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芙蓉花葉子的葯用
芙蓉花葉
性味: 味微辛,性平,無毒。
效能: 外用消腫散結拔毒,排膿止痛。
主治: 外治癰腫瘡瘍,魚口便毒,婦人乳痛,巳潰瘡瘍, 蛙節蛇。
花內服清肺,治咳血。根內服排膿,治肺癰。
葉以外用為主,很少內服。
體質虛寒者勿服。
2. 木槿花的食用方法
直接食用新鮮的花瓣即可。
食用方法如下:
1、摘取新鮮的木槿花、藿香葉子、備好雞胸肉。
3. 芙蓉葉的功效與作用
芙蓉花性平味辛,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排毒之功, 適用於肺熱咳嗽、月經過多、白帶過多、癰疽腫毒、疔瘡、水火燙傷等疾病。 《本草綱目》言其「治一切大小癰疽,腫毒惡瘡,消腫,排膿,止痛。」葯理研究表明, 木芙蓉含黃酮甙、花色甙等成份,其花的水煎劑對溶血性鏈球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其葉的水煎劑則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用木芙蓉花加凡士林,配成20%的軟膏,對治療局部感染有顯著效果。 其葯用效方有: 治月經過多: 木芙蓉花、蓮蓬殼等份,研末,每次6克,1日3次,米湯送服。 治咳嗽: 木芙蓉花60克,豬心肺適量,共燉熟後,加紅糖60克,食肉飲湯。 治水火燙傷: 木芙蓉鮮花,曬干,研末,用芝麻油調勻塗患處。 治腫毒: 木芙蓉葉、蒼耳等份,研末,蜂蜜調勻,敷患處。 治腮腺炎: 術芙蓉葉,研末,用雞蛋清調勻,敷患處,1日2次。 治乳腺炎: 木芙蓉鮮根、鮮葉等份,共搗爛,用白酒調敷患處。 治瘡癰腫痛: 木芙蓉鮮花30~60克(乾花減半),冰糖15克。將木芙蓉鮮花加水煎煮,取汁加冰糖溶化,代茶頻頻飲服。 治婦女白帶多: 芙蓉花50克、雞冠花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治痛風: 木芙蓉葉、木芙蓉花各30克。將木芙蓉擇凈,放入葯罐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溫時足浴,每日2次,每次20~30分鍾,每日1劑,連續2~3周。 治風濕: 木芙蓉花、桑寄生各10克。將木芙蓉擇凈,放入葯罐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溫時足浴,每日2次,每次20~30分鍾,每日1劑,連續2~3周。
4. 芙蓉花葉的介紹
芙蓉花葉是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葉片,生於夏秋二季,可做葯材。夏、秋二季,剪下葉片,曬干。須經常復曬,存放乾燥通風處。
5. 芙蓉花葉的選方
①治陽瘡腫瘍,根腳散漫:五倍子一兩(微炒),生大黃四錢,秋芙蓉葉六錢。醋一鍾入杓內熬滾,投葯末攪勻,敷患上留頂,以紙蓋之,干則以醋掃之。一方加寒食麵五錢。陰疽以及皮色不變、膿腫無頭者,不可敷。(《瘍醫大全》吳氏鐵箍散)
②治陽瘡紅焮,收根束毒:芙蓉葉(秋采)六錢,榆面二兩,生大黃五錢,皮硝一兩。研細,蔥汁、童便調敷留頂,不特收束根腳,初起敷之可消。(《瘍醫大全》芙蓉膏)
③治癰疽腫毒:重陽前取芙蓉葉(研末),端午前取蒼耳(燒存性,研末)等分,蜜水調塗四圍,其毒自不走散。(《簡便良方》鐵井闌)
④治纏身蛇丹(帶狀皰疹):木芙蓉鮮葉,陰干研末,調米漿塗抹患處。(《福建中草葯》)
⑤治湯火灼瘡:油調莢蓉末敷。(《奇效良方》)
⑥治赤眼腫痛:莢蓉葉末,水和,貼太陽穴。(《飛鴻集》清涼膏)
⑦治小兒患鎖喉:芙蓉葉搗汁,和雞蛋煎成小塊,貼囟門及肚臍。(《嶺南采葯錄》)
⑧治久咳羸弱:九尖拒霜葉為末,以魚鮓蘸食。(《世醫·得效方》)
⑨治偏墜作痛:芙蓉葉、黃柏各二錢。為末,以木鱉子仁一個,磨醋調塗陰囊。(《簡便單方》)
⑩治小兒驚風肚痛及急驚風:木芙蓉嫩葉,搗爛,和入雞蛋煎熟作餅,貼兒臍上,冷則隨換。(《嶺南采葯錄》)
6. 芙蓉花的葉子有什麼作用
芙蓉樹的葉子與花都能葯用.葉子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痛的功效.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是植物、藻類和某些細菌利用葉綠素,在可見光的照射下,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葡萄糖,並釋放出氧氣的生化過程。植物之所以被稱為食物鏈的生產者,是因為它們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利用無機物生產有機物並且貯存能量。通過食用,食物鏈的消費者可以吸收到植物所貯存的能量,效率為30%左右。對於生物界的幾乎所有生物來說,這個過程是他們賴以生存的關鍵。而地球上的碳氧循環,光合作用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