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全心理学具体内容
一、心理学基础与原理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研究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相互关系的规律科学。
基本内容如下:
⑴认识过程
1 心理过程 ⑵ 情感过程
⑶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⑴个性倾向
2个性过程
⑵个性心理特征
(一)人的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是同物质相联系的,是起源于物质的。是物质活动的结果。或:人的心理是大脑对于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心理过程
1、感觉和感知
感觉是大脑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的各别属性的反映。其分为: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知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其分为:视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
2、情绪与情感
它们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主管需要之间的关系,具有两极性。
3、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其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
4、意志
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三个不同特征:
①是自觉的确定目的的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并以随意行动为基础。
②分为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③不同人又不同的表现
(三)个性心理
1、心理倾向性
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人对实现的态度
1)需要
以意向、愿望和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2)动机
是指激起一个人去行动或者抑制这个行动的一种意图、打算或心理的冲动。
3)兴趣
是人积极研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2、个性心理特征
1) 能力
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给性心理特征。
通过安全教育和培训,达到所需要的作业能力,确保那安全生产。
2)性格
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个性心理。
特征:不同的性格特征如下:
①性格的态度特征
②性格的理智特征
③性格的情绪特征
④性格的意志特征
3)气质
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随年龄和教育的影响而变化。
二、安全心理学基础
是研究劳动者在对待和克服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心理活动规律。
人必须通过感觉、知觉和记忆等来认识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
根据劳动者的个性心理,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防止不安全事故发生。
2. 性格测试的方法有哪些说出至少十种。
虽然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性格(character)全然不同于人格(Personality),但我们日常交流中所谈论的性格的含义,实际上是指心理学上的人格的概念。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心理学含义尽管存在众多不同的看法,但在通常意义上是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在这种意义上说,人格就是中国人通常所理解的性格。正因为如此,有的研究者为了避免引力理解上的混乱,主张将心理学上的Personality翻译成“性格”。所以,性格测试,也即是人格测试,或叫人格测量。常见的性格测试方法有:
一、自陈量表式测验
自陈量表法就是让被试按自己的意见,对自己的人格特质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自陈量表通常也称为人格量表(personality inventory)。自陈量表通常由一系列问题组成,一个问题陈述一种行为,要求被试按照自己的情形来回答。常用的自陈量表有:
1.《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简称MMPI,是现今国外最流行的人格测验之一,此量表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S.R.Hathaway和J.C.Mckinley所合作编制。该量表的内容包括健康状态、情绪反应、社会态度、心身性症状、家庭婚姻问题等26类题目,可鉴别强迫症、偏执狂、精神分裂症、抑郁性精神病等。
2.《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
简称16PF,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R. B. Cattell)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和科学实验,以及用因素分析统计法慎重确定和编制而成的一种精确的测验。这一测验能以约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测量出十六种主要人格特征,凡具有相当于初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使用。
本测验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广泛应用于人格测评、人才选拔、心理咨询和职业咨询等工作领域。该测验已于1979年引入国内并由专业机构修订为中文版。
3.MBTI性格类型测试
MBTI性格理论始于着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心理类型的学说,后经美国的 Katharine Cook Briggs 与Isabel Briggs Myers深入研究而发展成型。目前它已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近年来,全世界每年有200多万人次接受MBTI测试。据统计,世界前一百强公司中有89%的公司引入使用MBTI作为员工和管理层自我发展、改善沟通、提升组织绩效的重要方法。[1]
4.DISC性格测试
DISC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6�1莫尔顿�6�1马斯顿博士(Dr. William Moulton Marston)在1921年的着作《常人的情绪》(Emotion of Normal People)中提出。DISC理论对不同的年龄、性别、种族、国别的人们均适用,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性格语言。迄今为止,有多家公司根据DISC理论开发出相应的DISC性格测试,已经广泛应用于政府、军队和企业。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八千万人做过DISC测试。由于DISC测试施测的简便性以及测试结果使用的便利性,DISC测试受到企业界的热烈欢迎,成为影响力不亚于MBTI测试的常用性格测试。DISC性格测试主要从指挥者(D)、社交者(I)、支持者(S)和修正者(C)四个主维度特质对个体进行描绘,揭示个体激励因素、沟通方式、决策风格、能力特长、抗压能力等等特质。目前广泛用于企业招聘、选拔、培训、团队建设、管理沟通等和个人用于提升潜能、解决人际冲突、增强幸福感等等。
二、投射测验
以Freud的心理分析人格理论为依据。这种理论主张,人一些无意识的内驱力受到压抑,虽然不易觉察,但是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在投射测验中,给受测者一系列的模糊刺激,要求对这些模糊刺激做出反应。如抽象模式,可以作多种解释的未完成图片,绘画。分别要求受测者叙述模式,完成图片或讲述画中的内容。受测者的动机、态度、情感以及性格等,就会在回答的过程和内容中不知不觉地投射反映出来,从而了解受测者的若干人格特征。常用的投射方法有:
1.罗夏克墨迹测验(RIBT)
由瑞士精神医学家罗夏克于1921年设计。共包括10张墨迹图片,五张彩色,五张黑白。主试每次按顺序给被试呈现一张,同时问被试:“你看到了什么?”“这可能是什么东西?”或“你想到了什么?”等问题。被试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图片,做出自由回答。主试记录被试的语言反应,并注意其情绪表现和伴随的动作。
2.主体统觉测验(TAT)
美国心理学家H.A.Murray和C.D.Morgen1935年编制。由30张模棱两可的图片和一张空白图片组成。图片内容多为人物,也有部分风景,但每张图片都至少有一个物。每次给被试呈现一张图片,让被试根据看到的内容编故事。
3. 心理健康的自我测试方法包括哪些内容
1、上床后,怎么也睡不着,即使睡着也不能熟睡,只是做梦。
2、心情焦躁不安,做事没有效率,情绪不停地变化,精力不集中,健忘——符合其中某项。
3、懒得做任何事情,也没有干的精神,虽然很焦急,认为“这样不行”,但却仍然游手好闲,虚度光阴。
4、与人见面感到麻烦。
5、对诸如“口中积着唾液”、“自己的身体有怪气味”或“有口臭”等这种事情很在意。
6、某种想法浮现在脑海,难以忘记,怎么也排除不掉。
7、毫无道理的失败、严重失败、不道德或粗暴的事情、犯罪——有了其中某项的感觉。
8、担心是否锁门和着火,躺在床上后,又起来确认,或刚一出门就返回之类的事情。
9、脸红,或与人见面时,害怕给对方留下不愉快的印象的倾向。
10、一紧张,就出汗或血涌上头,身体莫名其妙地开始颤动。
11、高处、宽广场所、上锁的狭窄房屋、电梯、隧道、地道、拥挤的人群——害怕其中某项的倾向。
12、害怕特定的动物、交通工具(电车、公共汽车等)、尖状物及白色墙壁等稍微奇怪的东西倾向。
13、感到被谁监视、被窥探或被人暗地说坏话。
14、有某人想加害自己、企图陷害自己的感觉。
15、例如,不触摸什么活不做占算之类的事情,就不能外出不能从事工作,不能上台阶;走路不隔一块基石迈步,就不舒服,以及与此类似的事情。
16、例如,伏案工作时,数纸的页数,铅笔的支数;对其他事情也是如此,不计算就不行。
17、从早饭到上班,或从回家到就寝,不按程序举行仪式就不行的倾向。
18、一天必须洗几次手,公用电话的话筒不擦就不能使用,或对不洁极端在意。
19、在鸦雀无声的机会或重要会议中,被想叫喊的冲动所驱使,或其他害怕某种冲动的倾向。
20、站在经常有人自杀的着名场所、悬崖边、大厦顶、路边,有摇摇晃晃想跳下水的感觉。
21、面临担心的事情和困难的场面,就有呕吐、泻肚、胃痛、头疼及发热等症状。
22、白天,突然被不可抗拒的睡眠所侵扰,无论怎样抵抗,还是睡着了。
23、例如,报社记者不能整理文章,广播员广播出现错误,认为自己的职业和业务方面出现棘手的征兆。
24、对心脏声音和呼吸作用非常介意,或为此难以成眠。
25、突然感到心脏停止跳动,呼吸困难,要晕倒,或类似的事情。
26、有虚构“灾难临头”或“遭受不幸”等畏惧事情的倾向。
27、非常担心是否患癌症、脑疾病、公害病、成人病、种种传染病及其他疾病的倾向。
28、悲观地看待诸事,无精打采,情绪忧郁,心情不好。
29、认为自己不行,或给周围添麻烦,虽然活着,但又无可奈何。
30、除以上例举的症状之外,被判断“自己一定是神经症”的时候。
4.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但其基本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即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验法。 一、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有系统地观察记录并分析人的行为,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运用观察法时,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方式: 1、参与观察者:观察者是被观察者活动中的一个成员。 2、非参与观察者: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原则上是不使被观察者发现自己的活动被他人观察,否则就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 观察法是对被观察者行为的直接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这些收集到的资料必须具有准确性和代表性,因此如何避免观察者的主观臆测与偏颇是观察法使用的关键。 观察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记录人在活动中表现的心理特点,以利科学地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 观察法的优点是保持被观察对象的自然流露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 观察法的缺点是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消极等待被观察者的某些行为表现,是一种较缓慢的进程。
二、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 实验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最广泛,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实验法是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使被试产生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性的结果。 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三项变量:
1、自变量: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
2、因变量:实验者预定要观察、记录的变量,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3、控制变量:实验变量之外的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实验法的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探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实验法有两种,即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5. 心理测量学的主要方法
有些心理特征是很难直接观察和测量的,例如人们的动机、欲望和需要等,就需要用投射的测量方法。所谓投射法,就是让被试通过一定的媒介,建立自己的想象世界,在无拘束的情景中,不自觉地表露出其个性特征的研究方法。其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联想技术:为被试呈现一些刺激,请被试报告对这些刺激的反应,根据被试的反应作出分析,常用的有各种墨渍投射测验,字词联想测验等。
2、构成技术:被试需要根据一个或一组图形或文字材料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测验主要测量被试的组织信息的能力,从测验的结果分析被试的深层心理。比较着名的有:主题统觉测验、麦克莱兰成就测验。还有测量人们的信念、宗教信仰、价值观的测验,这种技术主要侧重于对被试的产出分析。
3、句子完成法:把一些没有完成的句子呈现给被试,请被试根据自己的想法把句子完成。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却很能说明问题。
4、等第排序技术:请被试把一组目标、欲望、需要等按某种标准加以排序的方法。许多价值观、成就动机、态度的测量都采用这种技术。
5、表现技术:这是一种侧重过程性分析的技术,不太注重被试的产出。要求被参加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表现他们的需要、愿望、情绪或动机,他们处理事物、人际交往方式无不带有个人的独特特征。这些活动方式要求符合实际的生活场景,如做游戏、角色扮演、演一出戏、画一幅画等都可以。
6、个案分析技术:这是一种综合性技术,既有表现的成分,又有投射的成分,个案设计得贴近实际,请被试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做出判断和评价,被试在操作时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所以这种方法能引起被试的很大兴趣。 心理测验的产生, 是出于实际需要。最初,人们用测量,是因为要治疗智力落后者和精神病病人。
法国的医生艾斯奎罗第一个把智力落后与精神病分开。他认为,精神病以情绪障碍为标志,不一定伴随智力落后,而智力落后则是以出生时或婴儿期表现出来的智力缺陷为主要标志。 50多年后,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内提出应该从正常学校学习的儿童中筛选出不适应的儿童,安排在特殊的班级里学习和教育。此举动导致了心理测验史上重大事件的发生--第一个智力测验的诞生。
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是心理测验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还给心理测量带来了另一个副产品:严格的标准化程序。标准化是现代心理测验的重要评价指标。 弗兰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是第一个倡导心理测验的人。他于1884年在伦敦国际博览会上专门设立了一个“人类测量实验室”。他的这一举动是心理测验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系统地测量个体差异的尝试。高尔顿还是使用评定量表和问卷法的先驱。并且他发展了分析个体差异资料的统计方法,不仅扩充了古特列特的百分位法,而且创造了粗浅的相关计算法。
在心理测验的发展史上,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 (J.M.Cattell)占据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卡特尔早年留学与德国,师从冯特(W.Wundt)。188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期间,与高尔顿往来甚密,深受其影响。他于1890年发表的《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首创了“心理测验”这个术语。
着名美国学者波林(E.G.Boring)指出:“在测验理领域中,19世纪80年代是高尔顿的十年,90年代是卡特尔的十年,20世纪头十年是比内(A.Binet)的十年。”
1904年比内为了鉴别弱智儿童,他与其助手西蒙(T.Simon)合作编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的智力测验--比内-西蒙量表。1905年,他在《心理学年报》上发表了文章《诊断异常儿童的新方法》,介绍了该量表,历史上称为“1905量表”。从此,比内-西蒙量表宣告诞生。比内-西蒙量表自1905年发表后,比内和西蒙亲自主持过两次修订,一次在1908年,一次在1911年(就在这一年比内不幸去世)。1905年量表主要强调的是判断、理解和推理能力,也就是比内认为的智力的基本组成成分。1908年版的量表删掉了1905年版中不合适的题目,增加了新题目,题目总数大59个。所有测验题目按年龄分组,从3 ~ 13岁。测验的结果用“智力水平”来表示。人们常叫它为“智力年龄” 。它表示一个儿童能完成何种年龄水平的儿童所能完成的测验。 比内-西蒙量表问世后,迅速传至世界各地。各语言版本纷纷出现,其中最着名的是1918年出版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推孟(L.M.Terman)教授1916年修订的“斯坦福-比内量表”。这一量表首次使用了“智力商数”的概念,简称为IQ,是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从此“智商”一词便为全世界所熟悉。
心理测验运动自本世纪初兴起,20年代进入狂热,40年代达到顶峰,50年代后转向稳步发展。在此期间测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1、编制出一批操作测验,既可弥补语言文字量表在理论上的缺陷,又可适用于文盲和有言语障碍的人。
2、编制出团体智力测验,扩大了测验的应用范围。
3、多重能力倾向测验逐渐受到重视。
4、卡特尔的学生桑代克(E.L.Thorndike)等人,利用心理测验原理,编制了第一批标准化的教育测验。因此后人尊称他为教育测验之鼻祖。
5、心理测验发展的另一领域涉及情感适应、人际关系、动机、兴趣、态度、性格等人格特点的测量。
6、60年代后,由于认知心理学的崛起,将实验法与测验法结合,产生了信息加工测验,为了解心理能力提供了一些补充方法,使心理测验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中国古代心理测量简述
(1) 公元六世纪初,南朝人刘勰的着作《新论·专学》中提到了类似现代“分心测验”的思想。(2) 在中国古代,“七巧板”是很常见的一种儿童玩具,其实它可以作为创造力测量的工具。
(3) 中国古代心理测量的思想中包含着典型的东方文化特点:定性描述及带有道德判断色彩。
中国近代心理测量的出现
(1) 1916年,樊炳清先生首先介绍了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2) 1920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师范学校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两个心理学实验室,廖世承和陈鹤琴先生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心理测验课。1921年,他俩正式出版《心理测验法》一书。
(3)1922年夏天,中华教育改进社聘请美国教育心理测验专家麦考尔来华讲学。
(4)1924年,陆志韦先生发表了《订正比内西蒙智力测验说明书》,30年代又与吴天敏再次做了修订。
(5)1931年由艾伟、陆志韦、陈鹤琴、萧孝嵘等倡议,组织并成立了中国测验学会。
(6)1932年《测验》杂志创刊。
(7)至抗战前夕,由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制定或编制出的合乎标准的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约20种,教育测验50多种。
中国现代心理测量的发展
(1) 1936年,苏联在批判“儿童学”时扩大化,心理测验也被一概禁止。
(2) 从1978年北京大学首建心理系开始,心理测验才重新得到恢复。
(3) 1979年,林传鼎、张厚等以国外资料为参考,编制了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
(4)1980年初,北师大心理系开设了心理测量课。198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心理学年会上,成立了心理测验工作委员会,加强了测验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6. 什么是心理测量,心理测量一般会用到什么工具
回答:
1、心理测量是通过科学、客观、标准的测量手段对人的特定素质进行测量、分析、评价。这里的所谓素质,是指那些完成特定工作或活动所需要或与之相关的感知、技能、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等个人特征,他们是以一定的质量和速度完成工作或活动的必要基础。
2、心理测量工具:心理测验(mental test)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和心理学原理,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认知、行为、情感的心理活动予以量化。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工具,心理测量在心理咨询中能帮助当事人了解自己的情绪、行为模式和人格特点。
延伸:
心理测验是根据心理学原理,设计程序,对心理因素进行测量。心理测验一般测量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心理测验类似问卷,不同之处是心理测验要求被试最好的完成测验,而问卷则只要求被试平常发挥就行。一个实用的心理测验必须要具备信度和效度。
被试在测验中被测量的问题应该相同,并且答案也应该一视同仁。例如:一个数学测试要求被试回答:在一场足球比赛中,有两个选手得了红牌,剩多少人在场比赛?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了解足球规则,这是一场不标准的比赛。
7. 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
发展的规律性。
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2、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
观察法的缺陷:
1、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
2、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结果难以精确分析。
3、由于未对条件加以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的研究对象,而要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出现。
4、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影响。
(二)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心理测量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测验的效度。
1、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
2、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
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对智力或性格了解的越深入,
那么相应的量表就会说完善。另一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三)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可
以进行反复的验证;但是缺点是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的。它消除了实验
室实验的缺点,但是由于条件控制的不够严格,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实验法是包含着一系列的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有些变量是由试验者控制的实验条件,叫自变量和独立变
量。还有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变量。
(四)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8. 人格测量的方法有哪些各有哪些特点与不足
答:方法有测验法、投射法、情境测验。
(1)测验法:
特点:题目数固定,题目内容具体而清楚,因此施测简单,记分方便。
不足:因编制时缺乏客观指标,不容易保证有效性;而且测验内容多属于情绪态度等方面的问题,每个人对同一问题常常会因时控的改变而选择不同的答案,另外,使用这种方法时,还难免出现反应的偏向。
(2)投射法:
特点:弹性大,可在不限制被试的状况下,任其随意反应。
不足:A、评分缺乏客观标准,对测验的结果难以进行解释。B、这种测验对特定行为不能提供较好的预测。C、由于投射测验适于个别施测,因而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3)情境测验:(见实用心理学P198)
9. 人格测量方法主要有哪两种
答:方法有测验法、投射法、情境测验.
(1)测验法:
特点:题目数固定,题目内容具体而清楚,因此施测简单,记分方便.
不足:因编制时缺乏客观指标,不容易保证有效性;而且测验内容多属于情绪态度等方面的问题,每个人对同一问题常常会因时控的改变而选择不同的答案,另外,使用这种方法时,还难免出现反应的偏向.
(2)投射法:
特点:弹性大,可在不限制被试的状况下,任其随意反应.
不足:A、评分缺乏客观标准,对测验的结果难以进行解释.B、这种测验对特定行为不能提供较好的预测.C、由于投射测验适于个别施测,因而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3)情境测验:(见实用心理学P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