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散文该如何欣赏
概括的:一、欣赏散文,要真切地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情景(感情气氛)。能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情景,能领悟到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二、欣赏散文,要领会散文独特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进一步理解散文内在的韵味。
三、欣赏散文,还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深入地理解,反复地体会,才能对散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全面的:散文的‘四步阅读欣赏法’
如果将诗歌比作“抒情女神”的话,那么散文便是“抒情王子”了。散文以其灵活的笔法,浓烈的情味和优美的语言征服了许多读者的心。我以为,散文是最大众化的抒情佳品,其中以写景散文为最。面对一篇情郁意远的散文该如何欣赏呢?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写景散文的“四步阅读法”——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com/s/1OSm6gaFCa-F0nFR1BSXBXw
B. 赏析散文方法技巧
一、散文的体裁特征
从广义讲,散文是泛指那些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现代散文是与小说、戏剧、诗歌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
现代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神聚”。
1.“形散”:现代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①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主题表达的
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②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景中触情;可以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与小说相比,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2.“神聚”:现代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要受中心思想约束。
3.结构: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①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②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③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4.语言:某种意义上说,散文的语言更具文学特色,风格更具多样性,内涵更为丰富蕴藉。
5.分类:根据写作内容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情状物、议论思辨等类。
写人记事散文:
(1)、特点: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2)、典型的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写情状物散文:
(1)、特点: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议论思辨散文(哲理散文)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C. 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一、理清线索,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理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注意抓住两条线:一是明线。叙述线索可按场景的转换、观察点的转移、事情的发展等展开;二是作者的感情线索,这是暗线。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或多或少的感情,作者对人态度的变化、对景的喜好程度、对事情的判断。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住了文章意脉。
文章结构一般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旨句的段把主旨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议论性的文章讲究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推理过程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画出各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从而了解作者思维流程中的每一个凝聚点。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提高我们把握文章的准确性、深刻性和条理性是很有益处的。如《荷塘月色》是按照“出家门—漫步小径—荷塘月色—忆采莲—回家”的顺序来写,核心形象是朦胧静谧柔美的“荷塘月色”;读《故都的秋》须先把握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秋光、秋声、秋色、秋味)来写故都的秋,突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二、抓住“文眼”,品味作者思想情感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点出文眼的方法有如下。
1.找出文中的总领句
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2.抓住感情的凝聚点
作者的感情总是会在文中某处凝聚在一点,如果找到了这一点,就是找到了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篇首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反映了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作者的感情凝聚在这一点上,它是全篇的文眼。
另外,阅读鉴赏散文,要注意抓住散文的重点句,明确其作用。总起句能够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也可以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而且往往紧扣主题,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过渡句往往是场面的变换、叙述角度的变化的过渡,抓住它能理清文章的脉络;总结句在于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照应上文,发人深思;点睛句揭示主旨,点明中心,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三、重视朗读,体味作品深层意蕴
文章是作者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修养的体现。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各人的先天禀赋有别,后天阅历不同,因此才识、性情、气质就有高低、深浅、刚柔、雅俗、文野、曲直等区别,写出来的文章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同是现代散文,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朱自清的温静典雅,叶绍钧的质朴练达,孙犁、老舍的清新明快,林语堂的闲适从容,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浓丽华美……风格各异,异彩纷呈。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
D. 散文鉴赏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方法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
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常见的有:①比喻;②反衬;③对比;④象征;⑥变换人称。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
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
7、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
供参考。
E. 如何鉴赏散文
一、 把握立意
散文,或叙事,或抒情、或说理。它通过对某个人物某件事情的叙述,对某种风物的描绘,来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使之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或感情上激起激烈的震荡。
有的思想比较集中,情感比较明显,有的则比较隐讳,这就要抓住中心、抓住立意。所以我们在鉴赏作品时,必须清理作品的材料。诸如生活画面、场景、人物、事件、风物等,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作者感受不断深化的脉络,进而揣摩作品的立意和主旨。
二、 善抓文眼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文眼”就是文章的眼睛。鉴赏散文,善抓“文眼”较为重要。抓住了本文的文眼,欣赏佳作就像按图索骥,顺藤摸瓜一样。
三、 明白情物
散文中的“情”,常常是作品中组织人、事、物、景的重要线索,它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严密、波澜跌宕。散文抒情的方式也很灵活,或是托物寓情,或是借景抒情;或是直抒胸臆,或是将感情深藏在字里行间。
可以说,一篇优秀散文意境包括情和景(事、物)两种因素,其中情是主要的,景只是手段,写景是为了抒情明理。若离开了情,景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我们在鉴赏散文时要探索散文意境美,可以从即景、披事、体物入手。
从而悟情、入情、察清、明情,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欣赏作品的内容之美,境界之高,情致之雅,理趣之妙。
四、 分析结构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我们鉴赏散文,就要在分析和梳理其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明确其线索的基础上,把握文中的“神”。所以分析散文结构对理解把握散文的形和神都不无裨益。
五、 体味情言
散文的语言风格很多。优秀的散文语言都能做到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针对不同作家的不同语言风格特点,如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豪放,有的婉约,就要仔细玩味,仔细体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另外还要注意修辞的作用,散文语言比较注重形象、生动。一般多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六、 了解情技
了解情技即弄清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也就是高考考点要求的“能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因此掌握诸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把握美文实质。
(5)鉴赏散文的方法和步骤扩展阅读:
鉴赏散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是散文阅读应该关注和检测的重点之一。能力层级E。
散文结构的基本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神不散”,形散是指结构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神聚是指感情凝练,主题集中。感知散文神聚的主要方法是找到“文眼”,理清线索,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文眼是命题者肯定要关注的内容。
构思是作家创作时为了表现某一主题所进行的思维过程。散文的构思侧重于意境的创造和情趣的贯通,但对文章的立意、取材和结构等因素也是可以追求的。因此,鉴赏散文的构思,就要鉴赏散文的立意、取材和结构。
散文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可重点鉴赏散文用到的表现方法、思维方式、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一些艺术处理等。
①象征。象征是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巴金《灯》的主题就是借助象征的表现手法含蓄地表达出来的。
②对比。对比也是散文常用的表现方法,运用对比可以使形象更加突出、情感更加真切、道理更加明晰。如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通过“高大”与“小巧”、“有限”与“无限”、“清晰”与“朦胧”的多角度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描写对象的美妙多姿。
③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内容丰富的优秀散文,大都离不开奇特的想象和广博的联想。
④比喻和拟人。比喻和拟人是散文写作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白花以人的神态;“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则是连用三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白花的神态。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才使得静态的荷花有了动感和灵气。
⑤散文写作常根据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艺术处理,如描写中的虚实相生、动静相宜等。以上这些是散文阅读鉴赏考查的主要内容,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仔细揣摩、体会和品味。
1、根据散文的文体特点,抓住鉴赏的切入点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独有的特点,作者就是在“形散神不散”的挥洒中完成对生活的艺术反映。在散文阅读鉴赏当中,要在整体阅读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明确散文所叙之事、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所含之理,并弄清楚景与情、事与理之间的关系;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找出支撑散文“形散神不散”特点的文眼和线索,顺藤摸瓜,透彻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和文意。
2、了解散文的表达技巧,挖掘散文的美感因素
散文的表现技巧是多方面的,如叙述的详略与虚实、描写的粗放与细腻、抒情的直率与含蓄,以及渲染、衬托、象征、对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等。
这些表达方面的技巧,都是散文写作中的美感因素。鉴赏的核心就是审美,所以,在散文的阅读评析和鉴赏过程中,一定要挖掘散文的美感因素,品味散文的艺术美,从中获得美的感受。
3.拓展散文的阅读空间,提高散文鉴赏的素养
散文取材广泛,形式多样,手法灵活,语言优美。在平时的课外阅读当中,要朗读一些精美的散文,以提高自己的语感;多读一些精要的鉴赏文章。
以提高自己的悟性;同时把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和文体知识,了解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以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境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参考资料来源:北京师范大学-20世纪中国散文名家名篇赏析
参考资料来源: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散文名家鉴赏》黄科安 文学院
F. 阅读散文的方法
我们经常说:记叙文以情感人,说明文以知育人,议论文以理服人。散文,这是文学作品的一个类别。如果从表述方式看,散文又可称为记叙文。因此,散文也是以“情”来感染读者的一种文体。由此,就可以由“情”入手,来逐步深入地阅读散文。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五个步骤,来逐步深入地理解、分析、鉴赏散文。
(一)把握情感。 这是说阅读散文要准确把握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从我们平常阅读的散文来看,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比较直白地点出作者的情感。比如《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我们从文章开头两句就可以看出,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是对托尔斯泰老人的“敬畏之情”。另一种情况则没有直接交代作者感情的语句。但是,这类文章中流露的感情并不难体察到。以宗璞的《报秋》为例,读了这篇散文,作者对玉簪花的赞美之情,对时光的珍视之情是不难被我们发现的。
(二)探究情缘。 所谓情缘就是指作者在文中表露出的情感,其产生的缘由是什么。这是阅读散文需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把这个问题抓住了,阅读便深入了一步。
比如读《报秋》,就应当去探究,作者为什么赞美玉簪花?为什么珍惜时光?略加思考就不难发现,玉簪花“生命力极强”,“不挑地方,不拣土壤”,“很是谦让”,“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因而值得赞美。
在阅读散文时,在把握了作者的情感之后,就应当进一步探究作者产生某种情感的原因。
(三)整理情物。 我们要特别指明,这里所说的“物”是最广义的.“物”,包括人物、景物、器物、动物、植物,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草木金石等,一切客观存在都属于“物”之类,乃至他人的语言、情感等都可称之为“物”。我们常说的作者的情感是“虚”的,他所想表达的情感,则免不了要借一个“实”处以得到寄托。这个被寄托的东西就是本文所说的“物”。我们常说的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物,这里的“事”、“景”、“物”,概属于本文所说的“物”。比如《报秋》这篇散文,作者赞美玉簪花,提到它的花、叶、形、开花期、生命力强等不必去说,可作者又提到太阳花,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提到朱敦儒的词章。所有这些“物”,都寄寓着作者的情感。
作为一篇优秀的散文,其中是不应当有“废物”的,作者提到的“物”,都是有用的,都是为表达文章的中心、为寄寓自己的感情服务的。在读散文时就应当从“物”中去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感情。当然,高考试卷中不可能保证每选用一篇散文都是很理想的,但是命题人所关注的那些“物”,必然都是情物融于一体的“物”。
(四)剖析情言。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当然少不了语言这个载体,离开了语言这个载体就无以表情达意,无法感染和打动读者。因此,阅读散文,必须努力去发现、解析文中最能表达感情的词、语,去发掘“情”与“语”之间的联系。比如读《世间最美的坟墓》,其中有这样的语句:“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这样的语言,就极为准确地表达了一种“敬畏之情”,而不仅仅是敬爱、敬重、敬仰。又如《报秋》中“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这样的句子,尤其是几个“便”字,把时光匆匆飞逝的紧迫充分地描述了出来,作者的惜时之情由此得到充分的表露。读散文就要注意抓这类语句。
(五)鉴赏情艺。 所谓“情艺”,说的是文章作者表达感情的艺术。在鉴赏散文的艺术手法时,要紧扣上面谈到的两点,即(1)作者为什么要提到那些“情物”?其作用如何?(2)文中最能表达感情的词汇、语句是哪些?作者为什么要那么说?比如,作者为什么不止一次地提到托尔斯泰墓的形状、质地,语言又那么貌似无情?原来这里用了似贬实褒的手法。又比如写托尔斯泰墓为什么要提到其他几个人的墓?写玉簪花为什么要提到太阳光?原来这是起烘托作用。写瞻养托翁墓地的人,为什么不直写人们的心情、感受,而要把“逼人的朴素”作为主体来写?写它“逼人”,写它“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原来只有这么写才能恰如其分地写出瞻仰者的不仅是“敬”,而且还“畏”的感受。同样,写人们“没有勇气”“摘下一朵花作纪念”,也有这样的艺术效果。再比如作者极写托翁墓地的朴素,为什么又要写到风儿、阳光、白雪这些景物?写这些“物”有什么作用?也应当是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在读散文时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细致地体味文章的妙处,必将使我们如同进入一个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艺术世界。
上述五个步骤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理解到鉴赏的过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应当力求这样去做,如果长期坚持,必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G. 如何赏析古诗词和散文
散文及鉴赏篇一:如何赏析散文
如何赏析散文(古诗词)
赏析文章,重在?赏?、?析??评?,即鉴赏、分析、
评价原作。而赏析的关键就在于读懂原文,审清题意,把握写法细节。具体说来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掌握阅读赏析的步骤与方法:
1、用相应的符号圈点标记关键词句,并在旁用红笔作批注。①标题(限定话题、明确内容、寄寓思想、暗示主题、交代背景)
②核心词语(概括特点的词语、反复出现的词语、表达情绪的词语)
③重点句(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解说句、反复出现的句子)
2、逐段概括内容大意(把握文章行文思路和结构框架)
分析全文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主体部分采用哪种结构: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
3、重点赏析:A、内容、主题;B、语言特色;C、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
二、掌握一些赏析文章的专业术语,提高赏析的准确性。
(一)内容、主题的赏析:
答题格式:(打省略号的地方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添加,不一定都有。)
1、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第……句、段揭示了……的主题,或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常用术语有:主旨深远,意韵丰富;耐人寻味;深刻独到,精辟入里;反弹琵琶、逆向思维、突破定势,标新立异;人无我有,人有我奇等;
例:反对隔绝与仇视,呼吁博爱与亲和,是《柏林墙的碎片》
的主题思想。
(二)选材组材或构思的赏析
答题格式:(打省略号的地方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添加,不一定都有。)
1、……是《……》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
2、《……》构思上最大的特点是……
常用术语有: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层层深入;由实到虚、多角度描写,层层铺垫、层层剥笋;巧设线索、首尾照应、伏笔铺垫、详略得当;欲扬先抑、跌宕起伏等
(三)语言特色的赏析
答题格式:(打省略号的地方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添加,不一定都有。)
1、本文(段)语言生动、优美而又亲切自然,充满
文雅的书卷气,特别是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画面,令人读后久久沉浸于这种美的享受之中。
2、本文(段)句式灵活多变,长句、短句、排比句、对偶句、反问句等等,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尽显华彩,富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3、本文(段)中的……,抓住了……的特点,运用……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把……写得惟妙惟肖,给我们展现出一
幅……的图画,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所见之景如在目前。
4、本文(段)所表达的……感情,深沉隽永,感人至深,读者无不为那份真挚而浓烈的感情而动容。
5、本文(段)语言极富……的味道,特别是……几句,把……的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捧腹大笑之后又进入对……的深深思考,令人受益匪浅。
6、本文(段)语言极富哲理,特别是……几句,告诉我们……,使我们读后懂得了……的道理,并能启发我们对……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令人受益匪浅。
7、本文(句)语言含蓄,令人回味。如?———————?,作者字面上是说—————而实际上又是说—————让人联想不断,回味无穷。
局部赏析:
1、人生如同一袋核桃,当你发现一个坏了时,你不该恼怒和气馁,而是应该耐心地看下一个,因为在这袋子中,本来就有好有坏,人生中既有痛苦、烦恼又有快乐、希望,我不能因一时的痛苦而放弃得到快乐的机会,这个机会是靠我们去争取,去发现,去追寻的。(开头)
〔点评〕:小作者将人生比做一袋核桃,多么巧妙多么新奇,由此自然引出人生既有痛苦又有欢乐的道理。
2、学会追寻,我们就是那运筹帷幄的将军;学会追寻,我们就是那指点江山,豪情冲天的领袖;学会追寻,我们就是那生命之舟的掌舵人;学会追寻,善于追寻,做惬意而成功的现代人。(结尾)
〔点评〕:这些整句,读来琅琅上口,抒情酣畅,可使语势增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文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3、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点评”:作者通过动作描写,很好的表现了农村孩子的优秀的特点。?跳?写出了他们的轻快活泼;?拔??聚??点??磕??退后?等动词,写出了他们分工的明确,配合的默契,都是划船的行家里手了;?陪?写出了他们的友好、懂事。
(四)写作手法的赏析
1、小中见大: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入题,抓住……
的……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
2、对比:本文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
3、象征:本文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的目的。
4、巧合: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却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主题,令人读后不免颔首称许。
5、抑扬:本文运用了抑扬之法,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
6、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之法,用……的……衬托……的……,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
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7、烘托:本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8、托物言志: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的……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
9、悬念: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悬念的写作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自己主题的目的。附:各类体裁的相关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古诗词: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
赏析文章示例:
例一一曲由衷的赞歌
——谈《那些遥远的读书人》的主
题思想及表现
这是一篇文化色彩浓郁的散文,对岳麓书院读书人的由衷敬佩和对岳麓书院的颂是本文的主题思想。
首先,作者是通过直接描写来表达对先贤的敬佩之情的,如文章第五段?他们胸怀大志,充满自信,对待自己和对待社会十分清醒,一开始就抱准了‘学以致用’的信条?等句子,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先贤的敬佩显得情真意切;而第八段中?‘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荆楚之地之所以英才荟萃,湖湘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不能不说有岳麓书院的功劳?则直接赞扬了岳麓书院的贡献。
其次,作者还通过引用典故来表达对先贤的敬佩,如第一段中引用?饮马池?的典故,第十段中引用?朱张会讲?典故,既赞扬了朱熹、张栻等先贤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也流露出对那些千里求学的学子的无比敬意。
洪烛的《那些遥远的读书人》为岳麓书院以及来此求学的读书人由衷地谱写了一曲赞歌!
例二
纵横驰骋万流归宗
——谈《那些遥远的读书人》的构思技巧
《那些遥远的读书人》一文在构思上独具匠心:,既联想丰富、思接千载,又收放自如、形散神聚,体现出纵横驰骋而万流归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联想丰富。作者一走近岳麓书院,就联想到了那些先行者,接着又想到王夫之、魏源、曾国藩等从书院走出的人,想到《聊斋志异》里的落魄书生,想到他们读书的目的……堪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大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二是形散神聚。文章虽然涉及的历史人物很多,写到的内容也不少,有远足求学的,有真心交流的,有拒做高官的……但这一切都是以岳麓书院为聚焦点,以作者对岳麓书院的读书人由衷的敬佩和对岳麓书院的颂扬为主线组织在一起的。文章无论是记叙、议论还是抒情,也都是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没有精心的构思,再好的材料也建不成漂亮的房子。
总之,本文之所以如此精美,正得益于作者以上的巧妙构思。
散文及鉴赏篇二:散文鉴赏
鲁迅散文《秋夜》的鉴赏
————意象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姓名:学号:班级:10通信技术2系别:电子系
入夜了,我们喜欢与人相携,或徒步而行,徜徉在暖色的大街上,或漫步于幽宁的林道间。夜色里,我们吹着沁凉的晚风,闻着熏暖的芬香,听着树下老人和小孩们的笑声,感受着21世纪幸福时代的气息。白天的忙碌过后,我们期待夜的来临,等待它赐予我们宁静和幸福。然而,鲁迅笔下的《秋夜》,却给我们呈现了不一样的夜色,读其文,品其意象,只觉意味深刻,意境深远。
《秋夜》是鲁迅先生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结合其时代背景,《夜色》却是作者对当时北洋军阀统治和封建统治的`一种强烈又隐晦的抗议与呐喊,是作者与封建反动势力的一次在思想上的战斗。《秋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十分完美,作者通过隐讳的象征手法,以秋夜里出现的各种意象,来象征他对光明的热爱与对黑暗的憎恶。在鲁迅眼里,“枣树、粉红花、小青虫”这些意象,却是正义者的化身,而“夜空、繁霜、恶鸟、月亮”,则是邪恶者的形象。代表光明与黑暗的两组意象,寄寓着作者特定的思想和信念,表达了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由于时代的复杂性,作者不宜将文中所寓形象坦白的指明,唯有通过一系列意象,来表达他对秋夜所进行的深刻性的思考,以此寄托作者对反动统治与黑暗势力的强烈抗议,同时又显示自己在革命道路上艰难跋涉又顽强求索精神。
开篇就直接点出了文中第一个意象“枣树”,其语言极具特色,“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很明显的是,作者特意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不仅突出的赞颂枣树这一形象,还加深了读者对枣树这一意象的印象,也为后文进一步描写枣树做了相应的铺垫。在作者眼里,枣树的形象是高大的,拥有挺直的躯干,尽管它已经掉完了果实、落尽了叶子,它仍然“知道粉红花的梦,知道秋后要有春”,“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面还是秋”,它的生机暗淡无光,但它拥有坚强无畏,坚韧不拔的精神,它依然会为了弱小的粉红花和落叶,默默地如铁似的,直直刺向那奇怪而高的天空!它定要将噬掉万物的夜空和那轮圆满的月亮,不依不挠地刺得头破血流!
粉红花如此弱小、纯真,又盲目乐观,它们正象征着社会上善良单纯却深受迫害的弱势人群。而小青虫亦是如此,娇小又可怜,但它们却与粉红花不同,它们“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正如那些向着光明与正义的革命者般,纵使是粉身碎骨,纵使撞得头破血流,它依然会为了追求光明而奉献生命,宛如飞蛾扑火般义无反顾!虽然“粉红花”有其不可避免的软弱和动摇,而“小青虫”也有其鲁莽和幼稚的性格缺陷,可在作者眼内,他们仍然是反动统治下的受害者和受压迫者,依旧是弱小群体和善良群体,他们仍然值得作者表示深切的同情,以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赞美。
奇怪而高的天空,在夜色中是冷峻、清寂,而肃穆的,它“非常之蓝,闪闪
地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它笑得高傲而大有深意,又将冷酷的“繁霜”,无情的洒在园子里,欲要冻死百花草,残忍的践踏弱小者的生命。。。。。秋夜的天空,高远、幽沉、冷肃、黑暗,它是暗夜的最高统治者,派遣无情的虐杀者,残害世上苟延残喘的弱小人群,它脸上还还挂着自认为大有深意的笑意。作者以夜空象征冷酷残暴的统治者,通过拟人的手法勾勒出夜空的丑恶神情,来讽刺北洋军阀的野蛮手段。他写得隐晦又尽显鄙视与厌恶之情,他蔑视当时的暗黑势力,更憎恶于他们对弱小者的种种压迫和蹂躏!但无论反动统治者们多么黑暗与邪恶,他们依旧是惶惶不可终日,他们“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可想而知那光秃秃的“枣树”是多么的英勇无畏,不依不饶的与黑暗势力进行着战斗,就连“夜游的恶鸟,也哇的一声飞过了”。尽管“枣树”是孤独的,而且还带着“皮伤”,但它却是越战越勇,如此顽强不屈,将一无所有的躯干,直直刺向奇怪而高的天空,它决意要置夜空于死命,无论夜空上闪着多少蛊惑它的眼睛,枣树就是如此——永远是一个清醒无畏的韧战士!它是鲁迅先生心中的战神,是他本身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秋夜》中处处描景,看似写景,实则无一不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深意。无论是孤独的枣树、细小的粉红花和乱撞的小青虫,还是奇怪而高天空、圆满的月亮和夜游的恶鸟,在光明与黑暗的较量中,时时浸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写景的背后却在清醒而强烈的传达着——作者心底深处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