先生是以弘扬圣人之学为己任的儒者,从来没有脱离儒学的心学,脱离儒学的心学必然流于乡愿、狂禅。儒学是生命实践的信仰(我视其为宗教),所以心学也是,必须像对待神明一样对待圣贤,必须像对待其他宗教经典般对待儒学经典,必须像对待修炼般奉行圣贤的族碧教诲。
《四书》也推荐看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因为阳明先生当年也是看这本书长大的,不要以为他开创了心学,所以我们就不用看朱子了,那样你只会发现你什么都不懂。
也就是说,要入门心学,至少得通读《四书集注》和《近思录》,然后再看《大学问》《传习录》,自然势如破竹。只要带着一颗诚敬的心来读这些经,到此可以说基本确立心学信仰了。
‘伍’ 阳明心学220――道之精粗
阳消慎明心学220――道之精粗
(2020年11月3日星期二8:40)
读《传习录》十七,阐明了“道无精粗”的道理。
先生曰:“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细思此语,是很有道理的。道是无精粗的,只是我们的认知有分别罢了。道就是道,就在那里,只是搜笑见的人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就拿漏敬如学习阳明心学一样,我们不同的人学习收获是不一样的。只有踏下心来,真心用心学习体悟的人,才能真正地接近于道。
就如阳明先生说的看房间一样,才开始看的只是轮廓,细细地体会,才会逐渐了悟其中的细微之处,越了解的精细越接近于道了。这个了悟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不同人下功夫程度不同,效果也就不一样。
文中用先生的话来提问“诸公近见时少疑问,何也?”学习的疑问少了,并不代表学的就好了。学问是无止境的,学习也是无止境的。问题也是常学常有的,常学常新、深学深新、浅学浅新、不学不新。不要以为自己知道了,就不用深学了,其实这就是在心上蒙上了一层灰尘。人的私欲就象灰尘一样,会天天落的,一日不打扫就会落一层,时间一长,就很难去掉了。
我每天学习阳明心学,也是每天把心上的灰尘去掉,让自己的心逐渐变得明澈。心上的灰尘天天掉落,如果不及时打扫就会天天蒙尘。学习就是打扫的过程,但也有个打扫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对头,累死也没用。做事不听东,累死也无功。
什么方法呢?就要象阳明先生那样,在心上下功夫,磨心上的灰尘。在没有学习阳明心学之前,我很大程度上是在照上下功夫,根本没有考虑到磨心上灰尘。有一个很经典的小例子,也是我常犯的错误。就是有一位晾衣服的人,看到对面楼上有一个人的窗子全是灰尘,就说人家不干净、不注重卫生。孰不知,是自家的窗子上面的灰尘。当把自家窗子上的灰尘打扫干净以后,看人家的窗子也明亮了。
这看似一个小问题,其实是思想转变的过程。把问题的方向向内找,转向了自己,才找到了问题的根本。如果一味地去埋怨别人,不从自身找原因的话,最后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这也许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照”与“磨”的问题吧。我们常人常“照”,而圣贤之人常“磨”。
现在方向一变,心就变得清澈多了。找准了努力方向,再下手就好多了,效果也会很快呈现。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炼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为社会 做出 实质性贡献
‘陆’ 王阳明心学 学习流程是什么
心学是什么?答:心学就是一门教你拥有健康心灵的学问。那么,什么样的心灵状态才算是健康而良好的呢?我们又该如何达到这种状态呢?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灵状态是否健康良好,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王阳明经常引用的《中庸》里的一句话:“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一个人无论处在怎样的境遇之中(富贵、贫穷、顺境、逆境),都能保持自在安详、自得其乐的心境。说白了,就是不管混得好不好,都始终保持内心强大。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称为“君子”,亦即心灵健康的人。而要想获得这样的心灵状态和精神境界,就必须通过两个字--修行。世人对“修行”通常存有误解,以为只有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才是修行,或至少是远离尘嚣、参禅打坐才叫修行。事实上,修行的正确定义应该是:修正自己错误的心态和行为。既然如此,那么置身于万丈红尘中,恰恰比躲到深山老林更有利于修行,也更能见出修行的功夫。道理很简单:如果外在环境十分单纯,你怎么有机会检验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是否正确呢?只有置身在复杂的环境下,不断与他人、社会互动,一个人才更有可能发现自己心态和行为方面的种种毛病,从而加以修正。此外,也有不少人认为“修行”是宗教人士的专利品,或归属于宗教信仰范畴,这也是一大误解。除非你认为自己的人格已经足够完善、人生已经非常完美,否则你就必须修行。这个道理也很简单:连我们住的房子都要维护,开的车子都要定期保养,你凭什么认为你的心灵不需要修行呢?今天的中国,很多人之所以活得没有幸福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懂修行为何物,从而疏于照看自己的心灵。心灵是幸福的“感受器”,而健康和良好的心灵状态则是幸福的直接源泉。因此,如果我们对于心灵的运作机制一无所知,对于心灵与人生的关系全然懵懂,任由自己的心灵家园常年抛荒,那无异于亲手斩断了我们与幸福之间天然具有的联系。那么,修行要遵循怎样的标准呢?对此,王阳明和所有宋明理学家一样,其标准只有六个字:存天理,去人欲。这是儒家文化在中国近现代以来遭到最严厉批判的六个字,也是宋明理学包括阳明心学被误解乃至曲解得最严重的地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天理”通常被解释成封建礼教,而“人欲”往往被理解为人的基本欲望。倘若如此,“存天理,去人欲”当然就是一种严重扼杀人性的错误观念。正是基于这种理解,才有了近一百年来无数国人对宋明理学的口诛笔伐。事实上,“天理”绝不是封建礼教--在朱熹那里,“天理”指的是宇宙法则;在王阳明这里,“天理”指的是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心即理)。同时,“人欲”也绝不是指人的基本欲望(如衣食住行之类),而是指那些越出法律与道德边界的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因此,阳明心学对“存天理,去人欲”的正确解释就应该是:一方面,我们要了解的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对内心保持的觉知觉照;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去除内心世界那些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这才是阳明心学提供给我们的修行指南,更是我们获得心灵健康的唯一途径,也是我们通往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其实,上述理念并非宋明理学家或王阳明的个人专利。在现代经济学中,有一个简单却含义深远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效用”是个比较抽象的词,大致可以理解为“所得”:比如你得到了一个馒头,吃下去会有肚子饱的效用;得到了一辆汽车,会有省时便利的效用;听了一场音乐会,会有心情愉悦的效用,等等。在这个公式里,幸福与效用成正比关系--在欲望既定的情况下,你的所得越多,幸福感越强。同时,幸福与欲望却是成反比关系--在所得既定的情况下,你的欲望越小,幸福感越强。从这个公式,我们不难推出通往幸福的两条途径:一、让自己的欲望保持不变,同时不断增加所得;二、让自己的所得保持不变,同时不断减少欲望。很显然,不管你想通过哪个途径获得幸福,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不能让欲望无节制、无止境地膨胀。因为不论你的所得如何增加,只要你的欲望一直在膨胀,你的幸福感就只会越来越小。反之,无论你的所得是否增加,只要你的欲望一直在减少,那么毫无疑问--你的幸福感只会与日俱增。这个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其实也是中国儒、释、道三家(包括阳明心学)一直在告诉我们的一条“幸福学”原理。只可惜,今日国人常常把这样的原理视为老生常谈,或者斥之为迂腐冬烘,从而抛诸脑后。所以,在今天的中国,很多人都会遭遇这样的困惑:我明明一直在打拼,收入也逐年递增,可是我的幸福感为什么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呢?答案很简单:你忽视了自己的心灵修行,从而丧失了对内心欲望的掌控。换言之,当你的欲望膨胀的速度远远超越了你的收入增长的速度,你就与近在咫尺的幸福擦肩而过乃至背道而驰了。当然,阳明心学教我们节制欲望,并不是要我们放弃一切。它只是告诉我们:要获得幸福,你尽可以在“效用”(所得)上做加法,但同时必须在“欲望”上做减法。倘若如此,你的幸福指数一定会稳步提升。理论上讲,即便你的收入一直没有增加,只要你通过修行把自己的不良欲望减少到最低,那么你的幸福感就会趋于无穷大。因此,关于上面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在今天这个时代,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答案就是:心学能够让你了解心灵的运作机制,洞悉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从而保持对内心的觉知觉照,进而找到人生的意义,获得你本应拥有的幸福。在本书中,我用了佛教禅宗、西方哲学、心理学、量子力学等貌似与心学无关的诸多知识和理念来解析阳明心学,目的并不是想炫耀我的博学,而是给读者提供的参照系,希望能通过古今中外不同智慧的比较和相互印证,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心学。如果因此能诱发你对阳明心学之外的人类智慧的兴趣,那我写这本小书的意义就更大了,我也会因此感到分外的快乐。此外,我在书中很多地方采用了“对话体”的方式,也就是让王阳明和他的学生围绕许多问题对话。之所以这么做,一是让文风更为轻松,增加阅读快感,二是通过反复问答增强逻辑性,使得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更为严密、更为深入。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些对话的内容大部分不是王阳明说的,而是我在充分理解、吸收心学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知识(如佛教禅宗、西方哲学等),针对当代国人的许多现实问题所做的思考和讨论。我这么做,旨在解决当下的问题,而不仅是简单地对阳明心学进行翻译、注释。从严格意义上讲,书中讨论的很多东西已经超出了阳明心学的范畴,而某些地方似乎也显得不太严肃(如偶尔让阳明“穿越”一下,讨论一些当代话题),但我的本意并不是想曲解古人或博读者眼球,也不是想篡改心学或是对王阳明不尊重,而只是希望给读者提供一个比较开阔的阅读视野,让你抛开门户之见(如儒与佛、心学与禅宗、东方文化与西方科学等),获得一种圆融而通透的思维方式,从而更有效地解决当下面对的问题,更直接地切入你每一天都面临的烦恼、痛苦、纠结和困惑。总而言之,我写这本书,不仅是想替古人说一个明白(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遭遇的百年沉冤该得以昭雪了),更是想让今天的中国人在智慧的启迪下活得幸福。如果读者想研究原汁原味的阳明心学,那我建议你还是去读王阳明的代表作《传习录》,甚至可以去研究《王阳明全集》。但是,如果你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去做精深的研究,同时又希望用心学指导自己的生活,那么本书应该能够帮助你--它能让你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去领略一个大儒的强大内心和精神境界,去了解许许多多与阳明心学有着诸多相通之处的古今中外的生命智慧。
‘柒’ 阳明的心学是什么怎样领悟需要看什么书主要内容是什么请通俗的回答,不要很酸的套话。不要复制。
阳明的心学是人生哲学,是良知之学,是让你通过对良知的认识去了解人生的意义。 你只能在生活中去反思,去思考,去知行合一,事上磨炼,才能领悟。可以看《<大学>问》,《传习录》。
主要内容有万物一体论,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心外无理。心与性。
学习阳明的心学要有一定的古文知识才能懂,建议从他的生平开始了解。阳明先生的人生故事很有启发性。
‘捌’ 《阳明心学之静坐、省治》
人类史上有两种哲学家,一种是不停奔走,向各种各样的人和物请教、传播自己的学说,比如柏拉图。另一种是不喜欢走远路,只是安静地坐着,从自己心坎上说起,比如中国理学的大师们,王阳明也是其中之一。
我们都知道,想让自己忙碌多年的心静下来其实很难。所以静坐有腊告很多门道。
首先要有个好环境,这个环境应该不受外界干扰,非常安静,如此才能比较容易静下来;其次,要将身体安放好,也就是静坐的姿势。坐姿可有很多种,盘坐、立坐皆可。佛家和道家喜欢用盘坐。立坐就是“正襟危坐”:双手平放膝上,背挺直,全身放松。王阳明心学用的是此法。最后,调整呼吸。不能张着嘴,应纯用鼻呼吸,一面呼吸,一面数呼吸的次数,最后让呼吸平稳。
做好这三件事后,王阳明说: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枯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搜寻出来,……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
轮明明 王阳明要人静坐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息思虑”,也就是让自己的心进入空寂境界。让心空,佛家和道家会念口诀,儒家没有口诀,但“天人合一”“阴阳变易”“贵和尚中”“知行合一”都是最好的口诀,念口诀时须念念相随连绵不断。如此可取得以一念代替万念的作用,时间一久,自然入静。
如果仅停留在此,那就是枯禅。所以有第二步“省察克治”,先省察哪些是私欲,良知会干脆地告诉你答案:好色、好货、好名都是私欲。然后是克治,以前有这些私欲不要紧,现槐拦在我就把它灭了,斩钉截铁,绝不姑息。当然,不能总盯着这些私欲不放,还要想天理。尧舜气象,仁、义、礼、智、良知,这都是天理。
在脑海中不停地过这些画面,时间一久,心胸自是廓然大公,必有浩然之气贯注其中。个中妙不可言,只能是实践者才能知道。
大部分讲心学“静坐”的人,都在此留步。他们认为静坐无非就是这两个步骤,王阳明则认为,这两个步骤中必须要有两件武器保驾护航,否则,静坐要么成为枯禅,要么不如不坐。这两件武器就是“诚意”和“谨独”。
诚意,就是正念头,诚实地践行良知给你的答案,一个念头出现,良知自然知道好坏,好的保留,坏的去掉,这就是诚意。王阳明说,诚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喜欢善如喜欢美色,厌恶恶如厌恶恶臭一样!
听上去简单,做起来实在难。比如一念虽知好坏,然不知不觉就流走了。我们知道不义之财是坏的,可有时候却经不住诱惑去取了。一旦取了,这就不是“好善恶恶”的心了。正是因为我们总不诚,所以王阳明才大力提倡“诚意”:
惟天下之大诚,能立天下之大本。
在静坐中,我们揪出一个私欲,马上就克掉它,这就是诚意;如果我们揪出一个私欲,却姑息它,甚至不想克掉它,这就不是诚意了。那我们的静坐也就失去了意义。
谨独就是慎独,原意是,即使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严于自律,我们静坐时就是谨独时。在王阳明这里,谨独其实就是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包含了诸多要素,王阳明说,静坐时只要把这些要素一一排列,就是谨独了。
1、分析:我有什么私欲
2、目标:我要通过什么手段克掉这些私欲
3、信心:我要坚信自己能克掉这些私欲
4、毅力:必须具备强大的意志力,一日不成就两日,两日不成就三日,不可半途而废
5、心态:在克私欲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为克而克,更不能想克掉私欲的目的,一旦有这种心态,就是新的私欲了
6、学习:所谓学习只是通过各种手段光明自己的良知,以良知的巨大力量来帮助自己完成自我管理
7、检验:当你确定自己把私欲克掉后,要去实践中检验
8、反思:我为何会有这种私欲,这一私欲产生的基础是什么。你只有反思到位,才不会再犯同一错误
如果在静坐过程中没有诚意和谨独,那不坐也罢。如果一个人不能通过静坐诚意和谨独,那他就无法光明良知,自然不能知行合一。这样的人就会失去自我,随波逐流,永不可能获取成功。
由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确信学习阳明心学的关系链:立志—谨独—意诚—知行合一—良知。
意思是:我们先立个真切为善之志,专心致志于此,然后从谨独处下功夫,就是自我管理,久之自见意诚境界。只要你意诚了,自然会认识到知行合一的本意。认识到知行合一的本意,自然而然就悟到了自己的良知本体。悟到自己良知是怎么回事,天下事也就在我心中,在我股掌之间!
阳明心学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理解这四句话,所有的困惑将变得清晰,所有的犹豫将变成果断。
‘玖’ 阳明先生提升心灵品质的两种功夫
持续学习阳明心学已经100天了,生命品质有了较大提升,把以前学习的众多知识融会贯通了。
阳明心学是以“心”为核心的学问,心乃身之主宰,这是事物的本源。这就是能够打通我任督二脉的缘故。
即学习的核心是在心上用功,在事上磨练。
当然,也可以在道、德、事上用功,依据心-道-德-事四部曲,在事上用功是事倍功半,而在心和道上用功才能事半功倍。否则,会浪费很芹世多的生命,人生的果效也会不好。
回归正题,阳明心学的核心修心,也就是建设心灵品质,开发心灵宝藏。
阳明先生认为:“人人心中有仲尼。”也就是每个人内心都有无尽宝藏,开发越多,也就是心灵品质越高,人生事业呈现的也就越好。
提升心灵品质的功夫是什么呢?
那就是:“明心净心。”
阳明先生认为人人心中拥有无尽宝藏,之所以呈现的结果不好,是因为心蒙了灰尘,被“不明”和“贪欲”遮蔽了本性。
故要通过明心净心去除不明和贪欲。
01
第一种功夫:明心
明白人生重大真相和人生真理
[1]圣人之道,谈凯吾性自足。也就是人人心中拥有无尽宝藏。
[2]行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是什么意思呢?
阳明先生说:“人人心中有仲尼。”
六祖慧能开悟时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也就是,一个人不必向外求,达成一切目标的资源都在自己的体内。
每个人只需要通过自己的主动去付出,必定会加倍的收获。也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想要获得什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会去付出什么。
02
第二种功夫:净心
人除了被很多“不明”遮蔽,还被许许多多的“贪欲”蒙蔽了心。净心就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在起心动念初用功,净化心灵。
贪欲是指,那些因过度追求而损害他人利益或者损害社会利益的欲望。正确的追求人生的理想不算是贪欲。
净心:观照是净化心灵的基础,反省是净化心灵的关键,引导是净化心灵的根本。
持续主动,反复循环,不断深入,净化心灵。
净化心灵的三个要点:
[1]观照
时时刻刻保持观照自己头脑中产生的念头。观照这些念头背后的起心动念,这样才能更好的主宰自己的人生。
念念念念……
念头产生语言、意识和行为。
故,有怎样的念头,就有怎样行为和结果。
所以,观照到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净化心灵的基础。很多人在事上改变不能带来本质的改变,就会形成很努力却没有结果。
[2]反省
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人如果不懂的反省,永远看不见自己的盲区,会重复犯错。人生只是在重演旧剧本罢了。
而反省能够让人清楚的看见自己的过往经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什么行为和结果。
这些事情起因背后的起心动念是什么?
反省分为:深入反省、定期反省和时时反省。
深入反省的时候应该仪式庄严,把过去犯过的错或人生重大事情拿来省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怎样的行为和结果。自己做这些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想法,背后的起心动念是什么?
不断去反省,去总结,不好的念头要发誓永不再犯。要学会把曾经那些好的念头保持下去,如行善积德、利人利己。
最近在反省的过程中,看到自己在情感中还是在索取,一味的想得到什么,出现问题看见的都是对方的不好而看不见对方的好。
如果从事上反省,是无法从根源消除,还需要从起心动念处改变。那就是学会去看见对方的好,看见对方的付出。
同时,自己也要主动去链接对方的心,去关注对方的需求,去关爱她,满足她。
一切的根源就是对她的起心动念。如果不进行深入反省,还看不见自己的盲点,总误认为是对方的不好。其实是,没有看见对方渴望被爱,渴望自己的付出能够被看见。
[3]引导
人要学会用“立志”来引导自己产生好的念头。
问自己,真正嫌侍肢的志向是什么?自己为什么出发,真正想去到哪里?
修身,齐家,事业,利天下。
修身:建设心灵品质,完善人格,磨练灵魂
齐家:建设幸福家庭
事业:建立一份自己热爱的事业,利人利己,利益社会。
通过自己立志,制定出明确清晰的目标,引导自己的念头。
念头决定意识、语言和行为。
从而,通过行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主宰自己的人生。
通过建设幸福家庭的目标,引导我要学会去关心另一半,去看见她对我的付出与爱,更重要的是看见她渴望被爱。
感谢阳明先生提升心灵品质的两大功夫:明心和净心。
人与人最根本的不同,就是心灵品质的高低不同,心灵品质越高,人生呈现的结果越好。反之,亦然。
故,人生重大的目标是,持续不断深入修炼明心净心的功夫,提升心灵品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拾’ 阳明心学到底是一门怎么样的学问,该如何学习
其实心学的观点看似简单,似乎不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等几个简单词汇,但如果想要真正理解心学真谛,则必须要将观点带入阳明先生的语境中,进行深度思考和品味,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反反复复地“把玩”。于是你便会发现,再你第N次读到一段对话的时候,会突然“心中一亮”,原来是这个意思。这就是顿悟,心学的学习必须要在不断的顿悟中融会贯通,才能真正读懂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