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安装方法 > 念头是从哪里来的入定方法

念头是从哪里来的入定方法

发布时间:2022-08-01 23:24:13

A. 学佛人,如何入定

入定的四个层次---- 万行上师

上一次讲了怎样“入定”,同时讲了“死亡的过程”和“入定”是一样的。今天还接着上一堂课,讲怎样从“定中出来”。同时讲“处在死亡的过程中,怎么清醒过来,与从定中出来的过程也是一样的“。

首先再把入定过程讲一遍:(1)当感觉到身体逐渐、逐渐消失;(2)接着感到自己的呼吸逐渐由粗变细了;(3)接下来感觉到自己的念头逐渐、逐渐减少,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即是进入定中了。

怎样“出定”的呢?通常是“在入定前动一个念头,告诉自己入定多久(如要入定几个小时或几天)”。那么时间一到,自然而然会出定。如果入定前,没动念头,即没把出定的时间输进去,又无外人引出,自己很难出定。有极个别的人,在入定前没有暗示自己入定的时间,他很难出定。必须要别人来帮助出定。中国有一种“弹指”的方法,同修看到对方入定出不来了,就在他的耳边“三弹指”叫出定。后来发明了“引磬”,“引磬”,顾名思义,“就是从深禅定中把人唤醒引出而使用的磬”。你们现在可以通过一种想象力,来想象一下入定的过程:先想着自己的身体空掉了,接着呼吸由粗变细,渐渐没有了,念头也没有了。只有“灵明的觉知”存在。出定和入定的感受恰恰相反,首先忽然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渐渐存在了,再感受到自己有呼吸了,再下来就是感到有念头了,接着会分析,会判断了。当这三种现象一出现,眼睛一睁开,发现自己又存在了。

什么有的人“不知道怎么突然入定”了,也“不知道怎么突然出定”了?这种情况静坐的人经常出现。打坐过程中突然空掉了,刚知道空掉了,又突然没有了(即恢复了身体、呼吸、念头)!不知道自己怎么进去的,也不知道怎么出来的。佛门里经常让参一个话头:问自己是从哪里来?如果你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就会知道将来到哪里去。之所以不知道将来到哪里去,就是因为不知道从哪里来。你入定把握好以后,自然会知道怎么“出定”。在最初阶段,通常只在定中住十分钟,就赶快出定,再入定十分钟。这样出—入—出—入,反复十几次,几十次之后,你自然会掌握入定、出定的技巧。一般人不知道方法,在定中住几个小时,被外界的人把他突然唤醒后,又入不了定。因为在定中住得太久了,所以把怎么入定给忘掉了。

平常人在“梦中也会入定”,只是不知道这是在修行。比如你从梦中醒来,身体没动,不知不觉又睡着了,接着做梦。如果动了,翻了个身,就很难接着做刚才的梦。入定、出定和做梦是一样的。如果你会修行,你可以在睡梦中训练自己(梦中一样可以成就),时间久了就会入定、出定。有些人是先天带来的,有一点清晰,知道自己怎么入睡,怎么醒来的。就像大家早晨慢慢醒来时,前几秒感觉不到自己身体的存在和呼吸的存在,只有微细的念头存在。慢慢才感受到身体的存在、呼吸的存在,念头出现。就要翻身了。

你们会问,身体这关没过,腿疼能不能入定?身体这关未过,一样可以入定!既然在睡梦中能入定,就没有理由不能入定。因为能睡就能入定。只是有一点区别,身体气脉没打通的人,出定后会全身疼痛。在入定的时候是由重到轻,逐渐消失,所以感受不到疼痛。而出定时是由细到粗,进一步感受到身体的存在,所以出定后身体会疼。

为什么说掌握了“入定、住定、出定”的修行人,他就掌握了“生死”?这句话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入定过程与死亡过程一样。当一个人住在定中时,他的“神识”走了。同样,当一个人死亡以后,他的“神识”也走掉了。学佛的人都知道,有个词语叫“中阴身”。什么叫“中阴身”呢?离开这个身体,还未进入那个身体,中间的这个东西就叫“中阴身”。对于能把握的人,不叫“中阴身”了。叫什么呢?古、今、中、外给它起了不计其数的名字。各教、各派都有不同的叫法。最通俗的叫法是“灵魂”,虽然佛教不承认有“灵魂”,但有另外的名称。

“入定”又分成四个层次: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定。前面的三禅,都还有身体存在,喜悦存在。初禅,是把身体空掉了,如在打坐的过程中,经常感受不到“自身”存在,只有呼吸、杂念存在,说明已入初禅;随着功夫的加深,杂念少了,呼吸减弱了、进一步不存在了,说明你已进入二禅;再接下来,一点“微细的念头”也没有了,可知自己已进入三禅。在“三禅”里面,身心会产生许多反应。通常最明显的反应是有“喜”、有“乐”。“喜”是心理反应,“乐”是生理反应。在三禅里面能入定的人,从外边的“生理”现象看,即便是80岁的人,他身体的柔软度也和小孩子一样。绝对不会僵硬。因为“四加行”的“第一加行(暖相)”出现了。人之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渐渐发硬,就是因为“暖相”渐渐没有了。为什么小孩子冬天睡在大人的怀里,会使你感到暖融融的,像一团火,为什么大人没有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小孩子的“暖相”还存在。当我们出现“暖相”后,身上的“筋才会变得柔软”。为什么小孩子摔一跤,爬起来就走,老人一摔倒就容易筋断骨折,几个月都爬不起来。越是硬的东西,摔在地上越容易受伤,越是软的东西越不容易受伤。庄子说过:“会道者虽跌扑而不伤”。如果坐禅坐得比较好,手脚会是暖融融的。如果下座的时候手脚还是冰凉,说明身体的这股力量还没有苏醒。

“二禅”明显的一个反应是“怕周围的声音”,对周围的声音特别敏感。因为当一个人的“呼吸由粗变细”的时候,连自己的心跳、血液流动的声音,都能听到,这种内在的安静度,比外在更安静。所以对外面的声音特别敏感。之所以有的人你大声喊他都听不见,就是因为他头脑很复杂,内在很乱。当一个人接近二禅的时候,你喊他的时候,不需要大声喊,只要轻声一叫,他就能听见。因为他身心宁静度的磁场平方延伸的非常广大,甚至把对方包容进去,所以轻轻一叫,他就能听到。如果内在的宁静度根本还没有产生,声音即使响到你耳边,也听不见。

当处在“三禅”时,反应最明显的是“不愿意考虑问题”,也就是念头很难产生。这时动一个念头,会感到身心特别累。这时也会有念头,但是自自然然产生的,不是刻意去想的。因为“起心动念”需要一股力量,心念不起,意味着这股力量处在定中(气定神闲)。为什么我们打坐一个小时会感到很疲劳?就想躺下休息,伸伸懒腰?而有的人疲劳的时候需要打坐,坐上一个小时感到很轻松。因为前者打坐的时候,身心绷得紧紧的,意味着打坐是身心工作了一个小时,极度想下座休息;而后者是放松了,能在这一个小时中得到休息。前者是高度运动,后者是处在高质量的休息状态里。为什么古人修行好的,一天睡一个小时,精力就很充沛了,因为他在这一个小时中,身体的阴、阳合二为一。清定上师几乎每年冬天都到深圳来度过,1996年我亲近过他一次,他的两个侍者告诉我说,上师每天晚上打个盹,就休息好了。打个盹20分钟,其余23个半小时都在工作。当时我不理解,只是相信,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才理解了。

当前面的“三禅”结束后,进入“四禅”,已关闭了六根,尽了“受、想、行、识”,唯有“灵明的觉知”存在。这个“知”,不是故意生起的,是自然存在的“知”,即心经中的“照”,因为已成为一面镜子。当你来到镜子面前,你是什么样子,会清清楚楚地显现。之所以看不清对方,是自己未修炼成一面镜子。如果有一天修成镜子,你会完全看清来到你面前的人,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因为你是一面没有色彩的镜子,你会完全还他本来面目。

佛教中的“四禅”,实际上是所有教派走的一条路,(明空版主曰:佛经就是这样讲的!)这是和其他教派共有的修法。在佛教未出现之前,印度教、瑜伽术,都描绘过“四禅八定”的反应,和后来释迦佛描绘的是一样的。因为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古人还是今人,身心都没有多大变化。现在人修炼,同样要经过“四禅八定”。你们会问:怎么入定?如果你没有把身体呼吸、思想调好,是没有办法入定的。住在“一禅”,要把身体姿势调好;“二禅”,把呼吸调好;“三禅”,把自己的思想念头调好。现在的人都不知道如何调身、调息、调思想,所以不能入定。(明空版主曰:这是真正的一个禅定过来人所说出来话,博友,您感觉到了吗?!因为,万行上师的话透着一股力量、一股劲,一种直接切入人心的智慧,直捣人的心灵!!!!礼敬万行上师!!!)

有的人通过死坐多年,也能进入三禅,但不知怎么进去,所以也不知如何出来。同样,住在定中,也不知自己是在定中,打坐过了几个小时,出来后不知道这几个小时是怎么过去的。这几个小时中有了入定、住定、出定,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今天讲的听懂了没有?听完了,回去后最好能再坐半个小时。把讲的回忆一遍,入定是哪三种反应?为什么不能入定?入定后为什么不能出定?为什么感受不到住定?你学会了入定、住定、出定,你也就掌握了死亡。实际上入定、住定、出定,就是训练死亡。因为入定、住定、出定的过程和死亡的过程一模一样。入睡、住睡、出睡也是一样道理。(这里指的是圣人的睡)

问:入定以后知道自己在哪里吗?

师:真正的入定是知道自己在哪里的。有的人入定后不知道自己在哪里,那是因为在入定的过程中,“正念”没有提起来。不过刚开始入定的人,头几次入定也是不知道自己在哪里的。刚开始要入定10分钟,出来几分钟再进去10分钟,再出来,反复训练。就如你们走进山洞,住10分钟,赶快出去,几分钟后再赶快进来,住10分钟再赶快出去……。如进来后住上几年,会忘了如何出去,再如何进来。

问:“四禅八定”是修行惟一的一条路吗?

师:“四禅八定”是共法,是各教派共同修炼的方法。“四禅八定”修完后,就开始分了,就是“不共法”了。

问:打坐时“昏沉”是怎么回事?怎么对治?

师:“昏沉”是一个过程。有的人开始坐禅很清醒,后来昏沉,过后又很清醒。有的人越坐越昏沉,发展到打坐不打坐都昏沉!这就是身体运转的规律。生理上的力量从下往上升,头就不缺氧,就不昏沉。从上往下行,头部缺氧,就会昏沉……究竟要几个来回,因人而异。

* 我第一次去见空有和尚,带了一个“随身听”,他要听一听,问各个键都是干什么的。他说:“你知不知道我们身体里面那么多开关,但只有一个总开关。所有的开关就是动一个念头就行了。”所以身心开关,要比电视开关简单多了。

问:躺着能不能进入禅定?

师:可以。但功夫浅很容易睡着,功夫深可以。印度、缅甸就有好多和尚用“吉祥卧”入定的。躺着入定,起码要前“三禅”修完才可以。为什么古人都讲究“打坐”入定,而不用“打卧”?因为打坐的姿势最符合生理,时间最持久,最容易入定。为什么古人都不坐凳子,互相对面跪着或把腿一盘,下半身的能量不需要了,把能量直接往上逼,上到头上,所以头脑特别清醒!腿消耗的能量是全身的3/5,盘起腿来有3/5的能量给了上身,供应上身受用。

“子时”上半身的阳气和下半身的阴气交会。放松的状态下,大约半个小时就“和合”完了。子时,全身之气从四面八方汇集,汇合完后,又从中间往四面八方散去。所以“子时”打坐容易出现很多境界,但功夫差时会影响身体(子时最好休息)(明空版主曰:这是真理!像南怀瑾大师、陈建民上师都不提倡“初学者子时练功”,就是因为此阶段容易。。。)。老参不存在这个问题。

* “宝瓶气”练好,就产生“拙火定”,拙火定产生热量,传遍全身。

B. 如何入定修炼,如何打坐入定

操作方法
01
身体气脉要畅通,呼吸要匀称。
你要想入定,首先身体气脉要畅通,呼吸要匀称,气脉要在身体里饱和。当气脉不在身体里面流动、被气脉充满了,没有流动的空间了,才谈得上入定。因此,在入定前,要有个非常强壮的身体和过硬的体质,否则,没法入定。

C. 念头是从哪里来的

念头是从过去来的

D. 如何入定有经验的进来一下。

禅定是一门大学问,并不是坐着闭着眼,然后按照师傅传授的方法盲目地做那么简单。在此笔者愿意把多年研修禅定的见解和经验,用最简明的词句,与各位同修一起分享。

一般人看来,禅定的方法很多,有采用守窍的方法,比如说守下丹田,头顶泥丸穴,也有守眉心,亦有专注于呼吸上,或是呼吸数目,也有呼吸和守窍结合,总之就看你跟那个师傅学习,方法就有不同。

也有使用咒语作禅定,这在印度神秘体系中,称为真言瑜伽,如果配合起呼吸和观想法来应用,这梵咒便具有意义,例如,在呼气时想象自己和宇宙融为一体,吸气时想象自己缩成方寸,藏于眉心或丹田,诸如此类。

密宗的禅定更是复杂,要看修持什么法而结什么手印。语言方面,要把真言诵出,或在心中默念,然后观想本尊现前,亦要观想本尊如何契入心轮,心中的咒轮上又有什么咒文,把心影变化得多姿多彩!

禅定也不一定要坐着进行,比如小乘佛法的行禅之法,就是在步行中入定,除了步行之外,排除其他思想,让步行成为定境。

目前,无论是修道家禅定,佛家显密禅定,或印度瑜伽禅定,实在离不开身心二者,如果不了解定境是什么,那么无论修习什么法门,其实都是没有意义。

在此我不打算详细把禅定的各种境界细说,因为相信你在在网上已经看了很多,我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修习禅定的看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禅定的目的,就是把妄念慢慢减少,这和我们的妄想心有密切关系,当思想之流愈来愈慢,则定境愈来愈深,而知力却愈来愈强,这可以用水杯作比喻。心灵好像水杯,平时妄念纷飞,水杯充满妄念,所以不能让心灵处于空的状态,宇宙间的大智大能大悲,就没有可能在这个心灵有着澎湃的机会。

禅定就是把行者的心灵和大宇宙的心灵相通,由于思想之流愈来愈慢,思想就有彻底停顿的空间,在这彻底停顿的空间当中,便有机会让大宇宙意识透过这副微小心灵,发挥作用,变成一扇窗户,让行者窥见一点实相,或是接近实相多一些,禅定便是打开这扇宇宙实相大门的钥匙!

因此,真正的禅定,就是把心中的的妄念一层复一层的剥去,剥去妄念是心灵唯一可以做的,要禅定的境界却又不是自己创造出来。心意的造作是主动的,但定境的产生却是被动的,是消极的,要心意无所为时,定境才会产生,大智大悲大能,亦是在这定境呈现,那不是心思的产物,唯有脱去心思,在无念无相的状态中,那才是禅定!

个人以为,最佳的禅定教科书是:小止观,六妙法门,释禅波罗密,菩提道次第广论。前三者是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的着作,后一部是黄教祖师宗碦巴的巨着,当中的上士道,广说止观法门。但是由于禅定是一门大学问,修习时还是最好要有明师从旁指导!

感谢能和各位同修一起分享拙见,如有错误之处,请不吝赐教,谢谢!

E. 怎样入定是禅吗

最近看了宣化上人讲的坛经,禅定的名相解释没有记住,但是另外有一些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东西倒是记住了。

禅定常常被人误认为是静坐,其实静坐只是进入禅定的方法而非实质。禅定不是没有念头,一念不生,那就如同草木了,像死了一样,这种不叫做禅定。禅定是不生邪念,主持正念。

至于进入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一般比较容易做到的,就是把思想集中在某个点,当你思想都集中,再没有其他念头的时候,就是进入了禅定。比如观息法,就是把精神集中在鼻尖下方气息进出的地方,吸气数一,呼气数二,数到十的时候再从头数一(也不一定是十,但最好是介于四和十之间的偶数),以这种方法进入禅定是比较简单的。你也可以借助其他方法,比如盯着眼前一个东西,把所有精神都集中在上面,也可以进入禅定。或者诵持咒语,把注意力集中,都可以。

禅定绝不是没有念头,这点一定要注意。只是没有邪念。

另外,修禅定不一定非要正襟危坐,真正修行的话,行住坐卧都是禅定。也就是说,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专注做一件事情,不去想其他任何的事情,吃饭的时候专心吃饭,睡觉的时候专心睡觉,走路的时候专心走路,这都是禅定。

当杂念生起的时候,不要任由其继续下去,也不要因此生出紧张焦急的心理,可以尝试观察杂念,盯住它,看它是怎么出来的。慢慢的心里就会明净很多。

这是我最近几天看坛经的一点心得。建议楼主修禅定之前也先看一看一些法师高僧介绍禅定的文章,或者最好有人来教(一定要是已经有修行的人)。因为修禅定会遇到不少问题,一个人独自修行是不太容易应付的。

F. 怎么入定也就是所谓的冥想

入定和冥想是两回事。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首先,要确定你自己的修行业处,比如入出息念、慈心禅那等,对于不同的禅定方法,禅相会不一致。
这里只描述入出息念,对于入出息念,业处是人中部位经过的呼吸。
1、业相的初始阶段:修行到一定阶段,最先可能会出现光,出现物品、山川、楼阁、人物,甚至佛像等景象,有些禅修者会感觉眼前好像有一片像云、像烟一样的淡白色光;有些禅修者会感觉好像有一层白雾笼罩着自己;有些禅修者感觉在额头、眼前或者脸前有光。这些是业相的初始阶段。
2、业相的遍作定阶段:当定力提升时,出现在接触点(人中)附近的如烟、如雾状的灰白色光,也称为“业相”;而此时的定力则称为“遍作定”
3、取相阶段:继续专注业处。此时,出现在接触点一带的灰白光慢慢地会变白、变亮。有些可能会白得像棉花、像月亮一样,有些会亮得像汽车灯、像手电筒的光一样。在形状上,每个人的也都不尽相同。有些感觉好像云彩,有些感觉像花环,有些感觉像莲花,有些感觉像车轮……这种禅相称为“取相”(uggaha nimitta)。取相的光比业相要亮。
4、似相阶段:当禅修者能够平静地专注取相维持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或者更久,他会发现禅相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晃耀,有些像太阳光,有些像月圆日夜空的月亮,有些像聚光灯,有些像珍珠,有些像晨星,也有一些晶莹剔透得像块水晶,这就是“似相”。

如果禅修者能够持续地专注似相,心与似相完全融为一体,如此维持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乃至更长的时间,他就很可能证得初禅。
为什么说很可能呢?因为还没有经过检查的缘故。

如果禅修者能够持续地专注禅相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之后,他应当练习查有分,有分在心脏这个地方。在他出定之后,借着很强的禅定之光去看心脏里面这个地方。刚刚开始学习查有分的时候,不应当查太久,大概一到两秒钟就行。当他可以查到有分之后,再学习在有分这个地方逐一地辨识五禅支。
这五禅支是五种心所,它们个别分开来叫禅支,整体总合起来则叫初禅。
这五禅支分别是:
1.寻(vitakka)——将心投入并安置于似相。
2.伺(vicàra)——心持续地省察似相。
3.喜(pãti)——喜欢似相。
4.乐(sukha)——体验似相的那一份乐受。
5.一境性(ekaggatà)——心持续地专注似相。
查禅支并不是依靠感觉去揣摩自己是不是有这五种心理作用,而必须用禅那之光在心所依处这个地方辨识。为什么呢?因为心所依处是作为禅那心的依靠处,所以要在有分这里辨识禅支。
可以辨识到五禅支后,还必须练习初禅的五自在。什么是五自在呢?它们分别是:
1.转向自在:能在出定后转向于禅支。
2.入定自在:随意何时入定就能入定。
3.住定自在:能随自己的意愿入定多久。
4.出定自在:随意何时出定就能出定。
5.省察自在:能在出定后省察禅支。

五自在练习成功后,就可以说确认已经完全到达初禅了。

禅定的危险:
危险一:走火入魔
需要注意的是,在业相这个阶段,有些禅修者可能会见到一些影像,诸如看到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日月虚空、人物鸟兽等,或听到唱歌声、讲话声、诵经声、念佛声等等。这是因为定力提升之后,心会变得强有力而且敏感,只要他一转念头,心就可以造作出很多东西、变现出很多声色光影出来。心念快得连自己都来不及察觉到,但相已经出现在他面前了。须知这些相都是由心想而生的,是幻觉!
有些人喜欢盲修瞎练,当他的定力到达某一个阶段的时候,通常会见到光、见到花,乃至见到所谓的佛菩萨。假如此时他执着这些光相,追求这些境界,甚至以为自己很厉害,那就很容易出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具备了某种程度的定力,但是他的心没有很好的导向,所谓“走火入魔”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因此,无论见到什么景象,出现什么境界,一概不要去理它,不要去看它,更不要执着它!只需记得持续关注业处!

危险二:自以为证悟涅槃
在近行定的阶段,禅修者体验到落入有分就好像所有一切在刹那间都停止了,所缘没有了,连时间、空间的概念也没有。当他清醒过来后会想:“嗯,刚才怎么会这样?”这种体验称为“落入有分”。
然而,落入有分是禅修的陷阱。有些人可能会因为落入有分时“能所双泯”,就误认为已经开悟或证悟涅槃了。

G. 佛法中的禅定,关键怎么样才能入定我主要是想知道怎么对付妄想妄念。

1.念佛的方法的好。你现在换别的法门等于有一个井挖了一半不挖了,又换一个地方重新挖。修行需要一门深入。
黄念祖居士:念佛四大秘诀——不求一心,不除妄想,不贪净境,不参是谁 (摘自《黄念祖老居士着作专集之莲宗妙谛——净语三则》)
‘谈玄说妙不相干,三字真传老实念’。口谈玄而心实未明,语高妙而行为卑劣,纵然口若悬河,着作传世,唤得佛学大师光荣称号,于人于己有何实益。对生死大事一丝毫也不相干。所知愈多,理障愈深。这比烦恼等事障更难排遣。总之是作茧自缚,欲升反坠。真实履践的人,必不肯这样务虚,而是奋发无上菩提之心,禀遵释尊慈教。于弥陀愿海之中,唯修念佛。在念佛妙法,唯修持名念佛。在持名念佛之中,唯有老老实实单念一句名号。不求一心,不除妄想,不贪净境,不参是谁(以上四者称为念佛四大秘诀)。只是南无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这就是无上深妙禅。这才是释迦牟尼佛的真传,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蕅益大师说:‘一句佛号是释尊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唯有老实念佛才是一代时教的真传。

‘只此即是长夜灯,苦海慈航斩魔剑。’只有老实念是众生长夜黑暗中的明灯,出苦海的慈航,斩除魔障的金刚王宝剑。关键在于老实,老实平常,世人轻忽。《净语》云:‘道在平常中,惜君未晓此。’《净语三则》全文较长,可到网上去搜。
2.关于妄念:
南怀瑾开示:如何对付妄念
摘自《如何修证佛法》
《圆觉经》的几句话,对于修持非常重要,是走大乘最好的路线,也是最难的: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在任何时间常不起妄念,如果你能“狂性顿歇,歇即菩提”就成功了。但是怎么叫作不起妄念?如果一个人没有妄念,什么念都不起,完全象木头一样,也并不是佛道。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对于自然来的妄想,并不勉强用个方法加以息灭,如果对于自然来的思想,想个方法加以灭除,这个加以灭除的方法,也是妄念;如果不加息灭的话,自然就清净了。
所以再进一步告诉你,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们做功夫最易犯的错误,就是对妄想境加以了知,尤其是学佛有一点基础的人,妄念一起就怕,然后拼命想办法除妄念,统统在了知的阶段。其实那个明明了了知道的,也是个大妄念,所以佛告诉我们: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自然而来的,会自然而去。
最后一句话,佛告诉我们: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假定我们到了无了知,明明了了都没有了,寂灭了,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到了这样境界,就不必要自寻烦恼,不要再自问这个对不对?或怕大概是顽空吧!最好不要再起分别。
还有一个重点:【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一切妄念都是幻想,当你知道是幻想,那个幻想已走了,不要另外用个方法,如观想啦、炼气啦等等,去除那个幻想,那些方法也是幻。为什么?因为做功夫才有,不做就没有,所以是靠不住的。【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知道是妄念,妄念早跑了,这中间再不必加一点,不增不减,那个寂灭清净同觉性。这里头没有初地、二地、初禅、二禅之分,把这个认识清楚就好办了。
真的认识清楚了这个,或者稍稍有点见地的人,悟后正好起修,才算是真正在修行。所以五祖对六祖说:不见本性,修法无益。
关于入禅定:
元音老人:(节选自恒河大手印)
什么是定呢?修行人都知道,要成佛得道,须打座入定才能开发智慧、圆证菩提。但定有多种,如来禅讲四禅八定,修行人由初禅定渐渐上升二禅、三禅直至四禅天顶为四禅定。再上,由空无边处而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而入非想非非想处,为四空天定。加上前四禅定,就是八种定,这是渐次法门修证的定。祖师禅则不然,祖师禅是顿修、顿悟,顿证的。他们不修这种定,而是以极高的智慧打开本来,亲证佛性而心贴贴地与定相应的。他们说:有出有入的定不是大定,对境不迷惑才为真定,对任何境界,心都不动摇,不为之迷倒、惑乱,才叫大定。不是看到美色就动心,看到金银就贪婪,而于打坐时能入定为定的。更有人认为能坐几天几夜,或多少年不动是大定,其实错了,那不是大定,只是灭受想定。他们的第七识法执现行不灭,但以不取外六尘境,妄计识灭耳。一旦出定,遇境反动胜过未入定前,这种不究竟的,不为大定,所以禅宗不主张修这种定。兹举一例,以证明之。昔日六祖遇卧轮禅师,卧轮禅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卧轮禅师夸耀他的禅定功夫高深,说他能一天到晚思想不动,任何境界来,都不动摇,菩提智慧一天天在增长。看起来这定功真了不起,其实不对。为什么?你住在定上不动,死在那里了。我们成佛,是成活佛,不是成死佛。是有活泼泼的妙用的,不是死坐在那里不动的,所以这不是正定。正定是没有出入而能起妙用的,你在那里有个“定功”的住执,坐着不动,不能起用,这个定有什么用?所以六祖救他说:“慧能没伎俩”,你有本事,我没本事。讲到本事,现在很多的修道人都执着“本事”,我有神通,“本事”很大,你无神通,就一点“本事”没有。他就不知道执在神通上,早就堕在窠臼里,死在那里了。修道人凡有所住,就被所住执的事物遮障了本性光明,不能见性成佛,所以尽管你有神通,非但不能成佛,将来成魔倒有份。要成佛必须心空净,毫无执着才行。所以六祖说:“慧能没伎俩”,我慧能没有伎俩,就是说你有本事,我没本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说有伎俩,早已有落处了,本性是净裸裸、赤洒洒,一法不立,一尘不染的,才说个有,早不是了,“慧能没伎俩”,正是拈卧轮的落处。“不断百思想”,我不把思想都断灭掉,为什么呢?我要起妙用度众生呀,佛是活泼泼、妙用无边的,不是死在那里不动的。佛出世说法,也要用思想的,他给我们说法,思想不动能说得出来吗?所以说:“不断百思想”。什么思想都不须断灭,因为我们还要它派用场呀!《圆觉经》曰:“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下接着就说:“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你要把妄心息灭掉,正念就没有了,就死掉了,因为妄心是从真心来的,就像波浪是从水起来的一样,波浪灭掉,水也就没有了。假如我们把妄心息灭掉,就变成土木金石了,你还能成道吗?那就成了大石头、大木头、大泥块了。所以,不要看某人入定一个礼拜,几个月。几年乃至上百年、千年,那没有用,欲证大道,必须开圆顿解,如实修行,在境界上不懈地锻炼,远离自心所现妄想虚幻境,方能相应。呆坐的功夫不行,那是死定,不能成道。
兹再举一个公案以证此说不虚。从前释迦佛在世时,有个女子坐在释迦佛边上入定了。文殊菩萨走来一看,这个女子怎么这样不懂规矩,在释迦佛身边入定?应该远远退到佛后面去才是。故在女子面前弹指,唤这个女子出定,但女子仍然纹丝不动,没有出定;文殊菩萨见女子没有出定,就显神通,把她举到三十三天,那女子还是不出定;文殊菩萨一看不行,又把她打入十八层地狱,仍不能使她出定。释迦佛说:“你不能叫她出定,下方有个罔明菩萨能叫她出定。”话才说完,下方的罔明菩萨来了,佛说:“你来得正好,你就叫这个女子出定吧。”罔明菩萨就在这个女子面前一弹指,这女子就出定了。这个公案很迷惑人,因为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是七尊佛的师父,智慧大得不得了,怎么不能叫这个女子出定呢?而罔明菩萨不过是下方的一个菩萨,他怎么一弹指就能叫这个女子出定呢?这个公案应从实质上来看,这个女子取相入定,已经是大错误。我们刚才讲了,你住在定相上,有所住,就不对,要成佛,要丝毫无粘住,活泼泼地起妙用,不可死住在定上。这女子住定先错,继而文殊菩萨呢?是代表大智慧的,大智慧不是很好吗?但我们的所谓智慧,是世智辨聪,不是般若大智。要成佛,是要将这妄智去除干净才行。你有聪明智慧呀,就是所知障,所知愚,障住你悟道之门,不得开悟。昔日孔老夫子去见老子时,老子和他讲:“掊击尔智”,就是叫他把聪明智慧取消打倒,心中空荡荡地一无所有,毫无所住,才能悟道。所以我们不要夸自己聪明,弄小聪明是一个大障碍,要大智若愚,心不动摇,无所住执,才能成大道。心定不动,无所住执,不是象木石般的不知道,不晓得,而是了了分明、清清楚楚的无舍无取无爱无憎的不动心,所以我们要明白,正定是对境不惑,无出无入的,不是死坐不动的。那么罔明菩萨为什么能叫她出定呢?罔明就是要把你的世智辨聪取消掉,罔而无知无着,则般若大智现前。所以这个公案是表法的,不是文殊菩萨真不能让她出定,更不是罔明高于文殊菩萨。
所以我们要成道,就须去除这世智辨聪,时时心空如洗,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牵,精勤锻炼,损之又损,方能成就。六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既然自性具足一切,无所不有;本来清净,与佛无二,我们果能心空无染,还有什么不成就的呢?后来大慧宗杲作了个偈子颂这个出定公案,他说:“出得出不得,是定非正定。”你在这里搞出定入定,你这个不是正定,是死定,真正的定是没有出入的,动也如此,静也如此,不是死坐在那里不动,而是妙用无边的,不是说话做事就不在定里,而是心无所住,动时不见动的。你假如住在静相上就不是正定。罔明与文殊二位大菩萨尚且在出定入定上做文章,就不免离开本位了。宗下说:“片时不在,便同死人。”离开本位就丧失了性命。所以大慧宗杲禅师的偈子最后结束说:“罔明与文殊,丧却穷性命。”这两位大菩萨、佛和女子演个戏给我们看,就是让我们知道用功怎么用法,这点非常重要,我们用功千万不要取死定,要活泼泼的一切无碍。懒融禅师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就是说正做事时,正说话时,我们的心还是无所粘染安住不动,不是坐在那里不动能定,事情一来就乱了,要动静一如才是真定。

H. 念头从哪来,又到何处去,是有还归无了了分明,诸法实相如此,是为开悟者

净空法师--- 无尽藏比丘尼开悟了,在他会下一生当中四十多个开悟的人,是无尽藏跟惠明法师这两个人领先,最早开悟的。为什么会开悟?一念真心就开悟了。一念的时间很短,我们看弥勒菩萨的说法,用现在一秒钟,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二千一百兆。



一秒钟二千一百兆个念头,里头一个念头觉悟了,念念就觉悟了。这一觉妄心就不见了,念念都是觉,那就是真心。真心是不生不灭,妄心是生灭心。你看妄心断掉了,真心现前,真心照见,遍法界虚空界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白。

无量法门,龙树菩萨给我们做了个榜样,他开悟了,证得初地菩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他广学多闻,用多少时间学完?三个月。能不能?我们相信可能。为什么?我们看到惠能大师的例子。惠能大师开悟了,要知道他不认识字,没念过书,听经,我相信顶多不过两个小时,这是他一生就听这么一次经。五祖在方丈室里头,半夜三更给他讲《金刚经》,肯定不要书,讲《金刚经》的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概是全经四分之一,《金刚经》是大概五千多字,应该是讲到一千字的样子,他就开悟了。说出五句话,那就是他的报告,他的博士论文。五祖一听,行了,衣钵就给他,后面不要讲,全通了。不但是《金刚经》通了,《般若经》全通了,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讲般若,你看,他一、二个小时就通了,这个方法妙。

他在逃难的路途之中,遇到无尽藏比丘尼。无尽藏比丘尼也是一生一部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她选择的是《大涅槃经》,《大涅槃经》有四十卷,分量很大,每天读诵。她在念经的时候,惠能大师坐在旁边听,等她念完的时候,他把这段经文的大意讲给比丘尼听。无尽藏比丘尼听到,佩服得五体投地,捧着经本来请教。能大师说,我不认识字。你不认识字,怎么能讲得这么好?这个与认识字不认识字、学经不学经没有关系。无尽藏比丘尼开悟了,在他会下一生当中四十多个开悟的人,是无尽藏跟惠明法师这两个人领先,最早开悟的。为什么会开悟?一念真心就开悟了。一念的时间很短,我们看弥勒菩萨的说法,用现在一秒钟,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二千一百兆。一秒钟二千一百兆个念头,里头一个念头觉悟了,念念就觉悟了。这一觉妄心就不见了,念念都是觉,那就是真心。真心是不生不灭,妄心是生灭心。你看妄心断掉了,真心现前,真心照见,遍法界虚空界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白。

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法达禅师,古人都是这样的,一生专攻《法华经》。念《法华经》的人很多,《法华经》虽然只有七卷,但是分量很大,通常一个人一天念一遍,他诵三千遍。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他念了三千遍,没见性。到曹溪去拜六祖,现在的南华寺,见六祖顶礼三拜,头没着地。他起来之后,六祖问他,你刚才三拜头不着地,这表示什么?傲慢,问他,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也很老实,他诵《法华》三千部。这不容易,一天诵一部,三千多部差不多十年。六祖问他,《法华经》佛说的是什么?他讲不出来,回过头来向六祖请教。六祖说这个经我没听说过,你既然念得很熟,念给我听听。《法华经》一共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六祖就告诉他,不用念了,我全明白了。你就想想看,开悟的人他学东西多快,二十八品经第二品就全明白,后头就不听了,讲给他听,他开悟了,再拜的时候头着地了。

这就是说,没有开悟,费多少力气,读多少经,死记经文,不开悟。佛用的方法,活的方法,知道自性里头具足圆满的智慧,只要见性,这个智慧就现前。智照外面的境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需要学,一看就明白了,一听就明白了,一闻、一尝,六根对六尘作用,彻底明了。这是为什么要求得定、开悟,道理在此地。你要不开悟,一辈子、十辈子、无量劫,你都没有办法统统搞清楚,那太难!如果开悟了,一部经,释迦牟尼佛讲很长的时间,你听几句就明白了,不必要听完,不必要学完。世尊教学是用这个方法,戒定慧这个方法称为三学,通达无上菩提。不是叫我们记,记问之学,连孔夫子都不重视它。夫子说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孔子注重什么?注重开悟。悟是活的,是智慧,不是知识。孔子的学生,譬如问仁、问孝,孔子对每一个问的人讲的都不一样,为什么?应机说法。如果是记问之学,说的肯定是一样,死的,不是活的;开悟之后是活的,不是死的。一一法都具无量义,这才管用。管什么用?普度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苦难众生,帮他们解决疑难杂症,真实智慧,不是知识。

I. 念头怎么来的一会是这个念头,一会又起另一个念头,它是怎么来怎么做到制心一处

就是大脑传播了一个信号,然后你就会有这种想法,然后就有念头。

阅读全文

与念头是从哪里来的入定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联想电脑手写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170
数学中常用抽查方法 浏览:479
插入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有 浏览:832
选择乳化剂常用的方法 浏览:180
没有逻辑的解决方法 浏览:70
iphone如何关闭数据流量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411
4片暖气片安装方法 浏览:112
长短腿高低肩的正确锻炼方法 浏览:477
动物细胞转化方法有哪些 浏览:736
娇韵诗晚霜使用方法 浏览:246
财务决策方法常用哪些 浏览:319
怎么方法治疗早泄好 浏览:359
培养博士的技巧和方法 浏览:867
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认识八百字 浏览:140
哑铃凳锻炼方法 浏览:222
L型细菌检查时常用染色方法是 浏览:723
扇贝肉怎么处理方法 浏览:741
直流电位差计使用方法 浏览:216
试验差错次数计算方法 浏览:547
硬件故障的分析方法 浏览: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