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確的人物評價方法有哪些
1.特定的歷史背景。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台,人物同樣的活動如果處於不同的歷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評估。思想家中關於孔子創立的儒學思想肯定有許多不健康的內容,如恢復周禮、主張上下尊卑關系,我們是不能苛求於古人的。
2.確定評估標准。我們看一個人物的活動或舉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僅從道義的角度去考慮。而要看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統一等。如評價秦始皇的歷史功過,我們不能因為他的暴政而否定,因為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在當時來說是能夠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應該是功大於過。
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說人無完人,就是指對人物的評估要一分為二,全面客觀。對歷史人物要考慮他的階級性和時代性。同樣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人物,克倫威爾與華盛頓因為所處於的時代不同,因此他們一個是建立護國主政府,一個是建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制,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在當時都維護了資產階級正常的統治秩序。
4.克服英雄史觀。歷史上有作為的人物是時勢造就出來的,同時也要承認人物的個性特點對事物的一定影響力。如本冊書中的《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傑出人物》,正如恩格斯評價拿破崙的語言:「假如不曾有拿破崙這個人物,那麼他的角色會被另一個人來扮演」就很典型的說明了關於「英雄史觀」問題。
5.要根據具體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維定勢,將材料觀點和教材有關知識進行綜合分析。事實上,教材的觀點正是一系列材料的高度概括而形成的非常凝練的語言和觀點。因此,作為歷史的學習者同樣應該能夠學會正確的分析材料得出正確的結論,正如第三條原則中闡述的,人無完人,書中敘述的時候可能是他的閃光點,但作為社會的人也有他的不足。
2. 加權得分如何計算
加權得分等於:實得分 * 權值;加權平均分等於:所有的加權等分和 除以所有權值的和。
舉例
你的小測成績是80分,期末考成績是90分,老師要計算總的平均成績,就按照小測40%、期末成績60%的比例來算,所以你的平均成績是:
80×40%+90×60%=86
學校食堂吃飯,吃三碗的有 χ 人,吃兩碗的有 y 人,吃一碗的 z 人。平均每人吃多少?
(3×χ + 2×y + 1×z)÷(χ + y + z)
這里x、y、z分別就是權數值,「加權」就是考慮到不同變數在總體中的比例份額。
(2)現實中評價一個人常用方法是加權擴展閱讀:
在加權分數中,除了一組數據中某一個數的頻數稱為權重外,權重還有更廣泛的含義
統計學認為,在統計中計算平均數等指標時,對各個變數值具有權衡輕重作用的數值就稱為權數.
例子:求下列數串的平均數
3、4、3、3、3、2、4、4、3、3、
一般求法為(3+4+3+3+3+2+4+4+3+3)/10=3.2
加權求法為(6*3+3*4+2)/10=3.2
其中3出現6次,4出現3次,2出現1次.6、3、1就叫權數。這種方法叫加權法。
一般說的平均數,就是把所有的數加起來,再除以這些數的總個數。表示為:
(p1+p2+p3+…..+pn)/n;
但有的數據記錄中有一些相同的數據,在計算的時候,那一個數有幾個相同數,就把這個數乘上幾,這個幾,就叫權,加權,就是乘上幾後再加。平均數還是要除以總個數。
3. 正確的評價一個人應該從那幾個方面
主要從在政治思想、專業能力水平、組織能力、社會影響、社會成就、社會地位等方面。
品質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基礎,它是一個人內在的、穩定的素質,品質的優劣是評判一個人道德境界的基本依據。
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是品質的延伸,是品質由內向外的過渡和轉化。能力又是內在能力與外在能力的綜合,內在的能力包括思維能力、評價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等,外在能力則包括表達能力、組織能力、處事能力、工作能力等。行為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總稱,行為是最直接、最直觀、最現實的,因而也是最為人矚目、最具有說服力、最具有號召力和影響力的。」那麼,至少應該包括道德方面的(誠信,孝順),個人能力方面的(勇敢,表達,組織),還有性格方面的(樂觀,自信,積極,大方)。
同時,兩個方面去評價,即他有哪些優點,尤其是優點多的人,以其為主,另外一個方面就是他有哪些缺點。只有從兩個方面來評價,才對這個人進行了完整的評價。
不能片面,而且不要亂下結論。
4. 可以從哪些方面評價一個人
可以從人的性格、儀表、言行舉止、品質、修養、思想精神等多方面。
5. 如果客觀的去評價一個人
由一個人評價,永遠是不客觀的,只有許多人評價才客觀。
通常,在企業里有一種辦法來評價人,叫做平衡記分卡,它的原理是讓各個利益相關層面的人對某一個人作出評價,評價的方式是按照積分類別打分。然後,加權算出這個人的分數,就是他得到的評價,這里把客觀因素和人的主觀因素都包含進去了。
當人,這種方法比較機械,必須在比較完善的體系中運行,在現實社會中,由於人與人之間的不確定性,很難組織這樣的評價,因此就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現象。
怎樣在兩者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
我認為,上級對下級評價是比較好的,也就是說:層層對上負責。因為,最終,話語權還是落在權利最高的人身上。
6. 加權得分怎麼算
加權得分等於:實得分 * 權值;加權平均分等於:所有的加權等分和 除以所有權值的和。
舉例
你的小測成績是80分,期末考成績是90分,老師要計算總的平均成績,就按照小測40%、期末成績60%的比例來算,所以你的平均成績是:
80×40%+90×60%=86
學校食堂吃飯,吃三碗的有 χ 人,吃兩碗的有 y 人,吃一碗的 z 人。平均每人吃多少?
(3×χ + 2×y + 1×z)÷(χ + y + z)
這里x、y、z分別就是權數值,「加權」就是考慮到不同變數在總體中的比例份額。
(6)現實中評價一個人常用方法是加權擴展閱讀:
在加權分數中,除了一組數據中某一個數的頻數稱為權重外,權重還有更廣泛的含義
統計學認為,在統計中計算平均數等指標時,對各個變數值具有權衡輕重作用的數值就稱為權數.
例子:求下列數串的平均數
3、4、3、3、3、2、4、4、3、3、
一般求法為(3+4+3+3+3+2+4+4+3+3)/10=3.2
加權求法為(6*3+3*4+2)/10=3.2
其中3出現6次,4出現3次,2出現1次.6、3、1就叫權數。這種方法叫加權法。
一般說的平均數,就是把所有的數加起來,再除以這些數的總個數。表示為:
(p1+p2+p3+…..+pn)/n;
但有的數據記錄中有一些相同的數據,在計算的時候,那一個數有幾個相同數,就把這個數乘上幾,這個幾,就叫權,加權,就是乘上幾後再加。平均數還是要除以總個數。
7. 怎樣正確評價一個人
1/7
兩面性評價
事物都有對立面,要從兩面性評價,比如一個人內向,這是不大好的評價,但是內向的人更專注,這就是好的評價;
2/7
多人評價
人是情感動物,評價他人時會帶著個人感情,所以聽取評價受眾群體要多,這樣的評價才會客觀些;
3/7
多接觸
眼見不一定為實,他人的評判只是參考性,真正評價一個人還是需要自身去接觸後才能知道;
4/7
根據他的交友評判
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和人能交往在一起,說明他們之間具有共性,評判一個人也可以從他交的朋友上判定;
5/7
綜合評判
每個人都有優缺點,評價一個人需要從綜合方面考慮,了解他各個方面;
6/7
就事論事
如果是在單方面評判一個人,要就事論事,比如一個人雖然生活作風不好,但是平時工作時兢兢業業,工作考核時不能因為他的生活作風而改變判定;
7/7
總結
1、事物都有對立面,要從兩面性評價;
2、聽取評價受眾群體要多,這樣的評價才會客觀些;
3、真正評價一個人還是需要自身去接觸後才能知道;
4、評判一個人也可以從他交的朋友品格判定;
5、評價一個人需要從綜合方面考慮,了解他各個方面;
6、單方面評價就要就事論事。
8. 怎樣去評價一個人,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評價
如何評價一個人?品質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基礎,它是一個人內在的、穩定的素質,品質的優劣是評判一個人道德境界的基本依據。而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是品質的延伸,是品質由內向外的過渡和轉化。能力又是內在能力與外在能力的綜合,內在的能力包括思維能力、評價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等,外在能力則包括表達能力、組織能力、處事能力、工作能力等。行為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總稱,行為是最直接、最直觀、最現實的,因而也是最為人矚目、最具有說服力、最具有號召力和影響力的。」那麼,至少應該包括道德方面的(誠信,孝順),個人能力方面的(勇敢,表達,組織),還有性格方面的(樂觀,自信,積極,大方)。同時,兩個方面去評價,即他有哪些優點,尤其是優點多的人,以其為主,另外一個方面就是他有哪些缺點。只有從兩個方面來評價,才對這個人進行了完整的評價。不能片面了 ,而且不要亂下結論
9. 評價一個人的標準是什麼
印象-----感覺-----了解---- 每個人都不同吧..... 聊的來..感覺好...就ok 除了個別人品質素質的確不怎麼樣....絕大部分人還是不能靠人品來評斷的..大家有時候只是立場不同罷拉... 了解的深淺怎麼說呢.....一個人不可能真正的全部的了解另一個人想的東西,有時候了解是因為有共同點吧....所以說了解還不如說理解...朋友要互相理解吧...男女都是吧.. 再就是我們自己也是在變化的.....思想等等...所以理解就好.....也許他她了解以前的你..你了解以前的他她....但現在也許會有隔閡... 語言無所謂...語言有時不真實... 了解多拉...就好了嗎?不會吧....還是看感覺吧....
素質
依中國傳統標准,評價人的標准只有一個:德。
我們現在都很熟悉一句成語:德才兼備。我們在這里要特別注意:是德才兼備,不是才德兼備。德第一,才第二。千萬不可將順序顛倒。《資治通鑒》曰: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自古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復者多矣。這就非常明白地指出:德,是評價一個人的首要標准。
再來看我們中國人特有的一個觀念:人品。將人分為三六九等,而評價的標准則是此人的品德、德性。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說某某人人品不佳,令人鄙夷;某某人人品高尚,令人佩服。中國人內心深處的觀念:某人如果品德高尚,造福人群,那他將永遠被人們所紀念,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相反,如果某人品行惡劣,即使他生前也有一些功績,甚至有較大的業績,人們也並不推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