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真菌性肠炎的检查
病原学检查:
1.直接镜检标本
以10%氢氧化钾或生理盐水制片,高倍镜下发现大量菌丝和孢子有诊断意义。对于双相型真菌,仅查到孢子可能是正常带菌。真菌性肠炎的6种常见病原多数情况下直接镜检即可鉴定,但孢子、菌丝和其他背景物质有时相互混淆,不易辨认。
2.染色
镜检常用的染色方法:①革兰染色 适用于念珠菌,孢子、菌丝染成蓝色,但着色不均。②过碘酸锡夫染色(PA5) 真菌孢子、菌丝均染成红色。③丫啶橙染色 荧光显微镜下真菌孢子呈亮绿色。④吉姆萨染色和瑞特染色 适用于荚膜组织胞浆菌,染色前用甲醇固定,油镜下菌体染成红色,较小一端有出芽,菌体周围有一圈荚膜样结构,为此菌的细胞壁。通常菌体位于巨噬细胞或单核细胞内,少数位于细胞外。⑤乳酸酚棉蓝染色 适用于各种真菌培养涂片,菌体染成蓝色。
3.真菌培养
粪标本直接镜检通常不容易确定菌种,需参考粪培养结果,观察菌落形态,再挑取菌落染色后镜检。常用沙保培养基和血琼脂培养基。对于双相型真菌还需在不同温度下(25℃或37℃)分别培养,以便观察其形态改变。
‘贰’ 试述真菌的概念及其常用的检验方法。
有细胞核,不含叶绿素,胞浆内有完整的细胞器,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称为真菌。
目前大多数真菌的检验,依靠形态学鉴定,即直接涂片法检验。
在临床检验中常见的是酵母样菌的感染,其中以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毛孢子菌属、酵母菌属等为多见。
酵母样菌的检验方法包括直接涂片、分离培养及鉴定、动物接种和血清学试验。如新型隐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基本检验为尿素酶和芽管形成试验,尿素酶阳性为新型隐球菌,有芽管形成者为白色念珠菌。
‘叁’ 镜检的直接涂片
采样后,经过涂片、染色进行显微镜检查。本法简便、报告迅速、无须特殊药品和器材等。一般采用最常用的革兰(Gram)氏染色法,可报告革兰氏阳、阴性球菌或杆菌,如能密切结合临床资料,仍有一定诊断参考价值。
(1)咽壁涂片 疑有咽白喉时,如涂片检出白喉棒状杆菌对诊断意义很大。咽、喉结核有时涂片(用抗酸染色法)或可发现结核分枝杆菌。在发生坏疽性口炎时,涂片检到梭形杆菌亦有助于诊断。
(2)鼻分泌物涂片 鼻白喉或疑为瘤型麻风伴有鼻粘膜损害时,从鼻粘膜取粘液涂片,前者可找到白喉棒状杆菌,而后者或可发现麻风杆菌。
(3)脓液涂片 以脓液作涂片或培养,找到致病菌,有助于分析细菌的致病作用和选择抗菌药物。常见的化脓性细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等。
(4)皮肤采得组织液涂片 疑似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者,在皮肤淤斑划痕,取渗出组织液涂片,找脑膜炎奈瑟菌。高度疑似麻风病人,可选择最活动的皮肤损害,用刀划到真皮,刮取组织液涂片,如能查到麻风杆菌则有助诊断。
(5)胸腔、心包腔、腹腔和关节囊液涂片 在病理情况下,常可检到致病菌,最常见的如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阴性杆菌。疑为结核性胸膜炎时,取胸水涂片或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
(6)痰涂片 如遇咯血病人,弄不清是患支气管扩张还是肺结核时,作一痰液涂片,查找结核分枝杆菌,有鉴别诊断意义。
(7)尿沉渣涂片 可留中段尿标本,置于无菌容器内,及时检查。在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疾患时,取沉渣涂片常可见革兰氏阳性球菌或阴性杆菌。疑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对,可留24小时尿标本,取其沉渣涂片或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8)脑脊液涂片 取脑脊液涂片镜检发现致病菌,对临床诊断价值较大。常见的致病菌有脑膜炎奈瑟菌、结核分枝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或阴性杆菌以及新型隐球菌等。
(9)粪便涂片 在伪膜肠炎时,作粪便涂片,染色检查,如发现大量革兰氏阳性球菌,而革兰氏阴性杆菌明显减少或消失,可作早期诊断的参考。在肠道真菌感染时,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最为多见,粪便涂片镜检可找到酵母样芽生孢子和假菌丝。
(10)阴道分泌物涂片 若有霉菌性阴道炎时,刮取分泌物少许,涂片、染色、镜检找霉菌菌丝、孢子,最可靠方法是进行念珠菌培养。疑是淋病奈瑟菌所致白带增多,应取宫颈或前庭大腺分泌物涂片、染色、镜检,如找到细胞内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很有诊断意义。
‘肆’ 微生物室常用的病原真菌检查方法有哪些
您好!
1、真菌镜检
是最简单也是很有价值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其优点在于简便、快速,无菌部位的阳性结果可直接确定真菌感染。但是由于阳性率较低,阴性结果亦不能排除诊断。直 接镜检对于浅表和皮下真菌感染最有帮助。在皮肤刮屑、毛发或甲标本中发现皮肤癣菌、念珠菌和马拉色菌的成分可提供对相应真菌病的可靠诊断。如在无菌体液的 直接镜检中发现真菌成分常可确立深部真菌病的诊断,例如在脑脊液中检测到带荚膜的新生隐球菌酵母细胞,或外周血涂片中检测到荚膜组织胞浆菌细胞。但一般在 有菌部位则只有发现大量真菌菌丝方才有意义,通过直接镜检一般可以区分念珠菌、隐球菌、暗色真菌、毛霉(接合菌)等菌的感染,进一步明确鉴定菌种需要通过 培养鉴定来完成。
2、真菌培养
真菌培养是实验室检查中的重要环节,培养出致病真菌是进一步鉴定菌种的前提条件。真菌培养第一步是从临床标本中培养真菌的初代培养,初代培养后进一步进行 分离纯化培养和鉴定培养。不同致病真菌每一步所采用的培养基,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常规的真菌培养需要在28-30°C温度下培养3-4 周,一般初代培养选用沙氏培养基(SDA)或者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DA),采用试管培养,一般同时培养两管,其中一管可添加抗生素(氯霉素或庆大霉素均 可)。在培养1周内,应该每天观察有无真菌生长。一般培养4周后,如果无真菌生长可报阴性。发现培养出真菌,直接挑取少量菌体或者小培养后,用乳酸酚棉兰 制成涂片显微镜下观察,结合菌落大体形态,典型菌种可直接报告种属。不典型菌种根据基本表现,采用适当的标准鉴定培养基,标准培养条件培养,必要时要结合 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3、真菌鉴定
对常见致病真菌要掌握的鉴定原则是首先区分酵母菌和霉菌。
如果初代培养基上培养出酵母样菌落,在鉴定前应进行分离纯化。在去除细菌和其他真菌污染,区分混合感染后,对纯菌落进行鉴定。酵母菌鉴定主要根据形态学特 征和生理生化特点,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首先根据菌落颜色进行分类。临床最为常见的是白色或奶白色菌落,这类菌进一步做芽管试验,若芽管试验是阳性则为白 念珠菌,若阴性则通过Vitek YBC或API20C及玉米吐温琼脂上培养的形态特征来鉴定。另外,还可以应用念珠菌显色琼脂、尿素酶试验等试验来辅助鉴定。
检验地带网
霉菌的鉴定非常复杂,有许多标准包括形态学特征、温度耐受性,放线菌酮抗性、双相性、营养需求、蛋白分解活动以及水解尿素能力等。现代分类学鉴定方法主要 依据分生孢子的个体发生过程结合其他特征来进行鉴定。初代培养后根据形态学特征一般可鉴定到属的水平,再依据不同真菌的鉴定要求,采用标准培养基和培养条 件进一步完成菌种鉴定。例如:曲霉属鉴定时需要采用标准培养基,即察氏培养基和麦芽琼脂,25℃培养7天后与曲霉形态鉴定检索表对应得到正确的结果。
‘伍’ 植物内生真菌的鉴定方法步骤有哪些
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等方法。
(一)来源鉴定法
又称基原鉴定法,是应用植(动、矿)物分类学的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学名,以保证应用品种准确无误。
1.来源鉴定的内容:包括原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名、拉丁学名、药用部位,矿物药的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
2.原植物鉴定的步骤:①观察植物形态;②核对文献;③核对标本。
中药的原植物鉴定,除经典分类学方法外,还可使用化学分类学、细胞分类学、数值分类学、DNA分类学方法和技术。
(二)性状鉴定法
就是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这些方法积累了丰富的传统鉴别经验,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 性状鉴定的内容包括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折断面的特征、气、味、水试、火试等。
1. 药材 :
⑴ 形状 :药材的形状与药用部位有关,每种药材的形状一般比较固定。
⑵ 大小 :指药材的长短、粗细(直径)和厚度。
⑶ 色泽 :药材的颜色与成分有关,颜色是否符合要求,是衡量药材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应在自然光下观察药材的颜色,如用两种色调复合描述色泽时,应以后一种色调为主色。
⑷ 表面特征 :指药材表面是光滑还是粗糙,有无皱纹、皮孔、鳞片、毛茸或其它附属物等。
⑸ 质地 :指药材的轻重、软硬、坚韧、疏松(或泡松)、致密、黏性、粉性、油润、角质、绵性、柴性等特征。
⑹ 断面特征:包括自然折断面和横切面。
⑺ 气 :“气”是由于药材含有挥发性物质的缘故,也是药材的重要鉴定特征之一。
⑻ 味:药材的味感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每种药材的味感是比较固定的。味感也是衡量药材品质的标准之一。
⑼ 水试 :有些药材放入水中,能产生特殊的现象,如沉浮、溶解情况、颜色、透明度、有无黏性、膨胀度、旋转与否及有无荧光等。
⑽ 火试 :有些药材用火烧之,能产生特殊的香气或臭气,会有颜色、烟雾、闪光或响声等现象出现,可据此鉴别其真伪甚至优劣。
三)显微鉴定法
是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以及内含物的特征,矿物的光学特性,以及利用显微化学方法,确定细胞壁及细胞内含物的性质或某些品种有效成分在组织中的分布,用以鉴定药材的真伪和纯度甚至品质,以及对中成药是否按处方规定投料进行鉴定。
1.显微制片方法
包括有横切片或纵切片、表面制片、粉末制片、解离组织片、花粉粒与孢子制片、磨片制片、含粉末药材的制剂显微制片等。
2.植物细胞壁和内含物的鉴别
3.显微测量
目镜测微尺先用镜台测微尺标化,然后在显微镜下测量细胞及细胞内含物的大小。通常是在高倍物镜下进行测量,但欲测量较长的纤维、非腺毛等的长度时,则在低倍物镜下测量,记录最大值与最小值。
4.显微常数测定
常见的显微常数主要有用于叶类鉴别的气孔数、气孔指数、栅表比、脉岛数和脉端数等。这些显微常数常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异,而同种植物则较为恒定,对于叶类、某些带叶的全草类和花类药材的品种鉴定有重要意义。
5.常用封藏试液
⑴ 蒸馏水、稀甘油:适用于观察淀粉粒、油滴、树脂等细胞内含物及细胞壁的颜色。
⑵ 甘油醋酸试液:使淀粉粒不膨胀,特别适宜淀粉粒的观察与显微测量。
⑶ 水合氯醛试液:可使皱缩的细胞膨胀;可溶解多种色素,如叶绿素及树脂、淀粉粒、蛋白质、菊糖、挥发油,而各种晶体不溶解;有清净、透明作用,使细胞、组织透明,便于观察细胞形状和组织构造及细胞内含的各种结晶体。
6.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的应用
⑴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辨率高,可达3nm,放大倍数一般可达几十万倍,图像富有立体感。
⑵ 偏光显微镜:主要用于观察和分析矿物类中药的光学性质,也可用于研究动物和植物类中药的组织及细胞内含物,如淀粉粒、草酸钙簇晶等。对于透明矿物,一般使用透射光源的偏光显微镜;对于不透明矿物则使用放射光源的偏光显微镜。
(四)理化鉴定法
1.物理常数的测定
包括相对密度、旋光度、折光率、硬度、黏稠度、沸点、凝固点、熔点等的测定。这对挥发油类、油脂类、树脂类、液体类药(如蜂蜜等)和加工品类(如阿胶等)药材的真实性和纯度的鉴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一般理化鉴别
⑴ 化学定性分析:利用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能与某些试剂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沉淀或结晶等反应来鉴别中药的真伪。
⑵ 微量升华: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升华的性质获得升华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性状、色泽,或取升华物加试液观察反应。
⑶ 荧光分析: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紫外光或常光下能产生一定颜色的荧光的性质进行鉴别。紫外光灯的波长为365nm,如用短波(254~265nm)时应加以说明。
⑷ 显微化学分析:将药材的切片、粉末或浸出物等置于载玻片上,加某些化学试剂后产生沉淀或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状和颜色进行鉴别。利用显微和化学方法确定中药有效成分在中药组织构造中的部位,称为显微化学定位试验。
⑸ 泡沫指数和溶血指数:利用皂苷的水溶液振摇后能产生持久性的泡沫和溶解红血球的性质,可测定含皂苷类成分药材的泡沫指数或溶血指数作为质量指标。
3.检查
⑴ 水分测定法:2005年版《中国药典》水分测定法有四种,即烘干法、甲苯法、减压干燥法和气相色谱法。
⑵ 灰分测定法:2005年版《中国药典》灰分测定法包括总灰分测定法和酸不溶性灰分测定法。
⑶ 膨胀度的测定:膨胀度是药品膨胀性质的指标,系指按干燥品计算,每1g药品在水或其它规定的溶剂中,在一定的时间与温度条件下膨胀后所占有的体积(ml)。主要用于含黏液质、胶质和半纤维素类的天然药品。
⑷ 酸败度:是指油脂或含油脂的种子类药材,在贮藏过程中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产生游离脂肪酸、过氧化物和低分子醛、酮类分解产物,因而出现臭味,影响药材的感观性质和内在质量。
⑸ 色度检查:利用比色鉴别法检查药材在贮藏过程中有色杂质的限量,如白术。
⑹ 有害物质的检查:中药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有内源性的有害物质和外源性的有害物质。
①内源性的有害物质:
②外源性有害物质:
4.色谱法
⑴ 薄层色谱法:是用于定性鉴别最多的色谱法之一。
⑵ 高效液相色谱法
⑶ 气相色谱法:适用于含挥发油及其它挥发性组分的中药及中成药的分析。
⑷ 蛋白电泳色谱法:用于动物药、果实种子类及根茎类等含蛋白质及氨基酸的药材的真伪鉴别。
⑸ 高效毛细管电泳
5.分光光度法
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常用波长范围为:200~400nm的紫外光区;400~760nm的可见光区;2.5~25um(按波数计为4000~400cm-1)的红外光区。
6.色谱-光谱联用仪分析法
7.浸出物测定
对某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尚未清楚或尚无精确定量方法的中药,一般可根据已知成分的溶解性质选用溶剂进行浸出物的测定。通常选用水、一定浓度的乙醇(或甲醇)、乙醚作浸出物测定。有冷浸法和热浸法。测定前供试品需粉碎,使能过二号筛。
8.含量测定
⑴ 含量测定方法:既有经典分析方法(容量法、重量法等)又有现代仪器分析法(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法等)。
⑵ 挥发油含量测定方法有两种:①甲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下的挥发油;②乙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
(五)新技术和新方法简介
1.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2.中药指纹图谱鉴定技术
‘陆’ 临床微生物检验之病原性真菌检验知识
临床微生物检验之病原性真菌检验知识
真菌是一大类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部分真菌对人类有益,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病原性真菌主要包括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病原性真菌检验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常见单细胞真菌的形态观察
1、新型隐球菌墨汁负染色片:可见菌体呈球形,大小不一,有很厚的荚膜,包围在菌体周围,透明发亮,并可见发芽的菌体。
2、白色念珠菌菌体形态:用患者的棉拭子标本常法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显微镜下可见菌体呈卵圆形,较葡萄球菌大2-5倍,细胞出芽伸长而成假菌丝,在假菌丝生长点上有芽生孢子及沿假菌丝顶端生长的`大而圆的厚膜孢子。
二、皮肤丝状菌的检查
材料:
病人的甲屑、皮屑或毛发、10%KOH溶液、载玻片、盖玻片、小镊子、普通光学显微镜等。
方法:
1、采标本:用钝刀在手、足、体癣损害部位边缘轻轻刮取皮屑,甲癣可用小刀刮取病损指(趾)甲深层碎屑。
2、制片:用小镊子取少许皮(甲)屑标本置于载玻片中央,滴1-2滴10%KOH溶液,覆加一盖玻片,在火焰上缓慢加热,以加速角质溶解,使标本透明,然后轻轻加压使成薄片,驱走气泡并吸去周围溢液。
3、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有无真菌菌丝或孢子,再用高倍镜观察菌丝、孢子的特征。镜检时光线应稍弱,使视野稍暗。阳性标本常可查见分支菌丝或孢子。
三、真菌的培养
材料:
菌种、沙保氏培养基、平皿、载玻片、盖玻片。
方法:
1、一般培养:分别将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絮状表皮癣菌接种于沙保氏培养基,于22℃-28℃下培养(深部真菌可培养于37℃环境),一周后观察菌落特征。真菌菌落在形态上可分为三大类:
酵母型菌落:与细菌菌落相似,圆形、白色、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
类酵母型菌落:同酵母型菌落,圆形、较大、白色,但菌落根部有假菌丝长入培养基内。
丝状菌落:是多细胞真菌的菌落形式。有许多疏松的菌丝体构成,菌落呈棉絮状、绒毛状或粉末状,菌落中央有皱折,外围有放射状沟。其正面和背景又可显示各种不同颜色。
2、小培养(玻片法):在无菌平皿中先倾注10-15ml沙保葡萄糖琼脂,待凝固后,无菌操作将琼脂切成约0.5cm的方块,再将琼脂块移放在灭菌的载玻片上,然后在小块培养基四边接种已分纯的真菌菌种,盖上无菌盖玻片,移入有一定湿度的无菌平皿内,置22℃-28℃孵育。动态观察生长过程,根据菌丝和孢子的特点鉴定真菌类别。
;‘柒’ 阴道镜检查的检查方法
阴道镜检查的步骤:
1、检查前应有阴道细胞涂片检查结果,除外阴道毛滴虫、念珠菌、淋菌等炎症。检查前24小时避免阴道冲洗、双合诊和性生活。
2、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用阴道窥器充分暴露宫颈阴道部,用棉球轻轻擦净宫颈分泌物。为避免出血,不可用力涂擦。
3、打开照明开头,将物镜调至与被检部位同一水平,调整好焦距(一般物镜距被检物约为20㎝),调至物像清晰为止。先在白光下用10倍低倍镜粗略观察被检部位。以宫颈为例,可粗略观察宫颈外形、颜色及血管等。
4、用3%醋酸棉球涂擦宫颈阴道部,使上皮净化并肿胀,对病变的境界及其表面形态观察更清楚,需长时间观察时,每3—5分钟应重复涂擦3%醋酸一次。精密观察血管时应加绿色滤光镜片,并放大20倍。最后涂以复方碘液(碘30g,碘化钾0.6g,加蒸镏水100ml),在碘试验阴性区或可疑病变部位,取活检送病理检查。
5.必要时用绿色滤光镜片并放大20倍观察,可使血管图像更清晰。
6.碘化验 成熟鳞状上皮细胞富含糖原,涂复方碘液(碘30克、碘化钾0.6克,加蒸馏水至100ml),糖原与碘结合呈深棕色,称为碘实验阳性;柱状上皮、未成熟化生上皮、角化上皮及不典型增生上皮不含糖原,涂碘后均不着色,称为碘实验阴性。观察不着色区域的分布,在异常图像部位或可疑病变部位取多点活检送病理检查。
‘捌’ 真菌显微镜观察一般是第几天
培养两天左右,一般十到二十分钟即可出结果。
1、真菌检查,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直接镜检的方法,找到菌丝和孢子,以供初步诊断一种检查方法。常见的镜检方式而真菌镜检是指通过取样直接镜检的方法,找到菌丝和孢子,以结果判断是否有菌。常用来检测皮肤、指甲、须发等部位的浅部真菌问题[1]。直接镜检,阳性表示真菌的存在,但一般不能确定菌种。阴性不能完全排除。
2、是常用来分辨皮肤是否感染真菌/细菌最快最有效的方法[2]。真菌镜检还可细分为2类,染色和不染色。目前染色方法中乳酸酚棉兰染色,荧光剂染色,因操作较简单,检测速度较快而被广泛使用。而不染色的则是生理盐水,koh湿片法。
3、在医学定义里被定义为真菌涂片检查。这种检测方式不仅准确率高,而且效率也高,一般十到二十分钟即可出结果!详细分为两种:浅表真菌检查和深部真菌检查。浅表真菌检查主要是刮取怀疑真菌感染的皮损表面的皮屑或者脱落细胞,用氢氧化钾溶解,然后通过酒精灯加热固定之后,通过高倍显微镜来观察是否有荧光显色。[4]这种方法常用来检测皮肤是否受到浅层真菌感染(临床表现为脚气、灰指甲)关于手足浅表性真菌感染的研究可参考上述而深部真菌检查主要是抽血化验,可以做真菌培养,通过特殊的培养皿静置48小时之后,再通过特殊的检测方式判断是否有真菌阳性。
‘玖’ 致病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基本程序是怎么样的
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变异迅速,快速鉴定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前进着。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有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核酸分子杂交、基因芯片、多聚酶链反应等,该文对这些检测技术进展做一综述。 对人和动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又称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放线菌、朊粒等。这些病原微生物可引起感染、过敏、肿瘤、痴呆等疾病,也是危害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出现的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西尼罗病毒感染等疾病的传染性极强,往往造成世界性大流行,因此对病原体的检测必须做到快速、准确。常规病原学检测方法操作繁琐,检测周期长,而且对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随着医学微生物学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病原学诊断已不再局限于病原体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检测手段不断出现并被应用于临床和实验室 J。核酸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检测方法,自动化程度高,快速省时、无污染、结果精确,可以准确灵敏地鉴定病原微生物。1 传统的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检查以染色、培养、生化鉴定等为主,将标本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和接种在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是对细菌或真菌感染性疾病进行病原学诊断的常用方法。1.1 直接涂片镜检病原微生物体形体积微小,大多无色半透明状,将其染色后可借助显微镜观察其大小、形态、排列等。直接涂片染色镜检简便快速,对那些具有特殊形态的病原微生物感染仍然适用,例如淋球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螺旋体感染等的早期初步诊断。直接涂片镜检不需要特殊的仪器和设备,在基层实验室里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手段。1.2 分离培养与生化反应 分离培养主要用于临床标本(如血液、痰、粪便等)或培养物中有多种细菌时对某一种细菌的分离。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时间,检测周期较长,不能同时处理批量样本。为解决这一问题,各种自动化培养和鉴定系统不断产生,传统鉴定方法也在逐步改进,大大加快了检验速度。例如Microscan WalLCAway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可同时做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检验500多个菌种。苛养菌如肺炎链球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对营养要求比较高,常规培养阳性率低。雍刚 等将不要同比例的葡萄糖、玉米淀粉、生长因子、酵母粉、氨基酸等特殊增菌剂加入到巧克力培养基中制成了新型淋病奈瑟菌培养基,大大提高了淋病奈瑟菌的分离培养率。苏盛通等在营养琼脂中加人了中药红枣、赤小豆培养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生长指数明显高于血平板。1.3 组织细胞培养 活组织细胞培养适于专营活组织细胞内生存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等。不同病原体敏感的组织细胞是不一样的,将活细胞从病原体敏感的动物组织中取出在体外进行原代培养或用病原体敏感细胞系进行传代培养,再将病原体接种于相应的组织细胞中后,病原体可在其中繁殖增长,引起特异性的细胞病变效应。也可以将病原体直接接种于敏感动物体内,引起相应组织器官出现特异的病理学改变。往往可以根据这些特异的病变对病原体进行鉴定。2 血清学与免疫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通过已知的抗体或抗原来检测病原体的抗原或抗体从而对病原体进行快速鉴定的技术,简化了鉴定步骤,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清凝集技术、乳胶凝集实验、荧光抗体检测技术、协同凝集试验、酶联免疫测试技术等。酶联免疫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血清学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仅可检测样本中病原体抗原,也可检测机体的抗体成分。幽门螺奸菌在我国人群感染率高达50% ~80%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唾液中抗HP抗体来诊断HP感染,其结果满意。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率极高,ELISA应用于乙型肝炎病人早期血清学诊断的效果最为明显。临床上致病菌往往和非致病菌混合在一起,如何从这些细菌中分离出目标菌是关键。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B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在微生物检测领域中一种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特定病原体的单抗或多抗或二抗偶联到磁珠微球上,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磁珠一目标病原体复合物或磁珠一一抗一目标病原体复合物,在外部磁场磁力的作用下,将目标病原体分离出来。目前已经开发出了针对各种病原体的免疫磁珠,如大肠埃希菌、李斯特菌、白色念珠菌、军团菌等,广泛应用到各级科研和实验室 。经IMBS分离出的白色念珠菌可直接在显微镜下检测,检测时间缩短至4 h。IM—Bs还可以和其它检测技术联合来检测病原菌,免疫磁珠分离得到的目标菌可继续用于分离培养使大肠埃希菌0157最低检测限由200 cfu·g 提高到2 cfu·g~;IMBS结合聚合酶链反应(IMBS—PCR)可对培养条件比较特殊的细菌如苛养菌、厌氧菌进行快速检测,肉类中的产毒素型产气荚膜梭菌经IMBS.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