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年级的数学作业。说一说,估计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好方法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怎么解答
估计物体长度时,应该先弄懂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只要长度单位不弄错,一般就不会错。
B. 二年级数学日记怎么写――测量物体
前几天,在学习了怎样计算像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后。我知道了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也就说不管是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你只需测量或知道了它的长、宽、高或棱长后就能计算出它们的体积。我就在纳闷、疑惑像梨、苹果、石块等不规则的物体应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
但今天课上,通过和老师同学们的探讨交流后,我就豁然开朗、茅塞屯开了。原来像梨、苹果、石块等这种不规则物体放入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容器的水中,用求体积差得方法解决。放学后,我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新奇,回家立即找来了一个长方体容器和一个苹果。我想算出苹果的体积,就用老师课上教我们的方法:我先把容器里注入一部分水,再用尺子量出水的长宽高并记录下来:长15厘米,宽10厘米,高12厘米。再把苹果放入容器中又量得:长15厘米,宽10厘米,高15厘米。我记录下后,并列出算式:15×10×(15-12)=15×10×3=150×3=450(立方厘米),我还用同样地方法测量并算出了像梨、橡皮泥、石块等地不规则物体体积。我兴趣盎然。同学们,你们也赶快去动手测测量量算算吧!
C. 小学二年级数学: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的标准去测量。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和零刻度线对准)的标准去测量。
零刻度线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如直尺,皮尺)、线段的刻度的起始点。测量长度工具、线段刻度标零的刻度线。在一般测量中,要将被测物的一端对准零刻度线以便更好的测量与读数。
方法如下:
1、估计被测物长度,选取适当的刻度尺。
2、将物体一端对准零刻度线,并将被测物靠紧直尺。(可垂直,也可平放)
3、读数。(要带单位)
从零刻度线开始量好处:
1、误差可能会比较小,如果读错了开头数值的话。
2、比较方便,不用再计算一遍了。
3、用有零刻度线的测量工具测量比没有零刻度线的测量工具测量更加好读数与使用。
D. 二年级测量标准怎么写呢
二年级测量标准具体的编写方式就是在测量某样物体的时候是以厘米去计算,还是以分米去计算,或者是以米计算整一个物体的长度的。然后在二年级的测量标准里面的话,一般就是以厘米或者分米去进行计算的。
然后在测量某些物体的时候都会去记录下相关的一些数据,然后来制定一个相关的测量标准的。比如一支笔一般就以厘米或者分米去进行计算的,然后在这样子的一个标准里面的话,就能够更好的去测量各种物体。
并且在测量各种物体的时候也能够更加的清晰的看到这些数据,所以说关于二年级的测量标准就可以这样子去进行编写。并且各个年级的标准都是不大相同的。
E.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什么来量二年级上
小学二年级,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刻度尺来量。
刻度尺是以长度单位为标准作刻度记号,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刻度尺的分度值一般为1mm,一般规格的学生量程为10cm、
15cm
、20cm
。刻度尺测量长度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测量仪器正确读数的基础。
(5)二年级测量物体的方法怎么写扩展阅读:
使用时
使用时应注意正确放置和正确观察。
正确放置的关键是做到: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正确观察的关键是视线在终端刻度线的正前方,视线与刻面垂直,看清大格及小格数。
读取结果
一般情况下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如学生用三角尺最小刻度是mm,用它测量长2cm的长度,若正好对准在刻度线上时,正确记录应为2.00cm,其中2.0cm是尺面准确读出的数,由于无估读数,需在毫米的10分位上加“0”。
注意: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写上相应的单位。
分度值
就是单位刻度的意思,也就是最小刻度,尺子的分度值一般都是1mm。零刻线(零刻度线)就是尺子上的标度是“0”的那条线,测量物体时要看零刻线是否磨损,可以把1当作零刻线来量取物体
。
毫米尺的分度值是0.1cm;50格的游标卡尺分度值是0.02mm;一般螺旋测微计分度值是0.01mm;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摄氏度。
分度值就是测量仪器所能测量的最小值。特别要注意它与起始测量值是不同的(不是0)。比如说刻度尺:若它能测的最小长度是1毫米,也就是尺上有的刻度中最小一格的长度是1毫米,就说它的分度值是1毫米,也就是说它测量的长度最小可以精确到1毫米的程度。小于1毫米的物体长度它就测量不准确了。分度值不是刻度尺的“0”刻度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刻度尺
F. 二年级测量标准怎么填
小学二年级测量标准: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先要规定(长度的测量范围),即(精确程度),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比如直接用手在直尺上比划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的物体;测量一下橡皮擦等。
1、在我国,测量标准按其用途分为计量基准和计量标准。
2、给定量的定义可通过测量系统、实物量具或有证标准物质复现。
3、测量标准经常作为参考对象用于为其他同类量确定量值及其测量不确定度。通过其他测量标准、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对其进行校准,确立其计量溯源性。
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应的刻度是几,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如果物体的一端不是对着尺子的0刻度,而是其他刻度,那么把物体两端所对着的两个刻度相减,得到的差就是物体的长度。
G. 小学生测量长度的方法
当我们手边测量工具仅有直尺和三角尺时,而测量的对象却是不规则(或者非直线形)物体,用常规方法不能直接测出其长度,现举一些长度测量常见的特殊方法,有利于学生扩展视野,提高兴趣,活跃思维。
1.化曲为直法
适用范围:这种方法适用于测量较短的曲线。
具体做法:把棉线的起点放在曲线的一端点处,让它顺着曲线弯曲,标出曲线另一端点在棉线处的记号作为终点,然后把棉线拉直,用刻度尺量出棉线起点至终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长度。
实例:测圆形空碗的碗口边缘的长度、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硬币的周长、圆柱的周长、胸围、腰围等。
2.滚轮法
适用范围:这种方法适用于测量比较长的曲线。
具体做法:用一轮子,先测出其直径,后求出其周长,再将轮沿曲线滚动,记下滚动的圈数,最后将轮的周长与轮滚动的圈数相乘,所得的积就是曲线的长度。
实例:测操场跑道的长度、测一个椭圆形花坛的周长。
3.辅助法
适用范围:这种方法适用于部分形状规则的物体,某些长度端点位置模糊,或不易确定。
具体做法:用刻度尺将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借助于三角板或桌面将待测物体卡住,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移到刻度尺上,从而直接测出该长度。如图所示(注意用三角板的直角边夹住物体,并与刻度尺垂直)。
实例:测硬币、球、圆柱的直径,圆锥的高、人的身高等。
4.累积法
适用范围:某些难以用常规仪器直接准确测量的物理量。
具体做法:把某些难以用常规仪器直接准确测量的物理量用累积的方法,将小量变大量,不仅可以便于测量,而且还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程度,减小误差。
H. 小学二年级,要知道物体长度用什么来量
刻度尺。
刻度尺是以长度单位为标准作刻度记号,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刻度尺的分度值一般为1mm,一般规格的学生量程为10cm、15cm、20cm 。刻度尺测量长度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测量仪器正确读数的基础。
(8)二年级测量物体的方法怎么写扩展阅读:
刻度尺使用时
使用时应注意正确放置和正确观察。
正确放置的关键是做到: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正确观察的关键是视线在终端刻度线的正前方,视线与刻面垂直,看清大格及小格数。
刻度尺的误差
1、误差产生的原因来自于测量仪器的准确程度、实验原理的局限性、环境与人为的客观因素等。因此,任何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2、只能努力设法减小误差,不可能消除误差。
3、误差与错误不同,错误是由于方法不当、人为主观因素(读错、记错等)造成的,因此在实验中错误应该避免也能够避免。
4、减小误差的途径:选用准确度较高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熟练实验技能等。在一般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这种方法对偶然误差的减小有效)。
I. 小学二年级直尺测量三个步骤
小学二年级直尺测量步骤:
1、首先认识一下测量尺子,最常用的有直尺与卷尺。
2、直尺的用法是将零点刻度移动到测量物体的边缘。
6、然后观察卷尺与被测量物体是否平行,如果不平行进行校正。
7、然后观察被测物体的另外一侧的刻度尺寸。就是测量物体的尺寸了。
J. 二年级测量标准怎么写
小学二年级测量标准如下:
小学二年级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刻度尺来量。刻度尺是以长度单位为标准作刻度记号,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刻度尺的分度值一般为1mm,一般规格的学生量程为10cm、15cm、20cm。刻度尺测量长度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测量仪器正确读数的基础。
正确使用刻度尺使用时要注意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厚尺子要垂直放置。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测量标准
经国际协议承认的测量标准,在国际上作为对有关量的其他测量标准定值的依据。经国家决定承认的测量标准,在一个国家内作为对有关量的其他测量标准定值的依据。具有最高的计量学特性,其值不必参考相同量的其他标准,被指定的或普遍承认的测量标准。
为了定义、实现、保存或复现量的单位或一个或多个量值,用作参考的实物量具、测量仪器、参考物质或测量系统。测量标准经常作为参考对象用于为其他同类量确定量值及其测量不确定度。通过其他测量标准、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对其进行校准,确立其计量溯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