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常用混合粉碎的方法有哪些
摘要 干法粉碎(大多數葯材)
❷ 中葯炮製學的炮製方法
炮製方法主要指凈選與加工。
一、凈選的含義:中葯材在切制、炮炙和調配、制劑前,應選取規定的葯用部位,除去非葯用部位、雜質異物及霉變品、蟲蛀品、灰屑等,以達到葯用的純凈度要求的炮製工序,即凈制。
二、凈制的目的:1、分開葯用部位蓮子肉與心,分別能健脾補腎與清心火。2、行分檔在凈選的同時將葯物大小分檔,便於火制和水制時控制工藝質量,保證炮製均勻,防止太過與不及。3、除去非葯用部位凈制除去質次效差(厚朴粗皮、訶子核)、毒性大(蘄蛇頭)、副作用強(枇杷葉絨毛)的部位,便於調劑准確,制劑的安全有效。4.除去雜質異物:清除採集、加工、運輸、貯存中混入的泥砂、異物及蟲蛀霉變等變異的葯物。三、現代研究概況:一些傳統的凈制方法費時費工,增大葯材損耗及成本。對其要具體分析,系統研究,不可輕易否定,但也不要盲從。實驗發現:厚朴的粗皮佔全重的15.47%,厚朴酚、和厚朴酚、β-桉葉醇的含量內皮遠遠高於粗皮。訶子的核佔50%以上,但鞣質僅含4.0%,而果肉含26.06%.這些凈制是必要的。但是有些則值得研究:如丹皮的粗皮僅佔2.06%,含微量的丹皮酚,乾燥後難於除去;過去都在產地趁鮮颳去,商品稱「刮丹皮」,結果含量測定發現其丹皮酚的含量反而降低了。《葯典》未規定丹皮去粗皮是合理的。再如杏仁過去稱「皮尖雙仁者有毒」,實驗證實杏仁的皮尖與仁的成分種類一致,去皮是為了增加溶出和破酶保甙。古稱馬錢子去毛可降低毒性,研究發現其茸毛中毒性成分士的寧和馬錢子鹼的含量只有種仁的30.7%和16.1%,《證類本草》中要求人參去蘆頭,曰「不去者吐人」,以後歷代都去蘆,參蘆占人參全重的12%~15%,研究發現參蘆沒有催吐作用,且成分與人參沒有不同,僅含量略有差別,參蘆人參皂甙Rg含量高,參體人參皂甙Rb含量高;兩者LD50也無差別。《葯典》90年版人參已不要求去蘆,但實際園參仍需去蘆。
四、凈選與加工的方法: 中葯材大多來自於自然界,在生長、採集、加工、運輸、貯存過程中會混入泥砂、殘留的枝梗、木屑及變異葯材。這些雜質異物等必須用手工或機械的方法加以清除。
1、挑選:指用手工挑揀的方法清除雜質。挑選的對象是:⑴、挑出非葯用部位;⑵、揀出用其他方法不宜除去的肉眼可見的雜質,如木屑、砂石、雜草、枝梗、蟲卵、鼠糞等;⑶、挑出霉爛蟲蛀等變質的葯材;⑷、大小分檔,按大小粗細,手工挑揀分檔
2、篩選:根據葯物與雜質的體積大小不同,選用不同規格的篩和羅,用過篩的方法清除雜質。篩選的對象是:⑴、與葯物的體積大小相差懸殊的雜質;⑵、葯渣和殘留的輔料;⑶、用不同規格的篩羅對葯物進行大小分檔。
3、風選:利用葯物與雜質的質量不同,藉助風力清除雜質,其對象是與葯物的質量相差較大的雜質。
4、水選:用水沖洗除去雜質,或利用葯物與雜質的比重不同,藉助水的浮力清除雜質和分離非葯用部位。其對象是:⑴、葯物表面或內部附著的泥土鹽分,如蟬蛻,海藻;⑵、浮選葯物與非葯用部位,如酸棗仁與核的分離。水選時注意不可在水中浸泡過長,防止溶失葯效。
以上方法多配合使用,以針對不同性質的雜質。如挑去大的雜質,篩去浮土,水洗去內部的泥土,風吹去雜草等。
分離不同葯用部位和去除非葯用部位 分離不同葯用部位和去除非葯用部位,兩者的方法相同,目的各異。
中葯炮製分離不同葯用部位:許多中葯來自同一來源,如植物蓮,葯用的就有:藕(地下根莖,清熱涼血),藕節(莖節,止血散瘀),藕粉(根莖制的澱粉,益血調沖),荷梗(葉柄花柄,清熱祛暑利水),荷葉(葉面,清暑利濕止血),蓮花(活血止血),蓮須(雄蕊,清心澀精),蓮房(成熟花托,散瘀止血祛濕),蓮子(種子,健脾益腎),蓮子心(胚芽,清心火)。又如青木香、天仙藤、馬兜鈴,分別入葯。有的葯性各異,如麻黃發汗,根止汗。
去除非葯用部位:去根、去莖、去皮殼、去毛、去心、去蘆、去核、去頭尾足翅、去殘肉筋膜 一、麵粉煨法
將葯物以濕面片包裹,埋入熱滑石粉或砂子拌炒煨至面焦黑或焦黃色的方法稱為麵粉煨法,如麵粉煨肉豆蔻,將適量麵粉打濕壓成薄片,將肉豆蔻逐個包裹,或用清水將肉豆蔻表面溫潤後,如水泛丸法裹麵粉3-4層,稍晾倒入(葯物100kg,滑石粉50kg或砂子適量)炒熱的滑石粉或砂子中,在170~190℃拌炒煨20分鍾左右至麵皮呈焦黃色,取出篩去滑石粉或砂子剝去麵皮,放涼,肉豆蔻煨後能減少揮發油約20%,免於滑腸,刺激性小,降低了肉豆蔻醚的毒性成分;甲基丁香酚和甲基異丁香酚增加,固腸止瀉的作用增強;麵粉煨訶子可以去掉一部分脂肪油,避免對腸道的刺激作用,鞣質增多,增強收斂之性,增強了澀腸止瀉的功效,用於久瀉久痢及脫肛等,與傳統理論煨熟「溫胃固腸」是相符的。
二、紙煨法
取草紙打濕將葯物包裹三層,入火或火灰中爆至紙燒焦為度,剝去紙即得的方法稱為紙煨法。紙煨木香,取未經乾燥的木香片,在鐵絲匾中,一層草紙一層木香片地間隔平鋪數層壓緊,置於煙爐火上,或者烘乾室內,用文火或低溫烘煨至木香中所含的部分揮發油滲透至紙上,取出放涼,木香煨後揮發油減少20%,折光率、旋光度、比重等物理性質有所改變,煨後木香固腸止瀉作用增強,用於治療泄瀉腹痛等;紙煨生薑,取鮮薑片用草紙包好,清水潤濕,置灶中煨或爐台上烘烤,待紙焦枯時剝去紙即可,生薑煨後揮發油減少了約20%,改變了性質,辛散之力不及生薑,而溫中止嘔之力則較生薑為勝,生薑煨後增強了暖胃和中作用,緩和了發散作用,適用胃寒嘔吐及腹痛便泄之症。 純凈處理:採用挑、揀、簸、篩、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雜質及非葯用部分,使葯物清潔純凈。
粉碎處理:採用搗、碾、鎊、銼等方法,使葯物粉碎,以符合制劑和其他炮製法的要求。
切制處理:採用切、鍘的方法,把葯物切製成一定的規格,便於進行其它炮製,也利於乾燥、貯藏和調劑時稱量。根據葯材的性質和醫療需要,切片有很多規格。 用水或其它液體輔料處理葯物的方法。水制的目的主要是清潔葯材,軟化葯材以便於切制和調整葯性。常用的有洗、淋、泡、漂、浸、潤、水飛等。主要內容如下:洗:將葯材放入清水中,快速洗滌,除去上浮雜物及下沉臟物,及時撈出曬干備用。除少數易溶,或不易乾燥的花、葉、果及肉類葯材外,大多需要淘洗。
淋:將不宜浸泡的葯材,用少量清水澆灑噴淋,使其清潔和軟化。
泡:將質地堅硬的葯材,在保證其葯效的原則下,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時間,使其變軟。
潤:又稱悶或伏。根據葯材質地的軟硬,加工時的氣溫、工具,用淋潤、洗潤、泡潤、晾潤、浸潤、蓋潤、伏潤、露潤、包潤、復潤、雙潤等多種方法,使清水或其它液體輔料徐徐入內,在不損失或少損失葯效的前提下,使葯材軟化,便於切制飲片。
漂:將葯物置寬水或長流水中浸漬一段時間,並反復換水,以去掉腥味、鹽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 用火加熱處理葯物的方法。本法是使用最為廣泛的炮製方法,常用的火製法有炒、炙、煅、煨、烘焙等,其主要內容如下:
炒:有炒黃、炒焦、炒炭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除清炒法外,還可拌固體輔料如土、麩、米炒,可減少葯物的刺激性,增強療效,如土炒白術、麩炒枳殼、米炒斑蝥等。與砂或滑石粉、蛤粉同炒的方法習稱燙,葯物受熱均勻酥脆,易於煎出有效成分或便於服用,如砂炒穿山甲,蛤粉炒阿膠等。
炙:是將葯材與液體輔料拌炒,使輔料逐漸滲入葯材內部的炮製方法。炙可以改變葯性,增強療效或減少副作用。
煅:將葯材用猛火直接或間接煅燒,使質地鬆脆,易於粉碎,充分發揮療效。煅法有明煅(直接煅)與密閉煅或燜煅(間接煅)的不同。
煨:將葯材包裹於濕麵粉、濕紙中,放入熱火灰中加熱,或用草紙與飲片隔層分放加熱的方法,稱為煨法。
烘焙:將葯材用微火加熱,使之乾燥的方法叫烘焙。 常見的水火共制包括蒸、煮、潬、淬等。煮:是用清水或液體輔料與葯物共同加熱的方法。如醋煮芫花、酒煮黃芩。
蒸:是利用水蒸氣或隔水加熱葯物的方法。不加輔料者,稱為清蒸;加輔料者,稱為輔料蒸。加熱的時間,視炮製的目的而定。
潬:是將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暫潦過,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於種子類葯物的去皮和肉質多汁葯物的乾燥處理。如潬杏仁、桃仁以去皮;潬馬齒莧、天門冬以便於曬干貯存。
淬:是將葯物煅燒紅後,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後不僅易於粉碎,且輔料被其吸收,可發揮預期療效。如醋淬自然銅、鱉甲,黃連煮汁淬爐甘石等。 除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以外的一些特殊製法,均概括於此類。常用的有制霜、發酵、發芽等。
制霜:種子類葯材壓榨去油或礦物葯材重結晶後的製品,稱為霜。其相應的炮製方法稱為制霜。前者如巴豆霜,後者如西瓜霜。
發酵:將葯材與輔料拌和,置一定的濕度和溫度下,利用黴菌使其發泡、生霉,並改變原葯的葯性,以生產新葯的方法,稱為發酵法。如神曲、淡豆豉。
發芽:將具有發芽能力的種子葯材用水浸泡後,經常保持一定的濕度和溫度,使其萌發幼芽,稱為發芽。如谷芽、麥芽、大豆黃卷等。
❸ 軟膏劑制備過程中葯物加入方法有哪些
軟膏劑制備過程中葯物加入方法:
1、尋找合適的基質,將葯物溶於基質中。
2、將葯物溶解於少量的有機溶劑中,再與基質混合。
3、將葯物磨成細粉,先混懸於合適的溶劑中,再加入基質中。
4、將葯物磨成細粉,加入基質中。
5、特殊葯物應該採取特殊的加入方式。
(1)具有特殊性質的葯物如半固體粘稠性葯物,可直接與基質混合,必要時可採用等量遞加法將葯物加入,混合均勻。
(2)具有揮發性的葯物,應該在較低的溫度條件下加入葯物,以防止葯物的揮發損失。
(3)另外,所選擇的條件應保證葯物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如果葯物對熱敏感,那麼,就避免葯物在高溫條件下存在;如果葯物在某溶劑中不穩定,那麼,就不應該採用此溶劑去溶解或懸浮葯物。
(3)常用的葯物篩粉方法擴展閱讀:
軟膏劑制備基質的要求:
潤滑無刺激,稠度適宜,易於塗布;性質穩定,與主要不發生配伍變化;具有吸水性,能吸收傷口分泌物;不妨礙皮膚的正常功能,具有良好釋葯性能;易洗除,不污染衣服。
注意事項:
1、對本品過敏者及皮膚結核、梅毒或病毒感染者(如皰疹、牛痘、水痘)禁用。
2、避免接觸眼睛和其他黏膜(如口、鼻等)。
3、避免在細嫩皮膚及面部過長時間使用,療程應限制於3—4周內,以防止可的松類葯物對皮
膚的損傷(如萎縮,毛細血管擴張、紫紋)。
4、用葯後症狀未緩解請咨詢醫師。
5、孕婦,特別是妊娠3個月內的孕婦禁用。
6、本品不推薦小兒面部使用。
7、本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用。
8、請將此葯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❹ 《中國葯典》現行版規定了幾種粉末等級和 幾種篩號
《中國葯典》現行版規定了6種粉末等級和9種篩號。
《中國葯典》現行版為2015版,粉末等級和篩號規定在凡例部分。粉末分等如下:
最粗粉:指能全部通過一號篩,但混有能通過三號篩不超過20%的粉末;
粗粉:指能全部通過二號篩,但混有能通過四號篩不超過40%的粉末;
中粉:指能全部通過四號篩,但混有能通過五號篩不超過60%的粉末;
細粉:指能全部通過五號篩,並含能通過六號篩不少於95%的粉末;
最細粉:指能全部通過六號篩,並含能通過七號篩不少於95%的粉末;
極細粉:指能全部通過八號篩,並含能通過九號篩不少於95%的粉末。
本版葯典所用葯篩,選用國家標準的R40/3系列,分等如下:
(4)常用的葯物篩粉方法擴展閱讀:
中國葯典凡例部分關於標准(包括粉末等級和篩號)的規定:
一、國家葯品標准由凡例與正文及其引用的通則共同構成。本部葯典收載的凡例與通則對未載入本部葯典的其他葯品標准具同等效力。
二、凡例是為正確使用《中國葯典》進行葯品質量檢定的基本原則,是對《中國葯典》正文、通則與葯品質量檢定有關的共性問題的統一規定。
三、凡例和通則中採用「除另有規定外」這一用語,表示存在與凡例或通則有關規定不一致的情況時,則在正文中另作規定,並按此規定執行。
四、正文中引用的葯品系指本版葯典收載的品種,其質量應符合相應的規定。
五、正文所設各項規定是針對符合《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GMP)的產品而言。任何違反GMP或有未經批准添加物質所生產的葯品,即使符合《中國葯典》或按照《中國葯典》沒有檢出其添加物質或相關雜質,亦不能認為其符合規定。
❺ 中醫炮製的方法有哪些
中醫炮製是傳統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炮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人們為了使用葯物,需要進行必要的處理,例如:洗凈、弄碎、用牙齒咬成顆粒等等,這樣就有了中葯炮製的萌芽。在人類長期使用中草葯的過程中,積累了各種炮製的經驗和方法。下面,就詳細為大家介紹。
4.水火共制 : (1)煮:是用清水或液體輔料與葯物共同加熱的方法。如醋煮芫花可減低毒性,酒煮黃芩可增強清肺熱的功效。 (2)蒸:是利用水蒸氣或隔水加熱葯物的方法。如酒蒸大黃可緩和瀉下作用。有些葯物經反復蒸、曬,才能獲得適合醫療需要的作用。如何首烏經反復蒸曬後不再有瀉下力而能補肝腎、益精血。 (3)淬:是將葯物燃燒紅後,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後不僅易於粉碎,且輔料極其吸收,可發揮預期療效。如醋淬自然銅、鱉甲,黃連煮汁淬爐甘石等。 (4)潬:是將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暫潦過,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於種於類葯物的去皮和肉質多汁類葯物的乾燥處理。如潬杏仁、桃仁以去皮;潬馬齒苑、天門冬以便於曬干貯存。
5.其他製法: 常用的有發芽、發酵、制霜及部分法製法等。其目的在於改變葯物原有性能,增加新的療效,減少毒性或副作用,或使葯物更趨效高質純。如稻、麥的發芽;發酵法製取神曲、淡豆豉;巴豆的去油取霜,西瓜的加工制霜;法制半夏等。 中葯炮製設備中葯炮製是根據中醫中葯理論,按照醫療、調配和制劑的不同要求,對中葯所採取的各種加工處理技術。其目的在於降低或消除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便於服用,提高療效。然而,由於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忽視了中國歷代醫葯學家在長期的從事醫療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具有傳統特色的工藝。
❻ 中葯炮製方法一般分為哪四類
中葯炮製的常見方法
1、修治:
包括純凈、粉碎、切制三道工序。
2、水制:
用水或其他輔料處理葯材的方法。目的主要是清潔葯物、除去雜質、軟化葯物、便於切制、降低毒性及調整葯性。常見的方法有:漂洗、悶、潤、浸泡、噴灑、水飛等。(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3、火制:
是將葯物經火加熱處理的方法。可分為:炒、炙、燙、煅、煨、炮、撩、烘8種。
4、水火共制:
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有些還要加輔料。包括煮、蒸、燉、淬等。
5、其他製法:
制霜、發酵、精製、葯拌。
常用中葯加工與炮製技術主要包括對原葯材凈制、切制、炮製(炒葯,炙葯,煅葯,蒸煮焯法,發酵、制霜法及其他製法等)三個環節。
炮製是中葯傳統制葯技術的集中體現和核心,經炮製後的葯物,葯效得到提高,毒副作用降低,且方便存儲,是中醫臨床用葯的必備工序。傳統的炮製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炮、煅、浸、飛等。例如,蒸,分為清蒸、酒浸蒸、葯汁蒸;煮,分為鹽水煮、甘草水煮、黑豆汁煮;炙,分為蜜炙、酥蜜炙、豬脂炙、葯汁塗炙;浸,分為鹽水浸、蜜水浸、米泔水浸、漿水浸、葯汁浸、酒浸、醋浸等。
❼ 過篩的葯篩的種類
葯篩的種類,按葯篩製法可分兩類:
(1)沖眼篩:又稱模壓篩。系在金屬板上沖壓出圓形的篩孔而製成。其篩孔堅固,孔徑不易變動,但孔徑不能太細,多用於高速旋轉粉碎器械的篩板及葯丸的篩選。
(2)編織篩:是用金屬絲(如:不銹鋼絲、銅絲、鐵絲等)或其他非金屬絲(如:尼龍絲、絹絲、馬尾、細竹絲等)編織而成。其孔徑可編得極細小,但篩線易於移位致使篩孔變形,故常見金屬絲作部分篩線,並在交叉處壓扁起固定作用。
葯粉的分等
過篩器械
(1)手搖篩:系由不銹鋼絲、銅絲、尼龍絲等編織的篩網,固定在圓形或長方形的竹圈或金屬圈上而成。通常,按篩號大小依次疊成套,故亦稱套篩。最粗號在頂上,其上面加蓋,最細號在底下,套在接受器上,應用時可取所需號數的葯篩,套在接受器上,上面蓋上蓋子,用手搖動過篩。此篩適用於毒性、刺激性或質輕的葯粉,可避免細粉飛揚,但只能小量生產。醫學大全在線提供。
(2)振動篩粉機(又稱篩箱):系利用偏心輪對連桿所產生的往復振動來帶動葯篩,從而振動葯篩以篩選葯粉的箱式裝置。振動篩往復振動的幅度比較大,粉末在篩面上滑動,故適用於篩析無粘性的植物葯或化學葯物的粉末。由於在密閉箱中篩析,對毒、刺激性及易風化或潮解的葯粉也適宜。
(3)懸掛式偏重篩粉機:系將葯篩懸掛在弓形鐵架上,鐵架上又裝有偏重輪,當偏重輪轉動時的不平衡慣性而使葯篩產生簸動,促使葯篩上的葯粉很快通過篩網孔落入接收器中。此種裝置構造簡單,效率較高,適用於礦物葯、化學葯品或無顯著粘性的葯粉過篩。
(4)電磁簸動篩粉機:此裝置是按電磁原理,採用較高頻率(高達200次以上)和較小幅度(其振動幅度在3mm以內),使葯篩產生快速的簸動。由於振幅小,頻率高,簸動快,葯粉不停地在篩網上跳動,故葯粉易散離,易於通過篩網,則過篩效率高。適用於粘性較強的,即含油脂或樹脂的葯粉的過篩。
過篩原則
(1)過篩時需要不斷地振動:葯粉在靜止狀態下,由於表面自由能等因素的影響,易結成葯粉塊而不易通過篩孔。當不斷振動時,各種力的平衡受到破壞,小於篩孔的葯粉才能通過。但振動速度應適中,太快或太慢均會降低過篩效率。
(2)葯篩應合適:根據所需葯粉細度,正確選用適當篩號的葯篩。
(3)粉末應乾燥:粉末的含水量過高,葯粉粘性增強,易阻塞篩孔,影響過篩的效率。
(4)粉層厚度應適中:加到葯篩中葯粉不宜太多,應讓葯粉在篩網上有足夠多的餘地在較大范圍內移動,有利於過篩,但也不宜太少,葯粉層太薄,否則也影響過篩的效率。
此外,葯物的性質、葯粉的表面結構和形狀及帶電性等因素也與過篩效率相關。
❽ 散劑的制備
1、粉碎與過篩:
葯物的粉碎與篩析見第三單元,按葯物本身性質及臨床用葯的要求,採用適宜的粉碎方法,粉碎並過篩得細粉備用。
2、混合:
混合系指使多種固體粉末相互交叉分散的過程或操作。通過此操作使散劑中各葯物混合均勻,色澤一致。
混合方法一般有研磨混合法、攪拌混合法和過篩混合法。小量制備多採用先研磨再過篩的方式混合;大量制備則多採用攪拌、過篩及先攪拌再過篩的方式混合。散劑中常用混合方法及操作要點如下。
(1)打底套色法 此法為中葯丸劑、散劑中對葯粉進行混合的經驗方法。系將少的、色深的葯粉先放入研缽中作為基礎,即為「打底」,然後將量多的、色淺的葯粉逐漸分次加入到研缽中,輕研混勻,即是「套色」,直至全部葯粉混勻。
(2)等量遞增法 一般而言,兩種物理狀態和粉末粗細均相似且數量相當的葯物易混勻。
而當葯物比例量相差懸殊時,則不易混合均勻,此時應採用「等量遞增法」,即先將量小的組分與等量的量大組分混勻,再加入與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組分再混勻,如此進行至量大的組分加完並混合均勻。
此法工時少,效果好,是混合操作的重要技術在研磨混合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①一般應先在研缽中加少許量大的組分,以飽和研缽表面能(即用葯粉填滿研缽表面縫隙),避免因量小組分直接加入研缽而被吸附的損失。
②當葯物的堆密度相差較大時,應將「輕」者先置於研缽中,再加等量「重」者研勻,如此配研混勻。這樣可避免輕者上浮飛揚,重者沉於底部而致使輕重粉末不能被混勻。
3、分劑量:
分劑量系指將混合均勻的散劑,按照所需劑量分成相等重量份數的操作。根據散劑的性質和數量的不同可選用以下方法。
(1)目測法 即先稱取10份總量的散劑,根據眼力估量分成10等份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此法簡便易行,適於葯房小量配製,但誤差較大,可達10%~20%.毒性葯或貴重細料葯散劑不宜使用此法。
(2)重量法 按規定劑量用手秤或天平逐包稱量。此法劑量准確,但效率低。含毒性葯及貴重細料葯散劑常用此法。
(3)容量法 為目前應用最多的分劑量法。常用的散劑分量器是以木質、牛角、金屬或塑料製成的一種容量葯匙。有的在匙內裝有活動楔子,用以調節所需劑量。
大量生產時用散劑自動分量機及散劑定量包裝機。容量法適用於一般散劑分劑量,方便,效率高,且誤差較小。容量法分劑量應注意粉末特性並保持鏟粉條件一致,以減少誤差。
4、包裝:
散劑的比表面積較大,易吸濕、結塊,甚至變色、分解,從而影響療效及服用。因此應選用適宜的包裝材料和貯藏條件以延緩散劑的吸濕。
常用的包裝材料有有光紙、玻璃紙、蠟紙、玻璃瓶、塑料瓶、硬膠囊、鋁塑袋及聚乙烯塑料薄膜袋等。
分劑量散劑可用各式包葯紙包成四角或五角包,非分劑量散劑多用紙盒或玻璃瓶包裝。散劑貯藏的環境應陰涼乾燥,且應分類保管,定期檢查。
使用散劑的注意事項:
1、配製散劑要過100目左右的樣篩,葯粉要保持乾燥,以避免對皮損的不良刺激。
2、有滲出液分泌物及膿性皮損忌用散劑,因為散劑容易與滲出液結成葯痂,會導致繼發感染,而且散劑對糜爛面有較大的刺激性。
3、乾燥皸裂性皮損忌用散劑,以防止進一步拔干脫水,使皮損加重。
4、毛發部皮損使用散劑,因不易被清除,也不應使用。
5、含澱粉類的散劑,忌用於腋窩、腹股溝、乳房下及陰部、肛周等部位,因在皺褶及多汗區使用含澱粉類散劑,會使葯物與汗液混合,葯物粘附於皮損,腐敗分解,產生毒素,會加重對皮損的刺激。
❾ 篩粉是什麼意思
篩粉是咖啡製作過程中,將咖啡粉進行篩選的方法。
篩粉:就是使用篩網,將咖啡粉倒入篩網上,小於篩網目數的顆粒會通過網眼掉下去,而大於等於篩網目數的顆粒留在篩網上。
咖啡粉篩粉工具和麵粉篩粉工具很類似,幾乎都可以通用,只要確定所需目數的篩網後將咖啡粉倒入即可。
從萃取的角度來看,因為細粉顆粒小,所以在相同的萃取條件下,細粉會導致萃取出過多的咖啡物質,即咖啡過度萃取(苦澀增強);篩掉細粉後,盡可能使剩餘的咖啡粉顆粒趨於一致,這樣在製作咖啡時,相同參數下,咖啡風味及滋味物質趨於一致,即咖啡不容易過度萃取。
咖啡篩粉的選擇:
1、看咖啡豆:品質越好的咖啡豆不建議篩粉,原因是高品質咖啡豆好的物質多,篩粉可能會篩掉好的風味物質。舉個例子,大家在參加沖煮賽,在自選沖煮中很少有選手篩粉(自選沖煮,自帶咖啡豆,豆子夠好),但在指定沖煮中很多選手都在各種形式的篩粉。
2、看磨豆機:如果磨豆機性能好,在研磨過程中產生的細粉比例少,就不需要篩粉(少量細粉帶給咖啡的苦澀風味有限,而且可以提升咖啡的TDS);但磨豆機的細粉比例很誇張,就需要考慮篩粉了。
❿ 麵粉如何篩粉
用麵粉篩子就可以了。一般賣鍋碗瓢盆的地方就有賣,你就說要買麵粉篩子或者麵粉籮就行。(或者當地有特殊的叫法)
篩粉是因為麵粉一般有點粘性,成大袋裝都會有一些成顆粒的,這樣的麵粉吃水不順,和面的時候,尤其是做西點的時候,很容易行程麵粉團,做出來的點心裏面就不均勻,會出現大麵疙瘩,不好看也影響口感,所以使用前都過篩。
篩粉就是用篩子篩一遍,就像我們做實驗,用濾紙過濾水一樣,不過篩子是帶細小的空的,要過濾的也不是水,是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