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海淀區功能性食用菌銷售方法

海淀區功能性食用菌銷售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28 06:29:17

⑴ 食用菌栽培技術

食用菌內容很多,這里下載不下,只能下載一篇,可能對你有所幫助。
第二章 雞腿蘑
一、概述�
雞腿蘑又名毛頭鬼傘、毛鬼傘、刺蘑菇,屬真菌門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鬼傘科。�雞腿蘑幼時肉質細嫩,鮮美可口,色香味皆不亞於草菇。�雞腿蘑還是一種葯用蕈菌,味甘性平,有益脾胃、清心安神、治痔等功效,經常食用有助消化、增進食慾和治療痔瘡的作用。據《中國葯用真菌圖鑒》等書記載,雞腿蘑的熱水提取物對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抑制率分別為100%和90%。另據報道,雞腿蘑含有治療糖尿病的有效成分,以每公斤體重用2克雞腿蘑的濃縮物投給小白鼠,1.5小時後降低血糖濃度的效果最為明顯。近年來,美國、荷蘭、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相繼栽培雞腿蘑成功,其生產的鮮菇、干菇(切片菇)、罐頭菇,在國際市場都很受歡迎。�
為了開發這種寶貴的食用和葯用蕈菌資源,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山西省生物研究所、雲南省食用菌科技開發中心、遼陽市食用菌研究所等單位的科技人員對雞腿蘑進行調查、採集、分離和栽培試驗,為雞腿蘑的商業化生產做了不少工作。河北省和北京市已試栽成功,目前有少量供應市場,具有十分可觀的生產和市場潛力。�
二、生物學特性�
1.形態特徵�
子實體群生。菇蕾期菌蓋圓柱形,連同菌柄狀似火雞腿,雞腿蘑由此得名。後期菌蓋呈鍾形,高9~15厘米,最後平展。菌蓋表面初期光滑,後期表皮裂開,成為平伏的鱗片,初期白色,中期淡銹色,後漸加深;菌肉白色,薄;菌柄白色,有絲狀光澤,纖維質,長17~30厘米,粗1~2.5厘米,上細下粗,菌環乳白色,脆薄,易脫落;菌褶密集,與菌柄離生,寬5~10毫米,白色,後變黑色,很快出現墨汁狀液體。孢子黑色,光滑,橢圓形,有囊狀體。囊狀體無色,呈棒狀,頂端鈍圓,略帶彎曲,稀疏。�
2.生態習性�
(1)習性春夏秋季雨後生於田野、林園、路邊,甚至茅屋屋頂上。子實體成熟時菌褶變黑,邊緣液化。保鮮期極短,可食,但少數人食後有輕微中毒反應,尤其在與酒或啤酒同食時易引起中毒。�
(2)分布世界各國均有,我國主要產於華北、東北、西北和西南,河北、山東、山西、黑龍江、吉林、遼寧、甘肅、青海、雲南、西藏等省(區)均有報道。筆者在北京市海淀區的山地也曾採集到。�
3.生活條件�
雞腿蘑是一種適應能力極強的草腐土生菌,其生活條件要求如下:�
(1)營養雞腿蘑能夠利用相當廣泛的碳源。葡萄糖、木糖、半乳糖、麥芽糖、棉籽糖、甘露醇、澱粉、纖維素、石臘都能利用。利用木糖比葡萄糖差,利用乳糖相當好,但不是最好;某些菌株利用半乳糖和乳糖好於利用甘露醇、葡萄糖、果糖;利用軟石臘能力較差。�
蛋白腖和酵母粉是雞腿蘑最好的氮源。雞腿蘑能利用各種銨鹽和硝態氮,但無機氮和尿素都不是最適氮源,在麥芽汁培養基中加入天門冬醯胺、蛋白腖、尿素,菌絲生長更好。�缺少硫胺素時雞腿蘑生長受影響。在培養基中加入含有維生素B�1的天然基質,如麥芽浸膏、玉米、燕麥、碗豆、扁豆、紅甜菜、野碗豆、紅三葉草、苜蓿等綠葉的煎汁,可以大大促進雞腿蘑菌絲的生長。�
雞腿蘑可以進行深層培養。在麥芽汁培養液中,每升可以產生25~28克干菌絲體。在只含無菌水、磷酸鹽和碳源的培養液中,雞腿蘑的菌絲也能生長。�
(2)溫度雞腿蘑菌絲生長的溫度范圍在3~35℃,最適生長溫度在22~28℃。雞腿蘑菌絲的抗寒能力相當強,冬季零下30℃時,土中的雞腿蘑菌絲依然可以安全越冬。溫度低時,菌絲生長緩慢,呈細、稀、絨毛狀;溫度高時,菌絲生長快,絨毛狀氣生菌絲發達,基內菌絲變稀;35℃以上時菌絲發生自溶現象。子實體的形成需要低溫刺激,當溫度降到在9~20℃時,雞腿蘑的菇蕾就會陸續破土而出。低於8℃或高於30℃,子實體均不易形成。在12~18℃的范圍之內,溫度低,子實體發育慢,個頭大,個個象雞腿,甚至象手榴彈。20℃以上菌柄易伸長、開傘。人工栽培,溫度在16~24℃時子實體發生數量最多,產量最高。溫度低,子實體生長慢,但菌蓋大且厚,菌柄短而結實,品質優良,貯存期長;溫度高時,生長快,菌柄伸長,菌蓋變小變薄,品質降低,極易開傘和自溶。�
(3)濕度雞腿蘑培養料的含水量以60%~70%為宜,發菌期間空氣相對濕度80%左右。子實體發生時,空氣相對濕度應為85%~95%,低於60%菌蓋表面鱗片反卷,濕度在95%以上時,菌蓋易得斑點病。�
(4)光線雞腿蘑菌絲的生長不需要光線,但菇蕾分化時和子實體發育長大時均需要500~1 000勒克斯的光照。�
(5)空氣雞腿蘑菌絲體生長和子實體的生長發育都需要新鮮的空氣。在菇房中栽培,子實體形成期間每小時應通風換氣4~8次。�
(6)酸鹼度雞腿蘑菌絲能在pH值2~10的培養基中生長。培養基初期的pH值3.7或8,經過雞腿蘑菌絲生長之後,都會自動調到pH7左右。因此,無論是培養基或覆土材料均以pH值為6~7時最適合。�
(7)應特別指出的是,雞腿蘑子實體的形成需要覆土及土壤微生物代謝產物等的刺激。�
三、栽培方法�
雞腿蘑裁培方法和白蘑菇大體一致,除了所使用的菌種,以及生活條件有所不同之外,可以參照白蘑菇的栽培辦法操作。
1.栽培材料�
(1)主要材料馬廄肥、牛糞、麥秸、稻草、棉籽殼和雜木屑。�
(2)輔料麩皮、米糠、玉米粉、復合肥、石膏粉、石灰粉和維生素B�1。�
2.栽培方式�
雞腿蘑在室內、室外栽培均可。熟料栽培、生料栽培都可以。可以袋栽,也可箱栽、床架式栽培,還可以和蔬菜、果木間種。栽培者可根據當地環境條件,採用最有利的栽培方式。
3.栽培季節�
春季至夏初、秋季至春季都可以栽培雞腿蘑。室內和大棚夏季也可栽培,但氣候炎熱,不易保鮮,若沒有妥善的加工和保鮮措施,商業意義不大。�
4.栽培場所�
室外栽培可以在果園、菜地、休閑田中整畦搭棚進行。室內栽培可以利用現有菇房、床架進行栽培管理。�
四、菌種製作�
1.母種製作�
雞腿蘑菌種主要採用組織分離法得到純菌種。雞腿蘑菌絲在PDA培養基(馬鈴薯200克,葡萄糖20克,瓊脂20克,加水至�1 000�毫升)上生長良好。在以下加富培養基或麥粒煎汁培養基上菌絲生長得更好。�
(1)馬鈴薯200克、葡萄糖20克、硫酸鎂1.5克、磷酸二氫鉀1.5克、磷酸氫二鉀1.5克、維生素B�1 10毫克、瓊脂20克,加水至1 000毫升。�
(2)小麥200克,浸泡10小時,煮30分鍾,濾汁,加葡萄糖20克、蛋白腖3克、硫酸鎂0.5克、磷酸二氫鉀1.0克、維生素B�1 0.2克、瓊脂20克,加水至1 000毫升。�
(3)小麥250克,浸泡10小時,煮30分鍾,濾汁,加馬鈴薯150克、葡萄糖20克、蛋白腖2克、硫酸鎂1.5克、磷酸二氫鉀1.5克、磷酸氫二鉀1.5克、維生素B�1 10毫克、瓊脂20克,加水至�1 000�毫升。�菌絲最初白色,然後變成灰白色,培養基的顏色也隨之加深。在恆溫箱中,25℃條件下菌絲在7~10天可長滿斜面,最快的5~6天。�
2.原種製作�
採用稻草、棉籽殼、雜木屑三種原料為主製作培養基和用麥粒製作培養基。試驗證明,雞腿蘑的菌絲在這幾種培養基上都可以正常生長,但在以麥粒和棉籽殼為主的培養基上生長最好。各種原種培養基的配方如下:�
(1)稻草培養基稻草(切段或粉碎)60%、麩皮25%、玉米粉8%、復合肥5%、糖1%、石灰1%。�
(2)棉籽殼培養基A棉籽殼90%、麩皮4.5%、玉米粉�4.5%�、石灰1%。�
(3)棉籽殼培養基B棉籽殼87.5%、麩皮10%、尿素0.5%、石灰2%。�
(4)棉籽殼培養基C棉籽殼78%、麩皮10%、玉米粉5%、復合肥5%、糖1%、石膏1%、維生素B�1微量。�
(5)木屑培養基雜木屑75%、麩皮15%、玉米粉8%、糖1%、石膏粉1%、維生素B�1微量。�
(6)麥粒培養基麥粒加水,浸泡10~15小時,加1%石灰粉煮沸30分鍾(至無白心,而皮不破),稍晾後裝瓶。�
以上培養基的含水量均控制在60%~65%,所有培養基均保持自然pH值,按常規方法裝瓶,塞棉塞,常壓或高壓蒸汽滅菌。冷卻後,在無菌箱或無菌室中無菌操作接入母種,置於24~26℃的溫室或溫箱中培養。經30~35天雞腿蘑菌絲就可以長滿全瓶。除固體菌種外,雞腿蘑的原種也可以用液體培養基進行培養,製成液體原種。在各母種培養基配方中取消瓊脂,即可作為液體培養基配方。�
雞腿蘑菌種的好壞對子實體的產量影響甚大,應加以注意。菌株不同,菌絲的形態也不完全一樣。有的菌株起初是線狀的,後來逐漸產生氣生菌絲;有的菌株起初是棉絮狀,後來逐漸變成線狀,色澤為白色或灰白色。好的菌種利用培養料的能力強,菌絲生長較快。�
3.栽培種製作�
(1)栽培種培養基�
①同上述原種培養基配方。�
②雜木屑78%、麩皮20%、碳酸鈣1%、蔗糖1%,料水比為�1∶1.5�,pH值自然。�
③蘑菇堆肥28%、木屑60%、麩皮12%,料水比1∶1.4~1.5,pH值自然。�
(2)製作方法栽培種的培養容器採用聚丙烯塑料薄膜袋(長34~36厘米,寬14~17厘米,厚度0.05~0.06厘米)。�
①具體操作。選用上述培養基配方,按要求把原輔材料備好,加水攪拌均勻,然後裝袋。
裝袋時先抓2~3把培養料裝進袋中,用手把袋底的邊角壓入袋內,並壓緊培養料使之成圓柱形,袋底平穩能直立於地面。在袋中插入圓形木棒或直徑2~2.5厘米的試管,最好插到底,但應避免刺破袋子,而後繼續邊裝料邊用手壓實,裝至袋長的2/3(約500克乾料),壓平表而,拔出木棒或試管。這樣預埋管(棒)再裝斜,拔出後留下的洞穴堅固、在搬運過程中不易堵塞,滅菌時蒸汽容易穿透培養料,滅菌能更徹底,而且接種時原種落入洞底,加速菌絲生長、縮短栽培種培養時間。培養料裝好後,將袋口及表面弄乾凈,在袋口上套上硬塑料套環(內徑3.5厘米,高3.5厘米),讓袋口薄膜從環內通過,並向外順環壁朝下翻轉,然後將袋口整平,塞上棉塞,進鍋滅菌。為防止棉塞受潮,進鍋後每層塑料袋上方都要蓋牛皮紙。以1.5公斤/平方厘米的蒸汽壓力滅菌1.5小時,或常壓蒸汽滅菌8~10小時,滅菌後取出冷卻。�
②接種與培養。栽培種也應在無菌箱或無菌室內按無菌操作要求接種,然後與原種同樣條件進行培養。
五、栽培工藝�
1.熟料栽培�
栽培菌棒的製作與栽培種相同。將培養好的菌袋脫袋後橫排或豎排放入畦中,菌棒間間隔2~3厘米,填以肥土,每平方米排放30個菌棒,排放完後,再覆土3厘米左右。如果土壤太干,可稍噴水,然後蓋上事先用5%來蘇爾液浸泡過的聚乙烯塑料薄膜。�
江蘇省的科研人員曾對菌棒橫排或豎排做過對比試驗,表明豎排出菇較快,生物學效率較高。覆土宜分兩步進行,先在菌棒間填滿土,澆透水後再在菌棒表面覆土約3厘米厚的細土,用噴霧澆水,以避免土層板結,而利於出菇。覆土以厚度0.5~1厘米的為主,不要大於2厘米。�保持栽培房內空氣相對濕度在85%~90%,溫度調節至16~22℃。室外或大棚應有遮陽措施,避免強光照射。一周後,菌絲恢復生長並連結成塊,每天掀開塑料薄膜噴水,同時增加通風,以刺激菌絲體紐結,形成菇蕾。菇蕾破土後,在管理上以通風、增濕為主。經10餘天精心管理,子實體迅速長大,約七成熟,即應及時採收。�
2.生料栽培�
用生料栽培雞腿蘑比熟料栽培雞腿蘑更有實用價值。實踐證明,北方和南方都可以推廣。�
(1)培養料准備�
①棉籽殼或落地廢棉100公斤、生石灰2~3公斤(有的再加0.1%的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含水量60%~65%。�
②棉籽殼100公斤、磷肥2公斤、尿素0.5公斤、石灰2公斤、水160公斤。�
③玉米芯(粉碎)100公斤、尿素1公斤、石灰2公斤、水150~160公斤。�
④稻草(切段或粉碎)40公斤、玉米秸粉40公斤、馬糞(干糞並打碎)20公斤、尿素1公斤、磷肥2公斤、石灰3公斤、水150公斤。�
⑤金針菇菌糠80公斤、牛馬糞20公斤、尿素1公斤、磷肥2公斤、石灰4公斤、水150公斤。�
(2)栽培與管理
將培養料充分拌勻,堆積料高1米,寬1.2~1.5米,長度不限。蓋上塑料薄膜保溫,在60~70℃保持10小時後翻堆,當溫度又達到60~70℃,再保持10小時,發酵結束。攤涼後鋪於事先整好的畦面上,料厚10~20厘米,分3層播種,用種量為培養料的15%。播種完畢,平整料面,稍加壓實,最後蓋上5厘米厚的壤土或先蓋上塑料薄膜保溫、保濕。待菌絲長好後去掉塑料薄膜覆土,先覆粗土(事先用石灰水預濕,土厚0.8~1.2厘米),然後再覆細土,噴水保濕。�
露天栽培時,在覆土之後,畦面上還應搭拱形塑料小棚加以保護,小棚高30~40厘米。�
南方室外栽培從9月份播種到第二年5月份採收結束,應注意氣溫、雨量、風力等變化。華北地區為保溫、保濕宜用塑料大棚栽培,除酷暑期間外,可常年生產。�
雞腿蘑的產量因不同菌株、培養料和栽培條件而有較大的差異,每平方米產量4.5~18公斤,生物學效率多數在20%~70%,好的可超過100%。�
六、採收�
雞腿蘑子實體成熟的速度快,必須在菇蕾期菌環剛剛松動,鍾形菌蓋上出現反捲毛狀鱗片時採收。若在菌環松動或脫落後採收,子實體在加工過程中會氧化褐變,菌腐甚至會自溶流出黑褐色的孢子液而完全失去商品價值。�
七、銷售和加工�
在雞腿蘑栽培規模小時,以鮮銷為主。雞腿蘑容易破碎,貨架壽命短,應盡快銷售出去。�為了供應遠離栽培場的市場,可將雞腿蘑的菇蕾切成薄片,再用電熱鼓風乾燥機迅速脫水烘乾。切片菇分裝於塑料袋中,每包100~150克。�
此外,還可以加工成鹽漬雞腿蘑或雞腿蘑罐頭。加工方法可仿照白蘑菇和草菇。

如何銷售食用菌

食用菌銷售一般有市場銷售。酒店,超市配送,加工廠收購,外銷出口等等方式。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規模,品種選擇適宜的銷售方式。小規模生產最好還是自己批發,零售比較適宜,可以賺取最大的利潤。

⑶ 村裡種植了很多的蘑菇,但一直找不到銷路,該怎麼

村裡種了很多的蘑菇,但是一直找不到銷路,面對這樣的情況,可以主動的聯系蔬菜收購商或者蔬菜批發市場,讓他們前來幫忙收購。

⑷ 食用菌行業前景如何

2005年中國食用菌的總產量達1200萬噸,居世界第一,食用菌產業已成為中國種植業中的一項重要產業。全國最大食用菌生產基地是古田縣,該縣食用菌生產量大,出口量為全國之冠,是中國食用菌之都。尤其是銀耳(白木耳)產量佔全國的90%。中國雖然是食用菌產量最大的國家,但年人均消費量不足0.5公斤,美國年人均為1.5公斤,日本年人均為3公斤,全國年人均消費量與世界一些國家相比,差距較大。據海關提供的數據,2001年、2002年、2003年食用菌出口量分別為47.6萬噸、38萬噸、43萬噸,換匯分別為6億美元、4.6億美元、6.2億美元,出口量和總量相比才接近二十分之一,國外食用菌人均消費量每年正以百分之十三的速度遞增,有大的國外市場空間可供開拓。中國內地食用菌人均消費量還不到香港的十分之一,
因此國內市場潛力巨大。有調查表明;北京每年的食用菌產量為15萬噸,按固定人口1500萬人計算,每人每年只能吃到10公斤左右的食用菌,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受此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所以對國內市場更要加大宣傳力度及產業整合,擴大消費群體,提高消費總量,以拉動生產;對國際市場關鍵是提高產品各層面質量,以求增加國際市場佔有份額。中國大農業的發展是三色農業,即綠色農業,蘭色農業和白色農業.白色農業就是微生物農業,即食(葯)用菌產業.這個小生物,大農業有著廣闊的前景,它不僅能解決人們生活所需要的蛋白質,而且還能用於醫葯上,解決與人們生命相關的重大疾病問題.從整個發展趨勢看,將來的菌業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產業.從大農業的角度來看,將來要分為植物類,動物類和菌類.從食用菌價值上來看,食用菌將成為第三世界主要蛋白質的來源.如風尾菇和牛肉,豬肉含的各種成份基本相似.從銷售情況看,食用菌的銷售量大幅度增加,如日本近20年消費量增加了223倍.因此而言,食用菌前景廣闊,發展空間很大.加之地方各級政府重視,栽培原料豐富,技術容易掌握,未來的食用菌產業將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成為廣大農民朋友脫貧致富的好項目.
根據食用菌的發展情況,未來的食用菌將會出現以下幾種可能情況.
工廠化杏鮑菇栽培
1,由單一品種向多品種發展.為了保證菇農的穩定收入,菇農要適應市場要求,一種品種價格銷量不好,另外的品種可以補充.
2,從生產方式上由人工向機械化發展.因為人工的代價會越來越高,加之難以保證質量,所以必須向機械化發展.
3,從小規模向大規模發展.小的規模難以適應市場需要,就是群眾經常所說的"生意要成樁",這樣才能吸引大量的客商來本地收購,銷售.才能保證市場的產品不積壓.
4,從產量型向質量型發展.菇農生產出不僅是大量產品,而且保證質量,如香菇要多產花菇和厚菇,農葯含量不能超標等.就從平菇而言,日本要求平菇不是大而厚,而是小而厚,只有5分錢人民幣那麼大.
5,從季節性栽培到全年型栽培.為了提高經濟收入,一年只在旺季生產很難保證菇農的效益,而且大量的機械設備閑至,相對就減少了收入,可以採取多品種,多季節的栽培方法,保證每年各個季節都有菇出售.
6,從平地向立體化栽培.菇棚不只是地面上種植,而要搭架分層種植,以便充分利用空間.
7,從木材,料食向農副產品.下腳料和菌草上發展.根據國家森林法,木材的砍伐要限量並要有計劃,所以有木材和鋸沫為原料的品種要及時更換,可用農副產品下腳料和種植菌草來滿足菌類生產的需要.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改變,國內市場潛力很大,加之中國又是食用菌出口大國.中國每人每年吃2斤食用菌,就可以增加銷售收入80多個億,由此可看菇類市場將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但是並不是每一個菇農生產者都有很大的收入.為了保證菇農的經濟收入,發展食
用菌還必須認真的做好市場調查和分析工作,以確定你種植的品種和生產規模.應做好以下幾項調查.
1,做好本地市場調查與分析:根據當地市場的容量和飲食習慣,確定生產規模和種類.
2,做好國際國內市場調查.國內市場可根據你離城市的遠近,所需的品種和數量,價格,國際市場可根據外貿,海關提供信息,簽定合同,確定生產種類和規模.
3,生產因素和調查.在做好市場調查的基礎上,根據氣象條件,能否生產,生產原料和來源,價
格,距市場的遠近,土地,勞力資源是否充足,來確定生產與否.在食用菌生產之前,需要做好市場調查和生產因素的調查,而後進行匯總分析,成本核算,市場預
測,計算出成本和收益,再開始生產.

⑸ 食用菌保健品銷售,朋友他邀請我和他一起做保健品銷售,不知道這裡面有沒有什麼貓膩有人說是傳銷,騙人

基本都是假的,保健食品大多數把自己吹噓的和神葯一樣,但其實根本沒啥用,不是傳銷,但是其實性質差不多的

⑹ 食用菌養殖銷售渠道哪裡

銷售渠道主要有幾個,市場批發零售,酒店采購。超市銷售,食用菌加工廠收購,深加工收購。

⑺ 食用菌怎樣找銷路

目前國內有1000多種食用菌,除了一些常見的菌類比如雙孢菇,草菇,平菇,香菇等,其他的一些食用菌都有地域生長限制。比如滑子菇,木耳等在東北地區生長更好,猴頭菇等稀有菌種在南方尤其是四川比較多。另外上海可能因為區位和地域經濟的關系食用菌產業不是太發達,尤其是食用菌種植。但是上海有很多比較先進的食用菌加工企業。
食用菌的培育技術主要集中地:北方如東北,北京周邊一帶,山東,河南都可以,南方福建(福建是全國食用菌產業最發達的地區),四川,雲南一帶。
千萬別盲從一些互聯網上或者書本上的東西,食用菌培育是非常細致的工作,這些介紹只能大概提供個方向,有很多東西是要在實踐中才能摸索探尋出來的。

-------食用菌有較高的食用價值

菇類的蛋白質含量一般為鮮菇1.5-6%、干菇15-35%,高於一般蔬菜,而且它的氨基酸組成比較全面,大多菇類含有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其中蘑菇、草菇、金針菇中賴氨酸含量豐富,而穀物中缺乏,賴氨酸有利於兒童體質和智力發育。菇類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多種具有生理活性的礦質元素。如VB1、VB12、Vc、Vk、VD及磷、鈉、鉀、鈣、鐵和許多微量元素,可以補充其它食品中的不足。

------食用菌具有較高的葯用保健價值?

食用菌中含有生物活性物質如:高分於多糖、β-葡萄糖和RNA復合體、天然有機鍺、核酸降解物、cAMP和三萜類化合物等對維護人體健康有重要的利用價值。

------食用菌的葯用保健價值有哪些

①抗癌作用:食用菌的多糖體,能刺激抗體的形成,提高並調整機體內部的防禦能力。能降低某些物質誘發腫瘤的發生率,並對多種化療葯物有增效作用。此外栗蘑中富含的有機硒,可作補硒食品,若長期食用,幾乎可以防止一切癌變。②抗菌、抗病毒作用。③降血壓、降血脂、抗血栓、抗心律失常、強心等。④健胃、助消化作用。⑤止咳平喘、祛痰作用。⑥利膽、保肝、解毒。⑦降血糖。⑧通便利尿。⑨免疫調節。
--------------------------------------------------------------------------
食用菌與癌症免疫療法

惡性腫瘤,又稱癌,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癌症之所以可怕,在於其有許多生物學特徵:自主性、可稱植性、侵襲性、轉移性、異常分化、失去接觸抑制等。但危害最大的它的侵襲性和轉移性,即癌細胞被淋巴流、血流帶到另一遠離部位或器官,在那裡繼續存活和繁殖生長,形成與原發瘤同樣類型的繼發瘤的全過程。這樣,如臨床病人腫瘤一旦有侵襲的轉移的行為出現,用一般手術治療、放療及化療等手段往往達不到治癒效果。而且,目前在癌症方面還沒有找到特異的療法。對於如何控制癌的侵襲的轉移的發生,依然處於初始研究階段。所以,癌症一旦確診,病人就處於恐懼和悲觀氣氛之中。因此,全球每年耗資10億美元用於癌症的研究,但收效甚微,令人們往往「談癌色變」。
因而許多專家開始轉而重視通過激活體內免疫系統,增強機體自身的防禦功能。研究表明,只有當機體對癌症的免疫功能明顯降低或喪失時,癌症才會乘虛而入。如果從第一個癌細胞發生時就開始預防癌症,幾乎可獲100%的效果。基於此故,人們就著眼於篩選即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以達到抑制癌細胞生長,同時又不產生副作用,其主攻方向,均在治癌抗癌的同時,增強機體免疫力,以達到完全治癒癌症,戰勝癌症的目的,在此前提下,科學家們提出了兩大研究趨勢,即一是抗體導彈,二是食用菌。幾十年來,中、西方醫學者應用現代科技對菌類加以研究,發現它具有抗腫瘤、抗高血壓等功效,目前,已知舞茸、香菇、靈芝、姬松茸、猴頭菇、冬蟲夏草、茯苓、雲芝、平菇(糙皮側耳)等多種食用菌具有抗癌作用。我公司經過十多年生產實踐,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最大限度地提取食用菌中的活性成份,並保持食用菌原有的營養成份,產品正日益受到國外專家的重視,目前我公司已和國外合作,部份產品已通過美國FDA檢測,相信不久的將來,食用菌對世界人類健康,提高人類的生命質量必將作出更大的貢獻。
--------------------------------------------------------------------------
食用菌的多糖

在自然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社會環境競爭激烈的今天,食用菌作為純天然資源因其獨特的功效。正為人類的健康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食用菌子實體含有豐富的營養和葯用成份,若直接食用不易達到保健治療作用,只有將其有效成份濃縮或純化,才能提高其功效。金源公司根據各葯食用真菌的特性,採用生物技術,提取其活性成份——蛋白多糖、生物鹼和三萜類物質等。多糖組分中以葡聚糖為主,以具有β—1、3葡萄糖苷鍵結合的直鏈和β—1、6葡萄糖苷鍵結合的支鏈構成為特殊的空間結構,具有很好的生理活性,對人類健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提高機體免疫性,增強淋巴細胞的活力,加強機體防禦能力,促進白細胞對病毒菌和異常細胞吞噬功能,消除體液中自由基的產生,防止細胞膜質的氧化,保護正常細胞,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及降血壓和血脂,能產生多種抗菌素對病毒、細菌有良好的抑製作用等。食用菌多糖除對疾病有特殊的治療效果外,它的作用往往是綜合性的,它們都有滋補強化、扶正固本、抗衰老的作用,是一種天然補品。我公司現已開發並大批量生產了灰樹花、靈芝、姬松茸、糙皮側耳、猴頭菇、冬蟲夏草等十幾個品種多糖乾粉。
以上產品可廣泛應用於:1、食品添加劑;2、健康食品;3、營養補充劑;4、腫瘤病人放化療的輔助用葯;⒌美容護膚品。此外可製成制劑產品(如膠囊、顆粒劑、片劑、口服液等)。

⑻ 食用菌(蘑菇)的生產流程方法以及在新農村示範村的市場可行性分析

一、食用菌市場情況調研分析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食用菌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年生產量達到1000萬噸,佔世界總產量和出口量的70%。致富5000多萬中國人。食用菌是一種投資低、見效快、利潤高的項目,一般利潤至少百分之百,產出是投入的2—3倍,經濟效益高於其他行業。

但是,近年來國內有一些生產食用菌大棚,由於設備簡陋不配套、衛生管理水平低下、菇農素質不高,加上使用大量農葯,導致香菇產品的質量和產量不合格與不穩定。

依照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新型食品開發發源符合「天然、營養、保健」的原則之外,還要求具備營養功能、嗜好功能和生理功能,故此,中國食用菌要走出國門,打入世界市場。就必須在食用菌栽培與加工上作到科學管理,無公害環保。

二、項目的介紹

食用菌(`````)實驗基地,經過實地考察,項目擬投建在.``````

佔地約25畝(標准為例).項目擬投資900萬元,.項目是以節能、低耗、無公害、環保為宗旨,項目技術水平將定位在高品質、高產值、高附加值的無公害食用菌栽培與加工的產品方面。

項目實行國家指導,地方政府扶持,企業經營,帶動農戶,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為農民增產增收,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貢獻。

(一)項目主要內容

該基地擬建三個項目:

一是建立以食用菌為主產品的三級制種生產流水線;

二是建立以順季節生產食用菌為主的無公害栽培基地;

三是建成食用菌保鮮加工車間。

1、建立年產120萬袋食用菌栽培種的生產線

(1)擬建一流的食(葯)用菌保育種中心;

第一階段有地收集可適於當地氣候的使用菌優級菌種作為生產的當家品種;

第二階段對引進的優良菌種進行小規模的出菇試驗,成功後再擴大面積栽培;

第三階段全面收集野生可食用菌,針對性的進行栽培試驗,為生產提供新品種、新菌株。

(2)對培養基進行探研,研究出能充分利用當地原料資源並能提高產量與品質的最適配方;

(3)簡化制種原料加工工序及相關設備;

在生產中應將枝椏條與粉碎工序合二為一,將桔桿類切斷與粉碎工序集為一體,將大簡化生產工序與生產成本;

(4)節能型的滅菌生產線的技改工程

1)投建軌道車與常壓滅菌鍋並在外殼包覆100——200mm厚的 膨脹珍珠

岩與礦渣棉,將大大提高保溫效能;

2)在常壓滅菌鍋後面建成開放式接種車間,並使用生產栽培種的數量達到

4000袋以上。

(5)在環保工程方面

應定時、定量嚴格檢測生產原料中的農葯殘留量與金屬含量是否超標,另應防止轉基因抗蟲棉的棉籽殼、施過倭壯素的稻草及使用過抗菌劑的雜木屑作為培養料。

對水質與空氣應定時進行送樣或現場抽樣檢測,凡不符合環保標准與衛生標準的一律不準進行生產。

2、擬建立54座鋼塑結構標准化的栽培大棚

栽培大棚式的選擇——採用鋼塑結構的栽培大棚

1)栽培大棚規格:跨度:8米;肩高:1.5米;頂高:2.5米:長度:25米:

2) 鋼管直徑:22毫米:管壁厚:1.2毫米;

3) 技術指標:抗風能力:風壓652pa;風力11級;承壓:雪壓294pa;

4) 其它配件:門、遮陽薄膜、防蟲網、噴水系統等;

5) 在栽培場所應建可調試的圍棚,頂部與四周用一層或多層遮陽網,內層再用高密度防蟲網,為生防起雙重調節與保護作用。即將遮陽控光,棚內控濕、控溫與防蟲等多功能溶為一體。

3、 擬建年產100噸保鮮菇流水線

1) 投建500立方米的高溫冷庫;

2) 投建分撿車間、加工車間、包裝車間、下腳料處理車間。

該項目以節能、低耗、無公害、環保為宗旨,使之成為適於國情、高效型的現代化菇類工廠,達到國外同類生產水平。

本項目採用高起點、高投入、高產出,成為現代化食用菌產業化的楷模之一。項目的技術水平將定位在高品質、高產值、高附加值的無公害鮮菇栽培與加工產品方面。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 全部設計應立足在使食用菌生產集約化、產業化、商品化;

2) 選育出適於在本設施內進行多種菌類栽培的優質高產新菌株;

3) 不斷總結出優質、高產、高效的栽培配方與生產技藝,同時還應與其設備生產流程相配套;

4) 堅持以生物防治與物理防治的方針、建立無公害、無污染、環保型的病蟲防治體系。

⑼ 菌類產業銷售成本預測

一、近似預測法
(一)一元線性回歸法
線性回歸的預測方法在第三節中已敘述。該方法適用於物價波動不大時期內的成本預測,對於價格波動較大的,要進行價格口徑換算,具體的方法如下。
2·將備年度的工程成本換算到預測期的成本水平
3·建立回歸預測模型
(二)時間序列分析預測
1.計算各年度的同類施工項目的單位平方成本
一個施工企業一般在同一年度內會有多個同類型的項目竣工,備個施工項目的單方成本也不可能一致。另外,許多項目是跨年度施工的,如果以一年為一個預測期,其成本實際上不僅僅反映了本年度的成本水平。針對這些問題,可採取下述的方法計算:
(1)通常以一年為一個預測周期;
(2)跨年度的工程,其實際成本作為竣工年份的成本資料;
(3)同年度有多個同類工程竣工,以其平均值作為該年度的成本實際值。
2.用時間序列分析法預測下一年度的成本
在計算以前各年度的同類工程各年度平均單方成本之後,就可以採用時間序列分忻方法中任一種方法預測下一年的同類工程單方成本。
具體的計算方法在前節中已專門介紹。在這里,我們建議採用指數平滑法計算,因為指數平滑法預測值的結果比其它方法更接近於實際值,且適用於中短期預測。
(三)指數曲線回歸法
對於逐年按一定比例發展變化的未來值判斷,就需用指數曲線趨勢預測法進行預測。近年來,由於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國家的物價放開,物價以10%左右速度逐年增長,施工項目的成本也呈類似的趨勢。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可採取指數曲線回歸法預測。
二、詳細預測法
這種預測方法,通常是對施工項目計劃工期內影響其成本變化的各個因素進行分析,比>照最近期已完工施工項目或將完工施工項目的成本(單位面積成本或單位體積成本),預測這些因素對工程成本中有關項目(成本項目)的影響程度。然後用比重法進行計算,預測出工程的單位成本或總成本。
這種方法,首先要計算最近期己完的或將近完工的類似施工項目(以下稱為參照工程)的成本,包括備成本項目的數額;第二步要分析影響成本的因素,並分析預測備因素對成本有關項目的影響程度;第三步再按比重法計算,預測出目前施工項目(以下稱為對象工程)的成本。
(二)結構和建築上的差異修正
由於建築產品的特殊性,每項工程無論結構和建築設計上都有所區別,這就是說利用最近期類似工程成本作為本工程的初始預測成本必須對其進行必要的修正。即應考慮兩個方面:一是對象工程與參照工程結構上的差異,二是對象工程與參照工程建築上的差異。
(三)預測影響工程成本的因素
在上一步申所估計的工程成本幾乎不可能與工程實際成本完全一致,因為工程施工過程中受到眾多因素的干擾,必須分析對象工程成本的影響因素,並在下步中確定影響程度,對第二步中估計出的成本加以修正;使其與實際成本更加接近,在工程施工管理中發揮作用。
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影響工程成本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1.材料消耗定額增加或降低,這里材料包括燃料、動力等
由於採用新材料或材料代用,引起材料消耗的降低或者採用新工藝、新技術或新設備,降低了必要的工藝性損耗,以及對象工程與類似工程材料級別不同時,消耗定額和單價之差引起的綜合影響等。
2.物價上漲或下降
工程成本的變化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是因為物價的變化。有些工程成本超支的主要原因就是由於物價大幅度上漲,實行固定總價合同的工程往往會因此而虧本。
3.勞動力工資的增長
勞動力工資 (包括獎金、附加工資等)的增長不可避免地使得工程成本增加」包括由於工期緊,而增加的加班工資J
4.勞動生產率的變化
工人素質的增強或者是採用新的工藝,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節省了施工總工時數,從而降低了人工費用;另一方面,可能由於工程所在地地理和氣候環境的影響,或施工班組工人素質與類似工程相比較低,使勞動生產率下降,從而增加了施工總工時數和人工費用。
5.其它直接費用的變化
其它直接成本費用包括施工過程中發生的材料二次搬運費、臨時設施費、生產工具用具使用費、檢驗試驗費、工程定位復測費、工程點交費和場地清理費等,這些費用對於不同的工程,其發生的實際費用是不同。在預測成本時,要根據對象工程與基於計算的參照工程之間在其它直接費用上的差別進行修正。
6.間接費用的變化
間接費用是項目管理人員及企業各職能部門在該施工項目上研發生的全部費用。這部分費用和其它直接費用一樣不同工程之間也會有不同。如工程規模不同,施工項目上管理人員人數也不同,其管理人員工資、獎金,以及職工福利費等也都有差別。
以上這些因素對於具體的工程來說,不一定都可能發生,不同的工程情況也不會相同。例如,一個時期內材料價格上漲,而另一個時期材料價格則會下降。分別於這兩個不同期的工程,成本因材料價格的變化就會向相反方面進行。因此,在確定影響成本因素對成本影響程度之前,首先要分析預測影響該工程的因素是哪一些。
預測影響成本因素主要採用定性預測方法,即召集有關專業人員,採用專家會議法,先由各位參加人員提出自己的意見,然後再對不同的意見進行討論,最後確定主要的因素(參見第二節)。
(四)預測影響因素的影響程度
預測各因素的影響程度就是預測備因素的變化情況,再計算其對成本中有關項目的影響結果。
1.預測各因素的變化情況
各因素變化情況預測方法的選擇,可根據各因素的性質,以及歷史工程資料情況,並適應及時性的要求而決定。一般來講,各因素適用預測方法如下:
(1)材料消耗定額變化,適用經驗估計方法和時司序列分析法;
(2)材料價恪變化,適用時間序列分析法、回歸分析法和專家調查法;
(3)職工工資變化,適用時間序列分析法和專家調查法;
(4)勞動生產率變化,適用時間序列分析和經驗估計法;
(5)其它直接費用變化,適用經驗估計和統計推斷法;
(6)間接費用變化,適用經驗估計和回歸預測法。
2.計算各因素對成本的影響程度各因素對成本影響程度分別用公式計算
(1)計算成本構成的項目在成本中所佔的比率
計算方法如下:一是採用參照工程的成本構成比率,二是採用歷史同類工程的成本構成比率進行統計平均。
(2)計算主要因素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五)計算預測成本

⑽ 如何提高食用菌的經濟效益

我國食用菌產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扶持下,從弱小到強大,現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用菌生產國、出口國和主要的消費國。食用菌產業已成為我國繼糧、棉、油、菜、果之後的第六大種植產業,並呈現出穩步快速增長的趨勢。
一、加強食用菌產業區劃和規劃
1.根據食用菌種類差異,規劃發展主產區 不同種類的食用菌,需要的生產資源條件不同。在自然界物種競爭選擇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的優勢種將得到快速發展,並形成其主產區。如我國東北地區著名食用菌為黑木耳、榛蘑,而華北地區多為猴頭、平菇,口蘑則生於有牧草的張家口及內蒙地區,福建、廣東則以草菇、香菇等居多。然而,就一個省來說,不同區域資源稟賦差異較大,產業發展的差異性也較大。如吉林省,其東部具有豐富的林業資源和冷資源,比較適合發展平菇、香菇、毛木耳、黑木耳、靈芝、猴頭菇、金針菇、滑菇、黃傘等木腐菌,而吉林省的中部和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作物秸稈,比較適合發展雙孢菇、杏鮑菇、白靈菇、草菇、雞腿菇等草腐菌。因此,「東木西草」是吉林省食用菌產業區劃和規劃基本原則。
2.根據資源稟賦,確定產業戰略轉移趨勢 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南方早於北方,但是經過規模擴張和持續生產後,南方生產資源匱乏和生產環境惡化。北方擁有豐富的原材料資源、不可替代的冷資源等物質資本和自然資本,及龐大的農村勞動力和研究人員構成的人力資本,多樣的食用菌種質資源和研究成果構成的科技支持,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最終形成食用菌產業由福建、浙江向山東、河南轉移,並繼續向東北三省及內蒙古轉移,形成「南菇北移」的產業發展格局。例如在烏蘭浩特市建立滑菇生產基地,把滑菇生產由東南向西北推進一大步;在敦化市建立的香菇生產基地、黑木耳及靈芝生產基地,為高寒山區發展食葯用菌生產開辟了一條新路等。這樣的產業發展布局和趨勢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遵從產業發展規律的客觀選擇。
3.以產業集群發展理念為指導,進行產業規劃 在產業規劃過程中,要從產業集群發展的高度,對相關產業(部門)進行整體規劃,確保產業的集群發展,以獲得產業最佳收益率。如在某一特定區域進行食用菌產業規劃,要考慮產業發展的規模、需要的生產基質數量和質量,以及交通運輸能力、運輸成本、市場銷售能力、產品加工企業的加工能力、技術服務部門的服務能力、技術研發單位的研發能力、副產物處理企業的加工轉化能力等要素,還要考慮產業發展需要的外部環境條件,如當地政府的支持力度、信貸保障體系完善度、各個部門之間關系等方面,以保證產業集群間的協同力和產業發展的持續性。
4.協同發展食用菌產業與生產林的培育工作 隨著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木腐菌產業規模的擴大,有些地區食用菌生產形成的菌木矛盾日漸突出。據測算,每生產1噸椴木香菇,需消耗闊葉林70立方米,1公斤木屑菇也需耗1.5公斤木屑,導致生產林撫育遠跟不上食用菌生產發展,引出生產與生態失衡的矛盾。但是,只要做好科學規劃,就可有效避免,並形成產業間的協同發展。例如,浙江省慶元縣1986~1995年共發展袋料香菇5.5億袋,年均消耗菇木20餘萬立方米,是該縣菇木林年產量11萬立方米的1.8倍,對生態平衡產生威脅。由於該縣及時認識到食用菌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從食用菌產業長遠發展的角度,適時構建起森林生態、林業產業和森林安全三大體系,使失衡的生態得到及時恢復。據2004年慶元縣森林資源補充調查結果表明,到2003年底,該縣森林總蓄積達599.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83.6%,分別比1997年增長了121.6萬立方米和提高了1.2個百分點,實現了森林資源、環境和產業三者協調發展。
5.設立種質資源保護區,確保遺傳基礎豐度 食用菌種質資源是指食用菌的基因資源或遺傳資源。為了食用菌產業永續發展,在規劃過程中,除了考慮產前、產中、產後的協調發展外,在推進主產區規模發展同時,還要注重食用菌種質資源保護區的建設與保護工作,確保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潛在創新能力。以雲南為例,雲南的野生食用菌是全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12個有代表性地區之一。如果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會迅速推廣具有出菇齊、轉潮快、生物轉化率高的優點的改良品種,而傳統地方品種會被取代,並使之加速滅絕,導致遺傳基礎變窄,並向一致性方向發展,降低了新品種對流行病蟲害潛在的遺傳抵抗性。而隨著野生菌資源的減少,地方品種的淘汰,食用菌育種中,遺傳改良所需求的廣泛遺傳基礎也將縮小,並進一步降低新品種改良和創新能力。因此,需要盡早建立食用菌種質資源保護區,確保遺傳基礎的豐度,提高食用菌產業的後續發展能力。
二、加強行業執行標准,確保食品質量安全,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
目前,我國食用菌生產的主力軍依然是各地的農戶,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食用菌種植模式約佔99%。21世紀以來,我國雖然被譽為食用菌最大的生產國,其產量佔全世界的70%,但由於存在生產設備簡陋、生產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管理粗放、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市場風險高等劣勢,我國食用菌的出口創匯能力還是較差的,並屢受貿易「壁壘」、環保、知識產權等「壁壘」。就食用菌而言,歐盟於2007年2月修改了殺菌劑「多菌靈」在新鮮食用菌中的殘留限量標准,由原來的1毫克/公斤提高到0.1毫克/公斤。美國也於2008年1月1日起,採用與歐盟相同的標准。而「多菌靈」是發展中國家在園藝作物,特別是食用菌上廣泛使用的高效、低毒殺菌劑,因此,這對我國食用菌生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和沖擊,需要進一步強化標准化生產,並推進從餐桌—產品—產地—農戶的溯源體系,具體包括:產地—投入品—菌種—栽培過程產品—收購—加工—包裝—貯存—運輸—營銷等方面形成配套的標准體系,以此約束生產者—技術員—加工者—銷售者的行為,避免因質量安全問題而影響食用菌產業發展和我國食用菌產業的國際聲譽和貿易額。
三、加大宣傳,提高全民對食用菌產業的認識
與傳統種植業和養殖業相比,食用菌產業在我國是一個相對比較年輕的產業,是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為滿足種植結構調整需要而出現的。食用菌經營專業戶、專業公司、專業合作社共同架起栽培與銷售、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但是,多數人對食用菌產業還缺乏整體認識,需要採用科普宣傳方式,提高公眾對食用菌產業的資源保護、產業優勢、健康飲食、科學烹飪、生態經濟、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認識,使之形成有需求導向和受保護的主導產業。例如2003年,中國食用菌協會舉辦「全國食用菌烹飪大賽」,推出多款食用菌菜餚,促進大眾餐飲消費;2008年,中國食用菌協會組織開展的「小蘑菇大產業健康萬里行」活動,提高了公眾對食用菌產業地位的認識;大 三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毛傳福同志2009年6月出版的《菇糧時代——說菌菇話健康》,讓公眾熟知了食用菌與健康之間的關系。今後,還需藉助電視、廣播等現代傳播媒介,定期播放相關主題的科教篇,並製成光碟,進行廣泛宣傳。
四、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促進產業發展
食用菌產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產業,產業的發展需要以科技研究為先導,實現研究與應用的協同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技術創新不僅要抓具體環節,如生產環節的菌種開發、病害管理、生產設施創新、生產模式創新等,而且要將食用菌產業鏈條看作一個系統工程,用市場和產業化的眼光來做研究。
1.促進研發實用小型機械 我國生產模式落後,集約化和組織化程度低,以農戶為單元的生產模式將在一定時期內成為主流。隨著勞動力資源優勢的喪失,新生代農民向城市轉移的大趨勢下,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趨勢加快。為了滿足產業發展,急需組織能工巧匠和研究力量,進行實用小型機械等勞動力替代技術的研發。
2.加強生產設施改造 目前,食用菌生產上使用的大棚均來自於蔬菜生產。由於蔬菜生產與食用菌生產需要的條件不同,前者要求形成有利於光合作用的溫、光、二氧化碳等條件,而後者則需有利於子實體生長的微光和溫度條件。因此,需要根據食用菌生產對大棚設施功能進行技術改造。
3.研發安全健康的滅菌技術 在食用菌生產的多個環節,都需要進行消毒、滅菌。然而,滅菌劑的大量重復使用,會導致有些菌農產生皮膚過敏、呼吸道疾病等,嚴重影響生產者的身心健康。因此,研究者在研究滅菌效果和生產環境安全的同時,也要關心生產者的健康,即研究開發更安全更健康的滅菌產品。
五、產業發展需國家「惠菌」 政策助力
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難以迴避國際競爭的大環境。日本、韓國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均得益於國家食用菌產業政策支持,如政府為農民提供40%~50%的食用菌生產固定資產投入補貼以及出口補貼等。我國要提升食用菌產業的競爭力,也需要國家給與配套的「惠菌」政策支持,根據國情,適度發展,推進機械化、規模化、產業化、規范化進程,確保產業發展的國際競爭力。

閱讀全文

與海淀區功能性食用菌銷售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無線網安裝方法 瀏覽:955
天然元牛乳鈣的食用方法 瀏覽:558
37度智能手環使用方法 瀏覽:460
雅培安素使用方法 瀏覽:261
賢上腺素缺少症治療方法 瀏覽:23
如何保持積極的方法 瀏覽:724
植物爬藤網安裝方法 瀏覽:604
水蛭怎麼養值方法 瀏覽:869
後車座安裝方法 瀏覽:561
h5手機製作方法與步驟 瀏覽:780
測量靜態電壓的方法 瀏覽:533
快速瘦腿瘦腰瘦胳膊的方法 瀏覽:126
扇形弦的計算方法 瀏覽:696
哲學解決問題的方法 瀏覽:868
腋臭非手術治療方法 瀏覽:354
男用潤滑油的使用方法 瀏覽:294
魅族相機水印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56
lol里緩存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00
眼睛模糊土方法怎麼治療 瀏覽:420
隧道防風布正確安裝方法 瀏覽:359