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藤壺與鵝頸藤壺有什麼區別
單從名字上來看,藤壺與鵝頸藤壺相似,但實際上兩者是不同的物種。毫無疑問,對於海洋生物來說,藤壺著實不招人待見;但鵝頸藤壺則不同,其典型代表狗爪螺,是人們比較喜歡的一款美食。那麼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呢?編者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講到這里,想必大家隊鵝頸藤壺,還有藤壺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認知,不知大家如何看待者兩種東西?歡迎在下方留下您的看法。
Ⅱ 這叫什麼海鮮
藤壺(拉丁學名:Balanus)是附著在海邊岩石上的一簇簇灰白色、有石灰質外殼的節肢動物。它的形狀有點像馬的牙齒,所以生活在海邊的人們常叫它「馬牙」。
鵝頸藤壺(2張)
在海岸邊我們所看到的藤壺外型,一般分為兩種:一是鵝頸型藤壺,它們經由一個不同長度、呈圓柱型的莖,附著在硬物上;另一種是圓椎型藤壺,它的外殼由復雜石灰質所組成,看上去像座火山縮小的外型。以上這兩種型式的藤壺開孔部,都有一個由許多小骨片所形成活動殼蓋,當水流經過孔部時,殼蓋會打開,會由裡面伸出呈羽狀的觸手,有4片由背板及盾板組成的活動殼板,由肌肉牽動開合,藤濾食水中的浮游生物,等到退潮後,殼蓋會緊緊地閉起,以防止體內的水份流失,及防禦其它生物的侵擾。雖然藤壺有很堅硬的外殼保護,但海中的海星、海螺,及天上的海鷗,都會把它視為攝食對象。
生活周期
編輯
藤壺的生活周期是由浮游性的幼體與固著性的成體時期所組成。雖然藤壺的成體無法移動,但是它們的幼生可以。這些幼生其實非常活躍,藤壺生活周期中這兩個階段區分地非常清楚。浮游性的幼生階段,先是在水體中漂浮或游泳,接著,在幼生的後期,尋找到合適的地點之後,便著生固定,成為不能移動的成體。絕大多數的藤壺幼生,必須經過7個階段的變態才能成為成體;其中前6個階段為「無節階段」(無節幼生naupliar larvae),最後一個階段為「腺介階段」 (腺介幼生cyprids)。無節幼生具有三對泳肢,多數以矽藻之類的植物性浮游生物為食。有些種類的無節幼生則是儲存大量的脂質,在發育的過程中無須進食。腺介幼生為不用進食之階段,它們具有像軟體動物一般的兩片硬殼或甲殼以保護其柔軟的身體;同樣地,它們具有6對足狀的附肢用來游泳,2對觸須及尾肢用來搜尋及選擇合適的地點以便長久固著。觸須上具有「附著盤」以便幼生能固著在底質表面。但錯誤的選擇有可能招致大禍,因此觸須上有許多稱為剛毛的器官,能夠在它們黏牢自己之前,先感應周遭自然界的化學物質,以及底質表面的物理結構。尾肢同樣能感應底質結構,環境之中有許多化學物質的訊息,能提供腺介幼生找出適當的著生地點。藤壺的腺介幼生能夠感應同種的成體或與該種經常共棲的藻類所釋放出來的化學訊息,幫助藤壺決定哪裡是適合居住的地點。在選定地點之後,腺介幼生開始從附著盤分泌一種獨特的黏著物質,能將自己牢牢地附著住,准備過一輩子的生活。固著後幼生變態成稚蟲,接著長出殼口的蓋板,然後蟲體旋轉90°並拋棄它們的兩片甲殼,6對泳肢則轉變為藤壺成體的蔓足。經過一次變態後藤壺成為稚體,此時雖然不能再移動,但它們開始成長。藤壺經由重復地脫殼而長大,脫掉身體的表皮或甲殼後,它們可以持續增大自己的體型,而體殼也可以經由鈣質持續地分泌補充體殼基部與各部位的骨板而增大。
編輯
溫嶺人吃藤壺一般都是清水氽湯鮮吃,其法很簡單,放點姜芽,放點鹽,將水燒開了,再放入藤壺燒開就可以了,其味鮮美可口,無須再放味精,撒點蔥花,則色香味俱全。當然,也可以「重鹽腌之,能久藏」,腌了吃,味道各有千秋,也可鮮吃。
藤壺最好鮮吃。島上最經典的吃法就是,一敲回來即連湯帶水裝盤來個隔水清燉,我們叫「燉觸」。除撒一丁點鹽外,無需任何調料,以保持它的原汁原味。燉熟揭鍋,會發現盤子比之前滿了些許——一層富含蛋白質的似蛋花又像豆腐花的物質被蒸了出來,厚厚地聚積在色澤白嫩、肉質細膩的藤壺肉周邊,同時,藤壺特有的鮮香撲鼻而來。
將雞蛋打散加少量黃酒放入洗凈的藤壺中清蒸,這便是具有健胃止酸功效的藤壺蒸蛋。藤壺的鮮甜夾雜了黃酒的醇和,輕輕一聞就足以讓人食慾大動欲罷不能,吃過一次後更是念念不忘。藤壺比一般的海鮮更難保鮮,即便放進冰箱,不出兩日便不再肥美,原有的風味盪然無存。幸好,智慧的島上人民發明了「醉觸」。「醉觸」分為生醉和熟醉,生醉即把新鮮的生藤壺洗凈,放進玻璃瓶,倒入黃酒,再加少量的白糖和鹽,密封數日後食用。若把新鮮生藤壺換成氽水後的半熟藤壺,那就是熟醉了。生醉比熟醉可保存得更久,風味也更原始,下酒下飯都是上選。
Ⅲ 鵝頸藤壺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海鮮之一,為何鵝頸藤壺這么貴
因為鵝頸藤壺本身比較稀少,它們生長在危險的懸崖峭壁,捕撈困難,所以價格非常昂貴。人們把鵝頸藤壺描比喻成“來自地獄的美食”,這主要是因為鵝頸藤壺長相奇怪,就如同鬼手一般。不過中國人卻不這樣想,因為鵝頸藤壺看上去如同狗爪一般,所以又被國人稱為“狗爪螺”。鵝頸藤壺的價格非常昂貴,幾乎達到上千元一斤,很多人並不理解,為什麼這個長相奇怪的食物會這么貴呢?難道它真的有什麼過人之處嗎?
三、味道鮮美
藤壺是一種非常可惡的生物,她們經常會寄生在海洋動物身上,給它們造成傷害甚至滅頂之災。不過鵝頸藤壺卻是眾多藤壺當中的另類,它的味道異常鮮美,吃完之後讓人難以忘懷。鵝頸藤壺在冬季是最肥美的,長度大約在兩三寸左右,每一根大約有拇指粗。想要品嘗到最原始的美味,就一定要採用最簡單的方法,只需要稍微加一些鹽和姜把鵝頸藤壺煮熟,就可以開始享受美味了,千萬不要加過多調料。
Ⅳ 鵝頸藤壺號稱「來自地獄的海鮮」,在以前本來是很常見到的食物,為什麼現在會有如此的稱呼
鵝頸藤壺在中國被稱為狗爪螺,是藤壺類生物。又名海雞腳,有「來自地獄的海鮮」之稱,生活在海流交換較為頻繁的島嶼礁石縫隙里,它的生長環境對水質要求很高,微量元素高,味道鮮甜。它是西班牙以及其他歐洲人都為之瘋狂的美食,這種生物長十五公分,長桿狀鵝頸藤壺。
頭部呈長柄狀附著在基部底上的藤壺類甲殼動物,具白色鈣質骨板,骨板開口邊緣為橙色。終日不斷伸縮其褐色的羽笆狀附肢,以捕食浮游生物為生。常附生在浮木或其它物體上。
每天因為獲取鵝頸藤壺而死亡的人都有,因此,也是有「來自地獄的海鮮」之稱。鵝頸藤壺這種生物生存的海域,對海水的條件也是有極高的要求,想要人工養殖,代價也是極高的,而且鵝頸藤壺的繁殖力度也不是特別的快速,我們一般看到的密密麻麻的鵝頸藤壺,都是經過數年才會產生的。
Ⅳ 鵝頸藤壺做好的圖片 鵝頸藤壺怎麼吃 鵝頸藤壺做法
一種藤壺,可能是鵝頸藤壺。
Ⅵ 很多海洋生物為什麼最討厭的生物是鵝頸藤壺
很多人可能都聽過一種很多歐洲人都十分喜愛的美食,鵝頸藤壺。但其實,很多海洋生物卻很“討厭”鵝頸藤壺,當然,討厭只是一種擬人的說法,鵝頸藤壺的寄生會對它的寄主也就是其他海洋生物的生活造成影響,所以說鵝頸藤壺,或者整個藤壺屬類,都是海洋生物“討厭”的生物之一。
藤壺的大量繁殖其實有很大的危害,它依附在船上會讓船對燃料的消耗增加,依附在海上一些建築則會加大建築的負荷,降低建築的抗風浪能力。藤壺依附在不同地方會有不同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對藤壺進行防治,可以採用的方法有化學,生物和物理方法。
Ⅶ 鵝頸藤壺為什麼叫來自地獄的海鮮
這是鵝頸藤壺。
鵝頸藤壺在中國被稱為狗爪螺,是藤壺類生物。又名海雞腳,有「來自地獄的海鮮」之稱,生活在海流交換較為頻繁的島嶼礁石縫隙里,它的生長環境對水質要求很高,微量元素高,味道鮮甜。
6張
鵝頸藤壺
它是西班牙以及其他歐洲人都為之瘋狂的美食,這種生物長十五公分,長桿狀鵝頸藤壺。
頭部呈長柄狀附著在基部底上的藤壺類甲殼動物,具白色鈣質骨板,骨板開口邊緣為橙色。終日不斷伸縮其褐色的羽笆狀附肢,以捕食浮游生物為生。常附生在浮木或其它物體上。
Ⅷ 鵝頸藤壺吃什麼部位
鵝頸藤壺外形較奇特,被稱為「來自地獄的海鮮」,雖然外形復雜,但肉質很好取,全都集中在中間位置,從把柄位置打開即可看到鵝頸藤壺肉,然後用手將其抽出來即可食用,鵝頸藤壺中含有大量優質蛋白、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營養成分,食用後對身體極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