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心电图检测原理与方法
你好!心电图是通过记录每一个心动周期心肌生物电的变化,从心房、心室除极和复极过程电位高低和时间长短来了解心律和心肌状况。每个波段图由下列各波和波段构成,p波、p-r段、p-r间期、qrs波群、t波、s-t段、u波。
❷ 心电图怎么检查
心电图一般做9导或12导联AVF是其中一个导联
T波是心室复极波
T波一般与QRS波群电轴基本一致T波在AVF导联可是倒置或平坦的
但深度不超过0.3mv。如果其导联中T波深度超过正常值或者其它导联T波也有超过正常改变需要注意心肌有无缺血。
❸ 心电图怎么看
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
❹ 如何测量心电图
一份较为理想的心电图基线(或叫等电位线,即无波时的水平线),应该是一条完全水平的横线。实际上我们所见到的心电图其基线常出现上下摆或突然性升降,造成基线摆的范围,多是由于被检查者未能安静,描记时躯体移动产生的肌电干扰所致;或胸导联记条时,胸廓呼吸运动可引起基线摆动。一般的基线摆不致影响有关P 线及QRS波群的正确分析,但却很影响对ST�T段升降的判断,故做由于基线不稳需要重复检查,方能确定诊断。此外,还可以在各导联的描记中看到一种很有规律的50次/s左右的纤细波形,是由身体按地或导联电极与体表接触不良造成的交流电干扰,分析波形时应特别注意。
分析心电图,主要是看各波的幅度和经历的时间是否正常,以及有无异常的节律和波形等等。一般心电图的记录纸上都标有竖线和横线。竖线上的格显示电位差的大小,每一小格相当于0.1 mV;横切线上格表示时间,每一小格相当于0.04 s,测量各波的波幅,应分是向上的波还是向下的波,对于向上的波(如P波)应自基线的上线量至波的顶端;测量向下的波(如Q波或S 波)波幅时,应自基线的下线量至波的底端。
测量波的时程应注意某一波离开或恢复到基线的部位。如为向上的波则以其离开或回到基线的下线量起,如为向下的波则以其离开或回到基线的上线量起。
当P�R波间期固定,正常P波形态顶圆规律出现P�R期间小于0 s~20 s,大于或等于0.12 s,但在病理情况下,P�R期间大于0.20 s,可以诊断为I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注射阿托品药物后,P�R间期缩短者可视为功能性改变,P�R间期延长,无改变者说明窦房结有病理性改变,或称病态窦房结。P�R间期小于0.12 s且P波直立伴有或不伴有“△”波提示,有典型,不典型预激综合征。P�R间期正常的往往有2∶1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不固定,P波可发生于QR波之前之后,甚至融合在其内。具有代表性心电图文氏Ⅱ度Ⅱ型窦房结传导阻滞;文氏Ⅱ型逆型传导阻滞;交界性心律;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频率依赖性房室传导阻滞;隐匿性的逆性传导影响。
❺ 心电图是怎么测量的
心电图导联有:I、II、III、aVR、aVL、aVF、V1~V6 导联I~III是看心脏电轴是否偏移( I 如是负波 III 如是正 则电轴右偏;若 III 如是负波 I 如是正波 则电轴左偏)然后看其他导联是否和正常图形一致如有区别他会有相对应的疾病初步就是这样看的
❻ 心电图检查
这个问题太有难度了,相当考验人的耐心啊。要从最基础的心电学原理讲起,你如果没有专业基础,要靠在这里用简单的文字解说实在很难解释清楚。从你的检查结果来看,我想这份检查报告得出的最后结论应该还有一句吧?一般人只要知道这个结论就可以了。上面那些数据都是给医生做诊断用的。你想了解的话,尽量简单梳理一下逻辑关系好了,能看懂多少就看你了。
心电图反映的是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即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将测量电极放置在心脏或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连接一个装着放大和描记装置的心电图机,即可把每一心动周期的心脏电位变化描记成连续的曲线。根据心电图测量出上面那些数据。临床上心电图作为心脏的常规检查项目,是迄今为止检查心律失常最精确的方法,此外,可确诊心肌梗死及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协助诊断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心肌炎及心肌病,判定有无心房、心室肥大,从而协助某些心脏病的病因学诊断,协助诊断心包疾病,观察某些药物对心肌的影响、电解质紊乱等等……
目前通常采用的是常规12导联体系。包括双极肢体导联(标记为I、II、III导联),加压单极肢体导联(标记为aVR、aVL、aVF),胸导联(标记为V1、V2、V3、V4、V5、V6),简单的说,对应的就是检查时安置在你身上的几个电极。
其中说一下胸导联。
V1导联:胸骨右缘第4肋间,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
V2导联:胸骨左缘第4肋间,作用同V1。
V3导联:V2与V4连线的中点,反映室间隔及其附近的左、右心室的电位变化。
V4导联: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作用同V3。
V5导联:左腋前线V4水平处,反映左心室的电位变化。
V6导联:左腋中线V4水平处,作用同V5。
以上解剖术语比较简单在此不赘述,电位变化原理涉及细胞电生理,省略不赘述。
检查单上面的那些字母,是心电图上一个心动周期的各个标记点,是人为命名的。每一个心动周期包括四个波(P波、QRS波群、T波和U波),三个段(P-R段、S-T段和T-P段),两个间期(P-R间期和Q-T间期)及一个J点(即QRS波群终末部与S-T段起始部的交接点)。这些也是图上最直观的测量项目,各自有各自反映的内容和功能,不一一解释了。
常规纸上的横向距离代表时间,用以计算各波和各间期的时间长短。常规心电图的纸速为25mm/s,所以每小格(1mm)代表0.04秒。纵向距离代表电压,用以计算各波振幅的高度和深度。
现在直接说一下你的检查数据和结果。
心率(次/分钟)=60/R-R(或P-P)间距平均值(s).一般情况下,人在静息状态下的正常心率是60—100次/分钟。你的是正常的。
P-R间期:又称为房室传导时间,代表从心房开始激动到心室激动开始的一段时间。成人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秒。可随心率及年龄而异,年龄小或心率快时较短,反之则较长,老年人长达0.20—0.22秒。P-R间期延长超过正常最高值,可见于I度房室传导阻滞。你的是正常的。
QRS时间:QR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QRS时限正常成人为0.06—0.10s。0.103秒略有延长,还需要结合V1导联和V5导联的VAT时间(即室壁激动时间)以更准确的判断。
QT/QTC间期:代表左、右心室除极与复极全过程的时间。Q-T间期的长短与心率快慢有关,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越长。女性较男性为长。心率在60—100次/分钟时,Q-T间期的正常范围在0.32-0.44s之间。由于其受心率影响,临床常用校正的Q-T间期(即Q-TC),正常高限为0.44s.你的检查结果是正常的。
P/QRS/T电轴:临床上是以QRS平均心电轴为主要参考标准的。理论上P电轴正常值应该为O°~+9O°之间,但由于P波振幅较低,P电轴的测定有一定困难,所以P电轴的正常范围及临床意义报道较少,目前应用受到限制。T电轴有学者曾把它作为研究心室复极异常的参考指标之一,但敏感性不高,正常范围为+32°~ +7O°。后两者都仅作参考。你的QRS电轴在-140°(请确认有没有把正负号写错是-140°还是+140°P电轴是-30还是+30),属于显着甚至重度心电轴右偏。多为病态,可见于右心室肥大、左束支后分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起源的室速、广泛心肌梗死等等可能。
RV5/SV1幅度:是指你的V5导联的R波电压和V1导联的S波电压。单看这两个数值没有特殊意义。至少不是低电压。
综合你的检查结果,QRS时限有延长,电轴右偏,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诊断,不排除右心室肥大或左束支后分支传导阻滞。右心室肥大可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等,不知道你的年龄多大?
而电轴转向只是说明心脏在胸腔中相对的位置而已,不能说明什麽问题,若是重度顺钟向转则要注意是否有心室的肥厚现象。如果心电图没有给出准确诊断,那么可做心脏彩超看看右心是否有肥厚或其他病变。
可能我说的不是很清楚,这玩意太抽象了,什么心电向量环,电轴怎么算以及心脏的解剖结构什么的的我都只能省略了。参考下网络的解释吧。真要自己能看心电图,还是要看专业学习的书http://ke..com/view/20611.htm
❼ 心电图测量数值,求高人分析
1、 各波段时间与心率检测:心电图记录纸上横向坐标可以检测各波的宽度,即时间。1·0MM的距离等于0·04S。在心电图上检测心率时,只需测量一个P-P(或R-R)间期的秒数即可得出心率数。计算公式:HR=60/P-P(或R-R)。
2、各波段振幅检测:心电图记录纸上的纵向坐标可以检测各波的振幅。1·0MM的振幅相当于 0·1MV的电压。
3、平均心电轴:心电轴是指左、右心室除极的最大的综合向量。代表这段时间内心室除极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大小,是空间性的。通常采用的检测方法有(1) 目测法:是一种较简单而粗略的大致测量方法。通常利用Ⅰ或Ⅲ 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来判定心电轴是否有偏移。(2) 振幅法(作图法)(3) 查表法
❽ 如何测量心率
心率的测量有好几种方法,对于正常人来说,可以用数脉搏的方法测量心率,就是按着手腕处的动脉,看着表数脉搏,要数够1min,这个时候数出来的数值就是心率。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用电子血压计,一方面可以测量血压,同时也可以显示出心率是多少。
数脉搏或电子血压计上显示的心率并不能完全代替实际的心率,比如有房颤或早搏等情况,心率测出来就会有误差。要准确测量心率还是应该找专业的医生听心脏,或者做心电图等明确心率是多少,要观察心率的整体状况,可以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来完成。
(8)心电图测量方法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脉搏测量部位:凡浅表、靠近骨骼的大动脉均可测量脉搏。最常选用桡动脉(手腕处拇指侧),其次为颞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等。
2、脉搏测量(以桡动脉为例):被测者取舒适卧位,检查者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于被测者手腕内侧桡动脉处,手指压力以清楚触到脉搏为宜。一般正常脉搏测半分钟,再乘2为每分钟脉搏的次数。异常脉搏至少要测一分钟。如脉搏细弱触不清时,可用听诊器听心率计数。
3、脉搏正常值: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为每分钟60~100次,老年人每分钟55~60次;儿童每分钟约90次;新生儿可达每分钟140次,脉搏跳动应均匀规则有力。
❾ 心电图检查的原理是什么
心脏在收缩与舒张时,有微小的生物电产生,心电图机正是从身体表面不同部位探测这种电位变化并记录下来。
将金属小板的电极放在身体上两点,再用导线连接到心电图描记器中电流计的两端,就可构成电路进行描记。一般在作心电图时常规记录Ⅰ、Ⅱ、Ⅲ、aVR、aVL、arVF、V1~V6共12个导联的心电图,根据各个导联中的波形改变来了解心脏是否有病变,如心肌肥厚、早搏、心动过速或过缓、传导阻滞、心脏供血不足、心肌坏死等等。
心电图检查时要求患者安静并平卧,通常描记四肢及胸前共12导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心肌梗死时,需加做右胸及左后侧(V7~8)导联。有时在患者安静状态下不易发现一些改变,可以通过让患者作适当运动后进行及时描记的方法来发现这些问题,这就是心电图运动试验。
①运动试验。
运动试验的方法包括双倍二阶梯运动试验(现已少用)、蹬车运动试验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3种。通过运动试验可诱发心电图异常(缺血性改变)或心绞痛,或诱发某些类型的快速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已有明确心绞痛及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不宜行运动试验,以免使病情恶化。
②动态心电监测。
动态心电监测又称Holter监测,是一种在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情况下,长时间连续记录心电图的方法。主要用于检测心律失常,还可用于检测心肌缺血性ST段改变。
患者在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应注意:维持原有的活动规律;仔细记录活动内容和时间;详细记录症状的特点及发作时间;勿进入强磁场或电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