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安装方法 > 南怀瑾禅净双修的具体步骤方法

南怀瑾禅净双修的具体步骤方法

发布时间:2023-01-17 23:15:51

❶ 禅净双修

这个是新浪博客上写的一篇叫做禅净双修的文章,复制了转发给你,希望对你有用。

禅净双修

在绝大多数人的观念里,一提到禅,可能就会联想到盘腿打坐,以为这样就是禅,其实这是比较错误的观念。所谓禅,达摩祖师的说法是: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与打坐并不相关,如果打坐坐到瞌睡连连,妄念纷飞,与禅其实相去甚远,徒劳无功。不过打坐对于我们调身养神也有益处,可以使人比较容易把心安定下来,也是我们修行路上的助道品。在永嘉玄觉大师“证道歌”中有一段话:“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够时时不被境界转,能够随时随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一言一行都合乎道法自然,我们就已经达到禅的标准。这才是禅。

当我们领悟到禅的真谛,自然会对一切众生生起悲天悯人之心,佛陀说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做佛,于过去世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亲人,兄弟子女等,当我们明白此理,自然会对一切众生都生起了慈悲心。继而发心要把众生都度化得到佛一样圆满的无上智慧,这就是我们的菩提心,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发心为一切众生修,这样便是至臻圆满、没有任何瑕疵的修行。

那么禅师呢,自然就是把禅的智慧教给别人的老师,叫做禅师,把自己具备的已经能够洞察宇宙人生真相的这些技能教授给与自己有缘分的人,因为他们已经不会着在任何相上,所以看事情的角度非常透彻,非常人能及,不会被世间万象所迷惑,这就是已经悟了佛知见。禅师在世间上所做的事就是行菩萨道、续佛慧命,教会更多人掌握这个真理。他们在行菩萨道的这个过程中,也在各种不同的境界上得到锻炼、强化,如同炼金,每一次锤炼都在去掉金属里边的杂质,从而让纯度更纯。故而自己的业障种子也在不断被削减掉,快速的增加了成佛的资粮。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他方世界的大菩萨来到娑婆世界度化众生,完成这个最后的跳级任务。但是因为娑婆世界实在太过于污秽,故很多菩萨也会经过入胎之迷,把过去世的事情忘掉了,需要以后重新修行再连接上,只有少部分大菩萨的定力才能确保入胎不迷,例如观音弥勒之类十地以上的大菩萨。因为菩萨来此世界都是在过去生中发了菩提心要度化众生成就佛智慧的,所以尽管迷失也少有造下恶业,无非在今生停滞不前而已,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佛子修行过程中厚厚的保护罩,因为有菩提心的这个保护作用,纵然我们这一世修行没有即身成就,也会有很多的增上缘,我们在修行中才会有强劲的动力。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自己解脱,自然动力会小很多,效率变得比较低下,一段时间没有成就还有可能退转,那就太不值了,浪费了今生得到人身的这个宝贵机会。所以华严经上讲:忘失菩提心,等于菩萨死。忘了发菩提心,等于我们这辈子就白来了,浪费了今生的暇满人身,所以今生就是我们的因地修行,要想后世能证到佛果,千万千万不要忘了发菩提心,这个是我们成佛的第一之因,请同修一定要牢记在心。

刚才讲到了禅师教禅的目的,即是用我们的肉身做为工具,在利他中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 那么我们学会了禅,当我们也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知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道理,是否就可以了,当然不够,我们还要修定,这个叫做悟后起修,也叫悟后真修,因为在我们阿赖耶识还堆积存放着很多过去的业障种子,要把这些恶因都清理干净,以免这些恶因在恰当的时机再次暴发,把我们拖入了恶道,那就很不划算。所以我们在今生必须尽量多的清理掉我们的业障种子,才可以随心所欲的随意往生任一佛世界。修行时如果只是看得破,因为定力不够,境界来了不一定能转得掉,可能就又一次随波逐流了。所以我们还需要锻炼我们的定力,直到一切时一切处都不被境界转,才算成功。比如阿难尊者就是最好的案例,虽然多闻第一,但是没有修定,没有定力,结果被摩登伽女的母亲用先梵天咒迷惑心智,几乎破了戒体。所以我们学禅开启智慧时,一定再辅以修定,这就是定慧等持。 当我们学懂了禅,再去修其它任何法门,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磨刀不误砍柴时,正是省心省力,优质又高效,这是绝对可以保证的。锻炼定力的方法很多,有读经持咒念佛打坐等等诸多法门,我们在学禅时加上持咒就是禅密双修,念佛就叫做禅净双修,都是比较不错。这里给同修推荐的是念佛法门, 这个修行方法很有特色,有两大优点,就是教理也通了,定功也具备了,纵然没有即身成就还有极乐世界这个好归属,所以说禅净双修是非常适合末法世代的同修修行的法门。永明延寿(阿弥陀佛化身)大师就说过:“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这实在就是对我们莫大的鼓励,只要我们学懂了禅,就懂得去如何教授别人佛法,让更多人破迷开悟,让法雨滋润无量的父母众生,在此过程中也快速的消除掉我们的业障种子,在有生之年足以积累深厚的福报功德,大乘菩萨道就是如此给力,所以很多佛经上都讲了发菩提心的重要性,这也是为什么大德都在强调:发菩提心,一心专念。就是要发一颗度化一切众生入佛智慧的心,有同修以为,念佛就是发菩提心,这是错误的理解。《阿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是什么?一看我们是否真能放下;二看我们是否善根福德具足。如果善根福德不具足,纵然往生,也不会是上品上生,那么距离成佛就还有相当遥远的一个时间,这个时间是非常的漫长,上品上生到成佛只有一步之遥。所以我们还不如用我们身体这个工具在秽土尽力的行菩萨道,让更多人在佛法中受益,积累到我们足以上品上生极乐世界的资粮。

但是现在有很多的同修一提到禅就皱起了眉头,觉得禅很是莫测高深,非上根利器不能得入,自己是业障深厚的凡夫,没能力去突破这道大门,只能靠拼命念佛得度,在意识里就已经把这扇门给封闭了,结果导致自己念佛不得力,实在说有些冤枉。我想告诉同修的是,禅并不复杂,哪怕我们资质平平,只要我们肯努力的去积累福报功德,同样有可能突破禅的大门。现在我们就来循序渐进,一步步解开禅的智慧,让禅在生活中为我们服务,得到禅的大受用。

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我们就知道,禅师看问题的角度,已经非常接近于真理,但是因为还有肉身的包裹、阻隔的原因,还不能保证讲出来的就是绝对的真理,有极少的错漏这是可能的。我们都知道,绝对的真理就只有一个,真理是只能被发现而不能被创造。我们生生世世颠沛流离在六道轮回中,为什么我们就没有发现呢?那是因为我们被蒙蔽了,而那个蒙蔽我们发现真理的东西叫做‘我执’,就是以我们身体为出发点,而在我们大脑产生的一系列思维做为衡量事物的标准。比如说:我的看法,我认为,我感觉等等,一百个人就有九十九种说法。而这种以个体为标准去衡量真理的方式往往是错误的,所以佛陀在很多经典上教导我们要破我执。当我们既不以这个身体为我,也不以我们头脑里的一系列思维看做为我,那么剩下的那个了了灵知就是我,才是我们真正的主人翁,而到最后,就连了了灵知这个我的概念都要破去,如同镜子,我们就是如实的关照,而不要有镜子的概念,这就是大圆镜智。举个例子:当我们走在路上,心里没有起任何念头时,我们也知道抬腿迈步,身边有车经过我们也会避让,红灯了也知道停下,所以我们知道这些都是我们佛性的功用。只要我们认这个了了灵知,而不是这个身体和大脑的思维为我,我们就是破了我执。然后继续在生活中念佛持咒观照长久保任,自然就会根尘脱落,如六祖开悟后仍在猎人队伍中隐身十五年,即是等待根尘脱落,始出山弘法。

破了我执后的妙处是非常多的,就等于作茧自缚的人用一把剪刀剪去了缠绕在身上的茧丝,很快就会化茧成蝶。 破了我执之后我们的人生会立刻变得很洒脱,表面看虽和常人无异,实际上已经有了很多的变化,我们不再把身体和思维看做是我,不会为了身体去随便造业而带累和绑架我们的天真佛性。便会把身体转变为我们借假修真的工具,在世间上努力做事服务社会大众来打磨掉我们的业障习气。所以禅的第一步就是教我们破我执,知道身体和头脑的思维都是虚妄不实的,既然我们的身体和思维是如此,每一个人和其它众生的身体也是如此,也都是因为执着于自己的身体而产生了我执。我们破了我执,就做到了无我相,当然很容易的就会做到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了。佛陀在《金刚经》上说:若见所相非相,即见如来。只要不着相,我们就见到那个让身体起一切作用的真如佛性了,这个真如佛性在任何时候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并不会随着我们色身的生而生、死而死,那么生死还有什么可怕。那些菩萨可以随时穿越而来度化众生,都是完全明白佛性是本无生灭,为了践行过去修行发的菩提心大愿,圆成佛果,便会不辞辛劳的多次进入红尘普度众生。

很多人以为只要念佛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一了百了,这是不靠谱的,只要业障种子还在,就要清理干净才能究竟成佛。所以我们尽量要在秽土修行到可以上品上生才算没有白干,因为秽土才是修行的最佳环境。正所谓大菩萨爱秽土,小菩萨爱净土,那些大修行人都知道在娑婆世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提升速度最快,如同发射火箭一样,扶摇直上,都不会吝惜这个色身,尽力的弘扬佛法、续佛慧命,所以才能够即身成就,即是此理。 我们破了我执,因为在过去生中还遗留下大量的业障习气,还需要在生活中进一步的修行打磨掉,直到完全圆融无碍,才能够生死自在。而修行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在红尘中发菩提心践行四弘愿,这是成就我们法身慧命最好的方法。就是说我们要把掌握的这些了生脱死的方法教给有缘分的人,让其他人也学会离一切相才不会被命运所束缚,这样去做就是行菩萨道。如六祖听到五祖讲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于是恍然大悟,原来无所住就是教我们不要住一切相,既无我相,也无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生其心就是要发菩提心,要发把众生都度入佛的智慧彼岸的心。所以我们不着一切相之后一定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要发大愿救度众生入佛智慧彼岸,这才是标准禅师的风格。如果整日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置父母众生于不顾,就成了口头禅恶空狂禅,所以开悟的人一定会不着相,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教授给别人。如果终其一生都没有弘法度人,基本上就是佛教里边的啃老族败家子,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修行人掉入这个陷阱,成了悟后迷。不但浪费了自己的大好天真佛性,又再次堕入了不得解脱的生死洪流中,所以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所以禅的标准定义是不着相、发菩提心、践四宏愿、行菩萨道,自古以来的大禅师都是在如此去做,他们就是撑起佛教这栋大厦的顶梁柱,他们可以在社会中扮演任何一个角色。

所以我们能做到了不着相,就应该生起菩提心,让佛性生起无边妙用,这才是真空妙有。不去随缘起用,天真佛性就死到那儿了,纵然打坐可以坐到千年万载,也如石头土块,得不到真实的受用。六祖开悟后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我们的佛性同样可以生一万种度化众生的方便法门,这样我们就得到大自在了,这才是修行目的。这样便是是诸佛的法王子,能得到诸佛菩萨无穷的加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愿呢?可以每天早起后念七遍加倍咒,然后发愿:弟子某等,今发愿,欲度一切众生出生死苦海,入佛的智慧彼岸,求诸佛悯我,加持我,早成此大愿。然后我们再去做每日例行的功课,比如读《金刚经》、持楞严咒、念佛号等。平时里随时随地把佛号提起,心念耳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久之自然杂念不起,根尘脱落。这样去修即是大乘净土宗,又曰禅净双修,古大德修行得力,皆是在生时就能得到大受用,而不是等到寿终时的孤注一掷,所以我们要有信心,要学习大德认真求道的精神。然后把每日所修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共成佛道,如此去修,没有不会成就的。

❷ 南怀瑾先生:初修禅定入门方法

南怀瑾先生:初修禅定入门方法

定慧入门,首重发心,次当修诸福德资粮,方能入道。显密修法,各以四无量心为重,若无人大愿大行,终入歧途。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吾人六根外对六尘,逐妄迷真,随流不止,《楞严经》中称谓六贼,如云:“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今欲依禅定之力,而返还性真,亦当如世俗成事,而有藉于工具。修定工具,不待外求,即吾人六根是也。无论眼耳鼻舌身意任取何种,系心一缘,熟练渐纯,即可得初止境。但每一根尘,可产生若干差别法门,分析难尽;佛说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故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吾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今言修定入门方法,亦随吾人根器相契者,任择其一,为所依止。试列通常习知者数种言之,广则应习显密诸经论(《楞严经》二十五位菩萨圆通法门,已多汇列)。

一、眼色法门

纳为二类:系缘于物,与系缘光明。缘物者,如于眼可见处,平放一物,或为佛菩萨像,或其他任何物件,但以稍能发光者为宜,而于光色选择,亦须配合个人心理、生理。例如:神经过敏,或脑充血者,用绿色光;神经衰弱者,用红色光;个性暴躁者,用青色柔和光体。凡此须视现实情况而定,未可执泥一端,既选定一种,即不变更,若时常变易,反为累矣。

系缘光明者,如对一小灯光(限用清油灯),或香烛光、日月星光等(催眠术家用水银晶球光),此又纳为一类;但以光对视线,稍偏为宜。此外如观虚空,或空中自然光色,或观明镜,或观水火等物光色,亦统纳此类。唯鉴镜观形,习之纯熟,未达理趣,可致神离,幸勿轻试。

若斯诸法,内外诸道通用。其在佛法,首须知为尽是权设,不过初用系心,为入门方便耳。若执着为实,即落魔外,因心不能止于一缘,用作制止。而修定过程中,有种种差别境象,光色境中,易生幻象,或发眼通,不依明师,终为险道。而有上根利器,不即不离,于色尘境中,豁然而悟者,则非常例可拘;如睹明星,或瞥见物,即洞见本性。禅宗古德灵云禅师,睹桃花而悟道,甚为奇特。悟后有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后贤有步其后尘,复颂曰:“灵云一见不再见,红白枝枝不着花。叵耐钓鱼船上客,却来平地摝鱼虾。”诚能如是,自非诸小法所可囿矣。

二、耳声法门

约有内外二种。内则自作声音,如念佛念各种经咒等;此复分为三:有大声念、微声念(经称金刚念)、心声念(经称瑜伽念),当念此声,即用耳根返闻其声。初则声声念念,渐渐收摄,终归于专心一念一声,即得系心初止。外则任缘何种音声皆可,但最好以流水声、瀑布声、风吹铃铎声、梵唱声等。凡缘音声,最易得定,《楞严经》二十五位菩萨圆通法门,独以观音为最,故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当初专一声音,不沉不散。已得定矣,持此有恒,忽入寂境,于一切声,皆不闻矣。此乃静极境象,定相现前,经称“静结”,不可贪着,当离动静二相,不住不离,证知中道,了然不生,则已由定而进于观慧之域矣。慧观闻性,非属动静,不断不常,体自无生。然此犹为次第渐法,若禅宗古德,不历阶梯,一句了然,言下顿悟,闻声解脱,忘其筌象者,为数至多,故禅门入道者,统皆谓观世音法门可也。如百丈会中,有僧闻钟声而悟,百丈即曰:“俊哉!此乃观音入道之门也。”他如香严击竹而了,圆悟见雉飞而知声,又若五祖演之“薰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又如举唐人艳体诗曰:“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等,皆于言下证入,伟域胜矣!世之修习耳根圆通者多矣,于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句下死者,亦复甚众。纵然离外境音声,了不相关,自能寂然入定;孰知定相现前,仍为静境,不了自心自身,皆本来在于动静二相之中,犹为外见。若能超越于此,可许入门矣。

三、鼻息法门

统纳一类,即缘呼吸之气也;进而呼吸细止,即谓是息。凡修气修脉,练各种气功数息随息等法,皆摄此门;天台藏密二家,尤所注重。其最高法则,即为心息相依。凡思虑过多,散乱心盛者,依息缘心,易见功效,既得止已,细微体察,可见心息本来相依为命;念虑非缘息而不生,气息以念虑而起用,气定念寂,泊然大静。然斯二者,皆为本性功能之用,非道体也。道家之言,有先天一气(气或作炁)散而为气,聚而成形之说。一般外道,误执气为性命之根本,认物迷心,不知体性为用,内外之道,于是分歧。若了自性,工用日深,得心息自在之用,则归元无二,一切皆为权法矣。

四、身触法门

此分广狭两类:广义者,如上所述诸法,莫不依身根而修,苟我无身,六根何附?狭义者,如专注想色身一处,如眉间、顶上、脐下、足心、尾闾、会阴等;或作观想,或守气息,修气修脉之类,统摄于此。依身修法,易见感受、触觉、凉暖、和软、光滑、细涩等,不一而足。执此者,常视气脉现象等见,以定道力之深浅,终至陷于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密宗道家,易陷此过,终不易脱法执。身见难忘,黄檗禅师尝以为叹。《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古今愚昧,同此一例,故永嘉云:“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或曰:功未齐于诸圣,何能如此?要当借假修真,以此为方便,岂非入德之门耶?曰:苟知如此则可,唯恐迷头认影,终难自拔耳!老子曰:“我所以有大患者,为我有身!”至哉言乎!从知禅宗古德,绝口不言气脉者,信有以也。

五、意识法门

统摄诸类,广绎如八万四千,大体如《百法明门论》之所具。若上来诸法,虽有五根尘境,五识之所对摄,而五识由意识为主,如傀儡登场,中藉一线牵系。意识如统牵诸线之主力,心王为牵线之主人公,凡诸法相,无非心之所生。故一切法门,皆意识所造作也。独指意识自性,强为规范,则观心、止观、参禅等法,当属此门所摄。所谓观心,入门之初,非指具体真心,乃谓念头生灭之妄识心也;静坐观心,唯内观返照,觅此生灭妄心,来踪去迹,相续生灭之流顿断,前念已灭,灭而不追,后念未生,未生不引,当体空寂;喻如香象渡河,截断众流,当体此境,即为“奢摩他”之止。然犹未也,此犹住空,非为究竟,当体观有自空起,空自有立,生灭为真如之用,真如为生灭之体,不住二边,而见中道,中亦不立,边见舍除,即为“毗钵舍那”之观慧。由此而止观双运为因,得定慧等持之果,地地上进,可证圆满菩提。天台之学,与藏密黄教《菩提道炬论》,中观正见等学,不出斯门也。至于参禅,初期禅宗,不立一法示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何有于斯。后代参禅,以参话头,起疑情,做工夫,非意识而何?唯其用意识入门,而不同于他法者,即疑情之为用也。所谓疑情:非如止观之观心慧学,亦非百法所摄之疑。疑而曰情,实彻第八阿赖耶本识,带质而生;此心此身,互和而凝为一,如有物横胸,不可拔锲,必待遇缘触物,豁然顿破,故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矣。若“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把断要津,不通凡圣”,此为踏破“毗卢”顶上,抛向“威音”那畔,千圣聚议,难措一词,岂是思知虑得,拟议所及哉!

--南怀瑾先生《定慧初修》

❸ 禅修的步骤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着《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着《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❹ 禅净双修(一)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

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永明延寿大师

佛陀来到娑婆世界,告诉我们本觉真心【一切俱即,一切俱非】,目的是什么?他不可能只来告诉我们真心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弘法就结束了。

众生都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佛陀告诉我们本觉真心是万能的,目的就是帮助众生明确趋利避害的方向。如果众生修三恶道的因和缘,就会得三恶道的显相;如果去修净业的因和缘,就会去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要把阿弥陀佛推荐给众生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相信阿弥陀佛这位他方佛,以及极乐世界这个他方世界,都是真实存在的。在众生没有破烦恼和无明之前,心还是有所住的,根本做不到《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烦恼和无明的程序控制下,众生的因地心需要一个住处,住到哪里?要么住在六道,继续轮回;要么住在化城的偏空涅槃;要么借助佛力住在极乐世界。众生在成佛之前,包括等觉菩萨在内, 像《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仍要导归极乐世界,因为从初住位菩萨到等觉菩萨,仍然住在无明里,也做不到《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从事上来讲,极乐世界是存在的;从理上来讲,极乐世界也是真心的显相,只不过极乐净土并不是众生因地心的显相,而是阿弥陀佛果地觉的显相,是阿弥陀佛清净本然的真心的显相,众生的因地心带有烦恼和无明,不能显相净土,只能显相娑婆世界的秽土,充满了八苦和无常。众生的因地心,要信愿持名,与阿弥陀佛的愿力感应,在佛力加持下才能显相净土。这就是净土法门不可思议的地方,充满烦恼和无明的因地心,却能凭借信愿持名,在佛力加持下,显相出由果地觉才能显相的清净、庄严、平等的世界。

因地心显相娑婆世界,果地觉显相极乐世界。

世间法总结成功者的经验,说“成功源于选择,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对于修持佛法,这句话同样正确。选择什么样的修行法门,对于解脱极端重要。如果选择了成功率极低的方法,那么就算你再努力,继续轮回仍然是大概率事件,一旦轮回,再得人身的概率是极低的,遇到佛法的机会也很难估计。

如果选择了成功率高的法门,就算你不太努力,仍然有机会解脱轮回的束缚。所以选择确确实实比努力更重要。

龙树菩萨,即身证得欢喜地,仍然求生极乐世界。他把佛法修持的方法简单划分为两类:易行道,难行道。

以自力解脱,就像蚂蚁爬须弥山,难度极大,成功率很低,竖出三界,最少要破八十八品见惑和八十一品思惑。属于难行道。

靠佛力解脱,难度小,成功率高,横出三界,无需破见惑、思惑,直接跳出三界,进入极乐世界,得到与佛一样的无量寿,而且能够快速成佛。是易行道。

在学佛之初,我特别喜欢《地藏经》。主要是地藏菩萨确实有巨大加持力,帮助我和父母亲解决了很多无法想象的问题。后来我才明白,如果选择自力,真的非常艰难,而且很可能效果甚微。对于我们群里很多找不到闻性的师兄,除了清晰地告诉他们找闻性的方法,我通常还会建议他们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原因自然是通过地藏菩萨的他力加持,消除修行障碍。

如果大家感兴趣,课后我们可以分享一些关于地藏菩萨的话题,尤其是他力确实解决了大量不可思议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自己根本解决不了。

由此咱们展开想象力,地藏菩萨是十地菩萨,而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以分别心来看,阿弥陀佛的加持力肯定要比地藏菩萨要大很多。

在工作当中,在生活当中,在修行当中,我们一直都在选择。一旦选错,你的努力有可能是白搭,甚至有可能出现越努力越糟糕的结局。后面佛陀讲到,因地众生选择修行之根,如果选错了,选了不圆通的根,很深的根,与圆通根相比, 速度是日劫相倍。

众生业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因地众生业力太重,主要表现就是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和四十二分无明。我们以为自己搞搞不倒单,行住坐卧全部用来努力,定要靠自力解脱,看上去自己已经使出了蛮荒之力、洪荒之力;在业力面前,可能微不足道,在佛菩萨的他力面前,可能更加微不足道。

阿弥陀佛是梵文Amitābha的音译,A是前缀,“无”(空)的意思,mita,是“量”(有)的意思,bha是“觉”的意思,阿弥陀佛中文意思是“无量觉”。阿弥陀佛名号即中道义,一念前是空,一念后化现无量世界。此佛在因地发了48大清净愿,因此他的佛土显相为净业修行者所感知的极乐世界。

佛身,佛像,名号,光明,所变之共命鸟等一切诸相,皆是我们真心随净业之缘化现,心外无佛,心外无极乐世界。能念之心即是阿弥陀佛,所念之佛是阿弥陀佛。因地心是众生,果地心是佛!

自力和他力:未开悟中道实相者,第六识会分别计度自力和他力二种边论。开悟者明白自力他力虽皆是心力,实修上不妨充分借助佛力。因为诸佛果上已圆,有无量神通力加持众生。“众生只求自力解脱,属执理而废事,成功率极低。反而是凡夫愚妇老实念佛、单纯求佛力的人成功率高”(印光大师云)。

❺ 南怀瑾教如何打坐禅修

现在世界各地都在流行静坐,但是大多数人对于静坐的意义都没有弄清楚。静坐的目的主要是使身心学静,而不是学座,静是所有生命恢复本有自然规律状态。人要增强自己生命的功能,并且活的健康长寿,那么建议您来学习静坐。

“静”和“静坐”是世界上各学派各宗教的共法,从静坐得到定静的境界,不属于哪一家,所以是共法,另外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真正的佛法是不共法,和其他各宗各派都不一样,那是无上智慧成就的大学问。

不过静坐不一定就是学佛、修道,也不是一定要信仰任何宗教,静坐的目的是要使自己的身心达到决对的宁静。

静为什么重要呢?道家老子说过,“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是天地间不易的原理。宇宙万物,不管哪种生物形态,它的生、发、茂、盛,都要归元到本身根本的蕴藏,就像草木一样,要有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就是恢复自己本有的静态生命,这个宇宙究竟是“恒动”还是“恒静”呢?这是最高深的哲学问题,暂时不在这里讨论。

中国的道家、儒家和佛家,各家的修养想要求得“入定”,“入定”是要进入某种程度的静的专有名称。宋代理学家主张,在静中养其端倪,认为在静中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能力。

西方宗教要礼拜、祷告,并且讲究慧思,也要很宁静的时候才能产生高超的智慧,这些都足以说明静的重要。

静坐的种类

您现在看到的是印度瑜伽术里的单脚站立,由南怀瑾先生示范,这种姿势和释迦牟尼佛涅槃时候的卧姿以及许多各式各样的坐姿都是静坐的姿势,统计起来大约有96种之多。

在这么多姿势当中,以坐姿势最容易让身心进入静的境界,现在我们要介绍的是毗卢遮那佛的七支坐法。

毗卢遮那佛是法界体性佛,又称为“中央佛”,佛家认为宇宙万物总归一体,一切众生本性都属于一尊佛,一切佛也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七支坐法是指这种静坐的方式,包含有七个要点。

这种静坐方式采取双盘足,端容正坐的姿态,好像大家在中国庙宇里看到的端正庄严的菩萨像一样,这种坐法能让我们的身心达到静态的最高功效,乃至超越物质与精神,超越生理与心理,得到最大的宁静享受。

静坐前注意事项

在介绍这种坐法以前,先要说明静坐之前必须先注意的几个重点。

第一,静坐的地方该如何选择呢?很多宗派讲在静坐的时候要面对东方,因为按照五行来看,东方属木,是生气方,气都从这里生发上来;西方属金,是太阳落下去的地方,是死方;北方是完全冷冻的方位,南方又太热了,所以有些人认为打坐一定要面向东方。

另外有些宗教的人,为了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主张要面向西方。又有些道家的修行人,要坐北朝南,像当皇帝似的南面而王,南面是光明面,也属于生旺面。

还有些人修神通的,又认为需面对北方,北方属于不空成就佛,面对北方修法才会有效。世界上就有些对方位执着的观念。也有些国家学了中国禅宗的末流,认为打坐一定要面壁而坐,把被背对着外面,这些都是误解,执着的观念,虽然都各有理由,但是都不圆满、不究竟。

真正学静坐,是学“静”,而不是学“坐”,所以到处都可以静坐,无往而不静,无处而不静,如果被空间、方位限制,而不能静,坐得再好也没有用,因为坐的目的是“静”,静到最后得“定”,至于得了定以后又如何呢,,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所以我们学静坐,必须自己得定,找一个最适宜的地点,在家里、在房间里面,甚至在床铺上面,都可以,最好准备一个大的坐垫和一个小的坐垫,坐垫要柔软而平稳,并不一定要棉花垫,也可以用草做成,比如榻榻米,或者好几层地毯堆起来,但是不能像沙发一样柔软而有弹性。

在沙发上打坐,坐起来躯干是倾斜的,会妨碍生理的气血运行,还有要有盖腿的毛巾或毯子等,两个膝盖头和后颈这三点,对静坐特别重要,一定要准备穿的衣服,遇到气候或个人感觉气体变化的时候,就要遮盖两个膝盖头以及两个颈肩背部。

静坐的地方第一个要注意的是空气,假使开门窗,不能对着身体正面,更不能对着身体背面,空气需要对流,但是要在座位前方使空气左右对流,决不能够使身体正前方和正后方的空气对流,这是错的。

因为静坐的时候体温容易降低,所以不要直接吹风,这样会生病的。身上也一定要准备披挂的东西,就像人在睡眠中一定要盖被子一样,等到将来功夫到了某一步,就算脱光了裸体,在雪地里静坐,雪都会融化,那是以后的事,不能混为一谈。

第二,练习静坐还要保持光线,与其他事项。初学静坐的人,光线太强的地方不能坐,容易散乱,因为光线会刺激眼部神经,不得安详,脑神经也不能安静。

太暗的地方不能坐,容易昏沉而陷入睡眠状态,而且有些胆子小的还会引起恐惧感,所以光线要恰到好处。什么叫恰到好处呢?因性别、体能和年龄而有不同,要自己内醒而注意体悟的。像您现在看到的这个画面,光线就很适合初学静坐的人练习。

七支坐法的要点

现在我们来看看七支坐法的标准姿势,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所以南师怀瑾先生在示范动作的时候,并没有加盖衣服或毛巾。当您学静坐的时候,这样容易受风寒,请大家要特别注意。

1七支坐法的第一个要点是盘脚。

从梵文翻译过来叫做“跏趺”,趺是脚背、后跟,把你的背后跟叠起来,叫跏趺,中国话叫“盘脚”。

盘脚分三种姿势,双盘是正跏趺,正坐,有人会问,右脚在外面还是左脚在外面呢?这就要先量自己的腿,一般人的两条腿都不一样长短,或者差一分,或者差半寸、一寸,在双跏趺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长的那只脚在外面就舒服。

有的人不懂,这条腿长,却拼命搬另外一只腿,那是不对的。另外身体柔软功夫到家的人,两只脚掌都可以向上反过来,就向画的佛像一样。西洋人学双跏趺很容易,因为他们的腿长,就算脚掌没有翻过来,也容易做到双跏趺。

另外学跏趺坐一定要加坐垫,双跏趺更要加高一点,尤其是腿部练习得不够熟悉的人。

(南怀瑾老师设计的打坐垫)

为什么要垫坐垫呢?尾椎骨也就是最后一块坐骨下面,两边是凹进去的,空的,如果不加坐垫,平着坐着,身体整个力量就会支撑到后面去了,否则就会前倾后仰,或者左倒右斜。

这样的姿势身体不平衡,为了身体平衡,尾闾中正,督脉气通,不管双盘怎么纯熟,最好还是加一点坐垫,贴近身体正规地摆着,就会下意识去支持身体,姿势也比较自然,就中了。

另外单跏趺右脚在下,左脚在上,叫做“如意坐”;左脚在下,右脚在上,叫做“金刚坐”,名称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呢?这两条腿一交换,气脉就变了,左边属阳,右边属阴,右边在下,左边在上,负阴而抱阳;左边在下右边在上,负阳而抱阴,作用自然有所不同,这是根据易经的解释。

实际上左右两边的神经是交叉的,金刚坐和如意坐身体的气脉会有不同的作用,单盘最好的标准是足底心抵到膝弯,你做不到,下面一只脚的后跟盖不要踮起来。

如果如意坐的话,右面膝盖头放这里,左面的膝盖头刚好踮在后跟上面,身体就不正了,后跟刚好压住腿弯,也就是下面一只的腿弯,上面一只也正好在腿弯,身体就比较正。

万一初学静坐的人,双盘盘不起来,不妨将腿拉开,左右的幅度放宽,腿就盘起来了。如果再不行,就夹马而坐,不过后跟千万不要贴到大腿里头,否则身体姿势不正,后跟足心抵到大腿内缘,这样就平正了。

单盘盘不起来,或者盘腿盘得酥麻,而还想静坐的人,也可以采取其他姿势,像狮子坐、六灶坐、仙人坐、菩萨坐和跨鹤坐等等辅助姿势,跨鹤坐又分跪坐和交腿而坐两种姿势,完全看自己的需要和舒适而定。

静坐的时候盘两条腿有什么重要呢?非常非常重要!人和动物不同,人的顶天立地就靠这两条腿支柱,所以这两条腿是气脉、气血和神经总汇聚的地方,尤其是臀部,关系很大,拿血脉来讲,是血库的支柱。

“精从足底生”,人的生命力由生到死,从两条腿就可以看出来。胎儿在母体里,腿是交叉盘着的,胎儿就是靠两条腿盘曲,才成长得快,因而生下来,还在玩两条腿,躺在床上净蹬脚,越长大了腿就慢慢少动了。

我们看小孩子,手还不大拿得动东西,可是一天到晚跑,到了十几岁,到处玩、运动,青年人也喜欢东跑西跑。中年人就不不行了,坐的时候,腿要翘起来才舒服。

再老一点,翘起来还不够,一定要跷起来才舒服,这时候两条腿差不多已经死亡了,可见人的一生,两条腿是重要,如此也可看到盘腿护腿下行神经的重要。

2七支坐法第二个要点在背脊。

人老了背就驮了,一般人两肩都是不平的,背脊骨也很容易弯,背脊骨一个一个骨节必须使它兜紧,但并不需要挺腰,而且我们的背脊骨有个弧形的线条,并不是直竖的,在腰部这里弯进去,到了臀部翘起来,背上也有点弧度,所以真要端正得像古人讲的“背脊竖立如铜钱”。

尤其现在有一帮学密宗,或者日本学禅的,坐起来要勉强挺胸,把背也勉强挺直,这就犯了最大的错误,不但身体保养不好,还会出毛病。要顺其自然,等功夫到了,自然会挺直,自然就调理正直才好。

此外有些人从小习惯养成背脊骨比一般人都弯,身体是弯曲的,勉强完全正坐,不但对健康没有好处,还会出毛病,最好顺其自然,稍加注意,比较端正就可以了。

如果长期的自己慢慢体会纠正,静坐坐好,体型会慢慢校正过来。大家要注意,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体型是否正直都没有丝毫感觉,注意力等于死了一半。

总之,初学静坐要记住一个原则,背脊骨保持生理自然姿势的直,不一定要像筷子、笔杆那样的直,背脊并不是筷子、笔杆,所以体型不好的人,在初学静坐的时候,要先学自然坐正,不要硬挺直而挺坏了。

那将来姿势坐对了,气机发动了时候,自然会突然挺起来,比塑起来的菩萨还要正,这是自然的,而不是有意的。

背脊骨竖立这个姿势,尤其同坐垫的姿势关系很大,所以必须要把背脊骨端正,但是不要硬把它挺直,要合乎自然法则,尤其是腰鼓这里,我们身体的骨架子,从后面胸腔的肋骨,一直下来到骨盘这里,只有一个背脊骨,这个支柱是空的。

假如故意挺胸,这个支柱可没有力量,而且这两边的内脏包括肠子、肾脏等,故意挺直反而伤了腰,等到腰的气满了,背脊骨自然会挺得很好,所以要求身体坐直,只要从尾椎骨上来到一半,也就是夹肌这里,这些骨节一个一个地都对得很正,这就算直,不要故意挺直。

有些人学佛打坐,胸腔张开,两个肩膀拉开,把背脊骨和腰拉得直直的,这是气功运动,和静坐没有关系,而且背脊骨往往因此受伤,尤其是腰椎骨这里,一定受伤。

所以背脊骨坐直,是要先把骨架子坐好,等于练拳打桩一样,所讲的部位到颈椎骨为止,也就是到后颈这里,比较鼓出来的骨头为止,和督脉的观念是联系的。

道家的术语,背上的气脉叫做督脉,督脉是沿着背脊骨里面的气脉,气脉和骨节是两回事,在佛法里,骨头属于地大,气脉即不是地大,也不是火大、水大、风大,在唯识学叫做净色根,那是脉的作用。

3第三个要点是肩膀。

一般人打坐,肩膀往往都不对,有些图画所画的佛像,肩膀部位也不对,尤其东方人喜欢把两个肩膀向前方挝下来,这样一挝,肺部两边的肋骨就闭拢了,这是很严重的错误。

有些中国画最喜欢这样画,看起来叫做老僧入定,其实在生理上是违反自然的,因为这样一来,沿背脊骨的五脏六腑统统被压迫,这就不对了。

所以肩膀一定要拉得平,两边肩膀同背脊骨要平整得要像个十字架一样,就像这样,轻轻拉平了两只手能放拢来结成一个圆圈,换句话说,肩膀不能向前面挝,也不能向后面拉,只要平整,然后把它松开,这些都要自己注意调整。

4第四个要点是手结定印。

七支坐法的定印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放在肚脐下面,丹田这里,也就是耻骨这里,有些学密宗的人,还特别端高,那是练武功架势,对静坐有妨碍的。

要把手收好,刚好放在胯骨中间,甚至在丹田下一点,两个大拇指相对,轻轻抵到就行了,如果手指拄得很用力,那就变成练气功了,违反静坐原则。

有人右手在下面,左手在上面,叫做弥陀印,这个是差别名称,同两脚的原理一样,左阳右阴,属于气脉问题,手印的姿势很多,不止这两个手印,暂时不加以讨论。

但是法身佛的成就,毗卢遮那佛的手印就是这个大三昧印。结手印要注意,有些人上身很短,两只手长,叫他接这个手印很苦,不知道把手放在哪里才好。

有些人左右手长短不一样,手印也就有偏差了,像这种情形就要注意了,可以找东西或毛巾垫在手下,至于手长的人,宜结金刚拳印,放在膝盖头上,或者用道家所谓的五心朝天方式,也就是手心、脚心、头顶心向上,仰着也可以,但是效果就不如大三昧印了。

但是各有各的作用,比如夏天天气热,不妨把拳放开,这样结的印叫做“说法印”,冬天的时候就可以把手合龙,气也比较容易归元,有的时候静坐会碰到一些境界,心中感到畏惧就可以结金刚印了。

手印有很多种,比如道家有一种手印叫做掐子午,五指相错,掐在子午的位置,一贯道也用这种手印,同时这也是佛家的手印,北方不空如来的另一种手印,道理是阴阳交齐。

介绍到这里,也许有的人会问,为什么跏趺坐法一定要两腿夹足交盘,手结定印呢?因为人体以背脊骨为中心,背脊骨上来有中枢神经,督脉系统,全身的血管神经,是左右交叉,我们的生命能量天天都放射出去,向外走。

现在科学仪器已经可以照出人体的光,这个光能也是左右一叉向外辐射出去,所以打坐的姿势是两边合拢起来,像一朵花一样。

自己本身的电能、光能循环交流,所以坐着和站着的光绝对两样,七支坐法的姿势一摆,所有的电能、光能自己收回,而自己本身左阳右阴,阴阳交媾,自己交,所以我们对七支坐法的姿势一定要研究好。

5第五个要点,头要正。

头太低,变成这样,就不对了,头太仰变成这样也不对了,所以头一定要摆正。

现在教大家一种调整姿势的方法,就是坐下去把身体趴着,完全趴平,这样背脊骨就拉平了,然后以背脊骨为中心,慢慢地起来,背脊骨就摆正了。

姿势坐好了松下去,然后把脑袋勾下去,对准颌骨,勾得很紧,然后沿着颈骨立正起来,这样头就摆正了。

尽管调正了,到了坐得不舒服的时候,又会慢慢歪过来,自己都不知道,因为人体多半都不是完全正的,所以身体要坐得标准,就看头。

头摆的正对颈部,尤其颈部这两根静脉管最重要,心脏把血液送到脑部,就是通过这两根动脉管,血压高或者思想多,生气的时候,这两根动脉管会暴出来,所以打坐一定要把颈部摆好,轻轻压住两根动脉管,怎么样才叫压住呢?

用刚才我介绍的方法,把头摆正,它自然就压住了,这样血液输送到脑部的力量,就缓慢下来,心脏负担也减轻了,打坐姿势对了,轻松了,自然就慈悲喜舍,面带喜气,那是自然的,不是装的。

6第六个要点是舌抵上颚。

现代医学主张有胃病的人,多咽口水,道家则吃自己的口水叫做“玉液还丹”,更高明的是打坐坐好了,头顶会感到清凉,咽喉就有甜的口水,甘露水出来,细细咽下去走咽喉到胃,通丹田,这叫做“津液还丹”,不但可以治胃病,还可以调和荷尔蒙。

按照中国古代医学的划分,人体背上是督脉,督脉上来由舌头抵到上颚,也就是嘴巴张开,上颚有个穴道,从这里通到前脑,叫上颚阕穴道。

(舌抵上腭)

如果打坐坐到入定的时候,气住脉停,舌头就会立起来,接住两个鼻孔里面的上咽喉,这时候,呼吸就不靠鼻子,而靠脑呼吸,缓慢出入,这样身体是个完整的生命,比婴儿还要完整。

人老了舌头会向外伸,白痴也是这样,这是自律神经失调。修道人口水都是向内吸的,因为口水是很好的液体,也是荷尔蒙,如果打坐坐得好,自己会闻到身体里的液体都是香的,这是功夫做得好,真正究竟了,身体整个都转变过来。

所以大家试试看,舌头用力缩回,身体会感到特别充实。将来静坐坐好了,舌头自己向上顶,这里的气脉就圆满了,这是正入定的大圆满。

所以我们看气脉通的人下颚必定圆满,舌顶上颚就有这个作用,接到脑下体荷尔蒙的下降,再接到甲状腺的荷尔蒙。

7第七个要点是眼神半开半闭。

按照古代规定,眼睛要像初生婴儿的眼睛,只有一条缝,在道家叫做“含光涡漠”,含光包括外光及内光,乃至自己的神光,不外露,打坐到某一个境界,自然就充满了,眼睛闭也闭不住,就会含光涡漠,可是也不是张开。

你看画的菩萨像,就是含光涡漠,可以看到一点眼珠子,这是正像。不过现代人的眼睛用得多,初学静坐最好还是闭上眼睛,可是眼珠子还是要正,不要掉下来,你试试看,把眼睛闭上,眼珠向下挂,就变成昏沉境界了。

眼睛张开,就容易变成散乱境界,所以最好是眼睛闭着,眼珠子还是正的,静静地定住。关于眼珠的道理很多,不要左右分开,也不要斗鸡眼,更不要凝视,要很静。

以上是七支坐法的要点,最重要的是脚、背、肩,手、头、舌、眼。

这几个重点部位的姿势都坐好了,脸上肌肉放松,怎么放松呢?要面带微笑,但是不是笑,而是由嘴角开始,让脸上的肌肉松开,尤其中国人始终脸上肌肉不松,容易绷紧面孔,这种神经和细胞都很紧张,脸部神经松开,前后脑神经跟着松开,才宁静得下来,希望大家都能养成习惯,使每一位学习静坐的人,都有一张慈悲喜乐的面孔。

在静坐下坐以后,让我们掌心相对,两只手掌互相揉搓,使掌心发热,在脸上由下往上,按摩几下,从太阳穴绕过耳后,重复的做。同时由中指沿着眼窝按摩,接着揉搓鼻翼,按摩到舒服为止。

接着是放松双腿,适当地按摩、敲击大腿和小腿,接着两脚伸直,脚尖内拗,两脚转圆圈,两脚脚跟靠打,疏松两脚关节之后,人稍微向外靠,并以手肘的另一支撑,双脚弯曲,两脚脚跟轮流拉直,往外蹬出,这些动作可以帮助血液循环,使我们打坐之后不至于受到风寒。

❻ 如何叫禅净双修[佛教]

就是禅宗与净土宗一起修;
无论修习哪一宗,其目的都是成佛度众生,如果把目标比喻为山顶,那么宗就相当于上山的路,每一条路都可以上山,然而,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来选择,身体弱的人,走平缓一些的路,身体好的走便捷一些的路,但是,有没有人可以同时走两条路呢,怎么走呢!
禅宗要求根性非常好的人,有累世所积之智慧,方能有所证悟,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修习禅宗的条件。
净土宗是以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为往生目标,靠佛的愿力,带业往生,继续修行;而往生的条件是一心清净,不再贪恋轮回,这样的标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的。
两个宗派,说起来容易,实修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若能一生持其一宗,决定成就,为何还要多此一举,混在一起搞所谓双修呢。
法应广闻,学要专修。由于其他宗派对个人的要求较高,所以有许多修行其它宗派的人,在即将去世前,觉得所修宗派难有成就,转而修习净土,因其往生之念清净,所以,多能实现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修成后,再倒驾慈航,普度众生,这是转到净土,而非双修。

❼ 好多人讲要禅净双修,是啥意思啊咋用啊

以念佛为媒介进入禅定境界。一个劲地念佛很有可能只能到达无念无想的境界,不再进步,其实也是天界之一,比如无烦天,那是不究竟地。但是单纯的禅修也有可能进入这个境界。或许当初提倡禅净双修的人就是想通过双修来避免这种止步不前的情况出现。但,这不是必需的,而且也保证就能避免,总归也是一种选择。所以,自己知道停在那个境界不够好是关键。

❽ 怎样做到禅净双修

双修,不是同时并行,二者入手不同,若一起并行,势必相损相破。专一念佛求生净土,此为净,念佛念念一心不乱,乃至念而无念,此为禅,不是一个念佛一个坐禅,那样的话禅是禅,净是净,并不融通。

阅读全文

与南怀瑾禅净双修的具体步骤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37乘以25简便方法计算 浏览:165
小s清脂套使用方法视频 浏览:311
被套安装方法图解 浏览:637
解忧大队锻炼方法 浏览:957
水准计算方法定义 浏览:205
如何排肺毒最有效的方法 浏览:482
跨栏跑过栏技术实践教学方法 浏览:475
怎么杀老甲鱼最有效方法 浏览:674
怎样快速通便拉得又多土方法 浏览:86
蓝净灵的使用方法 浏览:337
广东pvc木饰面安装方法 浏览:185
公司管理方法叫什么 浏览:16
鉴别红薯最好的方法 浏览:879
4g手机电话转移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430
禁食水的正确使用方法 浏览:438
水泥膨胀剂的使用方法 浏览:467
怎么教股票开盘方法 浏览:676
582减198简便方法 浏览:434
问题要有解决方法的名言 浏览:547
剩米饭和豆皮怎么做好吃简单方法 浏览: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