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安装方法 > 教学测量和评价的方法有哪些方法

教学测量和评价的方法有哪些方法

发布时间:2023-01-27 13:37:59

Ⅰ 教学评价八种方法是哪些

教学评价八种方法应该是: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法,学习目标评价方法,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Ⅱ 教学评价有哪几种方式

第四代教育评价观80年代,以古巴(Egong Guba)和林肯(Y.S.Lincoln)等人为代表创立了"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他们认为评价就是对被评事物赋予价值,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构。他们进一步强调"价值多元性",提倡在评价中充分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并把评价看作是一个由评价者不断协调各种价值标准间的分歧、缩短不同意见间的距离、最后形成公认的一致看法的过程。

二、教育评价观的比较

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研究,西方教育评价流派林立,对教育评价本质的认识至今仍歧义互见,没有定论。各种理论指导下的评价模式也种类繁多,各有千秋。这里,我们试图把几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或模式加以比较,以认识其分歧所在,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教育评价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1、行为目标模式与CIPP模式行为目标模式,亦即泰勒模式,即是在泰勒评价思想的指导下,以目标作为评价过程的核心和关键,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考察来找出实际活动与教育目标的偏离,从而通过信息反馈,促进教育活动能够尽可能地逼近教育目标。这一模式结构紧凑,逻辑脉络简洁清晰,容易实施,在教育评价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CIPP模式是由背景(Context)评价、输入(Input)评价、过程(Process)评价和成果(Procluct)评价这四种评价组成的一种综合评价模式。它以决策为中心,为决策的不同方面提供信息。背景评价形成计划决策,输入评价为组织决策服务,过程评价指导实施决策,成果评价为再循环评价效力。CIPP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把背景、输入、过程和结果综合加以评判,突出了评价的"改进功能"。

比较行为目标模式与CIPP模式,可以发现除了方法上两者都同样重视定量方法外,其它方面都具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1)评价的目的不同。行为目标模式注重教育目标达到的程度,基本属于事后评价,亦即对结果的总结性评价。CIPP模式注重评价的改进功能,强调为决策过程提供全面的信息,为后来的形成性评价拉开序幕。(2)评价的时空不同:行为目标模式将评价重心放在行为的结果上,评价领域只涉及事后。CIPP模式拓宽了评价的时空,评价范围涵盖了活动的整个过程,涉及到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3)对待目标的态度不同。行为目标模式以目标为中心,目标一旦确立就不容怀疑,反映了泰勒价值观上的收敛性。CIPP模式则认为目标本身的合理性是需要受到评价的,必要时可以根据对象的需要对目标进行修正和改进。这一观点突破了泰勒的框架,把评价从范围与内容上给予了拓宽,深化了对评价的认识。(4)评价的对象不同。行为目标模式主要适用于评价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CIPP模式用于评价计划制定的合理性和各种教学活动。(5)评价的作用不同。行为目标模式用来判断教育效果,控制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CIPP模式除了控制作用之外,还必须为决策提供全方面的信息,达到改进决策的目的。

由此看来,行为目标模式所存在的某些局限,如评价目标的凝固性、评价过程的封闭性、价值观上的收敛性等在CIPP模式中得到了较好的修正,故而CIPP模式较之于行为目标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也因此具有较为广泛的民主性。当然,我们也并不否认行为目标模式的价值,在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鉴别、确证和检查时,该模式的优越性就不言而喻了。

2、比贝的评价观与泰勒、克龙巴赫等人的评价观之所以把比贝的评价观与其之前的评价观加以比较,主要是因为比贝首次表述了教育评价是一种目的在于行动的价值判断,这一表述无疑对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把比贝的观点作为评价概念嬗变的分水岭,因为在他之前,无论是泰勒、克龙巴赫,还是斯塔弗尔比姆,他们都未提及"价值判断",而把描述看作是教育决策者的事情。

在泰勒模式中,强调的是用行为描述目标达到的程度。在强调客观描述的背后隐藏着价值求同思想,即把预定的目标作为评价的统一参照系和统一标准,所谓进行判断就是检查实现了多少原定的目标。克龙巴赫和斯塔弗尔比姆则是忽略了评价的判断性质,他们把评价定义为为了决策或其他目的收集信息的过程,因而也就避免了选择评价准则的问题。然而,不论承认与否,评价的本质乃是一种建立在事实描述基础之上的价值判断,比贝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这一本质,他认为教育评价是,"系统地收集信息和解释证据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目的在于行动。"事实证明,评价不可能只是对信息作简单描述,它总是包含着对一定价值关系及后果的预见和推断,没有价值判断的描述只能称之为认识,不能称为评价。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继比贝之后的各评价流派更加注重对于评价标准的研究,这也使得价值标准由一元转向多元化,这其中比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3、预定式评价与应答式评价应答式评价模型由斯塔克提出,他认为,"该方法以牺牲某些测量上的准确性换取评价结果对方案有关人员说来更多的有用性。"⑩他把过去的评价统称为"预定式评价",以便与其"应答式评价"对应。他认为预定式评价多带有预定性质,即强调目的的表述和客观的测验,由方案执行人员掌握的标准,以及研究性的报告的应用。而应答式评价与之相比,则具有明显的差异:(1)评价标准不同。预定式评价坚持目标求同观点,以评价者自己的价值观来进行价值评判,实际否认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其价值观是单一的,在思维上是收敛而非发散的。应答式评价坚持价值存异观点,充分尊重所有人的需要,承认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其价值观是多元的,在思维上是发散而非收敛的。(2)评价方法不同。预定式评价采用的是科学主义的方法,如测验、测量和建立指标体系等,操作性强,在判断结论上运用的是定量分析。应答式评价采用的是自然主义的方法,如观察、交谈、采访等,较少依赖正规的信息交流方式,在判断结论运用的是定性分析。(3)信息交流方式不同。预定式评价事先限制好了信息交流的领域,在此领域中"生产"所需信息,并要求准确、精炼。应答式评价则给予被评价者以自由的交流领域,并允许不断推销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不要求准确但力求有效。(4)评价者作用不同。从事预定式评价者把自己理解为一种剌激物,而非反应物。他只需要产生标准化的刺激,如考题、测验等,以引起一系列反应,即他所收集的作为评价报告材料的信息。从事应答评价的评价者把方案自然发生的东西,如学生的反应和以后彼此间的对话视为主要刺激物,他既要了解事实又要了解价值倾向,即是共鸣者,又是反应者,在与被评价者的相互作用中,将所得到的信息融合进评价报告之中。(5)被评价者反应不同。人们在预定式评价面前总是有负疚感,挫折感,很难有成就感。评价就好像是一把当空的悬剑随时会落到自己头上。在应答式评价当中,人们感受到的是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容易与评价者产生心理相融与共建。

由此看来,应答评价强调价值观念的多元性、思维形式的发散性,以及方法上的自然主义,具有更加广泛的民主意识,它与西方整个社会的意识相吻合,一经提出就受到了重视和欢迎。

三、教育评价观嬗变的启示

纵观西方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进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关于教育评价发展阶段的划分综合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可以把教育评价划分为四个理论阶段:第一代称为"测量时期",时间在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其标志是"测量"理论的形成以及测验技术的大量实际运用,评价被简单地等同于"测量",追求的是教育客观化。第二代可称为"描述时期",时间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其特征是对测验结果进行"描述",并力求教育标准化。第三代称为"判断时期",大约出现于1950-1970年,"判断"是其主要标志。评价者不仅要运用测量手段去收集各种信息,还要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评判教育,追求教育多元化。第四代教育评价出现于70年代后期,强调评价是一种"心理建构"过程,提倡价值多元、全面参与和共同建构。力图实现教育民主化。

尽管每一代评价理论都力图克服前一代的缺陷,并使之更符合时代对评价的新要求,但是前三代评价却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弊端:(1)"管理主义倾向"。前三代评价往往把评价对象及其他一切有关人都排除在外,管理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一致关系很少受到挑战。这种关系在实际活动中常常造成四个不合理的后果,即管理者无过失,如果有问题评价结论一定指向其他人;管理者与被评价者关系有失公平,被评价者处于无权地位;被评价者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阐述自己的见解;管理者想方设法保护自己不受损害,被评者只有迎合管理者的需要。(2)"忽视价值的多元性"。所谓"客观"的评价结果难以被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所接受,当被评价者受到伤害时,往往会采取不合作态度。(3)"过份依赖科学范式"。使评价者忘记了"科学方法"、"实证技术"只是人类认识、评价事物的一类方法技术,而不是全部;使评价过于依赖"数的测量"而忽视"质"的探究;使得评价活动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和弹性。

针对前三代评价的不足,第四代评价在实证的基础上,引进了定性方法,并注意了评价过程中评价双方的互动作用及动态分析。其贡献在于"它把评价过程的控制特点与评价对象的伦理要求成功地协调起来"。教育评价理论出现的这种新特点,向我们及时地展示了这一理论的发展趋势。

2、关于教育评价发展的趋势从教育评价发展的历史来看,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其发展趋势是十分明显的:(1)评价过程,由封闭转为开放。泰勒模式以目标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组合成一个封闭的环路。CIPP模式及应答模式则不再局限于目标本身,而将各种背景环境、外部因素都纳入评价过程,呈开放式的网络。(2)评价内容,由片面转为全面。早先的教育评价只评价学生的学力,然后发展到评价课程,以至进一步发展到对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作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更为宽广和全面。(3)评价功能,由单一转为多样。早先通过测验来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发展到诊断问题、改进教育、以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从总结性评价发展到注重评价的形成性作用。(4)价值观念,由收敛转为发散。泰勒模式中,目标成为统一的评价尺度,而应答模式则要求根据被评人的需要作出判断,价值观念由一元转为多元。(5)评价手段,由定量转为定量、定性相结合。从推崇各种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发展到提倡观察、交谈等定性分析,再进一步发展到广泛收集信息,进行解析论证,作出价值判断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Ⅲ 小学教学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有以下几种
(1)测验法。
测验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方式,通过编制问题让学生作答并提供一定的标准。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信度和效度较高,因此使用的频率也比较高。

(2)量表评价法。
量表评价法是根据设计的等级评价量表来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的方法,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绩效评估法。无论被评价者的人数是多还是少,这种方法都适用,而且这种方法评价的定性定量考核较全面。

(3)表现性评价法。
表现性评价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信度和效度比较低,学生的成绩可比性差,因此评价的公平性也存在质疑。

(4)轶事记录评价法。
所谓轶事记录,是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观察所获得的有效事件的真实记录。轶事记录的最大优点主要是在于它描述的是自然情境中的实际行为,对于描绘学生最本质的行为特性可能有重要的帮助。

(5)成长记录袋。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发展性评价。它除了帮助学生与教师了解学习与进步的状况外,对于学生自主性、反思能力、创造性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它的客观存在不仅反映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反映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从而有效地克服评价标准单一、片面强调学业成绩的做法。

Ⅳ 教学评价八种方法是什么

(一)目标评价模式

目标(objective)评价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评价原理”可概括为七个步骤: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根据行为和内容来解说每一个目标;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设计记录的方式。

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设计代表性样本的手段。泰勒的评价原理是以目标位中心来展开的,主要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

泰勒的“课程原理”可以概括为四个步骤: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其中,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其他所有步骤都是围绕目标而展开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把它称为目标模式的原因。

在泰勒看来,如果我们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课程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目标。除非评价方法与课程目标相切合,否则评价结果便是无效的。由此可见,评价的实质,是要确定预期课程目标与实际结果相吻合的程度。

目标评价模式强调要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评价是为了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可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修改课程目标的依据。

由于这一模式既便于操作又容易见效,所以很长时间在课程领域占有主导地位。但由于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因而导致了不少人的批评。

(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目的游离(goal-free)评价是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他认为,评价者应该注意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效应,即原先确定的目标。在他看来,目标评价模式只考虑到与其效应,忽视了非预期的效应(或称为“副效应”、“第二效应”)。

斯克里文主张采用目的游离评价的方式,即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可能是有用的,但不适合作为评价的准则。

因为评价者要收集有关课程计划实际结果的各种信息,不管这些结果是预期的还是非预期的,也不管这些结果是积极地还是消极的。只有这样才能对课程计划作出准确的判断。

然而,目的游离评价也遭致了不少人的批评。主要的问题是,如果在评价中把目标搁在一边去寻找各种实际效果,结果很可能会顾此失彼,背离评价的主要目的。

此外,目的完全“游离”的评价是不存在的,因为评价者总是会有一定的评价准备,游离了课程编制者的目的,评价者很可能会用自己的目的来取而代之。严格地说,目的游离评价不是一个完善的模式,因为它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程序,所以有人把它当做一种评价的原则。

(三)CIPP评价模式

CIPP是由背景评估(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valu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ct evaluation)这四种评价名称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略缩词。

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不应局限在评定目标达到的程度上,而应该是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因而他强调,重要的是为课程决策提供评价材料。CIPP模式包括收集材料的四个步骤:

背景评价,即要确定课程计划实施机构的背景,迷宫却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判断目标是否已反映了这些需要。

输入评价,主要是为了帮助决策者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而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课程计划进行评价。

过程评价,主要是通过描述实际过程来确定或预测课程计划本身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对计划实施情况不断加以检查。

成果评价,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计划的成绩。它要收集与结果有关的各种描述与判断,把他们与目标以及背景、输入和过程方面的信息联系起来,并对它们的价值和优点作出解释。

CIPP评价模式考虑到影响课程计划的种种因素,可以弥补其他评价模式的不足,相对来说比较全面。但由于它的操作过程比较复杂,难以被一般人所掌握。

(四)外观评价模式

外观(countenance)评价模式是由斯塔克提出的。他认为,评价应该从三方面收集有关课程的材料:前提条件、相互作用、结果。前提条件是指教学之前已存在的、可能与结果有因果关系的各种条件;相互作用是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结果是指实施课程计划的效果。对于这三个方面的材料都需要从两个维度——描述与批判——作出评价。描述包括课程计划打算实现的内容和实际观察到的情况这两方面的材料;评判也包括根据既定标准的评判和根据实际情况的评判两种。

按照外观评价模式,课程评价活动要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观察和手机资料。它不限于检查教学结果,而是注重描述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动态现象。由于它把课程实施过程前后的材料作为参照系数,这比以前的评价模式更为周到。

但它把个人的观察、描述的判断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很可能会渗入个人的主观因素。此外,前提条件、相互作用和结果因素三者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相互作用或教学过程本身会存在众多的前因与后果。

(五)差距评价模式

差距(discrepancy)评价模式是由普罗佛斯提出的。他指出,一些评价模式只重视几种课程计划之间的比较,没有注意该计划本身所包含的成分。而事实上,一些自称在实施某种课程计划的学校,并没有按照该课程计划来运作,所以,这类计划之间的比较并没有什么意义。

差距模式旨在揭示计划的标准语实际的表现之间的差距,以此作为改进课程计划的依据。差距评价模式注意到课程计划应该达到的标准(应然)与各个阶段实际表现(实然)之间的差距,并关注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以便及时作出合理的抉择,这是其他评价模式所无法比拟的。

但在“应然”与“实然”之间,会遇到许多价值判断的问题,这是一般评价手段难以解决的。

(六)CSE评价模式

CSE(Center for the Study of Evaluation)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评价中心的一个简称,CSE提出了一种更加务实的评价模式,在美国得到了广泛运用。这种评价模式分为4个阶段: 对需求进行评估,对于计划的选择,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七)自然式探究评价模式

自然式探究(naturalistic inquiry)评价模式是建立在现象学、解释学、日常语言分析哲学以及符号互动等理论之基础上的。

自然式探究评价模式认为,科学(严格意义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仅是人类许多种求知方法中的一种。评价的最佳方式是在自然背景下对社会行动进行现场研究并作出描述。它不主张采用固定的研究方法

它的主要特征包括: 注重自然情境的研究;注重定性的研究方法;注重从事实归纳中获取理论;注重个案分析;注重缄默的或不言而喻的知识;研究设计是逐渐形成的等。

(八)应答模式

在评价的应答模式中,Stake提出了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和评价听取人之间相互作用的12个步骤(准确地说,应该是关于评价问题的12个方面)。

这些步骤是:

1、确定评价范围。由评价人员和当事人确定评价方案的范围。

2、了解评价活动。评价人员要综观整个评价活动及其主要特点。

3、确定评价目的和重点。评价人员要发现评价的目的和不同层面的参与者所关心的问题,由此确定评价的重点。

4、形成议题和问题。评价人员要分析种种观点,分析种种疑虑和要求,综合并列表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

5、确定所需的资料。根据需要研究的问题选择资料。

6、选择观察者、判断者和评价工具。

7、观察指定的前提条件、过程因素和结果因素,同时评价人员还要搜集各种资料,从事判断。

8、理论总结,对方案进行描述性材料的准备或个案研究。

9、检查其有效性。通过不同的测验,确认或否定某些证据,让不同的人检查和判断。

10、筛选组合。对各种资料进行整理,以供评价听取人使用,并分别搜集不同人的反应以照顾不同团体的需要。

11、准备正式报告。根据当事人的需要搜集信息,准备报告。

12、与方案当事人、评估听取人和方案执行人员交谈。通过交谈、沟通,了解和激发各类人员的兴趣和利益,以形成最好的评价。

Ⅳ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标准,通过系统的搜集信息,在标准与信息比较的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教学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时,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技术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结果、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做出判断,使之对学生的学习产出导向、鼓励、批评、纠正、改进等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我会通过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我对学生的爱。以往我常运用的教学评价有以下几种: 1、即时口头评价的方法;2、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3、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4、学生完成作业的评价;5、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在学习了本专题后,我认为顾志跃院长所讲授的提问与评价值得一试。
提问与评价,这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可以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就是需要问一些问题,就是所谓的提问。首先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同时也能了解不同学生对同一知识掌握的差异性。其次是为了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追溯答案,从而引发思考。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就要小结,这个小结就是评价。但不能只用对或错做简单的评价,教师要用一定的鼓励性或引导性的语言来评价。对回答正确的学生鼓励表扬,进一步引导其思考的方向。尤其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引导性语言比批评更有用,学生虽然回答错了,也要让他得到有效的补偿,这种补偿可以是认知上的、也可以是动机上的,通过补偿来引导学生,激励学生。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常规教学中是要经常用到的,不提问就不了解学生,而了解是学生学习的开端。不评价学生就得不到有效补偿,而有效补偿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发展,引导学生健康前行。在今后的教学,我会合理运用教学评价,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

Ⅵ 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有哪些

(1)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2]

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则,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二则,适当安置学生。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完善教学过程,步骤是:
①确定形成性学习单元的目标和内容,分析其包含要点和各要点的层次关系。
②实施形成性测试。测试包括所测单元的所有重点,测试进行后教师要及时分析结果,同学生一起改进、巩固教学。
③实施平行性测试。其目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复习巩固,确保掌握并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

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
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划分:(1)目标参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
(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3]

相对性评价
相对评价法是从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将余者与基准做比较,排出名次、比较优劣的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便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竞争意识。

绝对性评价
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
绝对评价设定评价对象以外的客观标准,考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促使学生有的放矢,主动学习,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差距,调整自我,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

Ⅶ 教学评价方法有哪些

问题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量表评价法
(一)概述
1.概念
量表评价法是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最常采用的方法,它是事先确定好需要进行评价的指标,并给出评价的等级,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对照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逐项给出相应的等级评定。
根据不同的标准,课堂教学评价表有各种类型。如,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评价表有供课堂教学参与者之外的评价者使用的量表,如上例就是供课堂教学参与者之外的评价者使用的评价量表,也有供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使用的评价量表,
(二)量表评价法的设计与使用
由于量表评价法的基础是评价量表,因此量表评价法的核心也就是评价量表的制订。而评价量表的核心又在于评价标准的制订。
量表评价法设计的一般步骤如下。
1.明确评价目的和要求
课堂教学评价能够达到不同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是由评价目标和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来实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评价目标和要求是评价的起点,不同的评价目标,其评价体系的架构内容也截然不同。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否完整,那么评价体系的重点将会在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上;如果评价的目的是了解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那么评价体系中关注更多的将是有关互动的环节。评价目的实际上体现了课堂教学评价本身的导向作用,即期望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把教学活动引入某个方面,或者在教学评价中体现某种新的思维和理念。
如,北京市教材编审部制订的《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实验―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以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评价课堂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该方案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来反映课堂教学状况,来反映教师的教学状况,来体现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在这里,明确了评价的目的即评价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况,期望通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状态来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和体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观念的情况。因此,在评价体系的建构中,核心将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展开
2.建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标准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它是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实际依据。这些标准和体系主要有以下三类。
(1)依据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这种体系的特点是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如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制订的《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实验―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2)依据非固定问题来建立标准,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材处理恰当、联系实际密切、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灵活、教态亲切自然、教师素养良好、教学效果明显等。这类评价体系虽然是以评价中的一些核心或者重点问题为基础的,但事实上,从某种角度上仍然可以将其分解、合并为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即与第一种类型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区别只是在于不同的教学评价标准所认同或者看重的课堂教学的要素是不一样的。实际上,在第一类评价指标体系中,也没有能够完全把所有的课堂教学要素包括进去,其中通常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主要内容,对于教学基本功、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等较少涉及。这些教学要素的缺乏,并非其不重要,而是对于评价目的而言,不是评价的重点而已。
(3)依据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行为,将课堂教学分为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在教师行为......>>

问题二:教学评价有哪些形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传统的地理教学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以成绩论优劣。新课程强调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强调在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方法的获得,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关注学生成绩的评价观,在进行地理学习评价时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地理学习评价的重点。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应主要从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上着手,应了解学生能否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地理问题并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应了解学生在提出地理问题、收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回答地理问题这一完整过程鸡的表现。评价时可采用书面形式的测验、口头表达、描绘地图、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常见评价形式,也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实地观测观察、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比如,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 “地理知识学习档案袋”,用来收集学生课堂或课后的地理小制作、绘制的地理图表、查阅的地理资料、讲述的地理小故事等材料,并把它们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一个方面。在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要关注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全球意识形成状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恰当、及时的鼓励性和指导性评价,尝试使用一些新的评价方法。

问题三:课程与教学评价方法包括哪些内容 一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即考试与测验。 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编辑本段]教学评价的作用 1、 诊断作用 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可以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它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全面客观的评价工作不仅能估计学生的成绩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能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并找出主要原因。可见教学评价如同身体检查,是对教学进行一次严谨的科学的诊断。 2、 激励作用 评价对教师和学生具有监督和强化作用。通过评价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经验和研究都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动课堂学习。 3、 调节作用 评价发出的信息可以使师生知道自己的教和学的情况,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修订计划,调整教学的行为,从而有效的工作以达到所规定的目标,这就是评价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4、 教学作用 评价本身也是种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智力和品德也有进展。 教学评价的方法:测验、征答、观察提问、作业检查、听课和评课等。 [编辑本段]教学评价的要求 1、 明确多次评价的目的和评价对象,以解决评价的方向性问题。 2、 明确每次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具体目标。 3、 明确为评价而准备的条件。 4、 对评价资料进行客观、科学的判断。 [编辑本段]教学评价的类型 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则,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二则,适当安置学生。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完善教学过程,步骤是: ①确定形成性学习单元的目标和内容,分析其包含要点和各要点的层次关系。 ②实施形成性测试。测试包括所测单元的所有重点,测试进行后教师要及时分析结果,同学生一起改进、巩固教学。 ③实施平行性测试。其目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复习巩固,确保掌握并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 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划分:(1)目标参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 [编辑本段]教学评价的一般方法 (1)绝对评价法 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 *** 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 绝对评价设定评价对象以外的客观标准,考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促使学生有的放矢,主动学习,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差距......>>

问题四:教学评价的原则有哪些?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切实的评价与诊断,帮助教师积极自主地构建和应用新的教学策略,不断调整教学的组织方法与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第二,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是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效率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直接关系着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评价时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评价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找到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改进的地方,而不仅仅是评判教师的教学过程现状。同时现代教学评价强调,课堂教学评价主体之一就是教师自己,课堂教学评价本身也应该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与行为的批判性的反思,是教师与同行、专家交流与分享的过程,因此,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的对象和评价的内容要体现的一个原则。在评价的对象上,主体性原则是指被评价对象对评价活动和过程的参与,包括评价指标的建立、评价方法的采用、评价过程的实施等都要有教师的参与;在评价的内容上主体性原则是指评价中要体现互动和学生的发展,即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师生间的互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通常表现在:(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学习成了一种内在的动力和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成长的体验;(2)学会合作,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会接纳、赞赏、争辩、互助。

(三)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与所付出的物质代价和精神代价的比率。这往往是评价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适宜性的一个重要标准,课堂教学活动本身是为了完成相应的课堂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相应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而存在的。不同的教学处理,其效果和效率是不一样的。因此,某些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是否恰当,效益性原则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标准。这既是教师创造性发挥的体现,同时也是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它的实现才能真正达到发展性评价的目的。

(四)艺术性原则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这是一句公认的名言,但教学艺术本身也是课堂教学评价最难以把握的一个内容。应该说教学艺术体现出了教学的生命力之所在,它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各种能力之中,也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其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体态语的表现力尤为重要。语言表达不仅要准确、清晰、简练,还要具有感染力。就课堂教学的环节而言,教学艺术包括导入艺术、介绍艺术、提问艺术等,每个环节的组织都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功底。而评价过程中对教学艺术性的评价也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素质和教学过程的评价上。

(五)过程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评价针对的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即课堂教学评价本身直接针对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及其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的目标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主流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往往以课堂教学的几个基本结构和环节来进行评价。第二,它是与发展性原则相生相伴的一个原则。评价既要体现教师教学经验的发展过程,又要体现学生学习经验的发展过程,它不是用某一事件评定某一结果,而是要体现个体发展的连续性。为了真正发挥评价的教学作用,我们把教师和学生的个体成长与进步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对评价资料进行细心收集、整理与......>>

问题五: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有哪些 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1 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1)学生信息员制度:每班设有学生信息员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反馈,对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上报系部或学院。
(2)督导监控:学院、系部设有二级督导,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每月形成教学质量信息反馈表。针对反映的问题,由系部督促整改,并形成整改意见上网,便于学生监督。
(3)教师互评:每学期期末,学院组织教师进行互评,就专业能力、师德、教学效果等内容进行评价,考评结果作为评优、职称评定等的参考。
(4)学生评价:教务处组织学生每学期末进行网上评教,评价结果与教师考核、评优、职称评定挂钩。
(5)企业反馈:本专业就所开设课程及毕业生质量制定相关调查表,不定期向企业征询反馈意见,其结果作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依据。

问题六:教学评价的原则有哪些?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评价 (一)定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所进行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及其效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广义的课堂教学评价通常有过程和结果、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维度。由于前面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是学生和教学结果的评价,因此,我们这里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的评价。(张大均:《教育心理学》,66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对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进行评价;二是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则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评价中心,要求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得到了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的发展和进步进行评价,它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作为基础;三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它往往是在教学结束之后对学生的进步所进行的评价,与第二种评价的不同在于,前者主要是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来推测其可能的收获,而对教学效果进行的评价则往往是在课堂教学之后通过考试等测量手段来进行的。 在这三种评价方式中,第三种方式往往同学生评价相联系,而且是学生评价的重点,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二种评价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之中,如,是针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还是对每个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评价。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还是课后进行评价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学过程评价则是目前主要采用的,也是相对较为成熟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我们这里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也就是探讨这方面的内容。 (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进行不同分类。 1.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按评价目的可以将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分为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奖惩性评价的目的是根据评价的结果对教师进行奖惩,它将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与教师的奖惩相结合,并以此作为教师晋级、嘉奖、降级、解聘等的依据。这种评价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中运用较多的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参评教师过分注重被评课的质量而不是整个教育教学的质量,出现中评不中用的现象,此外还会出现难以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等问题。 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则是期望通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讨论、反思,让被评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得到提高,评价结果不与奖惩挂钩,而是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发现各自的优缺点提供机会,为制订教师发展的目标和对策提供依据。 2.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按评价主体可以将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这种分类方法以评价者是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依据。外部评价是指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人员,如教研员、评价专家、学校领导、教务人员以及教师同行等不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者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的评价;内部评价则是由直接从事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师本人和学生群体所进行的评价。 无论是外部评价者还是内部评价者,在评价的过程中都会遵循一定的评价标准,不过不同评价者的评价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如同行更多地会从学科的角度对课堂教学提出要求,学校领导则会从学校管理角度提出要求,教师本人则会从自我教学风格方面进行评述,而学生则可能从教学内容的多寡和教学中的情绪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价。 3.现场观察评价、监视监听评价、录像评价、量表评价 按评价资料的收集手段可以将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分为现场观察评价、监视监听评价、录像评价、量表评价等。 现场观察评价是评价者进入课堂,实时实地听教师讲课并及时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往往表现为随堂听课、评课。这种评价资料的收集方法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而且能够对各种临时发......>>

问题七:教学评价的功能有哪些 一、导向功能首先,要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科教兴国要求、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应体现正确的教学观念,建立科学评价标准。二、激励功能通过教学评价肯定学生的达标速度,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学习的成绩,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的自信。新课程评价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学习方法,只有智力特征各异的学生群体,不存在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能发展自己的优势领域而成为人才;评价还强调应尽可能关注各类学生,其标准应涵盖学习过程、能力、成果等方方面面,既可促使社会和学校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展,又为每个学生发展自己的智力领域创造了条件和机会。三、反馈调控功能新课程教学评价强调及时反馈,以利及时发现、弥补、矫正学生的知识缺陷和认知错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能。反馈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信息获取、处理和输出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自我反馈环境,进行自我反馈训练,帮助他们掌握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方法,要逐步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自我矫正打下坚实的基础。四、鉴定功能新课程教学评价从根本上促进了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促进了变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为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的转化,利于调节教师的工作和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师生改进、调节以后的教与学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尹江平(学员) 最后发表时间为: 2010-12-18 09:23:25
(一)发展、激励功能

(二)诊断、导向功能

(三)调整、反思功能

问题八:科学课程评价方式有哪些 1、 整体入手综合评价
综合评析法就是评课者对一节课从整体上作出全面、系统、综合性评价。通常是先分析后综合。综合分析包括以下内容:从教学目标上分析;从教材处理上分析;从教学程序上分析;从教学哗法和手段上分析;从教学基本功上分析;从教学效果上分析;从教学个性上分析;从教学思想上分析。
2、 化整为零单项评价
从自己观察中,体会最深,感触最大,认识最明显里选择一个角度,或侧面来进行评课。或直接选取某一角度评价。这种评课可以避免与别人重复。
3、 沙里淘金寻找亮点
千方百计寻找执教者的教学特点或教学风格。所谓教学特点就是教学成功的闪光之处,或是教学有别于他人的创新之处

问题九:教学评价有哪几种方式 第四代教育评价观80年代,以古巴(Egong Guba)和林肯(Y.S.Lincoln)等人为代表创立了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他们认为评价就是对被评事物赋予价值,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构。他们进一步强调价值多元性,提倡在评价中充分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并把评价看作是一个由评价者不断协调各种价值标准间的分歧、缩短不同意见间的距离、最后形成公认的一致看法的过程。
二、教育评价观的比较
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研究,西方教育评价流派林立,对教育评价本质的认识至今仍歧义互见,没有定论。各种理论指导下的评价模式也种类繁多,各有千秋。这里,我们试图把几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或模式加以比较,以认识其分歧所在,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教育评价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1、行为目标模式与CIPP模式行为目标模式,亦即泰勒模式,即是在泰勒评价思想的指导下,以目标作为评价过程的核心和关键,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考察来找出实际活动与教育目标的偏离,从而通过信息反馈,促进教育活动能够尽可能地逼近教育目标。这一模式结构紧凑,逻辑脉络简洁清晰,容易实施,在教育评价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CIPP模式是由背景(Context)评价、输入(Input)评价、过程(Process)评价和成果(Procluct)评价这四种评价组成的一种综合评价模式。它以决策为中心,为决策的不同方面提供信息。背景评价形成计划决策,输入评价为组织决策服务,过程评价指导实施决策,成果评价为再循环评价效力。CIPP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把背景、输入、过程和结果综合加以评判,突出了评价的改进功能。
比较行为目标模式与CIPP模式,可以发现除了方法上两者都同样重视定量方法外,其它方面都具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1)评价的目的不同。行为目标模式注重教育目标达到的程度,基本属于事后评价,亦即对结果的总结性评价。CIPP模式注重评价的改进功能,强调为决策过程提供全面的信息,为后来的形成性评价拉开序幕。(2)评价的时空不同:行为目标模式将评价重心放在行为的结果上,评价领域只涉及事后。CIPP模式拓宽了评价的时空,评价范围涵盖了活动的整个过程,涉及到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3)对待目标的态度不同。行为目标模式以目标为中心,目标一旦确立就不容怀疑,反映了泰勒价值观上的收敛性。CIPP模式则认为目标本身的合理性是需要受到评价的,必要时可以根据对象的需要对目标进行修正和改进。这一观点突破了泰勒的框架,把评价从范围与内容上给予了拓宽,深化了对评价的认识。(4)评价的对象不同。行为目标模式主要适用于评价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CIPP模式用于评价计划制定的合理性和各种教学活动。(5)评价的作用不同。行为目标模式用来判断教育效果,控制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CIPP模式除了控制作用之外,还必须为决策提供全方面的信息,达到改进决策的目的。
由此看来,行为目标模式所存在的某些局限,如评价目标的凝固性、评价过程的封闭性、价值观上的收敛性等在CIPP模式中得到了较好的修正,故而CIPP模式较之于行为目标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也因此具有较为广泛的民主性。当然,我们也并不否认行为目标模式的价值,在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鉴别、确证和检查时,该模式的优越性就不言而喻了。
2、比贝的评价观与泰勒、克龙巴赫等人的评价观之所以把比贝的评价观与其之前的评价观加以比较,主要是因为比贝首次表述了教育评价是一种目的在于行动的价值判断,这一表述无疑对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

Ⅷ 简述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1)标准化成就测验。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它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之一。
(2)教师自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教师自编测验通常用于测量学生的学习状况。
(3)非测验的评价。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常常采用非测验的评价手段,茹案卷分析、观察、情感评价等。

Ⅸ 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有哪些

课堂教学评价专指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对于课堂的教学,有哪些评价 方法 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以供大家学习。

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标准化测验
这是进行学业测试的传统方式,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标准化测验要经历一系列的基本程序。

1.明确测验目标

只有明确测验目标,才能保证有向性,避免盲目性。通常测验目标就是 教育 目标,它是教、学、评、督、考的共同依据。前面我们已经详细描述了现代教学评价中所依据的一些主要教育目标,这里不再赘述。

2.确定测验内容

通常这是在内容抽样和测验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而言,这个过程由双向细目表来确定测验内容中所涉及的每一内容范围的相对比例、测验目标中每一层次目标的相对比重、每一测验目标层次在每一测验内容范围上的相对比重。双向细目表通常由测验目标、测验内容和权重构成。在收集测验材料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测验材料要适合测验目的;(2)测验材料要能够代表该教材的全部内容;(3)测验材料要有普遍性;(4)测验材料要适合学生的程度并能鉴别学生的学习水平;(5)测验材料要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3.测验设计

测验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测验形式的确定,即测验采用何种形式的问题;(2)测验题目形式的确定,主要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类型;(3)测验具体题型的确定与题目编制,即确定主观题和客观题的具体形式并进行相应的题目编制;(4)测验题目的确定;(5)测验时间的确定;(6)测验题目的编排。

4.测验的技术分析与鉴定

测验的技术分析与鉴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程序。(1)编写复本与进行预测。前者是重要考试的必要步骤;后者则希望获取考生的信息,作为测验定量分析的依据。(2)测验的质量分析,主要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类分析。定量分析包括题目的难度分析、区分度分析、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3)测验的标准化。在标准化测验中,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应用和设计技巧,后面有专门的叙述,这里不再重复。
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替代性评价
替代性评价是在标准化测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传统测验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在于评价的方式,也表现在评价对象的灵活性上,替代性评价可以用来评价那些在传统测验中表现不佳或受到限制的学生,以帮助教师作出关于这种学生的有效推论。由于替代性评价通常需要测验学生应用先前所学知识、 经验 解决新异问题和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因此通常也被称为表现性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替代性评价往往需要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始发行为,由高水平评价者按照一定的标准直接观察、评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 报告 、 作文 、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因此可以说,替代性评价强调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或模拟生活情境中完成一定的任务,通过对学生在任务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完成任务的成果来评价学生。

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法、概念图、量规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替代性评价方法,在后面具体领域的评价中有详细的叙述,这里不再重复。
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课堂观察与调查
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课堂观察是搜集资料、分析教学实施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

课堂观察的内容包括:师生交往的方式;教师提问的次数和问题类型以及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探索性;教室的空间布局、班级规模等因素对学生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课堂观察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主要有:课堂教学录像、录音;以时间标识进行选择性课堂实录;座位表法;提问技巧水平检核表;弗兰德斯语言互动分类表;学习动机问卷调查和访谈;学习效果的后测分析等。

调查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获取课堂教学评价信息的手段。调查是一类方法的总称,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调查方法,而不同的调查方法所适于收集的评价资料也是不同的,即不同的评价内容需要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课堂教学评价方法:随堂听课
这是获取课堂教学信息的重要途径。采用随堂听课这种方法,通常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1.事先准备

事先准备一方面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就时间、地点、方式、观察重点等事项进行事先约定,另一方面,评价者需要在听课之前了解所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等,合理确定听课的重点。此外,事先的沟通也有助于消除被评价者的焦虑,让其能够尽量保持教学的自然状态,减少人为表演的成分。

2.课堂观察

在课堂观察中可以进行全过程观察和有重点观察。前者是指评价者全方位地观察课堂教学过程。在观察过程中,评价者应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一些特殊行为保持高度的敏感,并对这些行为进行及时的记录和分析。通常这一类观察的难度较大,要求观察者有熟练的观察技能和丰富的观察经验。有重点观察则是指根据事先确定的观察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和记录。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往往会借助一些事先准备的观察工具。有重点观察还包括评价者事先与教师拟定评价重点,如重点学生、重点事件等,在随堂听课中有意识地围绕这些重点内容进行观察。

3.课堂记录

课堂记录是伴随课堂观察进行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利用事先选择或研制的观察工具进行记录,如弗兰德斯的相互作用分析系统等;二是描述记录法,它需要对课堂中的语言和非语言都进行记录,描述记录要求记录时应尽可能把看到的和听到的所有内容都完整地记录下来,即进行课堂教学实录。当然也可以有重点地进行记录。在记录过程中还要注意对一些非预期事件的记录,这些事件及其处理往往能够更清楚地反映评价者的行为动因。

4.课堂快速调查

常用的快速调查主要有两类:一是简单测试题,这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接受情况;二是微型问卷调查,向学生询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你今天上课举了几次手?”“你愿意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学习吗?”“老师讲的课都能听懂吗?”“你对这堂课满意吗?”等。

5.评价结果的反馈

对教师的评价结果的反馈往往以课后讨论的形式出现,其主要方法就是评价面谈。一般来说,评价面谈包括下面几个步骤:(1)明确评价面谈的目的,这有助于消除被评价者的顾虑,让其能够畅所欲言;(2)让被评价者阐述本节课的总体安排、设想及其实现的程度,并对照评价标准进行 自我评价 ;(3)评价者根据听课记录指出这节课的优势和不足,依据评价标准进行初步的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4)在被评价者对评价者所做的评价和建议基础上,二者就双方存在分歧的问题展开讨论;(5)双方达成共识后,提出对以后课堂教学的要求。
课堂教学评价方法:量表评价法
它是指通过编制评价量表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方法。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使用量表评价法时,量表中的指标或指标体系是评价的基础。指标是指具体的、行为化的、可测量或可观察的评价内容,即根据可测或可观察的要求而确定的评价内容。

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程序和技术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程序通常包括三个阶段。(1)发散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分解教育目标,提出详尽的初拟指标。在这个阶段通常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和因素分解法。前者是指在专家会议中,各抒己见,即席发言,初拟评价指标。后者是指将评价指标按照评价对象本身的逻辑结构逐级进行分解,把分解出来的主要因素作为评价指标的方法,在分解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统一的分解原则,而且分解出来的指标在上下层次之间应该相互照应,按照由高到低的层次逐级分解。(2)收敛阶段,即对初拟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归并和筛选。这个过程可以采用经验法、调查统计法和模糊聚类法,同时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即指标应具有重要性、独立性,指标应反映被评价对象的本质属性。(3)实验修订,即选择适当的评价对象进行小范围的实验,并根据实验的结果,对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定标准进行修订。

2.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是指根据各组成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大小,所分别赋予的不同数值。权重代表了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

指标权重的确定可以采用关键特征调查法、两两比较法、专家评判平均法和倍数比较法。

关键特征调查法是先请被调查者从所提供的备选指标中找出最关键、最有特征的指标,对指标进行筛选并求出其权重的方法。两两比较法则是对指标进行逐对比较,并加以评分,然后分别计算各指标得分的总和。专家评判平均法则是对已经确定的指标,分别请专家评判其重要性,然后以专家评判结果的平均数为各指标的权重。倍数比较法则是对已确定的指标,以每一级指标中重要性程度最低的指标为基础,计为1,然后将其他指标与之相比,作出重要性程度是它多少倍的判断,再经归一化处理,即可获得该级指标的权重。

猜你喜欢:

1. 课堂教学评价范文

2. 对老师的教学评价范文3篇

3. 关于有效的教学评价心得总结

4. 课堂评价学习心得

5. 教学质量评价范文

6. 有效的教学评价心得总结

阅读全文

与教学测量和评价的方法有哪些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保护肝的方法 浏览:612
小孩篮球球性训练方法 浏览:575
镜子反射视力表安装方法 浏览:214
宝宝脖子红疹快速消退方法 浏览:14
传统席架怎么用草席的编织方法 浏览:41
入户门对人家的门低解决方法图解 浏览:28
常用的垫层中线投测方法有哪些 浏览:357
古诗词鉴赏方法及技巧 浏览:55
男膀胱疼痛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115
云南腌猪肉的腌制方法视频 浏览:562
赌运不好怎么转运方法 浏览:230
数据结构方法的技术有哪些 浏览:670
卒中病人的快速判断方法 浏览:620
调色平涂的正确方法 浏览:130
防目镜使用方法视频 浏览:246
衬衣掖入裤子正确方法 浏览:657
canmake腮红使用方法 浏览:665
入党外调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937
电脑蜗牛快速缓解方法 浏览:898
山楂干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浏览: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