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多選題過程評價常用的方法有

多選題過程評價常用的方法有

發布時間:2022-05-04 05:10:17

⑴ 最常用的教師評價方法是(多選題) A自我評價 B同行評價 C學生評價 D專家評價

ABC吧,,主要是AC ,同行的不準,有可能他看你比她能幹,故意詆毀貶低你,子要自己問心無愧便好,學生是你的資本,所以學生的評價是你工作的保障,同行的話要想一下是否有道理,有道理的話也是可以聽一下的,沒道理聽著就行了

⑵ 常用的幾種評價方法

在以往的教學工作中我常用的教學方法有:閉卷考試、觀察、檢測等手段,通過學習我覺得要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全面、主動地自主學習,離不開學習的評價機制。新《地理課程標准》提出:學生的學習評價是地理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反饋信息、調控教學,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功能。評價要遵循注重結果,也注重過程的基本原則,靈活運用各種科學有效的評價手段,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適應地理學科教學評價多角度、多層次、多手段、多形式的需要,調整、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是保障地理教學改革順利進行並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以往地理學科對學生的評價主要局限於學業成績,新的課程改革強調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樣化,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興趣與積極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發展。地理教學課、活動課、課外活動等等為教師評價學生創設了一個個新的平台和窗口,通過這個平台和窗口,教師可以看到學生學習興趣、參與程度、合作意識、心理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從而更加全面和客觀地評價學生。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做了一些改進的嘗試,具體歸納,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科學習檔案袋評價。指導學生收集個人的地理學習作品及成果,建立檔案袋,對學生的地理學習進行評價。檔案通常在開學初建立起來,要求每位學生准備一個檔案袋,學生可以把自己的好的作品分類裝入檔案袋中,如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讀書筆記、文章以及手工製作的成果等。如:我的制陶和造紙作品、我收集的地理小故事、我製作的成語卡片、我畫的大運河示意圖、地理長河中我的畫卷、我出的一期地理專刊等等。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檔案袋認真維護保管,還可以定期在班級、年級中進行展評。學生可以相互學習和借鑒,教師也及時予以評定,並寫上客觀的、公正的、發展性的評語。成績突出的同學給予表揚,成績稍差的同學指出存在的問題,師生共同商量改進的辦法,避免在全班面前對較差的學生進行口頭批評,維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老師也可以把記錄學生成長過程的檔案袋作為學生期末綜合評價的一部分,並把學生的成長過程及時向班主任老師和學生家長匯報,共同分享學生的成長和進步。
第二:個人學習資料冊評價。地理課因為其自身的學科特點,經常需要學生針對某些地理問題自己去搜集、查找一些學習資料,以彌補課本內容的局限。每一節課前,教師都要布置學生查找相關的資料和素材,可以通過互聯網路查找或圖書查找,可以是文字資料,也可以是圖片資料、影印資料,如果有必要也可以是實物資料。並且按照查找資料的內容分類整理,可以按照時間順序,也可以按照地理人物或按照地理事件的分類裝訂成冊。上課前使用它起到預習作用;課後重讀,可以起到復習作用;平時多瀏覽,更可以拓展學生知識面。個人學習資料冊和檔案袋的區別是:檔案袋是學生學習成果的集中,資料冊則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准備,是學生平時參與地理課堂教學的依據。堅持個人學習資料冊的使用,既為課堂教學創造良好的條件,也從中鍛煉了學生收集、查找資料的能力和分類整理資料的能力。
第三:日常學習表現評價。例如:上課時學生發言的積極性、主動探究及主題活動的表現等等,可以採取學生自評和小組評議的方式,並且鼓勵學生本人、同學及學生家長參與到評價之中,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開始時,學生可能不知道該如何評價別人,有時在評議中甚至發生爭議和沖突,教師抓住這個機會,引導學生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和他人。班主任老師和課任老師合作,使學生學會比較、反思,從而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不斷進步。
第四:課堂紀律評價。在課堂中學生是否遵守課堂紀律,是否按照要求去做。可以採取民主評議,即小組評議與任課教師評議相結合,從而約束學生的行為,保證穩定的課堂秩序,有利於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
第五:持續激勵式評價。對進步幅度較大的同學和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可以適當加分。但是,這種方式需要把握一定的度,只作為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鼓勵學生進步的一種手段。
第六:期中、期末考試成績評價。參加校、區、市期中、期末統一考試,並且把期末成績摺合成一定的比例,作為學生期末綜合評價的一部分。
綜上所述的各種評價方式,特別是檔案袋評價使學生清晰明了地了解自己在地理學習中取得的成績以及存在的問題,堅持實施之後,既能加強師生之間的協作互動,又可以調動了學生學習地理課的積極性,與傳統的評價方式相比,新的評價方式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對新的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也會起到促進作用。

⑶ 過程性評價的方法有哪些

一 過程性評價的理念和特徵

有學者認為,有機體的根本特徵是活動,活動表現為過程,過程則是構成有機體的各元素之間具有內在聯系的、持續的創造過程,它表明一個有機體可以轉化為另一個有機體,因而整個宇宙表現為一個生生不息的活動過程。現實世界就是一個過程,過程是由一系列事件組成的,事物的本質通過這些事件表現出來。杜威則在「教育無目的」的理念中闡明了他的過程思想。他指出,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是循序漸進的積極的發展過程,教育目的就存在於這種過程之中,生長的目的是獲得更多更好的生長,教育的目的就是獲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其實,他的教育無目的,並非絕對意義上的無目的,而是指教育無預設的目的。因為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過程之中,教育過程不是手段而是目的。在教育的理想狀態中,「教育隨時都是自己的報酬」。這里他所強調的,是教育要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不是漠不關心的旁觀者。其實質,是強調教育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因為動機能激發新的學習需求,這樣的學習動機正是教育所期待的,也就是教育所應得的「報酬」。英國教育哲學家彼得斯則認為,知識以及教育本身具有內在的價值,因而無需通過教育的結果來加以證明。這類活動有固有的完美標准,能夠由這些標准而不是由於其導致的後果而被評價。上述各種觀點的視角不同,但都對過程本身的價值給予充分的肯定。

從20世紀70年代起,瑞典人馬頓(Marton)與塞里歐(Saljo)開始研究學生的學習方式。在他們之後,還有英國人恩特韋斯特爾(Entwistle)和澳大利亞人比格斯(Biggs)的相關研究。比格斯通過研究發現,學生的學習方式(learning approach)與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緊密相關:學習動機決定學習的總體方向,而學習策略則幫助實現學習的總體目標。進一步研究發現,學生通常表現出來的學習方式主要有三種,即:表層式學習方式(surface approach)、深層式學習方式(deep approach)和成就式學習方式(achieving approach)。
表層式學習方式是基於外部動機的。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學習是為了實現其他目的,而不是出於認知興趣。學習成為一種在失敗與不過於勞累之間的平衡活動,而且通常與量化的學習觀相聯系。適當的學習策略就是盡可能地發現最重要的話題並精確地再現它們。當學生面臨其他任務時,他們就可能將學習任務當做必須執行的一項命令。他們會將學習視為一種可以分開來的一系列亞任務(sub-tasks)而不是一個整體。表層式學習直接採用表層式編碼。
深層式學習方式則是基於內部動機的,其動機指向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習者的好奇心與探究興趣。這樣的學習是基於任務的,於是學習者會將任務與總體編碼、與個人對文本意義的理解聯系起來,將任務理論化、系統化並形成假設。深層式學習往往包含或者導致復雜的、情意的滿足,而這樣的滿足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結果。而表層式學習常常使得學生厭惡學習,他們成天擔心自己的成績並為所花費的時間而懊惱。
成就式學習方式是基於成就動機的。採取成就式學習方式的學生會考慮如何充分地利用時間與空間,這種學習策略被視為學習技能(study skill)。在現代教學理念下,我們的教學所期待的,是深層式的學習方式,反對表層式的學習方式,從根本上說也不支持成就式的學習方式。但由於教育內外部種種因素的影響,學生採取成就式的學習方式的現象十分普遍。教育教學的任務就是要將這樣的學習方式引導到深層式的學習方式上來。
比格斯認為,學習方式對於學習的結果有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以用他的3P學習模型來表徵:

比格斯的3P學習模型
在比格斯的學習過程理論中,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僅是決定學習結果的重要因素,並且其本身就是學習結果的重要內容。比如,學生對於學習內容本身的興趣,就是構成學習動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在學習方式之中。因此,學習興趣不僅影響著學習結果,它本身也是學習結果的一個組成部分,或者說是教學與學習所期待的結果。又比如,良好的學習策略,既是決定學習結果的重要原因,也是教學與學習所期待的結果。這里的學習策略也是包含在學習方式之中的。對於學生學業的評價,就不僅是對學習的最終結果的評價,而且應該包括對學習方式的評價。而要評價學生的學習方式,必然就要關注學習過程。

過程性評價有如下兩個重要特徵。

其一,關注學習過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採取不同的學習方式,不同的學習方式又會導致不同的學習結果。而現有的評價方法與評價工具,更多地側重於對表層式學習方式所產生的學習結果的評價與測量,對於那些由深層式學習方式所導致的學習結果要麼不予關注,要麼無法評量,從而形成一個評價的死角。這是導致學生採用表層式或者成就式學習方式進行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其結果是形成一個「表層(成就)式學習方式-低層次學習結果-表層(成就)式學習方式」的惡性循環。過程性評價卻恰恰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方式,通過對於學習方式的評價,將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到深層式的方向上來。所以過程性評價很好地填補了上述的評價死角。比如,過程性評價中的學生自評、互評的方法,可以使學生逐步把握正確的學習方式,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掌握適合於自己的學習策略,從而真正提高學習的質量與效果。其結果是形成「深層式學習方式-高層次學習結果-深層式學習方式」的良性互動。

其二,重視非預期結果。學生的學習過程是豐富多樣的,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學習經歷,從而產生不同的學習結果。傳統的目標導向的學業評價,將評價的目標框定在教育者認為重要的、十分有限的范圍內,這種做法使得很多有價值的教育目標被忽視,評價導向的積極作用被削弱。過程性評價則將評價的視野投向學生的整個學習經驗領域,認為凡是有價值的學習結果都應當得到評價的肯定,而不管這些學習結果是否在預定的目標范圍內。其結果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學習經驗的豐富性大大增強。這正是現代教學所期待的最終目標。應當指出的是,過程性評價也會對學習的結果進行評價,與傳統評價所不同的是,這里的結果是過程中的結果(process outcome),並且其評價標准不是預設的,而是目標游離和價值多元的。比如,學生自己的一些非正式的學習活動,如與人談話、瀏覽網路、看電視或者閱讀一些教師所列書單上沒有的書籍等等,都可能引發新的思考,這些新思考往往成為新思想、新發現的重要來源。

二 過程性評價的分類
(一)依據評價主體劃分,可以將過程性評價分為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點評三類
過程性評價中的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是指在一個階段的學習結束時,學生對於自己和他人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進行的自我反思與相互評價。教師點評則是對學生自評、互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突出的事例進行的引導性評價。這樣的評價也關注學習結果,但它對於結果的關注是基於價值多元原則的,它給非預期學習目標預留空間。比如,筆者看到一個高一學生在地理學科的一個模塊學習結束時,在教師組織的學生自評與互評活動中,向同學講述她的學習體會。她將教科書上以及教師所講的內容中未完全展開的部分記錄在「問題本」上,課後通過圖書館以及上網查閱相關信息的方法,她弄懂了「問題本」上的問題並學到了許多課堂上和書本上沒有的知識。談話中,自豪與喜悅溢於言表。這正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有價值的非預期的學習結果。除了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動機以外,這樣的評價方式還有利於學生形成評價自己與評價他人的意識與能力,這也是終身學習所需要的。

(二)依據評價層次來劃分,可以分為教師對小組的評價和小組對於個人的評價

這樣的評價方式是在教學的過程中進行的「嵌人式」過程性評價,通常採用競賽的方式來進行。比如,先將全班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或者利用原來的自然分組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事前明確競賽規程:各個小組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的次數、質量如何記錄、如何評定;各小組課堂表現情況的匯總辦法;模塊或者學期結束時的評定與獎勵辦法等等。在這種兩層級的評價過程中,教師只評定到小組,最後在一個階段學習結束時,通過小組內部的同學互評的方式再評定到學生個人。其特點是:教師沒有太重的評價負擔,符合我國大班教學的實際。另外,由於採用競賽的方式進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較高,有利於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實施這類評價應當注意的問題是:評價的頻度要適當,否則記錄負擔過重,影響學生的學習。

(三)依據評價的規范程度來劃分,可以分為程序式評價與隨機式評價

程序式過程性評價通常指在一個學習階段結束時,教師組織的旨在反思與評定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評價。作為一種事後的過程性評價,程序式評價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有相對集中的時間與合適的場地。可以在一個模塊學習結束後進行,也可以在一個學期結束後進行;可以每個模塊都實施這樣的過程性評價,也可以只在部分模塊中實施。二是評價過程會有相應的記錄。例如,過程性評價量表、小組互評記錄、教師評語等等。三是評價的結果會用作學生階段學習成績的評定依據。隨機式評價則沒有相對固定的時間、地點與完整的評價程序。它通常是在教學的過程中進行的,不作評價記錄,其結果也不用作對於學生進行總體評價的依據。教師在課堂中對於學生表現的一句表揚或批評、一種肯定或否定,甚至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引導著學生的學習與思考,規范著學生的學習行為與學習方式。所以,隨機式評價是與教學融為一體的。上述兩種評價方式各有特點,前者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評價中學會評價,但耗費的時間多,師生的評價負擔重。後者則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且方式靈活,有利於教學的組織,但學生較為被動。所以,通常兩種評價方式需要結合起來使用。

⑷ 注會多選題的評分方法

少答當然沒分,只有全部答對才有分,少答多答錯答均不得分。

⑸ 常見的評估方法有哪些

按照評價的發生時間分為以下幾種評價:

1、診斷性評價

在教學開始前進行,主要功能是分置(即對不同條件的學生給予不同的安置)。在教學過程中進行, 確定造成對補習性的輔導毫無反應以及一直反復出現的學習上的缺陷的根本原因。

在開始學習之前,對學習者所具有的認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條件進行評估,使教學更加適合於學習者的需要和背景。布盧姆認為,診斷性評價旨在促進學習,為缺少先決條件的學生設計一種可以排除學習障礙的教學方案;為那些已經掌握了一部分或全部教材內容的學生設計一些發揮其長處並防止厭煩和自滿情緒的學習方案。

2.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就是在課程編制、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使用的系統性評價,以便對這三個過程中的任何一個過程加以改進。」形成性評價是掌握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思想和措施。掌握學習非常重視自我糾正系統的作用,「即通過頻繁的反饋和按照每個學生的需要因人而異的幫助進行改進」。也就是說,形成性評價的宗旨主要在於為教學提供頻繁的反饋從而幫助學生改進學習,而不帶有評價成績。

3.總結性評價

布盧姆認為,「終結性評價的首要目標是給學生評定成績,或為學生作證明,或者是評定教學方法的有效性」。概括地說,終結性評價是在學完某門課程或某個重要部分之後進行的旨在評價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目標要求的概括性水平較高的測試和成績評定。

⑹ 您平時採取過哪些過程性評價的方式

家長和老師評價學生一般以一張試卷定好壞。這樣其實不能如實反映學生的真實情況。有的學生學習認真,取得優秀成績是必然結果,獲得他人表揚是理所當然。而有一部分學生平時不努力,偶然一次取得了優秀,也被人贊揚,這樣的學生就會有僥幸心理,不能揚長避短,從而荒廢學業。還有一部分學生,平時勤奮刻苦,因一時疏忽,就被人認為是差生,導致這部分學生心灰意冷,喪失了恆心與信心,平常的表現也一落千丈。因此,我在評價學生成績時,增加了一些評價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觀察 我通過平時觀察並記錄學生在活動中的各種表現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這一方法在思品課的教學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在學生的各種活動中,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都會通過他們的各種行為體現出來,是一種最為真實和具體的體現。憑借觀察,我可以獲得每個學生的動態發展信息,這樣對教學是非常有價值的。 2.訪談 我平時通過與學生交談,可以獲得很多有關學生發展的情況。 3.學生個人成長資料袋評價 用成長資料袋或活動記錄冊等方式收集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各種資料,這是評價學生成長比較有效的一種方法。 3.評語 對於學生的表現和作業,我通過描述性評語給予評價,肯定學生的優勢和進步,明確清楚地指出和分析學生的錯誤和不足。有助於引導學生自我的全面反思。 4.學生自評 小學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關鍵時期,學生自我評價可以有效地促進他們在這些方面的發展。在學生自評時我重點在於引導學生將評價的重心指向學習態度、過程及結果,而不是只關心具體的成績和表揚。 5.學生互評 在學生自評和基礎上,我注重了學生互評,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體驗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之間的差距,從而進一步發展自我認識。但是,由於年齡和發展水平的原因,小學生的相互評價很容易流於形式,也容易偏離評價目標。因此,我重視引導,使學生之間的互評成為他們相互尊重和彼此欣賞的過程。 6.個案分析 根據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反映出來的帶有共性和普遍性的問題,我採用個案分析的方法進行評價。選擇個別典型性的作業或成果,面向全班進行分析說明。 7.書面考試和測驗 小學思品課中有大量的知識學習,傳統的書面測驗仍然在評價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測驗內容和形式的創新,靈活多樣,控制了書面考試的次數和容量,防止加重學生負擔的情況出現。 比如: 我校就「美麗的季節」這個主題,親切地和學生交談,從談話中引出測評題目。現在,我試舉一例呈現測評的過程: 「塗強,你好,你最喜歡哪個季節呀?」 「冬天!」 「為什麼呢?」 「因為…冬天很美,還可以玩雪、過年,有壓歲錢、玩爆竹!」 「你知道玩爆竹應注意哪些安全?」 「要有大人陪同,要遠離房子等。」 這樣,我們以一個相同的主題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考察了學生。測評結果用一句描述性的評語記錄在「可愛的生活樂園」綜合評價表上,作為判斷學生發展狀況的參考信息。 在評價學生時,我做到了以下幾點:第一,能關注學生的態度,留心觀察學生對活動的積極性、喜歡的程度,對周圍環境中重要事情、現象的關心程度,主動參與活動的程度以及情感的表現等。第二,在活動中要學生學會動腦筋,愛想辦法,要有自己的看法,能用學過的知識或表現出一定的創造性,能通過各種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途徑和辦法等。第三,在活動中要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第四,活動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學生能否掌握與活動有關的知識,操作。關注了以上的幾個方面學生的程度和變化,就能更好地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⑺ 常用的教學評價方法有哪些

(1)根據評價在教學活動中發揮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學評價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三種類型。[2]

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對評價對象的學習准備程度做出鑒定,以便採取相應措施使教學計劃順利、有效實施而進行的測定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的實施時間,一般在課程、學期、學年開始或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時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則,確定學生的學習准備程度。二則,適當安置學生。

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調節和完善教學活動,保證教學目標得以實現而進行的確定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改進、完善教學過程,步驟是:
①確定形成性學習單元的目標和內容,分析其包含要點和各要點的層次關系。
②實施形成性測試。測試包括所測單元的所有重點,測試進行後教師要及時分析結果,同學生一起改進、鞏固教學。
③實施平行性測試。其目的是對學生所學知識加以復習鞏固,確保掌握並為後期學習奠定基礎。

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是以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為基準,對評價對象達成目標的程度即教學效果做出評價。總結性評價注重考察學生掌握某門學科的整體程度,概括水平較高,測驗內容範圍較廣,常在學期中或學期末進行,次數較少。
按評價所參照的標准劃分:(1)目標參照評價 (2)常模參照評價。
(2)根據評價所運用的方法和標准不同,可分為:相對性評價和絕對性評價。[3]

相對性評價
相對評價法是從評價對象集合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對象作為基準,將余者與基準做比較,排出名次、比較優劣的評價法。相對評價法便於學生在相互比較中判斷自己的位置,激發競爭意識。

絕對性評價
絕對評價法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以外確定一個客觀標准,將評價對象與這一客觀標准相比較,以判斷其達到程度的評價方法。
絕對評價設定評價對象以外的客觀標准,考察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可以促使學生有的放矢,主動學習,並根據評價結果及時發現差距,調整自我,具有明顯的教育意義。

⑻ 寫作過程性評價的原則和方法有哪些

因此,應該重視寫作興趣、真情實感、文風,寫作過程以及寫作過程中反映出來的寫作態度等方面的評價,還要選擇恰當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發展.\x0d(一)依據學段目標,突出重點,\x0d寫作評價要依據不同學段目標的要求,綜合考察學生寫作水平.不顧年段特點,用一些「主題鮮明,層次清楚,文字通順」之類套語去評價,是不可取的.每個學段都應突出評價的重點.尤其是第一、第二學段,不要過於注重技術層面的評價.第一學段重在興趣,第二學段鼓勵放膽.在寫作起始階段,低門檻進入,尤其要注意培養興趣和自信心,多鼓勵,少批評,規矩太多,要求太高,壓力太大,心理負擔太重,都不利於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也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每個學段都要關注學生書寫的情況.認真、正確、規范、整潔,是寫作書寫的基本要求.提高學生的書寫水平,不僅僅是寫字課的事情,語文教學的每個環節,都應重視學生書寫問題.作文書寫尤其應該注意.\x0d(二)重視興趣和習慣、情感與態度的評價.\x0d寫作評價當然要重視對具體的每一篇「文」的評價,但更要重視學生寫作的興趣和習慣,以及每一篇「文」中表現出來的真情實感,表現出來的創造力.作文評價要眼中有「文」,心中有「人」,要著眼於人的終身發展,要有正確的啟發引導.因此,「評價建議」要求,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重視良好的寫作習慣的養成,鼓勵表達真情實感,鼓勵有創意的表達,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親近自然,關注社會.\x0d(三)重視寫作過程的評價.\x0d寫作評價不能僅僅是對寫作結果的評價,還應該重視對寫作過程的評價.有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寫作態度,比如認真觀察,注重搜集真實的材料;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的寫作方法,比如,通過觀察、調查、訪問、閱讀等多種途徑和方法搜集材料;有利於培養學生寫作的基本能力,如:構思立意、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等寫作的基本環節.因此,把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是十分重要的.重視對寫作過程的評價,還應特別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作文修改是學習寫作的重要環節.修改評價不僅關注學生對作文內容與文學表達的修改,還應關注學生修改的態度、過程和方法.比如:修改是否認真、細心,是否關注到文章的內容、構思與文字運用諸多方面等等.自己修改和互相修改的過程也是自我評價互相評價的過程.網路和信息技術為互相評價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互相評改,是非常有意思的合作學習,有利於取長補短,共同提高.\x0d(四)關注寫作評價呈現方式的多樣性.\x0d對於寫作評價的呈現方式,「評價建議」採取非常開放的態度,提倡從實際出發,採取多種多樣的方式進行.「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書面評價與口頭評價的內容應該沒有什麼區別.書面評價可以比較審慎和准確,口頭評價可以更加親切好具體,二者沒有優劣之分.每個學生都是具體的單個人,他們的作文不同,他們的心理狀況也不同,評價的方式也應因人而異,因文而異.書面與口頭的評價也可以有學生參與,學生的自我反思與評價,學生之間相互評價,既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集體評改與討論,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可以用等級表示,也可以用評語表示」.義務教育階段不用分數評價學生,作文尤其不要用分數進行簡單的評價.等級與評語也是各有利弊,提倡運用等級與評語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評語更能體現個性的特點,改變寫作評語的套路,從學生作文實際出發,從作文練習的重點要求出發,真正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還可以用展示交流等多種方式」.展示和交流有利於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激發學生表現、表達,參與、合作、多邊互動與交流的願望和熱情;也有利於學生更加清晰深刻地認識自我,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應該為學生的寫作創造更多更為生動活潑的展示與交流的形式與機會.「提倡學生在成長記錄中收存有代表性的課內外作文和有價值的典型案例分析,以反映寫作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過程.」「成長記錄」是學生評價的新形式,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發展.「課程標准」修改版與實驗稿相比,強調了「代表性」和「有價值」,不在於多而全,而在於精當.一方面,避免了「成長記錄」里材料過多過雜,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在自己的作文進入「成長記錄」時,有一個選擇的過程.作文進入「成長記錄」的目的,是能反映寫作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過程,進而,促進學生的發展.網路與信息技術為學生作文的評價,如互相評改、師生互動、展示、交流、成長記錄,提供了更多更生動的工具與平台,應該積極合理加以利用.

⑼ 3.幼兒園教育活動評價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幼兒園教育活動評價的常用方法:
1、形成性評價,就是在課程系統運作、發展過程中收集課程各個要素的相關資料,加以科學分析和判斷,以此調整和改進課程的方案,使正在運作的課程更為完善的一種評價方式。
2、終結性評價,就是對課程實施以後所獲得的實際效果進行驗證的評價方式。

⑽ 結合教學實踐思考,您平時採取過哪些過程性評價的方式試舉一例。

評價是指評價者對評價對象的各個方面,根據評價標注進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測量過程,最終得出一個可靠的並且符合邏輯的結論。主要是對某個對象進行評價的主觀能動體。過程性評價既然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做為主要依據,那麼在評價學生時,學生如何收集和處理相關的的資料、學生向同伴介紹相關的資料、學生本人或小組在激烈地爭辯中的表現、最後如何接受了正確的觀點,歸於大體上的一致,從而完成了同化與順應這一認知過程。過程性評價包含多種方式的評價,即時性評價是其中常用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即時的評價必然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完成的。這就使得評價見之於學習的各個環節。在品德與生活課、品德與社會課程中,這種評價常常被老師們所應用。(即時評價的例證並評析)低年級課程中,老師的過程性評價時時激勵著學生進一步的學習與思考。現實中我們經常會採取這種方法,下面我就來說一說我的一個教學案例: 興趣是最好的教員,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初動力。 呂叔湘師長教師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可是持久以來,困擾著思想品德課講授,制約講授結果的原因之一就是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熱情不高,興趣不濃。大都學生認為思想品德課道理晦澀、古板、乏味、浮泛。於是在講堂上呈現了學生無精打采、昏昏欲睡、遍和厭學的場合排場。如何才能扭轉這一頹喪消極的心理定勢,上好思想政品德課呢?我認為,除了教師當真鑽研教材,提高自身的講授藝術外,還應注重培育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有獲取常識的要乞降能力。以下是關於如何用過程評價來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興趣的幾點觀點。
來自學習——形成性評價的體系 有效地利用評價,首先必須構建起完整的評價體系,我努力在教學實踐中讓多元評價成為一種基本的教學態度。 比如有一次上課鈴響後,小學生從喧鬧的操場回到課堂,其情緒一般很難迅速平靜下來。此時我便用期待的目光環顧教室,根據學生的課前准備情況(如桌上是否有課本,是否坐好,是否集中注意力准備上課等)給表現好的小組加分,並簡要說出加分的理由。進行小組評價時,我盡量讓各組都得分,而且適當給表現最好的組提高分值,當然,差距不會太大,以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及時評價:這是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記錄的一種評價,它的方式可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年齡特點而不同。我對四年級學生進行記錄的方式一般是蓋小印章。我有三個不同圖案的小印章,小印章所給的獎勵也不同,印著「是」的印章表示1分,印著「非常好!」的印章表示 3 分,印著「愛!」的印章則表示 5 分,學生們通過不同的活動可以蓋不同的印章,也就標志他們得到了不同的分。如果有同學的總分累計到了 150 分,那麼這名同學就是本班的「小能手」,可以得到一份小紀念品,評選「小能手」沒有時間限制也沒有名額限制。如:聽課時注意力集中,紀律良好,表現出持續的興趣,課中認真進行聽聽、說說、讀讀、寫寫、唱唱等活動。給這類同學我一般是蓋「非常好」。如果這個學生是個調皮大王,這節課表現的非常好,那麼我就會給他蓋「愛」,以鼓勵他再接再厲。積極參與小組活動,可蓋「是」或者「非常好」小印章;能夠同他人合作或者幫助後進同學的,可以蓋「愛」的印章。樂於嘗試表演,大膽編故事的同學可以蓋「愛」等等。這么一來,學生們爭當「小能手」的勁兒可足了。每節課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也涌現出了一大批進步生,比如:有個同學,在我剛教這個班的時候,他每當上思想品德課就和我對著干,就是想把我氣跑。我卻不停地鼓勵他,讓他多看看周圍的同學是怎麼學習的,慢慢地他也開始上課認真聽講,參加各項活動,我就不停地給他蓋章獎勵,漸漸地他也開始喜歡學習了。有的同學為了得到更多的「愛」印章積極參與思想品德小組活動,不僅自己學得好,還把本組的同學帶動起來,通過這樣的課堂評價,使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了,它不僅有效地提高了這門課的學習效果,對其它課程的學習也產生了積極作用。 作業評價:教師要對每天的課堂及家庭作業認真批改,及時檢查。我對一周內能每天按時完成作業者蓋「是」印章,批改後,作業為好的學生可蓋「非常好」,批到5次好後可加蓋一枚「愛」印章。在整個班級認真對待作業的良好氛圍影響下,學生一般不僅僅滿足於按時完成作業,更追求起作業的質量;不僅能完成書面作業,更能自覺完成口頭作業,以便在課堂上有更好的表現。 我一般在每學期中或學年末進行,採取多種方式總結取得的成績和查找存在的問題,目的在於不斷反饋、調控和改進教學效果。及時評價只有與日常評價相結合,才能對學生的評價更全面和更公正。

閱讀全文

與多選題過程評價常用的方法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紙巾折小白兔的方法視頻 瀏覽:56
基金技巧和方法 瀏覽:504
安神助眠的簡單方法 瀏覽:737
針灸研究方法免費下載 瀏覽:318
三星a8無響應解決方法 瀏覽:873
春天釣蝦的正確方法 瀏覽:395
手機來電錄音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90
隔膜泵使用方法 瀏覽:229
顛病大發作治療方法 瀏覽:820
祛痘膏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183
回收舊手機的方法 瀏覽:279
版稅的計算方法 瀏覽:74
燒傷時正確的急救方法 瀏覽:11
DNA大片段突變的檢測方法 瀏覽:259
autocad2009的安裝及激活方法 瀏覽:955
用化學方法鑒別正丁基氯 瀏覽:326
樂視手機話筒設置方法 瀏覽:550
怎麼才能治療黑眼圈的方法 瀏覽:892
三種常用的交接棒方法 瀏覽:642
股票入門實戰的解套方法與技巧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