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想知到食用菌的培育方法.
食用菌是集「天然、營養、保健」於一體的優秀綠色食品;又是利用秸桿、凈化環境、投資少、見效快,少用耕地,立體栽培,高效生產的生態工程;而且消費量大,國內外市場廣闊,是21世紀具有發展前景的生物產業。
一、食用菌的栽培價值
食用菌是指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如磨菇、香菇、草菇、平菇、木耳、靈芝、猴頭等,它們與植物不同,沒有葉綠素,不能利用光合作用形成營養物質,而是靠腐生或寄生方式生存。我國已知食用菌不少於850種,能夠人工栽培超過60種,有生產規模的有20多種。
1、營養價值:
食用菌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被譽為「山珍」。一般含蛋白質(鮮菇)4%左右,比蔬菜、水果的含量高4-12倍。一斤干菇蛋白質含量20-25%,相當於2斤瘦肉,3斤雞蛋,12斤牛奶的含量。而且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維生素、礦質元素都很豐富。
2、葯用價值:
食用菌中含甾類、三萜類、有機鍺和多糖體對調節人體機能,提高免疫力、抗腫瘤、降血壓、降血脂和膽固醇、抗病毒、延年益壽、抗衰老都有顯著效果,是一種保健食品。
3、生態價值:
食用菌能直接利用農作物秸桿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轉化為人類可食用菌的蛋白質。全世界每年可生產2000億噸有機物,但只有1%的是澱粉、脂肪、蛋白質,絕大多數都是纖維、木質素等,如果利用食用菌來轉化,可以支持10倍以上人口的生存,而且減少污染,促進生態平衡,是二維農業(植物、動物)向三維農業(動物、植物、微生物)發展的重要內容。
二、育菇致富的有利因素
據有關部門統計:1986年我國食用菌年總產58.5萬噸;1994年為264.09萬噸;2000年超過450萬噸,預計到2010年發展到600萬噸以上,成為世界強國,這是我國農村地區發展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農民致富的好門路。
1、原料多,成本低,投資少。稻草、木屑、玉米芯、豆秸、棉子殼等秸稈,以及麥麩、米糠、畜禽糞,都是長菇的優質原料,所需器材罐瓶,塑料袋等也很平常;場地要求不嚴,空餘房屋、大棚、樹林、家前屋後都可發展;一般說二、三百元就可上馬,一兩千元就可辦一個象樣的菇房。
2、生產周期短,見效快。長菇與栽培其他作物和養殖相比,見效快。從播種到采菇,草菇只需10-12天;平菇25天;金針菇30天;猴頭菇40天;香菇60-70天;在生產中可根據各品種對溫度的不同需求,搭配利用,四季長菇,月月銷售,經濟效益更好。
3、操作簡便,勞力不強,技術易學。長菇並非深不可測,高不可攀的項目。只要認真、細心、嚴格,經過5-7天實際操作訓練,均可學會1-2種菇的制種栽培技術。
4、產量高,效益好,易銷售。一般說每公斤原料可產鮮菇1.5-2.5公斤,其中草菇產量低,平菇產量高。若一個家庭年投料5000公斤,一般產菇7000公斤以上,年收入1.5-2萬元,這是通常的情況。至於長什麼菇最賺錢,必須根據生產季節、自然資源、消費習慣、市場行情和技術能力而定,有一個發展和壯大的過程,一般說長菇效益為1:1.5-2.5。
三、食用菌對環境條件要求
食用菌生長發育所需的環境條件主要是營養、溫度、水分、空氣、光線、酸鹼度等因素。
1、營養:一般有腐生、共生、兼性寄生三種類型。
①腐生類型:分解枯草枯木獲取營養,如草菇、平菇、香菇等。
②共生類型:必須在活的樹木上生長,如鬆口蘑、牛肝菌。
③兼性寄生類型:如蜜環菌,既能在枯木上生長,又能侵入到天麻中生長。
營養物質主要是:碳原:纖維、木質素、澱粉、糖等,在酸的作用下分解供食用菌吸收。
氮 原:來源於蛋白質、氨基酸、尿素、氨、硝酸鹽等。
無機鹽:其中以磷、鉀、鎂元素最重要。
2、溫度:食用菌一生對溫度分三個階段要求:
①菌絲體生長階段,絕大多數的食用菌菌絲體生長范圍是5-33℃,適溫為20-25℃,一般菌絲體不耐高溫,但草菇在40度生長良好。
②子實體分化階段:一般比菌絲體低一些。
分為低溫型:最適溫度18度以下,如平菇、香菇等;秋季、冬季、初春出菇。中溫型:最適溫度20-24度,如雞腿菇、銀耳等,多在春秋出菇。高溫型:最適溫度24度以上,如草菇、高溫平菇多在夏季生產。
③子實體發育階段:比菌絲體要高些,但比分化階段要低些。
3、水分:培養料含水量十分重要,栽培過程中,空氣濕度也很關鍵。
培養料含水量一般為60%左右,空氣濕度一般為85-95%。
4、空氣:食用菌屬好氣性真菌,一定要滿足通氣條件。
5、光線:一般都在遮光條件下栽培,發菌需黑暗條件,子實體發育需散射光,否則出現畸型菇。
6、酸鹼度:(PH值)
絕大多數食用菌喜酸性環境,菌絲生長PH值最適為5-5.5,大於8則受到影響。由於滅菌和料易酸化的關系,配料時,培養基應略高於菌絲需要值。
四、食用菌生產的基本設備
食用菌生產包括制種和栽培。制種設備較多,由簡到繁,由粗到精,直至系列化、現代化生產,有一個發展過程;栽培需場所和菇房,也有一個規模和規程,都需要逐步投資和發展。
1、滅菌鍋:有高壓滅菌鍋和常壓滅菌灶兩種。高壓滅菌在1.1公斤/厘米2壓力下滅菌30分鍾,可殺死斜面試管中的雜菌;在1.5公斤/厘米2壓力下滅菌1小時,可殺死蘑菇瓶中棉子殼、木屑等培養料中雜菌。有條件可購置手提式醫用消毒鍋,一次可消毒50-60支試管或10隻蘑菇瓶。常壓滅菌灶:是用磚塊水泥製成,蒸鍋上放消毒物,只需把水燒開並保持6-8小時;停火後再燜1-2小時;一般做為生產種消毒使用。
目前簡易消毒有採用蒸籠間隙消毒,把水燒開並保持1-1.5小時,停火降溫30分鍾,再用大火燒開並保持1-1.5小時,消毒即可完成。微波爐消毒可用中高檔,開10分鍾時間消毒就可完成,也可採取間隙消毒法。
2、接種箱:一切菌種轉接、分離、擴繁都需在接種箱中進行;要求封閉嚴密,便於操作。一般簡易接種箱高50厘米,寬47厘米,長82厘米;在長的一側上方安裝一塊30×32厘米玻璃,以便觀察,下方留兩個直徑為14厘米的洞口,洞口上裝33厘米長的布袖套,袖口用松緊帶扎牢。箱內裝燈,有條件再裝一支紫外線燈。現在大面積生產上常採用開放式接種,這就需要購置一台接種器,在無菌風區域內接種。
3、恆溫箱:有專制的,也有土製地,土製的木箱可用雙層板,內填木屑保溫,箱內裝幾種規格燈泡,進行調節。現在也有用烘箱進行改制,一般保溫效果也很好。
4、培養室:要求乾燥、清潔、通風、有散射光,菌種入室前要消毒,室內應備有多層培養架,也需加溫爐,鐵皮管導出室外,以便排氣。夏季要有風扇,便於降溫。
5、制種用具
天平: 500克的普通天平
量杯: 用來計量水的體積有500、1000毫升兩種
試管:一般採用20×200毫米規格
小漏斗:
菌種瓶:
菌種袋:耐高溫的聚內烯薄膜,規格另種
酒精燈:
接種刀、鏟、針、鑷子、棉花、紗布等。
6、消毒葯物:甲醛:用於空間熏蒸消毒,每立方米需2毫升
高錳酸鉀:配成0.1%溶液,用於材料表面消毒,也可5克高錳酸鉀加10毫升甲醛混合熏蒸消毒。
新潔爾滅、漂白粉、多菌靈、石灰等都是常備消毒物品。
7、菇棚建設:
菇棚的建設,基本要求能遮陽,保持棚內三分陽,七分陰,只能散射光,不能直射陽光;其次能通風換氣,有出氣孔,同是能保溫保濕,便於操作管理和採收。主要形式有:
1、塑料小地棚:拱園形塑料小地棚一般寬1.0-1.5米,應根據菇床寬度來定。棚架用細竹竿或毛竹片,相互間距為0.3-0.6米,其上覆蓋薄膜,小地棚有很好的增溫保濕作用,是室外簡易菇棚的一種。
2、半地坑式大棚:半地坑式大棚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簡設計的較為適用的大棚,主要結構和特點是:⑴東西或南北走向都可以,一般長50米,寬6米,中間兩肋用竹竿撐起,上用竹或竹片弓成弧形。⑵四周用土垛牆,棚內地面下挖30公分左右,四周圍牆高50公分左右,中間起脊棚高2米左右。⑶用鐵絲加固骨架,上蓋農膜,四周用土壓實,上蓋稻草遮陰。這種棚造價低廉,保溫保濕,散射光均勻,通風性能良好,操作也方便。
3、日光溫室:這是一種利用日光作為能源的溫室,其保溫性能好,一般比外界高10℃以上,且溫差變幅也不大,它的後牆有土牆或雙層磚砌成,前面由支柱、橫梁等構成,棚面復蓋薄膜和草簾,後牆要留通風口。
此外還有鋼架大棚,栽培面積大、增溫快,但必需要加層遮陽網,冬季還要覆蓋草簾,才能保溫。
五、食用菌生產基本技術
(一)三級菌種的培育
用於生產的菌種一般要經過三個步驟。母種(一級試管種)的培養擴凡——原種(二級廣口瓶種)的生產——栽培種(三級菌袋種)的生產。
1、母種的培養:從孢子分離或組織分離得到的純菌種,在生產上叫母種。培養母種時,應根據不同食用菌菌絲所必須的生長條件選擇合適的培養基,進行擴大培養。⑴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PDA培養基),⑵馬鈴薯、蔗糖、瓊脂培養基(PSA培養基)。
配製方法:將馬鈴薯洗凈去皮,稱200克,加水1000毫升,煮沸20分鍾左右;用紗布過滬去渣,在汁液中加20克瓊脂和25克白糖,加熱溶化,再補足水分至1000毫升,煮沸後趁熱分裝試管。後經高壓消毒,成斜面培養基,接種培養,成母種。
2、原種和栽培種的生產:將試管中培養好的母種分割成4-6塊,移接到棉籽殼、木屑或糞草等廣口瓶培養基中,經過恆溫培養得到的菌種叫原種。把原種轉接到同一培養基上進行擴大培育,用於生產上的菌種為栽培種。一般一支母種試管接5瓶原種,一瓶原種接成10袋生產種。原種和栽培種在培養期間,要掌握溫度、濕度,還要經常檢查,注意透氣,防止陽光直射,防止雜菌污染。
原種麥粒培養基:麥粒1000克
石膏 2克
碳酸鈣 5克
水 1500毫升
先把小麥粒浸3-5小時,加熱煮沸15分鍾,麥粒發亮不爛,過滬晾乾,拌石膏碳酸鈣。
熟料栽培種培養基:棉子殼 50%
木屑 30%
麩皮 18%
石膏 1%
糖 1%
(二)四季育菇的季節安排
要根據不同菇類品種對溫度的要求,結合本地氣候狀況,選擇安排制種期、播種期,以求得最佳的出菇期,獲得更高產量。
根據不同食用菌在子實體分化階段對溫度的反映,可將它們分為三大類型。
1、低溫型:子 實體分化最高溫度24℃以下,最適溫度在20℃以下,如平菇、蘑菇、香菇、金針菇、猴頭菇等。一般都在9月制生產種,10月份播種,秋、冬、春三季生產、出菇。
2、中溫型:子實體分化最高溫度在28℃以下,最適溫度在22-24℃,如木耳、銀耳、雞腿菇(中溫偏低)等。一般在8月中旬制種,9月中下旬播種,秋季生產出菇,也可春季生產。
3、高溫型:子實體分化最高溫度在30℃以上,最適溫度在24℃以上,以草菇為代表,大肥菇(高溫蘑菇),鮑魚菇(高溫平菇、台灣平菇)。
一般在5-6月制生產種,7-9月生產出菇。
(三)培養料的調制原則
培養料的配方是指在製作培養基時採用主要原料和輔料的種類及其數量的配比,要根據不同菇種要求和充分利用本地資源而定。一個較合理、科學的配方必須具備營養性、透氣性、持水性三個條件來決定,只有這樣才能使菌種發菌快,菌絲旺盛,產量高,品質好。
⑴營養性:食用菌在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都需要大量的碳源、氮源、無機鹽類和生長素,在一般情況下,碳源的吸收利用率為25%,碳源不足,菌絲容易早衰。氮源不足菌絲生長弱、且又緩慢、氮源過量,菌絲過旺、不利積累代謝產物。一般食用菌在營養生長階段碳氮比以20:1左右為好;在子實體發育階段以40:1左右為好。調節補充碳源輔料主要是糖分,補充氮源的輔料主要是麩皮、豆餅、米糠、二銨、尿素。
⑵透氣性:若在配方中加入質地細密、透氣性差的原料多,菌絲體在生長階段就會積累較多的二氧化碳和有害氣體,會抑制生長,甚至死亡,透氣性好的培養基,菌絲旺盛、子實體壯實。
⑶持水性:保持水分較好的原料,能夠充分滿足菌絲及子實體對水分的需求和營養成分的吸收,減少噴水和保持培養料內的營養成份。否則出現菌絲體或子實體因沒有及時補充水源而乾枯,停止生長發育。持水性能較好的培養基原料有麥秸、玉米等。作物秸桿的營養與棉子殼相比,沒有棉子殼好,所以要盡量配置復合培養基(幾種秸桿混合配製)盡量不使用單一秸稈,以防止營養缺乏或者單一。豆秸、玉米心混合豐富、透氣好,但持水性差;豆秸營養豐富,處理好透氣性差,持水性好;麥秸、稻草營養一般,但透氣性好,持水性差,木屑富含碳素,持水性好,透氣性差,在配製時,既要充分利用廢棄的農作物秸稈,又要考慮幾種原料,採取優勢互補的原則,進行組合配比,這樣配製出的混合培養基具有營養豐富、透氣性強、持水性好,能夠充分滿足菌絲體的子實體生長發育。
(四)食用菌栽培方法
栽培方法很多,不同品種也有所不同,在原有的畦栽、袋栽基礎上,近幾年有許多新突破,如園田化栽培、保護地栽培、立體栽培、地下栽培、覆土栽培、反季節栽培等等,應當指出,採用這些技術時,都是有利有弊,必須結合當地實際進行。這里介紹一些比較先進的栽培方法。
⑴平菇床畦覆土蓋草法:既有復土出菇的優點,又克服菇根沾泥的缺點,方法是在大棚內設床畦,寬1米左右,深30厘米,將坑底泥土挖松,鋪一層肥泥,將成熟菌袋從中間切開成二節,脫去筒膜,豎立排放在畦內,覆土層不能厚,澆足水,然後蓋膜發菌,當見到土面爬滿菌絲後覆一層長15-25厘米的稻麥秸(預泡石灰水)覆草厚度以明顯看不見復土層為宜,然後再復蓋薄膜,發菌,要注意通風換氣,過幾天後就有大量原基發生。
⑵單排式泥面菌牆復土法。要預先准備好復土和抹牆泥材料,以河泥塘泥為好,菜園土次之,土中加4-5%菜並浸出液,0.5-1%磷肥,0.2%尿素,0.1%-0.2%磷酸二氫鉀,1-3%石灰粉,加水適量,調和成營養稀泥備用。大棚內按間距80-100厘米築土埂或砌牆腳(高15-25厘米)將脫袋菌棒依次平排在土埂上,淋一次追肥液(4-5%的菜並浸出液,加0.4¥-0.6%尿素)蓋一層營養稀泥,如此堆放7-10層,高90-110厘米,然後用泥板收漿,將牆面抹平,待牆面稍干後,次日再抹營養稀泥,菌牆頂部用泥土做成蓄水池,經常灌水,讓其自然滲透,以保持濕潤。
⑶袋式復土栽培:將發好菌的菌袋脫去薄膜後直接進行棚、畦床復土栽培。選擇排水良好、土地肥活的地塊,挖深10-20厘米,寬100-150厘米,長度不限的畦床,畦床南北向,周圍挖好排水溝,床底要求平整,撒上少量石灰消毒,然後將脫袋後的菌棒橫放縱向排列於畦床上,菌棒間隙3-5厘米,用肥土或發酵料填滿,再於菌棒表面復3-5厘米厚的粗細混合土(或菜園土)覆土材料使用前用1-2%石灰水消毒,復土後蓋薄膜和草簾,避免陽光直射,然後按出菇狀況進行管理。
⑷窄壟穴播栽培。例如平菇生產,按床寬一米,料厚10厘米,然後用木板將上層料分開,做成窄壟,使整個床面呈波浪狀。波峰相距30厘米,用木板壓實,然後用穴播法播種,穴距10厘米×10厘米,並在表面撒一層菌種,撒一層料,用木板拍平,上面蓋一層用2%石灰水調濕的碎稻草,加蓋薄膜發菌,進行常規管理。
⑸室內床式栽培:一般蘑菇、平菇等都能在室內、大棚內設架使用。床架要牢固,一般床寬1米,4-5個層次,上、下層距離50厘米,保證有散射光照到床面,床面鋪塑料薄膜,使用前用5%石灰水噴灑四壁和地面,如播種蘑菇時,先墊鋪培養料,厚薄一致,料面平整,厚度一般15厘米,為了發揮菌種優勢,一般都採用穴播,穴距為8×10厘米,穴深3-4厘米,一般750毫升的蘑菇瓶菌種可播種0.27-0.33平方米面積。方法是:用手指挖穴,將菌種置於穴中,蓋一層培養料,輕壓,使菌種和料貼緊,播後用薄膜覆蓋保濕,暗光發菌。
(五)食用菌生產減少染菌污染的措施
發展食用菌生產控制雜菌污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所謂雜菌就是指在培養基上生長的、非特定培養的食用菌之外的一切抑制或防礙食用菌正常生長的微生物,統稱為雜菌。一般減少雜菌污染主要措施:
1、成團、結塊的培養料要打碎、培養料要先發酵或石灰水處理。
2、母種、原種培養棉塞不能吸濕污染,松緊要適中,過松易進雜菌。
3、高壓滅菌要注意要壓力、溫度、時間關系。要掌握好二次排氣,母種試管滅菌不低於半小時,原種不少於1小時。常壓滅菌達計時溫度後不少於10小時。
4、接種時一定要嚴格按無菌操作要求進行,不能減少程序,盡可能減少污染源。
5、培養室要通風乾燥、及時消毒。
6、防止雜菌污染應貫徹預防為主,葯物為輔的方針,才能減少污染,提高產量,降低成本,改善品質,保障食用者的安全和健康。
7、常見的雜菌:高溫季節常見鏈孢霉(紅色麵包霉),綠色木霉,初期為白色,後變綠色,根霉初為白色,後變灰白色到黑色;青黴菌絲呈掃帚狀,還有麴黴、毛霉和鬼傘類雜菌。防止的根本辦法在於每個環節嚴格操作,發病後及時發現,採取措施,防止擴散傳播為害,
六、平菇的栽培與管理
平菇是側耳屬,一群可供食用的種或品種的泛稱,目前品種很多,習性基相似,學會平菇栽培,再種其它的菇就很容易了。
1、基本習性:①、溫度范圍廣,菌絲體雖要求20-28℃,但子實體則分高、中、低、廣溫六種類型,可依生產需要選擇品種。②、較高濕度培養料含水量60-70%;子實體空氣濕度85-95%。③屬好氣性菌類在通風不良時,子實體柄長、蓋薄,呈畸形菇。④、喜偏酸環境,培養料PH為5.8-6.2。⑤、對光照要求是,菌絲宜暗,但子實體宜散射光,光強色暗,光弱色白。⑥、屬木腐菌,先利用澱粉,後分解纖維,木質末。
2、栽培方法
①有條件的採用熟料、發酵料,一般播種生料栽培。採取棉子殼85%,玉米粉15%,一般用多菌靈0.3%消毒,拌料時還可加0.5%的食鹽,無殘毒,還能促進生長發育,料水比為1:1.3,加過磷酸鈣。
②二銨、尿素等都需成溶液,才能拌和均勻。生料需堆悶一天,隔日裝袋播種,菌種量是料的10%,三層菌二層料,接種後接著打眼通氣發菌。
③管理:a.菌絲生產階段:力爭20-25天,完成菌絲生長,溫度22-24度,三天萌動,6天深穿透,15天發菌三分之一以上,要注意清除雜菌污染和通風透氣,要翻袋檢查。
b.出菇階段:一般採取牆式栽培,為了早出菇,出好菇,要注意增加晝夜溫差,白天閉簾,夜晚通風,溫差6-8℃,出菇階段不超過20℃,屬變溫性菇類。要注意散射光;若發現老皮,應抓動破除,重新菌絲扭結出菇。
現蕾後,不能迎頭噴水,只能地面牆面噴水,或者空中噴霧,要注意及時采菇,采菇後可注射營養液和補充水份,注意消毒衛生,約半個月後再出二潮菇,也可進行復土栽培,能增產30%以上。
Ⅱ 食用菌的碳氮比是怎麼算
碳氮比(C/N)是指食用菌培養料中碳源和氮源適當濃度的比值。一般在食用菌營養生長階段碳氮比以20∶1為宜;子實體生長發育期碳氮比以30~40∶1為佳。食用菌的種類及培養材料不同,對碳氮比的要求也不同。如蘑菇在菌絲生長階段堆制原料時的碳氮比為33∶1,子實體分化和發育期的最適碳氮比為17∶1。若碳氮比值過大,食用菌不出菇,或雖能出菇,卻往往在成熟前停止發育。因此,碳氮比對食用菌生長發育十分重要。仍以蘑菇堆料為例,配製碳氮比為33∶1的培養料1 000公斤(其中稻草400公斤、干牛糞600公斤),需補充氮量即補充尿素或硫酸銨多少公斤?�
速算公式:需補充氮量=(主材料總碳量÷碳氮比-主材料總氮量)÷補充物質含氮量�
經查得(已知):稻草含碳量45.58%、含氮量0.63%,干牛糞含碳量39.75%、含氮量1.27%,尿素含氮量46%,硫酸銨含氮量21%。�
速算方法:�
(1)設需補充尿素x公斤,用速算公式得:�
x={〔(400×45.58%+600×39.75%〕÷33〕-(400×0.63%+600×1.27%)}÷46%≈5.7(公斤)�
(2)設需補充硫酸銨x公斤,用速算公式得:�
x={〔(400×45.58%+600×39.75%〕÷33〕-(400×0.63%+600×1.27%)}÷21%≈12.4(公斤)�
經計算,需補充尿素5.7公斤或補充硫酸銨12.4公斤;也可混合補充尿素和硫酸銨各50%。
Ⅲ 誰知道食用菌菌種的製作技術啊
雙孢菇具有品質優良,口感好,投資少,效益高的特點,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每667 m2經濟效益達1.2萬元,其栽培技術:
一、准備培養料及配方,以栽培100m2計算,需備優質干麥秸1500kg,干牛馬糞600kg,磷肥50kg,尿素15kg,石膏粉25kg,碳酸鈣12.5kg。
二、培養料的堆制與翻堆
(一)堆制培養料的全過程需要25天左右,建堆時間在播種前期5天進行。
(二)堆制與翻堆。培養成料堆制選在地平、不存水、無污染、有水源的地方;建堆前2-3天,將麥秸浸水後撈出,逐層均勻撒入1.5石灰粉,再將麥秸堆成長方形大堆,逐層踏實,同時將馬糞土預濕;建堆時先在堆料場上鋪一層濕好的麥秸,厚薄15-20cm,然後再在麥秸上撒一層糞,共計10-12層,從第二層開始適量加水,分四次進行翻堆,第一次在建堆後的第七天進行,以後每次間隔5-6天,每次翻堆嚴格按技術要求進行。
三、播種
(一)播種時間:外界溫度在25℃左右,料溫在28℃以下適合播種,根據我市氣溫狀況9月5目前為宜。
(二)播種量:每 m2接種500g/瓶。
四、播種後覆土前的管理
(一)播種後,相對濕度保持在80%左右,如料溫超過28℃,棚內溫度超過30℃,適當通風降溫。
(二)播種後4-10天內,要及時微量通風,如濕度在70%左右,屬於偏低,可用紙蓋在料面上,再用1%的石灰水噴在紙上,至紙濕而不積水為止。
(三)播種10日後及時把紙拿掉,15-20天後菌絲基本長滿料層時即可覆土。
五、覆土及覆土後的管理
(一)覆土:按100m2計算需2.5m3土,在土中拌入50kg磷肥,1-2石灰粉,用水滲透,抓起成團,撒下散開為宜,把土均勻地鋪在料面上,厚度在2-2.5cm為宜。
(二)覆土後的管理
1、水分:覆土層的含水量一般在20%最佳,在菇蕾長成米粒大時,噴一次出落水。
2、濕度:覆土後要求空間濕度在80-90%之間。
3、溫度:菌絲體生長適溫13-18℃,實體生長適溫13-18℃。
4、適時採收:採收直徑2-4cm。
專家預計,今年我省食用菌價格會繼續上漲,但平菇會逐漸被姬菇、秀珍菇、白靈菇取代,這主要是因為平菇的品質在下降,價格可能略有下降。而一些口感好、營養價值高的食用菌如杏鮑菇、姬菇、秀珍菇、白靈菇、茶樹菇則會大受消費者歡迎,比2005年的銷量肯定會翻一番,尤其是雙孢菇的市場佔有量會大幅度增加,種植珍稀食用菌定會有一個好收成。目前雙孢菇批發價在2.7~3.5元/斤之間。
Ⅳ 如何確定食用菌栽培栽培料的料水比
因為你的栽培料添加了很多營養物質。所以在達到一定的溫度後。因為多種酶的原因。就會發酸。這與你的培養料配比和石灰的添加量有關。同時與你的發酵溫度控制與翻堆也有很大關系。如果培養料已經發酸。應該盡快用石灰調酸鹼度。否則栽培料發酸是不能使用的。
Ⅳ 食用菌平菇的碳氮比是怎麼算
碳氮比(C/N)是指食用菌培養料中碳源和氮源適當濃度的比值。一般在食用菌營養生長階段碳氮比以20∶1為宜;子實體生長發育期碳氮比以30~40∶1為佳。食用菌的種類及培養材料不同,對碳氮比的要求也不同。如蘑菇在菌絲生長階段堆制原料時的碳氮比為33∶1,子實體分化和發育期的最適碳氮比為17∶1。若碳氮比值過大,食用菌不出菇,或雖能出菇,卻往往在成熟前停止發育。因此,碳氮比對食用菌生長發育十分重要。仍以蘑菇堆料為例,配製碳氮比為33∶1的培養料1 000公斤(其中稻草400公斤、干牛糞600公斤),需補充氮量即補充尿素或硫酸銨多少公斤?�
速算公式:需補充氮量=(主材料總碳量÷碳氮比-主材料總氮量)÷補充物質含氮量�
經查得(已知):稻草含碳量45.58%、含氮量0.63%,干牛糞含碳量39.75%、含氮量1.27%,尿素含氮量46%,硫酸銨含氮量21%。�
速算方法:�
(1)設需補充尿素x公斤,用速算公式得:�
x={〔(400×45.58%+600×39.75%〕÷33〕-(400×0.63%+600×1.27%)}÷46%≈5.7(公斤)�
(2)設需補充硫酸銨x公斤,用速算公式得:�
x={〔(400×45.58%+600×39.75%〕÷33〕-(400×0.63%+600×1.27%)}÷21%≈12.4(公斤)�
經計算,需補充尿素5.7公斤或補充硫酸銨12.4公斤;也可混合補充尿素和硫酸銨各50%。
Ⅵ 怎樣種植食用菌
1、菇房要求:菇房要求大小以1000—2000平方尺栽培面積為宜,菇房要求密縫,尤其屋頂不要漏氣,瓦房、草房都可以。
2、培養料配比(以1000平方尺面積計算)
(1)、干牛糞6000斤(或牛糞和豬糞各50%)。
(2)、干大麥草2000斤,干稻草1000斤。
(3)、尿素15斤,硫酸銨50斤,石灰氮40斤。
(4)、菜籽餅200斤,雞糞200斤。
(5)、過磷酸鈣50斤。
(6)、石膏150斤,石灰1000斤。
(7)、氨水100斤(拌餅肥用)。
堆料最好採取豬牛糞混堆、干濕糞混堆和稻麥草混堆。
3、培養料室外堆制發酵(前發酵):
培養料經過堆制發酵後,必須做到:一是物質要轉化好,二是料內臭要消除,三是培養料草要較長、疏鬆、彈性好,四是殺死雜菌蟲害,五是高溫發酵不要低溫腐熟。
(1)、堆料時間的選擇:一般正式建堆時間選擇在8月台18—20日。
(2)、大麥草預濕:培養料在正式建堆前應預先把大麥草堆制起來,每天澆水連續預濕三天,把麥草逐漸吃足水份。
(3)、正式建堆:把稻草和預濕過的大麥草與糞肥一起堆制。堆料場地應選擇高燥不易積水的地方,堆制前應將場地打掃干凈,用農葯除蟲一次。將豬牛糞在堆料前一天下午用豬尿或人尿拌濕過夜。堆料開始時,先在地上鋪上一層稻草,厚約4—5寸,寬度7尺,長度不限,然後在草上撒上一層糞,這樣一層草一層糞,直至堆完為止。一般以10—12層高4.5尺為宜。稻草堆在底部兩層和表面兩面層。預濕過的大麥草堆在中間6層。在中間6層中除掉每層撒上糞肥外,菜籽餅、雞糞、尿素、石灰氮也要逐層加入。菜籽餅應在堆料前10天用氨水預先發酵、消毒。料堆應堆得前後平直,上下平直,堆頂稍成瓦背形。從第三層開始每層都要澆水,最好澆豬尿或人尿水,水要澆在草上,不要澆在糞上,以免糞肥流失,並且下面少澆,上面多澆,以水從料堆四周流出為度。建堆後第5天進行第一次反堆,並加入硫酸銨,石膏;第9天進行第二次反堆,並加入石灰;第12天進行第三次反堆,加入過磷酸鈣。再過2—3天,當料溫達到最高時,趁熱進房。每次反堆應將糞草抖松反勻,堆平直。
4、培養料室內後發酵:後發酵技術的幾個關鍵問題;
(1)、後發酵開始加溫時培養料溫度,最好保持在45℃左右,料溫過低帶來升溫的困難。
(2)、培養料進房時的含水量掌握在68%,後發酵結束後的培養料的含水量掌握在65%,比常規發酵的含水量略偏高。培養料的成熟略偏生,這樣發菌順利,後力足。
(3)、加溫時,10小時內一定要把室溫和料溫都升到60℃左右,並保持60℃溫度3—5小時,如果達不到這個溫度,則起不到能巴斯德消毒的作用,也就是起不到殺蟲滅菌的效果。然後將料溫降到52℃左右,並保持該溫度3—5天,室溫保持45—48℃,保溫時間長短,視三個指標出現的情況和培養料的成熟度而定。
(4)、培養料水份的調節在料溫降到點52℃時進行為好。這時室溫只有30來度,人吃得消。
(5)、若用炭爐加煤球爐加溫,每1000平方面積最少要用20隻爐子,寧多勿少。
5、栽培管理:
在蘑菇栽培中搞好培養料的室外堆制發酵和室內後發酵以後,主要是如何搞好種菌後到出菇前後的栽培管理工作。做好菇房保溫、保濕、通風、換氣、復土、調水等管理,發好菌,出好菇。發好菌以後,菇房管理主要是如何把溫度、濕度和空氣三者關系合理處理好,以滿足蘑菇生長需要。一般來說,上述三者缺一不可,但應以溫度作為主要條件來考慮,其餘二個條件,必須根據溫度的情況相應給予考慮。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種菌及種菌後的菇房管理;後發酵結束後,馬上打開門窗,拔去拔風筒的堵塞物進行大通風一天,把菇房內的二氧化碳排盡,排除菇房熱量,降低室溫,然後進行菇床反格降低料溫。如果料層水份偏干,應再用石灰清水調正。反格應進行兩次,通過反格,一是散失料溫,二是把糞草抖松反勻,拿去大的糞塊和雜質,整平床面,為以後復好土創造條件。當氣溫穩定在28℃以下時,即可種菌。種菌方法:一般以穴播種70%,30%散播在料面。
(2)、復蓋粗土、調節粗土水:
復粗土時間掌握在菌絲體發到料層底部後為好,這樣菌絲體較老練。粗土水份要求先濕後干,底濕上干。
(3)、復蓋細土、調節細土水、結菇水:
當菌絲體將要長到粗土平時,馬上復蓋細土,細土水份要求先干後濕。第一次要關窗復干細土,一間菇房一天復蓋完,復得厚薄均勻以看不見粗土為度。細土復好後,通風一天,然後進行調節細土水6兩左右,分兩天調好,第一天調2%石灰清水3兩,分6遍調,每遍0.5兩;第二天調清水3兩左右,調法同前面一樣,調到細土捏得碎即可。當部分小白點菌蕾形成後,開始調結菇水3—4兩,一天分4次調好,每次一兩左右。
(4)、調出菇水:
當大部分子實體長到錄豆大小時,就可開始調出菇水,共調水7兩左右,分二天調好,第一天調4兩,分4遍調,每遍1兩,第二天調3兩左右,分6遍調,每遍0.5兩。這次用水用到粗土上半顆、細土發亮。
Ⅶ 食用菌種植需要什麼條件
1、食用菌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碳素、氮素、礦質元素和生長素是食用菌生長必須的營養物質;木材、木屑等富含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是食用菌需要的碳素營養;麥麩、米糠、豆餅粉、玉米粉、尿素等含有豐富的氮素,是食用菌需要的氮素營養。
在配製培養料時,必須注意碳素與氮素的比例。食用菌還需要微量的磷、鈣、鎂、鉀、鋅、鉬等礦質元素,這些礦質元素一般在栽培料中就有。另外,食用菌生長發育中還需要一定量的生長素,如維生素B1、B2、B6等,在馬鈴薯、米糠等物中含量較多。
2、食用菌生長需要適宜的溫度必須注意不同的食用菌所要求的溫度是不一樣的,同一種食用菌的不同品種要求的溫度也不一樣。而且,一個品種的不同生育階段要求的溫度也不一樣。
3、食用菌生長需要適宜的水分培養料的含水量以60%~70%為宜。在菌絲培養期間空氣的相對濕度要求不高,主要是在出菇期間要求80%~90%的高濕環境。因此,出菇期間要注意勤噴水,以增加栽培場所的空氣相對濕度,滿足子實體生長的需要。
4、栽培場所要求空氣新鮮、氧氣充足這是獲得高產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經常注意菇房的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清新。在通風換氣時務必注意溫度變化和對空氣相對濕度的影響,科學管理,協調統一,千萬不要顧此失彼。
5.食用菌對光線需要是比較特殊的在發菌期間多數不需要光線,適宜在黑暗的條件下生長,而在出菇時期卻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如此時沒有適量的散射光,就不能出菇或發生畸形菇。這種現象多發生在山洞、防空洞、菜窖等。
食用菌的食用價值
食用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氨基酸,其含量是一般蔬菜和水果的幾倍到幾十倍。如鮮蘑菇含蛋白質為1.5-3.5%,是大白菜的3倍,蘿卜的6倍,蘋果的17倍。1公斤干蘑菇所含蛋白質相當於 2公斤瘦肉,3公斤雞蛋或12公斤牛奶的蛋白量。
食用菌中賴氨酸含很豐富, 含有組成蛋白質的18種氨基酸,和人體所必需的8種微量元素。穀物食品中含量少的賴氨酸,食用菌中含量也相當豐富。
食用菌脂肪含量很低,約占干品重量的0.2%-3.6%,而其中74-83%是人體健康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食用菌還含有維生素,食用菌富含的VB1、V12, 都高於肉類,草菇Vc含量為辣椒的1.2~2.8倍,是柚、橙的2~5倍,香菇的17倍。
香菇Vd原含量高達128國際單位,是紫菜的8倍,甘薯的7倍,大豆的21倍。VD原經紫外線照射可轉化為VD,促進對鈣的吸收。 食用菌還富含多種礦質元素:磷、鉀、鈉、鈣、鐵、鋅、鎂、錳、等及其他一些微量元素。銀耳含有較多的磷,有助於恢復和提高大腦功能。香菇、木耳含鐵量高。香菇的灰分元素中鉀佔65%,是鹼性食物中的高級食品,可中和肉類食品產生的酸。
食用菌不僅味美,而且營養豐富,常被人們稱作健康食品,如香菇不僅含有各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還具有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治療高血壓的作用,還發現香菇、蘑菇、金針菇、猴頭中含有增強人體抗癌能力的物質。
Ⅷ 食用菌碳氮比是怎麼計算的
這個可以在網路輸入食用菌碳氮比就可以看到。
Ⅸ 食用菌干濕比大還是小好
干濕比是判定黑木耳干製品質量優劣、是否摻雜使假的一項重要指標。在黑木耳國家標准中規定,干濕比是指干木耳與浸泡吸水並濾去余水後的濕木耳重量之比,一級產品的干濕比在1∶15以上,二級產品在1∶14以上,三級產品在1∶12以上。
Ⅹ 食用菌如何配料!怎麼配怎麼算!碳氮比表格我有!就是不知怎麼配!
1)在食用菌栽培中,碳氮比(C/N)是指培養料中碳源與氮源含量的比值。在食用菌分解過程中,食用菌細胞碳氮比是8~12:1,在食用菌生長過程中50%碳供給呼吸的能量,50%的碳組成食用菌細胞,所以培養基碳氮比是16:1~24:1,有足夠的碳供給食用菌全部利用氮。不同食用菌及同一種食用菌的不同發育階段所需的碳氮比有所不同。菌絲生長階段所需碳氮比以20:1左右為宜,出菇階段以30~40:1為宜。也就是說,子實體生長發育期所需碳氮比高於營養生長期的碳氮比。
(2)在對一種長期使用的培養基配方中個別原料進行更換時,一般根據二者營養成分稍加調整即可。在試驗一種新配方並且要准確知道其碳氮比時,必須先進行計算,計算方法如下:
用稻草和豆餅各需配製碳氮比為40:1的培養料100千克,試問稻草和豆餅各需多少?
查閱食用菌栽培書籍附表,得知稻草含碳量為45.58%,含氮量為0.63%;豆餅含碳量為47.46%,含氮量為7%。設配製所規定碳氮比的培養料100千克需稻草X千克,則豆餅用量為(100-X)千克,根據100千克培養料中含碳量與含氮量之比為40:1,得下式:
0.4558X+0.4746×(100-X)/0.0063X+0.07×(100-X)=40/1
解上式得稻草用量X=91.95千克,豆餅用量=100-X=8.0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