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安装方法 > 测量记录方法

测量记录方法

发布时间:2022-01-10 09:11:15

❶ 基础体温的测量及记录方法

(以国内某着名医院提供的传统晨起后舌下测量方法为例) 预先将基础体温计或者智能体温计准备好,置床头或枕边随手可取到之处,智能体温计可以在每晚睡觉前佩戴。 睡眠6小时以上,醒后即把体温计含入口中(请将探头置于舌下内侧根部,紧闭嘴巴,以确保测出正确的体温。)至少3分钟(通常与清晨5~7点进行),取出体温计观察温度,并在表格内相应位置划圆点“●”标记,将各小圆点用线段连接起来,即成为基础体温曲线。 通常于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测量记录体温,而在行经期间,注意观察记录月经量;经量适中正常时,用1个叉号“×”标记;经量较多时,记“××”;经量特别少时,用顿号“、”标记。 行房时,在体温圆点外加一圆圈,标记为“⊙”,性感(兴奋、高潮)情况,若能达到性高潮,在⊙上方加上“↑”;有性兴奋期但达不到高潮者,在⊙上加“—”标记;若性感冷淡,则在⊙下方加“↓”标记。 在接近排卵时,要特别留意阴道分泌物情况,量多如流清涕、透明拉丝长(>8cm)者,用3个加号“+++”在“备注”栏内相应的位置做标记;拉丝长5~8cm者,标记“++”;量不多且浑浊拉丝<5cm者,用“+”标记。 或有失眠、感冒、腹痛、阴道出血等特殊情况时,在“备注”栏内相应位置处加以说明。 接受检查、治疗或服药时,在“备注”栏内相应位置处做记录,在小方格下加“↑”表示开始,加“↓”表示结束时间。

❷ γ测量方法

γ测量是利用仪器测量地表岩石或覆盖层中放射性核素放出的γ射线,并根据射线强度或能量的变化,发现γ异常或γ射线强度(或能量)增高地段,以寻找铀矿床或解决其他地质问题的一种天然核辐射测量方法。

γ测量可在地面、空中和井中进行,按测量的物理量的不同,可分为γ总量测量和γ能谱测量两类。γ总量测量简称γ测量,是一种积分γ测量,记录的是铀、钍、钾放出的γ射线的总照射量率,但无法区分它们。γ能谱测量是一种微分γ测量,记录的是特征能谱段的γ射线照射量率,并进而确定岩石中铀、钍、钾的含量,故解决的地质问题更广泛。

12.1.1 地面γ测量

12.1.1.1 γ射线照射量率的计算

γ辐射仪在地表测得的γ射线照射量率与地质体的形态、规模、放射性核素含量、γ射线谱成分、盖层特点及测量条件等因素有关。下面仅对一些简单模型进行讨论,以便了解地质体周围γ射线照射量率分布的基本特征。

(1)点源的γ射线照射量率

设点状γ源处于均匀介质中,则介质内部距离点源R(cm)处的γ射线照射量率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m为点源中放射性物质的质量(g);μ为介质对γ射线的吸收系数(cm-1);K为伽马常数,数值上它等于对γ射线无吸收的情况下,距质量为1 g的点源1 cm处的γ射线的照射量率。铀、镭、钍、钾的K值分别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用不同类型仪器测量时,K值稍有变化。

当点源产生的γ射线通过几种不同介质时,距点源R处的γ射线照射量率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μi为第i种介质对γ射线的吸收系数(cm-1),Ri为γ射线通过第i种介质的距离(cm)。

(2)圆台状岩体上的γ射线照射量率

如图12-1所示,有一高为 l、上底半径为 R 的圆台状岩体出露地表,其密度为ρ,放射性核素质量分数为 w,岩石对γ射线的自吸收系数为μ,空气对γ射线的吸收系数为μ0,则圆台体内放射性物质质量为 dm 的体积元 dV 在高度为H 的P 点处产生的γ射线照射量率为

图12-1 圆台状岩体上γ射线照射量率的计算参数

勘查技术工程学

取P为球坐标的原点,将dm=wρdV,dV=r2sinφdrdφdθ代入上式,并对整个体积积分,则

勘查技术工程学

由于r1-r0=lsecφ,r0=Hsecφ,故上式变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对(12.1-4)式中的积分,可引入金格函数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t=xsecφ。金格函数是比指数函数e-x衰减得更快的列表函数(见表12-1)。当x→0时,Φ(x)→1;x→∞时,Φ(x)→0。可以证明

表12-1 金格函数表

勘查技术工程学

将(12.1-5)式代入(12.1-4)式(x=μ0H或x=μl+μ0H),则圆台体在空中任一点P产生的γ射线照射量率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φ0为P点对圆台上底半径的张角,且有

勘查技术工程学

如果圆台厚度为无限大(l→∞),则(12.1-6)式变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地面测量中,仪器探头紧贴地面移动,可认为H→0,则上式简化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容易证明,观测点P对圆台所张的立体角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于是,(12.1-8)式可写成

勘查技术工程学

(12.1-9)式表明,对于放射性核素含量均匀的同一放射岩层,观测点对岩体所张的立体角不同,会对地面γ测量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图12-2所示,在狭缝中测得的γ射线照射量率高于平坦表面的照射量率,而在微地形凸出部分的顶部测到的γ射线照射量率就更低。所以,地面γ测量中应注意微地形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一般应记录平坦表面上的测量数据。

图12-2 不同立体角对γ测量的影响

(3)半无限岩层上的γ射线照射量率

对于体积半无限大的岩层,l→∞,R→∞,φ0→π/2。因此(12.1-6)式中cosφ0→0,Φ(μl+μ0H)→0,此时离地面H高度上P点的γ射线照射量率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可见P点的γ射线照射量率将随高度的增加按金格函数规律衰减。

地面测量中,在岩层表面任一点,H→0,Φ(μ0H)→1,此时γ射线照射量率达到极大值

勘查技术工程学

(4)半无限大岩层上有覆盖层时的γ射线照射量率

设非放射性覆盖层厚度为h,覆盖层对γ射线的吸收系数为μ1,则用与推导(12.1-10)式类似的方法,可求得覆盖层表面上任一点的γ射线照射量率

勘查技术工程学

上式表明,无限大岩体覆盖层上的γ射线照射量率随覆盖层厚度增加而按金格函数规律衰减。盖层物质的密度不同,γ射线照射量率的衰减程度也不相同。盖层密度越大,吸收的γ射线越多,照射量率衰减得越快。

12.1.1.2 地面γ辐射仪

地面γ测量使用的辐射仪由γ探测器和记录装置组成。最常用的γ探测器是闪烁计数器,它由闪烁体(荧光体)和光电倍增管组成,其功能是将光能转换成电能(图12-3)。当射线射入闪烁体时,使它的原子受到激发,被激发的原子回到基态时,将放出光子,出现闪烁现象。这些光子打击在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上,产生光电效应而使光阴极放出光电子,再经光电倍增管中各倍增电极的作用,使光电子不断加速和增殖,最后形成电子束,在阳极上输出一个将初始光讯号放大了105~108倍的电压脉冲。辐射射线强,单位时间产生的脉冲数目多;辐射粒子的能量大,脉冲的幅度也大。因此,闪烁计数器既可测量射线的强度,又可测量射线的能谱。

图12-3 闪烁计数器工作原理图

闪烁体可分为无机闪烁体(NaI、CsI、ZnS等)和有机闪烁体(蒽、联三苯等)两大类。常用的NaI(Tl)晶体是在碘化钠晶体中渗入铊作激活剂,使晶体发出可见光,并防止光被晶体自身吸收。由于晶体发光时间仅为10-7s,因而最大计数率可达105 cps。测量γ射线要使用大体积晶体,而测量X射线则使用薄晶体(厚度1~2 mm)。

辐射仪的记录装置由一套电子线路组成,闪烁计数器输出的电压脉冲经放大、甄别(选择一定幅度的脉冲)、整形(将不规则脉冲变成矩形脉冲)和计数后,由线路的读数部分显示出来。

12.1.1.3 地面γ测量工作方法

地面γ测量一般应布置在地质条件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条件对成矿有利的地段。在地形切割、水系发育、露头良好、覆盖层较薄,并有机械晕和盐晕发育的地区进行γ测量最为有利。

地面γ测量可分为概查、普查和详查三个阶段,各阶段的工作比例尺和点线距如表12-2所示。概查在从未做过γ测量或勘查程度较低的地区进行,概查的工作比例尺为1∶1万~1∶5万,目的是为下一步工作圈出远景区;普查一般在概查阶段所选的远景区内进行,其工作比例尺为1∶2.5万~1∶1万,其任务是研究工作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寻找异常点、异常带,研究它们的分布规律,解释异常的成因,为详查圈定远景地段;详查在选定的远景地段或矿区外围进行,采用1∶5000~1∶1000的工作比例尺,其任务是查清已发现异常的形态、规模、强度、赋存的地质条件、矿化特征等,以便对异常进行评价,为深部揭露提供依据。

表12-2 γ测量精度及点线距要求

概查和普查都采用路线测量方法,γ测量路线应与地质测量路线一致。观测采用连续测量方式,以穿越地层和构造走向为主,发现岩性变化、构造带及破碎带等地质现象时,可沿走向适当追索。为保证测线两侧范围不漏掉异常,实测路线可以是曲折的。详查采用面积测量方法,按选定比例尺预先布置测网,测线应尽量垂直穿过欲探测的地质体。

工作时,γ探测器应放在较平坦的地方测量,以避免微地形影响。测点附近的地质情况应予记录,遇到有利层位,或岩性、构造和底数有明显变化时,应适当加密测点。

用γ辐射仪测量时,所记录的γ射线照射量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可表示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其中:是测点附近岩石或土壤中放射性核素产生的γ射线照射量率;是宇宙射线产生的γ射线照射量率;是仪器底数;,为仪器的自然底数。

由于宇宙射线的照射量率随地区纬度、海拔高度和昼夜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仪器底数也受探测器内放射性核素含量、仪器受污染程度、仪器噪声强度和假脉冲数,以及仪器使用时间长短的影响。因此,辐射仪的自然底数不是一个常数。但是这种变化一般不大,在岩石底数中所占份额较小,所以可将它视为常数。不同的仪器,其自然底数也可能不等,当多台仪器进行γ测量,尤其是在环境γ本底调查、放射性核素定量测量以及为确定低于背景的γ偏低场而进行的测量中,必须测定各台仪器的自然底数,以便使测量结果能进行统一对比。

测定自然底数的方法有铅屏法、水中法、水面法等多种,其中水中法最为简便。选择水深大于1.5 m,水面直径大于2 m,无放射性污染的水域,将γ辐射仪用塑料布密封好,置于水下50 cm处,此时取得的读数即为自然底数。

岩石中正常含量的放射性核素产生的仪器读数叫做岩石底数或背景值。各种岩石有不同的底数,可按统计法求取,作为正常场值。野外工作中,凡γ射线照射量率高于围岩底数三倍以上,受一定岩性或构造控制,性质为铀或铀钍混合者,该处称为异常点。若γ射线照射量率偏高(高于围岩底数加三倍均方差),但未达到异常照射量率标准,而地质控矿因素明显,且有一定规模者,亦称为异常点。应当指出,上述标准不宜用来解决非铀地质问题。例如,找寻蓄水构造时,异常只比底数高 10%~80%。因此,解决非铀地质问题时,高于底数者即是异常点。异常分布受同一岩层或构造控制,其长度连续在20 m以上者,称为异常带。对有意义的异常点应进行轻型山地工程揭露。在做好地质、物探编录和取样分析的基础上,可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

在测区内镭、铀平衡遭到破坏,平衡显着偏铀时,由于铀的γ射线照射量率很小,宜采用β+γ测量,即用记录β射线的仪器测量β射线和γ射线的总照射量率。当需要查明浮土覆盖地区铀矿远景时,可采用孔中γ测量。

为了评价地面γ测量的质量,应布置检查路线。检查路线应布置在地质有利地段或工作质量有疑问的地段。检查工作量应不少于测区工作量的10%。工作质量高的标准是:未遗漏有意义的异常,检查测量曲线与原测量曲线形态无明显差异。

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是核衰变的统计涨落。由(11.2-16)式可知,提高精度的途径是要有足够的脉冲计数。实际工作中可采用延长测量时间,增加测量次数等方法解决。

为了保证工作质量,每天出工前后都必须用工作标准源对仪器的性能进行检查。当在某一固定点带标准源和不带标准源的读数差在统计涨落允许范围时,可认为仪器工作正常;否则应对仪器重新标定。同时,工作期间还应定期检查仪器的稳定性、准确性及多台仪器对比的一致性。

12.1.1.4 地面γ测量数据的整理及图示

(1)地面γ测量数据的整理

地面γ测量数据的整理包括将读数(计数率)换算成γ射线照射量率、确定岩石底数、计算岩石γ射线照射量率统计涨落的均方差等。

为了求得岩石底数,首先要根据实测γ射线照射量率绘制频数直方图(或概率分布曲线)。如果岩石γ射线照射量率服从算术正态分布,则岩石照射量率(算术)平均值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均方差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 n 为统计分组的组数;为第i 组的频数;为第i 组的组中值。

如果岩石γ照射量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则岩石照射量率几何平均值和均方差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取作为岩石底数,+3σ作为异常的下限(非铀地质工作除外)。

岩石底数和异常下限也可在累积频率展直图或累积频率分布曲线上直接读取。

(2)地面 测量成果的图示

地面γ测量的成果图件主要有:γ照射量率剖面图、γ照射量率剖面平面图、γ照射量率等值线平面图和相对γ照射量率等值线平面图等。

γ照射量率等值线图按±3σ、±2σ、±σ勾绘。不同岩石有不同的底数,且不同岩石γ射线照射量率的变化幅度(即均方差)也是不同的,这些都会影响γ照射量率等值线图的精度。为此,可以在每种岩性范围内按各自的+σ、+2σ、+3σ将γ场划分为偏高场、高场和异常场三级,然后分别把各种岩性γ射线照射量率等级相同的点连接起来(不论它们的岩性是否相同),这样便构成了一幅相对γ照射量率等值线平面图(图 12-4)。这种图避免了岩石背景值不同造成的干扰,较全面地反应了各种不同岩性的γ场特点,能清楚地反映γ晕圈与矿化、构造的关系,有利于研究矿化规律及推测成矿有利地段。

图12-4 某地区相对γ照射量率等值线平面图

12.1.1.5 地面γ测量的资料解释及实例

地面γ测量的资料解释是定性的,因为γ测量的探测深度浅,1~2 m。一般只能圈出地表放射性核素增高的地段,难以发现埋藏较深的矿体。此外,γ射线照射量率的大小并非总是反映铀的富集程度。因为铀系中主要γ辐射体都是属于镭组的核素,所以产生γ异常的源主要是镭而不是铀。

放射性核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γ测量中发现异常并不难,但评价异常就不容易了。当矿床出露地表或处于氧化带中,而附近又有断裂迹象时,铀容易受风化淋滤作用而被酸溶解带走。其结果是镭的数量增大,平衡偏向镭,从而出现γ射线照射量率很高而铀并不富的现象。若被运走的铀在适当的环境下被还原而沉积下来,或在还原环境下镭被带走而铀又被溶解得很少,就会发生平衡偏向铀的情况。这时γ射线照射量率不高,但铀却很富。因此,必须特别注意用铀镭平衡系数确定测区内铀、镭是否处于长期平衡状态,而不能仅仅依靠γ射线照射量率的大小来评价异常。同时,还应综合应用异常点(带)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包括射气测量、β+γ测量等)资料进行分析,才能对异常做出正确的判断。

图12-5 某地区地质、相对γ照射量率综合平面图

地面γ测量具有仪器轻便、方法简单、工作灵活、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除用于直接寻找铀、钍矿床和确定成矿远景区外,还用于地质填图,寻找与放射性核素共生的其他矿产,探测地下水以及解决其他地质问题。

图12-5是地面γ测量寻找铀矿床的实例。该地区曾发现燕山运动早期花岗岩体,其主要岩性为中细粒花岗岩。区内浮土覆盖面积较大,岩浆活动频繁,构造复杂,呈东西向分布。γ测量圈定了两个异常和两个偏高场,都有一定的规模,经地表揭露后它们依然存在。对偏高地带又做了射气测量、铀量测量和伴生元素找矿等工作,结果均有显示。经勘查揭露,在1、2号异常及3号偏高地带发现铀矿,4号偏高地带见到了铀矿化。

12.1.2 地面γ能谱测量

如前所述,铀系和钍系都有几个主要的γ辐射体。因此,在铀、钍混合地区,用地面γ测量方法不易判定异常的性质,这时采用地面γ能谱测量往往能取得良好的地质效果。

12.1.2.1 地面γ能谱仪和仪器谱

地面γ能谱仪的闪烁计数器可将γ射线的能量转换成电脉冲输出,输出脉冲的幅度与γ射线的能量成正比,因此能谱测量实际上是对脉冲幅度进行分析。完成这个功能的电路称为脉冲幅度分析器。其原理见图12-6(b),它由上、下甄别器和反符合电路组成。甄别器是一种只允许幅度高于某一数值(称之甄别阈值)的脉冲通过的装置。上甄别器的阈电压较高,只有较大幅度的脉冲(如9号脉冲)才能通过。下甄别器的阈电压较低,除了所有能通过上甄别器的脉冲(如9号脉冲)可以通过外,幅度介于上、下甄别器之间的脉冲(如3、5、8号脉冲)也能通过。两甄别器输出的信号均送到反符合电路。反符合电路的特点是,当上、下甄别器有相同的信号同时输出时,使这些信号在反符合电路相互抵消。因此,反符合电路输出的只是介于上、下甄别阈电压之间的脉冲(3、5、8号脉冲),然后进行计数和记录。

上、下甄别阈电压的差值称为道宽。道宽固定以后,通过调节下甄别阈电压(上甄别阈电压相应地变化),可把幅度不等的脉冲逐段分选出来,这种脉冲幅度分析方法称为微分测量。所测得的谱线称为微分谱。

如果脉冲幅度分析器只用一个下甄别器,则所有幅度超过下甄别器阈电压的脉冲(图12-6(a)中3、5、8、9号脉冲)都被记录,这种脉冲幅度分析方法称为积分测量。所测得的谱线称为积分谱。

实际工作中,γ能谱仪测得的γ能谱不是线谱,而是因各种因素复杂化了的仪器谱(图12-7),它是γ射线通过物质(岩石、土壤、能谱仪探测元件等)产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和电子对效应等,使能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后形成的,是一种连续谱。与线谱相比,U、Th、K的上述特征峰峰位不够突出,但仍能分辨。

图12-6 脉冲幅度分析器原理

图12-7 NaI(Tl)测得的微分仪器谱和U、Th、K道的选择

12.1.2.2 U、Th、K含量的计算

γ能谱仪用一个积分道(>50 keV)记录某一能量阈以上的总γ射线计数率,还用三个微分道分别测量γ射线三个能谱段产生的计数率。其中钾道道宽0.2 MeV,所鉴别的γ谱段中心可选在40K特征峰1.46 MeV处;铀道道宽0.2 MeV,谱段中心可选在铀系214Bi特征峰1.76 MeV处;钍道道宽0.4 MeV,谱段中心可选在钍系208Tl特征峰2.62 MeV处。三个谱段都选在高能区,可以减少散射γ射线的影响。三个谱段又相互独立,且每一谱段中,目标核素谱线占主要成分,有利于提高计算方程解的稳定性(图12-7)。

设钾、铀、钍道的计数率(已减去底数)分别为I1、I2、I3(单位为cpm),则它们与U、Th、K的质量分数w(U)、w(Th)、w(K)(单位分别为10-6、10-6、%)的关系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系数ai、bi、ci(i=1,2,3)称为换算系数,分别表示单位含量的铀、钍、钾在不同测量道的计数率(单位分别为cpm/10-6、cpm/10-6和cpm/%),需在铀、钍、钾标准模型上实测确定。

解上述方程组,可求得铀、钍、钾的质量分数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

勘查技术工程学

12.1.2.3 地面γ能谱测量的工作方法及成果图件

地面γ能谱测量与地面γ测量的工作方法类似,但地面γ能谱测量需要按照预先布置的测网定点、定时读数,读数的时间一般为1min。微机化γ能谱仪实现了现场自动数据采集、数据初步整理及现场绘制剖面平面图。

在室内,可将野外采集的数据直接输入计算机,在屏幕上快速形成各种图件,并进行人机交互解释。

地面γ能谱测量的成果图件有:铀、钍、钾含量剖面图、剖面平面图和等值线平面图,有时还要绘制钍铀比[w(Th)/w(U)、钍钾比w(Th)/w(K)、铀钾比w(U)/w(K)]剖面图或等值线平面图。

12.1.2.4 地面γ能谱测量的应用

地面γ能谱测量可以直接寻找铀、钍矿床,也可寻找与放射性核素共生的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利用铀、钍、钾含量及其比值的分布资料,还可推测岩浆岩和沉积岩的生成条件及演化过程,探测成矿特点和矿床成因等。

图12-8是应用γ能谱测量寻找含金构造带的实例。在含金矿脉附近,γ总量曲线和K含量曲线出现低值,U、Th含量曲线出现高值,而w(U)/w(Th)、w(U)/w(K)、w(Th)/w(K)值形成明显的异常。综合这几条曲线,可确定含金矿脉的位置。根据矿脉两侧K含量曲线两处出现高值的位置,可大致估计钾化带的宽度。

图12-8 山东某地地面γ能谱测量曲线

❸ 给我讲一讲心理学中行为的观测与记录几种记录方法的区别

按照不同的维度,观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被观察者是否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可分为隐蔽性观察和公开性观察;根据观察者是否置身于被观察对象中,可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根据观察者是否设置了可控的自然观察情景及观察的资料是否能够作量性分析,可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以上六种观察常常相互交叉,并不同程度地表现在具体的观察过程中。下面,结合观察记录方式的不同,分别介绍三种典型的观察方法:描述性观察法、取样观察法和评价观察法。

(1)描述性观察法。描述性观察法是指通过详细记载事件或行为发生、发展的过程而获得资料的方法。具体包括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和连续记录法。描述性观察法要求写得具体,不用归纳,不用抽象的形容词和副词,要设法写出具体行为,要设法停留在最小可能的推论层次上。其中,日记描述法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行为和事件作详细记录,有背景、情节;轶事记录法是专门对事件进行记录,尤其是有选择地对有价值、感兴趣的某一事件、某一片段进行记录;连续记录法是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一事件或行为进行连续的、完整的记录,强调事件或行为发生的前因后果。描述性方法的主要不足是样本较小,记录信息、分析综合资料所需的时间太长。

(2)取样观察法。取样观察法的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或事件进行分类,把复杂的行为或事件转化为可以数量化或可以限制的材料来进行记录。取样观察法包括三个基本操作程序:首先是对所观察内容进行分类,其次是给每种类别下操作定义,最后是设计记录表。取样观察法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时间取样观察法,即在规定时间段内进行观察,对这一时间内发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较全面的记录。该方法由于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因此一般用于研究高频率发生的外部行为。二是事件取样观察法,该方法是以事件为单位进行观察,是研究特定类别的完整行为事件,其测量单位是行为本身。事件取样观察所研究的行为事件较为完整,便于分析事件的因果关系,但它把行为事件从具体背景中抽取出来,从而割裂了事件与其背景的联系。事件取样观察法不受时间限制,可以研究各种行为或事件。三是个人取样观察法,这种方法对单个被试连续取样,以个人为单位,在观察中,观察者选择一个被试,在规定时间内根据记录表记录该被试的全部中心行为或事件。个体取样便于了解对象完整的行为、情绪、态度及事件的整个进程,利于分析其动机。由于取样的数量较少,为了保证所获得资料的代表性,必须随机选择被试。

(3)评价观察法。评价观察法也称等级量表法,指观察者根据预定标准不仅要观察行为,同时要对观察的行为作出评价。这是一种操作简易、能够较快概括出被试行为差异程度的方法。

❹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记录测量的结果时要记上______和______

长度的常用单位是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测量前,首先要看刻度尺的(
量程
)和(
最小刻度值(或分度值)
),测量时,1)放正确:0刻度对准被测物体(
一端),刻度线尽量(紧贴被测物
);2)看正确:视线跟刻度尺(
垂直
);3)读正确:测量值包括准确值和一位估计值,不要忘记(
单位
).\x0d长度的常用单位是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测量前,首先要看刻度尺的(
量程
)和(
最小刻度值(或分度值)
),测量时,1)放正确:0刻度对准被测物体(
一端),刻度线尽量(紧贴被测物
);2)看正确:视线跟刻度尺(
垂直
);3)读正确:测量值包括准确值和一位估计值,不要忘记(
单位
).\x0d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测量前,首先要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分度值)和(量距);测量时,1、放正确:0刻度对准被测物体(一端),刻度线尽量(贴近)被测物体;2、看正确:视线跟刻度尺(垂直);3、读正确:测量值包括准确值和一位估计值,不要忘记(单位).

❺ 路线地质观测的记录方法

6.2.3.1 野外观测记录的内容和要求

野外观测记录内容包括工作日期、天气、工作地点、观测路线(路线顺序号及路线经由的地理名称)、观测点号(顺序号,一般为数字前加点性代号,如D5、G10等)、点位(坐标位置和地理位置)、点性(地层分界点、构造点等,并评述露头情况)、观测内容描述、点间的沿途观测描述(从本点至下点沿途观测到的所有地质现象和测量的全部数据)等。

记录应客观、全面、真实,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要的或首次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要详细描述。同一地质界线邻近的观测点或重复出现的现象可简略,只着重记录有变化的或特殊的现象。

重要地质现象应绘素描图或照相。素描图应有图名、比例尺、方向、图号。照相应有拍照地点、内容、镜向、编号等。

6.2.3.2 各类观测点描述内容和方法

(1)分界(界限)点

在点性后应以不同地质体代号注明。如地层分界点(Cm/Cw)。

(a)说明点两侧的地质(层)体单位,如点北西为马平组(Cm),南东为威宁组(Cw)。

(b)按路线观察先后顺序分别描述各地质体的岩石组合、各类岩层的岩性特征、古生物(种属、含量、埋藏情况等)、含矿性、分界(层)标志、各地质体的产状要素。

(c)阐明接触关系,接触面明晰程度。界线点一定要描述界线、界面情况,是平直紧叠接触还是中间有缝隙?缝隙的宽度?有无填充物?充填物是什么;界是平直的还是凹凸不平的;若为不整合接触或沉积间断,应描述接触面特征、产状,不整合或沉积间断的证据;若为侵入接触,应确认类型(超动、脉动或涌动)和穿插的先后关系、接触带特征、蚀变或矿化情况,并绘素描图或照相。

(d)描述其特征性,新发现的岩(矿)石或化石应采样和统一准确编号。

(2)构造点

(a)褶皱观测点:①描述褶皱名称,如小白岩山倾伏背斜;②描述核部地层单位、岩性组合、岩层特征;③分别描述两翼的地层单位、岩性组合、岩层特征,测量记录两翼同一层的产状;④测量枢纽产状、褶皱倾伏方向和倾伏角,目测轴面产状(倾斜方向及倾角);⑤观察描述褶皱形态、伴生构造、褶皱与矿产的关系;⑥素描和照相,并统一编号。

(b)断层观测点:①描述断层名称及编号,如中梁山断层(F7);②分别描述断层两盘的地层单位、岩性组合、岩性特征、岩层产状;③描述断层证据,断裂破碎带特征、宽度,伴生小构造,劈理、裂隙产状,构造透镜体形态、大小、长轴方向,小褶皱形态、轴面产状,摩擦镜面产状及擦痕方向等断层几何学、变形学、运动学资料,断层地貌及地下水特征等;④详细描述矿化和蚀变特征;⑤描述断层面形态、产状(走向、倾向、倾角);⑥阐明两盘岩层运动方向,断层性质;⑦素描和照相,并统一编号。

(3)水文地质点

描述内容为:①记录泉(井)的编号、标高;②描述周围的地层单位、岩性、地质构造特征、出水点的层位或构造名称;③说明涌水量及其与大气降水的关系、补给条件等;④描述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⑤成因和评价。

(4)地貌点

描述内容为:①描述地貌景观类型,如岩溶、滑坡等;②描述几何形态特征、规模(长度、宽度及厚度)和发育状况;③观察发育的地理、地貌、构造和地层、岩性位置及其与构造、岩性的关系;④素描和照相。

(5)第四系观测点

描述内容为:①记录露头性质及沉(堆)积物类型;②描述沉(堆)积物(体)规模、剖面宽度、厚度;③描述各类沉(堆)积物的层序、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厚度、接触关系、含矿性等;④记录化石及文化遗迹;⑤素描和照相,并统一编号。

(6)沿途描述(或点间描述)

每个观测点至下一观测点之间,都要进行沿途观察和描述,沿途描述要分段描述,尽量细分并详细记录。

❻ 测量结果的记录形式

记:数值 单位 准确值 估读值 单位 分度值 估读值

❼ 肺活量测量的记录方法有哪些

方法一 ①实验材料:气球、度量烧杯、小水桶、笔。 ②测量者深吸气后向气球内深呼气, 然后扎紧气球口。 ③将气球全部按入水中,用笔画出水面上升界线,然后用物理学原理测出气球 所占体积的水,即为被测者的肺活量。方法二通过测胸围差来反映肺活量。先让受测者尽力深吸气,记录下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 度,再让受测者尽力深呼气,记录下呼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计算两次胸围长度之间的差数。 测三 次(应在同一位置测量),记录并算出平均值。应该指出,这种方法只能大体上反映肺活量的大小 情况,准确性比较差一些。因为在呼气时膈肌和腹部肌肉的收缩情况不能在胸围上反映出来。方法三排水取气法。肺活量是人体肺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肺活量可以用肺活量计来测量。随着医疗器械的发 展,目前医院里常用的都是电子肺活量计。一般学校的校医室常用的肺活量计是圆筒式。如果学 校条件所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一台简易的肺活量计。材料容量为4〜5L大塑料瓶(透明);胶皮管;水槽。制作为塑料瓶加上刻度;将水槽和瓶子注入水;将瓶子倒置在水槽中,连通胶皮管测量深吸一口气,然后向管内尽力呼气,进入瓶中的气体(排出水的体积)就是被测试者的肺活量(注意:测试前用脱脂棉蘸75%乙醇,消毒胶皮管口)。

❽ 测量方法与数据处理

5.6.2.1 测量方法

常时微动测量,一般可在地表、地下和建筑物中进行,如图5.37所示。在地表或建筑物中测量时,应保证观测环境在一定范围内无特定振动源(如交通和工程振动等)的影响。测点应平坦,以便于安置和调整(调平和对准方向)拾振器。在建筑物中测量时,测点应选在主轴上。地下测量可以和地表测量结合起来进行,当在钻孔中进行时,拾振器可以在基岩面上或建筑物的持力层上。

图5.37常时微动测量方法示意图

测量系统由拾振器、放大器、滤波器、磁带记录器和波形显示器组成。拾振器一般采用固有周期为1s的速度型电磁式拾振器。如果在一个点要测两个水平分量(南北、东西)和垂直分量,就需三台拾振器。而井中拾振器采用圆筒式且带有双分量(水平)或三分量(水平、垂直)换能器的拾振器。在高层建筑物中测量时,需采用长周期拾振器。从拾振器输出的信号,通过放大器放大后输入到记录器,其间还有将速度波形转换为位移波形的积分电路以及转换为加速度波形的微分电路,可根据不同的目的选用。在数据记录器中,记录微动的波形。在交通振动等短周期干扰较大的场合,可通过滤波器压制或消除干扰。在测量时,波形显示器用于监视信息的质量,选择干扰小的波形输入记录器进行记录。

5.6.2.2 数据处理

常时微动资料处理的基本任务是获取微动的振幅及表征场地振动特性的各种周期。处理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周期频度分析,另一种是频谱分析。目前普遍采用频谱分析。

(1)周期频度分析

周期频度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各种周期成分的波所出现的次数,从而得出波形和周期特性。具体做法是在观测记录中选取质量较好的记录段约2min,按波形正反向变化大致对称划一条零线,波形与零线形成一系列的交点。取相邻两点时差的2倍作为相应波的周期(精度达0.01s)。依次读取进行统计,以周期为横坐标,以不同周期波形出现的次数为纵坐标,即得到各种周期分布的频度曲线.频度最高的周期称作优势周期,记录中周期最大的称作最大周期,用出现于记录波形上波数除以记录长度(时间)所求出的周期称为平均周期。该方法的分析结果可近似代替频谱分析,还可消除一些高频干扰,对于周期小于1s的常时微动,两种方法的处理结果在实际应用中效果相同(图5.38)。

图5.38常时微动的频度曲线与傅氏谱比较

(2)频谱分析

由于常时微动的波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频率成分所构成的复合波,了解这种复合振动中有哪些频率成分,以及各种频率成分所具有的能量,是极为重要的。对常时微动这样一种随时间作不规则振动的量,通常采用功率谱分析法。

设常时微动为时间的函数,用x(t)表示,则将它变换到频率域的傅氏积分为

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

对于常时微动这种持续时间无限,且作不规则振动的量,傅里叶积分是不能直接求得的。需将记录划分为若干段,对各个时间段分别进行傅里叶积分:

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

此外,利用x(ω)及其共轭复数x*(ω)还可以求得功率谱P(ω):

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

实际中,将明显混入噪音的时间段剔除不用,用各时间段波形的功率谱Pn(ω)的算术平均值表示,即可求得平均功率谱:

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

一般取10s为一个时间段,大约作20次左右的叠加,就能得到该观测点的比较稳定的功率谱。功率谱与傅氏谱之间没有本质区别,二者大体上成平方关系,可理解功率谱强调结构物对某些频率成分的波的影响。

❾ 什么是测量过程,如何对测量过程进行设计、实现和记录

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
应对作为测量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
每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应包括所有有关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它因素。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
测量过程设计
应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计量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形成文件,并确定有效,必要时,征得顾客同意。
对每一个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过程要素和控制。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称。这些过程要素和控制应包括操作者的、设备、环境条件、影响量和应用方法的影响。
测量过程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并确保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应确定和量化测量过程预期用途所要求的性能特性。
测量过程的实现
测量过程应在设计的受控条件下实现,以满足计量要求。
受控条件应包括:
(1)使用经确认的设备;
(2)应用经确认有效的测量程序;
(3)可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源;
(4)保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
(5)使用具备能力的人员;
(6)何时的结果报告方式;
(7)按规定实施监视。
测量过程的记录
计量职能应保存记录以证明测量过程符合要求,记录内容包括:
(1)实施的测量过程的完整表述,包括所用的全部要素(例如操作者、测量设备或核查标准)和相关的操作条件;
(2)从测量过程控制获得的有关数据,包括有关测量不确定度信息;
(3)根据测量过程控制数据的结果而采取的措施;
(4)进行每个测量过程控制活动的日期;
(5)有关验证文件的标识;
(6)负责提供记录信息的人员的标识;
(7)人员能力(要求的和实际具备的)。

❿ 水准测量记录表怎么

水准测量是使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测量地面点的高程。水准测量操作方法简单、易于操作,且精度可靠,所以是目前测定地面点高程的主要方法之一。

水准测量原理:根据已知点高程而推算出未知点的高程。如下图所示:

后尺读数La=1.205m,前尺读数Lb=0.386m,高差 D = La- Lb= 0.819 m

所以在填写记录表时需要记录出已知点,测量点以及高差。

阅读全文

与测量记录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投诉地方法庭去哪里 浏览:444
坐着锻炼背部肌肉的方法 浏览:788
密目网燃烧性能检测方法 浏览:369
肾病最好的治疗方法 浏览:420
华为手机麦芒4黑屏解决方法 浏览:403
幼儿园户外游戏现状调查研究方法 浏览:753
面部白斑病的治疗方法 浏览:894
前列腺癌哪里治疗方法 浏览:48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方法 浏览:443
不锈钢防盗窗安装方法 浏览:69
怎样治疗牛皮癣的最快方法 浏览:943
山西经营婚姻的方法和技巧咨询 浏览:206
唇部磨砂使用方法 浏览:524
如何给宝宝退烧最有效的方法 浏览:614
设计方法是什么 浏览:446
六岁小孩家里怎么关方法 浏览:661
山西手工工艺醋食用方法 浏览:416
10025除以四用简便方法 浏览:475
荷叶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浏览:14
习惯锻炼的方法 浏览: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