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图测量距离方法是什么
用尺子两直线距离,或者用棉线绕着它,再拉直。
用刻度尺量出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S1(一般以厘米计),然后用图上距离除以数字比例尺。比如量得AB两地之间图上距离是5cm,该地图比例尺是1:5万(也就是1/50000),则实际距离=5cm/(1/50000)=5cm×50000=250000cm=2500m 。
如果地图用的是线段比例尺,那就更方便了,你只要看看线段比例尺1cm长度上标的是多少km(假设是2km),用量得的图上距离乘以2km就可以了。
使用前
做到三看,即首先看刻度尺的零刻度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则应重选一个刻度值作为测量的起点。其次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即量程)。原则上测长度要求一次测量,如果测量范围小于实际长度,势必要移动刻度尺测量若干次,则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最后应看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最小刻度代表的长度值不仅反映了刻度尺不同的准确程度,而且还涉及到测量结果的有效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应从实际测量要求出发兼顾选择。
‘贰’ 测量地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常用的方法有啥
在地质测量测绘中常见的有距离测量、角度测量等等。今天这一章,江西省测绘仪器网将要和朋友们介绍的是距离测量的相关知识,希望对你选购设备有所帮助。
知识一:了解距离测量的定义
距离,即地面上两点沿铅垂线方向在水准面上投影后所得出的两点间的弧长,因为地面水准面的不规则,为距离测量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测量范围较小,半径低于10公里的话,则可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
距离测量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量测两点间的水平距离,朋友们可以使用钢尺、经纬仪、全站仪以及GPS等进行测量。
用钢卷尺沿地面进行丈量距离,称之为钢尺量距;利用经纬仪或全站仪等进行视距丝及视距标尺按几何光学原理进行测距,被称为视距测量;利用两台GPS接收机接收卫星精密测距信号,经距离空间交会的方法得出测距距离,即GPS测量。另外,还有电磁波测距、声波测量等等。
‘叁’ 如何用手指和眼睛测量距离
跳眼法
跳眼法指的是用手指和眼睛测距的方法,是通过估计跳眼所见实地宽度的方法进行的估略测量。是我国军队常用的一种估测距离的方法。通过估判被测物的尺寸大小。
结合相似性三角形原理和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可以计算出被测物离我方的大致距离。这种方法是根据两瞳孔的间隔约为自己臂长的十分之一,将测得实地物体的宽度乘以10,就得出了站立点至目标的距离。
简介
跳眼法是中国军队使用的一种简易测距方法。使用跳眼法,必须熟悉常见物体的尺寸,如:汽车的长度,人的身高,楼房的层高等等。否则无法使用跳眼法估测距离。
使用方法
第一步:水平举起右臂,大拇指竖直向上,大臂与身体垂直
第二步:闭上左眼,通过旋转腰部,用大拇指瞄准(遮挡住)被测物体。此时,右眼,拇指,被测物在一条线上。
第三步:闭上右眼,睁开左眼。此时,看到被测物出现在拇指左侧,有一段横向距离。估测被测物的大小。根据被测物的大小,判断被测物到大拇指所指位置的横向距离。
第四步:将这段横向距离乘以10,得到的就是被测物离我方的距离。
跳眼法原理
跳眼法利用的是相似三角形的原理。
人的手臂长度为:L臂;
双眼间距离为:L眼;
闭上右眼睁开左眼后,估算出被测物体到大拇指所指位置的横向距离为:ΔL;
被测物离我方的距离为:L。
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有:L臂/L眼=L/ΔL
根据一般人体的比例结构,有:L臂/L眼=10:1
所以,L=10ΔL
原理如图所示:
跳眼法原理图解
跳眼法的局限性
根据跳眼法的原理,可以发现:要使用跳眼法,必须能够估测出被测物体的大小(高度或宽度等),从而才能估测出被测物体到大拇指所指位置的横向距离(ΔL)。如果被测物的大小无法判断(如:远处不知道海拔高度的山丘等等),那么也就无法估测出被测物离我方的距离了。另外,即使被测物的大小可以估测,跳眼法的误差也较大,只能估算出大致的距离。
怎样用眼睛和手指测定距离?
2014-11-06
关于现地测量距离的几种简易方法
目测法
目测是简易测距的常用方法。使用目测法由于天气、光线、角度以及观测物体的颜色和大小等因素影响,因此会造成目测的误差。在目测时应注意几点会造成目标显得近的因素(反之则显得远):
1.天气晴朗,目标向阳方向(或人背阳方向观测),物体显得近;
2.由低向高观察,物体显得近;
3.距离相同,大而明显(或独立)的物体显得近;开阔地或隔水面、沟、谷观察,物体显得近。
通常目测我们采用的是比较法与判断法:
1、比较法:比较法就是把要测的距离与某段已知的距离相比较。如果测量距离偏长,可将要测量的距离分为几段,分段进行比较,然后推算全长。通常可用的比较物有电线杆,房屋,行车道(单车道、双车道、四车道都有其规定长度)。
2、判断法:判断法是根据目标清晰程度来判定距离。
按军用方式以视力5.0、天气晴好、无沙尘条件下的各距离目标清晰程度说明如下:
150-170米:衣服的钮扣、水壳、装备的细小部分可见。
200米:树叶、铁丝网的铁丝、房顶上的瓦片可见。
250-300米:人脸五官不清但衣服颜色可分,墙壁可见缝,瓦可数清沟。
400米:人脸不清,头肩可见。
500米:人头肩不清,男女可分。门不见开或关,窗可见格,瓦沟条条分不清。
700米:行人迈腿可分左右,手肘分不清,瓦面成丝。
1000米:人体上下一般粗,房屋轮廓清楚,门成方块,瓦片乱。
1500米:行人似蠕动,动作分不清,瓦面平光,窗成洞,树干及电杆可见。
2000米:人成小黑点,行动分不清,窗是黑影门成洞。
步测法
步测是以步幅来量距离。它适用于站立点与所测点可直线通行的情况下。通常以复步(通常1.72左右个头的人,其复步长约1.5米)为单位进行实地量测。各人的步幅大小均不同,所以步测需经常练习,掌握自己的平均步幅。量测的结果我想不必说大家也都知道了吧。步测应注意以下几点:
1、行进时要对正所测终点,照直线行进。
2、行进时步幅要均匀。
3、遇有起伏地面时要适当调整好步幅,防止过大偏差。
相似三角形法测距
相似三角形法多用来测量河宽或其它不便通过的地形。
1.在A点选择好B点(如求河宽,对岸为B点,其B点的选择最好是独立树或独立石或其它明显的突出物)
2.右转90度,步测到C点,在C点处放一石块或插一树枝做好记号。
3.继续前进到D点(如果地形允许,可使DC长等于AC长。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应尽量使AC长为DC长的整倍数)
4.由D点再向右转90度,前进,并随时注视BC点,当行至BC延长线上的E点时即停止。此时AB的长度即为AC乘DE再除DC(如果AC等长于DC,则此时DE长即为AB长。如果AC长为DC长的整倍数,则DE乘以此倍数即为AB长。)
臂长尺测量
预先在铅笔上(或直形物体上),以自己臂长的百分之一为一个单位,刻好一臂长尺,并注以数字。譬如你臂长为65CM,则尺上一个分划为6.5MM。测量主要有对目标间隔/长度(或高度)已知的和未知的两种。
1、对目标间隔/长度(或高度)已知的求距离(如已知电线杆间隔为50米,测量时注意臂长尺与电线平行)正对测量目标,用手持尺,将臂向前伸直(注意肩部不要扭曲,两肩力求与目标平),用尺的0刻度对正目标一端,读出另一端所对的分划数(最好用一只眼瞄,切勿两眼互跳),然后即可求出距离=间隔(或高度)*100除去所测分划数。
2、对目标间隔/长度(或高度)未知的求距离 对目标间隔/长度(或高度)的未知目标求距离需要在前后两点分别测定目标的分划数及前后两点间的距离。按距离=前进(或后退)距离*小分划除以(大分划-小分划)的公式求得所测目标距离。
测量BC点距离,在C点一线找两个明显独立物,分别为D、E。在B点测得DE两点间臂长尺为“大分划”,然后后退几十米(如二三十米)至A点,再测得DE两点间臂长尺为“小分划”。现在后退的距离和大小分划的数值都已得出,依上公式即可得知BC距离。
跳眼法
跳眼法是通过估计跳眼所见实地宽度的方法进行的估略测量。根据两瞳孔的间隔约为自己臂长的十分之一,将测得实地物体的宽度乘以10,即为站立点至目标的距离。
测量方法:将臂向前伸直,竖起拇指,闭左眼,使右眼的视线沿拇指一侧对准目标左侧(基准点),头和手保持不动,再闭右眼,使左眼视线通过拇指的同一侧,并记住视线对准的实地某一点,然后目测目标左侧(基准点)至该点的宽度,将些宽度乘以10,即为站立点至目标的距离。
网友回答仅供参考
‘肆’ 如何测量距离
最早是把太阳与地球的距离a的测定,同太阳与一个小行星的距离a1的测定联系起来,具体步骤是:
1,测量a与a1的差,即a1-a
2,测量a与a1的比,即a/a1
3,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求出a
测量a与a1的差的方法:当太阳与小行星在地球相反的两侧时,小行星与地球(严格说是地心)的距离就是a与a1的差,这时,可以用观测这个小行星的地平视差的方法测定这个距离.(月球与地球的距离最早就是用观测地平视差的方法测量的).
测量a与a1的比的方法:根据开普勒定律,任意两个天体与太阳距离之比的立方等于公转周期之比的平方.只要测量出地球与这个小行星各自的公转周期,就能算出a与a1之比.
知道了这个差值和比值,日地距离就很好计算了.
同理可测其他行星到太阳的距离。要求行星间的距离,只要把两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想减就行。
望采纳~!谢谢~!
‘伍’ 距离测量的方法有哪几种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总结来说方法有两大类:一、直接量距;二、间接量距;
而直接量距包括:1皮尺、2、钢尺量距等;
间接量距包括:1、视距测量、2、视插法测量、3、电磁波测量等;
直接量距的优点有:方法简单;缺点有:受地形以及长度的影响与限制;
间接量距的有点有:不受地形限制,劳动强度低、效率高;缺点有:设施要求较多。
‘陆’ 什么是距离测量,可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测量
总结来说方法有两大类:一、直接量距;二、间接量距;
而直接量距包括:1皮尺、2、钢尺量距等;
间接量距包括:1、视距测量、2、视插法测量、3、电磁波测量等;
直接量距的优点有:方法简单;缺点有:受地形以及长度的影响与限制;
间接量距的有点有:不受地形限制,劳动强度低、效率高;缺点有:设施要求较多。
‘柒’ 距离测量的方法有哪些
距离测量的主要方法有钢尺量距、视距测量、电磁波测距和GPS测距等。钢尺量距是用钢卷尺沿地面丈量距离的方法。视距测量是指利用经讳仪或水准仪望远镜中的视距丝装置按几何光学原理测距的方法。电磁波测距是用仪器接收并发射电磁波,通过测量电磁波在待测距离上往返传播的时间计算出距离的方法。GPS测距是利用两台GPS接收机接收空间轨道上4颗以上GPS卫星发射的载波信号,通过一定的测量和计算方法,求出两台GPS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距离的方法。
‘捌’ 距离测量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1.根据测量条件分为
(1)等精度测量:用相同仪表与测量方法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
(2)不等精度测量:用不同精度的仪表或不同的测量方法, 或在环境条件相差很大时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
2.根据被测量变化的快慢分为
(1)静态测量
(2)动态测量
1.直接测量法:不必测量与被测量有函数关系的其他量,而能直接得到被测量值的测量方法。
2.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与被测量有函数关系的其他量来得到被测量值的测量方法。
3.定义测量法:根据量的定义来确定该量的测量方法。
4.静态测量方法:确定可以认为不随时间变化的量值的测量方法。
5.动态测量方法:确定随时间变化量值的瞬间量值的测定方法。
6.直接比较测量法:将被测量直接与已知其值的同种量相比较的测量方法。
7.微差测量法:将被测量与只有微小差别的已知同等量相比较,通过测量这两个量值间的差值来确定被测量值的测量方法。
在简易测绘中测量距离最为重要,方法也最多。拣些最简单实用的讲一讲。
1.步测
每人都有一副灵便的尺子,随时带在身边,使用起来十分方便。这副尺子就是我们的双脚。用双脚测量距离,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步子有多大?走的快慢有个谱。不然,也是测不准确的。《队列条令》上对步子的大小有个规定,齐步走时,一单步长七十五厘米,走两单步为一复步,一复步长一米五;行进速度每分钟一百二十单步。
为啥规定步长一米五,步速每分钟一百二十单步呢?这是根据经验得来的。无数次测验的结果说明:一个成年人的步长,大约等于他眼睛距离地面高度的一半,例如某人从脚根到眼睛的高度是150厘米,他的步长就是75厘米。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不妨自己量量看。
还有一个经验:我们每小时能走的公里数,恰与每三秒钟内所迈的步数相同。例如,你平均三秒钟能走五单步,那每小时你就可以走五公里。不信,也可以试一试。
这两个经验,只是个大概数,对每个人来说,不会一点不差,这里有个步长是否均匀,快慢能否保持一致的问题。要想准确地测定距离,就要经常练习自己的步长和步速。
怎么练习呢?连队不是天天出操、练步法吗?这就是练习步长和步速的极好机会。
还有个练习的办法,在公路上,每隔一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你可以经常用步子走一走,算算步数,看看时间,反复体会自己的步长和速度。
掌握了自己的步长和步速,步测就算学会了。步测时,只要记清复步数或时间,就能算出距离。例如,知道自己的复步长1.5米,数得某段距离是540复步,这段距离就是:540×1.5米=810米。若知道自己的步速是每分钟走54复步,走了10分钟,也可以算出这段距离是:54×10=540复步,540×1.5米=810米。根据复步与米数的关系,我们把这个计算方法简化为一句话:"复步数加复步数之半,等于距离。"就能很快地算出距离来。
2.目测
人的眼睛是天生的测量"仪器",它既可以看近,近到自己的鼻子尖,又能看远,远到宇宙太空的天体。用眼睛测量距离,虽然不能测出非常准确的数值,但是,只要经过勤学苦练,还是可以测得比较准确的。在我军炮兵部队中,有许多同志练出了一手过硬的目测本领,他们能在几秒钟内,准确地目测出几千米以内的距离,活象是一部测距机。
怎样用眼睛测量物体的距离呢?
人的视力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物体的远近不同,视觉也不断地起变化,物体的距离近,视觉清楚,物体的距离远,视觉就模糊。
而物体的形状都有一定规律的,各种不同物体的远近不同,它们的清晰程度也不一样。我们练习目测,就是要注意观察、体会各种物体在不同距离上的清晰程度。观察的多了,印象深了,就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物体形态,目测出它的距离来。例如当一个人从远处走来,离你2000米时,你看他只是一个黑点;离你1000米时,你看他身体上下一般粗;500米时,能分辨出头、肩和四肢;离200米时,能分辩出他们的面孔、衣服颜色和装具。
这种目测距离的本领,主要得*自己亲身去体会才能学到手。别人的经验,对你并不是完全适用的,下面这个表里列的数据,是在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眼力观察的经验,只能供同志们参考。
不同距离上不同目标的清晰程度
距离(米)分辨目标清晰程度
100人脸特征、手关节、步兵火器外部零件。
150-170衣服的纽扣、水壶、装备的细小部分。
200房顶上的瓦片、树叶、铁丝。
250-300墙可见缝,瓦能数沟;人脸五官不清;衣服、轻机枪、步枪的颜色可分。
400人脸不清,头肩可分。
500门见开关,窗见格,瓦沟条条分不清;人头肩不清,男女可分。
700瓦面成丝;窗见衬;行人迈腿分左右,手肘分不清。
1000房屋轮廓清楚,瓦片乱,门成方块窗衬消;人体上下一般粗。
1500瓦面平光,窗成洞;行人似蠕动,动作分不清。
2000窗是黑影,门成洞;人成小黑点,停、动分不清。
3000房屋模糊,门难辨,房上烟囱还可见。
你觉得根据目标的清晰程度判断距离没有把握时,还可以利用与现地的已知距离,相互进行比较,有比较才能判定。比如,两电线杆之间的距离,一般为五十米,如果观测目标附近有电线杆,就可以将观测的物体与电引杆间隔比较,然后再判定。现地没有距离比较时,就用平时自己较熟悉的50米、100米、200米、500米等基本距离,经过反复回忆比较后再判定。如果要测的距离较长,可以分段比较,尔后推算全长。
由于天候、阳光、物体颜色和观察位置、角度的不同,眼睛的分辨力常会受到影响,目测的距离就会产生误差。
晴天:面向阳光观测,眼睛受到光线的刺激,视力会减弱,容易把物体测远了;如背向阳光观测,眼睛不受光线刺激,物体被阳光照射得清晰明亮,容易把物体测近了。
阴天或早晚天色较暗时:能见度减弱,物体显得模糊,容易把目标测远了。
雨后:空气清新,物体颜色鲜明,又容易把目标测近了。
在开阔地形上目测,或隔着水面、沟谷观察,或从高处往低处观察,都容易把目标测近了。
应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经过艰苦练习,反复体会,摸出自己的经验。俗话说:"熟能生巧",练得多,体会深,经验丰富了,就能比较准确地目测出物体的距离来。
3.用步枪测
我们手中的半自动步枪、冲锋枪、轻机枪等,都是消灭敌人的武器;可是在简易测绘上又有它的新用途,它既是武器又是一具出色的测距"仪器",使用起来迅速方便。在你对敌人射击,进行瞄准的同时,就能测出距离来,这对于选定标尺分划和瞄准点来说,是非常及时适用的。
武器怎么还能测量距离呢?
这是根据准星的宽度能遮盖目标的情况计算出来的,所以叫准星覆盖法。工厂里制造武器,都是有一定尺寸的,如准星的宽度是2毫米,瞄准时眼睛到准星的距离,各种武器都可以直接量出(如半自动步枪为74厘米)。目标(主要是人体)的宽度一般是50厘米。这样,根据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道理,就可以计算出各种武器在不同距离上准星宽度与目标(人体)宽度的关系。根据计算,当准星宽度恰好能遮住一个人体时,各咱武器的距离分别是:半自动步枪200米,冲锋枪160米,轻机枪170米;若遮住半个人体,就是它们距离的一半,即100米、80米和85米;若准星的一半就能遮住一个人体,那就是它们距离的一倍,即400米、320米和340米了。所以,只要记住准星遮盖目标的情况,就能立即估出距离来。
4.用指北针测
指北针不但能给东西南北方向,还能告诉你到目标的距离。
工厂在设计制造指北针时,就已经考虑到用它测量距离的问题了。打开指北针,你马上就能发现有准星、照门。准星座两侧尖端的宽度恰好是准星座到照门距离的十分之一。准星座就是估计判定距离的,所以叫"距离估定器"。
测量距离时,将指北针放平,用右眼通过照门、准星观察目标,记住距离估定器照准现地的宽度,然后目测现地的宽度,并将该宽度乘以10,就是到目标的距离。若目标太窄也可以用估定器的一半照准,则应乘以20。
例如,测得敌坦克约为估定器的一半,已知敌坦克长约7米,则可以算出到坦克的距离为:7米×20=140米。
5.用臂长尺测
人都有一双胳臂,如果问他:你的臂有多长?他可能摇头说没量过。若要再问"臂长尺"是怎么回事?恐怕就更无法回答了。这是因为他还不知道自己的胳臂还能测距离。其实,说开了,臂长尺就是一支刻有分划的铅笔(或木条)。可是和手臂一结合起来,就变成一具非常灵活方便的测距"仪器"了。
铅笔上的分划,是按每个人臂长(手臂向前平伸,从眼睛到拇指虎口的距离)的百分之一为一个分划刻画的,所以叫臂长尺。比如,某人的臂长是60厘米,那么臂长尺上的一个分划就是6毫米。有了臂长尺,只要事先知道目标的大小,就可以用臂长尺测出距离。
那么距离是怎样计算的呢?前面已经说过,臂长尺上的每个分划是臂长的百分之一,如果目标的高度(或宽度)占一个分划时,也正好是距离的百分之一,占两个分划,就是百分之二。这样,根据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道理,距离:目标高度(间隔)=100(臂长)∶分划数(臂长尺),就可以得出求距离的公式:
距离=高度(间隔)×100分划数
例如:测得前方电话线杆的一个间隔,约5个分划,我们知道一般电话线杆间隔是50米,那么到电线杆的距离是:
50米×100=1000米。
‘玖’ 怎样用大拇指测距离
大拇指测距离技巧
大拇指测量距离轮流用左眼和右眼来看,具体用的原理是数学的相似三角形原理。训练时先找一系列有确切距离的标的物,然后,伸出手臂,竖起拇指,先闭左眼看指头与标的物的位置,再闭右眼,观察指头与标的物的位置。
据此认定实际距离与左右眼分别观察到的指头与标的物的位置的关系。在实际使用时,利用左右眼分别观察到的指头与标的物的位置的关系来判断实际距离。
技巧须知
向前伸直手臂树起拇指,闭上左眼,右眼、拇指、目标形成直线,闭上右眼,睁开左眼,此时记住左眼、拇指延长直线目标右侧那一点,目测那一点与目标的距离并乘以10,即你到目标的大概距离。
手臂放平目光通过指尖是与水平线的夹角约120密位,看目标高度估算出视线经过目标顶部和目标底部的两条为多少密位,用密位乘以目标高度(凭经验)即为目标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