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消化系統的葯理實驗
1.胃液分泌實驗 胃液收集常選用狗和大白鼠。由狗右側嘴角插入胃管收集胃液,大白鼠則需剖腹,從幽門端向胃內插入一直徑約3mm的塑料管,在緊靠幽門處結扎固定,以收集胃液,可進行胃酸的測定和胃蛋白酶的測定。
2.胰液分泌實驗 胰液收集可選用狗、兔或大白鼠。在全麻下進行手術,狗在主胰管開口十二指腸降部,距幽門12cm左右處,要將十二指腸翻轉,在其背面即可找到。兔的胰腺很分散,胰管位於十二指腸的升段,距離幽門約17cm左右處。分別向主胰管內插入細導管收集胰液。大白鼠的胰管與膽管匯集於一個總管,在其入腸處插管固定,並在近肝門處結扎和另行插管,就可分別收集到膽汁和胰液。大白鼠的胰液很少,插入內徑約0.5mm的透明導管後,以胰液充盈的長度作為觀察胰液分泌的指標。慢性實驗時可選用狗作胰瘺手術後收集胰液。
3.膽汁分泌實驗為了觀察某些葯物對泌膽、排膽以及存在於膽系內結石的影響,需要研究用葯前後膽汁流量及其成分的變化。膽汁可分別給動物作膽囊瘺和總膽管瘺收集。膽囊瘺常選用狗、貓、兔和豚鼠進行,而以狗為佳。在全麻下進行手術,以右肋緣下橫切口的暴露最為滿意。如欲觀察肝膽汁的分泌情況需要結扎膽囊管或選用大鼠,因後者無膽囊,所以作總膽管造瘺手術常選用大白鼠。收集膽汁後可進行各種膽汁的化學分析。 動物離體標本實驗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肌源性運動的特點,動物離體的腸段、膽囊、乃至胃腸肌片,只要具有合適的存活環境就可保持其運動機能。這是葯理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離體實驗方法,這具有實驗條件較易控制、操作較簡單、用一般儀器設備即能工作等優點,從而應用較廣。
標本制備大都選用兔、豚鼠、大白鼠等動物的組織,也可利用手術中取下或猝死剖檢時取下的消化道器官進行實驗。
取禁食24小時的動物,通常用擊頭致斃法處死,以避免麻醉或失血等對胃腸運動機能的影響。立即常規剖腹,取出所需的胃、腸、膽囊等,去除附著的系膜或脂肪等組織。迅速放在充氧(或含5%CO2)、保溫(37℃)的保溫液中,並以注射器用保溫液將管腔內的食物殘渣洗凈。操作時動作要輕柔,沖洗時不宜採取高壓以免疫組織攣縮。
若以肌片為標本,一般剪取1~5mm寬,1~2cm長的一段即可。若用動物的腸管做實驗時,通常取十二腸或回腸。十二指腸的興奮性、切律性較高,呈現活躍的舒縮運動。回腸運動比較靜息,其運動曲線的基線比較穩定。所用的標本大都取1.5cm左右一段即可。以狗的膽囊做實驗時可截取4mm寬,2cm長的全層肌片。兔、豚鼠等的膽囊較小,取材時常與膽管一起摘下。兔的膽囊可沿其長軸一剖為二,豚鼠則可以整個膽囊或取其半進行實驗。做膽管的離體實驗量,通常取狗的總膽管,將相聯的十二指腸組織切除,留下乳頭以及膽道末端括約肌組織。
離體胃、腸運動的電活動,除了峰形電位外還可記錄到周期性的慢波。它們在胃腸道的不同部位以及不同種屬的動物間存在一定差異。
實驗葯理學方法,實驗治療學方法,臨床葯理學方法
❸ 葯理學實驗有哪些
葯理學實驗有:
1.葯物的基本作用
2.葯物血漿濃度半衰期測定
3.葯物的不同理化性質對葯物作用的影響
4.不同劑量對葯物作用的影響
5.不同給葯途徑對葯物作用的影響
6.葯物的相互作用
7.傳出神經葯物對兔瞳孔的影響
8.去甲腎上腺素的縮血管作用
9.傳出神經葯物對血壓的影響
10.傳出神經葯物對離體腸平滑肌的作用
11.局部麻醉葯對兔角膜的麻醉作用
12.局麻葯的毒性比較
13.葯物抗驚厥作用
14.鎮痛要的鎮痛作用比較
15.尼可剎米對呼吸抑制的解救
18.普萘洛爾對氯仿致室顫作用的影響
19.強心苷對離體娃心的作用
20.枸櫞酸鈉的抗凝血作用
21.呋塞米對家兔的利尿作用
22.鎂鹽急性中毒及其解救
23.縮宮素和麥嬌新鹼對離體子宮的作用
24.糖皮質激素的抗炎作用
25.硫酸鏈黴素的急性中毒及其解救
26.有機磷酸酯類中毒及其解救
葯理學(pharmacology)是研究葯物與機體(含病原體)相互作用及其規律和作用機制的一門學科。
葯理學pharmacology主要指研究有關使用化學物質治療疾病時引起機體機能變化機制的學問。德國人施米德貝爾(O.schmiedeberg,1838—1921)首創的實驗葯理學成為近代葯理學的基礎。葯物同毒物有時也難於嚴密區分,葯理學實際上也以毒物為研究對象,因此把葯理學中特別關於醫葯治療方面的應用作為葯物學(原意為葯餌學),與以毒物為對象的毒物學(toxicology)相區別。
❹ 我想知道葯學的實驗方法
你說的應該是葯理學了,主要是研究葯物代謝動力學和葯物效應動力學。
我們曾經做過小白鼠和家兔,對家兔進行腎上腺素、阿托品等等,觀察血壓等變化情況。
還有我們提取煙鹼,注射在小白鼠體內,觀察情況,判定LD50(半數致死量)。等等
葯物分析方法比較簡單,不作贅述!
❺ 葯理學實驗設計中要有哪些分組
1、對照原則(control)
對照是比較的前提,為消除無關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實驗中必須設立對照組,保證實驗結果的可比性和實驗結論的正確性,對照應符合齊同可比的原則,除試驗葯物和處理的差別外,實驗動物要求性別、年齡相同,體重相近,實驗室溫度的把控要一致,還需相同的操作手法,根據實驗研究的目的和需求不同,常有的對照方法有正常對照、陽性對照、陰性對照、自身對照等。
在一些涉及免疫學或者抗體的實驗時,往往需要添加同型對照(Isotype control),或者說同型抗體對照。同型抗體是指和實驗組的一抗具有相同動物來源(小鼠等)、相同抗體類別(IgG1、IgG2、IgG4等)的非特異抗體。例如下圖我們百奧賽圖將IgG4抗h4-1BB抗體注射到純合的h4-1BB小鼠中。在給葯第14和21天收集血樣,並通過血液生化測試進行分析。
2、隨機化原則(randomization)
隨機化(randomization)是指按照機遇均等的原則進行抽樣或分組,使各受試對象被分配到各組的機會均等,而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其目的是使一切干擾因素造成的實驗誤差減少,而不受實驗者主觀因素或其他偏性誤差的影響。
1)單純隨機:所有個體(動物)完全按隨機原則抽樣分配,是最簡單、最基本的抽樣方法,不考慮樣本之間的任何關系,完全隨機的依次抽取樣本,此法在葯理學中較少應用;
2)均衡隨機:首先將易於控制且對實驗影響較大的因素作為分層指標,人為的使各組在這些指標上達到均衡一致,再按隨機原則將個體分配在各組中,爭取在年齡、性別、病情輕重等的構成比上基本一致。此法在葯理學中常用。
例如動物實驗隨機化的方法有抽簽法、甩尾法、隨機數字表等。將n個受試對象編號,並按照腫瘤大小排序,平均分成5組,受試對象可按照甩尾的方式進行分組,每組6個樣品,爭取在隨機原則情況下,指標可達到均衡的效果。
❻ 中葯葯理的研究內容
中葯葯理學研究主要包括主要葯效學研究和一般葯理學研究。 中葯新葯主要葯效學研究應遵循中醫葯理論,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制定具有中醫葯特色的試驗計劃,根據新葯的功能主治,選用或建立與中醫「證」或「病」相符或相近的動物模型和試驗方法,對新葯的有效性做出科學的評價。主要葯效學研究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中葯葯理學 (1)主要葯效學研究設計依據和要求
中葯具有成分復雜,葯理作用廣泛的特點,在實驗設計時應根據新葯主治(病或證),參考其功能,選擇能夠反映其療效本質的主要葯效進行重點研究;間接證實其葯效的輔助試驗可酌情選作,要分清主次。如主治風濕痹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新葯,應以免疫性關節腫、細胞免疫和鎮痛作用為主要試驗,特別是免疫性關節炎為重中之重。如新葯對二型膠原(常用不完全性佐劑代替)性關節炎的繼發腫脹沒有抑製作用,其他試驗結果再明顯也是沒有用的。此外、主要葯效試驗應從多方面進行論證,至少應選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模型加以證實,且以整體試驗為主。要求實驗方法可靠、技術先進、操作規范、結果可信。
(2)選擇實驗方法
葯理實驗方法主要分為在體試驗和體外試驗兩大類。兩者互相補充,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研究中葯新葯葯效。兩種方法各有所長。
體外試驗包括離體器官、組織、細胞、酶、受體、細胞內信息及基因等實驗。其可以按要求嚴格控制實驗條件,具有重復性好,用葯量少、節省動物等優點,且可排出體內神經體液等各種復雜因素的干擾,可進行直接觀察,獲得准確結果。所得結果較易分析。在1、5、7類中葯新葯的研製中,因含雜質較少,可以配合一定的體外試驗。但在進行體外試驗時,應充分估計到中葯粗製劑中雜質和理化性質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如葯液的酸鹼度、各種電解質和鞣質等的干擾,所得結果常常不能反映臨床療效。例如在試管內抗菌作用較強的中葯,常常在體內不一定表現出強大的抗菌作用;某些中葯含有大量鉀離子、鈣離子,其粗製劑在麥氏浴槽中表現出對離體平滑肌、心肌有明顯的葯理活性,但口服後不一定產生相應作用。
體內試驗也稱在體試驗,其比較接近於臨床狀態,適於綜合性研究,所得結果較為可信,可以直接反映臨床療效。中醫葯學以整體思想體系為基礎,重視宏觀調控。中葯具有多成分多靶點的特點,整體試驗能較全面的反映葯物的作用。特別是中葯新葯2類葯材、6類復方制劑大多屬粗製劑,更應強調以體內試驗為主。要證實新葯具有某種葯理作用必須通過體內試驗證明有效。體外試驗僅起輔助作用。具體試驗方法請參考相關方法學書籍。近年來開展的中葯血清葯理試驗方法是一種新的體外試驗方法,其將受試葯物經口給與動物後,取其血清作為葯源加入體外反應系統中研究其葯理作用。此種方法盡管目前仍存在很多問題,尚待解決,但對中葯粗製劑的體外試驗具有重要價值。嚴格說來,採用血清葯理試驗方法,給葯方案需要進行大量的預試驗,才能找出最佳給葯方案。給葯方案包括給葯劑量,每天給葯次數,連續給葯時間,給葯後采血時間以及血清中所含相關活性物質的滅活條件。李氏根據近些年來所掌握中葯有效成分大量葯代動力學數據,提出通法如下:將受試葯物每天給葯兩次,連續給葯3天,末次給葯後1小時采血;給葯劑量為臨床等效劑量。按此通法方案進行,理論上中葯或其復方所含80%以上的成分於給葯後1小時處於達到或接近峰值。血清中活性物質對所含葯物作用有干擾,如何排出干擾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問題。一般排出酶活性及補體干擾,常採用56℃條件下放置30min,這是最簡便的方法。但不能列為通法。因為干擾因素不同,排出干擾的條件差異會很大。
(3)選擇動物模型和指標
研究葯物的作用僅僅在正常動物身上進行還不夠,還需要制備各種動物病理模型,因為病理模型模擬疾病狀態,比正常機體更接近病人的機能狀態,有些葯理作用在正常動物身上觀察不到,如抗胃粘膜損傷葯,抗菌、抗病毒葯,抗惡性腫瘤葯,解熱、鎮痛、抗炎葯等均必須在相應的病理模型上才能觀察到相應的作用。因此,病理模型在新葯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病理模型的選擇應首選符合中醫臨床證或病的動物模型。如研究補虛葯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應首選免疫功能低下的虛症模型,按照中醫辯證施治原則「虛則補之」,凡是正氣虛衰病人,才有免疫功能低下表現,用補益葯可使其免疫功能增強。進一步根據葯物類型,選擇相應病理模型。如治療脾虛症的新葯,宜選用脾虛症的動物模型,治療血虛證的新葯,應選擇血虛證的動物模型。但目前製造完全模擬中醫病或證的病理模型尚有困難。現有模型與臨床證候相距甚遠,故研究中葯新葯也常常採用一般化學葯物所常用的病理模型,如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冠心病、肝炎、肝硬化等病理模型。觀察指標應選用特異性強、敏感性高、重現性好、客觀、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標進行觀察。如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中葯新葯進行療效研究時,制備心肌缺血模型時,可供選擇的方法很多,其中以阻斷小型豬或犬冠狀動脈所致的局限性心肌缺血模型與臨床更為相似,較為合理,且可定位、定量、定性、較准確地評價葯效,可作為首選的實驗模型。
(4)對不同類別新葯的葯效學研究要求 葯理實驗中葯新葯第1-5類、6類及7類的主要葯效研究,應從多方面證實其主要葯效,以及較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其中1類和5類和7類新葯,含雜質較少,應在更高的技術水平上,通過體內、體外多種試驗方法論證其葯效。6傳統中葯復方及11類已有國家標準的中成葯制劑,可免做主要葯效學試驗。
(5)實驗動物
a) 應根據各種試驗的具體要求,合理選擇實驗動物,對其種屬、品系、性別、年齡、體重、健康狀態、飼養條件及動物來源,合格證號,均應按試驗要求嚴格選擇,並詳細記錄。
b) 選用與人體的結構、機能、代謝、疾病特點相近似的實驗動物。如研究催吐葯宜選用鴿子、犬、貓等動物,它們對嘔吐反應敏感;不宜選用家兔和鼠類,因後者無嘔吐中樞或無嘔吐反應;再如進行降壓葯研究時,宜選用犬、貓和大鼠,它們對降壓葯反應較敏感,與人類接近;不宜選用家兔,因家兔血壓不穩定,對有些葯物不敏感。
c) 選用遺傳背景明確,指標穩定且顯著,解剖、生理特點符合實驗目的要求的實驗動物。
d) 宜選用2—3種動物進行葯效試驗,動物模型與臨床有區別,特別是中醫證的模型與臨床差異更大,因此「動物點頭」臨床不一定療效就好。人與動物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如在不同種屬動物身上均作出與臨床療效相似的結果,可信度就大。故在進行葯效研究時不要只選用一種動物,用2—3種動物的實驗結果可信度更大。
e) 此外,還應考慮實驗動物品種、品系、質量,受試動物是否易得,是否經濟、是否容易飼養和管理。
(6)受試葯物對受試葯物的要求應注意下列問題:
a) 受試中葯葯材應經過生葯專家鑒定,確定品種、產地、葯用部位和採收季節。飲片炮製方法要固定。
b) 中葯制劑生產工藝條件要經過嚴格的選擇,選用最佳工藝條件,制劑應合格,穩定性好,質量可控,劑型和質量標准應與臨床用葯基本相同。葯效試驗可選用不含賦形劑的中葯提取物。
c) 6類中葯復方制劑處方必須固定,處方組成葯味必須符合法定標准,且組方符合中醫葯理論,對中西葯合方或方中含天然葯材者,應進行組方分析。
d) 此外,中葯新葯制劑應符合衛生標准,制劑來源、批號最好一致。
(7)對照組
a) 正常對照組,又稱「空白對照組」或「陰性對照組」,指在正常條件下進行觀察和對照。正常對照組必須與給葯組進行相同的處理,如常用溶劑灌胃,用生理鹽水注射。正常對照組設置目的,可用來觀察造模是否成功;在葯物作用下觀察給葯組指標是否恢復正常。
b) 陽性葯對照組,陽性葯對照組可選用葯典收載的,正式批准生產的中葯或西葯,如.是中葯則需註明批准文號,功能主治。西葯可按試驗的目的要求選用經典的,公認的葯物,如抗炎試驗常選用皮質激素類制劑或解熱鎮痛葯;鎮痛則選用顱痛定、阿斯匹林、嗎啡等。中葯應選用與受試新葯主治、功效、給葯途徑基本一致的,每個實驗可選用1-2個陽性對照葯;每種陽性葯可選用1-2個不同劑量。陽性對照葯設置的目的,一是比較新葯的作用特點,作用強度,起效快慢;二是驗證所用方法和指標的可靠性,准確性,為此陽性葯必須作出陽性結果,否則有理由懷疑所選方法和指標的可信度。
c) 模型對照組 除不用葯以外,其他處理與給葯組相同。如前所述,為證實葯物的作用常需建立病和證的動物模型;如,欲觀察清熱葯、解表葯的解熱作用,必須制備大鼠或家兔的發熱模型。欲觀察活血葯的作用必須制備各種血瘀證的模型。在相應的動物模型身上觀察葯物作用,才能真正反映臨床療效。
如上所述,通常一個葯效實驗需設5-6個實驗組,每組通常含10-14隻動物(指大鼠或小鼠)。在進行分組時必須注意動物體重、性別的隨機性。在需要分批進行實驗時要注意各組動物之間的平行操作。主要葯效實驗常常需要重復。如抗腫瘤葯物,其祛邪作用要求重復三批,降血糖實驗也要求重復。主要葯效重復性差,則該葯開發沒有前途。
(8) 給葯劑量和給葯途徑
中葯葯理學 因為中葯新葯復方制劑有效成份含量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不易作出量效關系。根據技術要求各類新葯主要葯效試驗至少應設三個劑量組。犬與猴等大動物可設2個劑量組,但每組動物數不少於6隻,純度比較高的1、5、7類中葯新葯應盡量作出量—效和時—效關系。
a) 劑量設計:合理的劑量設計在葯效設計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材料合格,模型和方法可靠的前提下,試驗結果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劑量設計是否合理。
b) 給葯時間:主要參考臨床用葯療程,鎮痛葯,退熱葯,治療感冒的葯物,有的療程短,不超過3~5天,給葯時間宜短,最好一次給葯即見療效。補益葯,防治老年病的葯物,給葯時間宜長。因中葯作用緩慢、溫和,常在造模同時開始用葯。如用D-半乳糖皮下注射制備模擬衰老的大鼠或小鼠模型,造模和給葯常在42天-50天左右。
(9) 給葯容量和給葯方式
a) 給葯容量:應適宜,容量過小容易產生誤差;過大,動物難於耐受。一般最大給葯容量參考如下:小鼠禁食不禁水12-16h,一次灌胃不超過0.4ml/10g體重;皮下(Sc)、腹腔(ip)和靜脈注射(iv)不超過0.5ml/只。大鼠禁食不禁水12-16h,一次用量一般為1-2ml/100g體重,最大不宜超過5ml/只;腹腔注射1.5ml/只;皮下和靜脈注射不超過1ml/只;肌內注射0.4ml/只。兔和貓最大用量:灌胃20ml/次,皮下、肌內注射2ml/次,腹腔5ml/次,靜脈10ml/次。
b) 給葯方式:分預防給葯、治療給葯,或防治結合性給葯。預防給葯常先給葯幾天,使葯物在體內達到有效濃度後再進行試驗,觀察葯物的預防作用;治療給葯先製作動物模型,然後給葯,觀察葯物的治療作用,這種方式更符合臨床。但對起效緩慢、作用溫和、持續時間短暫的中葯新葯,治療給葯,常難以獲得預期結果,只能採用預防給葯的方法。有些實驗也常採用預防和治療相結合的方式,如體內抗感染實驗,即先給葯幾日後,接種感染原後,再繼續給葯幾日,觀察中葯新葯的抗感染作用。
(10) 實驗結果的表達和統計分析
無論定量或定性實驗結果,均要求列表表達。此與研究論文有別,論文可以用圖表達,不用表。但新葯葯效研究資料必須有表,用具體統計所得實驗數據列表說明,如認為數據表不足以表達清楚,可以附加圖進一步說明。常用統計方法如下:
a) 定量資料:又稱量反應資料,這種反應可用數量差異表示,如血壓、尿量、體溫、血液生化測定值等。組間比較多採用t檢驗方法統計分析。
b) 定性資料:又稱質反應資料,機體對葯物的反應只有「有」 或「無」 兩種,如死或不死,驚厥出現或不出現等,試驗結果常用百分率表示。統計分析可採用「卡方」檢驗。
c) 分級資料:也稱為有序的計量資料,例如,葯效的持續時間,病理程度按等級劃分的資料,臨床療效按等級分組資料(痊癒、顯效、好轉、無效等)這些資料不宜用上述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常採用秩和法及Ridit法等非參數統計分析方法。
統計結果列表說明。數據表內容通常包含實驗分組、給葯劑量、每組動物數、指標數據和統計結果顯著性標示。最後要求試驗負責人熟悉研究內容和結果,並按形式審查內容整理資料,在書寫資料中注意避免文字和數據錯誤。 葯理學研究分為三類,即主要葯效學(Primary Pharmacodynamic)、次要葯效學(Secondary Pharmacodynamic)和安全性葯理學(Safety Pharmacology)。另外根據實驗要求可能需要對安全性葯理學進行追加和/或補充的研究(Follow-up and Supplemental Safety Pharmacology Studies)。一般葯理學(general pharmacology)研究是指主要葯效學作用以為廣泛的葯理學研究,包括次要葯效學和安全性葯理學的研究范疇,研究新葯的主要葯效以外的對某些重要器官系統的葯理作用。其目的是通過一般葯理學研究,可以確定受試物非期望出現葯物效應的情況,它可能關繫到人的安全性;評價受試物在毒理學和/或臨床研究中觀察到的葯物不良反應和/或病理生理作用;研究所觀察到的和/或推測的葯物不良反應機制。
通過一般葯理學研究,可為長期毒性試驗設計提供參考,為臨床研究和安全用葯提供信息,為開發新的適應症提供信息。僅1-5類、6和7類中葯新葯以及含有毒葯材的中葯復方需要進行此方面的研究;其他類免報。一般葯理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
(1)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a) 試驗管理:一般葯理學研究中的安全性葯理學一般應遵照《葯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GLP)執行。
b) 試驗設計:試驗設計應符合隨機、對照、重復的基本原則。
(2)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a) 受試物: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受試物應能充分代表臨床試驗受試物和上市葯品,因此受試物應採用制備工藝穩定、符合臨床試用質量標准規定的樣品,一般用中試樣品,並註明受試物的名稱、來源、批號、含量(或規格)、保存條件及配製方法等。如不採用中試樣品,應有充分的理由。如果由於給葯容積或給葯方法限制,可採用原料葯(提取物)進行試驗。試驗中所用溶媒或賦形劑應標明批號、規格、生產廠家。
b) 試驗系統:為了獲得科學有效的一般葯理學信息,應選擇最適合的動物或其他試驗系統。選擇試驗系統的因素包括試驗系統的葯效學反應,受試物的葯代動力學特點,試驗動物的種屬、品系、性別和年齡,試驗系統的敏感度、靈敏度和重復性,以及受試物的背景資料。應說明選擇特殊動物/模型和試驗系統的原因。
① 常用的實驗動物:實驗動物常用小鼠、大鼠、犬等。常用清醒動物進行試驗。小鼠、大鼠應符合國家實驗動物標准Ⅱ級及其以上等級要求,犬應符合國家實驗動物標准Ⅰ級及其以上等級要求。如果使用麻醉動物,應注意麻醉葯物和麻醉深度的選擇。
② 常用的離體試驗系統:離體系統可用於支持性研究(如,研究受試物的活性特點,研究在體試驗觀察到的葯理作用的發生機理)。常用離體試驗系統主要包括:離體器官和組織、細胞、亞細胞器、受體、離子通道和酶等。
c) 樣本數和對照:為了對試驗數據進行科學和有意義的解釋,一般葯理學試驗動物數和離體樣本數應十分充分。每組小鼠和大鼠數一般不少於10隻,犬一般不少於6隻。試驗設計應考慮採用合理的空白、陰性對照,必要時還應設陽性對照。
d) 給葯途徑:給葯途徑與臨床擬用途徑一致。如採用不同的給葯途徑,應說明理由。
e) 劑量或濃度
葯物不良反應 在體研究:在體的一般葯理學研究應盡量確定不良作用的量效關系和時效關系(如:不良反應的發作和反應時間),至少應設三個劑量組。低劑量組應相當於主要葯效學的有效劑量,高劑量應高於主要葯效學的高劑量,以不產生嚴重毒性反應為限。離體研究:離體研究應盡量確定受試物的量效關系。受試物的上限濃度盡可能不影響試驗系統的理化性質和其他影響評價的特殊因素。
f) 給葯次數和測量時間:一般應採用單次給葯。如果受試葯物的葯理作用僅在治療一段時間後才出現,或者多次給葯非臨床研究和臨床試驗結果出現安全性問題時,應根據這些作用合理設計一般葯理學研究的給葯次數。應根據受試物的葯效學和葯代動力學特性,選擇檢測一般葯理學參數的時間點。
g) 觀察指標:根據組織系統與生命功能的重要性,可選用相關組織系統進行一般葯理學研究。一般葯理學研究的目的在於研究受試物對生命功能的影響。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系統,臨床前一般葯理學試驗必須完成對這些系統的一般觀察。當其他非臨床試驗及臨床試驗中觀察到或推測到對人和動物可能產生某些不良反應時,應進一步追加對前面重要系統的深入研究或對其他組織系統的研究,並在申請生產許可之前完成。
h) 結果及分析:應根據詳細的試驗記錄,對結果進行定量和定性統計分析,說明具體的統計方法和選擇理由,同時應注意對個體試驗結果的評價。根據統計結果,分析受試物的一般葯理作用,結合其他的安全性試驗、有效性試驗及質量可控性試驗結果,權衡利弊,分析受試物的開發前景。
❼ 葯效學的研究方法
葯效學研究方法很多,概括講可分綜合和分析法。所謂綜合法是指在整體動物身上進行,是在若干其它因素綜合參與下考察葯物作用,根據實驗動物情況不同,可分為正常動物法和實驗治療法。醫學教|育網整理所謂分析方法是採用離體臟器,例如離體腸管、離體心臟、血管、子宮及離體神經肌肉制備等,單一地考察葯物對某一部分的作用。深入研究還包括細胞水平、分子水平的分析研究
❽ 葯理學實驗的設計原則是什麼
一、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
葯理學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動物實驗來認識葯物作用的特點和規律,為開發新葯和評價葯物提供科學依據.由於生物學研究普遍存在的個體差異,要取得精確可靠的實驗結論必須進行科學的實驗設計,因此必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重復:
「重復」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良好的重復穩定性(或稱重現性)和足夠的重復數,兩者含意不同又緊密聯系.有了足夠的重復數才會取得較高的重現性,為了得到統計學所要求的重現性,必須選擇相應的適當的重復數.
統計學中的顯著性檢驗規定的P<0.05及P<0.01反映了重現性的高低;「P」表示不能重現的概率.在已達到良好的重現性的條件下,如果P值相同,重復數越多的實驗,其價值越小.它說明實驗誤差波動太大,或是兩葯的均數相差太小.前者提示實驗方法應予改進,後者提示兩葯葯效的差別沒有臨床意義.可見,靠增加實驗例數來提高重現性是有一定限度的.
1.1 實驗重復數的質量
除了重復數的數量問題外,還應重視重復數的質量問題.要盡量採用精密、准確的實驗方法,以減少實驗誤差.同時應保證每次重復都是在同等情況下進行.即實驗時間、地點、條件,動物品系、批次,葯品廠商、批號,臨床病情的構成比或動物病理模型的輕重分布應當相同.質量不高的重復,不僅浪費人力和物力,有時還會導致錯誤的結論.
1.2 葯理實驗設計中的例數問題
實驗結論的重現性與可靠性同實驗例數有關,實驗質量越高、誤差越小,所需例數越少,但最少也不能少於「基本例數」.
實驗動物的基本例數
(1)小動物(小鼠、大鼠、魚、蛙):計量資料每組10例,計數資料每組30例.
(2)中動物(兔、豚鼠):計量資料每組6例,計數資料每組20例.
(3)大動物(犬、貓、猴、羊):計量計數資料每組5例,計數資料每組10例.
2、隨機:
「隨機」指每個實驗對象在接受處理(用葯、化驗、分組、抽樣等等)時,都有相等的機會,隨機遇而定.隨機可減輕主觀因素的干擾,減少或避免偏性誤差,是實驗設計中的重要原則之一.
隨機抽樣的方案有以下幾種:
2.1 單純隨機
所有個體(病人或動物)完全按隨機原則(隨機數字表或抽簽)抽樣分配.本法雖然做到絕對隨機,但在例數不多時,往往難以保證各組中性別、年齡、病情輕重等的構成比基本一致,在葯理實驗中較少應用.
2.2 均衡隨機
又稱分層隨機.首先將易於控制且對實驗影響較大的因素作為分層指標,人為地使各組在這些指標上達到均衡一致.再按隨機原則將各個體分配到各組.使各組在性別、年齡、病情輕重等的構成比上基本一致.該法在葯理學實驗中常用,如先將同一批次動物(種屬、年齡相同)按性別分為2大組,雌雄動物總數應當相同(雌雄各半).每大組動物再分別按體重分籠,先從體重輕的籠中逐一抓取動物,按循環分組發分別放入各組的籠中,待該體重動物分配完畢後,從體重次輕的籠中繼續抓取動物分組,…… 直至體重最重的籠中動物分配完畢. 2.3 均衡順序隨機
該法主要用於臨床或動物病理模型的抽樣分組.即對病情、性別、年齡等重要因素進行均衡處理,其他次要因素則僅作記錄,不作分組依據.先根據主要因素畫一個分層表,然後根據病人就診順序依次按均衡的層次交替進行分組.例如准備將病情及性別加以均衡的臨床試驗分組情況見下表(病人總數22人),最後分組結果達到在病情及性別基本均衡.
均衡順序隨機分組表
Balance ordering random grouping
均衡層次 開始組別 按就診順序分層交替分為A,B組 共計Total
Balance degree Group No.1 Grouped alternately as clinical ordering to A and B A B
病重 男(M) A 1A,2B,3A,4B,5A,6B,11A,13B 4 4
Bad 女(F) B 7B,15A,16B,17A,18B 2 3
病輕 男(M) B 8B,9A,10B,19A,20B,22A 3 3
Mild 女(F) A 12A,14B,21A 2 1
3、對照:
「對照」是比較的基礎,沒有對照就沒有比較,沒有鑒別.對照組的類型很多,將在後面加以介紹.對照應符合「齊同可比」的原則,除了要研究的因素(如用葯)外,對照組的其他一切條件應與給葯組完全相同,才具有可比性.
3.1 分組的類型
3.1.1 陰性對照組 即不含研究中處理因素(用葯)的對照,應產生陰性結果.
(1)空白對照:不給任何處理的對照,多用於給葯前後對比,兩組對比時較為少用.
(2)假處理對照:經過除用葯外的其它一切相同處理(麻醉、注射、手術等),所用注射液體在pH、滲透壓、溶媒等均與用葯組相同,可比性好,兩組對比時常用.
(3)安慰劑對照:用於臨床研究,採用外形、氣味相同,但不含主葯(改用乳糖或澱粉)的制劑作對照組葯物,以排除病人的心理因素的影響.
3.1.2 陽性對照組:採用已肯定療效的葯物作為對照,應產生陽性結果.如果沒有陽性結果出現,說明實驗方法有待改進.
(1)標准品對照:採用標准葯物或典型葯物作為對照,以提供對比標准,便於評定葯物效價.
(2)弱陽性對照:採用療效不夠理想的傳統療法或老葯作為對照,可代替安慰劑使用.
3.1.3 實驗用葯組
(1)不同劑量:可闡明量-效關系,證明療效確由葯物引起;還可避免因劑量選擇不當而錯誤淘汰有價值的新葯.一般採用3~5個劑量組,離體平滑肌實驗組間劑量比為10,整體臟器活動為3.16或2, 整體效應為1.78或1.41.
(2)不同制劑:將提取的各種有效組分、不同提取部分或不同方式提取的產物,同時進行葯效對比,以了解哪種最為有效.
(3)不同組合:用於分析葯物間的相互作用,多採用正交設計法安排組合方式.
3.2 對比的性質
3.2.1 自身對比:又稱同體對比、前後對比,為同一個體用葯前後、或身體左右側用葯的對比.可大幅度較少個體差異,但要注意前後兩次機體狀況是否有自然變異.
3.2.2 配對對比:採用同種、同窩、同性別、同體重的動物,一一配對.可減實驗誤差,提高實驗效率,但要注意不可濫用.
3.2.3 組間對比:葯理實驗中應用最廣的對比.注意非用葯因素要盡可能一致,以減少誤差.
下面幾種對比是對比的特殊情況.
3.2.4 交叉對比:同一個體前後兩次分別接受甲乙兩葯治療.一組動物先用甲葯,後用乙葯,另一組動物先用乙葯,後用甲葯.兩次用葯期間可根據實驗性質休息一定時間,以避免前葯對後葯的影響.動物實驗或臨床研究中均可應用,主要適用於病程較長的疾病或病理模型.
3.2.5 歷史對比:利用個人既往經驗、過去的病歷記錄或歷史文獻資料作為對比.可比性差,除癌症、狂犬病等難治疾病外,最好不用.
3.2.6 雙盲對比:主要用於臨床研究,可減少醫師和病人兩方面的心理因素影響.實驗中病人和觀察病情的醫師都不知道誰是用葯組,誰是對照組.只有主持研究者保留名單,以決定具體治療措施和分析實驗結果.為新葯臨床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二、葯理實驗設計中的劑量問題
1、安全劑量的探索:
首先用小鼠作急性毒性實驗, 求出最大耐受量(或LD1). 然後按等效劑量的直接折演算法計算出實驗中所用動物的最大耐受量;取其1/3-1/5作為較安全的試用量.
2、劑量遞增方案:
對於非致死性毒性反應較明顯的葯物,可先採用較小的劑量(例如LD1的1/50)作預試,以策安全.試用後如未出現葯效,也無任何不良反應,可將葯物劑量遞增.每次增幅由100%遞減至30%左右,直至出現明顯葯效或產生明顯不良反應.具體方案見下表:
劑量遞增表:
The Increasing of dosage
實驗次數(Experiment N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劑量倍數(Dosage Times) 1 2 3.3 5 7 9 12 16 21 28 38 50
3、不同種屬動物間的劑量換算:
對於文獻中有在其它種屬動物使用劑量的葯物, 可通過劑量換算過渡到實驗需用動物上來.以往常用的標准動物的等效劑量折算系數法,簡便適用,但不宜用於體重不標準的動物.
不同種屬標准體重動物整體(只)劑量折算倍數K
Times(K)of Dosage Conversion Between Various Standard Weight Animals
動物種屬 小鼠 大鼠 豚鼠 兔 貓 猴 犬 人
Animal sorts mouse rat cavy rabbit cat monkey dog human
小鼠mouse(20g) 1 7.0 12.25 27.8 29.7 64.0 124 388
大鼠rat(200g) 0.14 1 1.74 3.9 4.2 9.2 17.8 56.0
豚鼠cavy(400g) 0.08 0.57 1 2.25 2.4 5.2 9.2 31.5
兔rabbit(1.5kg) 0.04 0.25 0.44 1 1.08 2.4 4.5 14.2
貓cat(2.0kg) 0.03 0.23 0.41 0.92 1 2.2 4.1 13.0
猴monkey(4.0kg) 0.016 0.11 0.19 0.42 0.45 1 1.9 6.1
犬dog(12kg) 0.008 0.06 0.10 0.22 0.23 0.52 1 3.1
人human(70kg) 0.0025 0.018 0.031 0.07 0.078 0.16 0.32 1
整體動物劑量(Dosage of a whole animal): DB = DA×KB/KA
現介紹一種對任何體重動物都適用的「等效劑量直接折演算法」:後面的表列出了不同動物的公斤體重劑量折算的有關系數和標准體重整體劑量折算倍數,供計算時使用.
不同種屬動物單位體重(kg)劑量折算系數
動物種屬 小鼠 大鼠 豚鼠 兔 貓 猴 犬 人
劑量折算系數K 1 0.71 0.62 0.37 0.30 0.32 0.21 0.11
動物體型系數R 0.059 0.09 0.099 0.093 0.082 0.111 0.104 0.1
標准體重(kg) 0.02 0.2 0.4 1.5 2 4 12 70
標准體重動物: DB = DA×KB/KA
非標准體重動物: DB = DA×RB/RA×(WA/WB)1/3
三、葯理實驗設計中的預試問題
在正式實驗前應充分重視預實驗的重要性,它可大大提高實驗的效率,避免盲目性.通過預試應建立並改進實驗方法、選擇最佳實驗對象、條件及指標.通過預試應對於干擾實驗的因素有明確的了解.通過預試應盡可能提高實驗的穩定性和靈敏性.
1、實驗的穩定性及其選擇
實驗穩定性通常可用同一樣本重復實驗結果的變異系數CV表示:CV=SD / X
實驗變異系數小於0.05表示穩定性好, 大於0.2 則表示波動太大, 需改進實驗方法.葯理實驗中可利用CV的測定選擇適當的動物模型.
2、實驗的靈敏性及其選擇
用葯劑量稍有變化,反應強度即出現明顯差異,說明靈敏度較高.靈敏度可用因變系數C.C.表示:C.C.=|(R1-R2)/(log D1-log D2)|
式中R1、R2為反應強度,D1、D2為相應的葯物劑量.
葯理實驗中可利用CV和C.C.的測定選擇最佳的實驗動物、實驗臟器或實驗條件.
3、預試的任務及預試結果的意義
預試中應有計劃地查明與保證正式實驗成功有關的各種重要信息, 如: 動物品種、臟器類型、實驗條件、實驗方法、葯物用量、觀察指標等等.用於預試所得數據是在逐步改進的過程中陸續收集的,時間差異較大,一般不宜將預試結果並入正式實驗結果.
通過預備實驗,可擬出實驗記錄的內容,以保證正式實驗能有條理、按順序進行,不致遺漏重要的觀察項目,便於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實驗記錄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1)實驗標本的條件:如動物的種類、來源、體重、性別、編號等.
(2)實驗葯物的情況:如葯物的來源、批號、劑型、濃度、劑量及給葯途徑等.
(3)實驗的環境條件:如實驗日期、時間、溫度、濕度等.
(4)實驗進度、步驟及方法的詳細記錄.
(5)觀察指標的變化情況:包括原始記錄和相關描記圖紙或照片.
(6)資料整理、數據統計分析及其結果.
(7)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措施,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每次實驗都必須隨時記錄,每一階段結束時,都要對及時進行分析結果、整理數據,並畫出必要的統計圖表,作出結論,寫出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