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我认知的形成途径有哪些
自我认知形成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第一,通过自己的行为。如我们可通过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性格,来确定自己性格中的某些特质。
第二,通过内省。即我们通常所说得自己最了解自己。在现实中我们更多是通过心理内部的线索,来确定自己的想法、态度情绪等,来了解自己真实地感受。
第三,通过他人的反馈。如镜中我,经常受老师表扬的学生自然认为自己是好学生。
第四,通过社会比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并通过比较来了解自己。
2. 认知的方法
进一步培养提升自我认知,有很多方法。下面是我推荐自认为最好的五种:
1.正念练习
这是自我认知的关键。通过正念的练习,你可以更多地与自己在一起,可以观察自己的内心和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形式不拘泥于坐着,可以是走着、睡觉前躺着等,你可以随时练习正念,只要是真正关注你的内在状态。
2.记录
写下来是让我们的思想流向笔端,这不仅帮助梳理我们的思想,而且使我们感受到与自己连接并且内心自洽。研究表明,写下我们感恩的事情,正在努力的事情,记录内心的状态(在感受什么,对自己说什么,观察到什么)。这有助于增加快乐和满足感,并且你可能会惊讶于你写下的东西!
3.做一个好听众
听是保证自己身心都在场,关注别人的情绪的基础。当你成为一个好听众的时候,你也会更善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成为你自己最好的朋友,与自己和平共处。
4.获得反馈
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开放地征求反馈。虽然单个反馈可能会不准确或者有偏见,但真实和完整的反馈,能帮助我们找出盲点,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看待自己。而后,有意识地努力发展或加强你想加强的方面。
5.进行心理测试
其中最着名的是迈尔斯-布里格斯量表(MBTI)和预测指数(Predictive Index)。它们能相较准确地描述一组人的共同点和相对于其他人的特征。能帮助测试者更好地理解真实的自己,帮助提高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话题,我们可能要花一生的时间去了解自己,但是,当我们自我认知提高一点时,就会了解自我更多一点更好一点,应对变化的能力能提高一点,创造更美好的人生。或许自我认知就是理解和成为自己的生命旅程,值得去探索。
3. 认知方式的常见认知方式
1、场独立与场依存。
场独立和场依存是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
具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与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其他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2、沉思型与冲动型。
沉思型认知方式是指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有些儿童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的认知方式。冲动型认知方式是指一些儿童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3、辐合型与发散型。
据美国的吉尔福特研究,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而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3)认知方法产生于哪里扩展阅读:
我国对认知方式的研究始于七十年代末,许多研究成果收录于《认知方式一一个人格维度的实验研究》一书中。
认知方式把人格研究与认知研究联系起来了,早期的心理学家也试图把这两个分割的领域统一起来,卡特尔在他的十六种人格因素模型中就将智力因素B类人格中,而其它一些研究智力的心理学家也将人格作为社会智力、实践智力以及情绪智力予以探索。对于认知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 理性的认知方式最初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现代意义上的理性起源于启蒙运动前后。当然如果你是指广义的一种常识理性的话这个我认为是在生物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至于为何会演化出常识理性比如为什么你不在十层楼顶上直接走下去或者为什么你认为你旁边的面包是能吃的而不会和石头一样,这些常识理性都属于自然选择的生存之战中派生出来的副产品,至于你说的理性认知方式的转变我不认为是突变的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过可以确定一点的就是这是以往人类在自然界中争夺生存空间使自身更具生存优势而形成的,具体细节可以去翻生物学人类学脑科学方面的资料,比如脑科学中应该有关于人的一些基本的情感的研究,来源于哺乳动物的长期演化过程。
5. 认知方式有哪些
继时型认知风格: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
同时型认知风格: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
场依存型: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场独立性:个体较多依赖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的称为场独立性。
6. 外语教学中认知法是怎样产生的
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交往和竞争都需要高级外语人才,听说法已不能满足这种新的发展形式,认知法(CognitiveApproach)便在美国诞生了。认知法把语言学习看作是智力活动。认知法提出:任何语言里的句子都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学到每一个句子,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却能听懂和应用从未学过或见过的句子,这就是智力或语法在起作用。认知法在教学中强调发挥智力的作用,让学生理解所学的材料,掌握语言的运用规律,强调有意义的操练活动。
7. 认知法的介绍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这种教学法是作为听说法的对立面而产生的。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各个领域的激烈竞争,要求大量能够直接进行国际间科技文化交流的高水平人才,以培养口语能力为主的听说法已不适应这种形势发展的需要,外语教学界要求用新的方法代替听说法的呼声越来越高;此时,美国的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等基础理论学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就为创立新的外语教学法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种背景下,认知法便应运而生。
8. 认知方式有哪几种分别是什么
场依存与场独立!
沉思型与冲动型!
辐合型与发散型!
9. 弗拉维尔在认知发展一书中的哪一页提到元认知
在前几章里面讲的
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出现了一个新概念——元认知。此后,诸多国内外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使元认知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元认知的提出,帮助人们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人类的学习过程,并把握学生自主与有效学习的实质。因此,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以元认知理论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元认知和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意义
元认知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在1976年出版的《认知发展》一书中做出界定。它是指人对于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由3个要素组成,即: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知识包括:关于认识主体的知识,包括自己与他人在认知方面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的认识;关于认识任务与要求的知识;关于认识方法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在从事认识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指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监视、控制和调节。元认知的3个成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元认知知识的掌握,有利于产生准确的元认知体验,有利于有效地实施元认知监控;准确而积极的元认知体验,有利于有效地实施元认知监控,并由此积累正确的元认知经验和知识;有效的元认知监控,有利于产生积极的元认知体验并获得更丰富的元认知知识。因此,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互相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协同实现对认识活动的监视、控制与调节作用。由此可见,对学生来说,元认知实际上就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对自己、学习任务与学习方法的认识,来准确地体察和自觉地控制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主动地有效地发展自己。而元认知能力也就是在学习活动中,自我认识、自我控制,以求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证实,元认知能力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有着密切的联系。元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学习效率高,学业成绩好;反之亦然。国内外的学者对学生在阅读、记忆、写作以及解决问题等智力活动中的元认知作用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1985年美国着名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一种新的智力理论———三元智力理论。其中智力的成分理论指出,智力含3种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和元成分。在3种成分中,“元成分是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他指出:“毫无疑问,在目前的概念体系中,元成分是智力发展的主要基础。”我国知名学者董奇则指出:“自我监控作为人类意识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是人类个体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成功地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是人类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以致日臻完善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由此可见,发展自我监控无疑是人类个体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发展任务之一。”不难看出斯腾伯格所说的元成分以及董奇所说的自我监控,就是我们所说的元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