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醫治療的方法有哪些
中醫的治療方法很多,但是歸納起來大體可分為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
汗法是運用各種發汗葯物組成方劑,來開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種方法。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人偶感寒涼,老年人往往提醒要喝碗薑糖水或酸辣湯,發一發汗,就不容易患感冒了。因為生薑或辣椒都是辛散之物,趁熱喝下去,可以擴張周圍小血管,刺激毛孔發汗,驅散體表寒邪。汗法的基本道理也是這樣。常用的方劑有桂枝湯、銀翅散等。
吐法是利用催吐葯引導病邪或有害物質從口涌吐而出的一種方法。吐法大都用於病情嚴重急迫,必須迅速吐出的積結實證。如痰涎壅塞、食停胃脘或誤食的毒物還在胃中,都急需用吐法救治。金元時代的大名醫張子和就很擅長這種治法,提倡「攻病三法」(汗、吐、下),喜用峻烈的瀉劑和吐劑。他在《儒門事親》一書中有記載:一位患風癇病的婦女,偶吃一種像蔥一樣的章,吐涎如膠,大約有一二斗,不想從此不再發病,而且身體也一天天健壯起來。張子和對這件事很重視,他走訪了許多人才知道這種像蔥一樣的草叫「憨蔥苗」,在《本草經》中稱「藜蘆苗」。從這件事以後,張子和認識了吐法的重要,高興地說,「亦偶得吐法耳」。
下法是運用瀉下葯物攻逐體內結滯(如宿食、水飲、瘀血等)的一種方法。這種治法可以排除蓄積,起到推陳出新的作用。《儒門事親·偶有所遇厥疾獲療記》中記載,有一次,張子和看見一個小孩因為誤吞銅鐵而患病,身體很瘦弱,足不勝身。那時正好是六七月份,淫雨不止,沒有木柴煮飯,小孩挨餓幾天。一天早晨,鄰居牛死了,煮牛肉葵菜飯吃,病孩乘機飽吃一頓。不久,覺腸中痛,泄注如傾,瀉下所誤吞的東西。張子和因而明白《內經》中所說的「肝苦急,食甘以緩之」的道理。因「牛肉、大棗、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寬緩腸胃。且腸中久空,又遇甘滑之物,此銅鐵所以下也」。張子和高興地說:「亦偶得瀉法耳。」
和法是通過調整人體機能,達到祛病除邪的目的一種方法。病邪既不在里,又不在表,或者氣血營衛不和,或者臟腑關系失調,採用汗、吐、下、溫、清、補、消都不適宜的,就可以採用和解的方法。目前許多中醫都用「加味逍遙丸」來治慢性肝炎,這種葯也是一種和劑。
溫法是用溫性或熱性葯物補益陽氣、驅除寒邪的一種治法。人們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胡椒、桂皮、生薑等,胃中常有一種燥熱的感覺,不僅食慾增加,消化旺盛,甚至整個身子都會有熱感,於是我們就說這類東西屬於熱葯。使用溫熱葯可以起到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溫經散寒等作用。
清法是用寒涼葯物以達到清熱作用的一種治療方法。人們在氣候酷熱、氣悶難忍的時候,常喜歡吹風納涼,冷飲冰水,目的是為了消除煩熱。由此推論,遇到內熱燔熾、煩渴神昏的病證,服用苦寒清涼葯物,也能達到清熱的作用。
補法是運用補葯補益人體氣血,增強體質,達到扶正祛邪作用的一種治法。補法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種種區別。醫聖張仲景用當歸羊肉湯治癒貧窮百姓的故事被傳為佳話。
消法是採用消食、化瘀、軟堅、化痰、化濕、利水等葯物,對慢性積聚脹滿進行漸消緩散而不傷正氣的一種治療方法。
中醫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對於上述八法的運用是相當靈活的。由於有不少病的情況相當復雜,往往不是單獨使用某法,而是把許多治療方法配合起來使用,如汗下並用、溫清並用、攻補並用、消補並用等等。除去「八法」之外,歷代醫家還提出了許多其他的治法,並且還創造了相當豐富的外治法。如熏蒸法、洗浴法、敷貼法、熨法、含漱法、塞法、摩擦法、撲粉法、起泡法、探吐法、導引法等。
中醫靈活運用八法以及其他方法治病的向時必須遵守一些原則。
第一條原則是治病必求於本。「本」,指的是疾病的本質。「必求於本」,是強調一定要透過錯綜復雜的現象,抓住疾病的實質,找出治療的關鍵。有些疾病的症狀往往是很復雜的,在一大堆頭緒紛亂的症狀中,不僅有主次本末、輕重緩急的區別,而且有時候還會出現某些假象。所以,中醫治病的時候首先要注意識別那些「真熱假寒」、「真寒假熱」、「至虛有盛候」(真虛假實)、「大實有贏狀」(真實假虛)的虛假證狀。否則寒熱不分,虛實不辨,以假當真,被表面現象所迷惑,非但治不好病,甚至會造成醫療事故。
第二條原則是扶正祛邪。中醫認為,一切病證都是正邪雙方力量的消長變化所造成的。「正」,指人體的抵抗力和修復能力;「邪」,指病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說,人體的正氣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犯;相反,受了病邪的侵犯,人體的正氣就要受到損傷。所以醫生治病的時候,一定要努力扶助人的正氣,增強人的體質,同時又要設法驅除病邪,以求邪去正復,使疾病朝著治癒的方面轉化。這一原則就叫做扶正祛邪。
在治病的時候,首先要看正邪雙方的盛衰情況,如果病邪顯著而正氣又不太虛,應以「祛邪」為主,如果正氣虛而病邪不盛,則應以「扶正」為主,如果正氣已虛而病邪又盛,就應該採用「扶正」和「祛邪」兼施的原則。但應該注意的是,扶助正氣不要造成「留邪」的惡果。有些人得了病,總喜歡服補葯,而庸醫也喜歡投人所好。結果往往「閉門留寇」,遺害很多。尤其是有些急性傳染病,發病急遽,如果正氣不很虛弱,更應該及時驅邪。另一種情況是祛邪不要傷害正氣。《紅樓夢》中的胡太醫就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在給睛雯治病的時候就犯了祛邪傷正的大忌。晴雯本來是偶感風寒的小病,可是胡大醫卻搬出了一大堆紫蘇、桔梗、防風、荊芥等解表葯,又用上了枳實、麻黃一類的猛峻葯物。這就難怪賈寶玉罵他「該死,該死」。賈寶玉說:「雖疏散,也不可太過。舊年我病了,卻是傷寒,內里飲食停滯……還禁不起麻黃、石膏、枳實等虎狼葯。我和你們(指丫環們)就如……那才開的白海棠似的。我禁不起的葯,你們哪裡禁得起?」
除上述原則外,還有正治反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原則,以及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原則等等。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醫治療的原則,始終貫徹了從整體出發,又聯系時間、地點和人的各種不同的情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精神。
2. 配伍的配伍方法
方劑配伍方法有多種,但七情配伍是中葯配伍的基本形式,君臣佐使是方劑配伍的主要規則。研究復方配伍的目的在於去除無效物質,優化組合處方,增效、減毒,擴大治療范圍,適應復雜病情,預防葯物中毒。主要有以下方法:
1.文獻理論研究方法 從經典配伍實例中獲得中葯復方配伍的規律性認識:如相須相使配伍,能增強葯效;相畏相殺配伍,可制約毒性;相惡相反配伍,可增毒減效等。已開始轉向應用主因子分析,聚類分析等統計方法對類方方證內涵或方劑配伍特徵予以研究,利用計算機技術對古今方劑進行邏輯處理,以客觀、更深入地認識方劑的配伍結構,從中醫證法方葯內在邏輯上揭示方劑配伍和運用規律。2.臨床驗證研究方法 即通過臨床的醫療實踐,考察葯物組成變化、葯物劑量變化與主治證、療效之間的關系。療效可靠的方劑,不僅要針對性強,恰中病情,還須立方嚴謹,用葯主次分明,要做到一點就必須善於巧妙配伍。如黃連配木香善治熱痢里急後重,配吳茱萸長於治肝火腹痛吞酸,配肉桂則治心腎不交之失眠。劑量是葯性的基礎,也是決定葯物配伍後發生葯效、葯性變化的重要因素。以當歸補血湯為例,文獻記載的當歸:黃芪之比除1∶5外,還有1∶6(《外科理例》),1∶4(《醫學心悟》、《時方歌括》),1∶3(《醫部全錄》),1∶2(《血證論》),2∶5(《東醫寶鑒》),3∶8(《醫學入門》),3∶10(《女科撮要》)。而臨床觀察顯示,當歸:黃芪為1∶2時偏於養血益氣,抗缺氧作用最為顯著;為1:1時偏於益氣活血兼養血,顯著增強紅細胞膜流動性。由此可見,不同劑量比例各有自己的作用優勢。
3.實驗研究方法 考察復方配伍、配比與化學成分、葯理效應變化之間的相互關系。
①化學研究方法 研究配伍或煎煮制備過程中化學成分所發生的量的變化和質的改變。如甘草酸具有抗過敏、抗炎作用,這與麻黃湯止咳平喘功效有密切關系。採用HPLC測定麻黃湯各葯分煎與合煎後甘草酸的含量發現,合煎後的分量>甘草單煎的分量。用HPLC法測定肉桂與黃連不同配比對黃連生物鹼含量的影響,發現肉桂的配比越大,黃連生物鹼的含量越少。中葯配伍後還會出現原單味葯不含有的成分。如單味的人參、麥冬、五味子在煎煮前均不含5-羥甲基-2-糖醛(5-HMF),單味五味子在煎煮後產生少量5-HMF,而當生脈散三味同煎或五味子、麥冬同煎時,產生大量的5-HMF,而5-HMF具有抗氧化和保護心血管的作用。
②葯理研究方法 研究不同配伍配比與葯理效應、協調作用、毒性之間的關系。鄢順琴等通過觀察枳實與白術不同比例配伍組方(2∶1;1∶1;1∶2)對胃腸排空推進作用的影響,發現不同配伍比例的枳術丸有不同程度的作用,以枳實與白術比例為1∶2時作用最明顯。說明枳術丸原方組方劑量配比關系的合理性,證明中葯配伍劑量的變化對中葯復方療效的影響很大。
3. 方劑最早的分類方法是什麼
方劑的分類,歷代醫家見仁見智,先後創立了多種分類方法,其中主要有「七方」說、病證分類法、祖方分類法、功用分類法、綜合分類法等。
一、「七方」說
「七方」說始於《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近而奇偶,制小其服;遠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這是「七方」說的最早記載。從《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述內容來分析,它是根據病邪的微甚、病位的表裡、病勢的輕重、體質的強弱以及治療的需要,概括地說明制方的方法,並不是為了方劑分類而設。至金·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中說:「制方之用,大、小、緩、急、奇、偶、復七方是也」,才明確提出「七方」的名稱,並將《內經》的「重」改為「復」,於是後人引申「七方」為最早的方劑分類法。成氏雖倡「七方」之說,但除了在分析方劑時有所引用外,其所著《傷寒明理論》中也未按「七方」分類。況且迄今為止,也未見到按「七方」分類的方書。由此可見,「七方」應當是古代的一種組方理論。
二、病證分類法
按病證分類的方書首推《五十二病方》,該書記載了52種疾病,醫方283首,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等科,但組方簡單,用量粗略,部分病名、葯名已無從查考,不具有臨床指導意義。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唐·王燾《外台秘要》、宋·王懷隱等《太平聖惠方》、明·朱楠《普濟方》、清·張璐《張氏醫通》、清·徐大椿的《蘭台軌范》等,均為病證分類的代表作。這種分類方法,便於臨床以病索方。
病證分類法還包括了以臟腑病證或以病因等分類方劑的不同方法,如《備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等都是以病證分類為基礎的相關方法結合的方書。
三、祖方(主方)分類法
明·施沛所編著的《祖劑》,選《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以及後世醫家的部分基礎方劑,冠以祖方,用以歸納其他同類方劑。清代《張氏醫通》除按病因、病證列方外,另編一卷《祖方》,選古方34首為主,各附衍化方若干首。這種分類方法,對歸納病機、治法共性的類方研究具有較好的作用,但往往不能推本溯源,始末不清。例如以宋代《局方》二陳湯為祖方,而將唐代《千金方》的溫膽湯反作附方。
四、功用(治法)分類法
方劑的功用與其所體現的治法是一致的,故以治法分類方劑的方法是由早期功用分類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熟的,這種方法始於「十劑」說。唐代陳藏器於《本草拾遺·條例》中提出「葯有宣、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十種」,並於「宣可去壅」、 「通可去滯」、「補可去弱」、「泄可去閉」、「輕可去實」、「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澀可去脫」、「燥可去濕」、「濕可去枯」之下,各舉數葯為例。可見陳氏所歸納的「十種」之說,原是針對葯物按功用分類的一種方法。宋·趙佶《聖濟經》於每種之後加一「劑」字,如《聖濟經·,審劑篇》雲:「故郁而不散為壅,以宣劑散之。」金·成無己《傷寒明理論》中說: 「制方之體,宣、通、補、泄、輕、重、滑、澀、燥、濕十劑是也。」至此方書中才有「十劑」這個名稱。但對十劑分類,還不足以完全概括臨床常用方葯,所以後世各家又有增益,如《本草衍義》於十劑外增加寒、熱二劑;明代繆仲淳增加升、降二劑。明·徐思鶴的《醫家全書》除十劑外,增加了調、和、解、利、寒、溫、暑、火、平、奪、安、緩、淡、清等,共為二十四劑。方書中除清·陳修園《時方歌括》載方108首是按上述十二劑分類外,其餘尚不多見。
明·張景岳鑒於「古方之散列於諸家者,既多且雜,或互見於各門,或彼此之重復」,因而「類為八陣,曰補、和、攻、散、寒、熱、固、因。」並在《景岳全書·新方八略引》中說:「補方之制,補其虛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攻其實也」;「用散者,散表證也」;「寒方之制,為清火也,為除熱也」;「熱方之制,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凡病有相同者,皆按證而用之,是謂因方」。張氏選集古方1516首,自製新方186首,皆按八陣分類。此外,為便於專科臨證運用,又另列婦人、小兒、痘疹、外科四大門類,作為補充。可見,張氏的八陣分類方法是對原有功用 (治法)分類方法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清·程鍾齡在《醫學心悟》中提出:「論治病之方,則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盡之」,明確提出了「以法統方」的思想,也是對治法分類方劑的理論總結。
五、綜合分類法
清·汪昂著《醫方集解》,開創了新的綜合分類法,既能體現以法統方,又能結合方劑功用和證治病因,並照顧到治有專科。分別為補養、發表、涌吐、攻里、表裡、和解、理氣、理血、祛風、祛寒、清暑、利濕、潤燥、瀉火、除痰、消導、收澀、殺蟲、明目、癰瘍、經產、救急等22類。這種分類法,概念清楚,提綱挈領,切合臨床,照顧面廣,被後世多數醫家所推崇,如清·吳儀洛的《成方切用》、清·張秉成的《成方便讀》都是借用汪氏的分類方法。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於方劑的分類,各有取義,繁簡不一。古今方書浩瀚,前人所累積的有效方劑,不盡其數。加之一方可以多用,一方常兼幾法,在整理歷代方劑時,如何使分類細而不犯繁瑣,簡而不致籠統或掛漏,還需要很好地研究總結。
本教材從有利於教學和臨床出發,遵循「以法統方」的原則,參考汪氏分類法,將下篇各論的內容分為解表、瀉下、和解、清熱、祛暑、溫里、補益、固澀、安神、開竅、理氣、理血、治風、治燥、祛濕、祛痰、消食、驅蟲、涌吐等共19章,並對其中內容較多的大章,再分為若干小節,盡可能做到法與方的統一,使之有綱有目,概念明確,條理清晰,便於學習和掌握,為臨床辨證論治和遣葯組方打好基礎。
4. 方劑學的學習方法
以中醫學術思想為基礎,以科學方法論為指導,以方劑為主要研究對象,這樣就能貫通整個方劑學了。
方劑學於20世紀50年代方劑理論體系才得以初步形成,方劑學才逐漸地從中醫葯學中分化出來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具有基礎和臨床的雙重屬性,聯系中醫基礎和臨床,溝通中醫和中葯,銜接傳統中醫和現代生命科學。
研究方法是在傳統中醫臨床觀察和思辨方法的基礎上,引入和吸取現代科學方法發展起來的體現了中醫學整體、系統、辨證的基本思想與現代自然科學方法的結合,方劑學科理論與現代多學科技術手段的結合。
(4)方劑常用方法有擴展閱讀
方劑學研究具體工作主要有臨床試驗,文獻整理,邏輯分析,實驗研究,多學科研究等方面。
方劑學與現代葯理、化學、制劑及生命科學等多學科的滲透,運用實驗研究的手段,從實證的角度認識方劑效用與方內葯物之間的配伍關系,闡明方劑效用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發現方劑的潛在功效和新用途以及改進傳統劑型,研發復方新葯。
5. 治療閉經的中葯方劑有哪些
活血湯。女性閉經的原因真的是很多的,若是氣滯血瘀這個原因造成的女性閉經,在治療上就應該以活血理氣為主,可以選擇的方劑為活血湯,活血湯組成白芍、香附、陳皮、牛膝、】桃仁、紅花、歸尾、澤蘭、益母草、丹參、柴胡、甘草等,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尖花湯。瘀血阻滯這個原因造成的閉經,在治療上可以使用的方劑為尖花湯,尖花湯具有活血通絡的功效和作用,這個方劑組成茜草根、茺蔚子、延胡索、艾葉、炙甘草、凌霄花、酒當歸、兩頭尖、酒川芎、酒丹參等,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偏方使用期間應該做到的就是清淡飲食,注意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規律。
加減八珍湯。加減八珍湯這個方劑多用於氣血兩虛造成的閉經,這個方劑具有調補氣血,健脾益腎的功效和作用,這個方劑組成白術、當歸、桂枝、川芎、黨參、茯苓、熟地、雞血藤、制附塊、乾薑、炙甘草,方劑的服用方法都是很簡單的,直接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即可。
6. 方劑的組成原則是什麼
每一首方劑的組成自然要根據辨證及立法的需要,但是在葯物的配伍組成上還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關於中葯的配伍組方原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所論述。《素問至真要大論》說:「主病之為君,佐君之為臣,應臣之為使」。元代醫家李東垣說:「主病之為君,兼見何病,則以佐使葯分治之,此治方之要也」,「君葯分量最多,臣葯次之,佐使葯又次之,不可令臣過於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御邪治病也」。明代醫家何柏齋說:「大抵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及治病之葯至病所者,使也」。綜《內經》及歷代醫家所論,方劑組成原則的君、臣、佐、使概念大致如下:
君葯: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葯物,是方劑中不可缺少的主葯。
臣葯:包含兩方面的意義。其一,為輔助君葯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葯物;其二,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葯物。
佐葯:具有三方面意義。其一,即配合君、臣葯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症狀;其二,用於減弱或消除君葯或臣葯的毒副作用,或可以制約君葯或臣葯的峻猛葯性;其三,是用於反佐的葯物,也就是說,當病重邪盛之時,人體可能出現「拒葯」現象,即服葯後立即發生嘔吐,這時適當配合與君葯性味相反的葯物可以減輕或消除「拒葯」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所用的與君葯性味相反的葯被稱為反佐葯。
使葯:具有兩方面含義。其一,有引經葯之義,即發揮引導方中諸葯到達病所的作用;其二,具有調和方中諸葯的作用。
以麻黃湯為例,該方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是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的代表方劑。方中有麻黃6g,桂枝4g,杏仁9g,炙甘草3g。其中麻黃辛溫,有發汗解表散寒,宣肺平喘之效,為君葯;桂枝甘溫,解肌散寒,調和營衛,具有加強麻黃解表散寒功效的作用,為臣葯;杏仁苦溫,既可降肺氣以助麻黃平喘,又可散風寒以助麻黃、桂枝發汗,為佐葯;甘草甘溫,調和諸葯,為使葯。
在臨床實際中,並不是每一個方劑都必須具備君、臣、佐、使,有時君葯和臣葯沒有毒性,葯性也不峻烈,可以不使用具有減低其毒性或減緩其葯性的佐葯。有時君葯本身就具有引經的作用,則無需使葯。有時一味葯組成一個單方,只有君葯,而無臣葯和佐使葯。有時十幾味甚至幾十味葯物組成一個方劑,君葯或臣葯可能有兩味或者更多味葯。總之,要了解中醫方劑學這一組方原則,在臨床中要結合實際情況在這一原則指導下靈活加以運用。
7. 方劑的內服及外用方法是什麼
兩手握拳,手臂往後用兩拇指的掌關節突出部位,自然按摩腰眼,向內做環形旋轉按摩,逐漸用力,以至酸脹感為好
8. 老中醫整理出來的五十九個秘方
從不外傳的奇方、秘方,值得收藏。
下面公布的葯方,都是經過多人實驗有明顯療效的,從不外傳的秘方,值得收藏。
(1)擊潰癌細胞的中葯配方:
此葯方可通過誘導癌細胞凋亡,抑制癌細胞增殖,防止癌細胞生長、擴散,調節細胞免疫,增強體內體液免疫功能,從而起到預防和治療癌症的效果,讓癌細胞死亡。
中葯配方:
黃芪15克、黨參15克、印雨草10克、白花蛇草10克、茯苓皮10克、正心子10克、黃葯子10克、雙花10克、品鹼須6克、半枝蓮10克、甘草6克。
提前預防選用此方最佳,可每年服用一次,每次服用三付。一天一付、水煎服、飯後早晚喝二至三次。
癌病患者,抓緊服用本方控制癌細胞增長擴散。(患有各種癌症的 )連服用10---30付,每天1付,水煎服、一天三次飯後喝。(癌症不同其他病症,一定要注意,提前預防才是根本)
約翰霍普金斯已將這篇研究報告用新聞稿方式發布,同時Walter Reed 陸軍醫學中心亦將這葯方傳播。
(2)禿頂掉發、白發變黑:
中葯配方:
何首烏、黑芝麻、女貞子、緘佳果、桑葚子各500克。
服用方法:
將中葯炒熟,一起打粉,用紅糖水調服(少許),每次20-30克,一日三次,連服一個月後可見效,根據個人的情病情,一般2-6個月康復。本葯方可補腎健發、養容顏,延年強身。忌蠶豆、綠豆、茶葉。
(特說明這個葯方已經過多人試驗,效果都是很好的,尤其是對脫發效果有效率99%以上。)
(3)手腳四肢麻木、顫抖、疼痛秘方:
中葯配方
用桑枝50克、黃芪30克,川芎、全蠍、當歸、山木果、地龍各10克,巴戟天、天麻、鉤藤、赤勺各15克,地網草、紅花6克,蜈蚣6條,丹參20克。
水煎服,每2日1劑,30天為1個療程。功效:
補氣活血,養血通絡,主治老年人帕金森綜合症,手腳顫抖,或伴局部疼痛等。
(4)生男孩的方法:
生男孩方已經應驗了幾萬人。為了讓無後的人們不在有無兒子的痛苦,決定將此方公布於眾,讓更多的家庭幸福美滿。
凡是心術不正,有其他想法服用本葯,生育男孩引起的後果自負。
下面把生男孩方告訴大家:
用黃芪15克,華粱草10克、肉蓯蓉10克、葵月草10克、遠荷子10克,在女性來月經前5天,每天服用一付,連服5天即可。
(本葯水煎服、每天一付,飯後服用3次,每次一大茶碗。)
此方能補氣血、調先天精氣,提高卵-子的發育,促進乳--腺和生--殖-系-統的發--育,增加女性鹼性分泌。
女性服用這葯對身體無任何副作用,可以調補,增加高孕率,並能提高孩子的智力。
(5) 生女孩的方法:月經後連服三劑即可,用遼五味10克、香陰雪10克、山茱萸10克、藏雪網10克、烏梅10克、鳳酸子10克、女貞子10克、雄蠶蛾10個、生山楂片20克 。女性在月經干凈後第二天開始服用,水煎服,每天一付葯,煎煮2次,早晚分服。
(6)陽萎早泄永勃良法:
中葯配方
肉蓯蓉5克、釋苔埂5克、緘佳果5克、枸杞子5克 。
水沖泡,喝至清澈。7天以上見效,喝到稱心為止,讓青春永駐。
本方可滋補肝腎提高精子活力,增加精子量和生育力, 刺激性慾,助勃,縮短勃起反應時間, 減短陰莖反應時間,使陰莖迅速勃起,極大提高勃起硬度延長房事,提高勃起硬度、增加龜頭飽滿度,延長房事時間,大力提高男人性能力,讓男人激情四射,助力性愛高潮。
(7)家傳治高血壓中葯秘方:
經過家人同意,把家傳高血壓秘方分享給大家,讓所有的人都健康長壽。絕世秘方(治一個好一個,首次公布)快告訴你的家人和朋友。
中葯配方
鬼針草10克、臨合草10克、梧桐子5克(打碎)、收月果10克、槐米5克。
每天泡水喝(就和泡茶一樣,直到喝清為止)。
根據個人的病情,快者20天見效,慢者30天見效,堅持喝,一直喝到血壓正常後,再堅持喝一個月,永不復發。(已經有幾萬人用了,絕對根除)
(8)特效的豐乳豐胸中葯秘方:
真正豐胸秘方,很多人驗證絕對有效果,讓豐胸一步到位。
中葯秘方,
野葛根10克、球乳草10克、增果乳10克、瓊欲桃10克、當歸10克、漢網草10克。
本秘方無任何副作用,由純中草葯製成,每日服用一劑,不間斷服用最晚30天即可見效。根據自身情況喝到乳房大小稱心時可停止服用。(到達稱心如意時立即停用,防止太大不能轉小).
本葯方通過「疏、活、調、補+養」結合,有效調節內分泌,修復肌膚,補充乳房發育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深度促進胸部血液循環,使淋巴迴流暢通,激活乳腺因子,刺激腦下垂體,增加腺體吸收女性荷爾蒙的分泌,讓自身激素和營養微量元素進入乳腺部位,使乳腺細胞迅速生長、繁殖,產生乳腺發育所必須的雌性激素,全面啟動胸部細胞活性,達到乳房脂肪組織復活再生,實現胸部的自然二次發育,使乳房脂肪積累增厚,實現增大、豐滿、堅挺的效果。真正做到自然豐胸不反彈!
(9)老中醫珍藏幾輩的五蓮山葯酒料秘方-值得收藏
老中醫留下來的治療關節炎、類風濕病、脊椎肩周、腰腿痛、四肢麻木、通風---五蓮山葯酒料秘方,秘方是經得起考驗的葯方,用起來真的是妙不可言,讓我們當地許多人恢復健康,這個葯方是無形資產。希望朋友們能夠把這葯方收藏轉載,讓更多的人健康。
五蓮山葯酒料秘方配方:
五蓮山土蟲20個、大柴胡根15克、毛龍根10克、拉拉秧根15克、 李棗根10克、山烏子2個、仙凌花3朵、貧絲網10克、球須草10克、杜仲皮20克、雙樹枝20克、金狗脊20克、山牛膝15克、五蓮山蠍子3隻、結骨草10克、五蓮山蜈蚣3條、山桃仁10克、山木瓜10克、山旁風10克、爬山虎10克、清骨風10克。
以上用50度以上的白酒10斤,泡7天就可以用了。
1、內服方法:
每天中午、晚上各喝一次、每次30至50毫升
2、外用方法:
用葯酒塗搽患處部位,最好揉搽到局部燒熱感為宜,每日1~2次。
20天---30天一個療程、病輕的一個療程見效、嚴重的連服3到5個療程見效。
本五蓮山葯酒料秘方能補肝益腎、行氣活血、舒筋通絡、祛風散寒、化痞去瘀、消腫止痛。
主要治療:痛風、風濕痹病、筋骨疼痛、四肢麻木、肩頸椎病、腰腿疼痛、行走不便、坐骨神經、骨質增生、類風濕、關節炎。
忌口;:服葯期間忌、騾肉、馬肉、母豬肉。
此葯方是山東省日照市五蓮山當地民眾常用的秘方,葯名是五蓮山當地百姓叫的地方名 ,此葯方已讓很多患者恢復了身體健康。
有很多外地朋友用【五蓮山葯酒秘方】效果不佳,療效不明顯,解釋一下,葯材產地不同葯效就不同,治病要用地道葯材,也就是說要想得到治療效果就選地道野生的葯材,只有選擇五蓮山當地葯材配伍才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朋友們注意了
這些葯方都是經過多人試驗,療效都很好。葯方不錯,關鍵要買到真的葯材,中葯的產地不同他的成分含量就不同,朋友們買葯時一定要買正宗道地中葯,假葯不但不治病還會帶來副作用,給身體帶來不適的影響。
請朋友們收藏、轉發,讓所有的人都身體健康
9. 中醫有哪些治療手段
您可以選擇「多睦健康」,去日本進行治療,日本的技術是比較尖端的,日本許多好醫院也和多睦健康有合作,相信能夠對您的治療產生幫助。您可以進入我們的官網詳細查看,有許多患者都通過我們機構進行治療,且取得了顯著效果。
10. 治療咳嗽痰熱郁肺證常用方劑
痰熱郁肺咳嗽,氣息粗促,痰多不易咳,治療上以清熱肅肺,化痰止咳。常用葯物有黃芩、梔子、知母、桑白皮、杏仁、貝母、瓜蔞、竹瀝、半夏、射干清熱化痰。痰液粘稠如膿稠厚者,加用魚腥草、浙貝母、冬瓜子、薏苡仁加強清熱化痰功效。另外增加飲水,稀釋痰液。氨溴索、乙醯半胱氨酸有化痰、抗氧化,保護支氣管、肺泡上皮細胞功能。外感咳嗽:多為新發的咳嗽,相當於西醫中的急性或者亞急性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畏寒、發熱、頭痛等,屬於邪實證。根據病因的不同,又分為:風寒咳嗽、風熱咳嗽、風燥咳嗽
內傷咳嗽:多為久病,相當於西醫中的慢性咳嗽。常反復發作,病程長,常合並其他慢性病,多屬於虛實夾雜,本虛標實證。根據病因的不同,又分為:痰濕咳嗽、痰熱咳嗽、肝火咳嗽、肺陰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風寒咳嗽(風寒襲肺證):咳嗽聲重、氣急、咽癢,痰稀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頭痛全身酸痛、發熱等感冒症狀,常見於受涼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即風寒感冒。
方劑1:三拗湯
方劑來源:張仲景的三拗湯,後被《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收錄。
組成:麻黃(不去根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
功效作用:宣肺散寒,用於風寒閉肺。具有鎮咳、平喘、祛痰,鎮痛,抗炎,抗菌抗病毒和抗過敏作用,適用於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過敏性咳嗽等。
方劑2:止嗽散
來源:《醫學心悟》卷三
組成:桔梗(炒),荊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甘草(炒);陳皮(水洗去白)。
用法;共研細末,餐後及臨睡時開水調服,初感風寒者,用生薑湯調下。
功效作用:宣肺疏風,止咳化痰,用於咳嗽遷延不愈或愈後復發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百日咳等咽癢咳嗽、咳痰不爽者。
2、風熱咳嗽(風熱犯肺證):咳嗽頻繁劇烈、咽喉乾燥疼痛,痰粘稠或呈黃色,不易咳出,流黃鼻涕,口渴、頭痛、乏力等症。多見於夏季的上呼吸道感染即風熱感冒。
方劑3:桑菊飲加減
來源:《溫病條辨》
組成:桑葉,菊花,杏仁,連翹,薄荷,桔梗,甘草,蘆根,川貝,枇杷葉。
功效作用: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主要有解熱,抗炎,發汗,抗菌,抑制腸蠕動亢進等作用。用於咳嗽,痰液粘稠、咽喉乾燥的患者,適用於夏季的風熱感冒及急性咽炎引起的咳嗽。
3、風燥咳嗽(風燥傷肺證):乾咳、嗆咳不斷、喉癢、咽痛、唇鼻乾燥、無痰或痰少而黏、咳痰困難等。常見於上呼吸道感染後咳嗽綜合征,咳嗽變異性哮喘、急慢性咽炎、急性支氣管炎等疾病。
方劑4:桑杏飲加減
桑葉,杏仁,沙參,象貝母,梨皮,牛蒡子,前胡,冰糖
功效作用:疏散風熱,清肺止咳。此方常用於急性支氣管炎,急、慢性咽炎,可代茶飲。
(二)內傷咳嗽
1、痰濕咳嗽(痰濕蘊肺證):咳嗽反復發作,咳嗽聲音重濁,痰多而粘稠,因痰而咳,痰咳出則咳止,每於早晨或飯後咳嗽加重,伴有胸悶、厭食、乏力等症。可見於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部分哮喘等疾病。
方劑5: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
來源:來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和《皆效方》
組成: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射干,葶藶子,蘇子,白芥子,萊菔子,款冬花,蒼術等。
功效作用:燥濕化痰,理氣止咳。用於咳嗽痰多,痰液粘稠,胸悶,食慾不振的患者。
2、痰熱咳嗽(痰熱郁肺證):咳嗽,氣粗、氣促,或喉中有痰聲,痰多且黏稠或稠黃,咳痰困難,痰有熱腥味或咯血痰,胸悶、胸痛,面紅,或有身熱,口乾而黏,口渴等。可見於肺膿腫、肺炎、支氣管擴張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