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各種注射法的名稱和進針角度
一、皮內注射法(ID) 皮內注射法是將小量葯液注入表皮與真皮之間的方法。 (一)目的 1.用於各種葯物過敏試驗,以觀察局部反應。 2.預防接種。 3.局部麻醉的先驅步驟。 (二)部位 1.皮膚試驗 取前臂內側下段。因該處皮膚較薄,皮色較淡,易於注射和辨認。 2.預防接種 常選用三角肌下緣部位注射,如卡介苗、百日咳疫苗等。 (三)用物 注射盤內放無菌1ml注射器和4.5~5 號針頭,按醫囑備葯液。 (四)操作方法 1.將用物備齊攜至床邊,核對,向病人解釋,以取得合作。做皮試前,應詳細詢問有無過敏史,如對需要注射的葯液有過敏史,則不能作皮試,應和醫生取得聯系,更換其他葯物後再作試驗。 2.用1ml注射器及針頭,抽取葯液,排盡空氣。 3.選前臂掌側(或三角肌下緣部位),用70%酒精棉簽消毒皮膚待干,左手綳緊皮膚,右手持注射器,使針頭斜面向上,和皮膚呈5度至15度刺入皮內(圖10-5)。 4.待針頭斜面進入皮內後,放平注射器,注入葯液0.1ml, 葯量要准確,使局部形成一圓形隆起的皮丘,皮膚變白,毛孔變大。 5.注射完畢,迅速拔出針頭,切勿按揉,清理用物,按時觀察反應。 圖10-5皮內注射法 6.如需作對照試驗,用另一注射器和針頭,在另一前臂的相同部位,注入0.1ml等滲鹽水20分鍾後,對照觀察反應。 (五)注意事項 皮膚消毒忌用碘酊,進針勿過深,拔針不按壓,以免影響結果的觀察。
二、皮下注射法(H) 皮下注射法是將小量葯液注入皮下組織的方法。 (一)目的 1.需迅速達到葯效、不能或不宜經口服給葯時採用。如胰島素口服在胃腸道內易被消化酶破壞,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局部麻醉用葯或術前供葯。 3.預防接種。 (二)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緣、上臂外側、腹部、後背及大腿外側方(圖10-6)。 圖10-6皮下注射部位 (三)用物 注射盤內無菌1-2m注射器和5.5~6號針頭,按醫囑備葯液。 (四)操作方法 1.將用物備齊攜至床邊,核對,向病人解釋,以取得合作。選擇注射部位,用2%碘酊和70%酒精進行皮膚消毒,待干。 2.將葯液吸入注射器,排盡空氣,左手綳緊皮膚,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針栓,針頭斜面向上和皮膚呈30度到40度角,過瘦者可捏起注射部位(圖10-7),迅速刺入針頭的三分之二,放開左手固定針栓,抽吸無回血,即可推注葯液。 3.注射完畢,用消毒棉簽輕按針刺處,快速拔針,清理用物。 (五)注意事項 1.針頭刺入角度不宜大於45度,以免刺入肌層。 2.盡量避免應用對皮膚有刺激作用的葯物作皮下注射。 3.經常注射者,應更換部位,輪流注射。 4.注射少於1ml的葯液,必須用1ml注射器,以保證注入葯液劑量准確。 圖10-7皮下注射法
三、肌內注射法(IM 或im) 肌內注射法是將葯液注入肌肉組織的方法 . (一)目的 1.和皮下注射同,注射刺激性較強或葯量較大的葯物。 2.不宜或不能作靜脈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發生療效者。 (二)部位 應選擇肌肉較厚,離大神經、大血管較遠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為最常用,其次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側及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1)十字法。以臀裂頂點向左或右一側劃一水平線,從服務員骼嵴最高點作一垂直平分線,將臀部分為4個象限,其外上象限並避開內角(從髂後上棘至大轉子連線),即為注射區(圖10-8)。 (2)聯線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線的外上三分之一處為注射部位(圖10-8)。 圖10-8臀大肌肌內注射定位法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別置於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緣處,這樣骼嵴、食指、中指便構成一個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與中指間構成的角內。此處血管、神經較少,且脂肪組織也較薄,故被廣泛使用。 (2)以髂前上棘外側三橫指處(以病人自體手指寬度)為標准。 為使臀部肌肉鬆弛,可取以下各種體位。 側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彎曲。 俯卧位:足尖相對, 足跟分開。 坐位: 坐位椅要稍高,便於操作。 3.股外側肌注射部位為大腿中段外側,位於膝上10cm,髖關節下10cm處約7.5cm寬。此區大血管、神經干很少通過,部位較廣,適用於多次注射者 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為上臂外側自肩峰下2-3指,此處肌肉分布較臀部少,只能作少劑量注射。 三角肌九區劃分法;把三角肌的長度和寬度中線都均分為三等分,使三角肌成為九個區,分別為三角肌上、中、下1/3部的前、中、後區。 1.三角肌的上1/3部的前、中、後區為三角肌肌內注射的絕對安全區。 2.三角肌的中1/3部的前、中、區為相對安全區。 3.三角肌的中、下1/3部的後區深面,因有橈神經通過,為三角肌注射的危險區。 4.三角肌的下1/3部的前、中區因肌肉太薄不能作肌內注射。 (三)用物 注射盤內無菌注射器2-5ml,針頭6-6.5號,按醫囑備葯液。 (四)操作方法 1.將用物備齊攜至床邊、核對,解釋,以取得合作,協助病人取適當體位。 2.用2%碘酊和70%酒精消毒皮膚,待干。 3.吸取葯液排盡空氣,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綳緊皮膚,右手持針,如握筆姿勢,以中指固定針栓,針頭與注射部位呈90度,快速刺入肌肉內。一般約進針2.5~3cm(消瘦者及兒童酌減)。 4.松開左手,抽動活塞,如無回血,固定針頭,注入葯物。注射畢以消毒棉簽按壓進針點,快速拔針。 5.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五)注意事項 1.切勿把針梗全部刺入,以防針梗從根部折斷。 2.兩種葯液同時注射時,要注意配伍禁忌;需長期作肌肉注射者,注射部位應交替更換,避免硬結的發生。 3.兩歲以下嬰幼兒不宜選用臀大肌注射,因有損傷坐骨神經的危險,幼兒在未能獨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發育不好,應選用臀中肌、臀小肌處注射 (六)病區內集中進行肌內注射 1.在同時間內為多數病人作肌內注射時,可將用物、葯物注射本放於治療車上,治療車下層放一盆消毒液和治療碗,內襯紗布,以收集用過的注射器及針頭,然後推車到病房,按病床順序邊吸葯,邊注射。 2.在同一時間內為多數病人作肌內注射時,需准備集體用的治療盤,內放無菌巾、注射器及針頭、葯物,治療碗一隻,內放消毒液紗布。 3.操作方法 (1)治療盤上鋪無菌治療巾(雙層)。 (2)核對大、小注射卡,將小卡按床號固定在治療盤內,准備葯物。 (3)吸取葯液,套上安瓿,放在無菌治療盤內,使活塞柄對准小注射卡,最後蓋上無菌治療巾備用。 (4)按床號順序核對,向病人解釋後注射。在另一病人注射前,用消毒液的紗布擦拭雙手後,再行注射。
四、靜脈注射法(IV或iv) 靜脈注射法是將葯液注入靜脈的方法。 (一)目的 1.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內注射,需迅速發生葯效時,可採用靜脈注射法。 2.葯物因濃度高、刺激性大、量多而不宜採取其它注射方法。 3.作診斷、試驗檢查時,由靜脈注入葯物,如為肝、腎、膽囊等X線攝片。 4.輸液和輸血。 5.用於靜脈營養治療。 (二)部位 常用的有肘窩的貴要靜脈、正中靜脈、頭靜脈,或手背、足背、踝部等處淺靜脈。 (三)用物 注射盤內無菌注射器(根據葯液量選用),針頭6.2-7號或頭皮針,止血帶,治療巾或一次性紙巾。按醫囑備葯物。 (四)操作方法 1.將備齊用物攜至床邊,核對,向病人解釋,以取得合作。 2.用注射器吸取葯液,排盡空氣,套上安瓿。 3.選擇合適靜脈,以手指探明靜脈方向及深淺,在穿刺部位的肢體下墊治療巾或紙巾,在穿刺部位的上方(近心端)約6cm處扎緊止血帶,用2%碘酊消毒皮膚,待干後以70%酒精脫碘,囑病人握拳,使靜脈充盈。 4.穿刺時,以左手拇指綳緊靜脈下端皮膚,使其固定,右手持注射器,針頭斜面向上,針頭和皮膚呈20度角,由靜脈上方或側方刺入皮下,再沿靜脈方向潛行刺入。 5.見回血,證實針頭已入靜脈,可再順靜脈進針少許,松開止血帶,囑病人松拳,固定針頭,緩慢注入葯液。 6.在注射過程中,若局部腫脹疼痛, 提示針頭滑出靜脈,應拔出針頭更換部位,重新注射。 7.注射畢,以消毒棉簽按壓穿刺點,迅速拔出針頭,囑病人屈肘按壓片刻。清理用物。 8.注意事項 (1)注射時應選擇粗直、彈性好、不易滑動的靜脈。如需長期靜脈給葯者,應由遠心端到近心端進行注射。 (2)根據病情及葯物性質,掌握注入葯液的速度,並隨時聽取病人的主訴,觀察體征及其病情變化。 (3)對組織有強烈刺激的葯物,注射前應先作穿刺,注入少量等滲鹽水,證實針頭確在血管內,再推注葯物,以防葯液外溢於組織內而發生壞死。 9.靜脈注射常見失敗的原因。 (1)針頭斜面一半在血管內,一半在血管外,回血斷斷續續,注葯時溢出至皮下,皮膚隆起,病人局部疼痛。 (2)針頭刺入較深,斜面一半穿破對側血管壁,見有回血,但推葯不暢,部分葯液溢出至深層組織。 (3)針頭刺入過深,穿透對側血管壁,葯物注入深部組織,有痛感,沒有血,如只推注少量葯液,局部不一定隆起。
五、股靜脈注射法 (一)目的 常用於急救時作加壓輸液、輸血或採集血標本。 (二)部位 股三角區,在髂前上棘和恥骨結節之間劃一聯線的中點為股動脈,股動脈內側0.5cm為股靜脈。 (三)用物 注射盤內10ml或20ml無菌乾燥注射器、紗布、試管。 (四)操作方法 1.病人平卧,下肢伸直略外展,局部常規消毒,待干。 2.術者消毒左手食指和中指,然後於股三角區捫股動脈搏動,或找髂前上棘和恥骨結節聯線中點的方法作股動脈定位,再消毒穿刺點及術者手指,並用左手手指加以固定。 3.右手持注射器,針頭和皮膚呈90度或45度角,在股動脈內側0.5cm處刺入,見抽出暗紅色血提示已達股靜脈,固定針頭,根據需要採取血標本或注射葯物。 4.抽血或注射畢,局部用無菌紗布加壓止血3-5分鍾,確認無出血,方可離開。清理用物。 (五)注意事項 (1)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防止感染。 (2)抽出為鮮紅色血液,即提示穿入股動脈,應立即拔出針頭,緊壓穿刺處5-10分鍾,直至無出血為至。 六、動脈穿刺注射法 (一)目的 作血液氣體分析; 重度休克,須經動脈輸入血液以增加有效血容量;施行某些特殊檢查(如腦血管造影);施行某些治療(注射抗癌葯物)。 (二)部位 採集血標本常用橈動脈與股動脈。橈動脈穿刺點位於前臂掌側腕關節上2cm、動脈搏動明顯處。股動脈穿刺點見前面。 (三)用物 注射盤內加無菌的5ml或10ml乾燥注射器,7號針頭及標本容器,手套。若作治療、檢查,另備葯液。 (四)操作方法 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常規消毒,范圍要廣泛,術者立於穿刺側,戴手套或用2%碘酊與70%乙醇消毒左手食指和中指,以固定欲穿刺的動脈,右手持注射器,在兩指間垂直或與動脈走向呈40度刺入動脈,見有鮮紅色回血,右手固定穿刺針的方向及深度,左手以最快的速度注射葯液或采血。操作完畢,迅速拔出針頭,局部加壓止血5-10分鍾。
② 臨床常用的給葯途徑有哪些
不同的給葯途徑能影響葯物的吸收速度,因而也影響葯物作用的快慢。個別葯物也因給葯途徑不同,甚至影響葯物作用的大小。鴨由於個體小,大都集約化飼養,其給葯方法不同於其他動物,因此,要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的給葯途徑。
(1)常用的給葯方法①經口給葯:此法適用於鴨群體小,在病重時不食不飲,必須逐只經口投葯,此法是用注射器或合適的膠管直接注入嗉囊。雖然操作費工費時,但劑量准確,效果可靠。
②注射給葯:葯物通過皮下、肌內和靜脈注射進入體內,其優點是劑量准確,效果可靠,常用於緊急治療。
③吸入給葯:氣體或揮發性葯物以及氣霧劑可用此法。其特點是作用快而短暫,且給葯方法簡便。此法常用於某些呼吸道疾病和大規模養鴨場氣霧免疫。
④體表用葯:主要是發揮葯物的局部作用,以治療皮膚損傷或消滅體表寄生蟲等。
⑤飲水給葯及混飼給葯:在集約化養鴨場,用於群體防治疾病時,飲水給葯及混飼給葯是常用的給葯方法。(2)注意事項①針對性用葯:不同疾病,用葯不一樣,要針對性地選擇葯物,不可濫用,否則會產生抗葯性。
②用葯拌料時混合要均勻:這樣才能使所有鴨吃到大致相等的葯物,防止個別鴨超量中毒。
③選擇適宜的劑量:劑量小,療效不可靠,且易導致耐葯菌株的產生;劑量大,既造成浪費,又會產生毒副反應和葯物殘留。
④合理的療程:一般3~5天為一療程,用葯時間過短,起不到徹底殺滅病菌的作用,用葯時間過長,同樣會造成浪費和殘留。
⑤注意休葯期:根據葯物殘留特性,在屠宰前要有足夠的時間停葯,以免葯物殘留於肉食品內。
③ 注射給葯有哪四種常用方法
1、內服給葯多數葯物可經內服給葯吸收,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腸。
2、注射給葯常用的注射給葯主要有靜脈、肌內和皮下注射。其他還包括關節內、結膜下腔和硬膜外注射等。快速靜注可立即產生葯效,並且可以控制用葯劑量;靜脈滴注是達到和維持穩態濃度的最佳技術,達到穩態濃度的時間還取決於葯物的消除速率。
3、呼吸道給葯氣體或揮發性液體麻醉葯和其他氣霧劑型葯物可通過呼吸道吸收。肺有很大表面積,血流量大,經肺的血流量約為全身10%~12%,肺泡細胞結構較薄,故葯物極易吸收。
4、皮膚給葯澆潑劑是經皮膚吸收的一種劑型,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葯物必須從制劑基質中溶解出來,然後穿過角質層和上皮細胞;二是由於通過被動擴散吸收,故葯物必須是脂溶性在該器官的濃度。
④ 常用注射方法有哪幾種
用注射方法給葯的優點是葯物吸收較快,比較完全,葯效出現的時間也較短,不能內服的病兔或腸道不能吸收的葯物都可採用注射法投葯。常用的注射方法有下列幾種:
(1)皮下注射法
注射部位可選擇耳根後部、股內側或腹中線兩邊,用70%酒精或2%碘酊棉球消毒術部,用左手食、拇、中三指將皮膚提起,使皮膚呈三角形,右手持注射器刺入皮下,然後放開左手,將葯液注入。
(2)肌肉注射法
注射部位應選擇在大腿內側肌肉豐滿、無大血管和神經處,先消毒後將針頭垂直刺入,回抽注射器活塞,無回血時,將葯液緩慢注入。油劑、水劑、混懸液均可採用此法,略有刺激性的葯物也可採用此法。但「914」、氯化鈣不能肌注,否則會發生潰瘍或壞死。
(3)靜脈注射法
一般常在耳外下緣靜脈處注射。注射部位用70%酒精棉球消毒,用手指彈動耳殼後立即用手指緊壓耳根,使血管充血,然後用注射器針頭在耳靜脈刺入,放開緊壓耳根的手指,回抽注射栓,如有回血後即可將葯液緩緩注入。如注射部位附近隆起或注射不進去或有阻力,表明針頭未刺進血管或離開血管,應重新注射。注射完畢拔出針頭,用消毒棉球緊壓針刺孔,以免出血。
(4)腹腔注射法
將兔仰卧保定,將後軀梢抬高,使腹腔腸管向前方移動,然後提起腹壁,消毒後將針頭刺入腹腔,回抽注射栓,檢查是否刺進臟器或血管,在准確斷定插入腹腔後,再固定針頭進行注射。
圖45 注射法
1.肌肉注射 2.靜脈注射 3.皮下注射
⑤ 各種注射法的比較表格
皮內注射法(ID):是將小劑量葯液射於表皮和真皮之間的方法。 目的:1.用於各種葯物過敏試驗。2.預防接種。 3.局部麻醉的先驅步驟。 部位:前臂掌側下段 皮下注射法(H):是將小劑量葯液注入皮下組織的方法。 目的:1.需迅速達到葯效及不能或不宜經口服給葯時採用。2.局部供葯。3.預防接種 部位:上臂三角肌下緣、上臂外側、腹部、後背、大腿外側 肌肉注射法(IM):是將葯液注入肌肉組織的方法。 目的:1.需迅速達到葯效且不能口服的葯物。2注射刺激性較強或葯量較大的葯物。3.使用不宜或不能靜脈注射的葯物,且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發生療效。 部位:臂大肌、臂中肌、臂小肌 靜脈注射法(IV):是自靜脈注入葯液的方法 目的:1.輸液或輸血。2.用於靜脈營養治療。3.注入葯物進行某些診斷性檢查。 部位:正中靜脈、頭靜脈、淺靜脈等 水針注射法:是將葯液注入到穴位內的一種操作技術,又稱穴位注射 目的:將葯物的葯理作用級針刺和葯物對穴位的滲透刺激作用結合在一起,發揮綜合療效。
⑥ 注射方法有哪些
注射途徑有以下幾種:①皮內注射。用量小,常用於各種過敏試驗、預防接種及局部麻醉。②皮下注射。常用於疫苗和菌苗的預防接種、局部麻醉及某些葯物的注射。有刺激性的葯物不宜皮下注射。對少數心功能不全或重度脫水的病人也可採用皮下輸液。③肌肉注射。可注射各種有刺激性的葯物。一般進針2.5~3cm。臀大肌使用最多,從臀裂頂點向左或右一側劃一水平線,然後從髂嵴最高點上作一垂直平分線,在外上方1/4處為注射部位。注射時肌肉放鬆,進針、拔針迅速,推葯緩慢可減輕痛苦。④靜脈注射。常用於急重病人,以求迅速發揮療效。除注入葯物外,也可注入造影劑以助診斷。靜脈注射對無菌技術要求較嚴格。⑤靜脈滴注。可用以輸入葯物、營養液、血液及其制劑,也可補充血容量,維持酸鹼和水電平衡等。為避免長時間輸液引起的淺靜脈栓塞,可以切或穿刺深靜脈後進行靜脈點滴,這樣可持續較長時間,避免每天穿刺。⑥動脈注射。將某種較濃的葯液和血液快速注入動脈血管,以達到快速補充血容量,抗休克,提高冠狀動脈灌流量和抗腫瘤的目的。可注入抗腫瘤葯,使葯物迅速完全到達腫瘤。注入透析液、吸附劑以治療腎功能衰竭、肝昏迷、高血脂症。也可將造影劑快速注入動脈做腦血管造影、脊髓動脈造影、腎動脈造影、左心或冠狀動脈造影。⑦心內注射。向心室腔內注入使心搏恢復的葯物。常與心臟按摩同時應用。有胸外和胸內(開胸後應用)兩種注入法。常用葯物有腎上腺素、普魯卡因醯胺、利多卡因、阿托品等。⑧體腔內注射。將葯物注入各體腔內進行治療。常用的有腦室內注射、鞘內注射、胸膜腔內注射、腹腔內注射、關節腔內注射等。
⑦ 四大注射的縮寫是什麼
IM(肌肉注射)
打在肌肉組織內,常用肌注部位為三角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側肌等。注射方式為常規消毒後,跟注射部位皮膚呈90度迅速進針,埋入針頭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回抽無回血緩推葯液,肌內注射發生療效時間比靜注發生的療效時間長,是所有注射方法中,除靜脈注射外,葯物顯效最快的途徑。
IV(靜脈注射)
打在靜脈裡面,凡便於穿刺,血流豐富,且離靜脈瓣較遠的靜脈均可用於靜脈注射。注射方式為常規消毒後,跟找到的血管呈15-20度角進入,見到回血後降低穿刺角度,緩慢注入葯液。靜脈注射是所有注射方法內,葯物發生療效最快的途徑。
IC(皮內注射)
它位於表皮和真皮之間。常用於前臂掌側的中部。它通常用於皮膚試驗(葯物過敏試驗),也是局部麻醉的前兆。注射方法為;與乙醇消毒後,皮膚穿刺到5度的角度或平行於皮膚,注入0.1毫升的液體,拔針時注射部位的皮膚角質層,形式,不擦後局部皮膚或按當地拔針。
如有葯物過敏試驗,15-20分鍾後觀察結果,並准備2ml注射器和鹽酸腎上腺素1枚。注射到皮膚內部不能用碘酊消毒,如果病人對乙醇過敏,可以換用生理鹽水消毒。
IH(皮下注射)
適用於皮下組織,常用於上臂三角肌下緣、腹部、大腿內側。常用於預防接種。注射方法(以上臂三角肌下緣注射為例,先對皮膚常規消毒,然後用注射器抽出好的液體並與皮膚以30-40度角快速刺穿,刺入針蒂1/3至2/3處,無血回泵,緩慢注射液體。
用棉球壓住針眼,迅速拔針。
(7)四種常用注射給葯方法擴展閱讀:
安全用葯警告
靜脈注射也帶來了新的安全問題。「靜脈注射也有其缺點。不良反應通常更嚴重,發生更頻繁。」「吊針」雖然純度很高,但仍難免存在不溶性小體,小體通過「吊針」終末過濾裝置進入人體,輕者引起血管局部循環障礙,引起血管栓塞。
重者可引起血管局部堵塞供血不足,導致組織缺氧,產生水腫和靜脈炎。更重要的是,異物可以從血管侵入組織。
安全用葯的四項原則是:安全性、有效性、經濟性和適用性。所以如果你可以口服葯物,最好不要注射,如果你可以肌肉注射,最好不要靜脈注射。盡量減少注射次數(如果有的話)和使用的組合類型。「醫生不要開過多的靜脈注射處方,病人對待治療要有客觀的態度,不要盲目求快。」
⑧ 葯物常用注射法有哪些
(1)劃痕法
在無菌操作下,用針頭將表皮劃破,使微量葯液進入皮內的方法。
用於預防接種或作葯物過敏試驗。
(2)皮內注射
是將少量葯液注入表皮和真皮之間的方法。
用於葯物過敏試驗、預防注射和局部麻醉的起始步驟。
(3)皮下注射
是將少量葯液注入皮下組織的方法。
用於不宜經口服給葯,要求在一定時間內發生葯效時,如各種菌苗、疫苗的預防接種和胰島素、腎上腺素、阿托品等葯物注射。
(4)肌內注射
是將少量葯液注入肌肉組織內的方法。人體肌肉組織有較豐富的毛細血管網。毛細血管壁是多孔的類脂質膜,葯物透過的速度較透過其他生物膜為快。自肌肉注射的葯物可通過毛細血管壁到達血液內,吸收較完全而生效迅速。
凡不宜採用口服或靜脈注射的葯物,且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發生療效者,適於肌內注射法給葯。
(5)靜脈注射
即自靜脈注入葯液的方法。
使全部葯物直接進入血液循環而迅速生效。臨床上常用於:急重症的治療;葯物口服、皮下或肌內注射,或需迅速發揮作用等情況;注入葯物作某些診斷檢查,如腎功能試驗、膽囊X線攝片檢查等。
由於靜脈給葯生效迅速,如葯物或劑量不對,即可導致嚴重的不良反應,甚至致命的結果。如操作不慎,還會給病人帶來局部甚至全身性感染的危險。因此,護理人員須認真查對,技術熟練,嚴格無菌技術操作,杜絕差錯事故以及防止感染的發生。
靜脈注射最常採用四肢淺靜脈,小兒多採用頭皮靜脈,此外,還可採用股靜脈。
(6)動脈注射
將葯液加壓輸入動脈,常用的動脈有股動脈、頸總動脈、鎖骨下動脈和橈動脈。
用於搶救重度休克,尤其是創傷性休克病人。通過動脈(通常為股動脈)加壓輸入高滲葡萄糖溶液及血液,增加冠狀動脈與頸動脈血液量,從而使心及腦部血流改善。通過心肌和腦部的直接灌注和反射機制使血壓回升;用於施行某些特殊檢查,如腦血管造影、下肢動脈造影等;用於經動脈注射抗癌葯物作區域性化療。如頭面部疾患採用頸總動脈,上肢疾患採用鎖骨下動脈,下肢疾患採用股動脈。
⑨ 常用的給葯途徑有哪些
(1)口服:絕大多數葯物進入胃腸道後,能為胃腸道粘膜所吸收。因此口服給葯是一種最常用的方法。其優點是服用方便、安全,要求的葯物制劑比較簡單,易為病人所接受。其缺點是葯物易受食物影響,並需經過胃的排空進入小腸後才被吸收,發揮作用慢。一般口服半小時後才顯效。有些葯物如腎上腺素、胰島素、青黴素6等口服後會被消化酶破壞。卡那黴素口服不易吸收。依米丁等口服刺激性太大,極易造成惡心、嘔吐,無法口服給葯。
(2)注射:其優點是劑量准確,作用快,但要求嚴格,要有特殊的給葯器械(注射器等),嚴格消毒以及不同的注射技術。它適用於病情嚴重或不能口服用葯的病人。常用的注射方法有如下幾種:①皮下注射:適用於劑量為:毫升以內而沒有刺激性的注射劑,比口服給葯吸收快而完全。注射後5~15分鍾即生效。②肌肉注射:葯量在10毫升以內。由於肌肉血管豐富,葯物的吸收比皮下更迅速完全。③靜脈注射或靜脈滴註:對注射用葯物要求澄明,無渾濁、沉澱,無異物和致熱原。油溶液和不能與血液混合的其他溶液或會引起溶血、凝血的物質,均不可採用靜脈給葯。為了使葯液在血液中維持較長時間或不斷補充大量液體,可採用靜脈滴注法。這就是平時所說的「打吊針」、「打點滴」、「輸液」等。此外還有鞘內注射、關節腔內注射,就是所說的「打封閉針」。
(3)舌下給葯:常用的有硝酸甘油、消心痛。異丙腎上腺素片等。
(4)直腸給葯:它比口服給葯吸收更快,如治療細菌性痢疾時,採用大蒜液灌腸。
(5)局部用葯:有塗擦、撒粉、噴霧、含漱、薰洗、滴人等。其優點是在用葯部位保持較高葯物濃度,產生局部作用。但應注意過敏反應的發生。此外還有皮下埋藏葯物等方法。
(6)霧化吸人:如用於治療哮喘的喘康速氣霧劑、舒喘靈氣霧劑等,作用快速,使用方便。
希望我的答案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⑩ 各種注射方式的縮寫
注射(英語:Injection),即打針,方式有皮內注射(intradermal injection)、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靜脈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靜脈輸液(intravenous infusion),以及骨內輸液(Intraosseous Infusion)等。
是一種利用注射器與針頭穿過皮膚,並將液體送入身體內的方法。是一種給葯途徑,注射所預期的作用位置,不一定是受注射的位置。
打針方法
IM(肌肉注射)
打在肌肉組織內,常用肌注部位為三角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側肌等。注射方式為常規消毒後,跟注射部位皮膚呈90度迅速進針,埋入針頭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回抽無回血緩推葯液,肌內注射發生療效時間比靜注發生的療效時間長,是所有注射方法中,除靜脈注射外,葯物顯效最快的途徑。
IV(靜脈注射)
打在靜脈裡面,凡便於穿刺,血流豐富,且離靜脈瓣較遠的靜脈均可用於靜脈注射。注射方式為常規消毒後,跟找到的血管呈15-20度角進入,見到回血後降低穿刺角度,緩慢注入葯液。靜脈注射是所有注射方法內,葯物發生療效最快的途徑。
IC(皮內注射)
打在表皮和真皮之間,常用部位為前臂掌側中段,通常用來作皮試(葯物過敏試驗),也是局部麻醉的前驅步驟。注射方式為;乙醇消毒後與皮膚呈5度角或平行刺入皮膚,注入葯液0·1ml,見注射部位皮膚形成皮丘後拔針,拔針後不要按揉局部皮膚,也不用按壓局部。
如做葯物過敏試驗,15-20分鍾後觀察結果,並准備2ml注射器及鹽酸腎上腺素一支。皮內注射不可用碘酊消毒,如患者對乙醇過敏,可換用生理鹽水消毒。
IH( 皮下注射 )
打在皮下組織,常用部位為上臂三角肌下緣,腹部,大腿內側等。常用於預防接種。注射方法(以上臂三角肌下緣注射為例,首先常規消毒皮膚,然後將抽吸好葯液的注射器與皮膚呈30-40度角快速刺入,刺入針梗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回抽無回血,緩慢注入葯液。
拔針,用棉球按壓針眼,迅速拔出針頭。
(10)四種常用注射給葯方法擴展閱讀
安全用葯警示
肌肉注射日漸冷落,靜脈注射盛行也帶來了新的安全用葯問題。「靜脈注射也有弊端,不良反應通常較重,發生頻率也比較高。」「吊針」雖然純度很高,可是仍然不能避免存在不溶性微粒,微粒通過「吊針」的終端過濾裝置進入人體,輕者造成血管局部循環障礙,引起血管栓塞。
重者可造成血管局部堵塞供血不足,並導致組織缺氧,產生水腫和靜脈炎。更嚴重的是異物還可從血管侵入組織。
安全用葯的四個原則是安全、有效、經濟、適用。因此能口服葯物,最好不採取注射的方法,能肌肉注射最好就不採用靜脈注射。即使必須注射的也應該盡量減少注射的次數,同時減少注射劑聯合使用的種類。「醫生不要濫開靜脈注射,患者具有客觀的治療態度,不要一味求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打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屁股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