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罗盘是怎么使用的
一、 罗盘的使用方法
1.罗盘的结构
(1)磁针——一般为中间宽两边尖的菱形钢针,按装在底盘中央的顶针上,可自由转动,不用时应旋紧制动螺丝,将磁针抬起压在盖玻璃上避免磁针帽与项针尖的碰撞,以保护顶针尖,延长罗盘使用时间。在进行测量时放松固动螺丝,使磁针自由摆动,最后静止时磁针的指向就是磁针子午线方向。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磁针两端所受磁力不等,使磁针失去平衡。为了使磁针保持平衡常在磁针南端绕上几圈铜丝,用此也便于区分磁针的南北两端。
(2)水平刻度盘---水平刻度盘的刻度是采用这样的标示方式:从零度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每10度一记,连续刻至360度,o度和180度分别为N和S,90度和270度分别为E和W,利用它可以直接测得地面两点间直线的磁方位角。
(3)竖直刻度盘----专用来读倾角和坡角读数,以E或W位置为0度,以S或N为90度,每隔10度标记相应数字。
(4)悬锥---是测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悬挂在磁针的轴下方,通过底盘处的觇板手可使悬锥转动,悬锥中央的尖端所指刻度即为倾角或坡角的度数。
(5)水准器---通常有两个,分别装在圆形玻璃管中,圆形水准器固定在底盘上,长形水准器固定在测斜仪上。
(6)瞄准器——包括接物和接目觇板,反光镜中间有细线,下部有透明小孔,使眼睛,细线,目的物三者成一线,作瞄准之用。
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磁偏角的校正。
因为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上的南北两极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不一致,这两方向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点磁针北端偏于正北方向的东边叫做东偏,偏于西边称西偏。东偏为(+)西偏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计算,公布以备查用。若某点的磁偏角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关系为A等于A磁加减磁偏角。应用这一原理可进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时可旋动罗盘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盘向左或向右转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与水平刻度盘0--180度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经校正后测量时的读数就为真方位角。
2.罗盘使用方法
(1)测方位
测量某物体的方位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在定点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测量观察点位于某地形或地物的方位。测量时打开罗盘盖,放松制动螺丝,让磁针自由转动。当被测量的物体较高大时,把罗盘放在胸前,罗盘的长水准器对准被测物体,然后转动反光镜,使物体及长瞄准器都映入反光镜,并且使物体、长瞄准器上的短瞄准器的尖及反光镜的中线位于一条直线上,同时保持罗盘水平(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当磁针停止摆动时,即可直接读出磁针所指圆刻度盘上的读数,也可按下制动螺丝再读数。
(2)测量岩层产状要素
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岩层倾向是岩层面上的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方向。倾角是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测量岩层走向时,将罗盘的长边(与罗盘上标有N—S相平行的边)的一条棱与层面紧贴,见图,然后缓慢转动罗盘(注意:在转动过程中,罗盘紧靠层面的那条棱的任何一点都不能离开层面),使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磁针停止摆动,这时读出磁针所指的读数即为岩层之走向。读磁北针或磁南针都可以,因为岩层走向是朝两个方向延伸的,相差 180°。
测量岩层的倾向时,罗盘如图放置,将罗盘南端(标有S)的一条棱紧靠岩层面,这时长瞄准器指向与岩层的倾向一致,并转动罗盘,转动方法及原则同上。当罗盘水平、磁针不摆动时,就可读数。如图1放置罗盘,应读磁北针所指的读数。当测量完倾向后,不要让罗盘离开岩层面,马上把罗盘转90°,(罗盘直立),如图1放置,使罗盘的长边紧靠岩层面,并与倾斜线重合,然后转动罗盘底面的手把,使测斜器上的水准器(长水准器)气泡居中,这时测斜器上的游标所指半圆刻度盘的读数即为倾角。
在测量地层产状时,一般只需测量地层的倾向和倾角,而走向可通过倾向的数字加或减90°得到测量倾向和倾角时,必须先测倾向,后测倾角。
若被测量的岩层表面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面上当作层面,以便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如果岩层出露很不完整时,这时要找岩层的断面,找到属于同一层面的三个点(一般在两个相交的断面易找到),再用记录本把这三个点连成一平面(相当于岩层面),这时测量记录本的平面即可。
二、野外地质记录
1 、 野外地质记录要求
详细记录:进行野外地质观察,必须做好记录,地质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进行综合分析和进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表现之一。 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 即看到什么记什么,如实反映,不能凭主观随意夸大或缩小或歪曲。但是,允许在记录上表示出作者对地质现象的分析、判断。因为这有助于提高观察的预见性,促进对问题认识的深化。 记录清晰、美观,文字通达: 这是衡量记录好坏的一个标准。 图文并茂:图是表达现地质现象的重要手段,许多现象仅用文字是难以说清楚的,必须辅以插图。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地质现象,包括原生沉积的构造、结构、断层、褶皱、节理等构造变形特征,火成岩的原生构造、地层、岩体及其相互的接触关系、矿化特征,以及其他内、外动力地质现象,要尽可能地绘图表示,好的图件的价值大大超过单纯的文字记。
2、 野外地质记录内容
综合性地质观察的记录,要全面和系统,例如进行区域地质测绘,常采用观察点与观察线相结合的记录方法。观察点是地质上具有关联性、代表性、特征性的地点。如地层的变化处、构造接触线上、岩体和矿化的出现位置以及其他重要地质现象所在。观察线是连接观察点之间的连续路线,即沿途观察,达到将观察点之间的情况联系起来的目的。观察点、观察线的具体记录内容如下:
日期和天气。 实习地区的地名。 路线:从何处经过何处到何处,要写得具体清楚。 观察点编号:可从 No.01 开始依次为 No.02 , No.03 ,…。 观察点位置:尽可能交代详细,如在什么山、什么村庄的什么方向,距离多少米,是在大道旁还是在公路边,是在山坡上还是在沟谷里,是在河谷的凹岸还是在凸岸等,还要记录观察点的标高,即海拔高度,可根据地形图判读出来。观察点的位置要在相应的地形图上确定并标示出来。 观察目的:说明在本观察点着重观察的对象是什么,如观察某一时代的地层及接触关系,观察某种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观察火成岩的特征,观察某种外动力地质现象等。 观察内容:详细记录观察的现象,这是观察记录的实质部分。观察的重点不同,相应地有不同的记录内容。如果观察对象是层状地质体,则可按以下程序进行记录。
①岩石名称,岩性特征,包括岩石的颜色、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和工程特性等;
②化石情况,有无化石,化石的多少,保存状况,化石名字;
③岩层时代的确定;
④岩层的垂直变化,相邻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列出证据;
⑤岩层产状,按方位角的格式进行记录;
⑥岩层出露处的褶皱状况,岩层所在构造部位的判断,是褶皱的翼部还是轴部等;
⑦岩层小节理的发育状况,节理的性质、密集程度,节理的产状,尤其是节理延伸的方向;岩层破碎与否,破碎程度,断层存在与否及其性质、证据、断层产状等;
⑧地貌、第四系(山形,阶地、河曲等),河谷纵、横剖面情况,河谷阶地及其性质,水文,水文地质特征及物理地质现象(如喀斯特、滑坡、冲沟、崩塌等的分布,形成条件和发育规律,以及对工程建筑的影响等);
⑨标本的编号,如采取了标本、样品或进行照相等,应加以相应标明;
⑩补充记录。上述内容尚未包括的现象。
如果观测点为侵人体,除化石一项不记录外,其他项目都应有相应的内容,如④项应为侵入接触关系或沉积接触关系;⑤项应为岩体,是岩脉、岩墙、岩床、岩株或岩基等;⑥项应为岩体侵入的构造部位是褶皱轴部或翼部,是否沿断层或某种破裂面侵入等。上述记录内容是全面的,但在实际运用时,应根据观察点的性质而有所侧重。
沿途观察、记录相邻观察点之间的各项地质现象,使点与点之间的关系连接起来。 绘各种素描图、剖面图,一般在记录簿的右页记录,在左页绘图。 路线小结,扼要说明当天工作的主要成果,尚存在哪些疑点或应注意之点。
以上记录项目应逐项分开,除日期和天气在同一格内之外,其余各项均要另开新行
三、 绘制地层剖面示意图
1 、 地层剖面示意图内容
地层剖面示意图是表示地层在野外暴露的实际情况的概略性图件。用于路线地质工作之中。它是在勾绘出地形轮廓的剖面上进一步反映出某一或某些地层的产状、分层、岩性、化石产出部位、地层厚度以及接触关系等地层的特征。
地层剖面示意图的地形剖面和地层分层的厚度是目估的而非实际测量,这是它与地层实测剖面图的主要区别。
2 、 绘图步骤
确定剖面方向,一般均要求与地层走向线垂直。 选定比例尺,使绘出的剖面图不致过长或过短,同时又能满足表示各分层的需要。如实际剖面长,地层分层内容多而复杂时,剖面图要长一些,相反则短一些。一般地,一张图尽量控制在记录簿的长度以内,对于绘图和阅读都是比较方便的。如果实际剖面长度是 30m ,其分层厚度是数米以上时,则可用l:200或1:300的比例尺作图。 按选取的剖面方向和比例尺勾绘地形轮廓,地形的高低起伏要符合实际情况。 将地层及其分层的界线按该地层的真倾角数值用直线画在地形剖面相应点之下方,这时,从图上就可量出各地层及其分层的真厚度,注意检查图上反映出的厚度与目估的实际厚度是否一致,如不一致,须找出绘图中的问题所在,加以修正。 用各种通用的花纹和代号表示各地层及分层的岩性、接触关系和时代,并标记出化石产出部位、地层产状。 标出图名、图例、比例尺、方向及剖面图上地物的名称。
四、 绘制信手地质剖面图
如果是横穿构造线走向进行综合地质观察时,应绘制信手地质剖面图,它表示横过构造线方向上地质构造在地表以下的情况,这是一种综合性的图件,既要表示出地层,又要表示出构造,还要表示火成岩和其他地质现象以及地形起伏、地物名称以及其他需要表示的综合性内容。绘好路线地质剖面图是地质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必须掌握。
路线信手地质剖面图中的地形起伏轮廓是目估的,但要基本上反映实际情况,各种地质体之间的相对距离也是目测的,应基本正确,各地质体的产状则是实测的,绘图时,应力求准确。
图上内容应包括图名、剖面方向、比例尺(一般要求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一致)、地形的轮廓、地层的层序、位置、代号、产状、岩体符号、岩体出露位置、岩性和代号、断层位置、性质、产状、地物名称。
具体绘图步骤如下:
估计路线总长度,选择作图的比例尺,使剖面图的长度尽量控制在记录簿的长度以内,当然,如果路线长,地质内容复杂,剖面可以绘得长一些。 绘地形剖面图,目估水平距离和地形转折点的高差,准确判断山坡坡度、山体大小,初学者易犯的错误是将山坡画陡了。一般山坡不超过30°,更陡的山坡人是难以顺利通过的。 在地形剖面的相应点上按实测的层面和断层面产状,画出各地层分界面及断层面的位置、倾向及倾角,在相应的部位画出岩体的位置和形态。相应层用线条联接以反映褶皱的存在和横剖面的特征。 标注地层、岩体的岩性花纹、断层的动向、地层和岩体的代号、化石产地、取样位置等。 写出图名、比例尺、剖面方向、地物名称、绘制图例符号及其说明,如为习惯用的图例,可以省略
从作图技巧方面来说,应注意以下三个“准确”:①地形剖面图要画准确;②标志层和重要地质界线的位置要画准确。如断层位置、煤系地层位置、火成岩体位置等;③岩层产状要画准确,尤其是倾向不能画反,倾角大小要符合实际情况。此外,线条花纹要细致、均匀、美观,字体要工整,各项注记的布局要合理。
五、 绘制野外地质素描图
地质素描是从地质观点出发,运用透视原理和绘画技巧来表达地质现象或地质作用的画幅。野外勾绘的地质素描,通常是在调查观察过程中进行的,往往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般就在自己野外记录本上用铅笔或钢笔画,不可能精工细作,故又称“地质素描草图”。
1 、地质素描的优越性
地质素描比地质摄影优点多。地质素描除了不受天气、镜头取景范围、近景与远景的限制和比较经济等优点外,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分析某种地质现象,认为哪些特征应当强调,哪些附属物或近旁的草木对这些特征有所干扰而应当排除时,若采用照像的办法,忠实于客观景物的复制,就会主次不分,不能突出地质内容,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若采用素描技术处理,则完全可以根据观察者的需要,对各种地质现象特征和附近的景物有所取舍,该突出哪些,该精简哪些,都任凭自己的运笔予以描绘和体现。事实表明,一份地质调查报告,如果能充分运用地质素描,既有助于揭示和说明问题的现象本质,又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文字叙述,做到简明扼要、文图并茂,效果更佳
2、地质素描的基本步骤
选定素描对象的范围,确定景物在画框内的位置。 安排主要对象和次要对象的大小比例及其相对位置关系,并在图框内勾画出其范围。 勾画景物(或地质体)的轮廓线。主要是抓住外形轮廓,如山脊、陡崖、河床、阶地、层面、断层之类。勾画时先近后远,近处画得细致、清晰、浓重,远处画得粗略、轻淡、隐约。尽量符合透视原理来运笔。 在轮廓线勾画就绪的基础上,加阴影线。这一步骤主要是掌握景物形象的立体感,使其逼真如实。 适当画些背景或衬托物,用以美化画面。 为了清楚地表达画面的内容,可在景物(或地质体)附近标上必要的文字,如村庄、地层年代符号或其他符号等。 最后写上图名、地名、方位、测量数据、比例尺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3、地质素描的种类
地质素描按其内容,最常见的有下列几种类型:
地层素描。素描对象是地层,表示地层层位关系、地层特征等,如地层剖面素描图。 地质构造素描。主要对象是褶皱、断层、节理及其他构造地质现象。对它们的素描应分别注意这些地方。
褶皱素描:在素描动笔前,应首先琢磨哪一层可作为“标志层”和这个“标志层”的岩性特征以及如何表达的素描技法。到素描时,对“标志层”可着重描绘,以求褶皱形态充分显示出来。
断层素描:跟褶皱一样,应先找出它的“标志层”,以此判断断层两盘的相对动向,确定断层类型。
节理素描:素描时主要应把几组不同方向的节理表现清楚,注意各组间的交角大小和各组节理的宽度大小符合实际和透视原理。
地貌素描。地貌素描是一类视野颇大的素描,从地质角度考虑,主要是表现地貌特征与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的关系,或表现风化、水流侵蚀、冰川、火山、地震等地质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在野外所见到的典型地质现象,小的如一块标本或一个露头上的原生沉积构造、次生的构造变形(断层和褶皱)、剥蚀风化的现象;大的如一个山头甚至许多山头范围内的地质构造特征或内外动力地质现象(如冰蚀地形、河谷阶地、火山口地貌)等,均可用地质素描图表示之。素描图就是绘画,其原理就是绘画的原理,不过,地质素描则要考虑地质的内容,反映出地质构造形态的特征。
地质素描类似于照相,但照相是纯直观的反映,而地质素描则可突出地质内容的重点,作者可以有所取舍。照相需要条件,地质素描则可随时进行。因而地质工作者应当学习地质素描的方法,作为进行地质调查的手段
六、标本的采集
野外地质工作的过程是收集地质资料的过程,地质资料除了文字的记录和各种图件以外,标本则是不可缺少的实际资料。有了各种标本,就可以在室内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使认识深化。因此,在野外必须注意采集标本。
根据用途,标本分地层标本、岩石标本、化石标本、矿石标本以及专门用(薄片鉴定、同位素年龄测定、光谱分析、化学分析、构造定向等)的标本等。
标本应是新鲜的而不是风化的。
常用的是地层标本和岩石标本,对于这类标本的大小、形态有所要求,一般是长方体形,其规格是3cm× 6cm×9cm。应在采石场、矿坑等人工开采地点或有利的自然露头上进行采集、加工、修饰。化石标本力求是完整的。矿石标本要求能反映矿石的特征。薄片鉴定、化学分析、光谱分析等项标本不求形状,但求新鲜,有适当数量即可。
标本采集后,要立即编号并用油漆或其他代用品写在标本的边角上,防止被磨掉。同时在剖面图或平面图上用相应的符号标出标本采集位置和编号,并在标本登记簿上登记,填写标签并包装。化石标本特别要用棉花仔细包装,避免破损。
七、 实测地质剖面
为了研究工作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工建筑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需测制地质剖面图。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 、 布置剖面线
为了正确认识工作区内的地层层序,查明各时代地层的岩性组合、厚度、标志层和接触关系,往往选择岩层露头良好、层序清晰、构造简单、具有代表性或具有典型意义的地段,布置线路作实测地质剖面。剖面线的方向应尽量垂直岩层走向或垂直主要构造线方向,同时,剖面线还应考虑充分利用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为了反映有关工程如大坝、厂房、隧洞、溢洪道、渠道的工程地质条件,则可沿工程轴线或横断面方向作实测地质剖面。
2、 选择比例尺
选择剖面比例尺应根据规范及堪测对象的要求而定,以能充分反映其最小地层单位或岩性单位为原 则。常用的比例尺为1:500~1:5000。对于具有特殊意义的岩层(如标志层)而在剖面图中又小于l mm,可适当放大表示,但应在记录中注明其实际厚度。
3、 布置测点
测点沿剖面线布置,应选择在地形地质条件有变化的地方,其间距随比例尺精度要求而定。如作 1:500 的实测剖面时,测点间距应小于5m 。若地形起伏大,或地质条件复杂,测点距离要适当缩小。每一测点都要作好标记,并统一编号。
4 、 剖面地形测量
剖面地形测量,通常采用半仪器法导线测量,即用地质罗盘逐段测量导线的方位和地形坡角,用皮尺或测绳丈量地面斜距。对于大比例尺的实测剖面,则应采用经纬仪实测各点的位置和高程。
5 、 地质条件观测记录
在进行剖面地形测量的同时,进行地质资料的收集。其观测记录内容包括地层层位,岩石名称、岩性特征,岩层产状,断裂构造,风化情况,第四纪堆积层的组成及厚度,地下水露头情况及自然地质现象等,并采集必要的岩样。
6、 绘制剖面图
在认真复核野外实测的地形和地质资料并确认无误后,按地质剖面图式要求,编制实测地质剖面图。
绘导线平面图:根据导线方位和水平距,按比例尺将导线自基点(起点)至终点逐点绘出,并将岩层分界 八、节理的测量与统计
一、节理的测量
节理的测量与描述内容见表1。
表1 节理野外测量记录表 编号 岩石名称及产状要素 节理产状 节理成因(力学性质) 节理宽度、长度、及节理面的描述 节理内充填物质及胶结程度 其他 走向 倾向 倾角 为了达到统计目的,测量面积的大小视节理的密度而定。一般情况下,一组节理能测到50~60条产 状,就有较好的统计效果。
二、节理玫瑰花图编制
以最常见的“走向玫瑰花图”的编制为例。首先,进行资料整理。将测点上所测的节理走向全部换算成NE和NW向,按走向方位大小,采用10°为一间隔分组,分成1°~10°,11°~20°,……,统计每组节理条数及算出平均走向。
其次,确定作图比例尺。按作图大小和最多那一组节理的条数,选取一定长度的线段作为一条节理的线条比例尺,然后以等长或稍长于按线条比例尺表示最多那一组节理条数的线段长度为半径,作一个上半圆,通过圆心画出E、W、N三个方向,并标出方位角。
再次,定点连线。从1°~10°第一组开始,从半径方向按该组节理条数线段比例找出对应走向方位角中间值之点,此点即表示该组节理平均走向和条数。待各组的点确定之后,依次将相邻组的点折线连接。当其中某一组无节理时,应将连线折回圆心,然后再从圆心往下一组的点相连(最好边找点边连线)。
最后,写上图名,标出线段比例尺。必要时画出河流流向和主要建筑物 ( 如坝轴线等 ) 方位,以便分析评价节理对水工建筑物等的影响。线、产状及其他观测点等一一标绘到相应的位置上,构成平面路线图。
选择剖面方位:一般情况,选择与岩层倾向一致的方向作为剖面方向,或连接基线的起点和终点作为剖面线。 投绘剖面地形轮廓线:在导线平面图的下方,平行于剖面线作一与之等长的基线,在基线两端点树起高程标尺(若未知基点高程,可按相对高差计),并将左端定为起点,再将各导线点按累积高差投影在基线上方,连接各点即得剖面地形轮廓线。 投绘剖面中的地质内容:将导线上各岩层分界点、各种地质构造及地质现象投影到地形线上,按产状和规定的图例符号表示出地层(若剖面方向与岩层走向垂直时,按真倾角表示,否则按视倾角表示)岩性和其他地质条件。
Ⅱ 地质罗盘怎么测坡向(最好有详细步骤)
简单点说:1、自己面向坡下。然后打开罗盘,使罗盘的刻有“N”的那一侧(瞄准觇板,也叫长照准合页,即罗盘镜子的对面那个顶部有圆孔的长针)指向山坡倾斜方向;2、使底盘水准仪中的水泡居中;3、读出罗盘白色那根指针(也叫指北针)所指的刻度即为坡向。
注意事项:1、如果所要求测的精度要高,使用前应校正,不过坡向的精度一般不需要极高;2、记录读数时,最好连同数字所在的象限也记下,方便检查,如NE60度(表示坡向北东,方位角为60度),SW200度(表示坡向南西,方位角为200度)。如果写出NE130度肯定是错的,因为NE的范围仅为0~90度。3、记录后,可马上检查可大致知道是否正确。检查方法:转动罗盘,将其刻有“N”的那一端与罗盘白色的指针重合,自己也面向白色指针的方向,看看山坡是在你的哪一侧,如果是在右前方边,说明是在北东侧,坡向应为0~90度,如不是,应是测量错误,重测。
Ⅲ 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磁偏角的校正。
因为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上的南北两极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不一致,这两方向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点磁针北端偏于正北方向的东边叫做东偏,偏于西边称西偏。东偏为(+)西偏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计算,公布以备查用。若某点的磁偏角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关系为A等于A磁加减磁偏角。应用这一原理可进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时可旋动罗盘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盘向左或向右转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与水平刻度盘0--180度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经校正后测量时的读数就为真方位角。
(二)目的物方位的测量
是测定目的物与测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测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子午线顺时针方向到该测线的夹角)。
测量时放松制动螺丝,使对物觇板指向测物,即使罗盘北端对着目的物,南端靠着自己,进行瞄准,使目的物,对物觇板小孔,盖玻璃上的细丝,对目觇板小孔等连在一直线上,同时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待磁针静止时指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测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针一时静止不了,可读磁针摆动时最小度数的二分之一处,测量其它要素读数时亦同样)。
若用测量的对物觇板对着测者(此时罗盘南端对着目的物)进行瞄准时,指北针读数表示测者位于测物的什么方向,此时指南针所示读数才是目的物位于测者什么方向,与前者比较这是因为两次用罗盘瞄准测物时罗盘之南、北两端正好颠倒,故影响测物与测者的相对位置。
为了避免时而读指北针,时而读指南针,产生混淆,放应以对物觇板指着所求方向恒读指北针,此时所得读数即所求测物之方位角。
(三)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
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测量岩层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须熟练掌握。
1. 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假若在岩层顶面上进行测量有因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3.岩层倾角的测定
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平面之夹角为视倾角。野外分辨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使之在层面上流动,此滚动或流动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
岩层产状的记录方式通常采用下面的方式:
既方位角记录方式,如果测量出某一岩层走向为3100,倾向为2200 ,倾角350,则记录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需要在岩层露头测量,不能在转石(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别露头和滚石,主要是多观察和追索并要善于判断。
测量岩层面的产状时,如果岩层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上当作层面以便进行测量。
Ⅳ 地质罗盘怎么使用呢
图片格式
Ⅳ 地质罗盘量测岩层产状的方法
测量地质体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中最基本的技能,因此,必须通过实习熟练掌握。
3.1.1量测岩层走向
将地质罗盘长边(刻度SN平行的一边)紧贴在岩层的层面上,使罗盘水平(水准气泡居中),读出罗盘磁北针(不绕铜丝的磁针)所指方向的度数,即为岩层走向(图3.1)。一般直立产状才量测走向。
图3.1 产状测量示意图
3.1.2量测岩层倾向
将地质罗盘长边与走向线平行,将镜面或短边紧贴在岩层层面上,使罗盘水平,然后读出磁北针所指方位的度数,即为岩层的倾向。
3.1.3量测岩层倾角
将地质罗盘长边紧贴岩层倾斜方向(垂直岩层走向),罗盘里面的分度弧朝下,然后拨动罗盘中的测斜仪,使测斜仪的水准气泡居中,读出测斜仪指针所指度数,即为岩层倾角。
注意:量测岩层产状一定要先确定层面位置,在层面上先测量倾向,再测量倾角。当层面不平整时,可用讲义夹紧贴层面,再在其上量测。并防止磁性物体靠近罗盘。
产状要素的记录方法,一般只记倾向、倾角。记为:产状:310°∠70°(注意:不要写倾向、倾角)
Ⅵ 如何使用地质罗盘
地质罗盘是野外地质考察中传统三大件之一,运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和断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是地质考察的基本技能。具体体方法如下:
首先,用地质罗盘测岩层(或断层)的走向。测量岩层走向时,将罗盘的长边(与罗盘上标有N—S相平行的边)的一条棱与层面紧贴,然后缓慢转动罗盘(注意:在转动过程中,罗盘紧靠层面的那条棱的任何一点都不能离开层面),使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磁针停止摆动,这时读出磁针所指的读数即为岩层的走向。读磁北针或磁南针都可以,因为岩层走向是朝两个方向延伸的,相差 180°。例如岩层的走向为60°或240°。
其次,用地质罗盘测岩石的倾向。测倾向时,用罗盘的北端指着层面的倾斜方向,使罗盘的短边(即S边)与层面贴紧,放平,并转动罗盘,转动方法及原则同上,北针所指的读数即为所求的倾向。倾向仅有一个指向,只能用一个数值表示,例如岩层的倾向为150°。
假若在岩层上层面进行测量有困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长测望标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北针受障碍,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S针亦可。
第三,用地质罗盘测岩石的倾角。测倾角时,将罗盘竖起,以其长边贴紧层面,并与走向线相垂直,用中指拨动罗盘,使测斜器上的水准器(长水准器)气泡居中,这时测斜器上的游标所指半圆刻度盘的读数即为倾角。倾角的变化界于0-90°之间,如一岩层的倾角为35°。
第四,注意事项。在野外测定产状要素,往往只要测量岩层和一切构造面的倾向和倾角,并记录下来。记录的格式:岩层的产状为150°∠35°,前者表示倾向,后者表示岩层的倾角。由于走向和倾向相差90°,倾向加或减90°即为走向,上述岩层的走向是60°或240°两个数值。这也是为什么一般不记录走向的原因。只有当岩层倾角近于直立时才记录走向。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必须在岩层露头上测量,不能在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分露头和滚石,主要是靠多观察和追索,并善于判断。
另外,若被测量的岩层表面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面上当作层面,以便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如果岩层出露很不完整时,这时要找岩层的断面,找到属于同一层面的三个点(一般在两个相交的断面易找到),再用记录本把这三个点连成一平面(相当于岩层面),这时测量记录本的平面即可。
Ⅶ 地质罗盘的使用
地质罗盘的正确使用及各类产状要素的测定,是一个地质工作者应熟练掌握的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1.地质罗盘的结构
地质罗盘由刻度盘和在水平面上能自由转动的磁针组成。它不但可以识别方向、测量方位,还可以测量水平面、倾角及仰、俯角度等,是地质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袖珍仪器。其结构如图5-1所示。
图5-1 罗盘的结构
2.定向和基准
地面上某一点的经纬度为已知,则此点的位置就确定了。若测定地面上某一点的方向,则必须有一参照点(参照方向)——即基准点(基准方向)。测量方位角是指在水平面内测出与基准方向间的夹角。
基准方向有两个:一是南北方向,即地理北极方向;二是磁北方向,即地球的磁北极方向。因地理极与磁极二者不重合,有夹角(各地不同),故我们常用真北方向作为基准方向,一般测得的角度要进行换算或事先校正罗盘。
方位测定,在水平面内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圈划分为360°,以正北方向作为0°,用N表示;东为90°,以E表示;正南为180°,以S表示;西为270°,以W表示。与正北方向的夹角(即从0°转过的角度)称为方位角。如夹角 45°,即为北东方向,写成NE45°,也可写成45°(读作北东45度)。
测量方位一般是先从已知点(观测者所在点)测向未知点的。如图5-2,欲测B点的方位,A点为观测者所在之点(已知点),那么观测者只需将地质罗盘长照准合页指向B,圆形水准气泡居中(罗盘水平),读磁北针指向刻度环上的数字,即为B点的方位。如图示为90°,即B点在A之东(亦即A在B之西)。如将罗盘移到B 点(已知点)观测A(未知点),则刻度环上读数为 270°,A在B之西。交换观测点位置之后,读数相差 180°(AB连线为一直线)。如不移动(交换)观测位置,在如图5-2情况下,欲知A点对B点(已知点)的方位,则只需将罗盘调换180°,即将长照准合页对准A,读磁北针指向刻度环上的数值即可,如不调换罗盘,直接读磁南针指向的数值亦可(270°)。
3.地形图的定向和后方交会
如果地形图的图廓纵边是真北方向,则将罗盘的长边平行于图廓,使地形图与罗盘一起转动,当磁北针指向0°时(圆形水准气泡要居中),则地形图的位置与实地地形的方位取得一致(即与实测地形图方位相当),定向工作就完成了。此时可以一边参照实地地形一边读地形图和判读各种地质体的空间关系。
后方交会是在地形图上确定地质观测点位置的一种方法,即将实地地点标在地形图上,以便将观测到的地质现象转绘到地形图上。交会时先参照实地地形,在地形图上选定3个已知点(一般是标有高程的三角点)。选点时注意不要太远,各点展开的角度最好大于30°,两点不能在一直线上,将小照准合页分别指向三点(若用长照准合页指向三点,则应读磁南针数值),各方位角求出后,用量角器在地形图上画出方位线,如三线交于一点,则应是观测点在地形图上的位置,如交会出一个误差三角形,较小时可参照实地地物等标志平差后得出一个较佳点;如误差三角形过大,则重测,直到准确为止。
4.磁偏角校正
各地区的磁北方向与地北方向不完全一致,二者之间的夹角称磁偏角。为了在地形图上正确标定地质要素的地理方位,野外工作者首先要对罗盘进行磁偏角校正,使其读数能直接代表地理方位。磁偏角可以从测区正规地形图上查到,东偏取“+”,西偏取“-”。校正的方法是拨动其刻度盘。例如嵩山地区磁偏角为西偏4.5°(即为-4.5°),拨动罗盘的刻度盘,使355.5°的刻度对准指标(原0°位置),即可消除因磁偏角引起的读数误差。
5.面状构造要素测量
各种地质界面如层理面、断层面、片理面、片麻理面、劈理面、节理面、侵入体与围岩接触面以及岩体中的面体流动构造(流面)皆可视为面状构造而对其进行测量。现以层面为例介绍有关的测量步骤和方法。
图5-2 方位测量
图5-3 测量产状要素图
首先在测量岩层走向时,可选一有代表性的岩层层面,层面上测出任一水平线(图5-3),其两端的方位为岩层走向(亦可在岩层面上滴水,则水流方向代表岩层倾向,与其垂直画一条线即为岩层走向),将罗盘长边贴于层面上(一般为上层面,使罗盘水平,此时磁针两端指向刻度数值即为走向方位角)。测量倾向时,可将罗盘盖(带反光镜者)贴于岩层面上,长照准合页指向倾向方向,使罗盘水平读磁北针指向的数值,即为倾向方位角(倾向只有一个方向)。
测量倾角时,将罗盘长边平行真倾斜线(即倾角最大方向)置于层面上,转动罗盘底盘的外旋柄,使测斜器上长水准气泡居中,读倾斜刻盘上的数值即为倾角度数。
有时由于上层面剥露不好或由于露头所限只能测量岩层底面,若此,应以罗盘N端朝倾斜方向读北针所指刻度;如以罗盘S端朝倾斜方向则读南针所指刻度,倾角测量方法同前。
在某些情况下可借助野外记录簿、图夹、硬纸板对暴露不佳或受到某种限制而不易直接测量的面状构造进行产状要素的测量。操作方法是将上述物件置于与被测面相当或平行的位置上,再用罗盘在野外记录簿、图夹和硬纸板上进行测量。如某一节理面暴露范围有限,则用硬纸板以相当的状态插入,而后在硬纸板上进行测量。
6.线状构造要素测量
如矿物生长线理、皱纹线理、交面线理、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杆状构造、擦痕、褶皱枢纽以及岩浆岩体中的线状流动构造(流线)皆可视为线状构造而对其进行测量。
倾伏向(指向)和倾伏角的测量在多数情况下需借助于铅笔、木棒或地质锤柄等,将其置于与被测线状构造一致或平行的位置上,再用罗盘在锤柄等物件上进行测量。罗盘N端要朝构造线的倾伏方向且使其水平,罗盘轴线必须投影在锤柄上,此时北针所指读数为倾伏向。将罗盘侧边置于锤柄之上,紧贴或与其平行均可,此时测斜针所指读数为倾伏角。
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面内时(在断层或层间滑动面上发育的线理如擦痕),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的锐角即为其侧伏角。侧伏向则是构成上述锐角的走向线那一端的大致方向,借助半圆仪(半圆量角器)即可进行测定。
7.测定产状要素的技术要求
产状要素的测定及有关数据的收集都应注意其可靠性、代表性和系统性。
所谓可靠性就是判断所测露头是否为基岩,是否因为受到滑坡、山崩及塌陷等作用而使其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些非构造因素可影响一定的范围。非构造变动现象在软弱岩层如泥灰岩、页岩、千枚岩、片岩及含煤地层中常见,所发育的次生产状会使地层层序混乱或歪曲地质构造现象,因此在测量产状之前要认真观察分析,判别真假产状。另外,即使在基岩出露的区段,由于较强的构造变动而发育的诸如劈理、节理等次生面状构造也极易与原始层理相混。因此,在野外要仔细追索、观察并严格区分。鉴别层理与次生构造面理并分别测量统计,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
测量产状要素时还要注意观察所选择的面状构造或线状构造是否具有代表性。以层理为例,当岩层产状在较大范围内比较稳定且层面较为平整时,在该层面上任选一点进行产状要素测定一般具有代表性。但由于受原生、次生、构造、非构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某一段岩层产状可能发生局部变化,因此要进行一定的追索并在宏观上根据总体产状特征选择具有代表性者进行测量。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构造变动强烈、构造现象复杂的区段,如实习区的复杂褶皱剖面,很难选择一段能测出具有代表性产状的岩层,因为在较短距离内产状变化很大,褶皱不同部位的产状都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同级别的褶皱具有成因联系且为同期产物,则可采用分段系统测量与制图(素描图或大比例尺剖面图)相结合的方法,大致恢复出由次级褶皱所呈现的包络面,它不仅反映了大一级褶皱的形态,而且还可将其视为简化了的褶皱岩层界面。
产状要素测量的系统性,是为了掌握某一地质体或某一构造在空间上的展布状态及变化规律,因此,在路线地质观察中要注意产状变化并随时测量。如在实习区进行箕山花岗岩体的圈定,就应沿岩体与围岩接触的界线进行追索并系统测量接触面的产状,这样才能对其空间产出形态有进一步的了解。又如在中岳庙后沟斜歪背斜转折端的追索观察,就应对东西两翼及转折端部位的产状进行系统测量并一一标绘在地形地质图上,仔细观察分析岩层产状从西翼至转折端再至东翼依次显示出向西北、向南东、向东、向北东、向北倾斜呈有规律的变化而表现出外倾转折的特点。
Ⅷ 实习八 认识和使用地形图,初步学习罗盘使用
一、目的
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学会阅读地形图。
二、要求
(1)观察地质罗盘的结构及其各部件的用途,学会用罗盘测量方位角和倾角的方法。
(2)了解地形图的绘制、地形图的基本要素等内容,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
三、实习内容
1.罗盘的使用方法
(1)罗盘的原理
图实8-1 地质罗盘
罗盘(图实8-1)是利用一个磁性物体(磁针)具有指明磁子午线的方向,配合刻度盘的读数,可以确定目标相对于磁子午线的方向。利用罗盘,可以根据两个已选定的测点,求出另一个未知目标的方位。地质罗盘通常还可测定倾斜角的大小。
(2)罗盘的结构
罗盘的主要构件有磁针、顶针、方位刻度盘、反光镜、圆水准器、管水准器、长觇板、短觇板和小觇板等。磁针用人造磁铁制成,其中心装有镶着玛瑙的凹圆形轴窝,以便支撑度盘中心的钢顶针上,使磁针可灵敏地自由转动。当磁针摆动静止时,其北端即指向磁北方向;在使用罗盘时,由于受磁倾角的影响,磁针并不水平,在北半球地区磁针北端向下倾斜。所以,在北半球的国家都在罗盘的磁针南端绕以铜丝,以使磁针受力平衡,保持水平状态。
罗盘的刻度盘是铜或铝制的圆盘,一般最小分划值为1°,按0°~360°逆时针方向刻划,以便于直接读取磁方位角。此外,在度盘上还附有校正螺丝。若转动它,刻度盘就随之转动,可以起到校正度盘读数的作用(用于校正磁偏角直接显示真北方向)。
照准设备是装在0°~180°方向上的一对折叠式觇板,与装在盒盖上的反光镜配合使用。底盘上还装有圆水准器、管水准器和倾斜指示器。圆水准器为供保持度盘水平之用。罗盘盒的底面装有操纵测倾斜角的指示器的手把,转动手把可使管水准器与测斜指示器同时转动,供测倾斜角之用。
(3)测量方位角
首先,要根据当地的磁偏角大小校正罗盘,再进行观测。当观测目标之仰角小于45°或俯角小于15°时,从反光镜中可看到目标,此时把觇板竖起,两手托住罗盘,紧靠观测者腹部,将觇板尖端方向(刻度盘0°方向)对准目标,并使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直至长觇板和目标的像同时被镜面的中线所平分,即可用磁针北端读取方位角。
当目标俯角大于15°时,按以上方法不易在镜中看到目标的像,此时应把罗盘从零度方向调转为180°方向,将180°的刻度线对向目标并使圆水准器的气泡经过反光镜下方的透明椭圆孔的中线来照准。但此时应注意:要按磁针南端来读取方位角。
(4)测量岩层的产状要素
测走向 将罗盘盖打开至与罗盘身在同一平面上,将罗盘的长边靠在岩层面上,并使罗盘水平(圆水准气泡居中),读磁针北端或南端所指的度数,即为岩层的走向。所以走向有两个读数,例如NE30°和SW210°。
测倾向 使罗盘合页下端底盘的短边平行走向并靠稳岩层面,使罗盘水平(圆水准气泡居中),读磁针北端所指的度数,即为岩层的倾向。
测倾角 将罗盘上盖打到极限位置,罗盘的侧边垂直于走向并紧贴岩层面,转动测斜指示器的手把使管水准器气泡居中,测斜指示器所指的刻度即为岩层的倾角。
图实8-2 等高线的投影
2.地形图的一般知识
在小范围内,可以不考虑地球曲率的影响,而把部分地球(椭球体)表面作为一水平面。此时若将地面上地物的轮廓沿垂线方向投影到水平面上,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缩小成相似的图形,这种只表示地物平面位置的图,称平面地图。若除将地面上的各种地物测绘到图纸上之外,同时还将地面高低起伏的地貌形状用规定的符号(等高线)表示在图纸上,即为地形图(图实8-2)。
测绘地形图,是通过测定一系列能反映出地物及地貌特征点的位置,并将这些点垂直投影到一个水平面上,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缩小并绘到图纸上。这种垂直投影的主要特点是图上所绘的地物、地貌与实地相应的地物、地貌对比,其形状保持相似。
正规地形图上的内容十分丰富,尽管地形图的种类、比例尺、大小以及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然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地形图是由几种基本要素所组成的,了解与分析地形图的要素,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形图都是十分必要的。
地形图都是以图廓作为制图区域的范围,所以地形图可分为图廓内和图廓外要素两大部分。其基本组成要素如表实8-1。
图名一般以图幅内较大的或较有名的地点或地物的名称来命名,表明图幅所在的地区和类型。
图号可以反映图幅的地理位置(国家测绘局按照经纬度划分,统一编号)。图例是用各种符号和标记来表示图幅范围内的实际地形、地物等。
表实8-1 地形图内容要素
测绘地形图时,不可能将地面上的地物、地貌按其原大绘在图纸上,而是将实地的地物、地貌缩小若干倍后再标绘在图纸上的。一般把图上的一段线长与其实际相应的一段水平距离之比,称为比例尺。比例尺有两种:数字比例尺和线条比例尺。前者通常以分子为1的分数来表示,而其分母常为整数。比例尺的数字表示,如1∶50000或1/2500等。线条比例尺一般画成适当长度(常为6cm)和宽度(常为1mm)的尺子状线段,每1cm为一段,自左边第二段起为0,每段注上代表的实际长度。
在地形测量中,我国将比例尺划分为大、中、小三类:①大比例尺地形图为1∶1000、1∶2000、1∶5000,主要用于城市居民点的规划和设计,各种工矿企业、工程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填绘详查、初勘和详勘地质勘探成果,计算储量和进行勘探工程设计和施工等;②中比例尺地形图为1∶1万、1∶2.5万、1∶5万、1∶10万,主要用于区域地质填图、地质普查填图、详查,水文和工程地质勘探、军队野外作战等;③小比例尺地形图为1∶20万、1∶25万、1∶50万、1∶100万等,主要用于区域地质测量、国土资源调查和航空等。
地理要素是用各种符号、花纹表示地面物体的类别、形状、大小及其在图上的位置。
错综复杂的地形,在图上是用等高线来表示的。等高线就是将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相邻各点连接而成的闭合曲线,也称高程等值线。若把这些地面上的等高线垂直投影到水平面上,并按规定的比例尺缩小后绘到图纸上,就可形成一张地形图(图实8-3)。两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叫做等高距,用h表示。同一地形图上的等高距是统一的,而且每条等高线的高程应等于其间距的整数倍,如图实83所示。在地形图上,相邻等高线的密集程度反映实际的地面坡度,地面坡度陡,等高线就显得密集;反之,则显得稀疏。当地面与坡度均匀时,等高线密集程度相等。因此,根据图上等高线的疏密情况可以判别地面坡度的陡缓。
3.读地形图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读地形图一般先读图廓外要素,然后读图廓内要素;先整体,后局部;先看比例显着的标志,再看普通的地形、地物等。
(1)读图廓外要素
主要是读图名、比例尺、图幅代号、接图表、图例,结合经纬度、公里网(坐标网格)数据等,了解图的类型、地理位置、精度、图幅内出现的各种地物及标志物等。
(2)读图廓内要素
图实8-3 地貌的基本形态与等高线图形
从地形等高线及水系的特征,了解本区地形的相对高差和绝对高差,山脉、河流走向、主要山峰等,对地形总的特征有一个较完整的印象。再看图内植被发育程度,居民点的多少、大小,道路交通及各种公共设施的有无、多少等。
有了对图区的地形、地物特征的总体了解之后,根据需要有重点地、详细地观察分析所要读的内容。
(3)等高线所表示的地貌的基本形态
虽然有的图幅内地形错综复杂,但总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山头、盆地、山脊、山谷、洼地、山坡、鞍部等。山头的等高线表现为一组近似于同心圆状的闭合曲线,根据等高线的高程注记,可以知道该山头的高程,从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可以知道地形坡度的大小;洼地的等高线和山头相似,亦表现为一组闭合曲线,但其高程注记却与山头等高线的注记相反,数字是由里向外增大的。此外,为了区分洼地和山头,也可用示坡线来表示。示坡线是与等高线相垂直的一组指向低处的短线。山脊的等高线表现为一组向低处凸出的曲线,曲线的最大弯曲处的连线就是山脊线,也叫分水线。山谷的等高线表现为一组向高处凸出的曲线。曲线改变方向处的连线,即为山谷线,也叫集水线。山脊和山谷之间的侧面就是山坡,其等高线通常表现为一组平行的曲线。鞍部是两山头之间的低处,状似马鞍形,其等高线像一组双曲线。绝壁的等高线合而为一或有交叉,但常用绝壁的符号来表示(图实8-3和图实8-4)。
四、作业与思考题
1.作业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实习地形图(图实8-4),完成以下实习内容:
图实8-4 龙虎山区地形图
(1)找出图中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河流的位置。
(2)根据地形等高线的形态、疏密特点判断山峰或山脊的坡度大小,说明山脊的走向。
(3)读出图中最高点、最低点的高程,并说出A、B、C、D、E点的高程。
(4)在地形图上如何分析地貌特征?
(5)读地形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有哪些?
2.思考题
(1)简述罗盘的结构及主要部件的功能。
(2)如何用罗盘测量方位和地面坡度?
(3)为什么在使用罗盘之前要校正磁偏角?如何校正?
Ⅸ 地质罗盘使用方法
用底面朝北的那条棱贴住你要测的地层层面,吧水准仪的气泡调整到正中间,看北针的读书就是岩层的倾向!±90°的方向就是走向。测倾角就是把罗盘侧着放在岩层的走向面上,调整罗盘底部的转柄,使水准仪的气泡水平,读出度数就是倾角!
Ⅹ 地质罗盘仪测量岩层使用步骤
摘要 亲,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