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社會診斷常用的方法不包括

社會診斷常用的方法不包括

發布時間:2022-04-29 04:37:15

Ⅰ 社會診斷名詞解釋

社會診斷:是對具有社會病的個人、家庭或群體的社會情況(因素)進行調查研究,找出問題並進行分析的過程。
社會處方:指從社會學角度,為預防與治療社會病提出的改善社會衛生狀況,保護人群健康的社會對策與措施。

Ⅱ 社會醫學 社會問題診斷

社會醫學是從社會學角度研究醫學問題的一門學科,它研究社會因素對個體和群體健康、疾病的作用及其規律,制定各種社會措施,保護和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社會活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目前對社會醫學概念的認識並不統一,研究內容的重點亦不相同,所以名稱也不同,如有社會衛生學、公共衛生、公眾衛生學等。
不同社會有不同的疾病模式。在狩獵社會,人類以野果和魚獸肉為食,常因食物不足而挨餓,死亡原因多為飢餓、意外傷害、傳染病和溺嬰等;在農業社會,人類靠根莖、蔬菜和穀物充飢,缺乏足夠的蛋白質和脂肪,死亡原因多為傳染病、地方病和營養不良;到工業社會,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增,動物性食物增加,體力活動減少,緊張刺激頻繁,死亡主要原因轉為腦血管病、心臟病和惡性腫瘤。這三類病在20世紀開始日漸增加。
可見疾病不單純是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物學現象,而且還是一種社會現象:不同社會有不同的疾病模式。而且隨著科學研究方法的進步,人類發現引起這些疾病的因素是復雜多樣。例如,吸煙可引起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終因肺原性心臟病而死亡;吸煙也可引起肺癌等20多種癌症,還可增加高血壓病、胃潰瘍等病的風險,這稱為單因多果;同樣,肺癌可因吸煙引起,可因工廠、汽車廢氣污染引起,也可因吸入鎳蒸氣、氫氣(有放射性)引起,這概稱多因單果。而且這些因素常與人們的社會行為緊密聯系。
社會醫學是隨著工業化、都市化、疾病構成變化、科學技術進化和認識層次深化等過程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在19世紀,一批社會醫學的倡導者目睹了工業化過程給人類帶來與傳染病、職業病、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婦幼衛生等有關的一系列健康問題,開始認識到醫學、健康和社會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

Ⅲ 社會調查的常用方法有哪四種

社會調查的四種常用方法是:①普片調查。②調重點查。③典型調查。④抽樣調查。
【普片調查】
普遍調查又稱全面調查、全體調查,筒稱普查。所謂普遍調查就是對調查總體所包括的每個部分、每個分子毫無遺漏地進行逐個調查。
普查必須符合以下兩個條件:
①必須規定調查總體的范圍;
②必須對范圍內的每一個分子予以調查,無一遺漏。
【重點調查】
重點調查又稱「個案研究」,指對一個團體、一個組織或一個人,以及一個事件進行詳盡的調查研究的方法。個案調查是一種深度調查。
個案研究的步驟是:
(1)立案,即確定調查個案。立案有兩種形式:
一是依進行調查單位或部門的職能,應前來請求幫助的個案要求立案;二是研究者根據理論研究或實際工作的需要主動立案;
(2)首次訪問。
任務是了解案主的個案本身的材料及背景材料,並為今後訪問打下良好的基礎;
(3)搜集有關資料。如果是為了作好個案工作,資料的搜集就應圍繞案主需求的問題進行;如果是為了一般意義上的理論研究,資料的搜集則應圍繞著調查者確定的主題進行;
(4)診斷。
不僅包括資料或證據的核實、修正、補充、整理分類和分析,而且包括通過分析研究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建議或方案。
【典型調查】
典型調查是根據調查目的和要求,在對調查對象進行初步分析的基礎上,有意識的選取少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單位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藉以認識同類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及本質的一種非全面調查。 典型調查要求搜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搞清所調查的典型中各方面的情況,作系統、細致的解剖,從中得出用以指導工作的結論和辦法。
典型調查的主要步驟 :①根據研究目的,通過多種途徑了解研究對象的總體情況;
②從總體中初選出備選單位,加以比較,慎重選出有較大代表性的典型;
③進行(典型)調查,具體搜集資料;
④分析研究資料,得出結論。
【抽樣調查】
抽樣調查:是一種非全面調查,它是從全部調查研究對象中,抽選一部分單位進行調查,
並據以對全部調查研究對象作出估計和推斷的一種調查方法。
優點: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少,大量節約調查時間。
特點:
1、按隨機原則抽選樣本。
2、總體中每一個單位都有一定的概率被抽中。
3、可以用一定的概率來保證將誤差控制在規定的范圍之內。
4、適合樣本數量較多的情況下採用。

Ⅳ 社區診斷的主要內容有

社區診斷(Community Diagnosis)是借用臨床診斷這個名詞,社區衛生工作者通過一定的調查研究方法,收集必要的資料,通過科學、客觀地方法確定並得到社區人群認可的該社區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為社區預防服務計劃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的研究方法。

社區診斷是醫學發展的一個標志。在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下,人類注重臨床診斷,即以疾病的診療為目的,病人個體為對象;

流行病學診斷則以群體為對象,以疾病的群體防治為目的,而社區診斷是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下的產物,以社區人群及其生產、生活環境為對象,以社區人群健康促進為目的。因此可知,三個診斷是現代醫學發展的漸進層次,而社區診斷正是這一發展的體現。

(4)社會診斷常用的方法不包括擴展閱讀:

診斷內容:

診斷內容可以是實體性疾病或某種生理狀態,也可以是綜合征。有時是某主要症狀、體征或檢查結果。

完整的臨床診斷應包括病因、病理形態和病理生理3方面的內容。診斷就其內容的含義還可分為描述性和實體性兩大類。以現象為診斷內容的屬描述性診斷,皮膚科常使用這種診斷。凡是揭示疾病本質的屬實體性診斷,如肺炎鏈球菌肺炎。大部分臨床診斷都屬實體性診斷。

Ⅳ 健康教育過程評價的指標包括,

一、計劃設計步驟
(一)需求評估

1、社會診斷:包括三個方面:評估目標社區或人群的生活質量,並確定影響生活質量的主要健康問題;了解目標社區或人群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與健康問題相關的政策,以及社區資源。

2、流行病學診斷:在社會學診斷已經確定影響生活質量的主要健康問題之後,運用流行病學方法,進一步明確健康問題的嚴重性與危害,從而明確社區的主要健康問題、健康問題的主要危險因素,並最終確定應優先干預哪個健康問題的分析過程。

3、行為與環境診斷:確定影響健康狀況的行為與環境因素,以及確定應該優先干預的行為生活方式以及環境因素。

1)區分行為與非行為因素;

2)區別重要行為與不重要行為;

3)區別高可變性行為與低可變性行為。

4、教育與組織診斷

傾向因素:先於行為,又被稱為動因因素或前置因素,是產生某種行為的動機、願望,或是誘發某行為的因素。傾向因素包括知識、態度、信念和價值觀、行為動機與意向等,也包括個人技能。

促成因素:又稱現實因素,是指促使某種行為或願望得以實現的因素,即實現某行為所必需的技術和資源。包括保健設施、醫務人員、診所、醫療費用、交通工具、個人保健技術。

強化因素:又稱加強因素,是激勵行為維持、發展或減弱的因素。強化因素既包括正向的強化因素,例如朋友對某些健康行為的肯定;也包括負向的強化因素,例如對不健康行為的批評、譴責,甚至懲罰措施均可對改變不利於健康的行為發揮一定的作用。

5、管理與政策診斷:核心是評估開展健康教育的資源與環境,包括組織資源、外部力量,以及政策環境。

6、確定優先項目:需要在眾多的需求中,確定應優先解決的健康問題,優先干預的行為,並以此為基礎,確定優先的健康教育項目。

(二)確定健康教育目標

1、計劃的總體目標:又稱計劃的目的,指計劃執行後預期達到的最終結果。總目標是宏觀的、長遠的,描述項目總體上的努力方向。

2、計劃的具體目標

教育目標(了解)、行為目標(能做到)、健康目標(達到)

包含具體的、量化的、可測量的指標(考點)

(三)制定干預策略

1、教育策略:形成有益於健康的認知和技能。

2、環境策略:影響行為的促成因素,即物質環境、條件,從而使人們採納健康行為的意願得以實現。

3、政策策略:支持並促使行為得以實現;通過影響資源配置、環境改善從而促進健康行為乃至健康。

(四)制定實施和評價方案

健康教育策略和活動執行的質量如何,是否能按照項目的時間要求完成各項活動,直接關繫到項目的成敗。

Ⅵ 社會工作的主要方法包括什麼

一般分為直接服務方法和間接服務方法兩大類。直接服務方法是給受助者直接提供社會服務,通常包括社會個案工作、社會團體工作和社區工作。間接服務方法指對受助者實施幫助前的社會工作活動形式,通常包括社會工作行政、社會工作督導、社會工作咨詢和社會工作研究等。

社會工作是協助「境中人」恢復「社會健康」進而助力全人發展的專業助人活動。其工作對象主要是無助主體,關注的是其未滿足的基本需要;其工作主體是專業社會工作者,並以平等夥伴身份與工作對象動態互動。

其工作目標是協助工作對象疏解問題和助力其社會融合,並促進公平正義;其工作倫理涉及如何看待人、社會和工作,如何體現呼應相應角色的恰當行為,如何應對倫理兩難等。

其工作方法是協助對象改進與推動環境改善的兼顧,即「助人自助」與「促境美好」的並存。其中,工作目標與工作方法是社會工作區別於其他助人活動的核心特徵。

(6)社會診斷常用的方法不包括擴展閱讀

社會工作及其中國體系的多重功效社會工作可以協助個人與優化場景

首先,社會工作可以協助工作對象恢復社會功能。一方面,社會工作可以協助工作對象參與資源調配,保障合理權益、疏解特別困境、滿足基本需求。

另一方面,可以在上述過程中協助工作對象在行為等方面得以改進,從而助力工作對象恢復社會功能,實現主體與外境的平衡。其次,社會工作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有其重要價值。

社會工作吸收勞動力,協助工作對象改變從而成為人力資本投資,消耗物質產品從而擴大消費;促進了民眾參與,增加了訴求途徑,從而利於穩定和諧;體現了發展責任,疏解了問題需求,從而利於推進公正;社會工作關注弱者,平等對待工作對象,相信其改變潛能,體現了人文情懷。

2、社會工作中國體系及其建設可以助力中國話語體系建設

社會工作是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領域。社會工作中國體系建設,有利於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也有利於社會工作自身理論的豐富發展,從而更好地履行專業使命。因此,社會工作中國體系建設既有其學術意義,又有其實踐價值。

Ⅶ 什麼是社會治療法,有哪幾種具體方法

社會治療方法是指根據社會診斷的結果,制定切實可行的社會醫療計劃、方法,進行社會治療。
社會治療法是醫療社會工作的方法之一,具體有以下方法:
1、支持性個案治療法。它是根據不同病人的實際情況,給予心理、精神上的支持,利用各方 面的社會資源協助病人解決因疾病而帶來的某些外在困難,以消除患者的顧慮,保持患者積極面對疾病的勇氣,預防其精神崩潰。
醫療社會工作者可以從三方面為病人提供社會支持:
(1) 疾病知識的支持;
(2)行動決心的支持;
(3)社會環境的支持。
2、開放性團體治療法。它是指醫療社會工作者協助組織同類病人同病房患者及家屬開展小團體活動,組成臨時或較穩固的小團體,促使病人 與病人及其家屬之間形成有利互動營造一個好的社會小團體氛圍,以利於疾病的治療。
醫療社會工作者應扮演好幾種角色:
(1) 團體的顧問;
(2)團體的指導者;
(3)團體的協調者。

Ⅷ 健康教育診斷的內容包括哪些

根據格林模式,主要從社會,流行病學,行為,環境,教育和管理與政策六個方面進行診斷。

1,社會診斷。從分析廣泛的社會問題著手,了解社會問題與健康問題的相關性,其重點內容包括社會環境和生活質量。

2,流行病學診斷。主要任務是客觀地確定目標人群的主要健康問題以及引起健康總是的行為因素和環境因素。

3,行為診斷。主要目的是確定導致目標人群疾病或健康問題發生的行為危險因素。

4,環境診斷。是為確定干預的環境目標奠定基礎。

5,教育診斷。行為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學習因素。在格林模式中,將這些因素劃分為傾向因素,強化因素和促成因素三類。任何一種健康行為均會受到這三類因素的影響。教育診斷主要分析這三類因素:傾向因素,促成因素,強化因素。

6,管理與政策診斷。管理與政策診斷的核心內容是組織評估和資源評估。組織評估包括內分析和組織間分析兩個方面。

Ⅸ 怎樣寫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計劃設計體驗案例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計劃設計;一、計劃設計的概述;(一)計劃設計的概念;組織機構根據實際情況,通過科學的預測和決策,提出;計劃是有利於選擇優先項目,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明;(二)計劃設計的原則;1.目標原則:計劃要有明確的總目標和可行的具體目;2.整體性原則: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計劃是整個衛生;3.前瞻性原則:制定計劃時要預計未來,有一定的先;4.彈性原則:在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計劃設計

一、計劃設計的概述

(一)計劃設計的概念

組織機構根據實際情況,通過科學的預測和決策,提出在未來的一定時期內所要達到的目標及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途徑等所有活動的過程。

計劃是有利於選擇優先項目,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明確目標,指導和協調各有關部門和人員共同行動。計劃是質量控制和效果評價的依據。

(二)計劃設計的原則

1.目標原則:計劃要有明確的總目標和可行的具體目標,使計劃設計有明確的方向,計劃活動緊緊圍繞目標開展,以保障計劃目標的實現。

2.整體性原則: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計劃是整個衛生發展系統中的一個部分,在制定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計劃時不僅應全面理解和考慮健康教育/健康促進項目自身,而且需要考慮項目與整個衛生發展規劃的協調一致。

3.前瞻性原則:制定計劃時要預計未來,有一定的先進性,考慮人群需要、資源、環境條件的長遠變化。

4.彈性原則:在制定計劃時使計劃留有餘地,能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以確保計劃的順利實施

5.從實際出發原則:在計劃制定中要借鑒其他項目的經驗與教訓,開展調查研究,了解實際情況。只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計劃,才能真正符合目標人群的需要。

6.參與性原則:計劃涉及到的各人群、機構都應參與計劃制定,如目標人群、合作夥伴、投資者、健康教育人員等。

(三)計劃設計的一般程序

在實踐中,人們可能依據不同的思維邏輯和系統工作方法進行計劃設計,不同機構或組織的健康教育項目招標也可能對健康教育計劃提出特定的要求。但一般而言,進行健康教育計劃設計,基本上都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計劃前研究

(1)對健康問題進行分析,確定優先項目;

(2)對健康相關行為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為制定健康教育目標奠定基礎;

(3)進行政策、環境與資源分析,為確定健康教育干預策略提供依據;

(4)目標人群分析,以便確定適宜於目標人群的健康教育干預內容和方法。

2.計劃設計

(1)制訂健康教育目標;

(2)確定健康教育干預策略和活動;

(3)確定健康教育評價方案;

(4)制定活動進度表;

(5)制定經費預算。

二、健康教育診斷

(一)概念

健康教育診斷又稱為健康教育需求評估,是一個為科學制訂健康教育計劃提供依據的過程,指在人們面對健康問題時,綜合運用社會學、流行病學、行為學、統計學有關方法和技術,通過系統的調查、測量來收集各種有關事實與資料,並對這些資料進行歸納、分析、推理、判斷,從而為確定健康教育干預目標、策略和措施提供基本依據。

健康教育診斷的目的是了解社區的特點,確定社區人群的生活質量、主要健康問題、社區內組織機構、政策、資源現狀等的過程。

當代健康教育領域最有代表性、也被最廣泛應用的健康教育診斷模式是由美國著名健康教育學家勞倫斯·格林(Lawrence W·Green)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PRECEDE_PROCEED模式,又稱為格林模式(圖11-2)。

PRECEDE-PROCEED模式中

PRECEDE-----指在教育/環境診斷和評價中的傾向因素、促成因素及強化因素,著重應用於健康教育診斷;

PROCEED-----指實施教育和環境干預中運用政策、法規和組織手段,側重在健康教育計劃的執行與評價。

PRECEDE-PROCEED模式不僅是一個健康教育診斷的模式,也是開展健康教育評價的模式,對於健康教育的全過程都具有指導意義。

健康教育診斷是計劃設計的基礎

依據PRECEDE-PROCEED模式,健康教育診斷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

(二)社會診斷

1.社會診斷內容

內容:目標人群的健康、生活質量、所處社會環境

生活質量:如人均收入、住房條件、交通狀況、環境質量、食物供應、衛生服務、教育 社會環境:分析影響健康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衛生服務等因素,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人群的受教育水平、人群崇尚的信念和信仰、風俗習慣,衛生資源的分布情況、人們對衛生服務的利用情況等。

2.社會診斷方法

對社會人群生活質量的評估,通常通過問卷調查等定量方法直接從人群中獲得,可以參考已有的生活質量量表設計問卷,也可以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或研究的特定問題進行專門的設計。

社會診斷同時也必須十分重視反映群眾主觀感受和社會需要的定性研究。

常用的方法有:①知情人座談會,邀請社區衛生行政領導、有關衛生專家、社區工作者、各有關組織和群眾代表等知情者提供社區需求的信息;②個別訪談,與熟悉社區情況的人交談了解群眾關心的問題;③利用常規資料,如衛生部門提供的發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入院率、出院率等資料,以及從既往文獻中獲取數據;④現場觀察;⑤當用上述方法仍有不足時,可用專門調查表進行抽樣調查,甚至普查,但提倡採用快速社會學評估方法。

(三)流行病學診斷

確定影響目標人群生活質量的主要健康問題有哪些,包括軀體健康問題、心理健康問題、社會健康問題,並確定需要優先解決的健康問題

重點評估這些問題的發生率、分布、強度、危害等

可能涉及軀體、心理、社會健康問題

資料最終能夠回答:

1.威脅人群的主要疾病/健康問題是什麼?

2.該疾病/健康問題的嚴重程度如何?

3.哪些人群受這些疾病/健康問題的影響,有什麼特徵,如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

4.疾病或健康問題的發生有什麼特點,季節性、地區分布、持續時間等;

5.需要優先解決的是什麼疾病或健康問題?對哪個(些)疾病或問題進行教育干預最敏感,效益可能最好?

(四)行為與環境診斷

區分影響健康問題的行為因素與非行為因素

以高血壓為例,酗酒、高鹽飲食是行為因素,而遺傳傾向、糖尿病等即非行為因素。 分析行為因素的重要性和可變性,確定優先干預行為

分析環境因素的重要性和可變性,選擇環境改變對象

行為的重要性:

①行為與健康問題關系的密切程度。

關系越密切,行為的重要性越高;

②行為發生的頻度。

發生頻度高,行為的重要性相對而言更大。行為診斷通常採用個別訪談、小組討論、現場觀察等定性調查方法進行,也可以通過復習文獻資料、問卷定量調查等方法進行。 行為與環境診斷

行為的可變性

低可變行為的特點:

①形成時間已久

②深深植根於傳統文化/傳統生活方式之中

③既往無成功改變的實例

高可變行為的特點:

①行為正處於發展時期或剛剛形成時期

②行為與傳統文化/傳統生活方式關系不密切

③在其他教育中已證明可成功得以改變

④社會不贊成的行為

(五)教育診斷

分析影響行為的因素:傾向、促成和強化因素

傾向因素:是產生某種行為的動機、願望,或是誘發某行為的因素。

包括知識、信念、態度、價值觀等

促成因素:又稱實現因素,促使某行為動機或願望得以實現的因包括實現行為改變所必須的技術和資源。發生在目標行為之前

強化因素:是激勵行為維持與發展/減弱的

包括社會是否支持、同伴影響、周圍人評價、個人採納行為後的感受等,發生在行為產生之後。

管理與政策診斷

分析組織機構內可能促進或干擾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項目發展的政策、資源

包括:擬干預項目所需的、可利用的資源,影響項目實施的組織阻礙因素或促進因素,可利用的政策或必須改變的政策

獲取資料的方法

收集現有資料:衛生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的各種統計資料、相關文獻等

定性:專家座談、目標人群訪談、利用現場觀察等

定量:抽樣調查或普查等

三、確定優先項目

重要性原則

致殘致死率高、受累人群數量大、分布廣、行為因素與疾病結局的關系密切

可變性原則

具有較高可變性,通過干預能改變

可行性原則

可控、可測量、易被接受、成本低、效益高

四、制定計劃目標

(一)總體目標

是對計劃的理想最終結果的描述,是宏觀的,給出計劃在總體上的努力方向

(二)具體目標

為實現總體目標而設計的具體、可以測量的目標

具備以下特徵:具體、可測量、可實現、有時間性

WHO——誰?即目標人群是誰?

WHAT——實現什麼變化?即目標中具體要改變的是什麼?

WHEN——時間范圍?即計劃在多長時間內實現上述變化?

WHERE——在哪裡?即計劃實施的場所?

HOW MUCH——變化程度?即發生多大幅度的變化?

分為三類:

1.教育目標:改變內容為影響健康相關行為的因素,如衛生保健知識、信念、態度、價值觀、行為技能等。執行該計劃一年後,項目學校:

(1)知識方面:80%青少年能說出三項以上吸煙對健康的危害。

(2)態度方面:75%青少年更喜歡與不吸煙的人交朋友。

(3)技能方面:60%青少年學會如何拒絕第一支煙的技巧。

2.行為目標: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計劃預期改變的內容為健康相關行為,以某行為的發生率、改變率表示。執行該計劃一年後,項目學校:

Ⅹ 健康教育診斷的步驟

健康教育診斷是指在面對人群健康問題時,通過系統地調查、測量來收集各種有關事實資料,並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推理、判斷,確定或推測與此健康問題有關的行為和行為影響因素,以及獲取健康教育資源的過程,從而為確定健康教育干預目標、策略和措施提供基本依據。
健康教育診斷的基本步驟
根據格林模式,健康教育診斷主要從社會、流行病學、行為、環境、教育和管理與政策6個方面進行診斷。
1.社會診斷 社會診斷是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的具體體現。社會診斷的主要目的是從分析廣泛的社會問題人手,了解社會問題與健康問題的相關性,其重點內容包括社會環境和生活質量。
(1)社會環境:包括經濟、文化、衛生服務、社會政策、社區資源等多方面情況及其歷年情況。
①經濟指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年收入水平、人均住房面積、人均綠化面積等。
②文化指標:入學率、文盲率、風俗習慣等。
③衛生服務指標: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分布、人員的組成等。
④社會政策衛生法規、政策的建立、執行情況。
⑤社區資源:主要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可利用的資源,如健康教育機構的專業人員組成、設備條件等。
(2)生活質量:測量生活質量的指標包括主觀指標和客觀指標兩個方面。主觀指標包括目標人群對生活滿意程度的感受;客觀指標包括目標人群生活環境的物理、經濟、文化和疾病等狀況。
2.流行病學診斷 流行病學診斷的主要任務是要客觀地確定目標人群的主要健康問題以及引起健康問題的行為因素和環境因素。流行病學診斷要描述人群的軀體健康問題、心理健康問題、社會健康問題以及相對應的各種危險因素的發生率、頻率、強度等,以確定健康問題的相對重要性,並揭示健康問題隨年齡、性別、種族、生活方式、住房條件和其他環境因素變化而變化的規律。特別是通過對與健康相關的行為危險因素發生、分布、強度、頻率等研究所獲取的信息,往往就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項目的干預重點。總之,流行病學診斷最終應回答以下5個問題:
(1)威脅目標人群生命與健康的問題是什麼?
(2)影響該疾病或健康問題的危險因素是什麼?其中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是什麼?
(3)這些疾病或健康問題的受害者在性別、年齡、種族、職業上有何特徵?
(4)這些疾病或健康問題在地區、季節、持續時間上有何規律?
(5)對哪些(哪個)問題進行干預可能最敏感?預期效果和效益可能最好?
3.行為診斷 行為診斷的主要目的是確定導致目標人群疾病或健康問題發生的行為危險因素,其主要任務包括3個方面:
(1)區別引起疾病或健康問題的行為與非行為因素:分析導致已知疾病或健康問題因素是否為行為因素。
(2)區別重要行為與相對不重要行為:以下列2條原則區別重要與相對不重要原則:
①行為與疾病或健康問題密切相關。
②經常發生的行為。
(3)區別高可變性行為與低可變性行為:所謂高可變性行為與低可變性行為是指通過健康教育干預,某行為發生定向改變的難易程度。其具體標准為:
高可變性行為是:
①正處在發展時期或剛剛形成的行為;②與文化傳統或傳統的生活方式關系不大的行為;③在其他計劃中已有成功改變實例的行為;④社會不贊成的行為。
低可變性行為是:
①形成時間已久的行為;②深深植根於文化傳統或傳統的生活方式之中的行為;③既往無成功改變實例的行為。
4.環境診斷 環境診斷是為確定干預的環境目標奠定基礎。其主要步驟為:
(1)從眾多的社會環境因素中,找出與行為相互影響的環境因素。
(2)根據環境因素與健康和生活質量關系的強度,以及該環境因素所導致的發病率、患病率、罹患率狀況,確定其重要性。
(3)根據環境因素是否可通過政策、法規等於預而發生變化,從而確定其可變性。
(4)將重要性與可變性結合分析,確定干預的環境目標。
5.教育診斷行為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學習因素。在格林模式中,將這些因素劃分為傾向因素、強化因素和促成因素3類。任何一種健康行為均會受到這3類因素的影響,教育診斷主要分析這3類因素。
(1)傾向因素:是指產生某種行為的動機、願望,或誘發某行為的因素。傾向因素包括知識、信念、態度和價值觀。
(2)促成因素:是指使行為動機和意願得以實現的因素,即實現或形成某行為所必需的技能、資源和社會條件。包括保健設施、醫務人員、診所、醫療費用、交通工具、個人保健技術及相應的政策法規等。
(3)強化因素:是指激勵行為維持、發展或減弱的因素。主要來自社會的支持、同伴的影響和領導、親屬以及保健人員的勸告等。
6.管理與政策診斷 管理與政策診斷的核心內容是組織評估和資源評估。組織評估包括組織內分析和組織間分析兩個方面;資源評估則是對實施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資源進行分析。
組織內分析系指對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內部的分析,如有無實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機構、該機構是否為專業機構、對項目重視程度如何、有無實踐經驗和組織能力、以及資源的配置等問題。
組織間分析系指主辦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組織外部環境,分析外環境對計劃執行可能產生的影響。包括此健康教育項目與本地區衛生規劃的關系、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對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和資源投入狀況,本地區其他組織機構參與健康教育的意願和現況、社區群眾接受和參與健康教育的意願和現狀、社區是否存在志願者隊伍等。

閱讀全文

與社會診斷常用的方法不包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正確的剎車排空氣方法 瀏覽:990
火龍果冰粉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82
寬頻撥號錯誤解決方法 瀏覽:238
杜仲原葉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181
瓦爾基里之羽快速獲得方法 瀏覽:887
塑料模板的安裝方法 瀏覽:884
直管球閥試壓方法如何減小誤差 瀏覽:469
p2p年化收益計算方法 瀏覽:438
硬拉鍛煉方法視頻 瀏覽:41
我唯一能想到的方法就是快速通過 瀏覽:462
哪些方法可以種大蒜 瀏覽:235
紙上標簽怎麼去除最簡單方法 瀏覽:199
辣白菜腌制方法和步驟 瀏覽:362
設計控制器增益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78
洗砂機使用方法 瀏覽:962
手機上恢復視力的方法有用嗎 瀏覽:809
比例尺兩種計算方法 瀏覽:850
創造與魔法新手快速刷經驗方法 瀏覽:617
蘋果主頁按鈕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2
如何成為牛人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