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安装方法 > 存货选择计价方法不恰当在哪里

存货选择计价方法不恰当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12-19 02:39:13

❶ 一个企业只能选择一种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不得同时选择其他计价方法。 这句话对不对,不对的话错在那里呀,

这句话是错的,应该是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存货的计价方法,一旦确定,不能轻易更改(一般按一个年度来算)。就是说一个企业在一个年度内能选择一种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不得同时选择其他计价方法。

❷ 存货的计价方法

存货计价方法是一种企业会计账务处理方法。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是制订企业会计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将会导致不同的报告利润和存货估价,并对企业的税收负担、现金流量产生影响。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各种存货发出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确定其实际成本。”

根据新存货准则第14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即新准则中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包括移动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2)存货选择计价方法不恰当在哪里扩展阅读:

在通常情况下,外购存货或自制存货与出售商品的成本流转是不一致的,因此产生了存货成本在库存与销售之间的分配问题。为了恰当反映存货流转,在确定存货计价的方法时,要坚持以下标准:

① 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② 坚持客观性原则,如实反映销售成本与期末存货价值;

③ 坚持谨慎性原则,保证企业所有者和潜在投资者作出决策时,尽可能规避风险,使风险收益最大化。同时,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还受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在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时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安排,科学决策。

❸ 存货计价方法的需考虑因素

存货计价方法需考虑的因素:
选择存货计价方法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存货的特点及其管理要求。对于不能互相替换的存货项目以及为特定项目生产和存放的存货,无疑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如果存在大量可以替换的存货项目时,采用个别计价法将不胜其繁,此时,必须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之间作出选择。在大多数情况下,存货的实物管理可能是“先进先出”,因此,采用“先进先出法”比较符合存货的实际情况。
存货计价方法选择需考虑的第二方面的因素就是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会直接影响期末存货价值的确定和销售成本的计算,进而对企业的利润、税收负担、现金流量、财务比率等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采用后进先进法会导致较低的期末存货、销售毛利、所得税和净收益额;而采用先进先出法其结果恰好相反。如果物价持续下跌,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不论物价如何变动,采用平均法(包括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平均法)核算的结果,总是介于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之间。但是,上述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的一般财务影响又会因企业自身的特点及其所处的不同时期而产生差异。例如:周转很快、存货积压很少,则后进先出法的优势也不会充分显示。
存货计价方法选择需考虑的第三方面的因素就是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经营管理和业绩评价的影响。由于存货的实物管理一般是“先进先出”的,如采用后进先出法核算,其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不仅如此,后进先出法虽然能够减少所得税,但同时会导致较低的净收益,影响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影响以净收益为基础的各种奖励和报酬。因此,从内部管理及业绩评价的角度出发,采用先进先出法比采用后迸先出法更为合理。此外,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经营业绩的比较时,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也将影响业绩评价的正确性。

❹ 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不同的影响

错误
采用不同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最后确认的当期销售成本是不一样的,然后账面的存货价值也会不一样,所以会影响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损益,但是不会影响负债项目

❺ 浅谈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

浅谈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或物料等,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浅谈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 篇1

一、存货计价方法的合理选择的意义

存货是企业一项很重要的资产,所占的比重较大,合理选择存货的计价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是制订企业会计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将会导致不同的报告利润和存货估价,对企业的税收负担、现金流量产生影响,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经营成果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存货在大多数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处于不断购买、耗用和销售之中,因而存货数量及其价值的确认(即存货计价问题)至关重要。存货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所以合理选择存货的计价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至关重要。

二、发出存货计价方法

1.按实际成本计价

按实际成本计价进行存货核算时,存货收入与发出均按实际成本进行计价,存货的总帐和明细账均按实际成本设置与登记。按实际成本计价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计算方法

(1)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以先购入的存货应先发出(销售或耗用)这一种存货实物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先购入的存货成本在后购入存货成本之前转出,据此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

(2)移动平均加权法

移动平均加权法,是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的数量与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之和,据以计算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的依据。计算公式:

存货单位成本= (原有库存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次进货的实际成本)/(原有库存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 )

(3)月末一次平均加权法

月末一次平均加权法,指以当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上月期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以

当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

存货单位成本= (月初库存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某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某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

(4)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又称个别认定法,具体辨认法,分批实际法。这种方法是注重所发出的存货具体项目的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之间的联系。假设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相一致,按照各种存货,逐一辨认分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作为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即把每一种存货的实际成本作为计算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的基础。对于不能代替使用的存货、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

举例说明上述计算方法的差异。

企业本年先后进货两批,1月份第一批30件,单价10元。6月份第二批70件,单价12元。3月份出售10件,12月份出售90件。100件货物到年底全部出售。

先进先出法:

3月份出售:10*10=100元;12月份出售:20*10+70*12=1040元

总收入1140元

移动平均加权法:

3月份出售:10*10=100元;

12月份出售,单位成本为(20*10+70*12)/90=11.56元,90*11.56=1040元, 总收入1140元;

月末一次平均加权法:

单位成本为(30*10+70*12)/100=11.4元,100*11.4=1140元

总收入1140元

2.按计划成本计价。

存货核算按计划成本计价时,存货的总帐和明细帐均按计划成本进行登记,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则作为存货的成本差异另行组织核算,并要将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将期末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后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方法的,一般适用于存货品种繁多、收发频繁、日程核算工作量大的企业。如大中型企业中的各种原材料、低值易耗品等。自制半成品、产成品品种繁多的,或者在管理上需要分别核算其计划成本和成本差异的,也可采用计划成本核算。发出按计划成本法计价分为两部分实施:

(1) 计划成本的制定。

按计划成本进行存货核算,正确地制定各类存货的计划成本是进行存货核算的前提,存货计划成本的制定,应根据存货实际成本的组成内容,考虑供货单位,运输方式和其他方面的因素予以制定,力求与实际成本尽可能相接近,而且应保持相对的稳定,除有特殊情况应随时调整外,在年度内一般不做变动。

(2)存货成本差异的计算。

存货成本的差异是指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相比较的差额,一般分为超支差异与节约差异两种情况。超支差异是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额,节约差异是实际成本少于计划成本的差额。在实际工作中,应先计算出存货成本差异率,然后计算出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并将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期末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三、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一)存货计价方法选择的参考标准

一般来说,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和市场经济状况,并考虑以下几点,选择适合企业的计价方法的计价方法。

1.客观性

企业在选择存货的计价方法,应注意不同存货的计价方法对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影响,应选择一种能较为客观的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的计价方法

2.实际性

各种计价方法均有有点和不足,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会计工作基础的水平,从符合企业工作的重要性出发,选择一种适合企业财务状况并且对企业的生产利大于弊的存货计价方法。

3.谨慎性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为保证企业生产的持续经营的进行,企业应选择适合企业的较为稳健的存货计价方法。

4.目标性

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的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企业在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时,应当从企业长期经营目标出发,选择适合企业的存货计价方法,而不是以企业的短期行为轻率抉择。

(二)不同计价方法的优缺点

1.个别计价法

但这种方法的前提是需要对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以辨别其所属的收入批次,实务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难较大。

企业中一般不能互换使用的存货、或为特定的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并单独存放的存货,以及购入批次少、容易识别、单位价值较高的贵重物资,一般采用个别计价法。并且这种方法在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下均可使用。

2.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在确定每次发出存货购入存货的成本时较为简单,适合于物价下降的时候 但在月末计算总成本时比较麻烦,物价上升时,因采取先前的价值,会虚增成本。

3.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这种方法只需在月末计算一次,比较方便。但只能在期末确定存货成本,无法随时从账面上提供存货的结存金额,不利于加强存货的日常管理。同时无论在上涨还是下跌情况下,计算出的存货成本与现行成本都有一定的差距,并且这种方法在实地盘存制下才可用。

4.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保证了企业成本费用的事中跟踪,有利于使企业利润保持稳定,便于核查账面库存数额,将繁琐工作分流减轻月末负担。但是仍需大量计算,当发生退货、接发货时间不一致时,会产生一定价差,影响企业的成本。

(三)不同计价方法对损益影响

根据存货期初成本+购入存货成本=存货期末成本+发出存货成本,分析以下各种计价方法。

1.采用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能够较为精确核算购入、发出存货的价值,但采用这种方法极易被用作调节利润的手段。因为如果营业不佳,估计利润不高,管理人员就可以高价售出低成本的商品,以提高利润,或以相反的方法调低利润。

2.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适合于物价下降的时候,能够合理计价。但在物价上升时因采取先前的价值,会虚增成本。

3.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无论在物价上涨还是下跌情况下,计算出的存货成本与现行成本都有一定的差距。

4. 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能使企业利润保持稳定,便于核查账面库存数额,但在发生退货、接发货时间不一致时,会产生一定价差。

存货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则:

销货收入为:8×(30+50)+10×(40+30)=1340(万元)

销货成本为:5×30+6×(50+40)+7×30=900(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为:销货收入-销货成本=1340-900=440(万元)

按照目前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计算企业所得税额为:应纳税所得额×25%=440×25%=110(万元)

存货计价采用加权平均法,按年计算加权平均成本(一般按月,为了简化起见)。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则:

销货收入为:8×(30+50)+10×(40+30)=1340(万元)

存货平均单位成本为:

(150+540+280+160)/(30+90+40+20)=6.28(万元)

销货成本为:

6.28×(30+50+40+30)=942(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为:

1340-942=398(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为:

398×25%=99.5(万元)

采用移动平均法,企业所得税税率也为25%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该企业该年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变为以下情况:

销货收入为:

8×(30+50)+10×(40+30)=1340(万元)

第一次购货的平均单位成本为:

(150+540)/(30+90)=5.75(万元)

第一、二次发货的存货成本为:

5.75×(30+50)=460万元

结存存货成本为:

5.75×40=230(万元)

第二次购货的平均单位成本为:

(230+280)/(40+40)=6.375(万元)

第三、第四次发货的存货成本为:

6.375×(40+30)=446.25(万元)

销货成本为:

460+446.25=906.25(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为:

1340-906.25=433.75(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为:433.75×25%=110.9375(万元)

总结:不同的计价方法,会使结转当期销售成本的数额有所不同。期末存货的大小与销货成本的高低成反比,从而会影响到企业当期应纳税利润数额的确定,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期末存货如果计价过低,当期的利润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2)期末存货计价过高,当期的利润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3)期初存货计价过低,当期的利润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4)期初存货如果计价过高,当期的利润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

(四)不同时期对存货方法选择的影响

在通货膨胀时期,可选择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通货紧缩时,可选择先进先出法法。 通货膨胀时期,因为物价上涨,发出存货价格会被提升从而虚增利润,所以采用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最能反应存货的真实成本。而在通货紧缩时,物价下降,出于谨慎性原则,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出来的期末存货价值低,当期领用的存货价值高,从而增加当期成本,减少当期应税所得额。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中级财务会计,2010

[3]叶英华 存货的计价方法对企业的影响【J】商业会计,2008

[4]侯君邦 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分析 技术探索,2011

[5]曾庆娟 朱永慧 浅议移动加权平均法核算发出存货的优缺点【J】科技资讯,2010

浅谈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 篇2

一、选择存贷计价方法的标准

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是由于存货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不一致和同质的存货实际取得的成本不同而产生的。存货流转包括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两方面。在通常情况下,外购或自制的存货与出售商品的成本流转是不一致的,因此产生了存货成本在库存与销售之间的分配问题。为了恰当反映存货流转,在确定存贷计价的方法时,要坚持以下标准:①以历史成本为基础;②坚持客观性原则,如实反映销售成本与期末存货价值;③坚持谨慎性原则,保证企业所有者和潜在投资者作出决策时,尽可能规避风险,使风险收益最大化。同时,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还受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在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时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安排,科学决策。

二、各种存货计价方法对经营成果的影响

存货主要用于对外销售,构成销售成本。同时,还有可能自用,构成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等,但是所占比重很小。存货计价方法造成存货价值的差异对经营成果的影响主要通过销售成本发生作用。

采用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平均法使得本期销货成本介于早期购货成本与当期购货成本之间。这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销售成本不被易操纵,因而被广泛采用。但采用这两种方法会使当期销售利润大于与当期实际进货成本配比得到的销售利润。计算得到的销售成本既不能与当期销售利润配比,又不能完全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损害了前后两个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个别计价法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工作繁重,成本较高,对大多数存货品种来说都不实用。先进先出法是以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这样一种存货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先进先出法下,存货较接近于最近购货成本。因此,在通货膨胀条件下,销售成本偏低,使得利润虚计。

后进先出法假设后收进的存货先发出,发出的存货按最后收进的单价进行计价。销售成本较接近当前的市价。在通货膨胀条件下,销售利润较存货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低,但是,当期销售收入能与当期销售成本相配比,能够反映出当期经营者的经营绩效。

三、后进先出法是当前我国存贷计价较为理想的方法

尽管后进先出法有其不足,但在目前我国国情下,仍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首先,通货膨胀的经济大环境为后进先出法的采用创造了客观条件。尽管为了削弱通货膨胀的影响,有关方面已经提出了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但是,这一方法在我国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其次,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差别和国家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考核方法使国有企业倾向于采用有利于提高当期会计利润的会计方法。笔者认为,近年来,国有企业普遍不景气与存贷计价方法的选择不无关系。再次,后进先出法不仅能够谨慎地反映当期会计利润,避免企业利润的过度分配,维护投资者、债权人的长远利益,还能够客观地反映当期销售成本,与当期销售收入配比,满足会计信息的客观性要求。

;

❻ 存货档案中的存货属性选择不正确会产生什么影响

对企业的资产负债产生影响。
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对企业财务状况、利润、所得税、现金流量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具体如下:
(1)存货计价对企业损益的计算有直接影响。采用的计价方法不同存货发出企业的成本金额也就不同。如在物价下跌的情况下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出的存货发出成本比加权平均法计算出的企业成本要高依此而计算出来的本期利润就会偏低所得税费用也会跟着减少本期的净利润就会降低。
(2)存货计价对企业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金额有直接影响。由于存货的计价方法不同计算出的期末存货价值也会不同。如在物价下跌的情况下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出来的期末存货价值比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的期末存货价值要低期末存货价值的大小又会直接影响流动资产的价值进而影响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流动比率的大小。
(3)存货计价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
由于存货的计价方法不同会影响企业利润的大小而利润的大小又直接决定了企业应交所得税金额和利润分配金额。企业的利润高应交的所得税金额就多可供分配的利润就多企业因支付所得税、支付投资者利润引起的现金流出就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因此企业在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时应充分考虑每一种计价方法对企业利润、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的影响。应结合企业存货管理的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一种比较适宜的计价方法确定后不得随意变更。

❼ 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标准

选择存货计价方法的标准:
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是由于存货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不一致和同质的存货实际取得的成本不同而产生的。存货流转包括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两方面。在通常情况下,外购存货或自制存货与出售商品的成本流转是不一致的,因此产生了存货成本在库存与销售之间的分配问题。为了恰当反映存货流转,在确定存货计价的方法时,要坚持以下标准:① 以历史成本为基础;② 坚持客观性原则,如实反映销售成本与期末存货价值;③ 坚持谨慎性原则,保证企业所有者和潜在投资者作出决策时,尽可能规避风险,使风险收益最大化。同时,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还受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在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时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安排,科学决策。

❽ 如何正确选择存货计价方法的建议

存货在大多数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处于不断购买、耗用和销售之中,因而存货数量及其价值的确认(即存货计价问题)至关重要。并且采用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经营成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不少企业由于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全面,理解不深刻,或受某一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企业存货计价方法做了不切合企业实际的选择,从而对企业的存货管理、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不利影响。在此,笔者对不同存货计价方法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帮助企业做出合理选择。

存货成本流转的假设

企业的存货是不断流动的,有流入也有流出,流入与流出相抵后的结余即为期末存货,本期期末存货结转到下期即为下期的期初存货,下期继续流动,就形成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存货流转。

存货流转包括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两个方面。企业存货实物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流转成为存货的实物流转。所谓存货成本流转指外购或自制存货的成本流入及出售商品时的成本流出。在理论上,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其实物流转应当一致,也就是说,购置存货时所确定的成本应当随着该存货的销售或耗用而结转。例如,某商品购进成本,第一批100件单价15元,第二批50件单价10元,第三批80件单价11元。本期销售结果是,第一批售出80件,第二批售出30件,第三批售出10件。由此可见,该商品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一致的情况非常少见的。因为,企业的存货进出量很大,存货的品种繁多,存货的单位多变,难以保证各种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相一致。由于同一种存货及单价不同,但均能满足销售或生产的需要,在存货被销售或耗用后,毋需逐一辨别哪一批实物被发出,哪一批实物留作库存,成本的流转顺序和实物的流转顺序可以分离,只需要按照不同的成本,流转顺序确定已发出存货的成本和库存存货的成本即可。这样就出现了存货成本流转的假设。

采用某种存货成本流转的假设,在期末存货与发出存货之间分配成本,就产生了不同的存货成本分配方法,即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按照国际会计惯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常见的存货计价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等。

几种存货计价方法的分析

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又称分批实际法,个别认定法,具体辨认法。这种方法是假设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相一致,按照各种存货,逐一辨认分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作为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比较合理、准确,但这种方法的前提是需要对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以辨别其所属的收入批次,实务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难较大。并且采用这种方法极易被用作调节利润的手段。因为如果营业不佳,估计利润不高,管理人员就可以高价售出低成本的商品,以提高利润,或以相反的方法调低利润。

企业中一般不能互换使用的存货、或为特定的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并单独存放的存货,以及购入批次少、容易识别、单位价值较高的贵重物资,一般采用个别计价法。并且这种方法在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下均可使用。

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也称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指以期初存货数量和本月购进存货数量作为权数来确定本期存货发出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这种方法只需在月末计算一次,比较方便。但只能在期末确定存货成本,无法随时从账面上提供存货的结存金额,不利于加强存货的日常管理。同时无论在上涨还是下跌情况下,计算出的存货成本与现行成本都有一定的差距,并且这种方法在实地盘存制下才可用。

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平均法,是指以本批购进数量加账面结存数量的权数,滚动计算加权平均单价,并据以确定存货发出成本与期末存货成本。

移动平均法的优点在于能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并且每次购入存货的单位成本和购入前库存存货的单位成本对发出存货成本的影响,分别与购入数量加购入前库存数量的多少成正比,因而成本计算较为客观可信,但与市价仍有一定差距,而且频繁地计算移动单位平均成本,使存货核算相当繁琐。对于储存在同一地点性能相同的大量存货一般采用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只能用于永续盘存制,不能用于实地盘存制。

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根据先购进的存货先发出的成本流转假设对存货的发出和结存进行计价的方法。在物价持续上涨情况下,采用此法使存货发生成本降至最低,从而使账面利润需增,导致资本分派过度,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不利。

经营活动受存货形态影响较大或存货容易腐烂变质的企业,一般采用先进先出法,并且这种方法在永续盘存制和实地盘存制下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相等。

后进先出法

后进先出法是根据后购进的存货先发出的成本流转假设,对存货的发出和结存进行计价的方法。

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的发出存货的成本接近于近期市场价格,使现时成本与现时收入得到配比,从而较合理地确认了当期收益,在物价持续上涨情况下,可以使当期出材料成本升高,利润降低,延迟企业交纳所得税,减少通货膨胀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由于期末材料结存成本是按早期价格确定的,这样也减少了库存材料的资金占用,可以增加企业后劲,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符合稳健性原则。但这种方法有可能会造成成本虚增或虚减。并且在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下,这种方法计算的发出存货的成本不相等。

几种存货计价方法的对比评价

各种存货计价方法是因物价变动而产生的。若存货进价固定不变,不同存货计价方法将失去存在的必要。对各种存货计价方法的评价也要以物价变动为背景。下面以物价上涨为前提比较几种存货计价方法。

从价值角度看

采用先进先出法时,期末存货均按后期进价计算,比较接近编表日重置成本,使资产计价较为合理。当采用后进先出法时,期本存货按较早期的单价计量,与编表日的重置成本差距较大,物价变动幅度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在通货膨胀时期,后进先出法所产生的期末存货数偏低,使资产计价失去意义。结果,财务分析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营运成本、流动比率、投资报酬率偏低。从利润确定角度看,后进先出法,则以最近的进货成本可与最近的营业收入相配比,可以产生较有意义的利润数据,以恰当地解释评价预测企业的经营成果。所获得的利润倘以所得税、股利等形式全部分配的话,也不会过多影响企业按原有规模持续经营。相反,若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以较早期的存货成本与现时的营业收入相配比,毛利虚计。若将算得的毛利全额以所得税、股利等形式分尽的话,收回的成本因数额较低,在现时物价水平下,难以重置相同数量的存货,致使企业不能按原有规模持续经营。

从纳税和现金流量角度看

后进先出法具有压低期末存货成本、提高销货成本,减少本期应税利润,因而减少应纳税所得产生的现金流,因此使企业的净现金的流入比采用先进先出法和平均法为多。但是,后进先出法减少应纳所得税额和增加净现金流入的效果并非绝对。从长远时期看,企业的全部存货成本,不管何时形成,正常情况下最终将转化为销货成本。若所有存货均已售出,其成本将全部转化为销货成本,则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无论采用哪种存货计价方法,几个会计期的销货成本总额、税前利润总额、所得税总额、税后利润总额、现金流入总额都是一致的。

从管理人员业绩评估角度看

某种存货计价方法的合适与否,还与企业管理人员业绩评价方法与奖励机制有关。不少企业按利润水平的高低来评价企业管理人员的业绩,并根据评价结果来奖励管理人员。此时,管理人员往往乐于采用先进先出法,因为,这样做会高估任职期间的利润水平,从而多得眼前利益。

企业存货计价法的选择

对于企业来说,选择哪种存货计价方法最好,主要看企业所在的角度、考虑的主要因素,另外还要看企业所经营存货的特点和财产物资的盘存制度以及物价变动情况等,适合企业的存货计价方法才是最好的计价方法,企业才会从中受益。所以企业必须全面考虑,扬长避短,选择最适合企业的存货计价方法。

❾ 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及优缺点

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以及个别计价法。

一、先进先出法

优点:使企业不能随意挑选存货计价以调整当期利润。

缺点:

工作量比较繁琐,特别对于存货进出量频繁的企业更是如此.而且当物价上涨时,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反之,公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期利润。在通货膨账情况下,先进先出法公虚增利润,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不利于企业资本保全。

二、加权平均法

优点:

计算方法简单。

缺点:

不利于核算的及时性;在物价变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按加权1均单价计算的期末存货价值与现行成本有较大的差异。适合物6变动幅度不大的情况。

三、个别计价法:

优点:

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比较合理、准确。

缺点:

实务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难较大。适用于容易识别、存货品种数量不多、单位成本较高的存货计价。

(9)存货选择计价方法不恰当在哪里扩展阅读:

(1)先进先出法是以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据此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

(2)先进先出法以实地盘存制为基础计算的结果与永续盘存制相同。

(3)在先进先出法下,存货成本是按最近购货确定的,期末存货成本比较接近现行的市场价格。

(4)当物价上涨时,先进先出法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反之,当物价下跌时,会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期利润。

(5)先进先出法的优点是使企业不能随意挑选存货计价以调整当期利润;缺点是工作量比较大。

❿ 存货计价方法的矛盾协调

存货计价方法选择的矛盾及其协调:
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需要考虑上述多方面的因素,而采用任何一种方法难以兼顾各方面的要求。撇开采用个别计价法的情况不谈,先进先出法虽然能够较好地适应存货管理、存货估价及业绩评价的要求,但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会导致较高的所得税支出。后进先出法的情况与此恰好相反。加权平均法除了核算工作量相对较少外,居于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之间,移动平均法的情况与加权平均法基本相同,只是核算工作量比加权平均法要大。由于现代会计已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处理,会计核算工作量已不再是制约存货计价方法选择的重要因素。因此,存货计价方法选择的范围可以缩小到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两种。
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如果根据客观情况及利益权衡的变化频繁地在两种方法之间不断地转换,势必与一贯性原则的要求相冲突,会给人留下“粉饰”和“调剂”的嫌疑,也难以与采用另一种方法的其他企业进行业绩的比较。
解决问题的唯一的出路是同时报告两种存货计价方法得出的会计信息。这也就意味着税法应该允许企业会计核算中采用的存货计价方法与计算应交税金时应当采取的存货计价方法不一致;否则,会与税收法律有冲突。我国目前税法中尚无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和纳税计算必须采用同一种存货计价方法的明确规定,故上述作法也是可行的。具体地说,由于先进先出法与存货的实物管理、存货销售价格的确定、存货估价及业绩评价相适应,且这些管理及决策是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交纳所得税只是定期的,故存货的日常核算可以采取先迸先出法,期末时再采取后进先出法对其进行调整,以发挥后进先出法可以减少所得税支出的优势,财务报告则同时列报这两种不同存货计价方法核算的结果。

阅读全文

与存货选择计价方法不恰当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路阻值的计算方法 浏览:966
测量房屋角尺的使用方法 浏览:801
禽腺病毒检测方法 浏览:473
皮制手机壳清洗方法 浏览:156
学习英语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浏览:77
橘子的使用方法 浏览:977
四年级检测电路有两种方法分别是 浏览:935
安阻法的测量方法 浏览:143
儿童低烧怎么办简单的退烧方法 浏览:396
淘宝上的存钱方法怎么存 浏览:107
猫术后化脓最佳治疗方法 浏览:12
夹核桃的工具安装方法 浏览:17
二年级画小汽车简便方法 浏览:39
螺旋式led灯泡安装方法 浏览:220
酸奶的食用方法 浏览:139
神经性胃炎的治疗方法 浏览:258
人工整枝的主要技术方法有哪些 浏览:185
大田玉米收割方法视频 浏览:702
山东省教学方法 浏览:825
支付密码一般怎么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