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想学乐器,要怎么找老师呢
中国有句老话,叫名师出高徒。
但是呢,还有一句老话,叫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可见,在这个找老师的问题上,我们历来就有纠结的传统。
想要学乐器,除非以前自己有基础的可以自学,否则大多都要面临如何找老师这一关。
倘若只是想要摆弄乐器玩玩,图个消遣,业务上并没有多么大的追求,那其实随意找个老师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想要认真、系统地学习,那么,老师的教学资质就需要进行仔细的考察。
通常来讲,考察的维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教学的水平,第二是演奏的水平。
在教学水平方面,关键点在于老师的讲课是否能抓住核心,做到重点突出、提纲挈领,而且趣味性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但准确来讲,趣味性还好判断,这个重点突出对于不懂行的门外汉来讲,其实很难界定。
所以,一个相对简单、容易操作的考察方式是翻看其学生的学习成果,譬如比赛成绩,抑或考级情况等来做相互印证的参考。
而在演奏水平方面, 则主要集中于:
一是老师的教育背景,是否出身正规的音乐学院,音乐学院的教育水平如何。
二是老师的工作或职称背景,是否是国家正规乐团的在编人员、在乐团中的席位如何,或是国家X级演员,又或是正规音乐学院的老师,职称级别如何等等。
三是是否参加过国家官方或公认权威机构举办的各类比赛,成绩如何,或有相关比赛的评委经历等。
如果是借助于某个培训机构来学习,那么,这个机构的教学资质同样要纳入考察的范围。
现如今,音乐教育行当也是鱼龙混杂,各类培训机构层出不穷。所以,被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按耐住被广告宣传吹嘘得蠢蠢欲动的心,仔细考察清楚。
客观来讲,首先,我认为最可靠的还是国家正统音乐学院开办的特长班,比如中央音乐学院的普及班。
其次,是其他各类官方机构组织的兴趣班,比如我们打小学琴都知道的北京官园的儿童中心。
再次,才是非官方培训机构开办的各类课程。
如果一定要去那些非官方机构的培训班,又并不具备专业的审查能力时,那就还是那个窍门,看看那些机构里学生的成绩和学习状况如何。
还有,记得口碑永远比广告宣传更有效。
好了,既已说了那么多考察的维度,再来回答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对于很多学乐器的人们,尤其是琴童们,家长总爱纠结一件事儿,就是到底要不要找演奏家拜师。
其实简单直接地来讲,如果就是为了学习,图有个自我娱乐的方式,不求走专业道路的话,那真的没必要非得找演奏家。
因为演奏家往往意味着演奏水平高,但并不一定代表教学水平也高,就好像一个着名的物理学家未必能成为优秀的物理老师一样。
所以考察老师的资质,教学水平一定要优先于演奏的水平。因为在学习阶段,尤其是入门的初期,如何培养起兴趣才是首要的问题。
启蒙老师的演奏水平可以不用太高,但是一定要教的有趣,讲的浅显易懂,这样才更有助于学习。
至于中后期的进阶过程,面临掌握更高级的技巧,还有形成演奏的风格,在这一点上,名家确实更有优势。
但在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下,大可以上网搜索名家的演出音频、视频,自己多听一样可以摸索学习。
那既是如此,找名家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还是来讲讲真实的经历。
在我6岁那年,也就是学琴两年之后,第一次参加了儿童中心举办的比赛。那时的琴童还不像现在这么多,二胡的幼儿组只有两名选手报名,其中一个是我,另一个是当代某位二胡大师的学生。
也正是因为只有两名选手,所以连一、二、三等奖都占不全。于是最后的比赛结果是,那个女孩得了一等奖,而我则空手而归。
后来我的老师是这样安慰我的:等你年纪再大点,咱们参加大组别的比赛,一定能拿奖。
我当时很天真地以为是自己技艺不行,入不得评委的眼。后来慢慢长大了,才发现学乐器这个行当里,师承关系,哪门哪派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
民乐属于传统的手艺,特别爱讲究个师承关系。先不说有多少音乐的流派就靠师生的关系在传承着,就说人家张口闭口师父徒弟、师兄师弟的叫着,你就是水平再高,终究是站在圈子的外面,永远也进不去。
这就是千百年来文化传承的方式,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正视并接受它。
但不可否认,这的确给名师们增添了很多的光环。拜个好的师门,就等于踏进了学习的快速路,名师背后的隐形资源才是其最大的优势。
所以,我们不妨也来客观地衡量这一点,看看自己的学乐器是否也在意这些方面。如果在意,那不如从一开始就拜个好师门;如果觉得无所谓,也就没必要非得追个名师,但遇到类似的情况时,看开也就是了。
由此,归根结底来说,如何找老师的问题,还要取决于学习乐器的目的。
想清楚为什么要学乐器,如果只是玩玩,那就随意即可;如果想正规系统地学习,那最好是按图索骥,找靠谱的机构或老师;如果还想在业务领域内有所成绩的,拜个好师父,则是事半功倍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