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节活动度的评定标准
关节活动度(ROM)的评定具体内容
ROM评定的工具与规则
ROM的测量
一、测量工具:
量角器、脊柱活动测量(皮尺)。
二、测量方法
1、舒适体位 2、暴露测量的关节
3、确定测量关节的骨性标志
4、专人测量 5、主动关节活动测量、被动关节活动测量(以划线方式定位)。
6、正确找准运动轴、固定臂、移动臂
三、测量结果的记录
内容:关节名称、左右、主动ROM、被动ROM、关节强直(纤维性、骨性)、挛缩、痉挛等
第三节 ROM的测量方法
一、脊柱
(一)颈椎ROM
1、颈前屈 0 ° -- 45°
2、颈后伸 0 ° -- 45°
体位:端坐或直立 轴心:下颌角 固定臂:肩上
3、颈侧屈 0 ° -- 45°
体位:端坐或直立 轴心:第七颈椎棘突 固定臂:双肩上
4、颈旋转 0 ° -- 45°
体位:仰卧 轴心:头顶 固定臂:平床面
(二)胸和腰椎ROM
1、脊柱前屈0°-80°
体位:直立位 轴心:L5棘突 固定臂:体侧中线
运动测量:角度、弯腰手指离地距离、弯腰时第七颈椎棘突之第一骶椎长度1.6CM
2、脊柱侧屈0°-40°
体位:直立位 轴心:S1 固定臂:背中线
运动测量:角度、侧屈时指尖与膝关节的距离
3、脊柱后伸0°-30°
体位:直立位 轴心:S1 固定臂:体侧中线
4、脊柱旋转0°-45°
体位:仰卧或直立位 轴心:头顶 固定臂:平床面
二、上肢ROM
(一)肩部关节
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肩部的骨骼包括肱骨、锁骨、肩胛骨、胸骨、胸壁,组成肩部六个关节:盂肱、肩锁、胸锁、喙锁、肩肱、肩胛胸壁关节。盂肱关节是全身活动范围最大的一个关节,分别可在三个面围绕三个运动轴进行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运动。
肩部的运动主要是盂肱、胸锁、肩锁、肩胛胸壁四关节配合协调共同完成。 前屈60º、外展30º、由盂肱关节完成,以后的运动由肩胛胸壁关节参与,运动比例2:1。
1、肩关节屈0°-180°
体位:坐或仰卧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体侧中线
2、肩关节后伸0°-60°
轴心:肩峰 固定臂:体侧中线
3、肩关节外展0°-180°
体位:坐或俯卧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后上臂中线
4、肩关节水平外展0°-40°
体位:坐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颈后
5、肩关节水平内收0°-130°
体位:坐或仰卧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颈后
6、肩关节外展内旋0°-70°
7、肩关节外展旋外0°-90°
二)肘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
肱尺关节:肘关节的主要部分,完成屈伸运动。
肱桡关节:协助近端桡尺关节的运动。
桡尺近端关节:完成前臂旋前、旋后运动。
2、肘关节伸展-屈曲0°-135°/150 °
体位:坐位 轴心:肱骨外上髁 固定臂:上臂中线
3、前臂旋后0°-80°/90 °
体位:坐位 轴心:尺骨茎突 固定臂:与地面垂直
4、前臂旋前0°-80°/90 °
体位:坐位 轴心:尺骨茎突 固定臂:与地面垂直
(三)腕ROM
解剖及运动学
腕部关节是由桡、尺骨远端及8块腕骨组成。狭义:桡腕关节。广义:桡腕、腕骨间、桡尺远端关节。桡腕关节可行掌屈、背伸、尺、桡偏四种运动;桡尺近、远端关节共同完成旋前、旋后运动;腕骨间关节协助桡腕关节的屈伸运动,掌屈以桡腕为主,背伸以腕骨间关节为主。
1、腕关节掌屈0°-80°
体位:坐位 轴心:桡骨茎突 固定臂:桡骨平行
2、腕关节背伸0°-80°
体位:坐位 轴心:桡骨茎突 固定臂:桡骨
3、腕关节尺偏0°-30°
体位:坐位 轴心:手背第三掌骨根部 固定臂:前臂中线
4、腕关节桡偏0°-20°
(四)、手部关节
1)解剖:骨的构成 8个腕骨、5个掌骨、14个指骨(拇指2个指骨)数个籽骨。
A、腕间关节:腕骨间关节(相邻腕骨间)运动很小。腕横关节(两排腕骨间)运动大。
B、腕掌关节 拇指腕掌关节外展、对指活动大,其余小,4、5屈、伸15`20`
C、掌骨间关节 3个(2-5间)
D、掌指关节屈、伸、侧方运动,被动旋转。
E、指间关节 屈、伸运动。
2)运动学概要
拇指:掌腕关节屈、伸、内收、外展、旋转。2--5指掌指关节屈、伸、外展、内收。
3)手的功能
3个功能轴;纵轴、前后轴、横轴
手的动作;握、捏、钩。
手的休息位与功能位;休息位 腕关节背伸曲10 ~15度,其余手指关节自然微屈
手的功能位;腕背伸20~25度,拇指掌侧外展。
4)活动范围测量;
手指ROM
1、掌指关节( MP)屈曲0°-90°
体位:坐位 轴心: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2、掌指关节(MP)过伸0°-15 ° --45°
体位:坐位 轴心: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3、掌指关节(MP)外展0°-15 ° --45°
体位:坐位 轴心: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4、近端指间关节(PIP)屈曲0°-110°
体位:坐位 轴心: PIP顶部 固定臂:近节指骨
5、远端指间关节(DIP)屈曲0°-90°
体位:坐位 轴心: DIP顶部 固定臂:远节指骨
5)拇指ROM
1、拇指掌指关节(MP)屈曲0°-50°
体位:坐位 轴心:拇指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2、拇指指间关节(IP)屈曲0°-90°
体位:坐位 轴心:拇指指间关节顶部 固定臂:近节指骨
3、拇指桡侧外展0°-50°
体位:坐位、手掌平桌面
轴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桡骨
4、拇指掌侧外展0°-50°
体位:坐位、手背平桌面 轴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桡骨
5、拇指对指
用尺测量
三、下肢ROM
1、髋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
髋关节是球凹形关节。颈干角:110~140度,平均127度,〉140度为髋外翻,〈110度为髋内翻。前倾角20度,股骨内旋时前倾角消失,外旋时前倾角增大。
髋关节的运动轴:额状轴屈、伸。矢状轴内收、外展、垂直轴。
2)ROM测量
量前屈125度,后伸15度,内收35度,外展45度,内外旋各45度。
2、膝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膝关节由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及髌骨构成。股胫关节、髌股关节、胫腓近端关节。膝关节屈伸运动,屈膝时轻度旋转
膝关节内半月板功能:保护、充填、制动、调节压力、滚珠作用、润滑作用、弹簧作用。
2)ROM测量
膝关节屈--伸0~130度。内旋0~30度,外旋0~40度。
3、踝及足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踝关节:下胫腓关节(上下、前后、旋转、侧方运动),距小腿关节(背伸、跖屈)
踝关节韧带:前、后韧带、三角韧带(内; 距胫前韧带、胫舟韧带、距胫后韧带、跟胫韧带)腓侧副韧带(外; 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
足部:共26块骨组成;跗骨7、跖骨5、趾骨14。足部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趾骨间关节。重要关节;距下关节(距跟关节)、距舟关节、跟骰关节。前两个关节使足发生内、外翻,后两个关节称为跗横关节使足发生内收外展。
ROM测量
踝关节活动范围:跖屈45度、背伸45度,内翻40度,外翻40度,
Ⅱ 手工旗袍尺寸的测量方法
旗袍可以极尽展示女性的身材曲线。因此定制旗袍对量体的要求很高,下面的教程帮助喜欢旗袍的朋友学会自己测量精准的16项常用尺寸。
1.身高——赤足站立, 测量从头顶到脚跟的距离。
2.领围——测量脖子的圆周长度 (从两侧锁骨的中心点开始,绕颈部一圈,再回到锁骨中心点)。 当布尺绕颈部一圈后, 须留一根食指尖可伸进去的宽度。 从侧面看, 布尺会从颈部后方往前方些微向下倾斜, 并非呈现水平。
3.夹圈(袖圈),有时不需要这项数据——测量手臂和肩膀接合处的圆周长度。 (测量方法: 从肩膀上方绕过腋下后, 再回到肩膀上方, 围成一圈。)
4.上手臂围——测量手臂上半部二头肌的圆周长度,也就是上手臂最宽的地方。
5.手臂长,也可直接要求袖长——手臂自然伸直垂下, 测量肩膀到手腕关节的长度。
6.正面胸宽,也叫前胸横——从左边腋下到右边腋下的宽度。
7.胸围——穿着内衣, 然后把布尺置于胸部最饱满的地方, 绕过腋下, 然后围成一圈。 请注意这不是您的内衣尺寸。
8.胸距——穿着内衣, 测量两侧胸部最高点 (BP点) 间的距离。
9.后肩宽,就是常说的肩宽——测量从一边的肩关节, 通过脖子后面骨头, 到另一边肩关节的距离。 布尺不会成直线, 而会有一点微弯。
10.后背宽,也叫后背横——测量两侧腋下间的距离。 (布尺置于后背测量)。
11.腰围——腹部成自然放松状态, 将布尺沿着肚脐上方的腰围线围成一圈。
12.腹围——腹部成自然放松状态, 用布尺从最宽的地方开始绕一圈, 布尺通常位于臀骨的上方处。
13.臀围——用布尺从臀部最宽的地方开始, 通过臀骨, 围绕一圈。 这时布尺处于臀部最宽的地方。
14.正面胸高——测量从肩膀最高点处到胸部最高点 (BP点) 的距离。
15.正面腰节,就是前腰节——测量从肩膀最高点处,通过胸部最高点 (BP点),然后到腰的长度。
16.后腰节:后肩到后腰长度——测量从肩膀最高点处到后腰的长度。
另外,有时候还需要测量“上胸围”、“下胸围”等。对于旗袍定制,“坐高”也是经常需要测量的一项尺寸。即人端坐时板凳与肩部最高处的距离。
Ⅲ 肩部检查的步骤是怎样的
肩部也称肩胛带,包括锁骨、肩胛骨和肱骨上端,及附着其上的韧带及肌肉。它由3个关节组成,即胸锁关节、肩锁关节和肩关节。它们都参加关节活动,形成一个整体。胸锁关节是轴心,最大弧度表现在肩关节的活动上。
视诊:要从前后两方面观察,对比两侧。
肩前有无畸形、肿胀、肌萎缩等。锁骨位于皮下呈横S形,骨折时,向前上方成角,肩胛下垂。方肩畸形发生在肩脱位,或肩锁关节脱位,锁骨远端向上突起,破坏了肩外缘圆形弧度;也可发生在三角肌萎缩(结核)或麻痹,后下常合并肱骨头向下移位的现象,所谓“半脱位”。
肩后主要观察肌萎缩,肩胛骨畸形成胛块。斜方肌、菱形肌麻痹时肩胛骨下垂,前锯肌麻痹时肩胛骨离开呈翼状。有时偶见肩胛骨高位称“高肩胛症”。
触诊:沿着锁骨寻找压痛点、成角畸形、异常活动或肿块;压痛点多位于肩前二头肌腱沟,有时在肩峰下肱骨大结节或肩胛骨外缘附近的肌群;肩关节脱位时,肩关节盂空虚,在喙突下或腋窝可触及肽骨头。肩三角,即肩峰、大结节、喙突形成的等边三角形也变形;肱骨颈骨折时,肩部周围压痛明显,有时可触及骨折端异常活动和骨擦音。
活动:肩关节活动范围很大,有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外旋、内旋和环行运动。上述3个关节都参加活动,任何一者有异常,都能影响整体活动。肩外展是主要的功能活动,肩关节本身占2/3,约为120度,其他关节点占1/3,约为60度。
肩关节的被动活动术者立于病人身后,一手固定肩胛骨下角,另一手移动上臂,作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活动,并可用角度尺测量。测量肩关节旋转时,常须将肘屈曲90度位,前臂外展的角度代表肩外旋的角度,前臂内收代表肩内旋。
对疼痛肩关节疾病,如肩周炎,要仔细分析因肌痉挛或关节囊挛缩致的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区别因关节内疾患如结核引起的关节僵硬。
肩胛带的主动活动主要检查肌群的功能。三角肌麻痹时,肩能外展;斜方肌麻痹时,肩外展角度减小且无力;前锯肌麻痹时肩外展困难,仅能到一定角度,且肩胛骨离开肋骨翘起呈翼状,即所谓的翼状肩胛。
有时肩部活动时可听到响声,所谓“弹响肩”,多来自肩胛骨与肋骨之间异常摩擦所致,如肩胛骨内缘畸形,肩胛下肌肥厚,肋骨畸形等。
Ⅳ 功能解剖学1-7.肩关节运动评估
定量分析有3个自由度的关节是很困难的,尤其是肩部关节的运动和位置,原因是某些术语的定义很含糊。例如,如果外展运动被定义为上肢远离身体正中平面的运动,那么这个定义只适用上肢在90°内的上举,因为超过这个角度,上肢是朝靠近身体中轴方向运动的,所以用“内收”这个词将更确切。然而在实际中,为强调这个过程的连续性,我们仍然使用外展这个术语。
定量分析关节的轴向旋转运动则更加困难。如果说定量分析一个在基本平面内的运动有困难的话,那么分析发生在其他平面内的运动就更加困难。不管采用直角坐标系还是极坐标系统,分析时至少需要两个坐标轴。
使用直角坐标系(图1-23),我们可以测量手臂(P)投影在3个参考面即冠状面(C)、矢状面(S)和水平面(T)上的角度。根据X、Y和Z轴的坐标,可以精确地确定P在以肩部为中心的球面上的位置。在这个系统中,无法考虑手臂轴向旋转运动。
在海员所使用的极坐标系统中(图1-24),可以测量手臂的轴向旋转运动。就像在地球上,P点位置可以通过两个角度确定:
1.对应于经线上的α角,代表了前伸角度。
2.对应于纬线上的β角,代表了屈曲角度。
有这两个角度就足以定位了。可以用γ角代替β角,γ角位于冠状面,可以确定纬度。这个系统的优点在于,通过上升的角ω可以推算手臂的轴向旋转角度。
极坐标系统比直角坐标系统更为准确和完整。就像是一艘船在地球表面环行,环形运动所形成的锥体只有用球体表面闭合的环来描绘才合适。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这一方法并不常用,因为对于非海员者来说,这实在是太复杂了。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定量分析手臂相对于任何参考位置上的轴向旋转。这就是通过经线来观察手臂回到参考位置(图1-25)。例如,从人梳头发的位置开始,使肘关节垂直下滑到参考位置,即使经线与开始位置相对应。如果可以小心避免手臂下滑过程中发生的随意旋转运动,那么这个轴向旋转运动可以用常规标准来定量。在这个例子中,轴向旋转接近最大值30°。
Ⅳ 测量肩峰与鹰骨嘴重点是评定什么
当出现肩关节屈曲受限、内外旋受限或其他肩关节功能障碍时,就有必要通过肩关节活动度测试来评估肩关节的基本功能。
业内常用的肩关节活动度评估主要有肩关节屈曲度评估、盂肱关节内旋及外旋评估,现将评估要点罗列如下。
肩关节屈曲度评估
1、被测者呈仰卧状,双臂自然放于体侧,无外展、无内旋、无外旋。
2、肩关节自然适度屈曲(上举),量角器轴心放于肩关节轴心外侧(肩峰往下约2.5-3CM处),固定臂走向与腋中线重合,移动臂置于肱骨外侧中线。
3、一手托被测者大臂,另一手握被测者小臂,在被测臂部放松状态下(肘关节仍要伸直,且没有外展和内、外旋)被动屈曲臂部至终末点或有代偿时读取量角器刻度。
注:肩胛骨过度移动或腰背拱起都属于典型的代偿现象。
盂肱关节内旋度评估
1、被测者仰卧,肱骨外展90度(肱骨与两侧肩峰在一条直线),屈肘90度、掌心向前(若臂部维度较小,可将肱骨稍稍垫高,以减少肩、臂之间在额状面上的落差)。
2、量角器轴心置于肘关节鹰嘴(肘关节突起最尖锐处),固定臂与地面垂直(正常情况下也正好与小臂中线重合),移动臂与尺骨外侧中线重合。
3、盂肱关节被动内旋至终末点或代偿出现时,测量内旋幅度。
注:肩部抬起是最常见的代偿现象。
盂肱关节外旋度评估
体位及量角器的放置方法与盂肱关节内旋度评估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盂肱关节要做与上面相反的外旋动作并对其外旋幅度进行测量。
Ⅵ 怎么做才能自测自己的肩膀是否健康
引言:肩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之一,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患上了健康不健康的问题,比如肩周炎,颈椎病的问题,要知道肩膀如果出现问题的话,是会引发头痛,身体痛,颈椎痛等各个问题,所以想要判断自己的肩膀是否健康的,小编来跟大家说一下。
总结
最后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对于自己肩部肩膀的保养,千万避免受凉,否则也可能会导致肩周炎的出现,同时也不要久坐不动,可以适当的活动一下,拉伸一下肩膀。
Ⅶ 肩关节半脱位康复的疾病简介
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 ,GHS)又称不整齐肩(malaligned shoulder),在偏瘫患者中很常见。表现为肱骨头在关节盂下滑,肩峰于肱骨头之间出现明显的凹陷。GHS可能于偏瘫患者的肩痛有关,可合并臂丛神经损伤,是上肢预后差的标志。GHS的发生率的报道差异很大(0-80%),多在30%-50%之间 。 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主要考虑有如下几个方面:
(1)以冈上肌及三角肌后部为主的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机能低下,以三角肌,尤其是以冈上肌为主的肩关节周围其稳定作用的肌肉瘫痪、肌张力低下被认为是肩关节半脱位的最重要的原因。
(2)肩关节囊及韧带的松弛、破坏级长期牵拉所致的延长。
(3)肩胛骨周围肌肉的瘫痪、痉挛及脊柱直立肌的影响等所致的肩胛骨向下旋转 。 肩关节半脱位并非偏瘫后马上出现,多于病后头几周开始坐位等活动后才发现。早期患者可无任何不适感,部分患者当患侧上肢在体侧垂放时间较长时可出现牵拉不适感或疼痛,当上肢被支撑或抬起时,上述症状可减轻或消失。随着时间的延长可出现较剧烈的肩痛,合并肩关节受限者较无半脱位者多。
查体可见:
肩部三角肌塌陷、关节囊松弛、肱骨头向下前移位,呈轻度方肩畸形。关节孟处空虚,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可触到明显的凹陷,可容纳1--2横指。随着肌张力的增高与运动功能提高,上述体征可逐渐减轻甚或消失。多数患者仅在托起上肢或精神紧张、活动、用力时出现一时性的减轻、消失,在坐位放松上肢无支持下垂时仍呈明显的半脱位表现。
肩胛骨沿胸壁下移,向下旋转,可见关节盂向下倾斜。随着肌张力增高,可见肩胛骨后缩,内缘隆起,位于距脊柱更近的位置,尤其是下角内收,低于对侧下角。握住肩胛骨下端,充分的向外上方牵拉,可使半脱位改善。
早期被动活动肩胛骨及肩关节是可感到无明显阻力。出现痉挛后,被动运动可感到阻力增加,部分患者出现肩痛和肩关节受限,因失去了肌肉的保护,在处理时可因过度牵拉损伤臂丛神经而出现相应的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脊柱侧弯 。 肩关节半脱位尚无公认的诊断标准与方法,使用的临床方法级放射学方法对康复预后的指导意义不大,多只能反映肱骨头下移的程度。
(1)临床方法
①触诊法: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体侧,检查者用示指触诊患侧肩峰突起和肱骨头之间的距离,以其间可容纳的横指数表示脱位的程度。
②人体测量学方法:用带有刻度的两脚规分别测量两侧肩峰突起与肱骨外上髁之间的距离。
(2)放射学方法: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体侧,以45度角倾斜投射角拍双侧肩关节X光片,测量肱骨头中心的水平延长线与关节盂中心的水平延长线间的垂直距离,或肩峰与肱骨头间隙的距离超过14mm或两侧间隙之差大于10mm。
(3)其他:分级的Smith法及Van langenberghe法、Poppen法、测量肱骨头的下降率、肩胛骨下旋角等方法。 仰卧位时,患侧肩胛骨下垫枕,使其处于前伸位,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和手指伸展;患侧卧位时,患侧肩前伸,前屈,伸肘,前臂旋后;健侧卧位时,患侧肩和上肢充分前伸,肘关节伸展。
坐位时,在患肢前方放置一平桌,将患肢托起,避免自然下垂。 1、患侧负重:患者取坐位,头转向患侧,健手协助控制使患侧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患手放在坐位臀部水平略外侧,让躯体向患侧倾斜。患上肢的负重训练,通过对上肢关节的挤压,反射性的刺激肌肉的活动。治疗师一定要用手保证肩胛骨、躯干和肩关节的正确位置。
2、治疗师一只手支持患臂伸向前,另一只手轻轻向上拍打肱骨头。肘的牵拉反射使三角肌和冈上肌的张力活动增加。
3、关节挤压: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方,患侧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治疗师一手放在肘关节处,另一手握患侧手,手掌相触,沿上肢纵轴,向肩关节处施加压力,患者予以对抗,让患者体会在此过程中的感觉,逐渐学会抵抗治疗师手。
4、快速刺激:治疗师手指伸直,在冈上肌、三角肌、肱三头肌上由近及远做快速摩擦或以冰块刺激。 应在不损伤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下进行,被动活动肩关节时,弛缓期肩关节有被动活动范围要控制在正常活动度的50%,随着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增加,无论在治疗中,还是在日常生活转移过程中,治疗师及家始终应牢记加强对患肩的保护,千万不可牵拉患侧上肢,以防加重脱位,造成肩痛,增加治疗难度。
1、肩胸关节的被动运动训练:患者取坐位,治疗师一手扶持患侧上肢近端,一手拖住肩胛骨下脚,辅助患者完成肩胛骨上举、外展、下降、内收的逆时针方向运动。然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相反方向的运动。随着患者主动运动的出现,逐渐由被动运动过度到辅助主动运动、主动运动。患者健侧手搭在患肩上,告诉患者完成肩关节向自己鼻子的方向运动,使肩胛骨前伸,矫正肩胛骨后撤的异常姿势。
2、肩关节屈曲、外展运动:治疗师一手扶持肩胛骨,另一手固定上肢,按肩肱关节与肩胛胸廓关节2 :1的运动比例向前上方运动,肩关节运动过程中,要将肱骨头向关节窝处挤压。在被动活动患侧臂时,在整个运动中,治疗师都要保证肱骨头在盂肱关节中的正确位置。 易化上肢近端的控制能力,抑制远端痉挛
1、患者在治疗台前取坐位,患手放在球上控制不动.治疗师协助调整姿势,使肩胛骨尽量外展,上肢前伸,两侧肩呈水平状态.
2、治疗师可在患者维持训练时与其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对控制有困难的患者可以协助患手保持腕关节背伸及远端固定.根据患者功能水平的不同可以设计不同的运动模式,加大训练难度.
3、对近端弛缓的肌群,如三角肌中部与后部纤维,冈上肌,菱形肌等,可施加扣击方法,口打前要调整患上肢呈抑制痉挛模式体位(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平放在治疗台上).治疗师用大腿压住患手,维持远端的固定及稳定,防止叩打手法对痉挛的影响.叩打手法节奏要快,力量均匀,用手指指腹接触患者身体.
4、上肢操球训练
5、肩胛带负重训练
1)患者面向治疗台,双手支撑于治疗台上。为缓解上肢痉挛,治疗者协助完成患肢肘关节伸展位,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让患者身体重心前移,用上肢支撑体重,然后完成重心左右交替转移,骨盆前倾、后倾,练习肩关节各方向的控制。
2)患者背向治疗台,双侧上肢伸展、外旋,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支撑在治疗台上,髋关节、膝关节伸展,使臀部离开治疗台,上肢充分负重。骨盆完成前、后倾运动,调整肩关节的负重。
3)患者取膝手卧位,治疗师协助患肢肘关节伸展,根据患者上肢负重水平,用移动身体重心的方法调整负荷。治疗师可在肩胛骨处施加外力,或垂直向下,或前后、左右轻轻摆动,使上肢远端固定,活动近端,缓解上肢痉挛。 偏瘫患者若因患侧肌张力降低,而是肩部肌肉无法支持手臂的重量,将导致肩关节半脱位现象。
1、 贴扎时机:搭配诱发肩部主动动作的运动;
2、 贴扎目的:促进棘上肌与三角肌,支持手臂;
3、 体位:手臂摆放在肩胛平面,外展45度;
4、 贴布形状:I型螺旋贴布;
5、 贴法:贴布基部固定于肩胛后侧,其余贴布以自然拉力环绕上臂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